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荨麻疹

关键词: 荨麻疹 我院 小儿 病例

小儿慢性荨麻疹(精选七篇)

小儿慢性荨麻疹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小儿慢性荨麻疹患者65例, 年龄6~15岁。所有病例均可见风团及瘙痒反复发作, 诊断明确;病程>2个月;治疗前1周内未服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其他抗组胺、抗过敏药物;患者知情自愿参加临床观察。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内脏系统疾病, 对左西替利嗪过敏。

1.2一般资料及分组

6 5例患儿分为治疗组3 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男18例, 女15例;年龄6~14岁, 平均 (9.1±2.4) 岁;平均病程 (5.2±3.5) 个月。对照组男17例, 女15例;年龄6~15岁, 平均 (9.5±2.2) 岁;平均病程 (5.3±3.8) 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接近。

1.3治疗

治疗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 (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5mg/片) , 6~9岁2.5mg, 10~15岁5mg, 每日1次;同时口服白芍总苷胶囊 (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 0.3 g/粒) , 6~9岁0.3 g/次, 1 0~1 5岁0.6 g/次, 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 6~9岁5 m g, 1 0~1 5岁1 0 m g, 每日1次。两组均连服4周后评定结果。

1.4 疗效评定

对瘙痒、风团数目、风团大小按0~3分进行4级评分。上述三项积分为总积分, 计算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SSR I) 。SSRI=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痊愈:SSRI≥0.9;显效:SSRI≥0.6;进步:SSRI≥0.2;无效:SSRI<0.2。痊愈加显效合计为总有效。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表1)

由表1可见, 治疗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4、8.12, P<0.01) 。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4例 (12.1%) , 其中大便次数增多2例, 嗜睡、口干2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 (9.4%) , 为嗜睡、困倦。两组均未做处理, 继续用药至疗程结束。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 目前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组胺药、钙剂、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药等, 但疗效尚不理想。小儿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 体液免疫异常或 (和) 细胞免疫异常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1]。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存在Thl和Th2细胞因子调节紊乱, 已得到许多实验证实[2]。

左西替利嗪是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药, 无明显抗胆碱和抗5-羟色胺作用, 中枢抑制作用较小。它不仅具有特异性拮抗外周H1受体的作用, 还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 减少炎症递质的释放, 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降低白介素I L-6、I L-8产生等作用。白芍是常用中药, 白芍提取物——白芍总苷, 具有止痛、抗炎、保肝及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等多种药理作用。它可下调巨噬细胞产生过量的氧化亚氮, 抑制腹腔巨噬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过多分泌, 恢复抗氧化酶活性, 诱导Th1细胞耐受, 激活Th2、Th3细胞, 具有抗应激和免疫调节的作用[3]。

本研究显示, 左西替利嗪联合白芍总苷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不良反应较少。提示二者联用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抑制炎症反应, 下调变态反应强度, 从而提高慢性荨麻疹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Piconi S, Trabattoni D, Iemoli E, et al.Immune profil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002, 128 (1) :59-66.

[2]唐亚娟.荨麻疹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检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 1999, 28 (5) :284.

小儿慢性荨麻疹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到我院门诊就诊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1]。且均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抗过敏治疗, 并且停药4周以上, 无重要器官疾患, 自愿接受观察随访。将100例到我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治疗组50例, 男25例, 女25例;年龄4.2~13.7岁, 平均7岁, 病程2个月~1.6年, 平均3月。对照组50例, 男28例, 女22例;年龄4~13岁, 平均8岁, 病程3个月~2年, 平均5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主要症状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排除标准

患儿1个月内曾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1周内曾使用抗组胺药;有严重肝、肾、心血管、代谢、自身免疫疾病者;已知对治疗药物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 (先灵葆雅中国有限公司生产, 剂型:2~6岁糖浆, >6岁片剂) 口服, 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口服玉屏风颗粒5g, 一日3次。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为1个疗程, 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两次疗效评定。治疗期间嘱患者避免接触诱发物质, 如忌食海鲜等高蛋白食物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风团及瘙痒症状全部消退。好转:风团及瘙痒症状可消退, 停药后复发, 但瘙痒等症状减轻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无效:风团与瘙痒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见表l、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大多病因复杂, 与患儿的免疫功能相关及炎症性机制所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2], 难以根除。小儿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目前仍以抗组胺药物为主。氮雷他定作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及其他各种过敏性致炎因子, 能有效地控制荨麻疹的发生, 但远期疗效往往不理想, 停药后容易复发。临床上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 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的报道[3]。玉屏风颗粒是由黄芪、白术、防风这三味中药组成。主要功能为益气、固表、止汗, 能改善肺卫气虚者的免疫功能, 能够增强慢性荨麻疹患儿的机体抗病状态, 抵抗外邪, 预防复发。在药理学研究方面表明, 玉屏风颗粒能起到免疫调节剂的作用, 主要是因为其能明显提高患儿CD3+、CD4+, CD3+/CD4+, 是一种非常好的免疫调节剂, 主要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疾病[4]。

总之, 笔者认为联合用药明显优于单一西药治疗, 且安全性高, 且玉屏风颗粒为中药免煎制剂, 使用方便, 易被儿童接受, 可长期服用, 无明显副作用的产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辫.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l:31-34.

[2]马骏雄, 廖文俊, 李承新.自身免疫性荨麻疹[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 37 (2) :133.

[3]赵成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4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06, 24 (1) :77.

慢性荨麻疹经验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 男26例, 女14例, 年龄39~81岁, 平均 (47.2±5.6) 岁。中药组共20例, 男9例, 女11例, 平均患病时间1±0.1年;中西结合组共20例, 男12例, 女8例, 平均患病时间1±0.3年。两组患者在年龄, 病情, 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治疗, 观察疗效。慢性荨麻疹主要受外界环境和内部调理不畅影响, 昆虫叮咬, 受到药物、食物的感染, 外界温度很低的刺激或者是内分泌紊乱。在皮损区出现范围清楚的苍白或鲜红的风团, 大小形态各异, 一段时间后可能引发全身性红肿, 经过治疗皮损区康复后, 不留痕迹。患病期间会带有腹痛、呕吐、呼吸困难等现象, 反复发作, 病程均超过3个月。

1.3 治疗方法

1.3.1 中西医结合治疗法

口服氯雷他定片, 每天1次, 每次2片。维生素C, 每天3次, 每次0.5g;病情严重的再滴注葡萄糖和葡萄糖酸钙, 期间同时服用中药, 成分主要是徐长卿, 玄参, 海风藤, 白术各15g, 丹皮, 防风, 连翘, 金银花, 麻黄, 当归等各10g。每天早晚共两次。晚上将药渣煮沸, 用来坐浴, 身体浸泡2小时方可。

1.3.2 中药治疗法[2]

(1) 外感风寒型, 出现苍白色或鲜红色风团后, 遇冷风或温度降低时病情加重, 温度上升就好转的情况下中药配方:当归, 羌活, 苍术各10g, 赤芍, 地肤子各15g, 防风8g, 甘草7g。 (2) 外感风热型:风团预热加重, 奇痒无比。中药配方:当归, 薄荷各10g, 地肤子, 地骨皮各15g, 菊花14g, 浮萍25g, 甘草2g。 (3) 肠胃湿热型:发作时带有呕吐, 腹胀, 舌苔黄等症状。中药配方:当归, 苍术, 大黄各10g, 地肤子, 黄柏, 泽泻各15g, 广木香8g, 薏苡仁25g。 (4) 气血虚弱型:发作时全身无力, 呼吸急促, 舌苔白。中药配方:党参, 茯苓, 地肤子各15g, 黄氏25g, 川穹, 当归, 白术各10g, 甘草2g。

1.4 效果评定

(1) 临床痊愈:苍白色或鲜红色风团消失, 皮肤恢复正常, 半年内没有发作。 (2) 显效:风团基本消失, 不痒, 短期内没有复发。 (3) 好转:风团基本消失, 偶尔会痒, 其他临床体征减弱。 (4) 无效:风团未消失, 发作时剧痒, 短期内继续发作。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临床治愈率超过90%, 具体疗效结果如下表: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常见的皮肤病, 轻者只是局部水肿, 重者遍布全身, 反复发作, 其发病原因虽然没有准确找出, 但是本次研究中采用的中西医结合法和中药法都取得不错的疗效, 因此治愈的方式还是有的。仅采用西药中的激素治疗[3]可能会暂时控制病情, 但不能根本治愈, 治标不治本, 而配合中药来综合治疗, 能从根本上彻底治愈。这次研究仅关注半年之内的病情, 我们还将做跟踪调查。中药组将患者进行分类, 对症下药, 同时调理与荨麻疹有密切关系的脾肺, 通调水道, 皮毛和开窍, 增强气虚, 运化水湿, 准确运用祛湿, 祛风, 活血三种治疗方法, 效果显著。患者治疗期间, 禁止吸烟饮酒, 禁止使用辛辣刺激类食物, 同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避免过度疲劳。

综上所述, 中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慢性荨麻疹具有指导意义, 可作为经验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经验, 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 均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 收集临床资料, 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慢性荨麻疹病情均得到一定的控制, 在6个月内仅3例复发。结论 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经验,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陈园桃.新编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363—364.

[2]张永信.临床药物使用手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12.

浅谈小儿荨麻疹的治疗方法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小儿荨麻疹患者共计100例, 其中男60例, 女40例;年龄2.1岁~14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8岁。其中, 急性荨麻疹70例, 慢性荨麻疹30例;患病原因:食物过敏25例, 药物过敏15例, 上呼吸道感染8例, 虫咬2例, 其他不明原因50例;临床表现:收治的全部患者皮肤上都有大小不等的红斑或风团、水肿 (唇、眼睑、包皮等) 、皮肤划痕症, 患者都伴有程度不等的瘙痒症状, 12例患儿伴有发热症状, 16例患儿有胃肠道症状, 22例患儿伴有呼吸道症状。收治的患者在1周内没有用过其他的抗组胺药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1.2治疗方法

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全部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 每组患者有50例。治疗组患者口服开瑞坦, 对照组患者口服息斯敏, 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服药方法、剂量均相同, 均按0.33~0.5mg·kg·d, 每天服药1次。

1.3观察项目与指标[2]

患者的红斑、风团、水肿的大小、数量、皮肤划痕症及其瘙痒程度进行观察, 对出现的胃肠道、呼吸道症状, 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依照程度的不同采用计分法进行评价。对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副反应进行记录。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疗效指数≥75%, 有效:疗效指数在25~74%之间, 无效:疗效指数<25%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加有效。

2结果

⑴治疗组显效率为67.5%, 有效率为20.0%, 无效率为12.5%, 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显效率为40.3%, 有效率为32.3%, 无效率为27.4%, 总有效率为72.6%。经卡方检验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χ2=5.05, P<0.05) 。

⑵治疗组中急性荨麻疹的显效率为56.3%, 有效率为28.1%, 无效率为15.6%, 总有效率为84.4%;治疗组中慢性荨麻疹的显效率为72.9%, 有效率为14.6%, 无效率为10.4%, 总有效率为89.6%。经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0.476, P>0.05) 。

⑶药物起效时间比较在120min内治疗组的药物起效率为60.0%, 对照组在120分内的药物起效率为13.3%, 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24.5, P<0.01) 。

⑷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治疗组有5例患者, 对照组有8例, 患者服药后轻度疲倦、乏力、口干, 但全部患者都能耐受, 均能完成治疗, 经统计, 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1.86, P>0.05) 。

3讨论

小儿荨麻疹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 目前此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明确, 可能与某种蛋白、药物、寄生虫或蚊虫叮咬后引起过敏反应有关系[3,4]。开瑞坦又叫做氯雷他定, 是近年来临床应用的一种非镇静性强力长效的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 半衰期:14~19h, 对患者外周H1受体部位有较高的选择性, 竞争性地将组织胺排除掉, 且无抗胆碱能作用,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不良反应比较少见, 每天只需要口服一次即可, 对患者临床上出现的急慢性荨麻疹的皮疹与瘙痒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疗效较好。本组研究结果证实,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5%, 比对照组的有效率显著要高[5], 本药并对小儿急慢性荨麻疹均有较好的疗效, 在服药120min内药物起效率为60%, 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 开瑞坦适合2岁以上儿童急、慢性荨麻疹的治疗, 疗效好、起效时间短、副反应少, 服用方便, 能够保证患儿的正常学习与生活,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荨麻疹应用开瑞坦进行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我院收治的小儿荨麻疹患者共计100例, 治疗组50例, 应用开瑞坦口服进行治疗, 对照组50例, 口服息斯敏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服药剂量相同, 一共治疗14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 高于对照组的72.6% (P<0.05) ;治疗组中急性荨麻疹的总有效率为84.4%, 慢性荨麻疹总有效率为89.6% (P>0.05) ;治疗组在120min内起效率为6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3% (P<0.01) ;两组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P>0.05) 。结论:小儿荨麻疹应用开瑞坦进行治疗, 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开瑞坦,息斯敏,小儿,荨麻疹

参考文献

[1]高建明.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调查与细胞因子受体表达水平及药物干预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5.

[2]唐慧.CC型趋化因子与慢性荨麻疹发病关系的探讨以及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D].复旦大学, 2006.

[3]魏春波.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及血清学IL-4、s VCAM-1水平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 2004.

[4]沈琴.当归饮子、玉屏风散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分泌的Th1/Th2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 2005.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治疗心得 篇5

笔者在门诊工作多年, 遇到这样的患者数不胜数, 初治常不得要领, 许多教材书籍中分型较多, 有风热相搏、风寒外袭、卫外不固、气血两虚、冲任不调、心经郁热、脾胃不和、虫积伤脾、毒热燔营、血淤经脉等, 虽分型详细, 临诊时却常感间距模糊, 似是而非, 不好把握。后总结经验教训, 去繁就简, 抓住常见及重要几个方面辨证施治。

1 风热型:

遇热即起, 风团色红, 扪之灼热, 遇冷则缓, 可伴微热恶风、咽弓充血、心烦口渴,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或实而有力。治以辛凉解表, 疏风清热。可用银翘散、消风散加减。

2 风寒型:

见于寒冷性荨麻疹。皮疹色淡红粉白, 或色如瓷白, 遇冷加重, 口不渴。舌体胖舌质淡苔白, 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 疏风止痒。可用麻黄汤、桂枝汤等疏风散寒之剂。

3 气血不足型:

皮疹反复发作, 迁延日久, 风团色泽淡红, 伴头晕、乏力、面白等证, 再参兼证辨气虚、血虚何为主, 治疗可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斟酌使用。曾有一女产后受风患荨麻疹4个月, 西药所用繁多, 无奈之下中断哺乳。后用四物消风散加减4剂就减轻许多, 再服15剂痊愈, 可谓覆杯取效。可见只要辨证正确, 中药不一定起效慢。

4 肝肾两虚型:

见于精神型荨麻疹或人工荨麻疹, 皮疹发作常与情志有关。与女性月经等有关的慢性荨麻疹, 常与冲任失调有关, 可从肝肾论治, 兼调冲任。此型较顽固, 治疗也棘手, 临床可以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肝郁之证明显者, 用逍遥散化裁。

抓住主证后可再参考兼证以利加减, 如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或泄泻或便秘者, 可用藿香正气散去燥热之品加入苍术、薏苡、陈皮等。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者可加麻杏石甘汤、过敏煎等化裁。风、寒、热、虚日久壅郁, 皆能致“瘀”, 因此, 慢性荨麻疹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淤滞”状态。可加用活血通络药如丹参、鸡血藤、赤芍、桃仁、红花等。在用全蝎、蜈蚣、乌蛇等搜风通络之品时要注意这些虫类本身为异体蛋白, 就可引发过敏, 故用时应仔细观察并谨慎。对虚证治疗效果欠佳者, 配伍收敛之品, 如乌梅、五味子、酸枣仁、煅龙骨、煅牡蛎等, 有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外用可选针灸、拔罐等疗法。

体针: (1) 主穴取大椎、曲池、血海、合谷、足三里, 配穴可根据辨证进行取穴。 (2) 耳针:取肺、脾、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区穴。 (3) 水针:取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肺俞等穴位。药物可选用普鲁卡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维生素B12等。

拔罐可选脐中, 用闪罐法, 每日1次, 每次闪5~10次。大椎、血海、肺、肝、脾、肾腧均可辨证选穴。7 d~10 d 1疗程, 间隔1周后可继续治疗2~3个疗程。

小儿荨麻疹与肺炎支原体相关性探讨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3-2016年收治荨麻疹患儿76例, 其中发现与感染相关荨麻疹患儿67例, 男40例, 女37例, 年龄1个月~12岁, 平均5岁6个月, 病程2 d~1周。67例患儿临床表现有全身瘙痒及大小不一的风团发生, 风团可相互融合成大片皮损或成地图样损害, 部分患者伴有发热、咳嗽、咽部充血、肺部啰音等呼吸道感染表现, 血常规白细胞 (>15×109/L) 、中性粒细胞 (比值>70%、绝对值>10×109/L) 、hs-CRP (>10 mg/L) 增高现象, 肺炎支原体抗体 (Ig M) 阳性。既往无荨麻疹及过敏性疾病病史及肺炎支原体感染病史。

方法:给予地塞米松、扑尔敏、氯雷他定、炉甘石治疗, 并同时予阿奇霉素10 mg/kg·d, 静脉滴注, 1次/d, 连用5~7 d, 后改口服阿奇霉素10 mg/kg·d, 1次/d, 服3 d, 停4 d, 连用2~3周。

实验室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滴度检测 (赛乐迪亚-麦可Ⅱ被动凝集法) , 呼吸道病原体十一项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检测 (Vircell microgiologists间接免疫荧光法) , 血常规、hs-CRP检测 (Beckman coulter DXH1601) , 对所有病例进行检测。

结果

67例患儿中, 33例Mp Ig M均为阳性, 占感染有关荨麻疹49.2%。33例Mp Ig M阳性患儿中, 细菌混合感染27例 (81.8%) (白细胞+hs-CRP均明显增高20例, 白细胞明显增高+hs-CRP正常3例, 白细胞正常+hs-CR明显增高4例) 。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6例 (18.2%) (白细胞和hs-CRP均正常) 。治疗后皮疹均在1~8 d内消失, 预后良好。

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症状轻重不一, 大多起病不甚急, 有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 多数咳嗽重, 有时阵咳稍似百日咳, 偶见恶心、呕吐及短暂的斑丘疹或荨麻疹。呼吸道外病变可涉及皮肤黏膜, 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2]。

不少患者症状较轻, 如不做血清学检查, 极易漏诊。血清冷凝集 (Ig M型) 大多滴度上升至1:32或更高, 阳性率50%~75%, 病情愈重阳性率愈高。冷凝集素大多于起病后第1周末开始出现, 至3~4周达高峰, 以后降低, 2~4个月时消失, 此为非特异性反映。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在病后第3天即可升高, 病后2周大部分 (75%) 消失。用PCR检测血肺炎支原体, 则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增高, 临床价值较大。

Wu等的一项研究发现, 1/3的住院急性荨麻疹患儿均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3]。本次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到感染相关荨麻疹有49.2%肺炎支原体感染存在, 其中细菌肺炎支原体混合性感染占81.8%, 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占18.2%。由此可见肺炎支原体感染为混合性感染多见[4]。由于支原体感染后可长期寄居在咽部, 有时可成为携带状态, 故混合型感染有可能系既往感染, 未完全控制所致[5]。

临床建议:本次研究肯定了两者的联系, 对临床工作提供了参考。由于部分患儿痊愈后可成为携带者, 故而建议临床治疗使用阿奇霉素抗感染应足量、足疗程[6]。由于阿奇霉素使用过程中有胃肠道反应, 如腹泻、恶心、腹痛、稀便、呕吐等, 过敏反应, 如关节痛、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光过敏等, 血清ALT、AST、肌酐、LDH、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升高,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等, 故而静脉使用阿奇霉素时, 浓度不应超过1%, 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见, 同时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应监测患儿肝功能, 如有肝功能损害, 应立即停用阿奇霉素, 使用护肝药物治疗, 直到肝功能恢复后才能再次使用[7]。并建议患儿治愈后4~6个月检测肺炎支原体特性型抗体或进行血肺炎支原体PCR检测, 以明确根治肺炎支原体感染, 同时监测肝功能。本次研究中发现细菌肺炎支原体混合性感染占81.8%, 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占18.2%, 故临床诊治过程中, 应注意混合感染, 同时检测其他病原菌感染的指标, 明确有否混合感染存在, 尤其是细菌、病毒、真菌等, 并进行相应治疗。临床上对于荨麻疹的患儿来就诊, 应考虑感染因素, 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 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 (尤其是特异性抗体) 检测, 明确诊断, 以免漏诊, 延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荨麻疹与肺炎支原体的相关性。方法:收治荨麻疹患者76例, 其中67例与感染有关,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7例患儿中, 33例 (49.2%) 肺炎支原体抗体和呼吸道病原体十一项肺炎支原体抗体 (IgM) 阳性。经治疗后, 皮疹均在18 d内消失。结论:临床工作中, 遇到荨麻疹患儿时, 应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因素, 避免漏诊和误诊。

关键词:荨麻疹,肺炎支原体,小儿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8.

[2]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3]Wu CC, Kuo HC, Yu HR, et al.Association of acute urticarial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 infection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09, 103 (2) :134-139.

[4]丁明.以肺外表现为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26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8) :745-746.

[5]龚灵, 欧阳莹.儿童感染性急性荨麻疹127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8 (4) :438-441.

[6]姚梦琳, 曹敏, 石泽真.肺炎支原体感染致皮肤表现86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7) :44-45.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治疗探讨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条件:①年龄16岁以上, 男女不限;②荨麻疹症状持续或反复6周以上;③无明确诱发或加重荨麻疹症状的因素, 如药物、食物或工作生活环境等;④既往无心、肺、肾脏等系统性或其他慢性疾患;⑤愿意接受治疗并按要求定期复诊;⑥治疗前2周内未使用任何抗组胺或激素类药物;⑦治疗期间不使用任何抗生素类、激素类、唑类药物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5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5例、女30例;年龄17~56岁, 平均 (35.2±1.2) 岁。对照组男23例、女32例;年龄16~51岁, 平均 (34.6±1.6) 岁。病程7周~1年6个月不等。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 (斯奇康, 湖南九芝堂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0.5 mg, 隔日1次, 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0 mg, 1次/d, 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单独服用盐酸西替利嗪片, 用法同前。

1.2.2 观察方法

采用目前惯用的4级评分法记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记录瘙痒程度、风团大小及风团数量。评分标准:①瘙痒程度:无瘙痒=0, 轻度瘙痒=1, 中度瘙痒且能耐受=2, 重度瘙痒不能耐受=3;②风团大小:无风团=0, 直径<0.5 cm=1, 0.5 cm≤直径<2.5 cm=2, 直径≥2.5 cm=3;③风团数量:无风团=0, 1~6个=1, 7~12个=2, 多于12个=3。3项评分相加为总积分。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SSRI) =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基愈:SSRI≥90%;显效:90%>SSRI≥60%;微效:60%>SSRI≥30%;无效:SSRI<30%。基愈和显效的构成比合计为有效率。

1.2.3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症状评价积分和有效率予以统计学处理并分别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麻疹时均取得较好疗效。治疗2周时, 两组症状评价总积分比较有差异 (0.01<P<0.05) 。治疗4周后, 观察组症状积分下降和疗效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有效率分别为90.9%和74.5%, 两组间症状评价总积分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

3讨论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CIU)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顽固性、难治的皮肤病, 占慢性荨麻疹病例的80%~90%[1]。其诊断必须排除所有可能引发荨麻疹的内在和外部因素, 目前认为可能主要由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包括组胺、慢反应物质等化学介质的释放以及精神抑郁、情绪波动、气候变化等。近年来国外报道有30%CIU患者自体血清皮肤实验 (ASST) 阳性, CIU患者血清中存在抗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1) 的自身抗体或抗IgE自身抗体及抗甲状腺抗体等, 提示与自身免疫有关[2]。国内木其日等通过研究证实CIU患者ASST阳性率30%, 与国外报道一致, 也支持这一观点[3]。有人采用血浆置换、环孢菌素A、丙种球蛋白注射等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为CIU自身免疫机制提供了一定依据。正常情况下, 体内两种辅助T细胞 (Th1和Th2) 之间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相互约束, 相互消长。机体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可导致Th1反应减弱, 同时Th2反应相对增强, Th2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与B细胞、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激活有关, 并对IgE的产生具有选择性促进作用, 机体易于发生过敏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卡介菌多糖核酸 (BCG-PSN) 是一种新型卡介菌提取物, 它含有多糖、核酸等多种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质, 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Shirak awa等通过对日本约1000名12~13岁儿童变应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该类疾病的发病与结核菌素反应 (PPD) 呈显著负相关, 卡介苗 (BCG) 接种后PPD反应呈阳性的儿童与阴性儿童相比, 变应性疾病的缓解明显增多。据此提出BCG诱导Th亚群向Th1转化, 从而抑制Th2反应, 以期达到控制变应性疾病的目的。INF-γ是Th2细胞活性的强大抑制剂, 实验证明卡介菌多糖核酸可以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 (PMBC) 产生INF-γ, 可以通过逆转Th1/Th2的细胞因子失衡, 即产生以INF-γ为主的Th1型细胞因子, 从而起到抑制IgE的作用 。Herz等在动物实验中发现, BCG接种可以减少嗜酸粒细胞的浸润, 诱导INF-γ增加。

笔者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4周后有效率达90.9%, 明显好于单独应用盐酸西替利嗪。观察时发现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治愈率亦明显增加, 因此应用BCG-PSN治疗时要掌握用药时间, 不宜过早停药。在观察中出现的不适症状亦是抗组胺类药常见的不良反应。该药临床疗效可靠, 应用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现代皮肤性病学.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151.

[2]木其日, 刘玲玲, 梁玉华, 等.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结果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 32 (11) :645-64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准入承诺书 下一篇:超市协议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