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向下沟通中的常见语言错误(精选4篇)
篇1:领导向下沟通中的常见语言错误
领导向下沟通中的常见语言错误
用户: 一片田
专业度: 19164 时间: 2008-11-25 上午8:55
有效的沟通是不断跨越障碍的过程。上下级沟通的障碍来自哪里?来自于沟通的一方或双方的错误的沟通立场,而这种错误的沟通立场又通过错误的沟通语言表现出来。
许多研究发现,一些驾轻就熟、脱口而出的语言,成了“杀手”式的语言信息,阻碍了上下级沟通的效果,导致了上下级之间的误会和冲突。所以,提高上下级沟通的效果,首先应从分析错误的沟通语言着手。
汤玛斯。高登和克里斯。科尔等心理学家曾经把错误或不当的沟通语言分为三大类。参照他们的分类,结合我国企业中上下级沟通的一些实际状况,这里我们把向下沟通中常见的语言错误划分为四类:发号施令型、傲慢无礼型、讽刺挖苦型与隔靴搔痒型。
发号施令型
发号施令型语言总是告诉员工:作为一个员工,他(她)“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最好”怎么做、“可以”怎么做。
发号施令型的上级认为,通过这样的语言可以向员工传递解决问题的办法,期望员工最好能无条件地接受。它也是许多上级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语言。
发号施令型语言可以分为四种,根据上级使用的频率排列为:
命令
例如:。这里轮不到你说话,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听我说!。不许辩解,没有任何借口!。怎么这么罗嗦,按照我说的去做就行了!
这种语言使人感到,员工的感受、需求或问题并不重要,他们必须顺从上级的感受与需要,并有可能产生对上级权威的恐惧感。这是上级单方面发出的语言信息,员工的情感或需求没有得到尊重,因此员工有可能对上级产生怨恨、恼怒和敌对的情绪,比如顶撞,抗拒,故意考验上级决心,发脾气等。
威胁
例如:。如果你们这次再完不成指标,我就要扣你们全年奖金!。如果你再不改,我就会汇报给大老板,叫你死得很难看!
这种语言与命令很相似,只是再加上告诉员工不服从的后果是什么。这种语言可能使员工感到恐惧和屈从,也可能引起员工的敌意。员工有时还可能对此做出与上级期待的相反反应:“好啊,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在乎,看你把我怎么样!”更有甚者,做一做刚才被警告过的事,好看看上级真的是否言出必行。
强加于人
例如:。昨天为什么没有完成任务?是不是没有照我的话去做?你知道如何来安排工作程序吗?让我来告诉你。……。今天找你来,是要与你讨论你这次工作失误的事情。经过我对你的分析,我发现你存在的问题是粗心。你说是吗?记住:下次要细心!好,我的话讲完了,你可以回去了!千万要记住我的话,别再粗心!
其实,这个员工工作失误未必是因为粗心,也许还有更多的原因。上级找这个员工来谈话,目的是为了帮助他找到这次失误的原因,提高工作效率,但因为没互动和交流,导致了他们之间的谈话毫无效果,并让员工感到上级并不想、也确实不了解自己。
“强加于人”实际上也是微妙地下命令,但是它可以更巧妙地隐藏在貌似很有礼貌的、富于逻辑的陈述中,但讲话的这一方只有一种心态:“你是我的员工,所以必须按照我的观点来做。”
因为不给对方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因而这类谈话进行得很快,员工也根本没有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会感到自己的权利被剥夺。长此以往,员工还会产生一种“上级总是认为我不行,有改也改不完的许多缺点”等压抑感。
过度忠告
例如:。如果我是你,肯定不会像你这么做。以后给我记住:一定要先找本地的给客户,再找外地的给客户。
这样的语言信息是在向员工证明:上级不信赖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后果往往会使员工对上级产生依赖心理,削弱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创造力。
过度忠告也意味着上级的一种自我优越感,容易引起追求独立的员工的反感。
有时这种语言信息还会使员工感到被误解,甚至这样想:“如果你真正了解我,就不会给我出这种又馊又笨的主意,说不定外地的是个大客户呢。”
发号施令型语言是上级平时使用得最多的一种语言。许多上级认为它是见效最快的语言。它的优点是上级可以快速解决员工存在的一些问题,而缺点是使用过度就会失效。根本原因在于:第一,容易造成员工反感。这种语言的后面常常隐藏着这样的意思:“你太笨了 ”,“你太差劲了”,“你要听我的”,“我是权威”等等。这让员工听后很反感,随之出现逆反心理或顶撞情绪。有经验的上级会发现,当一个员工接受这样的语言时间较长后,会变得烦躁、自卑,或对以后类似的语言漠然,以至于有许多上级和家长总是抱怨:“为什么孩子越被教育却越不听话?”
第二,容易使员工顺从,却不容易产生积极的行为。
第三,它所表达的信息仅涉及员工而不涉及上级本身。由于员工不知道他的行为对上级有什么影响,只知道上级要求他对某些行为进行改变。在这种单方面的沟通渠道中,员工也会单方面地对上级作不正确的推测,比如:“这位上级偏心,心胸狭隘,脾气坏,专门拿我们出气,对我们要求太高”,等等。员工有了这样的负面心态,就不会从正面来接受上级原本良好的用意了。
傲慢无礼型
傲慢无礼型语言可以分为三种:
训诫
例如:。你是个学会计学的大学毕业生啊,应该知道报表上这些数字代表什么?否则你得到学校里去回炉了!。你应该很清楚,在上级面前应该怎样说话!
这种语言表达了一种预先设定好的立场,使员工感受到与上级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感受到上级在运用上级权威,导致员工容易对上级产生防卫心理。
当上级运用这种语言模式的时候,常会使用这些短语:“你应该”;“如果你听从我的劝告,你就会”;“你必须”等。
这类语言在向员工表达:上级不信任你们的判断能力,你们最好接受别人所认为的正确判断。对于越资深的员工,“应该和必须”式的语言越容易引起抗拒心理,并导致他们产生更强烈地维护自己的立场。
标记
例如:。我发现公司里一有麻烦,总有你的份!。我早就知道你不行!因为你太懒惰。我看你永远改不好了!
这种语言一下就把员工打入了“另类”,最容易令员工产生自卑感或“破罐子破摔”式的消极心态。
面对上级这样的标记语言,员工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损害。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他们以后就会在上级面前尽量掩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愿将内心世界向上级打开。
一些调查表明:公司中最得不到员工尊重的上级是经常给员工打标记的上级。所以,上级对此必须特别注意。
揭露
例如:。你这样对抗上级无非是为了出风头!。你心里想什么我还不知道,在我面前你别想玩什么花招!。说几句认错的话就想蒙混过关?其实是害怕我在会议上公开批评你吧?可我今天偏要公开批评你!
其实,上级让员工知道“我知道为什么”、“我能看穿你”并不是件好事。因为如果上级分析正确,员工会由于被揭穿而感到窘迫或气恼。而如果上级分析不正确,员工也会由于受到诬赖而感到愤怒。他们常常认为上级是在自作聪明,自以为能像上帝一样居高临下地洞察所有员工的内心,感觉莫名其妙地好。
傲慢无礼型语言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明显贬损员工的意味。它们会打击员工的自尊心,贬低员工的人格,并明确地表达下列意思:“你是问题员工”;“你不好”;“我不喜欢你、甚至讨厌你”;“我对你没有信心”等等。
员工如果经常听到这类语言,就有可能形成“我是一个差劲的人”等自卑心理,长此以往会对员工的身心发展造成较大的伤害。
由于这种语言常常使员工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也可能随之出现反攻击的心态。这时,上下级之间可能出现大的冲突。
更重要的是,傲慢无礼型语言给上级的形象蒙上了粗鲁、教养差等阴影,给员工造成负面影响,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
讽刺挖苦型
讽刺挖苦型语言可以分为两种:
暗示
例如:。你讲话的水平真高啊,看来以后我的位置该让给你了吧。临近年底了才完成60%的任务,你还不着急,真是胸有成竹啊,看来名牌大学毕业的高人真是能力强啊。这类语言虽然相对说来比较温和,但效果往往很差。
原因之一:由于员工年轻、注意力不够集中或认为不关自己的事等,大多数人并不能够透彻地理解这些暗示,所以有时上级会感到自己是在“对牛弹琴”。
原因之二:哪怕有些员工明白了上级话语的部分含义,也会觉得上级说话如此拐弯抹角而有失坦诚,觉得上级“太做作了”,从而失去了对上级的信任。
原因之三:即使员工听出了上级的“话中之话”,也只会对上级的说话动机和人品做出鄙夷性的评价。
中伤
例如:。你的报告写得太好了,我的水平太差,实在看不懂!。你以为你是比尔。盖兹吗?不要自以为懂得很多了!
这类话语一出口,就流露出对员工的明显鄙视,还带有有一些人格侮辱的成分在内。
对这类中伤性的语言,员工会非常反感。他们即使当面不敢说,心里却会反击:“你有什么资格来消遣我。看你说话的样子,哪像个上级!”
上级在使用讽刺挖苦型语言的时候,是希望员工听懂这些话中的弦外之音。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较为温和、较为“高雅”的表达方式。这类语言的潜台词是:“如果我们把话挑明你们就会不喜欢我”,“跟你们坦白太危险了”,“我是有水平的上级,不会像你们这群傻瓜那样直筒子式地说话”。
不要以为仅仅是发号施令型和傲慢无礼型语言才有许多不良的后果,讽刺挖苦型语言对员工的伤害也非常大。因为这类语言的深处隐藏着的是对员工的厌恶和轻视。
隔靴搔痒型
隔靴搔痒型语言主要有两种:
空口“安慰”
例如:。不要难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明天你就会好起来。不要着急,你还年轻,人生之路长着呢。回去休息休息,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这些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没有意义的安慰中,隐含着一丝“哀其不幸”式的怜悯感。因此,员工会感到双方并没有站在平等的地位对话,而自尊心越强的员工越不喜欢上级这样的讲话方式。
泛泛之辞
例如:。总的看来,你基本上还算是一个合格的员工。我也不知道对你说什么好,你自己好自为之吧。你需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这种泛泛而论的评价过于简单,对于员工的成长根本无益。而员工也会怀疑上级是否真正关心自己。当上级安慰一个痛苦中的员工、或员工急切地要求上级对自己有所帮助时,隔靴搔痒式的语言会让员工非常失望。进而他们就会对上级产生无能、自私、冷漠等不良印象。如果员工经常听到上级说此类话,还会怀疑上级是否一直在敷衍自己,对自己毫无爱心。长此以往,上下级关系就不会融洽,隔阂日益加深。
许多员工在回忆自己的职业生涯时,经常会提及若干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他们也许会说,当时是上级一次意味隽永的激励使自己受益一生;但也许会说,当时是上级的一句话深深地伤害了自己,成了自己“永远伤心的理由”。上级不能轻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在无意中成为沟通的“杀手”。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需要从认真对待每一句话、每一次沟通开始。
篇2:Java语言中的常见错误
关键词:Java,异常,编译,运行,逻辑
0 引言
Java语言虽然功能强大,使用方便、灵活,但是要学好、用好Java语言并不容易。对于初学者,往往出了错误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有一些学习过其他高级语言编程的读者,经常按照原有的习惯来编写Java程序,这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原因。在Java语言中,产生异常现象的错误大体可以分成3类:编译错误、运行错误和逻辑错误。
1 编译错误
它是指在编写程序时,输入错误的关键字或者标识符、遗漏标点符号及赋值时数据类型不匹配等错误。
大小写字母混淆:Java语言是严格区分大小写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类、方法、变量的名称必须前后完全一致,否则将出现无法解析符号的错误。
使用末声明的变量:在有些高级语言中,变量不需要声明,就可以直接使用。而Java语言规定在使用任何变量前必须先声明该变量的类型。如果使用末声明的变量,编译程序时会出现无法解析符号的错误。(cannot resolve symbol)
使用末初始化的变量:虽然声明了变量,但是在末赋初值前就进行计算或者打印输出等非赋值操作。这种情况下,会显示变量可能末被初始化的错误提示信息(might mot have been initialized)。
语句后面遗漏分号:Java语言规定每条语句的末尾必须有分号,也就是说分号是两条语句之间的分隔点。如果某条语句的分号没有输入,则程序编译时就会出现错误。在一般情况下,错误提示会正确指出程序中缺少分号的位置。但是如果语句比较复杂,错误提示指出的位置可能并不是实际缺少分号的位置,编程者必须仔细查看程序,自行找出错误的位置。
数据类型与变量类型不符:当数据类型与变量类型不符时,如果Java语言可以自行转换的话,则不会给出错误信息,但是运行结果将很可能与编程者意愿不符。如果Java语言不可以自行转换的话,则会显示错误。
小括号不配对:小括号左右个数不等的现象经常出现在if语句和while语句的条件表达式中。当表达式结构复杂,必须使用多层小括号时,很容易出现这类错误。因此,建议编程者养成先输入一对小括号,然后再在其中输入内容的好习惯。
2 运行错误
它是指在Java程序执行时因非法操作或者操作失败等产生的错误。这些错误在编译时一般是无法发现的,产生运行错误时,程序会被中断,并显示错误信息。下面列出常见的运行错误。
数组下标越界是初学者常犯的一个错误。Java语言规定数组的下标由0开始到数组元素个数减1为止。(java.long.ArrayIndexOutOfBounds Exception)
除数为零:Java语言不允许计算过程中出现除数为零的情况,因此,在编写程序时,一定要注意计算过程中的中间值。如果出现除数为零的情况,则程序会被中断并显示除数为0的错误信息。(ArithmeticException:/by zero)
运行错误通常比较隐蔽,而且会造成程序中断甚至系统死机等现象。为此Java语言提供处理这类错误的方法,帮助编程者避免程序中断等现象的发生。
3 逻辑错误
程序运行后,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这说明程序存在逻辑错误。这类错误从语法上来说是有效的,只是程序逻辑上存在缺陷。例如,使用的变量类型不正确、语句次序错误、循环变量的初值和终值不正确等。通常,逻辑错误不会产生错误提示信息,所以错误较难排除,需要编程者仔细地分析整个程序的运行步骤。
超出数据类型的数值范围:在Java语言中,每种数据类型都有其数值范围,一旦数据超出了数据类型的取值范围,就会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
将等于关系符号写成“=”,在许多高级语言和数据表达式中,用“=”符号来表示相等的关系,而在Java语言中,该符号是赋值运算符号,“==”才是关系运算符号。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比较的数据类型不是boolean类型,Java语言可以在编译程序的时候发现该错误,但是如果进行比较的两个数据通信的类型本身就是boolean类型,Java语言可以在编译程序的时候发现该错误,但是如果进行比较的两个数据的类型本身就是boolean类型,则很难发现该错误,最终造成程序出现逻辑错误。
例如:
在上面的if语句中表达式,Java语言编译系统将boo=true作为赋值表达式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先将true赋值给变量boo,然后再判断boo的值是否为true,如果为true,则执行打印语句,否则继续执行下面的语句。很显然,无论变量boo之前的值是什么,该表达式的值永远是true,所以打印语句一定会被执行。
这种错误在编译时是检查不出来的,但运行结果往往是错的。而且由于习惯的影响,编程者自己也很难发现。
语句体忘记加大括号:大括号在Java程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当语句体的语句不止一条时,必须使用大括号,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例如:下面的语句本意是要计算1+2+3+…+100的和,但是因为忘记了使用大括号将语句体括起来,所以实际上只是重复执行了sum=sum+i;语句而且进入了死循环状态。
为了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最好在任何情况下都使用大括号将语句体括起来。
参考文献
[1]王洪香,郭潭玉.Java程序设计案例教程.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沈大林.Java程序设计案例教程.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篇3:领导向下沟通中的常见语言错误
关键词:指针;数组; C语言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200-01
指针是C语言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可以说是C语言的灵魂。指针的引入使C语言变得高效和灵活,同时也给使用者尤其是初学者带来一定的困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发现C语言指针使用中的一些常见的具有典型性的错误,现列举分析如下。
一、间接引用未初始化的指针
对于指针变量如果仅进行了定义而未对其进行初始化,则不可对其进行间接访问。例如int *p;*p=100;,这是初学者常犯的一个错误。对于指针变量p进行定义,仅仅是为p分配了一个存储空间,而这个存储空间里所存储的值在没有对p进行初始化之前是不可预知的,而这个不可预知的值既然存储在变量p中就自然被理解为是一个地址值。在这种情况下,执行语句*p=100;就会改写以这个存储于p中的不可预知的值为地址的存储单元里的内容,而该存储单元中可能存储着一个重要的数据,这样就有可能破坏系统的运行,造成严重后果。把上述错误语句改为int *p, a;p=&a; *p=100;由于在对p进行间接引用之前已对其进行初始化,使指针p指向整型变量a,则不会出现上述错误。
二、不能正确区别指针变量与数组名的使用方法
指针变量是用来存放地址值的,而数组名代表该数组第一个元素的地址。例如:
int *p,a[]={1,2,3,4,5};其中a的值即为数组a中第一个元素的地址即&a[0],可以将指针p初始化为a(即p=a;等价于p=&a[0];),这样指针p就指向数组a的第一个元素a[0]。但是必须注意p是可以存放地址值的变量而a则是一个地址常量。请看下例:
#include
int main()
{ int i,a[]={1,2,3,4,5};
for (i=0;i<5;i++)
printf("%d\n",*(a++));
return 0;
}
该程序段不能输出数组a的元素的值,编译時会给出出错提示“'++' needs l-value”(自增运算符只能应用于左值)原因在于a是一个常量,而常量不能作为左值,即不能出现在赋值符的左侧,不能进行自增运算。这是数组名与指针变量的重要区别。
将上述错误程序改写如下,则能正确输出数组a的各个元素的值:
#include
int main()
{ int *p,i,a[]={1,2,3,4,5};
p=a;
for (i=0;i<5;i++)
printf("%d\n",*(p++));
return 0;
}
三、不能正确区别字符指针变量与字符数组的使用方法
字符指针变量用来指向一个字符而字符数组可以由若干个数组元素组成,每个数组元素都可以存储一个字符。从这一点上来看,二者并不容易混淆。但字符指针变量和字符数组都可以用字符串常量来初始化,这时就要特别注意二者的区别了。例如下面对字符指针变量和字符数组的初始化都是合法的:
char a[]=”abcdefg”; //初始化字符数组a
char * p=”abcdefg”;//初始化指针变量p
但前者是定义字符数组a并把字符串”abcdefg”中的字符逐个赋给数组a的各元素,而后者是将字符串的第一个元素的地址赋给p。虽然以上两个赋值语句的机制并不相同但利用数组a和指针p都能输出字符串”abcdefg”。下面的程序输出两次字符串”abcdefg”:
#include
int main()
{char a[]="abcdefg";//初始化字符数组a
char * p="abcdefg";//初始化指针变量p
printf("%s\n",a);//利用数组输出字符串
printf("%s\n",p);//利用指针输出字符串
return 0;
}
字符指针变量和字符数组都可以用字符串常量来初始化,并能利用指针变量和字符数组正确输出,但二者的机制却不相同。在C语言中,初始化字符指针时创建的字符串被定义为只读,不能利用指针修改这个字符串的值。而由字符串常量初始化的数组是可以修改的,数组中的元素可以改变。例如:
char a[]="abcdefg";//初始化字符数组a
char * p="abcdefg";//p指向字符串常量的第//一个字符
a[2]=’f’;//合法
p[2]=’f’;//非法,字符串常量不能改变
再看下例:
# include
void swap(char *x,char *y)
{ char t;
t=*x; *x=*y; *y=t;
}
void main( )
{ char *s1="abc",*s2="123";
swap(s1,s2); printf("%s,%s\n",s1,s2);
}
程序执行后的输出结果是()。
A)123,abc B)abc,123 C)1bc,a23 D)321,cba
这是2006年4月二级C语言试题第38题,标准答案是C。笔者认为这是一道值得商榷的题目。通过实验验证该程序可通过编译但不能正常运行,更不能得出选项C所给出的结果。原因就在于初始化字符指针s1时创建的字符串"abc"和初始化字符指针s2时创建的字符串"123"被系统定义为只读,不能利用指针修改这个字符串的值。而该程序在函数swap中试图利用指针修改字符串常量"abc",和"123"的值。若改用用字符数组s1[]和s[2]分别接收字符串"abc"和"123",运行程序后得到的输出结果为“1bc,a23”。
四、结语
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在纠错中不断提高的过程,了解C指针使用中常见的典型性错误并认真分析其原因有助于提高对C语言的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Peter Van Der Linden著,许波译.C专家编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Kenneth A. Reek著,许波译.C和指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篇4:领导向下沟通中的常见语言错误
关键词:书面表达 语言错误 问题分析
书面表达(英语写作)是高考英语必考题型,也是众多考生最为担心和头疼的一个问题,因为很多考生的书面表达中经常出现各种语言错误。本文仅对考生在英语书面表达中的常见错误归纳分析如下:
一、 句子结构不完整
书面表达与口语交际不同,书面表达唯一借助的工具是文字,因此它要求句子结构要完整。如果句子结构不完整,就会导致语句所表达的意思模糊或出现歧义。一些考生在写完主句之后,想补充说明一些内容,但是由于忽略了句子之间的成分问题,写出的句子结构就不完整了。
例1: There are many ways to get there. For example by train, by bus and so on.
分析: For example by train, by bus and so on. 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能独立成句。
改正: There are many ways to get there, for example, by train, by bus and so on.
二、 指代不清
指代不清是指代词与被指代的人或物之间的指代关系不明确,或者前后所用的代词不统一,使得前后不照应。
例2: He killed the man because he wanted to rob him of his money.
分析:该句中的两个he造成了语义含糊,读者无法知道到底谁要抢对方的钱和谁被杀了。这种情况下,只要明确了代词所指的对象,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改正: Mike killed the man because he wanted to rob Mike of his money.
三、 修饰语位置错误
由于知识欠缺和受汉语的影响,部分考生在修饰语的位置上出错。
例3: He told me interesting something.
分析:形容词修饰something, nothing等不定代词时,应放在不定代词后面。
改正: He told me something interesting.
例4: Mary gave me a black beautiful new pen.
分析:多个形容词修饰名词时,其先后顺序为:限定词(冠词、指示代词、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名词所有格、序数词、基数词)→描绘性形容词(观点形容词)→大小、形状→新旧、长幼→颜色→来源、材料、用途→被修饰名词。
改正: Mary gave me a beautiful new black pen.
四、 悬垂修饰语现象
所谓悬垂修饰语是指句首的短语与后面句子的逻辑关系混乱不清。
例5: At the age of nine, my grandfather died.
分析:这句中at the age of nine只点出九岁时,但没有说明“谁”九岁时。按一般推理不可能是my grandfather, 我们要把这个悬垂修饰语改明确。
改正: When I was nine, my grandfather died.
五、 词性张冠李戴
一些考生由于单词记忆不牢,再加上在写作时仅仅关注英语单词的汉语意思而忽略了英语单词的词性,从而犯了词性方面的语法错误。
例6: If the road is very busy, don??t across.
分析:考生误把介词或副词across当动词来用。
改正: If the road is very busy, don??t walk across. /don??t cross.
例7: We successed in performing our task.
分析:考生误把名词success当做动词succeed来用。
改正: We succeeded in performing our task.
六、 语言重复累赘
由于语言基本功差或者为了凑字数,一些考生会写出语言重复累赘的句子。
例8: I received a letter that came from Beijing.
改正: I received a letter from Beijing.
例9: Could you repeat it again?
改正: Could you repeat it?
七、 碎句现象
考生用一些零碎的句子来表达本来很连贯的信息,结果让人感觉其表达既幼稚又缺少逻辑性。
例10: He swept the floor. He washed the clothes. He left the house.
改正: Before leaving the house, he swept the floor and washed the clothes.
总之,只要学生在书面表达中能够将应用语法结构和词汇的准确程度有效提高,认真理解并认知常见的错误,就能有效避免在书面表达中出现常见的错误,这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文章:
跨越语言障碍的沟通02-05
如何与同事沟通语言02-05
非语言沟通的影响力胜过语言02-05
无声语言的沟通技巧02-05
如何开好面馆范文02-05
论商务沟通的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02-05
在高职教学中语言沟通对学生的影响02-05
职场中语言沟通艺术02-05
高三作文-语言是沟通的桥梁02-05
语言的沟通_作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