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礼乐”为主要教学内容
1、礼是礼节仪式、道德规范等社会规范的总和
荀子的礼是有其思想来源,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所以更重视人外在的教化和改造。而礼是社会整体的道德规范,是个人行为的外在约束。荀子认为“礼”是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国无礼则无宁”[1]在荀子看来,礼既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标准,又是整个社会普遍遵守的制度,也是个人的行为规范。礼的内容包括三方面:政治制度方面,在荀子看来礼是国家的根本制度,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荀子说:“礼是强国的根本,威行天下的道路,功成名就的大纲,君主和群臣遵循礼就可以得到天下;并非拥有坚甲利兵就能取得胜利,并非修筑高城深池就可以巩固自己的天下,并不是制定严苛的法令和执行残酷的刑罚就可以建立威严。”强调礼对一个国家的安危要胜于坚甲利兵、高城深池、严苛的法令和残酷的刑罚;在道德规范方面,礼是道德标准,荀子把礼落实于君臣、夫妻、父子、兄弟之中,体现为忠诚、和谐、孝敬、恭顺等道德伦理之中;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方面,把礼作为修养自身和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具体的规章制度要求自己,人的思维意志,饮食服装及人的言行举止、外貌都要以礼为尺度。荀子强调遵循礼是生存的根本,是做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安宁国家稳定的基础。再次说明礼的作用之大,教化为先必须要靠礼的约束。
2、有礼必有乐,乐能陶冶人的情操
荀子同样把“乐”作为教化人的重要内容。他在阐释乐的来源时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不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必发于声音,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2]这是说,乐是来源于对人感情的正确引导的需求。通过乐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善良心底,防止邪淫思想的腐蚀。荀子说:好乐乃人之天性,乐教可以起到“导情”的作用,使人情志清明,对整个社会而言,能够“移风易俗”,调节上下关系,因而主张在整个社会进行普及推广。荀子说:在宗庙内,君主和臣子一起欣赏奏乐,从而使君臣之间相互尊重;父子兄弟在家中一起聆听音乐,家庭就会和睦相亲;在村舍邻里之中,长辈和晚辈一起听乐,人们之间就会和谐顺从。他把音乐看作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是进行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乐”教可以“以导制欲”,寓教于不知不觉中,其潜移默化之功更胜于礼,所以把乐教作为礼教的重要补充。
3、礼乐相辅相成,紧密相连
礼乐成为调节个人行为的方法和治理社会的手段。礼注重调节人的外在行为,通过制定等级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而乐重视人内在修养的调整,使人相互尊重。如果单方面注重礼而忽略乐,人们在心理上难以相互认可,使得社会组织比较涣散缺乏纪律性。若单方面重视乐而忽略礼,则人与人之间就会缺乏道德约束,很难做到相互尊重。只有礼乐并行,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二、荀子重视道德教育对我们今天教育加强德育具有启示意义
荀子的礼乐教育内容对当今加强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礼乐思想的教化对于每一个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否定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思想,但不能全面否定传统礼乐制度和礼乐教育内容。礼是用来规范人的言行和协调人际关系,它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基本的道德准则。而礼所体现的基本道德准则与具体的礼节仪式和言行相结合,并加之以乐的熏陶,是保证一个社会有序而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基本礼乐内容的教化和主要礼乐仪式的学习,对一个人优秀品质和优雅言行举止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建立一套适用于当前社会的礼乐内容,普及整个社会的礼乐教育。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礼乐文化”的教育,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自我约束与向善。乐可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使人们和谐相处,它体现了艺术精神和伦理精神。在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弘扬艺术和伦理精神。因此,我们对批判继承和研究的传统礼乐文化赋予了新的价值。这对于培养现代道德观和艺术观,以及当代礼乐制度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荀子认为,自周朝以来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失序局面之后,道德建设是十分艰难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重视社会上的不道德现象,并采取一些列措施加以调整。在社会上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在校园内开展道德教育讲座,通过多种渠道播放道德宣传片。我们要把道德教育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要用科学说理引导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而不是强迫命令。“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2]
摘要:荀子的教育思想以“礼乐”为主要教学内容,礼是礼节仪式、道德规范等社会规范的总和,强调“乐”作为“礼”的重要补充,重视“礼乐”相辅相成,有礼必有乐。我们可以否定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思想,但不能全面否定传统礼乐制度和礼乐教育内容。礼乐思想的教化对我国当今加强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荀子,“礼乐”,德育
参考文献
[1] 孙安邦.白话荀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15.
[2] 江沈红.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初探[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23.
相关文章:
机动车辆保险经营风险分析02-14
南宋四大书院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02-14
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科普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02-14
人本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02-14
国外猪肉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02-14
采纳韩国的幼儿园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02-14
澳大利亚税收归集制对我国投资者的启示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