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丹老师讲座观后感
于丹老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讲座观后感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讲座观后感
今天,我陪同孩子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讲座,她结合《论语》和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主张,博古论今,指出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看完之后,引发了我对于家长、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人格、沟通、学习、健康成长问题的诸多思考和感触。
一、于丹老师开篇用了“一碗米的价值”,讲述了最初一碗米通过不同人的改变,其价值不断发生变化。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价值都是“一碗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和人的价值拉开了差距。发展的不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对“一碗米”的加工程度。而对人的加工,则是通过不断的教育来实现的。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孩子,明确有些事情是需要疏导,而不是一味的高压。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通过兴趣的指引,让孩子有意识、自觉的去完成各项事情。对孩子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而不是让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从而使孩子产生厌烦和不满情绪,失去做事情的兴趣。所以在拟定孩子的人生目标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并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做事方法,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而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于丹老师主张教育的根本是快乐的学习,是自我潜力的开发。面对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每个家长都深有体会。在学校教育阶段,所有能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操作能力、强健体魄的课程,譬如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就是于丹所谓的工艺教育的主张。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从来不让孩子做家务。结果绝大部分的孩子从小都不会做家务,从来没有做过家务。这样孩子长大后,没有自理能力,造就许多孩子高智低能。例如,现代社会不乏一些孩子上大学后,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到放假给父母带回一包待洗的衣物。
我想通过这一点,需要家长和学校反思的是:和生活脱节的学习,是不会快乐的,同时自我潜力的开发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和发展。
三、于丹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孩子要学会感恩。中国家庭几乎无一例外溺爱子女,对子女的呵护无所不及。这样一来,子女会认为给予是本份,不给是亏欠。一切都是应得的。女子在小的时候,因为某个要求没有被满足就会大哭大闹,就会埋怨父母;在成年的子女中,还有的子女因为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而和父母断绝往来。用古代传统的孝顺理念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无异于比登天还难。孔子曰“色难”,意即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由于过份的纵容和溺爱,现在的子女对父母的态度难得恭敬,给脸色,发脾气似乎都不为过。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做事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让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对别人来说是有意义的,是可以帮助别人的,帮助了别人会得到感谢。同时,引导孩子当别人在某件事情中,帮助他时,要怀有感恩的心,要懂得感谢。
四、于丹老师的观点还有挫折教育,为人处事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融合能力。这些教育和能力是孩子在走向社会前所必备的素质。但是,我们周围的孩子却令人遗憾的发现,他们独自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在有限。
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理念和鼓励,而最终的成全,是每个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灵。让孩子在人群中去学会爱,在山水中去发现永恒,在社会的规则中去勇于承担,在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
第二篇:于丹老师讲座
《中小学生的人格教育》观后感
拜泉县兴华乡中心学校八年一班 孙萌
周六那天早上,学校安排全校同学在家观看于丹老师的讲座,观看后令我感受颇多。于丹老师分析了目前学生的交际状况,并且告诉广大家长怎样合理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这次讲座也许会成为我的一个思想转折,并且使我明白今后的路该怎样走。 在讲座中,于丹老师提到“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她说,有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行走,跟其他人的接触,看风景,它给我们带来的生命提升和滋养,丝毫也不少于课堂和电脑,只有一个人一步一步的去丈量每一个地方,他就会感觉到有那么多不同的生命,给你那么多不同的感受……这段话使我受益匪浅,因为我同样也觉得人学知识,懂道理,如果只屈居于课本和课堂,我想,那么及时她取得优秀的成绩,到头来却也只能是个“书呆子“,我比较向往亲身实践,身体力行,正如大诗人陆游说的那样“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这是学习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必须要做到的一点。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还讲述了她在大学时登泰山的故事,她在讲述时说:“登泰山是一条身体力行,如同儒家对我们教诲的那种见道之路。在这条路上,生命要坚强,要顽韧,要有志向,要有着一种独立的能力,要有一种对社会规则的认同,要有一种承担……”这或许是老师总结登山应具备的能力,在我看来,这亦是一种登人生之峰的能力,只有坚强,才能不惧困难,只有顽韧,我们才能在一次次失败中站起身来,只有对社会规则的认同,我们才能不断适应环境,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对于同一件事情,换一种方法,也许你会发现别样精彩的世界,就像老师那样,从后山再爬一次,或许能感受不同的意义,爬山时,她独自一人从布满荆棘的小路爬山,虽然后山不像前山那样光滑、容易,但是后山却能让你感受到那种道狭草长的境界。说到这,于丹老师接着便脱口而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她说:“在后山,有大片大片的野花,郁郁葱葱的森林,即使我的手上,腿上被荆棘丛划出许多血口子,但是跌跌撞撞一路上去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庄子说的“独与天地凝神,共往来……”这也许就是要告诉我们,在追逐梦想的时候,换一种属于自己拼搏的方法,也许会伤痕累累,也许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如果坚持下去,你就会看见成功的曙光,那时你会觉得之前付出的,都是值得的,并且这一路上,让我们懂得的道理,亲身实践出的感悟,会让我们受用终生!
这次讲座,也许对于丹老师来说,只是一次让孩子懂得道理的论坛,但对于我,却是人生之路的导航。我相信听了于丹老师的教诲,我一定可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探索真理,为成功而奋斗!
第三篇:于丹讲座观后感
观“于丹人格教育”讲座有感
黄沁
今天看了于丹老师的关于人格教育的讲座,感慨颇多。
于丹老师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我虽然听过,却是温故而知新。故事中的孩子很爱发脾气,伤了很多人的心,于是他的爸爸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个钉子,第一天他把篱笆上钉满了钉子,密密麻麻,十分恐怖。到这儿,我就想起了我自己,我是不是也一样?也许我比他好一点,但是我却同样是伤了很多人的心。爸爸叫我多穿点衣服,我会对他脾气;妈妈问我作业有没有做完,我会对她大喊大叫;外婆问我想吃什么,我仍然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从来都是认为,他们对我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却从来都不认为,我偏激的言语一次次的伤了他们的心。他们是如此小心翼翼,在呵护我,在保护我,把我捧在手心,我却像一个刺猬,那样棘手。后来那个孩子觉得很惊讶,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决心控制自己的情绪,少发脾气。篱笆上的钉子一天天地在减少,直到有一天他对爸爸说,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你把篱笆上的钉子都拔掉吧。孩子将钉子一颗颗拔去,钉子没了,可那一个个密密麻麻的钉孔却远的留在了篱笆上。是啊,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我们道歉,我们忏悔,我们深知我们的过错,可是错误已成事实,无法修改,就像我们拿刀子在亲人的心里划了一道口,可以缝合,但疤痕永远都在。我的亲人们是如此的爱我,他们用他们受伤的心,托起我稚嫩的灵魂,我也会尽我的努力,让他们的老伤愈合,新伤不再。
后来,于丹老师又讲了她和她女儿的故事,使我想起了我的外公。小时候,外公教我剪纸,剪刀在被折得很小的纸片上左转一个弯,右转一个弯,再将纸片展开,一幅纸花便完成了。有一次,我剪了一个蝴蝶纸花,便爱不释手,欣赏了又欣赏,十分珍惜。后来我不小心滴了水在上面,纸花断了,我很伤心,哭了很久,于是外公便帮我修纸花,他将断了的地方接上,再在上面粘了一个小星星,做得比原来还漂亮。这告诉我,遇到困难,是没有用的,眼泪不能帮助你干任何事,用我的手,用我的心,去弥补缺憾才是最重要的。我自认为不是一个爱哭的人,因为我知道眼泪只能证明你的懦弱,我也懂得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可是每当遇到困难,眼泪总是止不住的往下掉,我不想哭,可总是忍不住,这是懦弱么?我想,我不会被自己吓倒,哭只是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我心中激起的热浪才是我的燃烧的斗志!
最后,我觉得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大影响,上面说到的爸爸对我嘘寒问暖,我对他发脾气,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我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冷了还是热了,我心里也清楚,所以我才对他们的关心觉得不屑。试着对渐渐长大的我们放手,不要管得那么细,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生活,也许是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
人格教育,听上去是一个很大的帽子,可是它也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次表扬,一次批评,一次安慰,一次开导,都是人格的教育。我想,让我们这些被教育的人变被动为主动,与我们的父母、老师一起,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第四篇:于丹讲座观后感
(2013年3月23日)早晨7:20
黑龙江七频道播出的于丹讲座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十分有感触。她教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2个主题。
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跟前,对他说:“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小男孩去篱笆跟前看,他这一天就钉了30多颗钉子,他十分惊讶,怎么自己一天中就发这么多次脾气呢?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这时,爸爸走到他的旁边说:“要想让钉子更少就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小男孩就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于是每天钉的钉子越来越少:十几颗、十颗、五颗、三颗,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跑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就把钉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钉子全拔了后,爸爸又对他说:“今天一颗钉子都没定这固然很好,但你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的钉子孔还是会留在别人的心上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乱发脾气,发脾气就像在别人的心上钉钉子,钉子孔会永远留在别人身上的。
转过头来看看我,整天对家人发脾气,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妈妈啰嗦,爸爸让我干什么我总是不耐烦,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内疚:我在亲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个难以磨灭的伤口啊。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正乱发脾气这个坏习惯,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一个好孩子·
第五篇:于丹讲座观后感
——天南小学五年六班
田雪寒
今天,我看了于丹教授的讲座。于教授在讲座中讲的几个小故事给我很深的感触。 故事一:红高粱的故事。有一个叫刘黑子的土匪,平日里打家劫舍伤了很多人命。他虽然是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土匪,但在他的村子里却被称为大孝子,这是为什么呢?
刘黑子靠着打家劫舍变成了有钱人,为了让一生穷苦的母亲在村民面前风光一回,就把村民都召集到一起,让自己的母亲打扮一新坐上轿子,但又怕村民看到自己母亲的大脚便用布帘遮住了母亲的脚。可谁知母亲扯下布帘下了轿子,当众教训起刘黑子:“你嫌我脚大是不是?我告诉你,就是这双脚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的,要不是这双脚你能有今天?”刘黑子听了羞愧难当,在全村人的面前恭恭敬敬给母亲跪下来磕头忏悔„„莫论这个土匪曾经多么穷凶极恶死有余辜,但这种对母亲的敬重和感恩之心,就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故事二:是于教授和自己女儿的故事。于教授经常会带这女儿去单位,时间长了她的女儿就和单位里的好多人都熟识了。在于教授单位里有一个神奇的幻灯片机器,这台机器的发动装置是一台自行车,只要把自行车蹬转起来,幻灯片就会自动播放。女儿对这台机器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想把这个有趣的事情分享给自己的同学们,她就请求于教授可不可以让自己的同学也一起来参观一下这台机器。在得到于教授单位主任的许可后,女儿带着一大帮小朋友来看这台机器,同学们看了也都很感兴趣,但是没想到有一位同学在蹬自行车的时候操作不当,机器出现故障,卡死了。之后于教授就让女儿去找单位的主任去道歉。但这时候女儿却说:机器不是她弄坏的,为什么要她去道歉?于教授便教育自己的女儿:机器虽然不是她弄坏的,但弄坏机器的人却是她带来的。所以她是这起事件的主要负责人。所以这个歉她必须亲自去道。即使道歉是人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有些时候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担当,既然事情因我而起,我就有责任来承担后果。在听了于教授的话以后,女儿尽管很难为情,但还是带着同学低着头去找主任去道了歉。独立,敢于承担责任是一种美德,我们也应当学习这种精神,勇于承担过错,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讲座看完了,心却久久不能平静。通过于丹教授的讲座我知道了我要学习的不光是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一个懂感恩、懂担当、尊老爱幼、光明磊落的人。
于丹教授,谢谢您!
相关文章: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650字02-13
于丹论语观后感范文02-13
记一次难忘的小试验四年级作文02-13
于丹讲座读后感200字02-13
于丹教育讲座观后感02-13
于丹教育讲座范文02-13
于丹讲座视频观后感02-13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02-13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02-13
于丹家教讲座观后感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