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赏析两首豪放风格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沁园春·雪》

关键词: 超越 教与学 课堂 生活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 它既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又是生活提炼出来的精华, 语文教学中要能教会学生赏析经典美文的能力;课堂是教与学的舞台, 师生应该立足于课堂而又要超越课堂, 回归生活, 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文学素养, 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两首古今豪放风格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沁园春·雪》, 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法进行教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原文: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 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 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 雄浑苍凉, 大气磅礴, 笔力遒劲, 境界宏阔, 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原文: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整体感知:《沁园春·雪》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让人沉醉。词中咏雪言志, 抒发了词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这首词大气磅礴, 写景, 纵横千里;论史, 上下几千年, 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

教学中把两首词放在一起赏析, 让学生体会诗词所表现出的豪放之美, 以此类推, 期望收到好的效果。比较起来, 两首词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豪放之美。

其一、创作意境之豪放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 是景物、感情的真实再现。两首词的作者发挥无限的想象空间, 上下数百年, 纵横几千里, 从有限窥视到无限, 于咫尺间体味到千里之势。

《念奴娇·赤壁怀古》勾画了一幅月色朦胧、凭江远眺、追思古人、对酒当歌的动人情景, 作者借酒与古人对饮, 既佩服古人的丰功伟绩, 同时也为自己的文学才华歌颂。相比之下, 《沁园春·雪》显得更大气。

《沁园春·雪》展现在眼前的是作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霸气、对比古人的豪气、展望未来的帝王之气, 以及笑傲王侯的气魄与乐观主义精神。

其二、遣词造字之豪放

无论是古代的大家还是现代的大家, 都十分注重遣词造字, 文字功底相当深厚, 国学渊源相当厚重。任何优秀诗篇在遣词造字上都下足了功夫, 在这一点上, 两篇作品相似的地方挺多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开篇一个“东”字, 含义丰富多彩,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接下来, 作者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短短的78个字把一个雄姿英发、青春飞扬、年少得志的周公谨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作品结局处的这个“梦”字颇有争议,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侧重于作者的梦想, 也就是想成为一个类似于周公谨这样在历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强者。

《沁园春·雪》开篇三句高唱而入, 总括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 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 而是通过写祖国壮阔的山河, 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第一句, 统领歌咏的地域对象, 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 点出题目。“千里”“万里”, 承“北国”两字, 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 极写范围广漠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 一静一动互相映衬, 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 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 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 而且豪情激荡, 笼罩全篇。接下来的七句, 用“望”字领起, 分三层递出, 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南北纵横, “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 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 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 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 充满活力, 好象正“舞”向云宵, “驰”向天际, 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宏, 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 笔力千钧。然而诗人意犹未尽, 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 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 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 想象雪霎天晴之时, 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 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 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述, 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 接得劲挺, 有异军突起之势。一个“惜”字, 着笔传神, 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 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 以婉转含蓄的笔调, 诙谐风趣的语气, 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他们功业赫赫, 雄视一代, 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 文才不足, 只图摄取, 不思创新, 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 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结尾, 也是作品的升华与点精之笔。

其三、诗人情感之豪放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 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的追念, 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心情。但是词人苏轼亦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 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 则汲汲于一时功名, 不免过于迂腐了。词人从周瑜的年轻有为, 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 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 语似轻淡, 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 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 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 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 自伤心志, 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 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 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 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 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 脱却苦闷, 从有限中玩味无限, 让精神获得自由?由此, 作者的豪放豁达之情跃然纸上。

《沁园春·雪》:本词尽显作者前无古人的巨大胸怀与气魄, 具有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 任谁读了都会不自觉地生出臣服之意来。在这首词中, 毛泽东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优美的江山常引来各种政治力量的争夺, 其中不乏成功者。但他们还称不上“风流人物”。真正的风流人物, 他不应该仅仅懂得争夺江山, 而更应懂得如何去建设江山, 使之更加美丽富饶!愿为江山添砖加瓦、增添秀色的伟大情怀。

著名的教育学者韩军发表过这样的观点:针对语文学科教学而言,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举三反一”, 而非自然学科中的“举一反三”, 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 才能融会贯通。运用比较阅读法进行教学, 其实与他的观点是一致的。充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语文学科教学, 相信能够给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下一篇:苏轼前赤壁赋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