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选择研究
摘要:稳定居住是任何时期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流动人口在过去几十年的城镇化建设中为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该群体通过地域流动,在逐步完成职业转换、身份转型。农村流动人口在获得“劳动力接纳”的同时,仍然面临着“社会性排斥”。“社会性排斥”中的“居住排斥”已经成为农村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一大障碍。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空间上已出现城市与乡村之外的居住空间第三元。这一第三元空间与状态的存在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问题”中的重要方面,深刻影响着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以人为本”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任务。农村流动人口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特别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研究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居住选择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理论价值上,以中国的大样本数据作为试验场所,聚焦于新移民在流入地城市的居住选择的行为特征,以窥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在新城市居住选择行为存在怎样的变化,从而深化和丰富了发展中国家移民在新城市居住选择行为的研究内容。而在现实意义上,无论从国家层面、城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其一,拥有宜居性、满足举家迁移需求的城市住房是农村流动人口顺利完成市民化过程的重要物质屏障。如何提高具有稳定就业能力的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定居的意愿,促进其在城市实现安居乐业的目标,成为农村流动人口顺利完成市民化过程以及实现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任务。其二,妥善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问题,保障其城市居住权,增强该群体在流入地城市的“居住获得感”,才能增强农村流动人口与流入城市的“粘度”,促进流入地城市持续性获得流动人口红利。其三,居住环境质量显著影响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人力资本积累、社会交往空间,是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重要纽带。同时,这也是实现农村流动人口举家迁移至城市,解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三大留守问题”的关键,社会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2014-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在综合运用理性选择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迁移理论、居住历程理论等框架下,聚焦于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选择行为,从城市定居意愿、住房租买选择与居住质量三大内容,剖析该群体的城市居住选择行为,研究其内在影响机制。试图通过上述研究,为政府进一步制订有关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定居安居方面的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理性人”会通过迁移和流动,从人力资本低回报地区迁移至高回报地区,从而从微观层面上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即获取“经济激励”。人力资本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部门所获得的“生产力”不同。通过选择与自身人力资本相匹配的工作地点,从而实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本研究紧紧抓住流动人口所特有的“经济激励”这一因素,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选择行为内在影响机制进行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第一,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构建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所获得的经济激励,基于迁移成本-收益理论,探讨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机制,关注经济激励、迁移距离等关键变量如何影响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定居决策。第二,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研究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住房租买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重点识别经济激励、收入不确定性、城市层面金融资源可获得性等关键变量对该群体在城市的住房权属选择的影响作用。第三,基于住房阶层理论,以农村流动人口特殊的“利益联根式”流动为切入点,剖析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质量的影响机制,聚焦经济激励、土地资源禀赋等关键因素对该群体在城市居住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集中于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两方面:首先,研究视角方面的创新。本研究将分别从成本-收益、不确定性以及利益联根式流动三个不同视角分别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住房权属以及居住质量的内在影响机制进行剖析。从具体研究内容上,抓住农村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的特殊性,重点聚焦于经济激励、迁移距离、收入不确定性、金融资源可获得性以及土地资源禀赋等关键变量在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选择行为中产生怎样的影响。其次,研究方法(变量选择)的创新。一方面,本研究中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构建了微观层面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城市的经济激励,并且全面考察了经济激励在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选择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质量时,在被解释变量上,将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质量从“质”(人居健康指数)和“量”(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两个方面来衡量。在关键解释变量上,将土地资源禀赋分解为权属特征(土地资源禀赋指数)以及现实收益两个关键变量,探讨土地资源禀赋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质量的影响,究竟是“锁定效应”还是“财富效应”。本文关于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选择行为有如下研究发现:(1)经济激励是影响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居住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一,经济激励对该群体的城市定居意愿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同时,经济激励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边际效用会随着经济激励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下降。相较省内流动的样本,经济激励对实现跨省流动的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边际效用更大。其二,无论是从客观的经济能力还是从主观心理认知上,当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获得较高的经济激励时,会促使他们在该地的住房拥有率随之提高。第三,经济激励无论是对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还是居住环境健康程度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激励对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正向影响会部分通过中介变量城市定居意愿来实现。(2)迁移距离、收入不确定性、城市层面住房融资友好度以及土地资源禀赋是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选择行为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其一,经济激励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边际效用会随着流入地与户籍地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步下降。其二,家庭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加不仅对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住房拥有率存在直接的负向影响,同时也会通过降低经济激励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购房概率的正向作用而产生间接的负面效应。第三,城市层面“住房融资友好度”对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城市的住房购买概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四,土地资源禀赋的权属情况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质量(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起到负向的“锁定效应”。同时,土地资源禀赋带来的现实收益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居住健康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正面影响,产生显著的正向“财富效应”。(3)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在城市居住选择行为方面表现出多维度的异质性特征,包括代际差异在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方面的群体异质性以及不同城市规模与层级方面的空间异质性。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就如何积极推动有能力的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稳定居住,使其在城市实现“住有所居”方面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稳定并适度扩大农村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就业空间,保障其获得合理薪资的权利;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区域范围的农村流动人口家庭采取订制化的住房政策措施,精细化解决不同居住阶层的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在城市的住房问题,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多样化针对农村流动人口的住房金融资源,尤其增强住房公积金保障体系所释放的“住房融资环境友好”的信号;类别化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在乡村的土地资源禀赋流转问题。
关键词:农村流动人口;居住选择;影响因素
学科专业:房地产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农村流动人口的定义
二、关于居住选择行为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和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与内容方面
二、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方面
第二章 居住选择行为相关理论与文献述评
第一节 与移民居住选择行为有关的理论
一、劳动力迁移理论
二、理性选择理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四、家庭生命周期、生命历程、居住历程理论
第二节 有关移民居住区位选择的文献综述
一、有关移民居住区位选择的一般性研究
二、有关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研究
第三节 有关移民城市住房租买选择的文献综述
一、有关移民城市住房租买选择的一般性研究
二、有关农村流动人口城市住房租买选择行为的研究
第四节 有关移民居住质量的文献综述
一、有关移民居住质量的一般性研究
二、有关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质量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研究
第一节 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特征事实
一、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总体变化
二、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空间异质性
三、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个体特征异质性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实证假说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与计量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二、主要变量说明
三、经济激励指标的度量
四、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五、实证模型的构建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一、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异质性分析
一、不同职业身份的异质性分析
二、代际差异视角下的异质性分析
三、不同城市层级视角下的异质性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流动人口城市住房租买选择研究
第一节 农村流动人口城市住房租买选择的特征事实
一、不同户籍性质的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率在不同城市级别下的差异情况
二、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住房自有率的时间变化趋势
三、农村流动人口城市住房自有率在不同流动范围下存在明显差异
四、农村流动人口城市住房自有率的代际差异
五、农村流动人口城市住房自有率在不同迁移模式下的差异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实证假说的提出
一、经济激励与住房拥有率
二、收入不确定性与住房拥有率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的选择
三、实证模型的构建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一、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异质性分析
一、代际差异
二、区域差异
三、不同迁移模式上的差异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质量研究
第一节 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质量的特征事实描述
一、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二、居住条件及设施
三、租金可支付能力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实证假说的提出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择
三、实证模型构建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一、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可能的影响机制探讨
一、经济激励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质量影响机制的探讨
二、土地资源禀赋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住质量影响机制的探讨
第六节 异质性分析
一、代际差异
二、不同迁移范围上的差异
三、不同职业特性上的差异
第七节 扩展性研究
一、变量的选择与实证模型的构建
二、实证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本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相关文章: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论文提纲02-18
留守儿童思想道德论文提纲02-18
农村教育分析的留守儿童论文02-18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提纲02-18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论文提纲02-18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论文提纲02-18
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论文提纲02-18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论文提纲02-18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提纲02-18
精神慰藉留守儿童论文提纲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