课题1__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精选4篇)
篇1:课题1__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
②知道氯化钠的用途。
③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粗盐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②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生活的情怀。教学重点
①氯化钠的用途;
②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
学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方法。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巩固:
〔提问〕:ppt展示,进行物质的分类。
〔学生〕:思考并回答,〔导入〕:由食盐的重要性,引入盐。
〔讨论〕:学生了解知识,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2-73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
〔板书〕:
一、氯化钠
〔提问〕:如何书写氯化钠的化学式?〔学生回答〕NaCl、俗名:食盐。
〔板书〕:
1、化学式:NaCl,俗名:食盐。
〔设问〕:氯化钠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它在生活中有那些用途呢?
〔板书〕:
2、氯化钠的用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2-73页的有关内容。
〔小结〕:生活中作调味品、腌渍食物;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农业上选种;交通上用于清除公路上的积雪等。
〔提问〕: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
〔过渡〕: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我们生活中的食盐就是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将其水份蒸发得到含杂质的氯化钠——粗盐,再将粗盐提纯得到精盐。如何将粗盐提纯呢?
〔板书〕:
3、粗盐的提纯:
〔讨论〕:⑴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可通过那些步骤来制取精盐?
⑵过滤器的准备和过滤操作应注意那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除去可溶性杂质可选择一种或几种化学试剂将杂质反应掉,同时又不引入新的杂质。除去泥沙可用前面学过的过滤法。
2、一贴、二低、三靠。
〔引导〕:今天我们还要练习一种新的操作——蒸发,蒸发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讲解〕:蒸发一般用加热的方法将溶剂蒸去,操作时应注意:
1、蒸发皿放在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停止加热后,不要立即放在实验桌上;
2、蒸发皿里的液体以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为宜;
3、加热时用 玻璃棒不停的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当蒸发 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过渡〕:了解了上述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实践粗盐的初步提纯。
〔活动与探究〕:
粗盐的提纯
1、溶解
用药匙取适量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食盐水是否浑浊。
2、过滤
仔细观察滤纸上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滤液浑浊,应再过滤一次,两次后仍浑浊,应查找原因。
3、蒸发
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交流与讨论〕: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过程中,都用到玻璃棒,分别起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讲解〕 〔过滤〕:刚刚我们了解了氯化钠的重要用途,那这三种盐又会有什么用途呢?
〔展示〕: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图片展示 〔板书〕: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2-73页 〔回答〕:学生完成PPT展示的内容,完成表格。〔反馈〕: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氯化钠等四个盐,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同时练习了粗盐提纯的各步操作,学习了蒸发的操作,进一步训练了溶解、过滤的操作技能。
〔作业〕:1.完成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2.思考
:滤液中的可溶性杂质,我们应该怎么去除呢?(比如:
氯化镁、氯化钙)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找出生活中粗盐提纯的方法应用,下一节课进行讨论。
板书设计: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
1、化学式:NaCl、俗名:食盐。
2、食盐的用途
3、粗盐的提纯: 1)溶解 2)过滤 3)蒸发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篇2:课题1__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考虑到后三种盐在组成上的共性及相关内容量的平衡,将四种盐分成两部分:一是氯化钠的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并由此引出粗盐提纯的实验活动——学习蒸发操作,进一步训练溶解、过滤等操作技能。二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简单介绍了这三种盐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通过化学实验来认识到盐的化学性质。进而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谈论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课分为2课时。
二、设计思想
本单元主要是酸碱盐部分盐的学习,包括常见盐的认识、盐的化学性质的掌握,其中重难点是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本节内容主要是认识食盐、粗盐的提纯,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盐,每家每户每天都会用到食盐,借助于这样的生活体验,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结合课本归纳、总结食盐有哪些用途、食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对于粗盐的初步提纯,学生能理解为何要进行提纯,但对如何进行初步提纯需要进一步引导。对此,引导学生从溶解性思考:是不是可以先将粗盐溶解再将固液分离?过滤后的到溶液,如何将其转化成固体呢?这样一步步找出提纯的步骤、方法,最终达到提纯的目的。
三、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其用途。2.学会如何对粗盐进行初步提纯。
3.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粗盐的初步提纯。【课前准备】
① 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 mL)、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托盘天平、粗盐、水。
②
多媒体电脑。【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以“盐城“一词引入,盐城自古与盐有着紧密联系,到现在依然如此,在我们盐城很多地方有盐场,如滨海、响水。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吃盐。那这里所说的盐是我们化学上的盐吗? 问题引导:
1.化学上的盐是什么?(盐的定义前面已经提及过,现在引导学生回忆)
2.家里的盐是化学上的盐吗?(明确食盐是盐,盐不仅仅是食盐的观点)
3.家里炒菜每天都要用食盐,我们知道没有盐就会食之无味。也就是食盐可以做调味料,那食盐在生活中还有没有其他用途呢?(问题引导,让学生通过阅读,自主总结归纳出食盐的用途)4.食盐有如此多的用途,那这些食盐哪里来的呢?(自然界中资源丰富)
5.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而我们食用的是精盐,不禁让人思考:怎么从粗盐得到精盐呢?(学生阅读课本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活动:1.讨论:(教师深入各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① 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② 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③ 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交流讨论结果:交流,形成方案。教师示范:简要说明溶解、过滤操作注意事项。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
(教师适时点评,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3.分组讨论: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4.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争论,教师引导)
教学小结: 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激励性评价)课后活动: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板书设计: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食盐 1.用途 2.分布
3.粗盐的提纯:溶解、过滤、蒸发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食盐的用途、分布的理论知识,练习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对于关于食盐的理论知识,因为有生活体验,学生理解起来还可以;在粗盐提纯这一块,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有所遗忘,感觉学生学习的知识还是要及时进行巩固,这样课堂上可以减少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复习的时间,能给新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时间。
篇3:《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1课时)
初中化学到了第十一单元已接近尾声,教材在编排上没有按知识体系进行,所以从传授角度出发,会深刻地感觉到内容显得比较散。笔者发现在使用知识体系较清晰的原教材时,每届学生在学习知识错综复杂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氧化物、酸、碱、盐相互转化关系”时,都会出现的不可避免的两极分化现象,似乎一下明白了教科书编排的意图――这里不正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整理出知识条理(体系)的极好素材吗?如此设计教学,不正是为学习综合性较强的后续内容,在作极其重要的能力铺垫吗?这里的“乱”与“堵”,是为了后续学习中,学生能够自觉地从综合性内容中整理出系统,从而保持学习的系统和流畅。
为此,教学设计需要突出了三个基本理念:一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联系实际,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感到有用;课前,让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课中,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不是“我讲你听”,自然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三是,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注重了协作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相融合,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
化学概念是抽象概括的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单纯灌输,较少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途径是否恰当。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贯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采用类比、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行为更加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
许多问题,从小的方面讲,第一、没有注重学生书写方程式的练习;第二、没有规范学生化学式的书写和练习;第三、资料图片等信息较少,如缺少一些胃药图片、溶洞图片和侯德榜照片等。大的方面讲,第一、这节课自认为虽然列碳酸盐的主要化学性质,但学生不能很好的去认识,可能会出现模糊理解。这是想“求全”思想下导致的教学错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也就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既没有讲精细、讲到位,也没有讲全面。第二、在碳酸盐(含CO3原子团)的检验这个重点上并没有突破,学生没有很好的归纳、总结和概括出检验的方法,也就并不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3课时)
这节课对比以往,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中心非常突出,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学生能够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本节课主要是对产物的要求)去判断反应能否发生。由这个中心而展开任务分析,可以说自己上课的思路也比较清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任务分析主要受到《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影响,阅读后感觉自己的教学观念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将学习的理论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将是以后一直前行的道路。
以往溶解性规律放在这堂课来教学,感觉难点过于集中,学生很吃力,今年尝试在之前的教学中简单介绍,加以分化,看来还是有好处。学生通过多次使用这个溶解性规律,能够熟练查阅,为这节课节省了不少时间;通过应用也更能体会去记忆这个规律的作用。
早上预上了两节课,感觉主要问题都是时间不够,于是绞尽脑汁压缩几个部分的内容。下午上课时开始还是闲庭信步,“比较自如,后面发现时间不够就开始显得慌乱了。”(黄老师语)很感谢几位老师谈了自己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放在酸和氧化物的反应后来介绍是非常自然的,那么这节课可能就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了。再如龚老师所建议的,几个内容本来都是有文章可做的,因为赶时间可能就一笔带过了。确实是,如果将内容适当整合,这堂课应该会从容很多的啊。
篇4:《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教学反思
化学概念是抽象概括的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单纯灌输,较少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途径是否恰当。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贯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采用类比、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行为更加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
许多问题,从小的方面讲,第一、没有注重学生书写方程式的练习;第二、没有规范学生化学式的书写和练习;第三、资料图片等信息较少,如缺少一些胃药图片、溶洞图片和侯德榜照片等。 大的方面讲,第一、这节课自认为虽然列碳酸盐的主要化学性质,但学生不能很好的去认识,可能会出现模糊理解。这是想“求全”思想下导致的教学错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也就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既没有讲精细、讲到位,也没有讲全面。第二、在碳酸盐(含CO3原子团)的检验这个重点上并没有突破,学生没有很好的归纳、总结和概括出检验的方法,也就并不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相关文章:
联社上半年工作总结02-20
2023年建筑工程安全月活动安全知识答卷(含答案)02-20
变电值班员技术总结02-20
检察院办公室全年工作计划02-20
公路工程安全生产培训02-20
那些被搁浅的眷恋美文02-20
会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实习报告02-20
水电公司各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程序02-20
信心七年级作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