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浅析

关键词: 计算 数学 科学 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1]。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一个新的数学类专业以来, 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一专业的设置不仅较好地适应了新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下的数学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 而且也给数学学科专业的招生带来了正面影响[2],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3]。但是,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 社会认可度不高, 加之开办这一专业的诸多院校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内涵、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固定模式, 导致毕业生就业目标相对模糊, 而如今又恰逢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更加不容乐观。如何有效提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各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负责人与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所积极思考的问题。

我校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 每届二个班, 迄今为止已有五届十个班共348名毕业生。其中2005届74人, 2006届70人, 2007届75人, 2008届6 7人, 2009届62人, 毕业生数量相对较为稳定。在院系领导高度重视之下, 经过8年多的建设与发展,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办学水平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笔者作为学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辅导员, 在整理统计2005~2008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签约就业率以及就业岗位分布 (因2009届毕业生相关就业数据统计尚未截止, 故未进行统计) 的基础上, 从学校、学院的实际以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出发, 结合两年的就业指导工作经验, 浅议了提升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应举措, 以期为今后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1.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历届毕业生签约就业率分析

整理汇总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4], 统计签约就业率如图1所示:其中斜线阴影部分为毕业生的签约 (含录取研究生) 就业率, 实心部分为研究生录取率。

从图1中可以看出, 从2005年到2008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签约就业率虽然始终保持在90%以上, 但逐年略有下降 (其中2005至2007三届毕业生的签约就业率均略高于当年学校各专业的平均签约就业率, 而2008届毕业生的签约就业率则首次低于学校各专业的平均水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究生录取率 (升学率) 则逐年上升, 其中大部分考研毕业生选择攻读管理、金融、计算机等学科专业而非数学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面对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考研当作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

1.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统计

整理汇总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方案, 统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行业分布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行业, 另有少数毕业生在贸易、电子通信、机械制造、金融、教育等领域从业, 还有少量毕业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但就业学生专业不对口的状况也比较明显, 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自己专业没有密切联系的工作。从另一角度来看, 这说明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 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能否找到合适岗位的重要因素。这也为我们的毕业生敲响了警钟, 要想在未来的就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之外, 还必须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2“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侧重、创特色”, 着力构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

早在2003年, 教育部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之后, 就明确提出了:“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侧重、创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笔者认为:这一理念需要紧密联系院校实际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贯彻和深化, 从而有效助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2.1 强基础

数学是信息科学走向成熟与辉煌基础, 正因为是数学做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才能够如虎添翼。因此, 强基础就是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不能削弱。一方面, 这是本专业区别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主要特征, 另一方面, 这也是本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主要“卖点”之一。就我校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而言, 为低年级学生设置了几乎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完全相同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基础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毫无疑问可以确保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但是笔者常常听到低年级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抱怨本专业所学课程过于枯燥, 整天反复于冗长的数学公式与乏味的定理证明。长此以往, 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 进而影响到学院的学风建设和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虽然进入高年级后, 《数学建模》、《C++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以及《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实用型课程逐渐开设, 但从时间上来讲似乎晚了一些。许多学生就是在大一大二期间不愿反复学习枯燥的数学基础课程而萌生转专业甚至弃学的思想。因此, 笔者建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竟不是纯理论的数学专业, 在确保为低年级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同时, 有必要早一些让他们接触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些应用型知识, 哪怕只是了解, 这样做既有利于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同时也能够早日激发学生的就业与择业意识。

2.2 宽口径

宽口径强调的是专业的教育内容不能过度的专门化, 这与当前“通才教育”[5]的办学理念是相符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6]。可见,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毕业生在就业时“宜零售, 不宜批发”, 图2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以及近年来部分毕业生考取应用数学、金融、管理、计算机、通信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既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面宽, 弹性大,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

2.3 重实践

重实践, 这是因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身的实践性极强。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以及教学环节当中都应当紧密联系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实际, 特别是学科最新发展与高新技术的实际, 加强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软件应用、计算机编程等实践能力的培养[7]。目前, 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尚未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完成课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环节, 如只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分散到一些企业去实习,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实践活动的质量。笔者认为:当前如“雨后春笋”般呈现的各种IT技能培训班, 能在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靠的就是强化的实践, 这很值得高校的思考与借鉴。虽然说“理想化”的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因为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开展, 但稳定的实践基地还是必需的, 这无疑会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4 有侧重

有侧重主要是强调在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应避免“万金油”或者“面面俱到”的形式, 应根据实际情况侧重于某一或某几个方向来培养学生。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 工、理、管、法、文、经、医 (药) 、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相对于经济、管理等学科, 我校的工科专业优势比较明显。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强化工程背景教育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通过掌握一定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接口”的知识, 使其理学专业优势能够在工程意识的指导和促进下得以充分发挥。图2所示很明显:目前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工科计算机软件等行业, 笔者认为, 今后这一方向的“侧重”仍需进一步加强。

2.5 创特色

创特色是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行业需求和院校特色, 在开办专业的过程中办出特色。为此, 学校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应该充分体现计量特色, 使得专业与行业能有机地融合, 使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 同时具有牢固的质量观念、明确的标准意识和较强的计量能力, 应该比其它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对计量、标准、质量方面的问题更敏感、理解更准确, 对标准先进、计量精确、质量可靠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更自觉的实践。

3 结语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 已逐步迈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在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分析与处理、计算机应用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社会竞争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为数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 也担负着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迅速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 如何更加科学地定位这一年轻的专业, 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是一项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需要专业教师和就业指导人员共同探索、不断实践。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计量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历届毕业生的签约就业率以及就业岗位分布, 结合学校、学院实际与专业特点, 浅议了如何提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 2003, 19 (1) :1~5.

[2] 苏丽卿, 黄民海.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认识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0 (6) :107~109.

[3] 周晓晶, 于晓秋, 张宏礼.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实践环节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 :242~243.

[4] 中国计量学院志 (1996~2007) [Z].2008, 474~475.

[5] 瓜荔荔.浅析高校实施通才教育的必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 (学术版) , 2008 (4) :210~211.

[6] 中国计量学院教务处.2006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G].2006.

[7] 成国庆, 柳炳祥, 彭永康, 等.“工与理结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30) :357~35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陇东油区涉油纠纷成因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梅岭三章教案(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