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
然的选择(手写的草稿,故文中有些不通顺)
0410301班马晓林041040124
我认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可以分解成为两个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我想分别从这两个要素的角度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一论点进行论证
首先我要阐述一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是历史必然的选择。我认为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历史可以给我们答案。
中国的近现代史既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各阶层儿女不断奋斗,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的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各阶级都有过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探索与努力。这其中有变法改革,有暴力革命,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在中国共产党真正接过历史的火炬之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都没有改变,反帝发封建的历史任务都没有被彻底完成。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等暴力革命在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地主阶级保守派领导的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梦想在甲午海战的炮火中破灭了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在轰轰烈烈的百日辉煌后随着戊戌六君子的头颅一起陨落,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计划也随之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们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宏伟构想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之后也变成了看似美好的愿景。
能想到的方法都试了,能探索的道路都走了,中国的革命形势丝毫没有好转,就在中华儿女们绝望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震醒了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形势也随之焕然一新。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有着长达两、三千年的历史,也因此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和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又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致使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所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成了历史必然的选择。
而后我要谈一谈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这一要素。我认为这一问题仍然可以从中国
案。
在工人阶级领导革命的初期,由于我当革命经验不足且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曾经因为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照搬苏联革命的经验而多次使中国革命面临绝境。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拯救了因照搬苏联“强攻夺取大城市”模式而岌岌可危的人民军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避免了中国成为另一个因经济崩溃而解体的苏联,“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新使世界范围内显然困境的社会主义重现生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两大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执政能力显著提高。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历史的实践一再证明: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是无比正确的选择。故综上所述,我认为: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心得体会
通过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进行了讨论之后,我曾产生过好奇心,不知道其他人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疑问,当然或许很多人打从懂事开始就没有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有过疑问,也不会去想如果中国当初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是不是会发展的更好等问题吧,就我所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看很多类似的国家:
日本在140多年前实行明治维新,走了“脱亚入欧”的发展路线,是继欧美国家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可是日本却是一个靠军国主义,靠战争,靠掠夺才发展的国家,中国和亚洲国家吃它的苦已经够多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占领日本后,若不是出于冷战需要,把日本作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基地,日本的战后发展还不知道怎样呢;而印度,早于中国差不多200年成为殖民地,其独立时间和中国差不多,印度是一个大国,是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国家,今天被称为“金砖四国”之一,这60年来,印度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的富裕程度,还不是比中国差很多;还有俄罗斯,这个最先建成社会主义的国家,走社会主义走了70多年,1991年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当它还走社会主义的时候,军事、经济实力均可抗衡美国,而今天的俄罗斯在综合实力上与美国都是相差甚远,亚洲的菲律宾、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拉丁美洲、非洲大陆等许多国家走的都是资本主义道路,各方面实力却都不如中国,可以见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环顾世界各国,相比较之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对国家的整体发展,对人民的生活改善,对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都会更好,而更加不难想象的是,如果中国当初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那么在列强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榨下,内部四分五裂可以见得。
总而言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而且往后的日子,中国的发展道路也是坚决不会动摇的,国家的经济、教育、军事和科技等各发面综合实力都会越来越强大,而作为中国的知识青年,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发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人名惊醒了好几次的探索,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阶级矛盾突出,软弱无能,让人民认识到了封建统治的不可延续性,太平天国的失败又再一次的诠释了不能走老路,必须要改变政治体制,而此时西方列强依靠工业革命政治改革,实力强大,让中国的先进分子意识到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开始只是器物、技术方面的借鉴,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又使得人们意识到是社会体制,政治制度出了问题,而不应该简单的去学习技术,于是有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对清政府的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并没有触及到统治阶级的基础层面上,于是在顽固派的破坏及反对下,戊戌变法最终流产。
一系列的失败让中国的先进分子们认识到要想改变落后的状态,必须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辛亥革命的“小”成功(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所以说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的)。验证了这一点,使中国有了短暂的发展。 但是很快就体现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废除曾经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转而投靠列强,依靠外力来求得生存,中国成为寄生在列强背后的附庸国,权利受到了极大的侵害。
蒋介石投靠美国,对内剿共,对外消极抗日,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债券危机又加深了人民与政府的矛盾,蒋介石的统治开始一步步的出现裂痕。
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取得民心,以广大的工农阶级为基础,进行抗争,他们为了信仰而战,在正确路线的领导下最终取得了成功。
中国以工农阶级为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只代表了少数人的利益,侵犯了工农阶级为主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中国确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的路线。
经过中国百多年来的发展、探索,一步步的确立了社会主义,历史见证了这一点,而人民又是历史的缔造者,社会主义符合多数人的利益,所以热恩民有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
第四篇:“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以其丰富的意蕴和美好的愿景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勾勒出一个可亲可近的奋斗目标。在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中国梦”更是成为了全社会热议关注的焦点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国梦”做纵深的理论研究与探讨,特别是讲清楚“中国梦”与我们数十年来所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与我们数十年来所走出的中国道路的关系,对于更好地“追梦”乃至“圆梦”是很有意义的。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迅速为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同,所追捧,并日益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主流政治话语之一。不过,在我们聚焦关注研究“中国梦”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梦”并不是突兀而起、横空出世。孤立地就“中国梦”来谈“中国梦”既不容易讲清楚,又不可能深入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确立了根本方向和基本价值,九十余年来的中国道路又奠定了“中国梦”坚实的实践基础。把“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既对我们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又对在我们政治话语与时俱进的同时保持意识形态的一以贯之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 “中国梦”:赋予奋斗以目标与意义
人奋斗总是要有目标的。同样是做砌砖的工作,把它仅仅当做一个为砌砖而砌砖的行为和把它当做为一座宏伟大厦添砖加瓦,其精神状态截然不同;物质利益是人奋斗的原动力,但物质利益不是也不能成为人奋斗的目的与归属,“未富先奢”、“稍富便骄”背后是理想的缺失与价值的迷茫。反过来,为目标而努力为理想而奋斗,就算再苦再累也会心甘情愿,也会义无反顾。“中国梦”就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确立了这样一个目标,给我们的奋斗赋予了意义。 ——梦想呈现蓝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难轻言跨越的长的历史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尚未成功仍需努力。要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不灰心丧气,不松懈动摇,理想与蓝图尤为可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表述略显抽象和意识形态化。现代传播理论与实践都表明,意识形态的内容不一定非要用意识形态的方式表达,非意识形态的话语更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国梦”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从话语体系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换,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 ——梦想凝聚共识
开放变革的中国也是社会转型分化的中国,在社会转型分化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阶层、群体也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往往各有诉求甚至大相径庭。固然历史进步的合力迟早会把这些追求与梦想汇集成平行四边形,但这样的四边形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轮廓,其中的社会成本与代价将会有多大是十分不确定的。通过“中国梦”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诸色人等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愿景,在不同中寻找和呵护共同,在共同中尊重和保护差异,这样就可以把13亿人的力量汇集于一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有了共识,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战胜?有什么样的理想不会实现? ——梦想激发勇气
追梦是因为现实不尽如人意,圆梦就要去直面现实、改造现实。很多的时候,我们面对心有不甘的一些现实状态之所以有无奈的感觉,不是因为没有改变的办法而是因为没有改变的勇气,以至于把一些本不应该成为梦想的状态当做了梦想,比如把“房叔房姐”当做走向富裕的捷径;把一些偶然侥幸纯属运气的东西当做了追求的目标;比如把一唱成名的“大衣哥”当做“草根”的样板。但是,当确立起了真正的“中国梦”,其道义的正当和路径的科学会让我们勇于向不公平不正义说不,让我们勇于指出期待天上掉馅饼的虚幻与可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梦想塑魂
“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13亿乃至更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为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崛起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全新的事情、全新的探索、全新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也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正因为“崭新”,如何做到复兴而不是复古,崛起而不是威胁,“中国梦”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为其界定内涵、塑造灵魂、彰显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主体,决定了“中国梦”既是个体梦又是国家梦
与强调个人奋斗的“美国梦”相比,“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基础上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发展,建设自己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原则,始终注意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能为人民群众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我们把“国”与“家”、“民”与“族”融为国家民族,把“你”、“我”、“他”整合为“大家”,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就会变成现实的生活状态,“中国梦”也就在体现本质中进一步丰富了它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平发展,决定了“中国梦”既是中国梦又是世界梦
复兴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复兴,更是文化文明的复兴。我们要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能彰显五千年灿烂文化、能传承五千年悠久文明、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共享、能用自己的软实力促进世界共荣共进的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复兴的中国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中国;复兴的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我们仅以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为例。这是把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成果有机结合创造性转换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为中国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文明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现实的运动,决定了“中国梦”既指向未来又呈现当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讲过:“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既指向未来又属于当下,这就为“中国梦”同时设定了两个时间坐标。面向未来,“中国梦”承载了我们一切美好的希冀与追求,民主充分、法治昌盛、权利神圣、国富民强,乃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等,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通向这一梦想的道路没有休止符;着眼当下,“中国梦”要求我们一切的制度安排、一切的政策导引都应努力扶正驱邪,去恶向善,通过阶段性的目标一步一步为走向新社会奠基铺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表明“中国梦”的起点就在脚下而不在别处。把这两个时间坐标结合起来,就是我们要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始终脚踏实地干好我们必须要干的事情,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在投身当下实践的过程中丝毫不忘前进方向,不得过且过饮鸩止渴,让“中国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离我们更近。 中国道路:通向梦想之路
梦不同,圆梦的道路亦不同。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路,这就是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是一条为了我们自己的路 也许条条大路通罗马,但通往罗马的路是一定到不了香格里拉的。道路的选择当然要与梦想的指向相匹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行时空的大幅压缩与跨越,我们要用数十年走过现代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程,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道路必须是一条赶超之路。为了赶超,我们的道路要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道路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模式决定了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让全国成为一盘棋,把一切经济政治社会资源都组织调动起来,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上下贯通,统一行动,重点攻关解决难题,快速高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完成各种任务。为了赶超,我们的道路要能和谐包容。中国道路统筹兼顾、求同存异,在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发展进步中的有益经验,吸纳人类文明进步的各种成果;在消除不利于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的不利因素,克服阻碍社会群体创新奋进的不良现象,营造各尽其能的氛围和环境,把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等等方面,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具有了独特的优势。 ——中国道路是一条我们自己走出来的路。
地上本来没有路,走得多了也便成为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也许只有三十余年,但中国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则可以上溯至20世纪初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创立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算起。九十多年来我们经历了艰辛探索、曲折徘徊、凯歌突进,各种酸甜苦辣都品尝过,各种艰难险阻都跨越过,也正是这丰富的经历让我们对这条道路心中有数。不仅如此,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成功实践又让我们对这条道路充满自信。连续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13亿人口的总体小康、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表现、在一系列大事难事喜事方面的作为等等,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乌托邦,而是一场伟大的、已经成为实践的社会运动。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的确立,我们在未来发展的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道路是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马克思曾经讲过一段话,一个社会发展的条件不是我们自己选定的,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我们不可能避开这些因素和这些因素所带来的既定状态。国情就是这样一种因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发展程度都是不可选的、都是既定的,甚至是特定的。任何道路如果不与具体的国情相适应,就会水土不服,难堪大用。以“美国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社会发展道路是在其几百年的资本主义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背后更有着上千年的西方文化滋养,还有着近百年的海外殖民掠夺资本。这样的“美国梦”,中国学不来,不能学,也没有资本去学。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结果“先生老是侵略学生。”
中国道路只有充分彰显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圆“中国梦”。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不是一种借口,而是一种本能,一种策略;不是一时权宜,而是始终必须,永远必然。
来源:学习时报
第五篇: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但它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它在本质上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性区别。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它时而把马克思主义同宗教原则等并列为自己的信仰基础,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精神。但无论怎样变来变去,其指导思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民主社会主义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指导思想对话,提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这是从理论层面的一种区别。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尽管由于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良性发展。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条件下加以实现,他们认为生产资料主体结构并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一种根本性标准,他们主张在维持私有制这种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务分配制度。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搞多党制,不搞三权分立。而民主社会主义已经否定了党的相对性,他们宣称他们的党是具有不同信仰、具有不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们反对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主张构建一种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他们反对民主集中制,主张在党内实行无条件的民主原则。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达到最终共同富裕的目标。民主社会主义已经抛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抛弃了共产主义的远大奋斗目标,他们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为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而为之奋斗,他们认为资产阶级之所以存在弊端并不在于这个制度本身,而在于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因此,他们要求按照理论自由、民主、公正的原则对社会进行改革。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改良主义,从总体上说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立足于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之路,从总体来说,民主社会主义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从总体来讲,它既不符合中国历史,也不符合现实的中国国情。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唯一道路,中国要坚定这个信念,要坚持这个理论,要坚持走这条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既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决不是照抄照搬。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决不是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