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话道出了语文课堂艺术的真谛。让每一节语文课富有生气, 充满魅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 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习得知识, 提高能力, 提升素养, 是我们要重视和探讨的永恒课题。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谈谈自己的一些管见, 旨在与同仁共同探讨。
1 设置创新的情境
“如果在学生漠不关心的情况下开始讲授新教材, 会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部过程走向消极的途径。” (达尼洛夫) 情境设置是课堂教学诸多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它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获取新知。情境的设计千姿百态, 不拘一格, 但笔者以为形式上必须追求实、新、活;内容上必须情、理、趣三者兼顾。所谓实, 就是实实在在, 就是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这一点是极为重要。设计的情境如果没有紧扣课文的特点和实际, 就会成为一种形式甚至有可能南辕北辙, 越生动, 对学生误导则越远。所谓新, 也就是要求形式新颖, 不落俗套。所谓活, 是指形式多样, 或提问, 或悬念, 或音像, 或图表……许多教师很欣赏诗情画意的开头, 用多了, 就成为每节课前的例行公事, 学生像听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一样, 听多了也会产生厌烦。情、理、趣三者兼顾。所谓情, 就是指教师的设置情境时的语言必须饱含深情, 情境是序幕, 语言毫无生气, 这一节课就难有生气。所谓理, 就是要带有一定的思考性, 或提出问题, 或暗示课文的学习重点, 或高度概括课文的内容, 总之要能引导学生进入对课文内容的思考。所谓趣, 就是要生动, 能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 以读启蒙美感吸引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 读是不容忽视的。范读是进行语文教学艺术再创造的重要手段之一。课程标准对读作了明确要求:能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有感情有表情地范读, 是语文传统教学的一大瑰宝, 是启蒙学生美感的最直接的和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段。“读好功一半”,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都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课堂上抑扬顿挫, 铿锵和鸣的琅琅读书声, 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无论是优美的散文、诗歌, 还是动人的戏剧、小说, 通过声情并茂富有魅力的朗读,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 变成自然流畅娓娓动听的声音信息, 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以浮现视觉形象, 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吸引住, 使之入境、入情、入戏。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的范读或磁带的朗读均有其示范性, 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或分角色、小组、男女生;或同桌互读, 或全班齐读等等……使学生们在读中理解课文, 掌握知识、陶冶情操, 提升素养。如《再别康桥》一曲笼罩在梦的轻纱之下的低吟曼歌的小夜曲。教师若能引导学生用缓慢而略带低沉的语调, 轻盈柔美的音节反复朗读全诗, 学生就能很容易从朗读中捕捉住全诗的基调, 体会诗中如梦如幻的意境和诗人欲语还休的依依不舍之情。只要再对诗中的意象稍加分析, 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想让课堂对学生富有吸引力, 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一节课犹如一场晚会, 节目的顺序、节目之间的衔接、过渡, 节目的松弛、高潮的设置, 都要精心安排, 使观众意趣盎然、欲罢不能。某个问题何时提出, 重点、难点、高潮安排何处, 都要精心设计。根据笔者的经验, 一节课最好要有两个高潮:中间一个高潮、末尾一个高潮。每节课开头的导语或朗读旨在将学生导入学习状态, 经过20分钟的学习, 学生的精力和兴趣都有所消退, 这时候就必须有一个精制的亮点来重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振作他们的精神。最后高潮的设置, 是要扫除学生疲惫的心态, 刺激他们反思每节课的内容, 点燃他们的激情, 做到余音绕梁。这样松弛有致, 高潮反复,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使他们保持恒久的学习兴趣。如学习《纸船——寄母亲》, 学生们通过朗读理解意境, 体会感情后, 再让学生读了一遍表现“诗眼”的诗句:“这是她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千山万水, 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后, 可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 让学生动手叠一只纸船, 写上他们最想对母亲表示感激的话。 (2) 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 写上感激话语的纸船由老师收起, 通过家访形式与学生母亲交流。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在教学快结束时, 将教学推向又一个高潮, 既使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 又让他们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4 用个性的教学语言驾驭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当具有流利、晓畅、直观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用个性的教学语言驾驭课堂。“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 。因此教学语言要充满激情, 富有人情味;要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艺术性;讲究哲理和情趣性。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 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 才能熠熠放光彩, 打动学生的心, 使学生与文本、教师产生情感的契合, 形成强烈的感染力,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局的创意, 结尾的韵味;授课语言的变化, 跌宕起伏;朗读语言的情调, 抑扬顿挫等, 均可使课堂教学语言生产话剧语言的效果。课堂有如话剧舞台,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倘佯于文本作者设置的情境里, 在艺术享受中提升素养。总之, 只有个性优美的语言才能驾驭美的课堂。
5 用创新使课堂绽放恒久的魅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绽放永恒的魅力。
在创新意识下, 注重对教材的挖掘与升华。敢于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 即突破教科书和教参对我们思维的框定, 对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 并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发展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如:学习《勇气》在分析美国伞兵形象的基础上, 可让学生比较美国伞兵与中国军人 (借助影视作品对军人的了解) 的勇气的相同与不同, 从而让学生初步懂得中西文化的差异。又如在学习《纸船》, 在学生体会了诗人对母亲的思恋情感后,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点点滴滴, 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并热爱自己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经过对教材的挖掘与升华, 让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
此外, 根据教材的不同, 采用灵活多样的创新教学方法也能使语文课堂充满魅力。教师是创新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 在课堂教学有限时空里, 只要教师本身能不断从创新的角度不懈努力, 深入实践, 课堂就会焕发无限的创新活力。
摘要:如何让每一节语文课富有生气, 充满魅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 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习得知识, 提高能力, 提升素养。以下几个方面是基础:设置创新的情境;以读启蒙美感吸引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以个性的教学语言驾驭课堂;创新使课堂绽放恒久的魅力。
关键词:情境,教学流程,个性教学语言,创新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 叶圣陶, 吕淑湘, 张志公.语文教学论文选[D].全国中语会编.北京:开明出版社.
相关文章:
选择mba的原因02-17
英语教学反思——游戏的处理与运用02-17
儿童文学的教学与运用02-17
如何选择mba论文题目02-17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02-17
游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02-17
浅谈民族风情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2-17
现代职教理念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