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音乐特点分析(精选五篇)
莫扎特音乐特点分析 篇1
关于莫扎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 傅雷是这样评价的:“在整部艺术史上, 不仅仅在音乐史上, 莫扎特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创作数量巨大, 品种的繁多, 质地的卓越, 是独一无二的。”傅雷对莫扎特的评价可谓相当高。在音乐史上, 大部分人都比较关注巴赫、贝多芬、莫扎特, 可以说, 他们在音乐上的造诣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为什么艺术大师傅雷却对莫扎特的音乐情有独钟, 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呢?这大概缘自莫扎特音乐创作中独具匠心的三大特点。下面就从以下三方面对莫扎特音乐的特点作一些粗浅的阐释。
一、无与伦比的流畅性与自如感
经常有人将莫扎特与贝多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大部分人都认为莫扎特的音乐与贝多芬相比, 多少有点显得稚嫩。但总的来说描述莫扎特音乐的词汇, 多半是“典雅、动听、抒情、欢快……”之类。莫扎特音乐风格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就是他的音乐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流畅性和自如感。据说贝多芬在作曲时, 常常是汗流浃背, 而莫扎特作曲时却如同写信一般轻松自如, 这大概不是笑话, 而是一种真实。莫扎特作曲时的流畅应该是源自他天生对音乐的灵气, 创作时有如神助一般。众所周知, 这位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被誉为神童。关于他6岁就能演奏钢琴、管风琴, 并创作了第一首小步舞曲, 9岁写交响曲, 12岁已完成第一部歌剧的故事, 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热爱他的人们往往津津乐道、赞不绝口。从音乐创作角度看, 莫扎特能随心所欲地兼容各路流派。但莫扎特并不会被各路流派所限制, 尽管风格繁杂, 但在莫扎特的笔下, 却从来都是随意自如, 信手拈来。正是由于这种特性, 使得莫扎特的音乐能够始终保持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流畅性与自如感。例如很多学琴的孩子都弹过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 (K.332) 末乐章。闹剧的开场、嘹亮的号角、灵巧的走句, 以及突如其来的忧郁沉思——这些似乎互不相干的杂乱图景, 一经莫扎特的妙手, 居然像水到渠成般自然流畅, 的确让人为之深深感叹。又如g小调第40交响曲, 充满了现代感的流畅旋律, 让人听了便会记住。再如他创作的b E大调第39交响曲, 自如流畅的旋律, 使整部作品明朗愉快、充满了诗意。莫扎特音乐的流畅、自如, 不是做出来的, 而是真正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跳跃的美妙旋律。
二、深厚的功力与纯熟的技艺
聆听、欣赏莫扎特的音乐, 在被其流畅悦耳的旋律深深打动的同时, 还会被其深厚的功力和纯熟的技艺所折服。
第一, 查看莫扎特的乐谱, 随处可发现他创作时运用的各种复杂技术、创作经验老道的证据。比如第41交响曲“朱庇特”中令人耳目不暇的对位展示, 或是著名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 (K465) 中令人赞叹的不协和效果处理;又如F大调钢琴协奏曲 (K459) 末乐章所展现出的智力凯旋。在这些作品中莫扎特娴熟高超的创作技艺均有体现。
第二, 莫扎特在乐曲体裁形式创作上做出的重大贡献, 可以看出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力。例如在协奏曲的形式上, 莫扎特进行了有益探索, 他继承和发展了J·C·巴赫的钢琴艺术, 使钢琴协奏曲达到了交响性的高度。他的27首钢琴协奏曲, 全方位地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他通过创作实践, 对近代钢琴协奏曲形式的确立起了奠基作用, 他所确立的18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原则是:
(一) 三乐章的对比结构:
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快板;第二乐章, 咏叹调式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 舞蹈性回旋曲式或奏明回旋曲式快板;
(二) 双呈示部结构:
第一呈示部由乐队在主调上奏出, 音乐较短, 朴实简洁;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转属调或关系大小调奏出, 篇幅较长, 华丽且富于技术性, 增加了新的主题, 副部主题常有两个或三个;
(三) 华彩乐段:
在第一乐章再现部的结尾和尾声之间, 乐队以主四六和弦引进由独奏乐器即兴演奏的华丽乐段, 以加强独奏乐器的地位和不同于协奏乐队的个性。
在这类体裁中, 最为突出的是23首钢琴协奏曲,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极具特色。
再如, 莫扎特对古典奏鸣曲体裁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写了17部钢琴奏鸣曲, 完成了古钢琴到现代钢琴的过渡。莫扎特在乐曲体裁形式创作上体现了他音乐才能的登封造极。从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深厚的功力与纯熟的技艺。
三、迷人外表下的深邃内涵
“动听悦耳”仅是莫扎特艺术的迷人外表, 在其迷人外表的掩盖下, 更蕴涵着深邃内涵。很多人认为莫扎特创作时从来不假思索, 无需理性帮助, 因而也就谈不上高远与深邃。但如果你仔细聆听、品味、欣赏过后, 一定会有不同的结论, 正像柯克所言, 理解莫扎特, 更高的境界是领悟到其音乐中蕴含隽永深邃的人性内容。
第一, 莫扎特音乐的深邃内涵在他的歌剧创作中体现的十分明显。莫扎特被誉为“最伟大的音乐戏剧家”, 其原因在于, 他不但能以同情的心态体察人世的悲欢离合, 而且还能以超越的眼光透视世态炎凉的内在品质。因此, 在莫扎特歌剧作品中, 都蕴含着令人回味的深刻内涵。例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伯爵夫人, 虽然背负刻骨铭心的悲哀, 却能在关键时刻给世界带来和解与希望。又如歌剧《魔笛》, 刻画了不同角色的性格冲突, 内容表达了正义必然战胜邪恶, 光明终将取代黑暗的思想。
第二, 莫扎特音乐的深邃内涵在他的器乐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奏鸣曲创作中, 莫扎特曾作有大约19首键盘乐器奏鸣曲, 他在巴黎写的《a小调奏鸣曲》 (K310) , 和声较丰富, 织体凝重, 就有“情感风格”的特征。在《c小调奏鸣曲》和《c小调幻想曲》, 与他小调性的协奏曲一样, 有着深沉的情感和较强的戏剧性。又如在室内乐创作中, 莫扎特曾潜心钻研创作各种不同的乐器组合的室内乐, 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都不乏深邃的情感, 在他的23首弦乐四重奏中, 最好的是他献给海顿的6首《海顿四重奏》, 体现了他与前辈之间的亲密关系, 反映了他真挚的情感。再如, 在协奏曲创作中, 莫扎特成熟的协奏曲从不受图式的约束, 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内涵, 在其小调性的钢琴协奏曲 (d小调K466, c小调K491) 中, 体现得尤为明显。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从不允许他的学生轻视莫扎特, 曾严肃地对学生说:“请记住, 莫扎特就是我们的太阳!”让我们来共同铭记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感受他的宽容与睿智、超脱与达观, 学习他的功力与技巧。
参考文献
[1]杨燕迪.音乐的人文诠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年版.[1]杨燕迪.音乐的人文诠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年版.
[2]肖复兴.音乐笔记.学林出版社, 2000年版.[2]肖复兴.音乐笔记.学林出版社, 2000年版.
莫扎特歌剧创作风格的时代性特点 篇2
关键词:莫扎特 音乐风格 文化背景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是古典主义盛期的最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之一,亦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他与海顿、贝多芬齐名称作“维也纳三杰”。
作为“天才之星”的莫扎特,自四岁开始作曲,至三十五岁英年早逝共留给世人七百五十四部佳作(含一百三十二部未完成的遗作),莫扎特的创作所涉及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以及他自己最钟爱的歌剧。
一、莫扎特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
“时代造就了音乐,而音乐又体现了那个时代。不同时空经纬中的社会文化背景,已随着历史的车轮一去不复返,作为其表现形式的音乐却蕴含着文化环境中依稀可见的文化内涵。虽然不能就一点而窥其全貌,但只要理解了凝结在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就能更好的把握时代的文化特性。”
18世纪的欧洲正值动荡时期,古希腊、罗马文明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一场新古典主义思潮正深刻的影响着当时的艺术创作风格。同时,自由、平等、博爱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主要思想,一股强有力的思想热潮蔓延到当时各个文化领域。音乐作为最具有鲜明特点之一的艺术形式,启蒙思想更是渗透其中。而莫扎特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音乐里所蕴含的自然性、平等性以及博爱更是非同一般的。
莫扎特的创作时期可分为三个时期:少年时期(1756-1773)、成熟时期(1773-1780)及维也纳时期(1781-1791)。
(一)少年时期(1756-1773)
莫扎特出生在一个音乐之家,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萨尔茨堡的宫廷音乐家,母亲安娜·玛丽亚·莫扎特更是擅长大提琴和小提琴。幼年的莫扎特在这样良好的音乐环境下接受音乐教育,同父亲学习钢琴及作曲。六岁的时候,莫扎特就显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创作才华,他的父亲以此为傲,便带着年幼的莫扎特到德、法、英等国旅行演出。在旅行中,莫扎特结识了J.C.巴赫、G.B.马蒂尼等音乐家,并向他们学习作曲。此时期的学习为后来莫扎特歌剧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成熟时期(1773-1780)
1773年莫扎特终于结束了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回到了萨尔茨堡。此时期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受到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自然的人文情怀是莫扎特此时期创作的主要特征。
(三)维也纳时期(1781-1791)
维也纳时期的十年,是莫扎特音乐创作最重要的十年,因不堪忍受大教主的欺辱毅然决定辞职,作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挣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虽然表面是自由但实质未能摆脱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均创作于此时期。
二、莫扎特音乐风格的形成
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明朗典雅,充满阳光般的乐观精神。作品表面贯穿着各种矛盾,却始终表现出仁与爱的高度统一。他始终追求自由,宣扬人性,作品中体现了作为创作者的个性与思想。
歌剧是莫扎特最喜爱的创作领域,他毕生共创作二十二部歌剧,题材广泛包括德语歌唱剧、意大利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等。他塑造的歌剧人物性格丰富、生动,刻画的经典角色深入人心,就连他歌剧中的一些小人物也是活灵活现。莫扎特的博爱更体会在对一些反面角色的描写上,他从不吝啬将优美的旋律给歌剧中的反面人物,他体谅着每一种人,站在天堂之口关爱着每一个人,这样的创作和启蒙运动所推崇的平等博爱相契合。后世更感动于莫扎特对于世间多种灵魂的包容,他是向神性的,他的音乐似乎是上帝的微笑能够抚平人类的心伤。
莫扎特的音乐是极苦之后的超脱。莫扎特音乐里充满阳光快乐,但是他的生活并不顺利,他父亲反对他的婚姻,因为他和他妻子的结合而断绝了与他的父子关系;他虽创作力旺盛,有可观的收入,但因与妻子两人疏于理财过得入不敷出;他曾先后有七个孩子,五个孩子都过早夭折等等诸如此类。生活是不断地打击他,似欲击垮他。
我们看不到莫扎特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但是他的音乐里,却是那样的和谐光亮,如仙境一般。故此,我们更愿意相信,莫扎特的音乐是极苦之后的超脱,他自己是承受着痛苦的,但是他给人们的却是快乐。莫扎特的音乐体现的是他赤子般纯澈的心,他不曾被世俗染色,独立于世,是高贵的,但亦是亲切的。他深入了生活,却又独立于生活。他在音乐方面是天才,在人格方面更是闪烁着独特的光亮。他的音乐朴素而达观,没有过深的教化意义,甚至普通听众会觉得孩子气十足。他仅仅把世界美好的一面呈现在你面前,仿佛盛了一杯光亮,邀你共饮。
三、结语
“歌剧是欧洲最豪华、最奢侈的舞台艺术,追求视听的愉悦、心灵的体验,是歌剧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歌剧汇集了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于一身,又包容充满了矛盾和斗争的形形色的人物角色。它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是表演和歌唱的熔炉。”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中成就最为突出的领域,他植根于时代的土壤中,创作出体现时代人文精神的歌剧作品。
基金项目:
本文为信阳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抒情男高音在歌剧中的艺术表现力》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QN-041。
参考文献:
莫扎特音乐特点分析 篇3
一、莫扎特歌剧的音乐风格
莫扎特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对音乐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他的英年早逝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界的一大损失。莫扎特极高的音乐造诣和独特的生活阅历,在他的歌剧作品中得以完美的展现。
早年奢华的宫廷生活以及中年时期的穷困潦倒,使得莫扎特的歌剧作品风格展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创作于早期的《伊多梅纽斯》展现了莫扎特刚刚步入成年人社会中时,那种美好而浪漫的憧憬,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十分突出和鲜明,并且表明了他对身边事物的一些独到的见解。同时,莫扎特对于歌剧事业的突出贡献还表现在对于喜剧歌剧的创造,《女人心》、《费加罗的婚礼》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在这一时期内莫扎特的歌剧作品,通过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更加深刻细致的描绘,对歌剧表演者的演唱技巧也提出了更高水准的要求[1]。《魔笛》是莫扎特所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作品,这部作品综合体现了莫扎特歌剧的特点,是其歌剧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同时这部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基础。
但是,从整体来说,莫扎特内心的独特思想以及其对家人的深刻感情,使得他歌剧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非常的真实,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境。这也是其音乐作品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结合案例分析莫扎特歌剧中咏叹调的演唱风格及特点
咏叹调的表达方式是非常丰富的,在不同的歌剧类型中,咏叹调被歌剧表演者赋予了更多的表达形。咏叹调的形式更加完整,不仅可以突出旋律的优美独特,也可以为表演者带来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莫扎特多变的歌剧风格与咏叹调的结合堪称完美。
目前,莫扎特歌剧中的咏叹调女高音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包括抒情咏叹调女高音、喜剧咏叹调女高音、花腔女高音以及戏剧花腔咏叹调女高音[2]。下面笔者将结合莫扎特具体的歌剧作品对咏叹调的特点及风格进行阐述。
抒情咏叹调在莫扎特歌剧作品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在他最具代表性的两部歌剧《魔笛》与《唐璜》中,抒情咏叹调被大量的运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魔笛》的灵感来源于童话“璐璐的魔笛”,女高音用抒情的咏叹调唱腔表达了女主人公在被强行掳走由无力反击的情况下绝望而无助的悲伤情感。《唐璜》中的唐·安娜也是一个抒情式的形象,在对其进行演绎时,表演者也选择了抒情咏叹调的方式,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3]。
喜剧咏叹调是莫扎特歌剧中最值得一提的表现形式。喜剧歌剧的表现形式都偏于夸张,人物的性格也更加的张扬。《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假园丁》以及《女人心》等作品中都有精彩的咏叹调演绎。《女人心》是莫扎特喜剧歌剧的代表之作,其中的经典角色女佣德斯皮娜是经典的喜剧丑角[4]。运用咏叹调唱腔,表演者将这个角色的内心情感以及顽皮不羁的生活态度刻画的入木三分,迅速的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花腔咏叹调与抒情咏叹调和喜剧咏叹调的表达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花腔咏叹调对表演者音乐功底的要求更高。因为花腔咏叹调通常需要配合更加成熟的演唱技巧和更具层次性的音乐表达。表演者要对跳音、音阶跑动等技巧进行更加灵活的使用。比如在《魔笛》和《后宫诱逃》中,人物为了表达内心复杂冲突的情感选择花腔咏叹调的演唱方式,尤其在结尾处的高难度花腔唱法,更是让人觉得荡气回肠[5]。《魔笛》中的黑夜女王是戏剧花腔咏叹调女高音的代表角色,在表演者的声音中既体现除了空灵婉转也体现出了激情,表演者运用张弛有度的演唱方式,将这一角色所带有的高冷个性和梦幻灵动的特质充分的展现出来。同时,伴随着剧情的发展以及环境的转换,表演者的歌唱及表演方式也呈现出更多的变化,在各种环境下,人物都保持着鲜明的色彩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三、结语
莫扎特的古典主义歌剧与高音咏叹调的完美结合,为观众带来极具震撼的视听效果,同时对咏叹调的掌握可以极大的提高歌剧表演者的艺术修为。歌剧表演中的咏叹调,要求表演者将技巧与情感进行更加完美的融合。研究莫扎特歌剧中咏叹调的特点风格不仅可以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真正了解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精妙,也可以在充分了解其特点后,进行更加高水准的音乐作品创作和表演。
摘要: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节界中的翘楚,他突出的音乐才华尤其表现在其所创作的歌剧作品中,咏叹调是在歌剧表演中女高音常用的音乐表达技巧,它能够更加清楚的表达歌剧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也能够充分展现演唱者的实力水平。本文将针对莫扎特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的特点及演唱的风格进行详细的探究。
莫扎特音乐特点分析 篇4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角色;风格;特点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40-01
在《女人心》这部歌剧中一共出现三位主要女性角色,他们分别是:菲奥尔迪利吉(古列尔莫的情人)、多拉贝拉(菲奥尔迪利吉的妹妹,费兰多的情人)和德斯皮娜(两姐妹的仆人)。
一、从“声”看三位女性的风格特点
歌唱艺术是人的声音艺术,更进一步讲就是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通过声音形象来表现的。歌剧的演唱不同于单一的艺术歌曲,在歌剧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就有不同的声音形象,用不同的声音形象刻画人物不同的性格和个性,这也是我们平时通俗讲的“用声尺度”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竭尽全力使自己的声音要适合歌剧歌曲形象,而不是让歌曲形象去适应自己的声音。在演唱莫扎特歌剧时所运用的声音形象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大致的模式:声音要求干净、圆润、丰满、明亮、平稳,同时符合古典时期音乐高贵典雅的风格;音量要适中,以中等音量最为适宜,演唱者对声音的控制力是极其讲究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演唱他的作品要力求严禁,起音不能有滑音,把每一个音符都要仔细精准的表达出来。做为歌者,要使自己的声音和歌剧角色相符合,要想正确地把握演唱时的声音特点,也要结合剧中人物的社会背景、声部、性格等要素。
菲奥尔迪利吉是一个性格温柔脆弱典雅的贵族小姐,属于戏剧抒情女高音。整部歌剧以感情的起伏线条来牵制菲奥尔迪利吉的内心世界。菲奥尔迪利吉在剧中扮演姐姐这一角色,因此她的声音要显得成熟沉稳,应该运用丰满圆润的声线,行腔流畅,声音要尽量拉宽来体现戏剧女高音的力量。在剧中一开始莫扎特就运用了大量的延长音来体现这一人物的风格特点。在菲奥尔迪利吉演唱花腔片段的时候,声音应该保持清纯、干净、轻巧的特质,要显现偶尔的俏皮可爱的性格。要正确的抓住人物的特点,运用最准确的声音来演绎,通过声音的表现力把角色一言一行表现的栩栩如生、恰到好处。就像莫扎特的歌剧灵魂一样“赋予每个人物形象鲜活的生命”。
多拉贝拉,菲奥尔迪利吉的妹妹,是个年龄尚小略带些幼稚气的贵族小姐形象,属于抒情女高音。她的用声尺度和姐姐菲奥尔迪利吉有明显的区别,莫扎特在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时多用紧凑密集的音乐来表现他的活泼可爱不成熟的一面,因此声音上要比姐姐轻巧,运用连贯流畅、短促有力、漂亮柔美、轻松自如的声音来演唱。
德斯皮娜,剧中两姐妹的仆人,她生性活泼开朗、机智聪明,莫扎特将这一角色定义为轻型抒情女高音。对这一角色的刻画音乐上轻巧、活泼、轻快,所以声音上要求圆润优美、明亮靠前、轻盈欢快。
二、从“舞台形体与表演”塑造三位女性的风格特点
“舞台形体与表演”,我把这两个内容并在一起进行分析,可以理解为:“舞台形体表演”。作为歌剧演员,不仅要歌唱,同时又要进行“神形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充分利用舞台,把歌唱和舞台艺术表演相结合,从而就使得歌声更加传神,人物更加形象化。
声乐演员在舞台上演唱和表演歌剧片段时必然离不开舞台和形体表演。作为舞台艺术,舞台是整个艺术的载体,虽然它无声无息但也不无时无刻的表达着一种意境与信息。同时舞台和形体表演又是分不开的,要共同为艺术而服务。歌唱者在舞台上的形体表演包括:手势的表演、面部表情的表演和眼神表演。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音”,他部仅能够帮助情感表达渲染气氛,而且能够为形体造型。手势的动作千姿百态,要根据歌剧和歌曲的需要,灵活自如地做一些手势的表演。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各种复杂的乃至细微的感情均能通过眼睛来表达。首先眼睛要有神,要同底下的观众进行交流;同时也通过眼神来表现人物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表达不同的人物情感和人物内心,这样才能抓住观众,才内感人。面部表情对于一个歌唱演员来说就更加重要了,可以表现“喜、怒、哀、乐、爱、憎、惭、惧”这八种情绪。人的面部表情是各种情感的表达,情生于内而表于外,真实的感情与表情是相互统一的。我们在舞台上的表不表情要真实自然,符合剧情需要和人物刻画需求,准确的塑造人物形象。
歌唱表演不仅是听觉的艺术,而且还是直接视觉艺术。歌唱者的艺术表演,有两个创作的过程:一是前期作词作曲家合作创作的音乐作品,是“一度创作”;二是:通过歌唱者对歌曲声、字、情、形的理解,把他更好的展现在舞台上的一个过程,这叫“二度创作”。在“二度创作”中,首先要对作者的“一度创作”里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基本要素进行感知的训练,才能进入“演唱控制及演唱想象”的二度创作。在歌剧中的“二度创作”更加重要了。表演心理分析演唱表演是演员的全面能力的展示,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也是作品“二度创作”的重要方法之一,标志着演唱着的音乐感知、音乐动作、表情动作、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智慧。在歌唱表演中要做到一下几点:很快融到演唱的情境与情绪中,首先在自己的脑中唤起内部视觉的意象,这种意象是在歌剧和歌曲特定的情境情绪中创作出来的;运用正确的语调与句法;还要做到在表演是的几个对比:力度变化对比、音色变化对比、速度变化对比、风格变化对比、情感变化对比;演唱韵味的思考。这些都要通过表演者进行心里分析得出结论。
莫扎特歌剧中女性角色大致分为两种:贵族女性和平民(主要是仆人)。贵族女性塑造的舞台形体表演是端庄高贵的,不失高贵小姐的气质。比如剧中的菲奥尔迪利吉和多拉贝拉,行走要稍缓慢些,身子始终要端起来一些,眼神始终看向斜上方。仆人的角色,比如德斯皮娜,身份卑微,站立的姿势要稍稍弯腰,走路时要用稍快的小碎步,要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徐小懿等:《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出版社,1995.7.
[2]邹本初:《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117-118,149.
[3]周玉明:《莫扎特之魂》,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电影中的莫扎特音乐 篇5
I have no idea to this day what those two Italian ladies were singin' about. Truth is, I don't want to know. Some things are best left unsaid. I like to think they were singin' about something so beautiful it can't be expressed in words, and makes your heart ache because of it.
I tell you, those voices soared. Higher and farther than anybody in a gray place dares to dream. It was like some beautiful bird flapped into our drab little cage and made those walls dissolve away...and for the briefest of moments - every last man at Shawshank felt free.
这是被广大影迷称之为无冕之王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的画外音,画面中是一段长长的镜头:主人公安迪不顾典狱长的威胁将门反锁,用扩音器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三幕中伯爵夫人和苏珊娜著名的二重唱《晚风轻拂树林》传遍整个监狱,镜头摇移到屋外,从由肖申克监狱下而上直到犯人的放风区上空的俯拍,当音乐回荡在监狱上空的时候,包括犯人和狱警在内的所有人都静立着,有一种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仅仅是为了音乐而存在的感动,整个监狱俨然是个神圣的教堂,相信不管你是否喜欢歌剧,甚至是否喜欢听音乐,看到这一段你一定会感动——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美妙,那些平日里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这一瞬间都变得高尚美丽。
正如安迪的朋友瑞德旁白说的那样,虽然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刻意去聆听,但我们可以感觉到莫扎特音乐的存在。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大师们,在需要表达强烈的内心情感,撩拨人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时,总是一次又一次借助莫扎特的音樂,就如《海上钢琴师》那样,虽然全片音乐都是以爵士音乐为主体,但在开头和结尾需要表达强烈内心情感时,仍然用的是莫扎特音乐。
《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是莫扎特歌剧创作的巅峰之作,剧中有太多足以流传万世的唱段,加上曲折缠绕的剧情发展,最后塑造出了一部颂扬爱情伟大的杰作。仅《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和苏珊娜的这段著名的二重唱就被多次引用,科恩兄弟的经典黑色电影《不在场的男人》中运用了这段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兄弟俩的怪诞黑色风格;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火柴人》里也同样运用到了这个二重唱;歌剧中著名的序曲也被很多人用过,最有名的是《落跑的新娘》里的运用,这个主题和歌剧类似的电影运用这个序曲再也合适不过了。路易·马勒的晚期名作《五月傻瓜》以清新温柔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其中也运用到了其中的凯鲁比诺的小咏叹调《爱情的烦恼》。
说到莫扎特的音乐与电影之间的联系,最早可以追述到1930年的德国经典电影《蓝天使》中,这部由约瑟夫·冯·斯登堡自导自演的作品在电影史上享有无上经典的地位,尤其是他和当时叱咤一时的女明星玛丽·黛德丽的合作成为了荧幕上最早的导演与演员完美拍档。约瑟夫·冯·斯登堡扮演一名中学教师,因为到夜总会调查班上学生的放荡生活,竟然疯狂地爱上了一名歌女,经过教师的苦苦追求,她终于嫁给了他,而他的前途也因此被毁。最后,她对他产生厌倦,复出演唱,他却孤独地在他以前任教的教室倒下。无数影评人都趋之若骛地探讨这部爱情先锋之作,但却几乎很少人注意到在电影片末的音乐运用,那就是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的帕帕·基诺的咏叹调《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唱段在帕帕独有的幽默中哀伤的唱道:吃的喝的都有,世界上漂亮的女人多的是,就是没有一个爱上我。此处的运用显然是和老教授的心境是相照应的。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当时有声电影才刚刚问世不久,在电影的片尾就能如此契合的结合歌剧来表达电影的主题实属不易,由此可见导演的独巨匠心。
《魔笛》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直到他临终不久才完成,《魔笛》既具有正歌剧的庄严,又具有喜歌剧的明快,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个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像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在《蓝天使》的影响之下,后继导演也开始注意到莫扎特音乐的巨大潜力,纷纷开始效法。而在《魔笛》上动足了脑筋的作品还有不少。例如1948年马克斯·奥菲斯改编茨威格小说的经典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也运用了《魔笛》的选段,1975年美国大导演伍迪·艾伦的影片《爱与死》中运用了它的序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意大利电影《午夜守门人》,这部备受争议的作品讲述了一名二战时期的军妓和一个纳粹军官在二战后再次意外相遇,两人在一系列痛苦的回忆和爱情的纠葛中双双走向灭亡的故事,看后叫人不禁连打寒颤,电影中的音乐运用也应值得我们留意品味。因为剧中的女主角的丈夫是一名指挥家,而他一直疏于妻子的感情。导致最终悲剧的原因是他所忙于排练的歌剧《魔笛》,而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魔笛》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有关爱情的崇高力量,纵然有万般磨难只要有坚定不移的爱情作为精神支柱,那么黑暗必将过去,而影片中所反映的却恰好是这个歌剧主题的背面,或许导演这样安排就是刻意的,在光明的背后总有午夜守门人在地狱守侯着无知生命的光临。
“新德国电影运动四杰”中,赫尔佐格是最具哲学家气质的电影导演,他的电影是明显的“主题先行”的产物,极其风格化。他总是选择一些人类生活经验和文明的理解力之外的人物或事件,放在一种与人类经验保持距离的极端境况下,反省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1974年,他根据欧洲历史上被人们称之为“欧洲之谜”的加斯·赫伯事件拍摄的影片《加斯·赫伯之谜》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影片也是借用莫扎特的《魔笛》中的咏叹调作为开头和结尾,寓意及其深刻。
影片的引子部分是一组平静、舒缓、安详的长镜头,看起来和电影毫无关系:平静的河面,一叶小舟轻轻荡过,泛起涟漪,一个少女朦胧的面容慢慢化作河边洗衣的老年妇女,人的一生从年轻到衰老,就像这样,平静而安详,多么美好!但是,导演一开始就给影片加进了一个不和谐的因素。随着影片的开始,莫扎特《魔笛》中塔米诺王子误入夜后黑暗森林时的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就在这平静、安详的画面中缭绕着,挥之不去,当咏叹调唱到一半时,音乐、画面戛然而止,接着进入正片。
这一段镜头看起来很玄妙,仔细分析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导演通过塔米诺王子的咏叹调告诉我们,在这平静安详的生活中将有一个“外来的”闯入者,他将考验人类赖以骄傲的宽容和同情心,探索所谓的文明与进步背后的阴影。果然,導演的镜头一转,他用一组极为冷静和克制的长镜头来详细渲染加斯·赫伯在地窑中肮脏而浑浑噩噩的生活,然后,象征人类的黑衣人“父亲”出现,他将带着加斯·赫伯走入文明社会,走入我们中间。夜色深沉,四野寂静,墨绿的草地和树木像人类的同情心一样暧昧地沉默,背他出来将要弃他于市的父亲一袭黑衣,在画面的中间背对镜头端坐着,如一座威严冰冷的塔,前景中的加斯·荷伯俯卧于地,显得那么无辜和无助,也许,弱势的、边缘的个体需要帮助的时候,社会就是这样一个冷漠威严的塔。
而在影片的片末结尾,有近两分钟的长镜头:解剖完加斯·赫伯的尸体,书记员作完记录,心满意足地从屋内出来,挥手叫了马车,却只让车夫把他的礼帽带回家,他则要步行回家,因为“这是值得记住的一天”,他得与平时有所不同才行。他们刚刚在加斯·赫伯的大脑和肝脏发现了不正常的形状,“使我们最终能对这个怪人做出解释,真是太棒了”。镜头缓缓地向右摇了九十度,不动声色地看着这个有些滑稽的背影自言自语,沿着房屋夹道的石板路,跟在马车后面走向城市的深处。影片开头部分戛然而止的塔米诺王子的咏叹调在这里接着响起,科学和冷漠最终取得了对这个可怜的非人的胜利。
和《魔笛》、《费加罗的婚礼》一样在电影中有被广泛使用的是莫扎特的另外一部歌剧《女人心》,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说:“莫扎特音乐中还有以下各种对比:宿命与个人;潇洒、优雅与庄严;滑稽与严肃;反语与直白——特别是在《女人心》中。”
在影片中运用《女人心》最典型的是《毕业生》的导演迈克.尼克尔斯2004年的影片《偷心》,这部文艺片通过两男两女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深刻揭示了美国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问题,以及对感情,婚姻和性爱的看法。电影里的台词十分的泼辣犀利,有很多赤裸裸的性话题,但在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后,让人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自身的问题所在。而影片中所流露出的种种迹象和莫扎特的《女人心》里的主题“女人是靠不住的”有那么一丝相像,影片中的两位男主角最后的情感结果似乎都处在女性的下风。虽然影片不是在向《女人心》有意靠拢,但几处选段的运用却很有意思,其实真正出现《女人心》的段落只有3处,但却几乎把里面的有名片段全部囊括了。第一次出现是茱丽亚·罗伯茨扮演的摄影家和裘德·洛扮演的作家的见面,那是茱丽亚在剧中首次出现,刚开始的时候,两人一边交流而她一边在为作家摄影,此时画外音只是隐约地出现,似乎是在大气中飘荡一般,如果不注意的话根本无法辨别。而在这之后,两人的感情开始灼热起来,互相都爱慕对方,最后两人亲热在了一起,而音乐也随着两人的情感发展不断渐强,最后在多拉贝拉的咏叹调《狂乱骚扰着我的心》中达到了高潮,而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般,两人的情感被音乐完美地烘托了出来,可谓是珠联壁合的经典结合。音乐的第二次出现是不久后的第二男主角克里夫·欧文扮演的外科大夫的出场。这一次的音乐运用很有意思,呈现在耳边的是《女人心》的C大调序曲,场景是诊所办公室里,而他正和尚未结识的裘德·洛在性爱交友网上聊天。作家在惯用他恶作剧式的男扮女角,一开始似乎都在相互认识寒暄,音乐也处在行板的状态下,风平浪静。而随着两人聊天的深入,所谈论的话题也开始胆大露骨,似乎正在进行一场网络的性爱约会,而此时的音乐也转为俏皮的快板,速度逐渐加快,莫扎特独有的嬉游曲风格呈现;为配合两人的低俗形象和举止起到了讽刺的效果,而整个场景随着序曲的结束而正好收场,这也显然是导演有意控制和设计的一幕。音乐第三次的出现是在大饭店中,此时两人分别离开各自的伴侣而走在一起,这里所要称赞的是摄影的美感,一开始的镜头是一个略带俯角的全景,把整个大饭店顶楼的气派很好的展示了出来,而音乐不知从哪里飘荡了出来,而随着镜头的推进,让人明白了音乐是从吧台的电视里出来的,音乐一直是多拉贝拉姐妹的唱段,这里的运用起到了烘托环境的作用,因为往往当呈现出一个富丽堂皇的建筑时,高雅音乐是最好的伙伴。
而把莫扎特音乐运用到极致的,是美国导演西德尼·波拉克于1985年拍摄的《走出非洲》,一本平淡无奇的自传体小说被搬上银幕,竟然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原作音乐等7个奖项,成为传奇,这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英国作曲家约翰·巴里在影片中对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的运用。
全片从女作家卡琳·布里克森的回忆开始,出现在片头的配乐主题,是作曲家根据影片一开始我们就听到、而且后来一再出现的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主题的动机创作的。这是男主人公丹尼斯最喜爱的音乐作品。我们听到的这一旋律因此具有一种典雅、高贵的品质,同时又带有着作曲家约翰·巴里最鲜明、最迷人的创作特征。它节奏沉稳,和声宽广,旋律优美,舒展流畅,是约翰·巴里最受人喜爱的银幕旋律之一。在摄影机优秀而忠实地再现的辽阔壮丽的原野上,通过音乐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大地的律动、万物的呼吸和泥土的芳香。
莫扎特的作品在影片《走出非洲》中是以“画面有源音响”方式出现的。从丹尼斯送给卡琳一架留声机的情节起,我们就不断地听到莫扎特的几首器乐作品片段。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积极参与了故事叙事的,是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单簧管独奏的主题质朴宁静、意味深长,在影片的后半部它时时伴随男主人公丹尼斯在镜头中出现。丹尼斯一向不愿受到情感的羁绊与家庭的束缚,拒绝了卡琳想共同生活的愿望。他习惯了独往独来,注定要漂泊一生,在卡琳听着留声机播放的音乐,苦苦等候心上人再度光临的场景中,独奏单簧管静静的旋律似乎在加深她心中的孤寂和失望。
走进非洲是为了逃避,走出非洲是为了逃离,进出间是生生不息的爱情咏叹。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人不幸成为最脆弱的生物,而莫扎特却给这最脆弱的心灵温柔的抚摸和慰藉。
莫扎特三大喜歌剧中也许《唐璜》的银幕缘最小,或许和其中所透射出来的过于阴暗的氛围有关。最有名的运用是法国大导演夏布罗尔的名作《冷酷祭奠》里的大段运用了。导演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深入揭示了女性内心由于自卑而产生的极大的非理性反抗,同时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做了详尽的描述。似乎运用《唐璜》的音乐能够很好地反映人的内心活动,尤其是人的挣扎与反抗,这是莫扎特其他歌剧里所没有的。
相关文章:
莫扎特作品音乐论文02-16
莫扎特钢琴作品的风格02-16
电影莫扎特音乐艺术论文02-16
瑜伽对健康的影响研究02-16
《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教案》初中音乐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317902-16
莫扎特歌剧02-16
电影莫扎特传观后感02-16
莫扎特的单簧管,巴赫的双簧管(沪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2-16
莫扎特的火把节02-16
莫扎特演讲稿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