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空间结构理论(精选四篇)
村镇空间结构理论 篇1
1 伯延的聚居形式:院落—村落
北方村镇聚落的聚居形式是以单户的院落作为基本元素来进行组合的, 其中以道路进行串联, 将每户联系在一起。不同于传统城镇的方正与规整, 伯延镇在其发展中结合地形进行展开, 不拘于方正, 显得亲切、灵活、多变。但是, 由于院墙高度大于道路宽度, 容易使人在其中迷失方位感。
伯延镇的道路宽处有4 m~5 m, 窄处不到1 m, 两面紧邻单户的院墙。不同宽度的道路表示不同公共与私密的空间性质, 同时也反映出村落的权力分布情况。4 m~5 m的道路是村落中的干道, 划分出几个大户院落群;1 m左右的小道多为大户家庭中各分户之间的联系通道, 划分出院落与院落的界限。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村落的宗室血亲聚居形式, 即:一个较大的村镇由几个大姓组成, 每个大姓首先进行围合, 将村镇划分成由主路分割的几个大区域, 然后大姓的集体院落中又以次级道路和单个院落进行再次划分, 布置血亲中的每个家庭。伯延的这种划分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在干道和次级道路的改变处多会发券成一圆形门洞来进行提示, 有时还会重复这种方法加大次级道路的空间进深感。
在整个村落中没有找到遗留的商业空间, 这反映出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对村镇的影响, 而没有商业空间, 整个村落中就很少能形成公共场所。
在伯延, 找到了几处较大的公共场所 (观其布局, 应是历史遗留) , 公共场所周围布置了伯延为数不多的硬山建筑 (伯延以平顶、半坡为主) , 这里可能是古人布置村落公共建筑的地方, 也是村落的中心。通向这里的几条道路多以砖券覆顶, 广场成全封闭性质。不过在周围并没有找到公共建筑的痕迹, 只有一处三开间的硬山门, 檐部已焚毁, 后人加建的柱 (混凝土仿古) 上提有“出入无他奇但求孝悌完身世, 贻谋有雅范当以诗书课子孙” 。从对联中可以推测这可能是一所学堂或私塾 (现为一户人家的住宅) 。这是我们发现的全村唯一一处可能是公共建筑的地方。估计祠庙类公建现已改作他用或拆除。
2 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
在处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过渡的问题上, 伯延民居主要有两种很出彩的手法:
第一种是在民居入口处留出前院空间。这又分转角处和道路平行处两种不同方法。在转角处有以延伸道路一边作为凹进的入口, 在门前形成一个半公共空间进行过渡;有以凸出一前院, 辅以照壁, 进行空间划分, 自然过渡。在沿道路平行处看到有一例经典处理:道路中间有棵古树, 沿树砌一面矮墙, 地面以碎石板铺地, 抬高一点地平, 自然就将道路划分出半公共空间, 又与古树相得益彰, 十分生动。
另外一种民居入口处理方式几乎存在于每个伯延民居中, 即以道路入口处设二道门, 门两边为厢房壁。内门尽端设一面照壁, 向两门之间的灰空间进行过渡。
这两种处理手法除解决了空间过渡的问题, 同时也带来了传统村落的一种空间叙事性。在多户的前院, 我们发现了些“条石” (有些刻有“泰山石敢当”) 高0.4 m~0.6 m, 分割出道路和前院。这些“条石”既可作为本家人在前院中劳作时休息的座位, 又可为路人提供休息之所。考虑到村落的血亲性质, 这几块石头以及前院将会成为本家人与路人 (亲戚熟人) 交流的一个平台。同时两户较近的前院上处理家务不同家庭的人们也可以进行聊天与对话, 这在南方农村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二道门划分出的空间中同样也有这样的条石, 空间的叙事效果稍微弱于前院空间。
整个村落中, 除了每户的前院, 半公共空间还包括砖券所确定的几进次级道路。次级道路尺度很小, 平均仅能容两人并走。
北方村落公共空间主要有“村口 (水口) ”“祠庙”“学堂”“空地场所”等。在伯延我们没有找到祠庙的痕迹, 只发现了一些神龛, 有几处空地广场, 小孩子在此游戏, 很有生活气息。
3 细部与精神
伯延民居的落水处理是其一大特点。因为其多为平顶, 屋顶设有高约0.1 m的挡水。落水挑砖出檐部约0.3 m, 端头以瓦当收口, 其上有铺瓦的做法。墙稍长处隔3 m~4 m即设一个, 与朴素的墙体形成对比, 并有一种韵律感。
拴马石也是伯延的一个特色。由于村子内部还多以牲口进行运输, 拴马石设在离地高0.7 m~1.0 m处, 为双圆洞形制, 嵌于墙体之中。
沿道路的外墙面还发现一个现象, 即从墙体上看得出面对道路曾开过窗, 不过不知何因, 窗洞几乎全部用砖封上了。保存较好的几户院门还可明显看到木作檐部的枋、檩、椽和飞椽, 并有砖雕, 尽管不如山西晋商大院的华美, 倒也有一种质朴的趣味。
砖券发的门洞与洞口也是很有特点的地方。以券洞划分空间, 并成序列, 表示不同空间等级是其作用之一, 另一作用在于加强道路的进深感。因为券洞多在次级道路上, 为了弥补次级道路的不够开敞和墙地比过大问题, 多在其上发券或设券楼。有一处可明显看出券洞的空间作用。在一个次级道路中前部, 有一券楼, 券洞高5 m左右, 但从其下部外侧又发一券, 宽一砖, 离地高3 m左右, 估计是上一券洞过高, 与1.2 m的道路不协调, 后又补做一券来进行调整。
4 自然更新与延存
伯延镇为一个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性质聚居区, 它尚未受到外来力量的改变, 所有状态都以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我们面前。伯延镇的发展、小农自给自足经济的消失、居民思想的改变也在改变着伯延的风貌。它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村落, 其存在至今都呈一种自然的更新与延存状态。在村子内部, 我们见到了多处破土动工的场地, 也有几处正在拆去破败老宅的工地。新建建筑与老宅的关系大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内在构造方面:老宅墙厚多为50 cm, 外砌青砖内部夯土抹灰以砖券、砖木结构为主, 石灰、麦秆等传统材料作为粘合剂。建筑形式主要以平顶一、二层为主, 以彩画和叠涩砖重点装饰大门入口。而新建建筑, 以37墙为主, 实心黏土红砖与水泥是其主要建筑材料, 有些地方保持了砖木结构, 但很少有发券的门洞和窗洞, 以简单的砖叠涩装饰檐口和洞口为主。
2) 空间处理方面:伯延民居为四合院, 属于以方位等级进行排列的中国传统住宅。而新建建筑以功能进行空间划分, 与传统方式差距较大, 且老宅沿道路不开窗, 而一些新建建筑沿道路开窗并设店面进行商品交易。虽然“堂屋”“厢房”与“客厅”“卧室”作用差不多, 但是观念与处理上已经不再相同了, 值得欣慰的是入口的处理依旧保持了下来。
3) 外在风貌方面:这是最突出的矛盾。由于构造与材料的改变, 老宅与新建建筑的颜色也由“青灰”变为“砖红”“白” (瓷砖) 。有些地方外墙又抹土黄色灰浆。细部上不再有砖雕和木作, 落水也随着女儿墙的增高、有组织排水的出现而消失。大部分道路依旧是泥路, 但部分主路和公共用地已铺成水泥路。
5 结语
传统村落民居反映了中国农耕文明的精神风貌与小农经济状况。在农耕文明的解体和宗室血亲关系疏远的今天,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 传统村落面临着不可避免地消退, 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明演化过程。传统村落的历史观不同于代表正史的宫、庙、坛、社等。“法国年鉴学派让一大批学者转变了历史观, 把研究重点从代表英雄时代的纪念建筑转向了民间的风土建筑”[1], 而且传统村落将其最真实一面无保留地展现给我们, 当然其中居民的口述史料更是一笔宝贵财富。
摘要:在对河北武安伯延镇传统村落与民居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发掘出北方传统村镇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关系, 对其处理手法进行了分析, 并指出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其独特的叙事空间很值得借鉴。
关键词:北方传统村镇,公共空间,私密空间,血亲,保护与更新
参考文献
[1]常青.略论传统聚落的风土保护与再生[J].建筑师, 2005 (6) :36-39.
[2]李学斌.冀南古镇——伯延[J].小城镇建设, 2002 (12) :52-55.
[3]贾倍恩, 王微琼.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
[4]杨文斌.邯郸传统民居特色和乡土适宜建筑技术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6 (3) :25-26.
村镇砖混房屋结构抗震设计思考 篇2
据文献记载, 我国城镇民用建筑中以砖砌体作为墙体材料的占90%以上, 所以砖房是我国房屋建筑的主体。同时砖房在历次地震中的震害又是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砖砌体是一种脆性构件, 其抗拉和抗剪能力均低,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 砖结构易于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从而导致房屋的破坏和倒塌。如果在多层砖房的设计中再过度追求大开间、大洞口、大悬挑, 甚至通窗效果等, 必将大大削弱房屋的抗震能力。
目前本地区多层砖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对抗震危害认识不足, 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村民自建房, 大多不进行抗震设计, 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施工, 抗震措施不合理, 任意加大圈梁构造柱配筋。
超限问题。村镇住宅砖房建设中, 房屋高度超或层高超高时有发生, 尤其是底层为门市的砖房, 高度超过限值近1m。
结构体系不明确。在“综合楼”砖房中, 底层或顶层有采用“混杂”结构体系的, 即为满足部分大空间需要, 在底层或顶层局部采用钢筋砼内框架结构。有的仅将构造柱和圈梁局部加大, 当作框架结构。
住宅砖房中为追求大客厅, 布置大开间和大洞口, 有的大洞口间墙宽仅有240mm, 部分“局部尺寸”不满足要求时, 有的不采取加强措施如大洞口两侧未设构造柱, 有的采用增大截面及配筋的构造柱替代砖墙肢;砖房住宅布置平面复杂, 纵或横墙沿平面布置多数不能贯通, 或墙体沿竖向布置上下不连续等等。
我国建筑抗震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多层砖房可通过设计达到下列要求: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 房屋可“小震不坏”;满足结构体系、平立面布置等要求, 房屋可符合“中震可修”;满足房屋高度和层数及构造柱和圈梁和抗震措施等要求, 房屋可做到“大震不倒”。
围绕我国建筑抗震设防的目标, 确保多层砖房抗震设计质量,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1 房屋的高度和层数及构造柱和圈梁等抗震构造措施。
1.1 房屋的高度和层数:
普通砖及多孔砖的多层砖房, 墙体最小厚度240mm, 总层数不应超过文献[1]表7.1.2的规定, 总高度不宜超过表7.1.2的规定, 高度允许稍有选择的范围应不大于1m。需要特别指明的是:表7.1.2是适用于横墙较多的多层砖房。 (横墙较多是指同一层内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1/4以内) 。对于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多层砖房总高度, 应比表7.1.2的规定降低3m, 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对横墙很少的多层砖房, 应根据具体情况, 在横墙较少的基础上, 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超过文献[1]表7.1.5要求的多层砖房, 已不属于侧力作用下的刚性房屋, 不能按多层砖房设计, 应按空旷房屋进行抗震设计。多层砖房的层高不宜超过3.6m。多层砖房高宽比, 不宜超过文献[1]表7.1.4的要求。
1.2 抗震构造措施
多层砖房的抗震措施是保障多层砖房“大震不倒”的关键。多层砖房的抗震构造措施内容较多, 概括起来, 可分为二部分。
构造柱和圈梁的设置。对横墙较多的多层砖房, 应按文献[1]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对横墙较少或横墙很少的多层砖房, 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或二层后的层数, 按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
值得注意的是, 圈梁的截面和配筋不宜过大, 通常按文献[1]第7.3.6条要求的数值或提高一个等级采用就可以了, 不宜无限提高。同理, 圈梁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构件间的连接。多层砖房各构件间的抗震构造连接是多层砖房抗震的关键。抗震构造连接的部位较多, 重要部位的连接措施主要有下列几项:
a.构造柱与楼、屋盖连接;b.构造柱与砖墙连接;c.墙与墙的连接;d.屋顶间的连接;e.后砌体的连接;f.构造柱底端连接;g.臂构件的连接, 主要包括女儿墙的稳定措施和悬挑构件。
2 结构体系和平、立面布置
2.1 结构体系
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同一结构单元中应采用相同的结构类型, 不应采用砖房与底框砖房或内框架砖房或框架结构等“混杂”的结构类型。墙体布置应满足地震作用有合理的传递途径。纵横向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 应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造成薄弱部位, 产生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 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2.2 平、立面布置
房屋纵、横承重墙体在平面上的布置宜均匀、对称, 平面形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作用。纵、横墙沿平面布置不能对齐的墙体较少;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力求规则, 结构的竖向刚度宜均匀变化, 纵、横承重墙体沿竖向布置上下应连续, 避免刚度突变;竖向抗侧力结构的截面和材料强度等级自下而上宜逐渐减小, 避免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突变。房屋的顶层不宜设置大会议室、舞厅等空旷大房间, 房屋的底层不宜设铺面等通长开大门洞。当确需设置时, 应采取弥补薄弱部位的加强型措施或进行专门研究。
值得指出的是, 近几年在多层砖房的抗震设计中, 较普遍存在为了客厅开大门洞, 不惜牺牲门间墙宽度的现象。这是个对局部尺寸认识不足的概念设计问题, 一是认为部分不满足局部尺寸要求关系不大;二是认为只要用扩大了的构造柱替代门间墙就没有问题了, 在设计中将构造柱当作“灵丹妙药”到处使用。应当明白, 砖砌体和砼的变形模量差别很大, 虽然砖砌体与构造柱和圈梁可以协同工作, 增加房屋的延性, 但是它们不能同时段进入工作状态, 在“中震”阶段的抗震承载力主要由砖砌体承担。因此, 砌体结构中过多配置砼的构件, 其作用的发挥是有限的。
3 抗震计算
抗震计算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满足抗震承载力的基础。多层砖房的抗震计算, 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对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的多层砖房, 宜采用考虑地震扭转影响的分析程序。目前, 多层砖房大多进行抗震验算, 而城郊居民的自建房屋 (层数也不少) , 不作抗震验算是较普遍的现象, 这样就必然存在抗震隐患的问题。
多层砖房在城乡建设中量大面广, 又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加强多层砖房抗震设计, 重视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的各个环节, 普及抗震知识, 就能使多层砖房的地震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 2008年版) .
村镇招商引资的资金结构分析 篇3
关键词:村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资金
1 村镇招商引资的资金结构及特征
我国村镇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发达的村镇、中等发达的村镇、欠发达的村镇。发达的村镇主要指那些有大量村镇企业, 并且拥有龙头企业或支柱产业的地区, 这些村镇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中等发达的村镇主要指那些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但是企业规模不大, 没有支柱产业, 没有形成产业集聚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以及落后的东部地区。欠发达的村镇主要指那些没有各类企业的村镇, 这些村镇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村镇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其招商引资是有很大关系的。发达的村镇大部分首先依靠当地村民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 当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有经济能力去改善村镇的基础设施、建立工业园区, 吸引外商投资。外资的进入使企业能够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扩大企业规模, 调整产业结构并形成产业集聚。
中等发达的村镇虽然有一定村镇企业, 但企业规模不大、数量不多, 资金主要为投资者自有资金, 有的利用银行贷款或者民间借贷。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东罗村有5家面粉加工厂, 相关配套企业3家。其中, 规模较大企业的资金结构包括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民间借款。规模较小的企业主要利用自有资金, 如某编织袋印刷厂固定资产15万元, 资金全部为自有资产。欠发达的村镇基本没有企业, 没有进行招商引资, 村镇的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外出打工, 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2 国内外资金的需求状况及村镇招商引资的重点
近年来我国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了大量外资, 成立了大量外商投资企业。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535亿美元, 2004—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在600亿美元以上, 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虽然有所下降, 但是外商直接投资额却达到了747亿美元。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中国引进外资的速度必将减缓, 规模必将减小。
而对于村镇招商引资来说, 东部地区面临更大商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东南沿海地区利用外资建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而且这一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而近年来这一增长模式出现了很大困难, 一是单纯追求出口导向的战略环境已经改变, 尤其是在国外需求发生变化时问题更加突出;二是初级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和供求形势的变化也使初级要素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三是资源驱动的外向型发展模式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 恶化了自然环境。
目前东部地区的产业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 纺织、服装、皮革制品等传统产业仍然是其主要产业, 产品结构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产品层次比较低。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东部地区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在减弱, 而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 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而从广大的村镇来说,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 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大量产业资金的流入。
3 村镇有效引进国内资金的建议或思考
3.1 培养村镇开展招商引资的意识
发达的村镇一般具有很好的招商引资意识, 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引进资金, 而对于众多的中等发达的村镇来说, 存在一种小富即安的意识。提高村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招商引资意识是开展此项活动的充分条件, 只有让村民、企业、乡镇政府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开展招商引资的工作, 只有让村民、企业、乡镇政府都投入到招商引资的工作, 大家同心协力、各尽所能才能把村镇建设好。
3.2 村镇必须加强投资环境建设
村镇招商引资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观念落后, 村镇要进行招商引资一定要加强投资环境的建设。中等发达的城镇要根据当地的企业情况、资源优势建立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的规划要有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制定合法的投资优惠政策;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欠发达的村镇主要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便利的交通;要建设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新农村来吸引投资者。另外, 规范的市场秩序、高效的政府服务对投资者都有巨大的吸引力。
3.3引进国内资金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 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重复设置, 迫切需要发展具有村镇特征的产业体系。目前, 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其中制造业又占有很大比重。工业内部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非常高, 不仅造成农村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而且加剧了全国性的供求不均衡;二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非常低, 很多农村并没有发挥其资源禀赋优势规划自身的产业发展;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自我制约因素, 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经营非常突出。因此, 在招商引资中应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 并考虑国内市场需求状况, 有计划地引进资金, 优化村镇的产业结构。
第二, 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够健全。农村的第三产业过去仅仅侧重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对其他第三产业的关注严重不足。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国民生活方式及态度的转变, 为农村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广大的需求, 而引进外部资金发展村镇旅游业应该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3.4村镇招商引资问题的思考
国内的许多村镇已经进行了招商引资的有效尝试。如江苏省建湖县的近湖镇应用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 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 先后规划了3个工业园区, 投入近2000万元, 目前水、电、路直通园区, 还建立了加快发展小企业的风险担保基金, 为引进更多的产业转移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中等发达的村镇, 应该利用当地资源的比较优势成立工业园区, 吸引相关产业的投资, 形成产业集聚。例如河北省赵县东罗村可以成立工业园区, 吸引投资者在这里开设面粉厂或者对其现有的面粉厂投资;可以开设面粉厂的相关企业, 例如糕点厂、编织袋厂, 延长产业链条, 形成产业规模经济。工业园区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当地村镇的实际情况, 能够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 突出当地特色。
参考文献
面对超强台风村镇民房结构改进方案 篇4
关键词:台风,村镇,民房,结构
南方沿海地区每年都有几次强度较大的台风,每次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苍南县登陆,中心风力达17级以上,当地2万余间房屋倒塌,17万间以上房屋受损。根据调查显示,受损和倒塌房屋全部是村镇农民自建房屋,建筑结构存在许多弊端,以及施工质量差,导致大量房屋在台风中遭到严重破坏。
1村镇民房建筑结构的弊端
1)村镇民房多为独立式一层~三层坡屋面砖木结构,外墙墙体采用240×75×59的粘土实心砖或240×75×90的粘土五孔砖,每道墙体砌筑时均成两个75墙,中空90,在各层层高中无丁砖砌筑,造成墙体的稳定性差且抗风能力弱的缺点。从受灾房屋中可见多为山墙倒塌或在层间墙体出现水平通缝。
2)砌筑砂浆强度低。多采用粘土或含少量粉砂的粘土砌筑。
3)楼面采用木檩条上铺木板,屋面采用木檩条上铺瓦片。瓦片、木板、檩条、墙体之间无可靠连接,导致房屋的整体刚度差,抵抗风力弱的缺点。当超强台风来临时,瓦片被台风吹的漫天飞,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4)民房建筑多为南北向开大窗和门,进深大,约12 m~15 m;房间内无纵墙或仅设一道75厚砖墙,由木隔断分割房间;底层和顶层层高较高,约3.5 m~4.5 m,致使台风来临山墙无纵向支撑,抗侧力差。
5)房间四角无混凝土柱,或虽设置混凝土构造柱但与墙体无拉结;楼层、屋顶均未设置混凝土圈梁。
图1为台风过后拍到的两幅典型图片,充分展现了村镇民房建筑结构的缺陷所在,为建造安全居所提供可靠有利的依据。
2采取措施加强村镇民房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
为节约成本、降低造价、又能抵抗超强台风的袭击,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房屋设计须采取可靠有利的措施。
1)墙体采用240厚空斗墙,按三顺一丁砌筑,在进深中部至少设置一道240厚内纵墙,贯通房屋全高。
2)房屋四角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或承重柱,柱与墙体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且沿墙高每隔500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 m;底层和顶层设置不小于240×120的混凝土圈梁,纵向钢筋4Φ10,箍筋Φ6@250。在楼层处无圈梁时墙体在楼层上下各实砌300 mm高。
3)加强楼层和屋面的木板与檩条、檩条与墙体的连接。当楼层处无圈梁时,檩条端头设置2Φ6的Ω型箍压入墙中,每端各伸入墙体不小于300 mm。当檩条下有圈梁时,在圈梁中预埋2Φ6钢筋箍紧檩条。
4)墙体砌筑时最好采用混合砂浆,也可以采用粘性大的粘土。严格控制砂浆的饱满度和砌筑方法。
5)各楼层层高尽可能控制在3.3 m以内,门窗洞口尽可能减小。
6)出版村镇民房构造图集,加强农民自建房屋的抗台意识。
3结语
为了使沿海地区村镇民房在遭遇12级以上超强台风时不至倒塌,小量修补就能居住,希望各级政府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农村建筑设计和施工,为广大农民建造一个经济、安全而又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2]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GB 50203-98,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