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肌理(精选十篇)
艺术肌理 篇1
一、肌理的艺术美感
肌理分为自然肌理和创造肌理两大类。自然肌理就是自然形成的现实纹理, 天然纤维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就是一种自然肌理, 如麻、棕、藤、竹等天然纤维就具有本身独特的纹理、是没有加工所形成的肌理。而另一种是由艺术家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材料, 如动植物纤维材料、人造纤维材料和实物材料通过编织, 缠绕、拼贴等人为的组合创造出独特的肌理效果。
在纤维艺术中, 肌理指的是纤维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我们在欣赏纤维艺术作品的时候会通过视觉看到五彩斑斓的色彩及光线、各式各样的形式及材料相结合, 这种肌理美会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心理感受, 如明亮的色彩会让人联想到天空, 白云, 大海, 感受到云海的特殊肌理给人明朗舒畅的感觉;深暗的紫、蓝等色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稀贵物品, 故让人产生高贵、神秘感;稀疏和密集的纹理, 因为改变而产生松弛和紧张心理的情感;凹凸与起伏的肌理, 因变化冲突而产生了退缩与扩展的心理感受。另一种肌理感受, 则来自触觉。通过手指的接触可以感觉到材质的软、硬、光滑、粗糙等性质, 所以在纤维艺术中的触感又相当于质感。不同的肌理, 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二、纤维材料是肌理的灵魂
在现代纤维艺术中肌理的艺术美感主要是来体现在纤维材料和织造工艺。材料是纤维艺术的物质载体, 纤维艺术的营造离不开材料, 说明了材料的重要性, 并且意味着纤维材料是肌理的灵魂。纤维艺术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天然纤维、化学纤维、成品材料。天然纤维包括植物纤维、动物纤维, 如棉、绒、亚麻、藤、竹、羊毛、羽毛、蚕丝、等。化学纤维是指经过加工的到的纤维, 如涤纶、腈纶、棉纶、玻璃纤维、金属纤维、陶瓷纤维等。成品材料是指用各种人造的实物作为材料, 如各种布料、橡胶片、易拉罐、手套、报纸等。不管怎样, 它都有其颜色、机理、质感的不同, 不同的材料的艺术作品会给人的以不同触觉和视觉。
香港行政公署大楼的一幅作壁毯品《玄》, 3.8米款、2.4米高这幅巨幅红色调画面让每一位观看的人所震撼, 大满级红色调的微妙过度与红线条的似断似续形成对比, 也与泼墨似得笔触和具有丰富的肌理变化的灰色块形成一种对比, 达到一种动中有静的画面效果。壁毯柔软的纯羊毛缓解了周围硬质石材环境的冷漠, 也是人员走动较多的共享空间里多了一份沉静。微妙的色彩, 特殊的肌理, 奇特的触觉感知, 使整幢行政公署办公大楼充满生机。
三、肌理的表现方法及制作工艺
1. 平面型设计
纤维艺术的平面型设计有地毯、壁毯、高比林等。壁毯在线纤维艺术中是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 也是人们最为熟悉形式。平面的纤维艺术作品主要强调的是画面感、主题设计, 对材料和形式的表现还是相对的薄弱一些, 主要运用棉麻材质, 采用传统簇绒发, 裁绒法、刺绣法、针刺法、缠绕法等传统编织技法, 创造出温暖细腻的平面作品。
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的巨型挂毯代表作品《宅邸挂毯》, 高7.5米、宽5米。他使用一切可能的挂毯语言:密集的绳结、辫子式的垂挂线绳、狗尾草式的打结、编织成大环结的大麻绳······是这幅作品具有强烈的浮雕效果和肌理。这幅作品被挂在仿罗马式别墅井中央共享空间的一面墙上, 透过天井的光正好落在这幅壁毯上,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光的轨迹不断变化、流动的光线、斑斓的色彩, 起伏的肌理, 在各个空间中形成一种磅礴的气势, 加之壁毯本身具有特殊的吸光性, 这个共享空间中形成了特殊的氛围。
2. 立体型设计
纤维艺术的立体形式呈现出开放、多元化的风貌, 其形式包括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饰性的软雕塑, 此外, 还有以环境与纤维艺术结合而形成互动、放置于大型空间里的装置艺术。纤维艺术的立体型设计, 表现了惊心动魄的肌理魅力, 它是通过改造纤维材料的表面肌理, 构成浮雕和立体感, 给人一种强烈的触摸感觉和视觉冲击力。如:褶皱、折、抽缩、凹凸、堆积、抽丝、镂空、烧花、撕、剪切、磨洗等方法。一些贴、缝、挂、吊、粘合、热压等方法, 加上相同或不同质地的材料, 形成一种特殊新鲜感与美感的肌理效果。
山东特殊教育学校的郭征宇老师和他的50多为聋哑学生集体创作的大型软雕作品《中华根》, 在继首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获得轰动效应之后又被列入“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特邀展品。这件高6m, 长21m的作品让我们看到, 卓越的艺术品即使是用最常见的麻绳材料制作, 只要作者所选择的主题明确, 塑造的形象生动, 表达的情感真挚, 就能达到惊人的肌理美感和“平淡中出神奇”的超然意境。
摘要:现代纤维艺术相对于传统纤维艺术而言, 具有独特性、丰富性、多元化的特性。在形式、材料和制作工艺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代纤维艺术中肌理的艺术美感主要是来体现在纤维材料和织造工艺。纤维艺术家根据纤维材料的不同, 进行艺术加工, 形成如:粗犷美、精细美、华丽美、自然美等不同的肌理美感, 来展现纤维艺术魅力, 使纤维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艺术肌理 篇2
肌理涂料的简介
肌理涂料也叫肌理漆,源于人们对油画肌理的认识。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
一方面是作为材料的表现形式而被人们所感受,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通过先进的工艺手法,创造新的肌理形态,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手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造型形式。触感柔和细腻,弹性较好,具有亲和力。视觉效果上立体感、层次感更强。肌理涂料的层次效果,它诱惑人们去用视觉或用心去体验、去触摸。
肌理涂料是市面上新出现的新型改良水性涂料,墙面装饰作为家装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种材料表面的天然或人为形成的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对家装设计有重要作用。肌理涂料触感柔和细腻,弹性较好,手感更接近于高档传统壁纸,具有亲和力。视觉效果上立体感、层次感更强。配合改进型施工工艺,可逼真表现布格、皮革、纤维、陶瓷砖面、木质表面、金属表面等装饰材料的肌理效果,让你的家庭装修更具层次感。
肌理涂料的施工工艺
肌理涂料的底层涂料应该将墙面处理干净和平整,保证无严峻的污染。肌理涂料木质底层涂刷清漆,实质底层的节疤处理、松脂部位使用虫胶漆关闭、钉眼处使用油性腻于嵌补。肌理涂料须通过不同的工序及工法做出不同的肌理图案。搅拌,在搅拌容器中加入施工用水量90%的清水,然后倒入涂料干粉浸泡几分钟,再用电动搅拌机搅拌约10分钟,搅拌同时用另外10%的清水调节施工粘稠度,充分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涂抹,需涂两遍,第一遍,厚度约1.5毫米,完成后约50分钟,根据现场气候情况而定,以表面不粘手为宜,有露底的情况用料补平,涂抹第二遍厚度约1.5毫米。总厚度1.5毫米~3.0毫米之间。
肌理图案制作,根据实际环境干燥情况,掌握干燥时间,想象、工法、随意造型,依据工法制作肌理图案,能做出不同质感、不同肌理的个性图案。最后收光,制作完肌理图案后,用收光抹子没图案纹路压实收光。
肌理涂料的选购技巧及注意事项
肌理涂料也叫肌理漆,肌理漆一种可以选用多种类型的质感艺术涂料,用专用的涂刷工具,做出各种自然随意的立体艺术效果,颜色和风格可随意选择或搭配。油漆肌理涂料的选购先看水溶,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上面会有一层保护胶水溶液。漂浮物,凡质量好的涂料,在保护胶水溶液的表面,通常是没有漂浮物,有极少的彩粒漂浮物,但若漂浮物数量多,布满保护胶水涂液的表面,甚至有一定厚度,它表明这种涂料的质量差。
艺术肌理 篇3
关键词:水彩画艺术;肌理创作;技术性;艺术性
0 前言
艺术是一门创新性的科学,同样的,科学也是一门创新性的艺术。如果我们从艺术的角度探讨科学,一般会强调科学的艺术技巧;如果我们研究艺术的科学性,同样会从艺术的应用价值入手,艺术和科学就像一束并蒂莲,同时出现才显得美好,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将这种形式和技巧上的内容进行确切的划分,就像本文的水彩肌理,肌理是一种包含艺术和技术的水彩画绘画效果,我们可以在随机变化的肌理中感受艺术性,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寻找肌理的规律,我们对水彩画肌理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在水彩画艺术创作中完成艺术性的追求。水彩画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标新立异,这些新的变化中包括绘画技巧、绘画观念、绘画材料以及绘画题材的变化,而且有时一种变化还会引起另一种或一系列的变化,甚至一种风格的转变,本文将通过水彩画创作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来研究水彩画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特点。
1 水彩画中肌理的内涵
1.1 水彩肌理的含义
肌理是所有客观存在物质的表面形式,它能体现物质材料表面的质感,显示物质的属性,换言之,肌理是人们认识物质的前提,任何物质都有自己的肌理形态,并且这种肌理形式可以被视知觉所感知。画面肌理是人为的肌理效果,在美术创作时,将特殊材质的物体运用特殊方法处理让画面有一种组织肌理,而水彩肌理是画家借助水彩工具、运用水彩绘画技巧在纸本上产生的纹理效果。
水彩画的肌理是一种人工肌理,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意愿,是一种对物像的美的追求。水彩肌理是水彩在创作过程中借助各种笔触、色彩、水的晕染等艺术语言产生的特殊水彩效果,是创作者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主动创作的,当然,这种主观创作还需要建立在对模仿物像的肌理形态的了解,是借助特殊技法对原有肌理的概括和提炼。如果没有对原物的了解且不借助外物随意的创作肌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显得画面脏而凌乱;相反,恰当地运用肌理表现技巧,就可以轻松地使画面出现质感效果,富有趣味性的变化使画面具有可读性,同时能激发创作者的灵感,有利于后续的创作。
1.2 水彩肌理的分类
根据制作工具和绘制方法以及肌理在水彩纸表面的平整程度,可以将肌理分为视觉肌理、触觉肌理、特殊肌理、笔墨肌理、具象肌理、意象肌理、抽象肌理。视觉肌理是指眼睛能明显看见变化的纹理和质地,但触摸时画面是平整的。触觉肌理是既能看到又能触摸到凹凸有致的触感。笔墨肌理是将笔、纸、颜料、水四种媒介通过不同的运笔方法产生的肌理效果。特殊肌理特殊在不借助画笔,通过其他特殊技法产生的肌理。具象肌理是水彩肌理和物像纹理十分契合,还原度极高的肌理。相反,不注重物像肌理,只是追求水、彩的美感,这种肌理称为抽象肌理。意象肌理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間,是一种更注重心理感受上的肌理。
2 水彩画肌理创作的技术性
水彩画是一种水和彩之间互动的艺术,水色间的交融展现美感,同时水色间的交融具有一致性,水即是色,色即是水,这种艺术境界被称作海天成一色,在追求这种境界的肌理创作过程中体现了很强的技术性,下面是几个体现技术性的元素。着色是体现技术性的一个重要元素,分为采用滴、喷、泼技法的不接触着色,和通过纸、笔接触的硬着色。水一直是体现技术性的关键,如何让水在色彩中作用,不仅要仔细水在添加环节的度,还要仔细水和彩在调和时的度。与水同等重要的是色,色的技术性体现在层次上,肌理是一种质感,所以色彩要有层次,这要求润色的时间掌握,就像烹饪一样,火候很重要。还有一个体现技术性的元素就是水彩画的载体——纸本,纸张本身就有纹理质感,创作时可以借助纸张原有的肌理的便利,也要避免原有肌理给创作带来不利影响。水彩肌理创作环节中的技术性复杂却有规律可循,关键是要用心钻研,能在进行水彩画创作时一气呵成。
3 水彩画肌理创作的艺术性
水彩画肌理创作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水彩肌理的表现形式内容上,而非具体内容上,形式内容上可以分为具象形式、意象形式和抽象形式。具象形式是指对自然物体的具体表现,但必须是以艺术性的手法做出的具象表达,例如我们绘制一个历史久远的头盔,头盔的整体形似是我们能看的具体内容,可是它的年代感以及头盔的纹理、光泽是需要艺术性的加工的,我们观察时更多关注的是头盔的肌理特征带来的沧桑感,头盔只是一个体现肌理的物像而已,所以,这种历史的、具象的肌理创作是水彩肌理创作中最具艺术性的表现形式。意象是一种写意性的表现手法,水彩画创作中总会有对未来或虚幻对象的肌理创作,没有具体物像给予模仿的借鉴,只有通过写意手法完成神韵上的相似,所以这不仅是对水彩画创作构思提出极高的要求,更是水彩肌理创作的重要考验。水彩艺术家张晓刚的《融》无法让人从画面中看出具体内容,但我们可以从水彩交融中展开想象、感悟作者的情感。抽象表现是水彩肌理创作中最具表现力、最敏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要求肌理与物像的肌理具有相似性,而是强调水、彩在绘画技巧和绘画工具的作用下的美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樊惠刚的《净界》,整幅画面只有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它想表达的是一种抽离出来的灵魂世界,以及画面中水彩肌理营造的美感,所以说,抽象形式是水彩画肌理创作最具艺术性的表达形式。
4 结语
当前多元性、艺术性、综合性的绘画已成为艺术发展的主流,水彩画之所以还能在画坛中自成体系,全来自水彩画在肌理创作过程中对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双重要求。肌理不仅丰富了水彩的创作形式、拓展了水彩的创作技巧和方法,更能体现创作者的个性特点和艺术情感,肌理是艺术创作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画面中最多变的元素,肌理既能营造气氛和意境,又能使画面更有趣味性和可读性,肌理是水彩画的精髓,我们从水彩画创作中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角度研究它,不仅便于我们发现肌理美,也便于我们寻找规律再次创作美。
参考文献:
[1]田超.试谈水彩画技法肌理语言的产生极其审美意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5(4):55-58.
[2]蒋聘煌.从自身特点、技法肌理与人文地理看水彩画的创新[J].艺术教育,2011(5):115-116.
[3]陈均.论肌理在水彩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7):90-91.
[4]单晨曦.从水彩画的技法肌理和自身特点看其创新[J].中国艺术,2013(4):14-15.
肌理在油画艺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篇4
肌理在油画艺术语言中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 是形式的也是内容的, 是物质的也是感性的, 肌理语言随着各个时期不同艺术家对美感追求的层次不同而不断地升级、蜕变和更新, 导致了肌理语言的形式各异。肌理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效果、形式美感和描摹物象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共鸣而显示出油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此, 笔者认为肌理在油画艺术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递画家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感染力
油画的肌理既反映出画家对对象的形、色、神的特殊感受, 同时又成为塑造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肌理从文艺复兴平滑的视觉肌理状态到巴洛克时期出现明显凹凸起伏的外貌。肌理在此时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参与对象质感的摹仿和再现, 以及对画面的总体情绪的描述和表现, 使观者形成视觉感受并传达某种情感, 达到某种意境, 满足视知觉和内心审美的需要。
绘画艺术必须与观者取得沟通才能产生认识上的共鸣。当人们从“观众角度”来观看或阅读作品时, 直接与他发生关系的不是画家而是作品, 观众只会去找寻艺术品的意味, 这种意味被看做是“作品中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只能由画家传达给观众。绘画的肌理恰恰充当了这一意味的视觉需要。油画作品笔触的抑扬顿挫抑或材料肌理的粗糙圆润都表现了画家作画时不同的心理状态、敏锐的感受力、魔术般的想象力以及卓越的表现技巧。如波洛克根据心灵的呼唤挥洒色彩, 下意识的倾泻出某种心态和情感, 就是绘画中肌理美与心境表达最直接的结合。透纳的《暴风雪》以不同色相的色彩自由溶合而造成色彩界域交混不清、模糊不定的狂乱形态, 挥洒干涩的枯笔从心理上传达了动荡不安的恐惧, 创造了暴风雪激烈狂飙的氛围意境, 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因此, 肌理的视觉形态与意境有机的结合, 会使人产生情感的联想, 助成特定的情绪与气氛的表达, 这就是肌理特质的更深层的价值所在。
二、增强油画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及表现力
肌理通过强化视觉冲击力形成“视觉力场”来增强油画艺术作品的表现力。“直接画法”厚堆的功能和极强的可塑性是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 这种特性使油画在观感上能与人们思想情感上产生出共振的节奏与力度。印象派大师莫奈曾经夸张地说过:“绘画的好坏, 只要闭上眼睛抚摸画布表面即能判断”, 显然这种触觉感受也是油画艺术触觉肌理的表现。
油画创作中主题多样、形象纷繁复杂, 合理应用恰当的肌理结构去塑造和表现作品不同的质感形态对于增强油画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画家基弗专注于德国关于战争的回忆。他的作品中经常会使用多种媒介赋予画面以特殊的肌理, 给人以极具震撼力且非同一般、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 这种肌理感是传统的绘画所达不到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这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肌理效果成为艺术风格的印记, 油画肌理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也终于得以确立。
三、促进画家个性化艺术风格形成。
艺术风格是画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肌理之于风格充当的是实体价值, 肌理对于风格的作用和影响取决于时代、地域和画家的思想表达和审美情趣。
肌理技法是形成画家个性化艺术语言的基石, 通过对油画肌理语言的研读, 进而将之融合取舍, 将影响艺术语言的形成与表达效果。从油画的工具材料、基底制作、颜料的选用、媒介剂的选用、制作程序到各种表现技法、笔触肌理等无不对油画的肌理语言产生影响。材料技法的独特性构成了画家油画语言的独特性, 画家在长期对油画材料技法的锤炼中, 将自己的个性与材料、技法合而为一, 并将其物化成为画面的造型、色彩、笔触、肌理等画家个性化的语言, 形成一套适于自己而又行之有效的个性化的材料技法。英国美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指出:“艺术家的笔法是他的个性和特质的主要线索”。由此可见, 油画肌理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密切联系。比如塔皮埃斯的综合材料绘画, 许多作品都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多样的肌理变化, 而这些作品又呈现出统一的风格面貌。独特的肌理效果赋予了艺术家风格化特征, 产生了新的价值和内涵。因此, 油画的肌理技法是形成画家个性化语言的基石, 个性化语言的形成有赖于画家个性化的材料技法, 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
四、肌理赋予艺术品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推动油画创作的发展
创造性的思维是任何艺术创作和艺术生命力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油画创作的关键在于“创新”。在油画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 肌理的创新赋予艺术品更高的价值和意义并推动了油画创作的发展。
随着二十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使肌理得到了充分发展并呈现出众多不同的发展面貌, 各流派及画家致力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 使大量新媒介和非绘画材料融入绘画中。在当代艺术中油画已经不为特定的材料所限制而体现出了艺术的开放性。当代中国油画家群体中就有一部分画家运用一些新的材料、工具, 形成新的富有个性的绘画语言, 创作出丰富的肌理形式,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神奇画面效果。这不仅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经验, 而且也为艺术对象提供了新的审美趣味。随着更多关注肌理的画家的不断研究和探索, 必然会对当代油画创作的发展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
摘要:本文阐述了肌理在传递画家情感、营造意境、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促进画家个性化艺术风格形成以及推动油画创作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应用价值。
感觉肌理 教案 篇5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给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想不想看?不要眨眼睛。看我变出了了什么?(用硬币放在白纸上,用铅笔磨,可以魔术硬币的花纹)。
为什么我这样就可以变出来呢?为什么上面会有印子呢? 这里有一块铁皮,你可以摸一下,和另外一个比较一下。(找两个同学摸)
生:硬币上面是凹凸的,另外一个是光滑的
无论是凹凸的还是光滑的都是物体表面的纹理,那么我们把物体表面不同的纹理叫做肌理。(揭题,板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肌理。
二、新授
(一)感觉肌理,触摸实物
1、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两种水果,请同学来摸一摸,然后来猜出这是什么水果。
你怎么知道里面是——请你说一说你摸上去的感觉。
2、除了水果,我们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不同的肌理。
(ppt树叶)树叶有什么样的肌理?(有粗、细的弧线和弯弯的小细线)
(ppt羽毛)(都是小小的细线,柔软)(ppt树皮)(粗糙、厚重)这些丰富的肌理就构成了美妙的世界,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到大自然中寻找更多的肌理。
3、我们认识了肌理之后,运用他们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鹅卵石地面(这个地面是什么组成的?有没有人走过这种地面,你有什么感觉,它能促进我们身体血液的循环,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好处的)
盲道(这和我们平时的路面有什么不同)
看来肌理不仅可以美化装饰生活,还有很多实用的功能。
(二)表现方法
刚刚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肌理,我想把它们留在画面中,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树叶拓印:这幅画是什么物体上的肌理?虽然是树叶,它们大小不一样,现状呢?仔细看看用了什么方法。
揉纸添画:这都是非常完整的画了,都是画的很饱满。猜猜这种肌理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一张纸是很光滑的,如果我们把它揉皱后,纸的肌理就发生了变化,我们再进行绘画,就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三、老师范画
老师画了一张画,漂不漂亮?想不想学好现在我来问问大家我们平时画画的步骤是什么?
第一步:起形
第二步:上颜色。
那这幅画呢?还要多一个步骤,选肌理。今天我们选的肌理是瓦楞纸。首先,我们把形起好,老师画了胡萝卜,画好了之后就要开始上颜色了,这时就可以把瓦楞纸拿出了,把它放在我们的画的下面,用彩色铅笔沿着一个方向涂,可以是从上往下也可以是从下往上,一定要涂得均匀,这种方法叫做磨印法。老师给胡萝卜的叶子上了颜色,有谁愿意做一回小助手把胡萝卜上好颜色呢?
和学生一起完成胡萝卜的上色。
四、学生作业
看了同学和老师合作完成的画,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想自己来试一试了,那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创作一副你最满意的肌理画。
要求:
1、构图清晰,画面完整
2、运用揉纸法或拓印法
五、点评
让学生把画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选择一副自己喜欢的来说一说。让小作者也来说一说,最后老师点评。(从画面的构图和运用的方法上来说一说)
六、拓展
画一匹“有肌理”的马 篇6
马更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我发现,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只要有骑马的公园,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地要求爸爸妈妈陪着,骑着马转了一圈又一圈,直到恋恋不舍地回家。回到家又拿起笔画起马来。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在美国幼儿园大班(小学学前班)的一堂关于马的绘画课。
知识课:以“马”为主题的名画欣赏
[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关于马的世界名画印刷品,主要是西方的油画,也有东方的中国画。每张印刷品长宽大约1米多乘1米,印刷质量精美。]
老师:现在我们欣赏一下一些大画家是怎么画马的。这一张是著名的西班牙大画家达利的《马鞍与时间》。马这种动物不但小朋友喜欢,画家达利也很喜欢,他一生不知画了多少各种各样的马。看这一张是以时间为胄,背负着时间重任的马。这匹马好像走不动了,很累似的,它趴在地上休息,它背上的钟是柔软的。因为达利不喜欢硬邦邦的、坚硬机械的东西,所以他把钟画成软绵绵的。虽然这个钟是软的,但也牙得马喘不过气来。达利用这张画表示我们人需要放松,需要快乐。
[接下来老师又给小朋友看了达利另外的作品《透明的马》和《幻想的马》。小朋友发出了一阵阵惊叹声。]
[老师又拿出了《大橡树底的母马和马驹》]
老师:我们再看这一张,两棵高高的大橡树下有几匹马呀?数一数。
小朋友:1,2,3, 4, 5, 6, 7……
老师:好了,找到了,就不要数了。我们找到很多马,现在来观察一下,谁是马妈妈,谁是马爸爸和马宝宝呀?
小朋友:这个是马妈妈,因为这个马是红色的,一般女的爱穿红色的,这个一定是马爸爸,因为它是黑黑的、高高的。
小朋友:后面这个一定是马宝宝。[用手指着,比划着]
小朋友:这个马不一样。
老师: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
小朋友:这个马是白色的,和马妈妈一家不一样。也许这个是他们家的朋友吧。
老师:对,也许是邻居来串门聊天的。
[老师最后拿出一张中国古代大画家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
老师:这是一张中国画,是中国古代大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你们看这儿有几棵大树?最左边这棵树是红叶,其余的树叶都是墨绿色的。这儿有一个穿红衣的人手拿着马鞭正在驯马,他近处的两匹马很亲热地互相试探似的打招呼,用鼻子嗅对方。其余的五匹马在饮水。其中一匹马回头在看自己的同伴喝得正香甜,似乎在想,它们刚才是不是跑得太累了,怎么这么渴呀!你们再看看远处还有两匹马在嬉闹追逐。
老师:今天我们看了这么多大画家画的马,漂亮吧!现在我们也要开始画马了。
实践课:
体验1:画马真有趣!
[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张白色纤化纸(8开大小)、铅笔和各种颜色的蜡笔。最后是3寸宽的底纹笔和已调配好的水彩颜料。]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用铅笔画出自己喜欢的马。再用蜡笔把马和背景都涂上色彩。
[小朋友高兴地拿起铅笔描绘起自己心中的马,有的下笔果断,大小、构图、位置还很准确呢。有的沉思良久才动手开始画。虽然有的画得像大象,有的画得像猫、像狗,但总体来看是非常像一匹匹骏马的。]
[小朋友又开始拿起蜡笔涂颜料,有的把马涂成了五颜六色的彩虹马,有的把马涂成了一匹黑马,有的涂成了蓝马。有的在背景上画了很多大树,有的把背景描绘出花卉和草地。总之,每张都不一样,每张都有自己的个性。]
老师:用蜡笔涂的时候手要用点劲,除了画线,也要把一些线连成面。为什么要这样画?等一会你们就知道了。
老师:蜡笔涂完,最后 我们可以画上水彩了。先用底纹笔蘸上老师已调配好的水彩颜料。老师调的是灰蓝色,这样就容易衬托出你们刚才涂的鲜艳的蜡笔色。因为水和蜡不相溶,你们涂的蜡笔有线也有面,和水彩一结合就形成了另外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就让我们试试看。
体验2:画马学会了做肌理效果!
[小朋友拿底纹笔蘸上灰蓝色水彩颜料在自己的大作上从左到右画了第一笔,因为底纹笔有3寸宽,画了第一笔差不多就占了半张纸,当水彩和蜡笔相互结合,边缘产生了闪闪发光、斑斑驳驳的肌理效果。小朋友脸上呈现出惊喜的神情,甚至发出了“哇”的惊叹声。当画完第二笔会,差不多一张就画完了。有的小朋友又拿起笔画第三笔、第四笔。老师连忙说,快停下,如果反复涂抹,漂亮的肌理就没有了,见好就收吧。]
看着小朋友画的一张张马,有的似乎雄壮无比,追月逐日;有的感觉是优美柔顺,乘风御雨。这使我想起了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顾菁,曾在国内高校学前教育系担任美术老师,现定居美国,育有两个女儿。在女儿幼儿园做美术助教期间,顾老师又有了很多新奇的发现。
艺术肌理 篇7
关键词:自然肌理,人文肌理,景观设计
1 城市肌理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及组织构造, 肌理产生的核心是基本形式或元素的重复和它们之间的空间。重复是肌理的决定性因素, 当重复的可识别性占统治地位时, 肌理就出现了[1]。城市肌理主要分为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 自然肌理是指由自然地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具有自然性、多样性;而人文肌理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一种物化反应, 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和地域性。城市肌理和人文肌理均会受到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2 自然肌理的影响因素
1) 地形。地形地势是自然肌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势特点, 一般可分为山地景观和平原景观, 其中山地景观地势变化较大, 容易形成多变、趣味的自然肌理空间;而平原景观由于地势平缓, 容易形成开阔、平远的自然肌理空间。在园林设计上可以结合自然地形的特殊性, 改变三维空间效果, 在重要的特殊地段进行人为的高度调整, 增加城市自然肌理的多样性和识别性。
2) 水文。城市水系对城市肌理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无水不成吴越, 无桥而不显水”。苏州地处江南水乡, 河道水网密布, 水道网与陆路网平行设置,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棋盘格局”, 造就了苏州特殊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水文肌理[2]。
3) 本土植物。在景观设计中, 以“乡土植物为主, 外来植物为辅”一直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准则。植物作为一种乡土的自然景观元素, 在城市景观营造中具有显著的作用, 本土植物由于对当地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往往成为当地自然肌理的重要组成要素。
3 人文肌理的影响因素
1)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 社会群体范畴的一种生活模式, 包括衣、食、住、行, 也包括当地的宗教信仰, 风土民情等。生活模式的不同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其往往会物化到城市的景观, 建筑等空间。
2) 建筑空间形态。人们日常居住使用的建筑作为城市中最基础的建筑类型, 是城市肌理的“底图背景”, 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 居住建筑的空间形态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在变化过程有共性也有特性, 城市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人口高度密集, 建筑空间形态从传统低层横向延展转变为纵向高度发展的住宅模式。
3) 城市道路形态。城市道路是城市景观的空间骨骼, 其形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肌理的空间结构。如方格网道路是最常见的肌理形式, 这种路网方便城市的快速建造、土地划分, 适应城市的发展, 在世界各种文化类型及文明时期都被运用。
4 基于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的景观设计
4.1 利用自然环境
园林本身就是建设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当中,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对营造城市景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园林中美的景象大部分是由自然环境及其气候条件所呈现出来的, 在景观设计中, 设计师可以通过借景达到强化园林景观空间的作用。另外, 园林建筑的选址, 朝向, 植物选择, 地形坡度等造园要素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3], 而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往往也成为场所设计的依据, 反映到园林的建设容易形成相应的地域特色。
4.2 营造场所精神
这里提到的场所精神 (Genius Loci) 中的“场所”指的是一种“场地感”的理念, 在现代建筑理论的背景下, 场所精神是具有深刻影响的地方, 但在当代的用法, 场所精神通常是指一个地区的独特的气氛, 或一个“精神的地方”[4]。场所精神是现代人们正在寻找的独特的精神和独特的氛围, 是当地驻留在本地区域, 根植于这片土地, 对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人文思想与情感的提取与注入, 是时间与空间、自然与历史结合在一起的, 饱含人们的思想、情感烙印的“心理化地图”。
对于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当地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 清楚了解它的历史背景, 文化背景, 建筑风格, 建筑科技的运用技术等, 尊重当地的场所文化精神, 需要明确城市的总体空间格局, 城市中的道路骨骼, 水文, 植物, 建筑群落等要素分布的肌理, 通过园林景观来将其整合, 重组, 调整。在要素的选择和处理上要符合当地的场所精神, 风土民情, 审美取向等等, 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有的历史风貌, 不过多的改变环境本身独有的气质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景观不仅仅代表景观本身, 它承载了城市的记忆和历史, 需要最大限度的保护这座城市独有的归属感。
4.3 就地取材为主
风景园林的建设一直推崇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本着就地取材的传统理念, 地方材料因为取于自然, 是对自然环境污染最少且适应性强的材料, 通常可再生利用, 可以节省加工费用和运输费用, 降低建设成本, 从而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在园林景观营造中, 尽量选择本土材料, 充分发挥本土材料的性能, 色泽、质地、形状等特征, 尽可能少的加工, 有利于营造地方特色, 形成地域性景观, 使人工建造的园林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4 选择适宜性技术
适宜性技术通常指的是基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 特定的社会科技水平下逐渐发展形成的传统性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区域性、多样性。传统技术是劳动人民在改造环境中不断积累的智慧结晶, 对于传统文化景象的表现具有很大的地域优势。在园林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 传统技术也逐渐走向现代化技术, 强调技术的“适宜性”有利于营造地域性景观, 延续传统文化, 园林技术应与园林及其环境中的自然因素, 文化因素相协调共同发展, 既保留传统技术的地域独特性, 又能结合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琰.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肌理研究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2]张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场所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6.
[3]张彤.整体地区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城市肌理对比研究 篇8
关键词:城市肌理,建筑,空间,形态
1 城市肌理概念及意义
1.1 概念
从形态构成来看, 城市肌理是一种抽象的城市形态, 是一种平面性的、概念性的形象概括。城市肌理这个抽象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其一可以理解为一个数字地面关系的城市密度, 相当于城市的图底关系。其二可以理解为一种组织形式, 建筑成为城市空间的各种元件, 并且构成一种空间组织结构。使得城市肌理这种城市形态具备组织规律性和规模性。
1.2 意义
城市肌理是城市面貌重要的反映, 既体现城市的真实生活, 又展示城市特有的风貌元素。城市肌理不仅是表象的空间组织及城市形态, 还具有更深的意义。一方面, 城市肌理体现着历史长河留下的痕迹, 如同图画记录般保留着历史的发展的结果, 展示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文化艺术的发展、人文的走向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展望。因此。当对比两个城市的异同时可从宏观的城市肌理入手, 进而比较直观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经济、商业、旅游、制造业等;另一方面, 城市肌理也展现了每个社会各个时期的价值观和发展趋向以及对经济利益前景的追逐。
城市的物质形态是城市历史特点之一, 是千年的沉积历史的结果。城市肌理体现在时间的交替和历史的演变中。在城市更新过程中, 对待城市肌理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延续与突变, 当城市肌理以一种延续的态度出现, 在图底关系中便成为一种背景, 以一种谦虚的态度存在;当城市肌理以一种突变的态度出现, 在图底关系中便成了视觉的中心, 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凸显。
2 不同城市的城市肌理对比分析
米兰——乱中有序的城市肌理符合米兰快节奏的时尚之都的生活特点。米兰位于意大利的西北方。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 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尤其是欧洲的南方。米兰以时尚、建筑和艺术闻名世界。西方罗马帝国的前首都, 伦巴第王国的首都, 公国米兰, 现在是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
罗马——城市不需要大马路, 但需尺度。罗马的大马路在城市肌理中和其他城市比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肌理特征。
大阪——大阪的城市道路规划并不追求整齐划一, 而是根据地形地貌以及原有建筑的情况因地制宜, 能宽则宽, 能窄则窄, 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避免大拆大建。大阪在土地稀缺遵循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规律整齐的城市肌理。
巴黎——大多为米字交叉路口, 错综复杂。利用轴线延伸城市肌理的形态和格局, 以这样的方法将历史轴线延长伸展并使其延续和升华, 使临近巴黎城外的区域形成了一个与城区内完全不同的风貌。城市格局的规划与设计体现了它独特的自然空间形态, 与此同时也营造了一个更适合人类生活的城市空间。
柏林—一柏林以城市沉淀历史记忆的方式设计城市肌理, 将人们的记忆封存在每一条道路之中, 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利用城市缝补的指导思想将城市肌理做整合和规划。柏林城市肌理一次又一次的变更和颠覆, 为了缝合分裂而带来的创伤而不断被改写。柏林文化是街道和广场的文化, 对城市空间的追求倾向于回到传统城市的空间品质。这种追求与柏林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 柏林人的活动很大一部分在街道和广场发生, 这种历史一直延续下来, 必然要求提供相应的开放活动, 这也正是城市历史肌理得以延续的前提和原由。
纽约——纽约以着规律和规范化的思路去设计自己的城市肌理, 希望城市有序生长并且规范化的形成现在的格局并且走向未来。城市发展与其它事物的发展相似, 城市肌理也有一个从青少年到青年、中年的不同时期, 每时期发展的步骤都不一样。纽约的城市肌理是一个中年期的肌理。
北京——中国明代清代以后, 北京城市格局不断延伸发展, 以故宫为中心中轴对称不断向外扩张。自此也确立了北京城市肌理作为古都的皇城气派以及格局设计中威严正式的风格。现在的北京依然延续古代的风格风貌和基本格局, 城市肌理基本不变, 依旧是中轴对称的严谨布局。近代及建国之后, 为了改善北京的基本城市环境, 增强城市机能, 又发展出了以故宫为中心的多条城市环路和放射性道路来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境。
西安——西安飞速发展和扩张, 西安城市的建设量比较以往时期都更加迅猛。西安的城市肌理也是历史的一个延续和发展, 在近几十年的改建和修建中也延续了明代和清代的城市肌理, 包括道路、建筑、院落、绿化、地表的延续。
芝加哥——芝加哥的城市肌理是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到过芝加哥或者从芝加哥上空飞过的人会为其极为规则的城市布局感到惊讶。东西、南北约25英里范围内被像围棋盘一样以大约1/8英里为单位划出了数万个小方格。形成了芝加哥独特的规整方正的城市肌理。
特克斯——新疆伊犁的特克斯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建筑规正、卦爻完整、规模最大的八卦城, 独特的八卦城市肌理布局真实呈现了八卦的玄机理律。
纳尔登——纳尔登的城市建筑具有西班牙建筑的特色, 尤其建筑结构非常典型。整个城市具有厚重坚实的城墙, 并以宽阔的护城河环绕, 组成了城市堡垒。这座城市是北荷兰库伊地区的一座城镇自治区, 纳尔登的城市肌理形成了由星状的要塞环绕的小镇, 是纳尔登成为六大星星城市之一。
帕尔玛诺瓦——帕尔玛诺瓦由于其不同寻常而又近乎完美的形状闻名于世, 其同心城堡式的设计被人们津津乐道, 星堡几何外形的城市肌理, 其工整的线条感成为很多人追逐的对象。帕尔玛诺瓦是由弗拉瑞特提出的理想城市。
3 结束语
城市肌理反映各自的历史、文化、以及被这种相应的肌理所引导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 对待城市肌理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延续与突变。当城市肌理以一种延续的态度出现, 在图底关系中便成为一种背景, 以一种谦虚的态度存在。当城市肌理以一种突变的态度出现, 在图底关系中便成了视觉的中心, 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凸显。
参考文献
[1]商宇辰.基于传统城市肌理整合的建筑设计思路探析[D].山东建筑大学, 2015.
[2]陈硕.基于城市肌理的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 2015.
艺术肌理 篇9
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真正确立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室内设计专业诞生的直接动因。在这之前的室内设计概念,始终是以依附于建筑内界面的装饰来实现其自身的美学价值。自从人类开始营造建筑,室内装饰就伴随着建筑的发展而演变出众多风格异的样式,因此,在建筑内部进行装饰的概念是根深蒂固而易于理解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使室内从单纯的界面装饰走向空间的设计,从而不但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室内设计专业,而且在设计的理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何谓材质的肌理形态
肌理是指材料本身的肌体形态和表面纹理,是形成质感的重要要素,主要反映材料表面的形态特征及间接反映材料的内部结构,使材料的质感体现更加具体、形象,其内容包括:形、色、质,以及干湿、粗细、软硬、有光泽和无光泽、有规律和无规律、透明和不透明等因素。任何材料或者形象表面要形成肌理形态应该有个前提,即该材料或形象的表面必须具有能在视觉或触觉上产生感受得到的某种纹理。在室内环境中,人主要通过触觉和视觉感知实体物质,对不同装饰材料的肌理和质地的心理感受差异较大。常见的装饰材料中,抛光平整光滑的石材质地坚固、凝重;纹理清晰的木质、竹质材料给人以亲切、柔和、温暖的感觉;带有斧痕的假石有力、粗犷豪放;反射性较强的金属质地不仅坚硬牢固、张力强大、冷漠,而且美观新颖、简洁、高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纺织纤维品如毛麻、丝绒、锦缎与皮革质地给人以柔软、舒适、豪华典型之感;清水砖墙面使人想起浓浓的乡土情;大面积的粉刷墙面平易近人,整体感强;玻璃使人产生一种洁净、明亮和通透之感。所以概括的说,肌理形态是物体表面天然或人为形成的视觉或触觉上可感受得到的各种材质感的纹理。
二、肌理形态的形成和种类
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材料,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类。一是材料本身自然形成的,如树木的年轮、树叶的纹理、水面的波纹以及动物的皮毛等。这些肌理形态是在无任何人为的情况下生成的,因此我们又称之为自然肌理或一次性肌理,指材料自然生成过程中自身结构的纹理、凹凸、图案的外在表现形式。二是指直接由人工创造出来的一种形态,如金属、玻璃、塑料、纸张、织物等。通过原材料的直接经过加工,形成了不同质感、纹理的装饰材料。三是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结合形成的肌理形态,在原有材料本身存在着一次性肌理的情况下,通过人工将肌理丰富或者改变。如通过火烧使石材的表面崩裂,形成较粗糙的防滑面。通过腐蚀可在玻璃或金属表面形成不同的花纹,实现肌理形态的转变。
三、形成肌理形态审美感受的因素
1、肌理形态的材质美
材料的质地美主要靠材料表面的肌理形态来体现,人们通过视觉、触觉产生了对材料质地特征的直观把握和审美感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审美追求。在装饰设计中为追求一种自然质朴美,往往取其自然材料的固有质感而不加任何雕饰。例如:60年代中出现的“粗野主义”惯用的手法之一就是把混凝土构件最粗糙的表面肌理裸露在外。我国的明式家具有的根本不涂漆,只在挺拔秀美的结构中显现硬木天然的肌理美。
2、肌理形态的形式感
肌理形态里那种抽象的形式结构对审美主题所形成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对于不同的欣赏者也是各不相同的。肌理形态形式感的体现主要通过材料表面纹理的大小、粗细、走向、色温等感官因素。各种不同的肌理形式表现,构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例如:树木纹理的走向、大理石纹理特征都构成了材质不同的性格特征。
3、肌理形态的审美联想
肌理本身是无任何内容也无具体形象的,因而它的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对肌理表面的纹理、色彩、形状和触感等引发各种联想而形成的审美感受。例如大理石的纹理中,随着表面纹样所形成的参照会找到类似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又如一些化妆品的包装,使人联想到了女性的柔媚。
4、材料质感和肌理的传递
人对材质的知觉心理过程是不可否认的,而质感本身又是一种艺术形式。如果室内的空间形态是感人的,那么利用良好的材质与色彩可以使室内设计以最简约的方式充满艺术性。材料的质感肌理是通过表面特征给人以视觉和触觉感受以及心理联想及象征意义。
四、在人居空间中,肌理形态间以及与人之间实现沟通的条件
1、肌理形态间的沟通
通过肌理形态的不同的纹理走向、色彩、质地等进行对比、呼应,来实现沟通。一、同一材质感的组合。如采用同一木材饰面板装饰墙面或家具,可以采用对缝、拼角、压线手法,通过肌理的横直纹理设置、纹理的走向、肌理的微差、凹凸变化来实现组合构成关系。二、相似质感材料的组合。如同属木质质感的桃木、梨木、柏木,因生长的地域、年轮周期的不同,而形成纹理的差异。这些相似肌理的材料组合,在环境效果上起到中介和过渡作用。三、对比质感的组合。几种质感差异较大的材料组合,会得到不同的空间效果,例如将木材与自然材料组合,很容易达到协调,即使同一色调,也不显得单调,典型的例子如家居中以木材和乱石墙装饰墙面,会产生粗犷的自然效果;而将木材与人工材料组合应用,则会在强烈的对比中充满现代气息,如木地板与素混凝土墙面,或与金属、玻璃隔断的组合,就属此类。体现材料的材质美,除了材料对比组合手法来实现外,同时运用平面与立体、大与小、粗与细、横与直、藏与露等设计技巧,能产生相互烘托的作用。
2、肌理形态与人之间的沟通
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一系列感知器官,对材料的整体纹样、色彩、凹凸感、等因素以及所要求表达的空间意境,情感内容进行细致交代。如肌理的纹样呈现均匀、均衡状态时会使人感到柔和舒适的情感。呈现疏密差异或形成了强烈对比时可能会使人产生热烈、紧张的情绪。肌理的粗糙、凹凸立体形态能给人带来触觉上的某种舒适或不舒适的感觉。有些肌理的不规则纹理形式能给人带来各种如:动荡、不安、跳跃、神秘、虚幻等形式美感。各种不同的肌理形式的表现,构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在这些肌理所特有的形式美的观照中,往往能在观赏者心中唤起一种力、一种动感。人民正是通过这种张力和运动的感受,而感知其表现性,引发不同的审美情趣。
五、在人居空间中,肌理形态间以及与人之间实现沟通的重要性
1、
肌理形态是材料表面天然或人为形成的具有视觉或触觉的感受,人们通过这些感官的刺激形成了一系列的印象。能感知整个空间所要求表达的内容。由于肌理形态本身的种类繁多,运用在装饰艺术中所能产生的美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只有通过肌理形态间的组合、对比等手法实现沟通,才能使空间更生动。
2、
现代紧张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人们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通过肌理形态与人之间的沟通,缓和心理。对人们生活、活动、工作环境和空间美的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3、
理形态是加强空间效果的重要元素,也是设计创新的一个突破口,若干新型材料和不同肌理材料的组织,对改善空间条件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超.肌理形态在装饰艺术中的运用和审美感受的形成[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1997 (4) .
[2]石戎, 李合章.浅谈室内装饰设计及建筑材料在设计中的运用[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8 (3) .
装帧材料的肌理美感 篇10
1 装帧材料的历史沿革
以中国书藉为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甲骨”到“简牍”、从“卷轴”到“经折”、从“包背”到“线装、册页”,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实质就是装帧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地改变着书籍的形态和面貌,也改变了书籍阅读方式,丰富了书籍的内涵与外延。书籍制作的材料从最初粗糙的龟甲、兽骨、兽皮、石板、泥板、草叶,发展到贵重的竹木简、布、帛、绢、丝,直至汉代以后造纸术、印刷术的逐渐成熟和推广,以纸为书一统天下,使书籍文字容量更大而且轻便、廉价,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材料、新技术日新月异,为书籍形态和内涵的提升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书籍的装帧设计开拓了崭新的空间,单一的纸书即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纸书、有声图书、视频图书、电子图书、互动图书、概念图书等多元并存的格局。就装帧材料而言,除了种类繁多的各种纸张,非纸类材料如真皮、竹木、骨等天然材料、金属、纺织品、纤维、漆涂布、塑料类、树脂类、薄膜类、PVC类、浸渍加涂布类、树脂胶复合织物等丰富多彩,几乎无所不用,展现了个性、活跃的创意思维。综观书籍的历史沿革,展望书籍发展的未来,多元化、个性化是装帧设计的必然趋势,熟悉各种装帧材料的物理性能,了解其视觉特征,是现代装帧设计的重要任务,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和展现书籍设计创意。
2 装帧材料肌理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装帧设计中所运用的肌理主要有原生肌理、人造肌理、印刷肌理等类型。
2.1 原生肌理
原生肌理指装帧设计选用天然材料而保留的自然天成的肌理形态。天然材料的应用在书籍制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现代书籍设计中原生肌理的运用仍是体现书籍设计创意、品质与档次的常用手法。具备原生肌理美感的材料主要有用作封面及插页的皮革、皮毛、丝、麻等,以及用于装饰的玉、竹木、兽骨、羽毛、贝壳、金属、玻璃等。它们表面的纹理、色彩、光泽等不但造化天成,同时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
2.2 人造肌理
人造肌理是用于书籍的各种原材料在加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如皮纹、布纹纸具有的浮雕纹理、纸浆的粗糙纹理、纺织品的柔和光泽、塑料和PU织物模拟的皮革纹理等。人造肌理可以用手直接触摸来感知和鉴别它们纹路、起伏、光滑、粗糙、柔软度等肌理特征,同时这类人造肌理一般也能基于触觉的经验积累而直接被视觉感知。在工业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一项新技术的开发,都能为书籍的形态设计开拓新的空间,从而诞生更多新的表面肌理。
2.3 印刷肌理
印刷肌理是各种书籍页面通过后期印刷工艺,呈现出预先设计好的各种色彩、图案、质地和构成肌理,实质是一种仿真的视觉感受,能够产生以假乱真的效果,很多逼真的印刷肌理只有通过触觉才能分辨。印刷肌理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能设计制作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例如封面的闪光、转色处理、光影效果、摄影写真、浮雕立体感、非纸类肌理等。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手绘艺术在书籍设计领域也成为时尚元素,更加丰富了印刷肌理的表现力。
3 装帧材料肌理的视觉特点
面对一本图书,读者总会先感受它的外观形态,如果材质、色彩、文字设计足以引人注目,才会驻足观看,继而较仔细的来看封面上的主体形象、色彩,从书名、内文版面到纸张材质的一个个细节,然后将这些细节再一次组合起来,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书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事实上,读者大致是经过了大体感受、细节体察和形象联系这样三个步骤,才能达到对于书籍装帧整体美的把握。
3.1 传达设计思想
肌理元素在装帧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是装饰或点缀、视觉或触觉的感官愉悦,其主要的作用,是运用对比、象征、联想等手法,通过特殊的艺术语言表达设计理念、传递创意思想,为书籍构筑完整的视觉信息。在现代装帧设计中,匠心独运的肌理元素,将有助于细致深入地体现设计师的创意主题,更好地表达书籍的内容和审美情趣。中国当代著名装帧设计大师吕敬人的诸多作品,大量运用出人意料之外的材质和造型,深刻地表达了书籍的内容主题和精神内涵,无论质朴中的优雅,还是精致中的奢华,创意灵感都通过他的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饱含着浓郁的华夏民族文脉和审美精神。
3.2 激发观众的审美体验
肌理在承载、传达书籍视觉信息的同时,其自身的属性也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进一步激发观众的审美激情,强化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肌理美感的产生,源于人们的触觉感受或视觉感受,因材料的光泽、疏密、凹凸、厚薄、轻重、软硬等质地特征,就会触发心理、生理反应,观者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产生相应的想象和联想,感知其柔美、庄重、朴素、华贵、粗犷、含蓄等肌理特性,从而使人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和形成各种不同的审美情感,使人感受书籍装帧设计所蕴含的质地美、创意美。因此,装帧材料肌理的设计和选择,是基于对人的审美心理和生理快感的深刻把握。
3.3 表现个性化的需求
个性化的追求和张扬,毫无疑问是现代设计的主流之一,装帧设计亦不例外。注重材质与肌理的表现,已成为当今书籍设计表达人性化关怀,对自然尊重和对自由个性的诠释。近年来频频亮相的新概念书籍,“将书籍艺术形态在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是一种强调观念性、创造性和个性的视觉艺术,它以崭新的视角和思维去更好地表现思想内涵”[2]。单纯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来讲,倡导书籍的个性化设计,打破程式化的设计模式,可以极大地开拓设计师创新的思路和途径,有利于设计师不断地创造新的形式、风格,满足使用者求新、求变、渴望与众不同的心理诉求。
4 装帧肌理创意的手法
包豪斯学院的伊顿教授曾说:“发现新的手工技艺和新的质地,因而也就更加能创造出具有独特材质感的作品来”[3]。各类材料肌理都能给装帧设计带来广阔的创意空间,是高效的设计元素,所以肌理形态的创意开发,将使装帧设计作品更具丰富的造型表现力和新锐的视觉冲击力。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肌理设计创意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获取灵感。
4.1 塑造装帧材料的立体形态
对于一些肌理质感较弱的材料,使用定型、叠加、起皱、压凹凸、裁切、镂空等处理方法,使普通材料实现以平面塑造立体,以平淡幻化神奇,肌理层次丰富,造型变化万千,极大地改善装帧材料的视觉肌理效果。这些处理手法的运用,将自然的、原始的、古老的手法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效结合,在展示各种原有材质肌理形态的同时,也充分表达了人们向往创意之美、追求张扬个性的时尚潮流。
4.2 特种印刷技术
为了充分表达装帧设计理念和创意,设计师不但要熟悉纸张,也要熟悉油墨和特种印刷技术。就使用量最大的平版印刷这一方式来说,品种就很丰富,除了最基本的平版四原色油墨外,还有许多特殊品种如专色油墨金、银、磨砂油墨、珠光油墨、荧光油墨、仿金属油墨、各种光油等。目前盛行的UV光油系列,有胶版印刷光油、烫金光油、局部丝印上光油等。不同的油墨印出不同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设计师必须在设计时就把印刷因素考虑进去,特别是书籍封面设计,可以利用油墨营造一些特殊肌理效果。
4.3 混搭设计
原本风格各异的材质和工艺,只要具备相互兼容性,按照一定的层次、比例搭配在一起,使书籍呈现更多元化的色泽、肌理、触觉,凸显别出心裁的美感,产生一种戏剧性的效果。混搭的各种元素并非随意组合,也不是为展示不同,其最高境界恰恰是和谐,它代表了当前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4.4 传统元素的再造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为东方艺术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许多国外设计师的创作也在从东方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对中国装帧设计师而言,则更是必要的和迫切的。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借鉴民族、民俗和其他艺术形式,提炼传统元素的精华,结合各种工艺手
法,实现对传统元素的重新塑造。同时,传统的形态、材料、工艺的融入,无疑更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及审美价值。
5 结语
肌理语言的表达,已成为现代装帧设计的常用的表现手法和重要特征,是一个潜在的设计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当前图书设计“同质化”的环境氛围中,把装帧材料设计与平面设计其它元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装帧材料的独特材质美感,符合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整体性”的发展趋势,这样设计出来的的书籍才可能有个性特征和市场竞争力,才能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考工记图[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2]胡巍,史亚丽.书籍装帧[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相关文章:
肌理涂料施工工艺02-07
室内肌理功能02-07
肌理成效与情感表达探索论文02-07
浅析油画肌理概念02-07
当代工业设计中的肌理研究02-07
因油画肌理生成的迹象探究02-07
肌理与表皮02-07
感觉肌理教学课件02-07
自然肌理对染织设计的美学启示02-07
艺术创作形式语言中肌理的应用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