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好句赏析

关键词: 古典 雪国 美学 赏析

雪国好句赏析(共3篇)

篇1:雪国好句赏析

1) 这种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

2) 山脚下的河流,仿佛是从杉树顶梢流出来的。

3) 岛村感到百无聊赖。发呆地凝望着不停活动的左手手指。因为只有这个手指,才能使他清楚地感到就要去会见的那个女人。奇怪的是,越是急于想把她清楚地回忆起来,印象就越模糊。在这扑朔迷离的记忆中,也只有这手指所留下的几许感触,把他带到远方的女人身边。

4) 她的眼睛同灯光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夜光虫。

5) 岛村仿佛坐上了某种非现实的东西,失去了时间和距离的概念,陷入了迷离恍惚之中,徒然地让它载着自己的身躯奔驰。

6) 缀满银河的星辰,耀光点点,清晰可见,连一朵朵光亮的云彩,看起来也像粒粒银砂子,明澈极了。

7) 这是清澈得近乎悲戚的优美的声音,像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一种回响。

8) 溪中多石,流水的潺潺声,给人以甜美圆润的感觉。

9) 这种焦灼不安的样子,像是夜间动物害怕黎明,焦灼地来回转悠似的。

10) 你连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颜色.

11) 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12) 黄昏的景物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出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在晃动,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13) 这是一幅严寒的夜景,仿佛可以听到整个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响起冰裂声。没有月亮。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多得令人难以置信。星辰闪闪竞耀,好像以虚幻的速度慢慢坠落下来似的。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远,夜色也越来越深沉了。县界的山峦已经层次不清,显得更加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边际。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气氛。

14) 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脸的前面流过。定睛细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反光没有了。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这当儿,姑娘的脸上闪现着灯光。镜中映像的清晰度并没有减弱窗外的灯火。灯火也没有把映像抹去。灯火就这样从她的脸上闪过,但并没有把她的.脸照亮。这是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

15) 在遥远的山巅上空,还淡淡地残留着晚霞的余晖。透过车窗玻璃看见的景物轮廓,退到远方,却没有消逝,但已经黯然失色了。尽管火车继续往前奔驰,在他看来,山野那平凡的姿态越是显得更加平凡了。由于什么东西都不十分惹他注目,他内心反而好像隐隐地存在着一股巨大的感情激流。这自然是由于镜中浮现出姑娘的脸的缘故。

16) “这样的日子里连音色都不一样啊!”驹子仰头望了望雪后的晴空,只说了这么一句。的确,那是由于天气不同。要是没有剧场的墙壁,没有听众,也没有都市的尘埃,琴声就会透过冬日澄澈的晨空,畅通无阻地响澈远方积雪的群山。

17) 虽然她自己并不自觉,但她总是以大自然的峡谷作为自己的听众,孤独地练习弹奏。久而久之,她的弹拨自然就有力量。这种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

18)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19) 以朋友相待,不向你求欢。

20) 贫寒之中自有一种强劲的生命力。

21) 岛村把这间奇特的房子扫视了一圈。只有南面开了一个低矮的窗,但细格的纸门却是新糊的,光线很充足。墙壁也精心地贴上了毛边纸,使人觉得恍如钻进了一个旧纸箱。不过头上的屋顶全露出来,连接着窗子,房子显得很矮,黑压压的,笼罩着一种冷冷清清的气氛。一想起墙壁那边不知是个什么样子,也就感到这房子仿佛悬在半空中,心里总是不安稳。墙壁和铺席虽旧,却非常干净。

22) 但是,看上去她那种对城市事物的憧憬,现在已隐藏在淳朴的绝望之中,变成一种天真的梦想。他强烈地感到:她这种情感与其说带有城市败北者的那种傲慢的不满,不如说是一种单纯的徒劳。她自己没有显露出寂寞的样子,然而在岛村的眼里,却成了难以想象的哀愁。如果一味沉溺在这种思绪里,连岛村自己恐怕也要陷入缥缈的感伤之中,以为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但是,山中的冷空气,把眼前这个女子脸上的红晕侵染得更加艳丽了。

23) 叶子近乎悲戚的优美的声音,仿佛是某座雪山的回音,至今仍然在岛村的耳边萦绕。

24) 月儿皎洁得如同一把放在晶莹冰块上的刀。

25) 驹子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岛村听起来有如雪花飘落在自己心田里。

26) 岛村不知怎地,内心深处仿佛感到:凭着指头的感触而记住的女人,与眼睛里灯火闪映的女人,她们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大概是还没有从暮景的镜中清醒过来的缘故吧。他无端地喃喃自语:那些暮景的流逝,难道就是时光流逝的象征吗?

27) 但是,这种挚爱之情,不像一件绉纱那样能留下实在的痕迹,纵然穿衣用的绉纱在工艺品中算是寿命最短的,但只要保管得当,五十年或者更早的绉纱,穿在身上照样也不褪色,而人的这种依依之情,却没有绉纱长。

篇2:《雪国》作品赏析

关键词:雪国,鉴赏,艺术特色

一、写作背景

川端康成 (1899—1972) 日本著名现代主义作家。少年时代, 家庭成员的接连死亡, 造成了他对人世的恐惧, 同时也养成了他孤僻的性格。1921年4月川端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招瑰祭小景》, 从此步入文坛。1924年3月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 同年10月, 参加新感觉派同人杂志《文艺时代》的创刊工作, 同横光利一一起, 成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是新感觉派文艺运动把川端康成送上了文坛的第一线, 但他对新感觉派艺术并不满意, 1929至1934年间, 进行了自己的文学道路的探索。1935年1月他开始创作代表作长篇小说《雪国》, 标志着川端文学进入成熟期。

1935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准备发动全国侵华战争的阴云密布时期。在这时期, 他们对日本国内加强统治, 轰动一时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已被镇压下去, 与之对立的新感觉派文学, 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 从另外一面受到影响。《雪国》这部作品的发表, 足以说明这一严酷的现实。《雪国》开始是以描写各个章节内容的短篇形式分别发表于各种刊物上的, 后来随着形势更加险恶, 从1937年以后基本上停止发表。直至战后才又略加修改补充, 出版最后完成本。川端把背景设置在远远离开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 并以那里的“五等艺妓”驹子和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 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活动。作家以富于抒情色彩的优美笔致, 描绘年轻艺妓的身姿体态和音容笑貌, 并巧妙地用雪国独特的景致加以烘托, 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情趣和境界, 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

二、作品鉴

《雪国》没有明确指出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 可以说这部作品反映了跨越时代的日本人内心的苦闷。驹子是个心地善良的乡村艺妓, 她可以为他人而牺性自己。驹子从未爱过行男, 但却为师傅的这个宝贝儿子的医疗费而当了艺妓。驹子的生活态度是刻苦勤奋的, 她无师自学, 把歌舞伎传统剧目《劝进帐》弹拨得如此自如, 驹子敢于大胆地热切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对岛村的追求是执拗的、炽烈的。然而, 驹子在现实社会中是处于被歧视、被玩弄的地位, 她的追求是实现不了的, 于是产主了驹子的苦闷。

岛村在驹子的热切追求面前, 始终怀着自谴的心理。他第三次来温泉村住的时间很长, 已经忘了该回东京去。虽不是已经离不开驹子了, 但也已经养成了在这个房间里等待驹子的习惯。驹子苦闷地频繁地跑来这里, 来得次数越多, 岛村的内心越受到谴责。相形之下, 他感到自己已经不是一个活人。叶子是驹子的同类型人物, 但二者的性格却有那么大的差别。叶子对待生活不如驹子那样大胆、泼辣、敢于追求。叶子始终是个生活中的被动者, 他爱行男这个要死的人, 照看行男却象个护士。行男死后, 她总留在坟地, 反映了在这个人世间一直没有叶子的生活位置, 她终于在那场大火中跳楼身亡了。

三、艺术特色

《雪国》的艺术特色, 一是以细腻深刻的人物心理刻画见长。这是一部揭示人物心灵的优秀著作, 把人物的热切、期望, 悒郁、愤懑, 寂寞、悲哀等复杂的情感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对话占大量篇幅, 而且主要是驹子和岛村的对话。岛村是个不明白她的心的人, 因此这种对话等于驹子的独白, 写得简炼、含蓄而且剔透, 颇具匠心。二是情景交融。景物描写就是人物描写, 二者已经密不可分。比如“晨镜”一节, 黎明时分, 驹子洗落白粉后的红红的健康的脸膛映入枕边的台镜中, 镜中的远景是晶莹的白雪。再如“晚霞之镜”一节, 把火车的玻璃窗当作一面镜子, 让红彤彤的晚霞同叶子的面影叠印。叶子的目光同远山山坡上的灯火叠印, 使人感到不是近, 而是远, 不是热, 而是冷。从上述两个镜的描写中, 可以看出驹子和叶子这两个人物是多么的不同。正如小说画龙点睛地写道:“驹子是触觉的、生理的、空间的美;叶子是听觉的、精神的、时间的美”, 把二者分得一清二楚。

《雪国》的倾向是好的。作者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下艺妓等妇女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是, 《雪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这部作品虚无主义色彩较浓, 小说中的岛村把驹子的一切追求都看成是徒劳的, 甚至觉得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小说结尾处, 银河的那一段, 是以虚无观而告终。作者在《雪国》中写了社会底层人们的苦难, 然而他只限于吃惊、凝视、哀叹, 给读者留下一个空虚、绝望的余韵。《雪国》的成就在于抒情, 堪称是日本抒情小说的顶峰。全文一直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通过这种哀愁来抒发情感。这淡淡的哀愁里不仅有自古以来文人于羁旅行役中常有的旅愁, 亦有因无法永存此刻漫游乡间的野趣与欢娱更无法逃离最终重返物质凡尘宿命而泛起的乡愁, 更有对个体之无常命运的乏力与徒劳的无奈叹息, 以至于日本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深处的“物哀”、“幽玄”、“闲寂”的情怀, 倘若更深一层沿波讨源, 甚至能窥见与中国道家文化“无为”、“清静”的渊源。总之, 在《雪国》里, 川端超越了世俗道德的规范, 在朦胧中展示事件, 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美, 超越现实美的绝对境界。

参考文献

[1]日本当代文学研究.何乃英.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

[2]日本文学史序说.加藤周一.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9

篇3:赏析川端康成的《雪国》

关键词:川端康成 《雪国》 创作背景 四美 主题表达

川端康成的《雪国》从问世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直到今天,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巨大考验,从被称作“颓废与死亡的文学”到被公认的“日本文学作品之绝唱”,这是一个漫长而煎熬的经历,却也证实了《雪国》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意义。川端康成的成功之处是在于将美好的东西揉碎了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美好的珍贵和凄美。《雪国》中既保留了传统的日本文学之美,又对其进行了创新,提取了时代发展中女性成长的悲,构建了一座看似荒无人烟却人声鼎沸,看似寒冷无比却处处有情的雪中之国。

一、《雪国》的创作背景

川端康成出生于日本一个没落的贫苦家庭,身世非常坎坷。四岁成为了孤儿后,和祖母生活在一起,七岁祖母去世。川端康成从小缺少母爱,并且死亡对他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生活在舅舅家,目睹了姐姐的去世,以及后来祖父的离开。正是这些惨痛的经历为日后的写作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包括《雪国》就是对死亡的升华。以及《雪国》中女性所流露出的母爱,都是他内心真实的渴望。《雪国》创作于1935年,经历15年才完成。

二、《雪国》中美的赏析

川端康成内心对人生的感悟和热爱通过文字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有经历过死亡和痛苦的人才能体验到生命的美。心灵美、色彩美、女性美、物哀美都是川端康成歌颂的生命美中的一部分,生命美也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升华和永生。

(一)“心灵美”——奉献于真情,牺牲于自我。在《雪国》中,川端康成对女性的善良和温柔进行了歌颂,尤其是如雪般纯洁的心灵。东方女性延续了女性自古以来感情细腻的特质,继承了母性对儿女不求回报的情感,有无私奉献甚至忘我的伟大情怀。主人公驹子是一个处于红尘但出淤泥而不染的善良女孩,为了凑钱给恩人的儿子治病,甚至不惜沦为妓女,但是她对待人生的热情和追求从未改变过,并且全心全意地等待着自己的爱情,无怨无悔地为爱情付出。另一位女性叶子在雪国中并没有占据多大的篇幅,但是她的心灵纯洁如一面镜子,让人可以直视内心,她的身上充满了母爱的光辉和伟大,照顾生病的行男,和艺妓们生活在一起,但是坚守自己的原则。直到最后死亡,一把大火融化在了漫天的白雪里,这是对生命最高的礼赞。在现代物质文明不断被腐蚀的生活下,两个女孩纯洁善良的品质成为了作者的精神寄托和对世间精神境界的祈求。

(二)“色彩美”——成色于自然,融情于无声。川端康成对于自然色彩的喜爱和感悟成为了他心灵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创作。在《雪国》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据后期统计红色使用36次,占全文比例的35%,红色是最鲜艳和最明目的颜色,象征着热情和生命力,表现了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将驹子与红色进行融合,也是对其性格的展现,奠定了作品的整体基调。黑色使用25次,占全文比例的24%,除此之外,其他颜色将近八、九种之多。但是这些颜色都是川端康成精心挑选和刻意使用的,通过这些色彩赋予雪国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物的感情体验。开篇即是“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赫然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作者使用的是自然界中最自然、最常见的颜色——“莹白”,将读者带到一篇白茫茫的雪地之中,给人一种梦幻的、不真实的感觉,产生想逃离的冲动,这就是自然中色彩带动的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色彩的相对式对比衬托人物的美,白色与红色形成极大的反差,读者容易形成画面,一种说不出的喜欢之情便油然而生。《雪国》中色彩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主题的表达都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川端康成抓住了色彩描写的精髓。

(三)“女性美”——纯真于内心,执着于世间。在传统的日本民族文化中,女性处于极高的位置,被视为日本民族文化起源和发展的母体,代表盛开的生命和永恒的美丽。《雪国》中有两位代表“美”的经典的女性形象——驹子和叶子,但是他们的美是不同的。驹子的美,美于肉体,真实而理性,充满了野性和青春的风采;叶子的美,美于灵魂,纯洁而感性,飘渺如梦境。川端康成将她们打造成了雪国天使的化身,都象征着善良、纯洁、美丽。《雪国》中,在岛村第一眼见到驹子时,正是那种纯洁的外表深深地打动了岛村,而且驹子性格坚强热情,对生活充满了追求和热爱。但是其身份却是一名艺妓,与外表形成巨大的差距,川端康成正在将美好的东西揉碎展示给人看。驹子渴望拥有完美的爱情,希望过上平凡普通的生活,可是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是不可能的,驹子却一直执着于自己的追求,给读者一种凄美而无奈的感觉。读者认识叶子是从她“优美而近乎悲切”的声音开始的,叶子的美更像日本传统女性,超脱私欲干净到一尘不染的美。叶子的女性美还体现在身上所散发着的母爱的光辉。不同的美与所生活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物哀美”——幻灭于生命,成就于死亡。本居宣长曾在《紫文要领》中提出“物哀”的概念,是日本文学发展的源泉和基础。“物哀”是指“每当有所见所闻,心即有所动。看到、听到那些稀罕的事物、奇怪的事物、有趣的事物、可怕的事物、悲痛的事物、可哀的事物,不只是心有所动,还想与别人交流与共享。”《雪国》继承了“物哀”理念发展的精髓,使作品中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无言的、悲哀的美。物哀可以划分为三层含义,首先是对事物的哀感,人情事态,谁也无法逃脱;其次是对男女之间感情纠葛的咏叹,复杂而理不清;最后是对自然界变化的感叹,也就是所谓的无常感。驹子深情地爱着岛村,不惜为其奉献一切,但是驹子却痴迷地喜欢着叶子,被叶子的纯真和母爱深深地打动,但是叶子对行男爱得忘乎所以,而行男又迷恋着驹子,驹子是善良的,为了给行男治病才成为艺妓的。所有的情感看似都是美好真诚的,但是处处透露着悲哀的氛围。美到极致便是生命的幻灭和死亡,即使是死亡的气息也显得高雅而梦幻。在雪国中,叶子的死亡使故事发展到了高潮,生命的死亡展现的是生动而悲壮的,对叶子来说结束了痛苦是一种重生,也是一种超脱。同时叶子的死打破了岛村对爱情的幻想,使得驹子也不再留恋岛村。到此雪国的故事便尘埃落定了,故事带给读者的震撼依旧在延伸。

三、《雪国》的主题表达

川端康成的《雪国》折射出了其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整部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只有一个,那便是对生命美的赞叹。川端康成认为:大自然的事物,人间的感情,生存的社会,都是生动的和美丽的,但是唯有死亡才可以将美升华成为永恒。所以在作品中川端康成极力营造事物之间的各种冲突,感情之间的各种纠结,生命之间的各种离合,通过这些矛盾冲突,最后达到和谐的统一。所有的矛盾可以归纳为三点。

首先是对时间无常的恐惧。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日本人都有一种危机感,对时间有种自然而然的恐惧。自然界中四季的幻化看似无常却也是顺其自然的,时间也是相同的道理。打破这种恐惧感的唯一办法就是,用心地过好每一个今天。其次是对善良本质的追求。由于川端康成家庭出身不幸,因此他需要爱与呵护,渴望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善良。体现在作品中,便是两个女孩忘乎所以的奉献精神,这也是对当时社会女性精神的一种写实表现。最后是对生命凄美的升华。每个人都恐惧死亡,但是死亡是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路。世间的事情也充满了凄美的情感,接受并享受它带来的快乐是对生命最好的回馈,也能够将美变成永恒。

日本文学中传统美和生命美的特质早就已经融入到了川端康成的思想创作和文化血液里,包括《伊豆的舞女》,都是川端康成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对生命美学、死亡意识、孤独情怀以及佛教禅学等形成悲剧的探讨。通过对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深度赏析,希望可以给予其他作家一定的启示,对未来的创作有所帮助,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创新于自身的创作之中。

参考文献

[1]张琨.浅析川端康成在《古都》中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留恋与迷惘[J].语文建设,2013(08).

[2]周阅.色彩的世界——从川端康成的《雪国》到吉本芭娜娜的《哀伤的预感》[J].国外文学,2007(03):113-119.

[3]余虹.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审美解读[J].语文建设,2009(03).

[4]邱博.《雪国》的色彩美探析[J].语文建设,2013(2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读《雪国》有感800字 下一篇:3G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