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扩招导致高校生源危机(通用3篇)
篇1:内地扩招导致高校生源危机
香港大学扩招内地生 多所高校提高内地生奖学金
东方早报3月2日报道 金融危机下,欧美等高等学府纷纷削减奖学金,香港高校热度上升。昨天,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在沪召开“内地招生说明会”,标志着香港高校上海的招生工作正式启动。
港大扩招内地生
香港大学采用“共叙一堂”的讲座方式,在复旦附中开启了上海招生大幕,“共叙一堂”的讲座邀请的`是香港大学陈龙生教授和庞庭副教授,分别讲述冰天极地的科考经验,希望考生可以从中汲取知识、受到启发。
港大内地招生负责人赵翠珊透露,该校的非本地生录取名额由10%增加到13%,总计划录取约350名非本地生。港大今年还新增了三个专业的招生计划。这对内地学生报考香港大学是一大利好,另根据香港大学的统计,今年的内地毕业生有半数计划留港工作。
香港科技大学今年计划在内地25个省市招生130人,招生计划数与去年持平。报名截止日期为6月1日。
此外,香港浸会大学将于3月8日上午在上海建国宾馆举行说明会。
多所高校提高奖学金
据悉,香港高校都通过增加招生计划或是提高奖学金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内地学生,香港大学解决了住宿问题,招生人数增加了50人,学费方面,仅香港理工大学确定将上涨外,其余均保持不变;而在奖学金方面,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金额和人数上均有所增加。
有专家指出,从去年开始,内地生报考港校的热度有所降低。对此,香港大学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这是因为内地优秀生赴港上学的竞争很激烈,录取率低,加上奖学金不好申请等因素,使得考生选择就读港校的盲目性降低。
基本不影响高考录取
有考生担心,报考港校会影响高考录取,上海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报港校基本不影响正常的高考录取。今年香港在内地招生的高校仍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12所院校。
而根据报考学校的要求不同,报考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报考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这两所高校的考生,正常参加高考,在提前录取志愿里进行填报即可,无需提前申请和面试。若考生未被两校录取,则只会对提前录取批次志愿造成影响,不影响本一批的录取。
二是报考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必须先登录这些高校的网站,提交申请,并参加面试。面试通过后,学校会参照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对考生填报志愿和普通高考录取没有任何影响。现在,部分学校已开始接受报名申请,而网上报名申请一般于五六月份截止。
此外,多所港校招生负责人均表示,凡是已与内地高校达成协议的保送生,均不会被港校录取。不过,赴港读书花费也并不小,据悉,港校对内地大学生收取的费用在6万至8万港元/学年,在香港,学生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可达10万至12万港元。
篇2:高校扩招——危机与机遇并存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 高等教育的扩张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举措, 也是自1999年以来经济振兴计划的一部分。然而, 经济的发展不能指望从教育投资上得到快速的收获。在高等教育发展初级阶段, 过分强调经济利益使中国面临许多问题, 虽然后来随着政策的不断修正来尽量减少这些负面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激进的举措, 没有充分考虑到制定相应的国家政策, 以至于产生了一系列社会和教育问题。不平衡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没有发达的经济资助计划, 高等教育大众化很可能剥夺某些有潜力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因为他们支付不起高昂的学费。另一个问题是毕业生的就业。中国目前的社会, 经济和政治结构还没有准备好消化和吸收所有的毕业生, 也不能使所有的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利用起来。失业使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的收益达到最小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往往不同于精英教育。由于政府把高等教育的扩张所需要的投资任务部分下放到高校, 高等院校必须要为其上亿元的银行贷款和不断上涨的利息承担责任, 这可能会导致高校的崩溃。回顾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始目标, 现在来断定中国是否已真正通过高等教育的扩张实现了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还为时过早。政府预期达到的短期的经济增长只是 变成家庭储蓄资源的再分配。学生可能会消耗与教育有关的资源, 但反过来家长却抑制了其他消费活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增长, 但数十亿元的债务可能会使一些高校陷入财务危机。只有当政府仔细规划高等教育扩张的规模, 通过扩张理工类和职业教育类高等院校, 来培养工业化进程中实际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只有根据经济的要求来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机构才能满足经济的需要;只有中国的社会, 政治, 经济制度允许毕业生利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 才能断定中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积累人力资本和扩大研究能力而进行的高等育扩张是一个聪明之举。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在人才培养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严把质量关,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材。如今多数高校的扩招, 只是满足了“量变”这项单一指标。我们理解高校为发展高等教育而扩招的良苦用心, 同时我们希望扩招不只是简单化再生产, 而是增量又保质,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大学生, 这才是扩招的真正目的所在。
显然, 大学扩招对大学教育管理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何减少弊的影响而增加利的因素是一个巨大的课题。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 实行适度规模扩展;另一方面, 要求各大学不断改善条件, 扩充师资, 完善管理, 实现资源优化升级,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不遗余力地保证教学质量。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根据不同的高等教育形式, 建立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成立社会、政府、学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机制和评估机构, 加大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对教学质量工作的认识,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 建立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
明确发展地位和办学目标, 办特色学校。任何大学, 都不要照搬别人的模式与经验, 应创建自己的特色。
加强师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稳定教师队伍。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 学生住宿, 教室, 实验室、课外活动场地等均日趋紧张, 因此, 要保障教学投入, 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
深化教学及管理制度改革。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 加强专业建设, 调整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 使高等教育的专业更加贴近社会, 为社会服务。
摘要:自1999年以来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 扩招趋势愈演愈烈, 且已发展到研究生和博士生招生阶段。本文分析了高校扩招的利弊, 并对高校管理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扩招,利弊,高等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1998-2004年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数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60/index.html (Ch) .
篇3:生源危机倒逼高校转型发展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统计,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39万人,较2013年增加27万人,增幅3%,这是全国高考人数连续五年下降后首次回升。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 050万后快速下降,2009年和2010年部分省市曾出现20%的大幅度下降。近年下降幅度趋缓,2013年比2012年减少3万人。
分省来看,以北京为例,北京2014年高考共有70 500余人报名,比2013年减少了2 000余人。这已是北京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八年下降。从北京市的适龄人口变化趋势来看,未来几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下降的趋势不会改变;上海高考报名人数比北京下降更早,2014年上海高考报名人数仅为5.2万人,较2006年的11.38万人,规模缩减超过50%;河南的情况也是如此,2013年河南高考报考总人数为75.8万人,较2012年减少近5万人,与2008年的98.8万人相比,下降1/3,这也是河南省考生数量连续第五年下降。
为了应对生源减少带来的危机,各地都采取了调减招生计划的举措。根据该报告的分析,2008年前后,上海如果不及時调减招生计划,将不可避免地面临“0分上大学”的尴尬,2011年,北京也曾面临同样的尴尬。
更为严峻的是,从2012年开始,很多省市出现了招生计划无法完成的现象。从各地公布的高招数据来看,很多省市招生计划均没有完成,生源危机已经蔓延至全国。
被誉为中国高考竞争最激烈地区之一的河南,2013年就有7.06万个招生计划没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1.63%;教育大省山东2013年有6.3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2%;新疆有0.46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计划的3.53%;贵州有0.24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13%。
对于高校来说,近年来,录取后不报到现象也越来越严峻。很多高职的不报到率超过30%,一些地方本科不报到率超过10%“。综合多项统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源危机持续发酵已为高校生存带来严峻挑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中国教育在线分析,近几年来,全国高考生源大幅减少,其重要原因是适龄学生人口的持续下降,而这一趋势将一直延续到2020年前后。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虽然近几年的招生形势不容乐观,但从趋势看,高考规模未来几年将逐渐稳定。根据近年小学入学新生人数统计,从2011年开始,小学入学新生人数基本稳定在1 700万人左右,同时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分流量的减少以及普通本科与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贯通,都将为高校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源,最后参加高考的人数,将取决于中等职业教育最后的分流量。
质量危机——大学门槛降低、忽视内涵建设,生源、教学质量齐下降
为了招到足够生源,不少学校采取了降低录取分数线的举措,“看起来,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校的生源需求,但也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因降分幅度过大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有专家指出。
与此同时,由于大学门槛降低,学生拥有了选择权,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显现。一些教学质量本来不错,但地处偏远地区的211高校,特别是一些农林院校频频遭遇无人报考的尴尬,不得不再三征集志愿,才能勉强完成招生计划。“考生从被动转为主动选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专家强调。
“招生难的问题已经摆在了很多学校的面前,特别是一些专科院校及民办高校,这就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刘继安分析,“根据一些地方院校的收入结构,学生学费收入占到30%~40%,学校的生存对生源依赖很强,一旦招不到足够学生,或者学生不报到,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经费,从而对学校的稳定运行带来挑战,危及学校生存。”
更加需要引起警惕的是,由于对生源的过度关注却忽视内涵建设。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教育质量并不高,这就使得高校从招生到人才培养到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学校的质量差强人意,导致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相关调查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增本科,包括独立学院、民办院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最难的群体。教育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显示,2012年就业率排名第一的是985高校,第二位是高职院校,第三位是211大学,第四位是独立学院,第五位是科研院所,第六位是地方普通高校。
针对这种形势,不少考生做出了考取大学但放弃报到,甚至放弃高考直接就业的无奈选择。
“这对高校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如果不未雨绸缪,及时做出调整,未来,高校的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有专家认为。
未来对策——寻找定位、突出特色,引导一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
虽然生源暂时得到缓解,但生存危机愈发严峻。“这实际是一件好事情。”陈志文认为,当学生与家长掌握了主动权,有了选择权,高校“卖文凭”的状况就得到了遏制,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高校不得不思考并迅速调整自己的定位,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这比行政部门多少文件与要求都更有效!”
记者了解到,在高考人数持续下降的大环境下,许多高校开始采取措施应对生源危机。
一方面,部分高校减少招生数量以确保生源质量。从985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人数可以看出,近十年绝大部分的985高校本科招生计划都有小幅度下降。同时,不仅是本科高校,个别优秀的专科院校也在适时地减少招生计划。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年全国计划招生4 700人,比2012年减少了200人。
另一方面,提升自身办学特色,打破千校一面的格局,寻求自身办学特色也成为不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抓手。
可以看到,在招生压力不断增加,甚至211院校也面临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尴尬境地下,一些优秀的职业技术学院和专科学校,因为自身定位优势使得学校就业状况良好,吸引了许多学生就读。这启发不少高校开始从自身找原因,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出路。
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在从更宏观的层面积极寻找解决措施,提出引导一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要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成为改革的方向,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向职业教育型转型。据介绍,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改革的方向主要是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按照岗位对接。
“生源危机倒逼高校转型发展,寻找定位、突出特色,改变千校一面的固有格局,必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高校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期待中国高校能够‘变危为机’,提升内涵,加快向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中国教育在线相关负责人介绍。
(来源:《人民日报》 赵婀娜 杨 可/文)
相关文章:
内地电影02-04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02-04
赴内地考察心得体会02-04
2022兰州高中录取分数线02-04
内地民族高校02-04
我国内地教材02-04
驾照使用流程年审流程02-04
内地保险业改革持续02-04
内地新疆高中班02-04
国内C1驾照使用新规定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