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桑种子(精选四篇)
杂交桑种子 篇1
关键词:饲料桑,抗旱,抗寒,生物量变化
饲料桑具有抗干旱、抗风沙、耐严寒、耐贫瘠的生态学特性,适宜在南疆及荒漠化地区大量种植。为了探索饲料桑在南疆四地州干旱荒漠化地区推广的可能性,我们从国内引进了抗性相对较好的几个饲料桑品种,连同本地品种新桑8号,在和田蚕科所试验地进行了栽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验品种
分别从广西、江苏、河北和新疆蚕业研究所引进了抗旱性相对较好的几个饲料桑品种:桑特优1号、桑特优62、桂桑优12、河北冀桑、丰弛桑和本地桑树品种新桑8号。
1.2 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将引进的饲料桑品种随机栽植建立饲料桑试验品种园,共分6个小区,每个小区设5个试验重复,栽植时间为2013年4月,栽植时苗木定干高度为10cm,栽植密度为5500株/亩,株行距20×30cm。
从2013~2015年对每个品种的抗旱、越冬情况、生长量、粗蛋白含量进行调查。
1.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软件Excel 2003进行整理,并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桑各品种抗旱性
抗旱性是制约南疆地区饲料桑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了解引进的各饲料桑品种的抗旱性,分别在策勒治山站30d持续40℃以上高温相同管理条件下调查各品种饲料桑移栽后成活率,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可知,各品种饲料桑抗旱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抗旱性最强的是新桑8号和桂桑优12,桑特1号最差。
2.2 饲料桑各品种的越冬抗寒性
南疆地区冬天气温较低,北风较大,苗木越冬时比较容易风干。为了解引进的各饲料桑品种的抗寒性,分别在2013~2015年春季对各品种的饲料桑进行了枯梢长度调查,可以看出,各品种饲料桑抗寒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新桑8号抗寒性最强,河北冀桑、丰驰桑和桂桑优12次之,较差的是桑特优1号。
2.3 饲料桑各品种生物量变化
叶片鲜重是发展南疆地区饲草产业发展及恢复养蚕生产重要指标。为了解引进的各饲料桑品种生物量变化,在2013年对当年栽植各品种饲料桑进行了鲜叶重(kg/亩)的调查,可以看出,各品种饲料桑抗寒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桂桑优12产叶量最高,当年栽植能达到1244kg/亩,桂桑优62次之,新桑8号最差。
2.4 饲料桑各品种的粗蛋白含量
粗蛋白含量是鉴定饲料桑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结果可以看出,为了了解引进的各饲料桑品种的生物量变化,在2013年对当年栽植的各品种饲料桑进行了粗蛋白含量(%)的调查可以看出,各品种饲料桑粗蛋白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桂桑优12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25.57%,河北冀桑次之,桑特优1号较差。
3 结论
二系法杂交小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篇2
本规程规定了二系法杂交小麦亲本原种和杂交种生产操作技术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短日低温不育类型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恢复系原种生产,及二者配制的二系杂交小麦杂交种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 T 3543.1~3543.7-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第1 部分:禾谷类 GB/T 17317-2011 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GB/T 29371.4-2012 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体系技术规范 GB/T 17315-2011 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GB / T 7415-2008 农作物种子贮藏 GB 20464-2006 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NY / T 611-2002 农作物种子定量包装 3 术语和定义 GB 4404.1 中确立的和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
育性受遗传基因和外界环境共同控制,一般表现为短日低温不育而长日高温可育。短日低温条件下,雌蕊发育正常而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自交结实,可用于二系法制种。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育性恢复,可用于自身繁殖。3.2 恢复系
雌雄蕊发育正常,给不育系授粉后所产生的杂种一代育性表现正常,能够自交结实,并具有较强的优势。3.3 亲本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统称为杂交种的亲本。3.4 二系杂交小麦
指利用小麦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作母本,恢复系作父本配制的杂交小麦,又称光温型二系杂交小麦。4 亲本原种生产 4.1 不育系原种生产
选择高度稳定不育的单株作为核心种,建立核心种→原原种→原种繁殖体系。4.1.1 核心种的建立
根据不育系其植株形态和开花特性选择若干典型单株,利用人工气候生长箱人工控制光温实验筛选出光温转换阈值较高的不育系单株(株系),或在不育生态区筛选出的不育度达99%的高度不育单株,确定为核心种。4.1.2 原原种繁殖
核心种确定后,一部分种子进入低温库保留,另一部分用于原原种的繁殖。原原种也将部分保留,另一部分进行再繁殖,从而形成原种并进入大面积制种生产当中。4.1.3繁殖地块选择及要求
在京郊及类似地区选择优良地块,空间隔离要求在制种区域50m以上的范围内不能有其他小麦品种,适当晚播5-10天,稀播,春季时追肥2次,对株行、小区繁殖田在开花前田间应设屏障隔离,并按要求田间去除杂株。4.2 恢复系原种生产
根据恢复系株、叶、穗、粒四型和茎叶色泽,选择具有典型性、一致性的单株建立标准株。
生产繁殖时参照GB/T 17317-2011《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标准执行。5 杂交种生产 5.1 亲本选择
不育系、恢复系种子应选择原种。5.2 基地选择
5.2.1 适宜制种区域为北纬33度以南。
5.2.2 杂交种生产要选择条件适宜的单位,建立制种基地,并保持相对稳定。5.2.3 制种地块要选择隔离条件优越,土壤性状良好、排灌系统完善、气候条件适宜、基础设施配套、无检疫性病虫害、集中连片的田块。5.3 隔离的设置
为防止串粉,空间隔离要求在制种区域20m范围内不能有其他小麦品种;屏障隔离需5m宽以上,高度在2m以上。规划隔离必须实地考察,在播种过程中严格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4播种方式 5.4.1 行比播
根据父、母本的性状特点,株高差异在10~20cm之间的组合,可采用父、母本按不同比例,依次相间行播的形式进行播种,结合当地播种机械,父本播种行数为2~6行,母本播种行数7~16行,要求母本播幅宽度最多不超过2.5m。5.4.2 混合播
根据父、母本的性状特点,株高大于20cm的组合,把父本种子按合理比例混入母本种子中进行混合播种。父本在混播中的比例占8%~15%左右,而具体所占百分比,要通过父本植株分蘖力和成穗力大小来确定。6 播种
6.1播期:10月5日至15日
6.2播量:根据制种亲本特性,和亲本种子的芽率、千粒重等因素确定播种量理论值。要求:亩基本苗在15至20万间,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6.3 播种深度:控制在4-6cm,过浅会因表层易跑墒造成出苗不匀,过深会造成出苗弱且不匀。
6.4 播种质量:要求足墒播种,播后镇压,达到出苗均匀,大小一致。7 花期人工辅助赶粉(建议增加赶粉方式)7.1赶粉时间
在父本始花至终花期间,每天上午8∶00~11∶00、下午3∶00~6∶00时各赶粉4次以上。7.2赶粉方式
利用长绳赶粉,准备直径2cm的尼龙绳(尼龙绳的优点:绳体表面比较光滑,拉动时对小麦植株的损伤小;遇水后自重增加很小),每根长度为30~35米。两人一根绳为一组,所有组“一字”排开拉动长绳前行,组与组间衔接紧密。7.2赶粉要求
赶花粉是提高异交结实率的关键技术措施。必须落实专人专管,每块田的赶粉人员要固定;赶粉时要使花粉均匀地散落到母本柱头上,即赶粉人员要求匀速行走;赶粉时不得随意踩踏、损伤小麦,必须按照第一次赶粉走过的道路行走。
赶粉期间如遇降雨天气,雨量大到无法在田间工作,降雨当天可暂停赶粉,雨停后的第二天须较往常早进田赶粉,即7∶00就要开始赶粉。因为,雨后小麦会在第二天提前开花,而且花粉量会很大。8除草、去杂、去父本
采用小麦专用除草剂和人工除草相结合,及时除去制种田中杂草。采用小麦专用除草剂需在年前进行。
从小麦抽穗开始,利用人工及时除去制种田中与父、母本有异的小麦植株2-3次,确保制种纯度。
采用混播制种的在授粉结束后20天内去除父本穗。9 有效的应变措施 9.1 及时腾茬
适时播种是二系杂交小麦制种的关键环节之一,要求前茬不要播种晚熟的玉米或大豆等作物,要及时腾茬。9.2 做好群体调查
做好冬前及初春的田间群体调查,对群体不足者及时按照每亩5-10斤的用量追施尿素。10 收获
杂交水稻 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 篇3
“21世纪谁养活中国人?”1994年的夏天,一位外国学者的质疑在国际上引发各种讨论。
如今,站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回头再看这个问题时答案早已显而易见。这其中,杂交水稻功不可没。中国的杂交水稻不仅装进了世界人民的“米袋子”,更让很多人鼓足了“钱袋子”。仅在中国的成功推广,就为人类每年多养活7000万人口,而且对世界范围内减少饥饿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起,中国的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研究和推广,其中亚洲的印尼、印度、菲律宾、越南、孟加拉国、缅甸,美洲的美国、巴西、委内瑞拉、乌拉圭、哥伦比亚等国家都已进行了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
作为中国首创的农业高科技育种技术,杂交水稻正在悄然改变着世界。
播种希望
“杂交水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马达加斯加安巴通德拉扎卡市阿拉法村里有个“杂交水稻之王”,他叫兰德尔。村民们都以他为榜样,羡慕兰德尔一家住着红砖瓦房,操纵着自家的拖拉机、旋耕耙在20多公顷的农地上愉快播种,收获喜悦和幸福。
农耕时,兰德尔经常会将拖拉机停在一座面积仅有20平方米的茅草屋前,那是他5年前的家。那时,全家7口人挤住在小小的茅草屋里,一家人平时靠务农和打零工为生,由于农耕工具落后、效率低下,每年仅能种植1公顷多的土地。辛苦劳作仅能保证最基本的温饱,顿顿白米饭对这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种奢侈。
如今,凝望着茅草屋的兰德尔,脸上透露出了一丝得意。站在一旁的同村村民走来,兴奋地摸着兰德尔的拖拉机,讨教着种植杂交水稻的成功经验。一提到杂交水稻,兰德尔的话匣子便打开了:
2010年,兰德尔成为湖南袁氏杂交水稻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袁氏国际”)援助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第一批接受培训的农民。起初,他还对杂交水稻这项技术有些抵触,认为农作就是“靠天吃饭”,再先进的技术也不可靠。通过袁氏国际的培训、聆听知识讲座后,兰德尔开始尝试种植杂交水稻。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年过去后,他种植的1公顷杂交水稻收获稻谷7吨多,产量是当地常规稻的3倍。尝到甜头的他立刻成了杂交水稻的忠实“粉丝”。到2014年年底,种植面积已超过20公顷。现在,他帮带着村里20余户农民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已扩大到200多公顷。“杂交水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村民们兴奋地说。
截至2014年年底,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推广面积累计超过9000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6吨,累计为该国贡献约125万美元的财政收入。杂交水稻被当地赋予了“绿色希望种子”的称号。
仁爱创新
中国精神让杂交水稻在世界走得更久
“开车走在尘土飞扬的泥土路上,吸入鼻腔的都是灰尘,没有路了就坐牛车。到偏僻农村进行宣传和推广时,我们随身带的干粮吃完了,就只能喝溪水找点野果吃。在野外吃饭,下手要快,不然只能跟苍蝇抢食了……”袁氏国际援助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团队助理李艳萍在向本报记者讲述往事时,几度哽咽。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们把杂交水稻技术普及给当地民众的意志。2014年,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向袁氏国际提出采购100吨杂交水稻种子的计划。
惟愿苍生俱饱暖。如今中国杂交水稻已被推广到越南、印度、菲律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增产的粮食每年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中国稻种能够远播世界,靠的不单是以天下为公的仁爱精神,更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日本最早启动了超级稻研究,提出在15年之内把水稻产量提高50%,也就是要从每公顷6~8吨提高到每公顷9~12吨。随后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也开始研究超级稻,目标是到2000年把水稻产量提高20%~25%,也就是从每公顷10吨提高到每公顷12~12.5吨。但是由于指标高、难度大、技术路线也很艰苦,上述目标都没有如期实现。
而中国起步晚却走得快,到2014年中国研究的超级杂交稻登上了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高峰,并且要挑战国际上一些水稻专家认为的理论上水稻产量的极限,即每公顷15.9吨,使产量达到每公顷16吨。“中国杂交水稻一直处在全球领先的地位,拥有科研、生产和推广的绝对优势。中国杂交水稻一次又一次地实现技术飞越,最主要的原因和关键是领军人物袁隆平先生。”国际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育种科学家谢放鸣说,袁隆平和他带领的团队,包括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专家身上体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命题。
重视本土
本地化运营打开广阔市场
要实现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需要开发好品种,同时拓展渠道,让好种子走出国门。
谢放鸣说,目前中国政府正逐步打开国门,促进中国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同时许多国家也开始积极推广杂交水稻。例如,印尼今年将杂交水稻列为其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粮发展的六大政策之一。相信中国杂交水稻会借势而为,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印度尼西亚是仅次于印度和中国的世界水稻种植第三大国,与中国相比,土壤、温光、病虫害等栽培环境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对杂交水稻本地化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隆平高科印尼公司充分利用来自中国的援助设备,从零做起,为当地农技部门建起了杂交水稻种子实验室。通过潜心钻研,悉心筛选优良品种,为杂交水稻本地化高产栽培总结出了一系列符合印尼旱季、雨季条件的方案。
印尼南苏拉威西省副省长阿古斯阿里分表示:“去年使用隆平高科LOPP11种子后全省的商品谷增产幅度同比达到13%,非常振奋人心,感谢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中国杂交水稻的牌子逐渐走入印尼农民的心田。
“杂交水稻在海外的生产、推广体制都和国内很不一样,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去必须实现本地化。”谢放鸣说,每个国家土壤条件、种植水平都存在差异,当地消费者对大米口感的偏爱也不尽相同,未经本地化的稻种必定“水土不服”。谢放鸣建议,中国做杂交水稻推广要以培训本地人才为重点,结合国内外科研、种植人员,加速稻种开发、生产本地化。
如今,越来越多像隆平高科、袁氏国际等种业公司在海外进行研究推广。他们把杂交水稻的魅力展现给了外国政府、农民和科研人员。通过中国研究推广人员的努力,越来越多人看到了杂交水稻的增产表现和技术突破、相信杂交水稻能在本地种植成功。
杂交桑作为湖羊牧草饲料的引种试验 篇4
湖州历史上一直有“种桑养蚕,枯桑叶喂羊,养羊积肥增粮”的传统,认为湖羊因喜食桑叶而肉质鲜美。湖州作为蚕桑主产区,每年有大量桑叶可用于养蚕,但由于桑树养成方式的原因,机械收割难度大,成本高。杂交桑作为两广一带的桑树品种,具有耐剪伐、高产、连年采收、适宜机械收割的特点,是很好的畜禽饲料资源品种。
课题组于2012年率先在湖州规模羊场作为湖羊饲料品种,引种杂交桑试验,取得认可。2013年,在多个规模羊场适度引进推广,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供试品种。杂交桑桑籽沙2×伦教109由广东省农科院蚕研所提供;“桂优12”和“桂优62”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提供。两广杂交桑都具有发芽早,发芽能力强,耐剪伐,群体整齐,生长旺盛、产叶量高特点,叶质好及抗病抗旱力较强等优良特性,适宜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
2)试验场地。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紫丰羊场和南浔区练市镇常丰羊场,均是海拔1~3 m的水田地块,前期种植玉米饲料,沟渠畅通。紫丰羊场面积2 000.01 m2,常丰羊场面积3 333.35 m2。
1.2试验方法
1)播种。
1播种前准备。事先准备好苗床,翻耕放入基肥20~30担/666.67 m2,畦宽1.5 m,沟宽30 cm。播种前5~7 d,要求地面打盖草能除草剂1次。
2播种时间。紫丰羊场5月5日播种,供试品种是桂优12和桂优62;常丰羊场4月29日播种,供试品种是广西桂优12、广东沙2×伦教109。
3播种形式和播种量。均采用条播,每666.67 m2播种量0.75 kg;播种沟宽5 cm,行距30 cm。
4播种处理和要求。选择在播种后次日下小雨的日子播种;播种后播种沟上铺稻草,连续烈日暴晒天气,要求每日傍晚播种沟浇水。
2)管理。
播种15~20 d后,苗高5 cm,阴天揭稻草;出苗到15 cm后,每666.67 m2施尿素20 kg;每次收割后,行间每666.67 m2撒施羊粪1 000 kg。干旱时段,沟间注意灌水。
3)产量调查。视生长情况确定收割次数,齐地10 cm机械收割,调查产量(每次收割25 m2,取三重复平均)。
4)营养成分测定。取9月初收割的沙2×伦教109枝叶送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测定营养成分。
2试验结果
1)产量。杂交桑播种用于牧草饲料,播种当年可收割2次,沙2×伦教109、桂优12、桂优62每666.67 m2产量在2 140.0、2 404.0、2 739.5 kg,播种次年可继续收割3次,每666.67 m2产量分别可达3 575.5、3 861.5、4 210.0 kg。详见表1。
kg
2)营养成分测定。沙2×伦教109枝叶送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测定营养成分,其干嫩枝叶粉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的含量分别为18.50%、2.95%和13.00%左右。详见表2。
3分析及讨论
1)两广杂交桑作为湖羊饲料资源,营养成分丰富,桑枝叶能全部充分利用,在浙江湖州平原,播种当年每666.67 m2产量在2 125~2 750 kg,次年每666.67 m2产量能达到3 500~4 250 kg。杂交桑是多年生牧草,且能机割,栽培杂交桑既能桑叶养蚕,枝叶又能作为湖羊饲料资源,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当地每666.67 m2土地租金1 000元左右,以每年666.67 m2均产量4 000 kg计,杂交桑作为牧草引进,与其他每666.67 m2产10 000 kg以上高产牧草相比,缺乏竞争优势,但由于杂交桑营养价值较高,作为饲料应用时可与其他牧草饲料搭配使用。
摘要:从两广引进3个杂交桑品种,作为湖羊牧草资源进行栽培试验,调查其产量、生长情况、饲喂情况,并测定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杂交桑可作为优质的湖羊牧草饲料,虽产量偏低,但可拓展蚕桑产业中桑叶的综合利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