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之路

关键词: 造型艺术 起于 造型 人类

造型之路(精选三篇)

造型之路 篇1

关键词:造型起源,造型发展,造型未来的方向

造型是人类特有的技能, 是人类区别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重要标志之一。造型既属于技术的范畴, 也属于艺术的范畴。造型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给与了我们不可替代的感受。

一、造型的起源

人类起源之初, 人和地球上的其他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人类仅能依靠大自然本来就存在的物质生存和繁衍。但人类的伟大在于, 人类能够思考, 懂得实践和分析。造型便是由人类开始思考问题开始的。

1. 造型起源于问题的解决

在最初人类开始造型的时候, 一定是遇到了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解决, 才会思考解决的办法。以水罐造型为例, 原始人类想要喝水, 却发现水不能像野果、猎物一样带走, 因为会漏掉。所以原始人类希望找到办法来解决。

2. 造型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原始人类在长期的观察中, 总结出来, 只有封闭的物体能够使水不漏掉, 比如坚果的壳。要装进水, 还得有开敞的口, 所以, 必须是一个打开的坚果壳, 比如剖开的葫芦。

但植物的壳, 大小不一定适合, 而且不好抓握, 存放不久等问题又出现了。于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来一系列的经验开始改造自然界已有的。造型便真的出现了。

依然以水罐为例。原始人不能满足于自然界已有的物体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 希望得到能够方便抓握, 一次能够带走足够多的水, 并能较长时间保存的器具。于是原始人通过观察雷电引起的森林火灾发现, 被火烧过的土会比较硬, 不会漏水, 而且土在没有被烧之前是软的, 可以造型成任意形状, 而森林里面的藤缠在树上, 形成了筒状。通过这两者的结合, 便产生了第一个盘泥制陶的水罐。

3. 造型起源于对已有的改进

在使用和很长一段时间水罐后, 原始人类发现制陶罐不一定需要树藤做坯子, 把泥搓成树藤的样子就可以了, 于是有了改进。后来, 原始人又发现有一种物质高温以后完全不漏水, 而陶罐会浸水, 于是把这种物质涂抹在陶罐上再烧制, 人们把这种物质叫做釉, 涂釉烧制的器具叫瓷器。

人类便是由这种发现问题, 向自然和经验学习来解决问题, 再发现问题, 再解决问题的方式一步一步完成了人类文明的进化, 也是人类造型的起源。

二、造型的发展

人类艺术史上, 造型开始于原始社会, 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而出现的造型。

人类的造型艺术以西方为例, 从时间先后经历了洞窟时期—原石雕刻—苏美尔-阿卡德艺术—古巴比伦艺术—古亚述艺术—古埃及艺术—古希腊艺术—古罗马艺术—基督教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艺术—罗可克艺术—新古典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现实主义艺术—印象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

由西方造型艺术史可以看出, 人类造型艺术的发展趋势。

1. 由功能性向精神性发展

在造型艺术初期, 人类的造型通常是根据功能的需求进行创造的。篦箕 (如图1) 是古代社会, 人们非常重要的清洁头发和抓痒的工具。它的造型简单、质朴。在物品的使用过程中, 人们通常会因为物品的一些特殊性能, 赋予特殊的意义, 在造型中由功能性向精神性转移。图2中的篦箕已经是人们的一种精神象征, 篦箕可以去污, 所以人们赋予它正义, 端正的精神含义, 篦箕齿密, 是商人很喜爱的一种装饰, 象征把银钱篦到自己的家里来。

2. 由实用性向装饰性发展

人类在造型之初, 要达到的目的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制作的这个陶罐 (如图3) 是为了储存物品, 造型原始、简洁, 没有任何多余的部件和装饰。而在陶罐上绘制纹样 (如图4) , 则是为了满足把陶罐装饰得更为美观的精神需求。

3.由写实性向探索性发展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非常短暂, 在人类开始创造世界起, 人类的历史真正的进入了文明期。在早期的人类造型意识中, 造型是现实的表达, 而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人类的群体意识的成熟, 人类的造型在开始探索新的表达, 这在雕塑和绘画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奥古斯都大帝 (如图5) , 在作品中, 我们看到一个年轻的王者, 作品力求细腻真实。这座大理石的雕像皮肤细腻、温润, 姿态优雅, 皮甲质感很强, 仿佛站在你面前的就是奥古斯都本人一样。作者力求还原真实的世界。而在Matteo Pugliese的雕塑作品中 (如图6) , 我们看没有看到真实的人。在雕塑中的人体, 形象上是不完整的, 但在心理上, 我们却可以感受到来自雕塑的力量和挣扎。不同于真实皮肤质感的雕塑, 给我们更加苍劲的感受, 艺术家用不完整和不仿真的方式探索一种造型内在的表达。

4. 经历了由人到神再到人的过程

人类因为未知而创造了神, 因求知而探索。在人类的历史上, 最先接触的是人类自己, 而后开始向未知进发, 在这个过程中, 人类开始思考: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于是便有了神。在探索的过程中, 人类开始渐渐了解世界和人本身, 所以开始意识到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 于是回归到人。这在建筑造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如图7, 在人类的起初, 最好的建筑是服务于人的, 是完全为满足人的遮蔽和安全而创造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宗教信仰的高度地位, 于是宗教建筑成为人类建筑造型上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如图8。社会发展到今天, 以公共建筑为当代建筑造型的最高代表, 如图9。

三、造型的未来

人类的造型走到今天, 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艺术上, 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我们的未来之路在哪里?我们的造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规律?我认为, 我们应该从以下三点来思考。

1. 向自然学习

老子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我理解的道是规律、是准则。在自然进化的千百万年以来, 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造就了现今世界上最完美的生物状态。人类的科技虽然日新月异, 但还没有哪种创造是可以超越自然的。我们的造型也可以在自然中去寻找灵感, 去找寻解决方案。比如要造型符合流体力学的外形, 有什么比鱼的身体更是适合呢?要创造稳固而节约材料的空间, 有比蜂巢更好的创造吗?

2. 向功能学习

无论我们要创造的是什么, 我们都应该是创造有用的东西。只有符合了使用功能的造型, 才能给称得上是一个好的造型。因此, 在造型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要更加细致的调查和实验, 以达到符合功能, 突出目的的造型要求。

3. 向人类自己学习

人类作为改造自然的力量, 我们所有的创造首先都是为人服务的, 因此了解人的结构, 根据人的特征进行符合人的使用习惯的造型, 才能更广泛的流传, 以创造最大的价值。

四、结语

人类的造型之路, 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每一个阶段的造型特征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影响。但这是一个人类向世界表达自己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未来的造型之路上, 我们还会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研究, 文明不息, 造型不止。

参考文献

[1]吴永强.《西方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2][美]弗朗兹·博厄斯著, 金辉译.《原始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3]柴永柏曹顺庆.《艺术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4] (法) 丹纳著张伟沈耀峰译.《艺术哲学》.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9.

造型设计师的自由之路 篇2

我的经历挺复杂的。应该说是西安最早一批职业模特,后来转作了造型设计。

我是西安市粮食系统职工子弟,1986年高中毕业后入伍当了兵。1991年复员回来,分在沙井村军工粮站。当时那是很不错的工作,工资加奖金每个月有两百多元的收入。但是,我一直是一个对自己不满足的人,性格里头也有缺陷,一直比较胆怯和内向。一则想多锻炼自己,另一则也是工作太平淡。当时看到有模特学校招生,就借了200元钱去报名了。

要说我个人条件并不很好,身高不占优势。当时的市场也不健全,基本上都是临时搭班走秀,比如哪里开业、哪里有会议,我们一起去赶场子,收入也不高,演一场40到70元不等。当时是兼职,白天上班,晚上演出。

后来,大概是1993年前后,华联成立了西安第一个职业模特队,一次招进去8个人,我就是那一次将工作关系调到华联的。收入也不高,每个月大概就1000元左右。

在华联呆到1995年,感觉单位管理不正规,就出来自己做生意了。当时离开华联时,单位要求每年交2000元可以保留工作关系,我没有钱交,等于是自动下岗了。借钱盘了一个很小的服装店,卖牛仔裤。生意还不错。女朋友也帮忙一起做。后来跟女朋友闹意见,离开西安。先是跟一个做羊毛衫生意的朋友跑腿,每个月给我3000元,管吃住。后来这个朋友生意做赔了,我又做了许多别的事情,交了许多朋友。大家出门在外,都互相帮忙的。那种感觉很动荡,很刺激,但也很没有安全感。有时很有钱,有时会一分钱都没有。

我去侬侬公司应聘时,就很窘困。侬侬是台湾投资商在上海开的最早一批很有影响的影楼,当时打广告招化妆造型师,我根本不懂,但是很想得到这份工作。去面试的时候,经理是一个台湾老头,他让先做一个发型。我从来没做过,但是做模特的时候我们也都自己化妆,虽然不专业,也多少知道一些。所以做了一个很乱、很怪异的发行,喷了很多发胶来固定,竟然通过了。老头让我又去淮海路总店去复试。

从徐家汇到淮海路很远,走是走不到的,但是身上已经没有钱了,连坐车都不够。当时就觉得城市很逼人,站在街头,虽然自己也穿的几千块钱的名牌,收拾得干净利索,可还是感觉到土气和卑微。后来住在徐家汇附近的一个朋友帮了忙,借钱给我,才去了淮海路。

这边经理是个女的,还是要做发型,我照着原来的样子又做了一个。她一眼就看出我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我跟她说,希望她给我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一个月下来,我做不了一个合格的造型师,我会自动走人。

我被留了下来,第二天就来上班。刚开始底薪400元,做助理,什么活都要做。当时为了省钱,租的房子离上班的地方非常远,每天晚上回家都是零点以后,第二天早晨6点就起床出门了,9点多才能到公司。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第一个月我领了460元工资,并且被正式留了下来。第二个月领了600元,第三个月我就独立作整套造型设计了,这个月领了1800元,再往后,每个月没有低过3500元,最高时,一个月可以领到8000元。

在侬侬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长进很快,后来一直是造型师里面薪酬最高的,老板对我也很好,很信任。

在上海侬侬呆了两年,后来总部要在南昌开分公司,派我去做管理,因为不做具体业务,每月拿固定工资,定薪5000元。

离开侬侬,是因为跟上司吵架,现在想起来,自己当时有很大负气的成分。台湾老板平常骂员工是很普通的事情,经常骂手下你好笨呐,你是猪啊,我们都习惯了。但是那天他踹我一脚,我就不干了,跟他打了起来。打完架就离开了。

后来又去了深圳、成都等别的城市,也都不错。但是在外面时间长了,家里老打电话催我回来,说自己也老大不小了,老这么着飘来飘去也没成家,不是个事儿。我也有些厌倦了。

我是2001年8月回到西安的。在枫丹白露造型摄影工作室做造型师,老板也是朋友。当然西安跟上海、深圳不一样,一个是造型设计市场不成熟,消费者没有认识,大家认为造型设计就是画彩装、做发型、拍写真,其实不是那么简单。要说起来就太多了。另一个薪酬和消费水平都普遍偏低一些。所以,每个月也就三千来块钱。好在自己一个人,维持一般生活水平是够了,最重要的是自由空间比较大。时间上不像别的员工一样严格,也不大需要自己做具体业务。

我回来就一直想自己做,今年在南郊开了自己的业务接待店面,在北郊租了一间600平米的影棚。还是想先从摄影造型做起。西安的白领消费,离整体包装还有一些距离,大家不能一下子接受,感觉花那么多钱请别人帮自己设计一种气质和个人风格,不如直接去做美容和买名牌服装,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我是希望能从一点做起、从自己的客户群身上做起,慢慢转变人们的这种观念。

造型之路 篇3

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艺术, 其作者主要是广大农民、牧民和手工艺人, 不仅因为民族众多、地域广大, 其艺术的形式也繁杂多样, 实用与欣赏兼有, 并表现出强烈的地方色彩。民间美术是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它以造型为主, 诉诸人的视觉功能。由于视觉艺术的载体品类众多, 特别显得绚丽多彩, 几乎使用了所有的天然特质材料来塑造形象, 无处不表现出劳动者的智慧和才能。

一、对民间美术造型的借鉴

1、抽象化与具体化和谐过度。

民间艺术家对美术造型不仅有具体的物象进行抽象化的表现, 还有对抽象的物象作具体地描绘;同样构成了画面平面化的视觉效果, 被现代艺术广泛使用。如自然界的流水、云气、烟火等并不具体的物质形态, 画家在表现时, 归纳、整理成一定的程式, 改变了这些自然形的不确定性, 那勾、染的形态极具装饰感。不论对具体的物象作抽象化的表现, 还是对抽象的物象作具体化的完美性描绘, 中国民族民间美术都是为了用这些主观的处理去营造富含理性意味的画境。

2、艺术与自然的和谐过度。

民间美术创作往往将艺术与自然在表现语言和规律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形象化的过程中, 掌握其组织变化的规律, 通过程式化的过程, 图案化的组织, 创造出各种表现程式。这样就将自然形象概括化, 给人以非常强烈单纯的印象。它从属于艺术的规律, 又同时从属于现实的规律。鉴于此, 现代美术创作融合了东西方艺术、中国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的特色, 色彩瑰丽, 线条充满了音乐的旋律, 构图饱满、造型严谨、肌理新颖和谐、笔墨色彩厚重、富有时代感。

3、自由创作理念。

民间美术家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艺术训练, 从事艺术活动完全出于自发, 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需要, 所以无拘无束, 不带任何艺术规范上的框框, 在进行创作时, 由于没有什么专业方面的理性知识和训练有素的技法制约, 往往是情感大于理性, 可以充分地发挥着想象甚至幻想。他们笔下的形象与真实的物象相比, 保持着更远的距离, 具有特有的稚趣、拙味和幻想色彩。画面时空的随意与大胆变形的抽象意识, 体现了强烈的主观性、表现性, 虽然不合自然的物理, 却在情理之中, 这是民间美术家独特艺术思维的表现。虽然有的作品显得稚拙、粗犷, 不合艺术的“常规”, 但是从不矫揉造作, 反而透出了质朴、率真, 表现出淳朴之美。

二、民间美术色彩的借鉴

民间美术不仅从形式给与我们启发, 在色彩运用上, 也反映了对美好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幸福的祈望, 并由此体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形成了我们民族的风貌和民族的气派。现代艺术不仅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 又从民间美术中吸纳了强烈明快的色彩。现代艺术表现的色彩, 在整个画面的造型结构中的意义不是再现自然形态的色彩关系, 而是依照造型的结构关系进行色彩配置。

民间美术色彩运用的极大灵活性。中国民族民间美术, 是相对于宫廷绘画、文人绘画的作者以及现代专业画家而言, 民间工艺美术作者的创作足一种自娱性的业余涂抹。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 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 或作为副业生产, 又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 因此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在没有过多规矩的自由状态下, 民间工艺美术作者创造了美术另类的辉煌。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在民族色彩创造发展上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他们的择色心理和大胆的变色由心而发, 不受客观色彩的局限, 他们对客观世界独特的观察、思维方式, 对现代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多民族的特色与差异为民间美术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几乎在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中都有人自发地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进行着民间美术的创作。这些本来只是用来满足个体物质或精神需要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大都风姿古朴, 自然清新, 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 显示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在年画方面, 更是纷繁多样, 它是我国的绘画特产,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间年画的用色多以原色为基本色的平涂, 或添以粉彩的晕染, 画画色彩的强烈对比, 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 创立了民间美术的一种独特形式。

总之, 民间工艺美术健将由于心中无所顾忌, 没有程式, 根本就不顾及太多的着色门道与规矩, 极尽内心情感色彩。民间美术作者的这种变色是在不自觉中完成, 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流露与倾泻, 以奔放的激情去描绘他们认为美的东西, 只要美, 颜色自会随心而敷。他们的作品是人对美最直接、最原生态的认识, 无刻画雕凿的理性技巧, 一切任凭直觉和想象而为。因此也是最本质、最生动的意志愿望的自然流露, 折射了一定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集中展示了他们的独特审美情趣。

三、小结

我们对民间美术造型与色彩进行浅薄的探讨, 期望对我们的艺术创作有新的借鉴, 在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同时, 反省自己民族的文化背景, 立足在中国民族民间美术的基础上, 然后再回到现代艺术, 势必走向创新之路。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 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 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本文围绕民间美术的造型与色彩进行粗浅探讨, 希望对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色彩,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方湘侠.民间美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9.

[2]吕品田.衰落与蜕变 (续) ——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评论推荐[J].浙江工艺美术, 2002, 28 (2) .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造型元素02-09

音乐造型02-09

色彩造型02-09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研究02-09

平面造型02-09

造型规律02-09

造型技巧02-09

景观造型02-09

造型塑造02-09

汽车造型艺术美学风格论文02-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造型元素 下一篇:造型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