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有哪些大学大学(精选6篇)
篇1:上海临港有哪些大学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学科,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证书与挪威船级社ISO9001质量保证书的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和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上海海洋大学
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市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为中国新农科水产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篇2:上海临港有哪些大学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原名上海海运学院,前身是19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19成立吴淞商船学校,1959年上海海运学院复校。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主体搬迁临港,位于南汇新城镇海港大道1550号。
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是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52年成为国内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位于南汇新城镇沪城环路999号。
上海电力大学创建于1951年,1985年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1985年起开始本科层次办学,正式开始硕士层次办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20,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位于南汇新城镇沪城环路1851号。
篇3:上海临港有哪些大学大学
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对比上海其他大学城, 临港大学城还很“年轻”, 与之相关的辐射效应还不够明显, 周围的配套设施仍然处于建设阶段。本文关注临港大学城的高校校内校外的餐饮建设, 旨在通过对现今大学生餐饮文化的研究, 针对各类餐饮企业提出个性化意见, 借此提高临港地区大学食堂的质量, 规范个体餐饮商户的经营模式, 提高临港地区整体餐饮行业的水平, 为完善临港大学城基础设施和促进浦东新区规划建设服务。
2 多元的餐饮模式
当今大学生的餐饮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调研结果显示, 高校传统食堂依然是主流, 但是其部分市场已逐渐被校内外的个体经营户主要以外卖和实体店的模式所占。私营餐饮店, 尤其是校外餐馆, 其不可控因素较多, 而学校食堂由于监管的力度, 卫生程度是最能得到保障的。因此, 食堂仍然不失为大学生们最健康的餐饮选择。但是, 由于大学生就餐受外界的影响因素颇多, 不少情况下, 学校食堂不完全是第一选择, 即最健康的选择不是第一选择。外卖, 作为一种新兴的餐饮模式,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饮食生活, 但是仍然存在缺陷。那如何使最佳选择成为学生们的第一选择?如何完善外卖服务, 提高个体经营餐馆的服务质量呢?
3 关于高校食堂的调查
世界各国的高校都极其重视食堂的管理, 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的道路上, 花费了大量的物力与财力。欧美的高校餐厅不是由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 就是校办企业[5] 。在中国, 很多大学餐厅逐渐开始实行社会化, 采用校办与私人承包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加上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在大学城周边开设餐馆, 大学餐饮市场得以进一步开放, 餐饮实体因此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6] 。大学生们在这种大环境下, 也展现出多元的餐饮文化。
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上海海洋大学一共有三个食堂, 一号食堂是学生的主要食堂。经营模式最为传统, 除其二楼的麻辣烫是由私人承包外, 其余均属校办。二号食堂一楼也是校办, 其二楼采用私人承包的门店集合的模式, 但二楼于2013年6月改建, 改造后的二号食堂二楼由私人承包改由学校统一经营。三号食堂也属校办, 是学生和教职工食堂。
通过对上海海洋大学男女生各500人的问卷调查可以得出, “宅”的风气影响着一些大学生, 选择外卖消费的比例在逐渐上升。食堂消费虽然仍是主流, 但大学生们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女生们认为, 学校食堂迫切需要改变的地方是卫生问题, 并且价格和口味上也是需要做出调整;男生们认为, 价格问题是最明显的, 其次也是口味。学校食堂在学生中的口碑总体不错, 可圈可点, 但仍然存在很多高校共通的诟病。
对学校餐厅进行分析, 整体看来, 学校餐厅显得创新不足, 大多数方面仍然坚持的是传统的经营理念。尽管不定期的有新菜品推出, 但影响力和群众反响上都显得后劲不足。问题之一, 是新出的菜品在第一时间就被大学生们忽视。问题之二, 一些新菜品在上市一段时间后没有市场。归结原因, 是因为学校餐厅缺乏创新的营销模式。针对问题一, 新菜品的出现毫无征兆, 没有噱头。针对问题二, 缺乏足够市场调查而引人缺少市场前景的新菜品。比如, 从学生健康出发, 学校曾经有推出类似“营养餐”的菜品组合, 但情况不尽如人意。通常只有在高峰时段, 其他窗口排长队时, 才有学生选择去营养餐窗口购买。此类“营养餐”不仅在学生中的知名度不高, 而且受欢迎程度也不够。笔者认为, 此类现象很可能是学校餐厅之前没有做足市场调查所导致的。
另外, 学校为了增加每道素菜的单价, 在烹制过程中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肉类或者少量肉来提高价格。这样的做法看似帮助提高收益, 但也增加了学生们对食堂提供的此类菜品的反感, 长远看来, 是不可取的。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保持供需平衡, 食堂应该与时俱进, 与影响供需的时事新闻保持一致。例如黄浦江漂浮死猪、禽流感等事件, 学校餐厅的有关猪肉, 禽类食物的消费量相应地急剧下降。尽管食堂表示所有的原料均是统一从上海市后勤集团处采购, 通过国家食品安全检测, 均可进行追溯索证, 可以保障原料合格安全 。在烹饪阶段, 食堂能保证所有食材都烧熟煮透, 可远远高于H7N9病毒的致死温度, 很多人在危险时期还是选择尽量避开食用此类含猪肉或鸡肉的菜品。同时, 蔬菜的需求急剧上升, 例如早餐时段的菜包, 供不应求, 可食堂依然没有增加菜包的供给量。
除第二食堂的个体餐饮窗口外, 所有传统校办餐厅都未提供任何外送服务, 而学生中对食堂建立自己的网上订餐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经费问题, 学校食堂现阶段是无法通过建立网上订餐系统来拉拢客源的, 但餐厅仍然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服务树立口碑, 争取市场。
综上所述, 因为缺乏合理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敏感度, 食堂在某种程度上难以与外界的餐饮商家竞争, 尤其是当校餐馆宣传力度得当, 宣传方法吸引人, 产生了竞争优势, 加之, 当今社会外卖文化的盛行, 学校餐厅纵然有价格优势或者地理优势, 也是很难匹敌的。
4 高校食堂的营销战略
4.1 形象树立策略
物价的持续上涨给了食堂不小的成本压力, 餐厅应该积极运用一定的公关策略, 组织相应的公关活动, 努力争取政府的扶持和补贴、师生的理解, 建立良好的食堂服务形象。
一方面是物价的持续上涨, 另一方面是高校食堂稳定价格的政策号召, 学校食堂独自承受着“外涨内不涨”的经营压力。因此, 食堂应该在抗压维持价格的同时, 加强宣传, 争取国家的政策性扶持和补贴, 以缓解食堂的经营压力。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 校办食堂仍是亏本经营, 但在2012年得到了市教委对高校食堂142万元的专项补贴, 这样食堂就能在不涨价的同时也能不亏本经营。
物价上涨是不可避免的且由社会大环境决定。学校餐厅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活动, 例如校外调研、价格对比等, 再以意见反馈、价格公示等方式, 给学校师生一个充分了解物价上涨的现实压力和食堂经营困难的机会, 有助于师生们更好地了解学校食堂经济实惠的价格和尊重食堂顶着经营压力所做出的努力[7]。
4.2 渠道优化策略
原材料采购的渠道好坏直接影响采购成本, 高校食堂可以在原材料采购时公开招标, 并以竞争性供货比选的机制招标入围商家。另外, 食堂可以积极寻求多种渠道。例如, 与浦东新区内的生产企业、农业合作组织、规模农户等建立合作互信的采购供应关系, 形成厂校对接、农校对接的直供渠道, 实现采购成本最优化, 有效刺激浦东新区内企业的发展[7]。
此外, 浦东新区内的各高校可以联合组建共同的采购中心, 从长远看来, 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尝试。尤其在临港大学城中, 组建次级采购网络,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可以统一采购食堂物资, 充分发挥团体采购优势, 缓解食堂输入性成本压力。
4.3 产品经营策略
新产品是食堂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也是价格调整的最佳手段。食堂通过开发向上延伸的高端产品和低成本的向下延伸产品, 更好地实现成本控制的经营目标[9]。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差异很大, 加之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变化。学校餐厅在设计新品之前, 需要从品种、风味、时间和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调研。例如学生之中辣味喜好的比例, 偏爱面食、小吃的比例。这样所推出新品才能更加符合顾客的预期, 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新品推出时, 要加大宣传力度, 这不仅需要食堂阿姨合适的引导, 而且餐厅需要在醒目地方标注提示。在新品推出的一段时间内, 要实时关注大学生们的满意度, 即及时收集学生们的体验和反馈, 以便进一步决定将新品改良或是删除。定期开展最佳菜品和最差菜品的评选, 这样不仅有助于计算食堂每天不同菜色的供应量,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而且可以增加食堂的收益。
4.4 价格策略
食堂调价的前提条件, 应该在与学生们的沟通和充分的宣传之后;因为价格调整的滞后性, 调价时机的把握, 应该在社会餐饮涨价之后。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物价上涨,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支持食堂的调价[7] 。
在调价之后的一段时间内, 要及时对学生的消费情况做调查。例如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人均消费做统计。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餐饮消费水平相差不多, 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的食堂菜价是可以接受的。否则说明涨价不合理, 容易引发事端, 应该改变价格调整的方向。
5 从服务营销观念解释
餐饮行业犹如战场, 不进则退。尤其是随着服务营销观念的逐步发展, 大学食堂作为一个为特殊群体服务的机构, 其服务营销的发展方向应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现代服务营销观念指出:高校食堂服务营销的出发点是大学生而不是学校。高校食堂不能抱有过于功利的态度, 应将重点放在大学生所需要的用餐服务上, 通过大学生的满意度而增加收入[5]。因此, 高校食堂首先要做的, 就是摆正态度, 即为学生们服务的思想。其次, 为了大学生们的健康, 高校食堂也要提高自身竞争力, 以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
高校食堂要改掉一个错误观点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食堂是学生和教职工们的唯一选择。事实不然, 当外卖传单满天飞, 网上订餐新时尚的今天, 外卖已经在大学城悄然形成了网络。例如“饿了吗”订餐平台, 就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诸多外卖商家的信息整合, 并且只要用户下订单, “饿了吗”订餐系统就直接通知外卖商家开始备餐。由于信息的高速流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学生们感到“伤脑筋”的则是在诸多的餐饮店和外卖单前的抉择, 食堂很有可能都没挤入“第一集团”。学生们是行使“用脚投票”目标客户群[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用脚投票”允许人们自由选择, 挑选满足自身需求的环境。高校餐厅因此能感受到紧张感和危机感。
6 对私营餐馆的建议
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之间的共享区有不少餐馆, 丰富了大学生们在菜式种类上的选择。但是个体餐馆在经营上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从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情况看来, 男生们最大的意见是校外某些餐馆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而女生们认为校外餐馆无论是在价格还是菜量, 卫生或是上菜速度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另外, 根据大学生对外卖这种新兴的餐饮模式的反馈意见, 外卖模式还有不少有待改进之处, 主要有几点:第一, 送外卖的人员要具有基本的送餐素质, 不要不分时间段地在寝室楼下大声嘶吼呼叫买者, 影响他人休息。第二, 送餐效率还有待提高, 这主要由备餐时间和送餐速度决定。第三, 一些商家起送价门槛设置过高, 流失了不少客源。第四, 容器和包装问题。建议更多商家多使用环保的可降解一次性餐盒。从环境保护出发, 还可以开展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订餐费部分减免的活动。提高餐饮商家的整体形象。
7 资源整合的构想
临港大学城的三所高校所处地理位置接近, 很多校内餐饮店也同样向其他两所高校提供外卖服务, 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是, 各个高校内部的校办食堂的服务, 非本校学生是难有机会体验的。笔者建议, 大学城的三所大学能够将各自的校园卡支付系统整合。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 该食堂只允许“一卡通”交易, 不接受现金支付。一来是为了提高食堂人员的效率, 尤其是在用餐高分时期, 二来是出于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考虑。因此, 如果一个上海海事大学的大学生想在上海海洋大学的校办食堂就餐, 有现金可行不通, 只能借用上海海洋大学学生的校园卡。因此, 如果这三所大学的校园卡支付系统可以整合, 这样不仅有利于资源共享, 而且能方便和丰富大学生的生活。
餐饮结算仅仅是“抛砖引玉”的一个方面, 真正的意义在于将这种理念可以延伸到高校生活的其他方面。各个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各不相同, 比如电影院、医院、图书馆等。如果各个高校的校园卡的某些应用可以实现通用, 形成临港大学城网络, 各个大学的大学生们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与此同时, 这样的资源整合不仅有利于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增进大学之间的交流, 而且有助于实现临港大学城一体化。
8 结论
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大学城的建设中, 要避免各个大学的简单拼合而与大城市相脱离的问题。目前, 临港大学城周边的餐饮条件不如上海市的其他大学城, 为了推进建设更好的临港大学园区, 改善大学生们的就餐环境, 临港大学城在建设中要努力实现资源的共享, 服务功能的社会化。政府和高校要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 在吸引更多餐饮企业入驻临港新城的同时, 也要提高进入门槛, 做好筛选工作, 并且要及时进行阶段性的检查, 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促进临港新城的发展。各高校食堂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在设计上紧跟时代步伐, 突出个性, 开展营销活动, 带动周边高校和餐饮企业的发展。餐饮只是大学城建设中的一个方面, 但从资源整合与共享, 实现双赢的角度, 餐饮建设与大学城其他部分建设是不谋而合的, 未来的大学城建设还有很多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昊开俊.国外大学城建设对我国的若干启示[J].江苏高教, 2003 (1) :115-118.
[2]百度百科.大学城[EB/OL].[2013-05-10].http://baike.baidu.com/view/46244.htm.
[3]百度百科.上海大学城[EB/OL].[2013-01-06].ht-tp://baike.baidu.com/view/2197987.htm.
[4]张真柱.大学城建设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双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 (3) :64-67.
[5]彭慧文.对高校食堂经营现状的理论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8) :31-32.
[6]贾晓鹏.关于大学餐厅社会化后出现的问题及出路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10) :10.
篇4:大学生创业途径有哪些?
途径一:大学课堂、大学图书馆与大学社团
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将受益无穷;大学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大学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
途径二:媒体资讯
一是纸质媒体,人才类、经济类媒体是首要选择。例如比较专业的《21世纪人才报》、《21世纪经济报道》、《IT经理人世界》
二是网络媒体,管理类、人才类、专业创业类网站是必要选择。例如《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华英才网》、《中华创业网》等。此外,从各地创业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信息中心、知名的民营企业的网站等都可以学到创业知识。
途径三: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
商业活动无处不在。你可以在你生活的周围,找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在他们那里,你将得到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更多的时候这比看书本的收获更多。你甚至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拜访你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咨询与你的创业项目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团体,你的谦逊总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途径四:曲线创业
先就业、再创业是时下很多学生的选择。毕业后,由于自己各方面阅历和经验都不够,能够到实体单位锻炼几年,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再创业也不迟。
先就业再创业的学生跳槽后,所从事的创业项目通常也是在过去的工作中密切接触的。而在准备创业的过程中,你可以利用与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来自市场的创业知识。
途径五:创业实践
真正的创业实践开始于创业意识萌发之时。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是学习创业知识的最好途径。
间接的创业实践学习主要可借助学校举办的某些课程的角色性、情景性模拟参与来完成。例如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对知名企业家成长经历、知名企业经营案例开展系统研究等也属间接学习范畴。
直接的创业实践学习主要可通过课余、假期在外的兼职打工、试办公司、试申请专利、试办著作权登记、试办商标申请等事项来完成:也可通过举办创意项目活动、创建电子商务网站、谋划书刊出版事宜等多种方式来完成。
篇5:临港校区有哪些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学科,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证书与挪威船级社ISO9001质量保证书的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和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上海海事大学办学历史溯源于1909年的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1911年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正式成立,历经易名、停办、调整和恢复,继为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国立上海航务学院。1958年,交通部重新组建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上海海运学院由交通部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200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签署共建上海海事大学的意见。
篇6:上海有哪些大学排名
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原名复旦公学,19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
2、上海交通大学(211、985、双一流)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3、同济大学(211、985、双一流)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4、上海财经大学(211、双一流)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
5、华东理工大学(211、双一流)
相关文章:
那些远去的日子优秀作文02-17
在那些飘雪的日子02-17
那些年一起走过的日子02-17
那些闪亮的日子作文02-17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里的温暖抒情散文02-17
没有地球的那些日子02-17
那些温暖的记忆800字02-17
那些年一起奋斗的日子02-17
二年级语文教案范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