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

关键词: 联系点 安塞县 试点县 科学

去年秋天,应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之邀,我和老友王文泸、程起骏结伴去了一趟冷湖。阔别多年之后,有幸故地重游,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慨。冷湖是一座因石油而兴的新兴城镇。1954年之前,这里是一片戈壁荒漠。戈壁滩上有一个阿尔金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湖泊,它的名字叫做“奎屯诺尔”,译成汉语就是“冷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 篇1:

安塞: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县域经济跨越

2008年以来,陕西省安塞县被确定为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县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联系点后,紧紧依托资源优势,按照“延伸石油工业链条、壮大绿色产业规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工作思路,以建设科学发展先进县为目标,全面建设工业、农业和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园区,经济社会步入了科学发展的新轨道。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94.76亿元,增长15.5%;实现财政总收入18.1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01亿元,分别增长21%和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36元,分别增长18.2%和24.7%。安塞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文化、体育、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先进县,全省教育“双高普九”达标县和依法行政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双拥”模范县。2006年以来连续6年跨入西部百强县行列,2007年以来连续5年名列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

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在工业产业发展上,该县抢抓机遇,举全县之力启动建设了安塞工业园区,已有19个项目落户安塞工业园区,总投资56.09亿元。目前,有8个项目(石油机械装备制造、安塞华油天然气液化、200万吨声威水泥粉磨站、国译彩印包装、益佳尔生物药业和玻璃钢制品、抽油机减速器等)已建成投产,2011年完成产值12.5亿元;50万吨石油钢管、表面活性剂驱油剂等11个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有序推进。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园区产值可达100亿元以上,必将从根本上改变该县“油主沉浮”的格局,在延安率先实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跨越发展。安塞工业园区已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工业园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省重点支持的县域工业园区。石油工业稳步发展,2011年,杏子川采油厂生产原油72万吨。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安塞县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以棚栽、林果、畜牧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效益逐年提高。截至目前,全县棚栽业面积累计发展到4.87万棚,年产鲜菜25.65万吨以上,棚均收入稳定在15000元以上。坚持以山地苹果为主攻方向,每年以3-5万亩的速度推进,累计发展到40.5万亩,苹果产量达到9.3万吨。按照“果畜、菜畜”结合的模式,大力发展畜牧业,累计发展各类养殖5280多户,建成养殖小区47个;在县生态农业示范园建成了大型沼气站和万头养猪场,对全县农业产业开发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在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上,投资拍摄了数字电影《鼓王》,《舞动延安》大型实景演出隆重推出,与陕文投合作开发的黄土风情文化产业园启动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08年以来,先后实施重点建设项目8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县城规模不断扩展,先后完成了城北区开发和县城改造提升工程,启动了城南区开发,建成区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大到3.4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2%。县直机关综合办公大楼、县城“金太阳”点亮工程、迎宾大桥、环山公园、河滨公园、延河文化休闲广场、中心街拆迁安置、群众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场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实施了城北区集中供热、天然气输配管网延伸、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市政工程,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投资3.65亿元,全面实施了“四大民生水利”工程,全县实现了饮水安全目标。道路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县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目标,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81%。投资2.5亿元,实施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被命名为全国电气化示范县。千里绿色长廊、直观坡面等重 点区域绿化工程扎实推进,林草覆盖率达到48%,鼓乡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投资1.5亿元建成了高级中学,实现了初高中完全剥离,高中入学率达到90.3%。先后实施了中小学布点调整、危房改造、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双高普九”达标和幼儿园迁建、寄宿制中小学校舍改造和教育城域网、职业中学综合楼建设工程,全县教育教学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顺利实现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累计投资7000多万元,完成了县医院住院部改造工程,建成了高标准的妇幼保健院和县医院医技综合楼,实施了乡镇卫生院改造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程,为10所乡镇卫生院各配备了1辆救护车,医疗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9%和99%。

进入 “十二五”时期,安塞县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富民,工业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兴业”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农业、工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园区建设,努力建设科学发展先进县。力争到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85亿元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5万元和4.52万元以上。一是在做强工业经济上要有新突破。紧紧围绕“工业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安塞县着力打造“双百工程”,即打造百万吨原油生產基地和百亿元产值的工业园区。安塞工业园区经过3年多的建设,园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安塞华油天然气液化、50万吨石油钢管生产线和表面活性剂驱油剂等项目建成投产后,工业园区产值将超过100亿元。二是在做大农业产业上要有新突破。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富民”的战略目标,按照“果菜主导、养殖配套、科学发展、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借助延安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大力发展棚栽、林果、畜牧三大产业,着力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县。棚栽业开发,在稳定发展面积的同时,重点在改造提升上下功夫。建设万亩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全县建成5万棚棚栽业基地,着力打造陕北“菜篮子”工程。林果业开发,安塞山地苹果已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注册了安塞山地苹果商标。坚持巩固完善、提质增效的思路,下大气力抓好果园管理,全面推广果、畜、沼、草、水“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今后五年每年发展2-3万亩苹果,高标准、高质量建成40万亩山地苹果基地。畜牧业开发,按照“果畜、菜畜”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全县建设10个菜、果、畜配套的万头生猪养殖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成百万头生猪和百万只家禽养殖基地,为苹果、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源。力争到2016年,三大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1.5万元。三是在做亮文化旅游产业上要有新突破。紧紧围绕“文化旅游兴业”的战略目标,依托安塞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品优势转化。进一步加强与陕文投的合作,加快腰鼓山窑洞酒店和黄土风情小镇建设,深度打造“安塞腰鼓、剪纸、民间绘画、民歌”四大文化品牌,真正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集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展示、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龙头基地。全面完成王家湾毛主席旧居、楼坪张思德牺牲地维修改造工程,加快开发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红色旅游。重点开辟乡村旅游线路,打造以“体验农家乐”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加强与陕西国画院的合作,启动魏塔古村落艺术创作基地建设,着力打造艺术创作写生基地。四是在城镇体系建设上要有新突破。按照“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县城建设坚持“中疏、南拓、北扩”的思路,加快城南区建设步伐,启动城东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到2016年,规划区范围由27平方公里扩大到36.3平方公里,规划用地面积由5.08平方公里扩大到8.6平方公里。在重点镇和新型社区建设上,要全力打造沿河湾、砖窑湾两个重点镇,倾力建好8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到2016年,县城人口达到7万人以上,城镇化率由目前的44%提高到70%以上,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支撑、中心社区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五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要有新突破。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城区教育规模,投资2亿多元,新建县第三小学和4所公办幼儿园、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面推行三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形成以县公立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中心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按照“保证需求,超前建设”的原则,加快县城、重点镇和示范社区的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到2016年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40万平方米,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在全市率先实现居者有其屋目标。全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主要搬迁地,五年完成移民搬迁1276户、5925人。根据新的扶贫标准,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通过移民搬迁、培育致富产业以及组织劳务输出等有效措施,加大扶贫开发整体推进的力度,确保尽早实现“两不愁、四保障”(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目标。

作者:刘玲玲

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 篇2:

致敬冷湖

去年秋天,应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之邀,我和老友王文泸、程起骏结伴去了一趟冷湖。阔别多年之后,有幸故地重游,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慨。

冷湖是一座因石油而兴的新兴城镇。1954年之前,这里是一片戈壁荒漠。戈壁滩上有一个阿尔金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湖泊,它的名字叫做“奎屯诺尔”,译成汉语就是“冷湖”。后来随着油田的发现,这里先是有了大批地质勘探工作者、石油工人和家属,有了青海石油勘探局(后改名为青海石油管理局),继而有了为油田服务的地方政府——冷湖镇,以及下辖的一些地方工业、第三产业。鼎盛时期,冷湖镇人口达数万之众。直到1990年底,这里仍有6235人。1991年,青海石油管理局及其下属单位陆续搬迁到甘肃敦煌七里镇新址,冷湖镇人口骤然降至2434人。随着石油开发主战场向花土沟地区的转移,冷湖失去了往日的繁华热闹,到处是一片废墟,人去屋空,断垣残壁,满目凋零……

作为以前常去冷湖也对这片英雄的土地深怀敬意的一名柴达木人,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的心头总不免有些黯然,难道冷湖也要重蹈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辉煌之后逐渐暗淡的覆辙,就此衰落下去?

现实,给了我最好的回答。

这座小镇现在依然显得有些冷清和寂寥,看不到在其他城市通常会有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但同时,它又显得很优雅,很精致。在人口密集、道路拥堵的大城市里呆惯了,突然来到这样一个宁静的地方,心情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不错,是明亮!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宁静是奢侈的。走在寂静空旷的街道上,能听到阳光照射的咝咝声,可以依稀分辨出当年的石油局办公楼、招待所。这些石油局所剩无几的建筑,承载着已经淡漠却永远不会被忘记的过去。它们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青海石油人的心血,门前的一草一木都带着青海石油人重重的呼吸。街道两旁挺立着叶子绿油油的杨树。冷湖海拔高,气候干燥,寒冷多风,降雨量仅为18.5-56.8毫米,而蒸发量却是降雨量的200倍。每年的2月到5月为风季,普遍风力都在八九级左右。可想而知,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里,在这方圆几百里都被黄色统治的戈壁滩,绿色是多么的稀缺,多么的宝贵。在我的印象中,过去,冷湖基本上没有树。然而现在,杨树的枝枝叶叶和树木旁边葳蕤的花草却迎风招展在清冷的街头。冷湖人不辞辛苦地从200公里以外的敦煌拉来黄土,栽下树苗,也栽下他们对绿色的向往。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树苗终于长成了戈壁荒漠上难得一见的乔木。它们是柴达木精神的象征,也是冷湖展现给人们的明亮的笑颜。它们告诉人们:冷湖没有衰落,没有变成“弃城”,没有淹没在一片砖头瓦砾之中。在度过了最萧条的时期之后,冷湖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确立了盐湖化工和油气并举的发展战略,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就在我们到来的前两天,冷湖行委举办了一场职工文艺汇演。一个名为《冷湖不冷》的集体诗朗诵节目,由于道出了冷湖人共同的心声,因而博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当冷湖人眉飞色舞地讲述这一切的时候,当一座座从废墟中崛起的新建筑映入我们眼帘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冷湖的涅槃新生而欣慰。

在冷湖工委领导同志的带领下,我们去了地中四井。因为没有再做维护,临近地中四井的一段道路坑坑洼洼,不换乘越野车是到达不了的。1958年9月13日,冷湖五号构造区的地中四井,在钻探到650米的深度之后,一股巨大的油柱喷涌而出。它连喷了三天三夜,一天的喷油量高达800吨,喷得井架周围成了一片汪洋油海。对于当时石油年产量只有百万吨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喜讯啊!作为柴达木打出的第一口油井,地中四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青海石油局很快就迁到了这里,冷湖作为一个地名,从此出现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大批的石油工人和家属从全国各地涌到冷湖,最高时达到6万多人,周围矗立的井架达到1011个。比之当年那种井架林立、人声鼎沸、生气勃勃的景象,今天的地中四井则显得空旷、寂寞、荒凉,寂寞得连一只鸟都不曾从天空飞过,荒凉得寸草不生。地中四井的井口还在,但已经塞满了沙砾。旁边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碑上雕刻着“英雄地中四,美名天下扬”和“东风浩荡时,油花逐浪飞”的字样,只是东风的“风”字已被戈壁滩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强风吹掉了。

它是地中四井的纪念碑,同时,它又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如果说,冷湖油田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摇篮,那么,地中四井就是冷湖油田扬帆起航的发轫之地。没有地中四井,便没有后来迅速崛起的戈壁新城——冷湖,便没有青海油田,便没有如今蒸蒸日上的柴达木油气产业。时光的流逝,让地中四井走进了历史,但岁月的风烟不能抹去的是地中四井的光辉,和它在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随后,我们又来到四号公墓。四号公墓坐落在冷湖四号构造的荒漠之中,距离城区两三公里。园内矗立着一块高达12米的汉白玉纪念碑。纪念碑后面散落着一大片密密的坟冢。因为年深日久,有的坟前墓碑已经残缺,有的墓碑上镶嵌的照片已被风沙吞噬。这些坟茔中埋葬着几百名为发展柴达木石油工业而英勇献身的同志。他们中有普通工人,如名著一时的涩北六勇士;有1955年进入盆地的第一支地质勘探队的队员,如陈自雄、张秀珍夫妇;有工程技术人员,如新中国石油部第一位总地质师陈贲;有领导干部,如青海油田钻井公司副经理迟文政;还有自始至终都在为柴达木、为石油人唱赞歌的作家、我们的朋友肖复华……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世、个性与命运,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每个人都真实而努力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他们都对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倾注了自己的一腔心血,他们都对冷湖、对柴达木一往情深。如今,石油局已经搬离了冷湖,但他们仍留在这里,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青海石油局于1991年从冷湖搬迁时,这里的工业建筑物特别是一些标志性建筑及其设施设备,其实是可以保留一部分的。如果当时的人们能有一点对工业遗址或者说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观念,这里的建筑物也许不会遭到几乎全被拆除的命运。可惜,在这样一些问题上,我们往往都比较短视,只考虑眼前而无暇顾及长远。真要是那样做了,我们如今来到冷湖,就会有恍然如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或者五六十年代的冷湖。好在对旧址的保护现在已经引起了冷湖工、行委的重视,在积极推进城区建设的同时,他们已经着手开展冷湖油田旧址的保护工作。

在写给海西州人民政府的调研报告中,我们建议冷湖行政区要“做好地中四纪念碑的保护和拓展,兴建以实物、浮雕、壁画、情景再现为主要展陈方式的石油纪念馆,形成冷湖工业遗址景区,让历史历历在目,这无论是对教育群众,启迪群众,凝聚奋进力量,还是促进冷湖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相信,这样做,将会使冷湖这个具有历史特质的城镇,变成一个具有历史精神和文化性格的城镇。

现在国内的一些工业博物馆,往往都是将收藏的工业遗物从原来的工厂搬到博物馆,工业遗物虽然在博物馆中得到了保护,但因脱离了故址的环境,没有原来的真实场景,这些遗物难免成为孤立的碎片,难以给观众带来完整的历史感和强烈的心灵触动。而在冷湖建立石油精神纪念馆,则避免了这样的问题。可以想象,当观众徜徉在由纪念馆到地中四井,再到四号公墓这样一个迤逦延伸的工业遗址走廊,亲身感受青海石油工业艰难曲折而又异彩纷呈的发展历史;当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浸透了岁月沧桑的实物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人们怎能不为之感动、为之震撼?

在我们就要离开冷湖的时候,冷湖工委书记朱元波兴奋地告诉我们,在冷湖的东坪、牛东、马北等地,发现了多个油气构造。它们为冷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冷湖的再度辉煌将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简介:王贵如 陕西富平人。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共青海省海西州委宣传部副科长、副部长及州文联主席,海西州委副书记,青海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青海省广播电视厅厅长、党组书记。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者:王贵如

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 篇3:

东营市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路径

[摘要] 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一座以石油工业闻名的新兴城市。近年来,东营市开始加强当地旅游开发。东营市旅游资源虽不丰富,却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有特殊的湿地景观、石油文化、红色文化、兵圣文化等。因此,东营市旅游产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正确分析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培育龙头品牌,发展工业特色旅游项目,整合旅游资源。此外,还要注重旅游人才培养,注重拉动内需、倡导市民休闲并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关键词] 东营;文化资源;生态环境;旅游产业

[文献标识码]A

东营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地处鲁北黄河三角洲地区,黄河从中穿过,注入渤海。建市以来,东营以石油工业为龙头,迅速崛起为鲁北重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此,学术界已经有所关注。①本文主要从东营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入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对当地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路径加以探讨。

一、东营市旅游产业现状

东营市发展起步较晚,原先只是一个村庄。1961年,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此后才逐步发展起来,至1983年建市。由于起步较晚,东营市旅游产业较之山东其他地区的旅游产业要落后一些。但由于石油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腾飞,东营迅速崛起为沿海新兴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旅游业的背景下,东营市加强了对当地旅游业的重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和山东省的大力提倡,东营市在着力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同时,加快了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发掘,使得当地旅游业开始稳步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东营市旅游基础建设及配套服务体系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东营市共有2A级以上旅游景区27家,其中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10家;旅行社(含分社)104家,出境组团社9家;星级饭店28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星级餐馆25家。[1]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2013年,东营市旅游业总体上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具体数据见表1②。

由表1可见,近九年,东营市旅游业中各个指标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全年接待游客量及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大致能够保持在20%~30%左右,国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和入境游客人数、旅游收入等增长率也与此差不多,可谓增幅惊人。不过,由于长期以来东营市旅游业基础比较薄弱,尽管近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整个山东省旅游产业中所占比重仍相对较小。如2011年,山东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7366亿元、游客总人数4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5737亿元[2],东营市所占比例分别仅为15%、18%、15%,远远落后于山东其他地市及山东省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东营市的工资收入却比山东省平均水平要高。

据统计,2011年东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343元,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2693元,恩格尔系数为29.1%。[3]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792元,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7629元,恩格尔系数为33.2%。[2]东营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山东省的高出4551元。

可见,东营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多,这更大地刺激了他们的旅游动机。不过,由于本地旅游基础较为薄弱,东营市民的旅游主要以“走出去”为主,该市自身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4]东营市民收入较高且有比较旺盛的旅游需求,这就使得当地旅游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12005—2013年东营旅游业数据统计

年份全年接待游客人次

(万)增长率

(%)

旅游总收入总收入

(亿元)增长率

(%)

国内旅游人次

(万)增长率

(%)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增长率

(%)

入境旅游人次

(万)增长率

(%)

入境旅游收入

(万美元)增长率

(%)

200519690—1151—19660—1147—02950—34220—

2006242872331445255242402331440255046925915384057

2007329943592050408328803572043418114138966830241

20084292230128663984275530285139516746515301289

2009515022053411236512481993389189254521221420447

2010640152374537275636822374334271333311312820413

2011779232785684252774832175420252————

20129433921170602429381021167402435302305100232

201311031316984702001097621708175214551334772-61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8月

第31卷第4期王丽亚:东营市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路径

由上可见,由于城市发展起步较晚,所以东营旅游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重视,当地旅游业呈现出可喜的发展态势,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另外,当地居民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及旺盛的旅游需求,也在刺激着旅游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东营市旅游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东营市旅游资源优势、劣势解读

如何在居民“走出去”旅游的同时,提高当地旅游吸引力,拉动内需,让当地居民就近休闲,并力争将外地甚至境外游客“引进来”,成为东营旅游产业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东营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加以准确分析、解读,对症下药,以扬长避短。

(一)优势

东营地处鲁北河海交界之处,黄河经此入海,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同时,当地得天独厚的石油工业文化,以及颇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吕剧文化、兵圣文化等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东营的旅游文化资源尽管并不丰富,却有自己的特色,加上地处环渤海内部的区位优势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这些构成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独特

(1)独特的湿地景观

东营市位于山东北部,黄河穿境而过,从垦利县入渤海,在入海口附近形成了地球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以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题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这个占地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营市最有特色的旅游景观之一,有“黄龙入海”、“长河落日”和“河海交汇”等黄河入海景观。同时,作为天然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沿海具有生物多样、候鸟群集等特点。这个以新生湿地系统和珍稀、濒危保护鸟类为主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极为珍贵的自然界的原始“本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研究以及科普教育方面都有十分突出的价值,其旅游价值也不言而喻。[5]近年来,国家和山东省、东营市都加强了对黄河口湿地的关注。2009年1月,《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成为山东省第一个由国家正式批复的生态旅游区规划。该旅游区是山东省规划的五大重点旅游区之一,入选“中国六大最美湿地”,目前旅游区的游客服务中心、游船码头、湿地公园均已建成投用。现在正规划建设汽车营地、国际观鸟基地、湿地休闲度假区等大项目,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东营市得天独厚的一大旅游资源。

(2)得天独厚的石油文化

东营市是一座石油之城,是中国特大型国有企业——胜利油田所在地,随处可见的钻塔、抽油机和输油管道,显示了东营市与石油开发的密切关系。可以说,东营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社区风貌、居民生活、文化传统等,无不深深打上了石油开发、石油企业的烙印。[6]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开发建设,东营市建成了一系列壮观的现代石油工业景观。如胜利油田林立的井架、采油树、丛式井组,雄伟的海上钻井平台,纵横交错的油气管道,被誉为“海上长城”的孤东围海大堤,现代化的石油工人新村等。[7]这些景观有着鲜明的行业特点和地域特色,可开发为主要面向专业人士和学生群体的石油工业观光、科教修学旅游产品,向游客展现石油文化、模拟展示石油形成过程,以及石油勘探、钻井、油建、采油、输油、炼油、石油加工等工业流程。此外,中国石油大学从1969年从北京迁驻东营后的四十余载中,这所重点大学的科研精神及校园文化已成为东营科技文化和石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石油文化是东营地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3)红色文化

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是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全国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保存于此。在战争年代,刘集党支部领导当地革命斗争,一度成为周边地区的“红色堡垒”,被誉为“小莫斯科”。近来年,刘集村结合红色文化开发旅游项目。2005年7月1日,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落成开馆。2011年7月,以中共刘集支部的革命历史和《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为原型素材的电视连续剧《宣言》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2012年3月,全国首个《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在刘集村落成。刘集村成为鲁北地区发展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2009年10月18日,胡锦涛亲临刘集村视察,在农家小院发出了“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的号召,提出了“让刘集村这面旗帜高高飘扬、永远飘扬”的殷切希望。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使红色旅游产业与绿色农业融合发展,2010年,刘集村在党支部带领下建成全省最大的盆花生产基地和黄河甲鱼标准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和绿色高效生态农业两大产业,使村民走向致富道路,以实际行动响应了胡锦涛提出的做好“领头羊”的号召,成为将红色文化精神运用到现代经济建设中的典范。

(4)吕剧文化

吕剧发祥于东营广饶、滨州博兴一带,是近百年来在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个年轻的地方剧种,被誉为“中国八大戏剧之一”。吕剧原称“化装扬琴”、“琴戏”,又称“迷戏”,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操琴时需不断地上下捋弦,因此也被称为“捋戏”,胶东半岛称其为“蹦蹦戏”。吕剧是在山东琴书这一说唱艺术的基础上,以“凤阳歌”为曲调母体,借鉴山东其他地方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发展演变而成的,它是山东省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发展的产物。[8]吕剧是山东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民间影响甚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5)兵圣文化

以“兵圣”孙子文化为主题的东营市广饶县,文化旅游景观相对丰富,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即坐落于此,里面珍藏了几千件国家级珍贵文物。与此同时,该县还有孙武祠、南宋大殿、柏寝台、傅家遗址等遗迹、遗址,具有一定的影响。2010年12月21日,广饶县孙子文化旅游区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休闲创新奖”颁奖典礼上,荣膺2010年度“全国休闲、旅游规划设计创新奖”。该旅游区和孙武祠,可以让旅游者领略“兵圣”文化,是东营市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其作为特色推出。

2.区位、政策优势明显

东营市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东营市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该市东临渤海,北濒京津唐经济带,是环渤海经济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中重要的沿海城市。纵观整个山东地图,山东省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而东营正是鸟的左翼小覆羽及中覆羽,是起飞的发力部位。区位优势带来了政策优势。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也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东营市成为两大国家战略重叠、融合的城市,“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为东营市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劣势

东营是一个历史较短的新兴城市,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又比较单一,这使得东营旅游资源相对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历史文化资源较为贫乏

东营地处鲁北濒海地区,由于域内盐碱地较多,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相传,该地是因唐太宗东征时在此安营扎寨,设东营、西营而得名。明朝洪武年间,建东营村。后来直到1961年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此后方才逐渐发展起来。而山东是人类早期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如鲁中、鲁南、鲁西南等地,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以及先秦时期,即已成为东方文明发源地,并留下了灿烂的文明遗迹,如沂源猿人遗址、大汶口文化、天上王城等。后来,诸多古圣先贤们也活跃于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诸多人文遗址,如曲阜三孔、邹城孟府孟庙等。而东营除广饶“兵圣”孙子文化相对丰富外,其余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均比较贫乏,这在以历史文化资源见长的山东省劣势比较明显。

2.自然旅游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东营地处鲁北平原区,地势平坦。这种自然环境没有为当地带来一些鬼斧神工的杰作,如名山、大川等,但在山东其他地区,这方面的资源却是非常丰富的,如济南的泉水、泰安的泰山、青岛的崂山、蓬莱的海市蜃楼等。此外,东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这对当地旅游开发也是一个制约。黄河三角洲是一个新成的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石油工业、农业垦殖和水产养殖等造成的环境威胁。[9]这种生态环境具有原始性和脆弱性的特点,抵御人类活动干扰、破坏的能力相对较弱,自我恢复能力较差,给开发利用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做到“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利开发”,保护和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始状态和自然进化进程,将是贯穿东营黄河三角洲旅游建设始终的一大难题,极具考验性。

由上可见,东营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劣势比较明显,其优势在于自然资源虽然贫乏却相对独特,并且拥有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兵圣文化资源,还具备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其劣势则在于旅游资源总体上相对缺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需要在仔细甄别其优势、劣势的基础上提出对当地旅游开发的建设性意见。

三、对东营市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路径的建议

理清了东营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探索一条适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针对东营市旅游产业及旅游资源的状况,笔者认为,若要实现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育龙头品牌

东营是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荟萃的地方,长河入海造就的自然奇观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除此之外,黄河三角洲的动物景观也极富特色,该地区有野生动物达1524种,其中有鸟类265种,沿海海域有鱼类100多种、虾类30多种、贝类20多种。如果创造性地开发黄河入海口景区的观光、垂钓、骑马、观鸟等休闲娱乐项目以及漂流、狩猎等探险旅游项目,将会取得显著成效。因此,东营市的旅游开发应当着重建设黄河入海口旅游区,突出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湿地风光,将其培育成东营市旅游开发的龙头品牌,打造成东营市对外宣传的名片。近年来,东营市围绕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工作。2009年,东营市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黄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沿黄9省区旅游局、38个沿黄城市代表团以及旅游业界代表、专家出席了黄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举行了沿黄城市旅游合作签字仪式,发表了《沿黄城市旅游合作(东营)宣言》,成立了“沿黄城市旅游促进会”,构建起由38个沿黄城市组成的黄河流域联合体。[10]这一书面协议对于黄河旅游开发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东营市应当抓住机遇,加强对黄河入海口这一龙头品牌的培育和经营。

(二)发展工业特色旅游项目

东营是一座石油之城。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境内,海域控油面积达649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个浅海油田。石油产业造就了这个新兴城市。东营市有3个70%与此相关:70%的GDP来自石油,70%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70%的产业来自石油。[11]因此,可以把石油生态工业旅游作为东营市旅游特别项目来开发。目前已经做到了两点:其一,参观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该展览中心2001年7月被认定为首批AA级景点,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是一个集石油地质介绍,科普展览,科技成果演示,技术、知识、文化交流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游客在此可以了解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采集等技术以及胜利油田的历史。其二,参观胜利油田。胜利油田位于渤海之滨、黄河尾阙,东营市按照国家工业旅游标准,开发胜利油田观光采风,将鲁北化工、海化、铁雄集团等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生态工业园连成了一条旅游线路。值得注意的是,到油区参观石油开采,必须加强旅客安全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东营市工业发展现状,将一些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企业融入工业生态旅游中来。如2007年成立的东营泰克拓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研发生产LED照明设施的高科技环保型现代化企业,曾先后中标青岛奥帆赛、济南奥体中心、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和意大利馆等项目。2011年9月,该公司启用“LED现代照明体验馆”,填补了LED业界空白。类似的高科技企业均可作为工业旅游项目之一。

(三)对相关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对东营市的相关旅游资源整合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整合域内特色自然、文化资源。东营市可将域内影响较大的旅游景点,如黄河入海口湿地景观、石油工业旅游、红色文化、兵圣文化等合理地规划到一条旅游线路中,让游客能轻松愉悦地完成整个旅程。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与周边地区联合开发。如与东营广饶县相邻的淄博市文化资源丰富,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皆有迹可寻,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广饶县大汶口文化专题展”正相呼应。与广饶邻近的青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驼山、云门山、宋城等景观引人入胜,龙兴寺佛像更是世界闻名。东营可与其联合开发文化旅游线路。此外,毗邻的滨州市与东营市均属黄河三角洲地区,且均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规划主体区域,关系密切。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旅游开发中,尤其是在开发湿地生态和黄河生态文化观光旅游时,两座沿黄城市可以合作开发。例如,一些专家提议开发乘滑翔机观黄河入海的旅游项目。滨州大高通用航空城位于滨州市沾化县境内,该航空城处在北京至济南、济南至青岛、北京至青岛三角形民用空中航线的中心空白地带,周围20公里范围内无高压线路和高大建筑物,净空条件非常好。沾化县与东营市邻近,东营市可与大高通用航空城合作,联合推出游历黄河及入海口空中游等旅游项目。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开发,有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势互补,延伸旅游线路,也契合“好客山东休闲汇”的大山东战略。

(四)注重旅游人才培养

发展旅游产业,人才是关键。东营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引进高端旅游规划、管理人才,又要注重培养旅游基层服务人才。这需要做到两点:一方面,要公开、公平地引进高端人才,以求在景区规划、管理上与时俱进、不断升级。另一方面,应注重当地职业教育建设,以培养更多旅游服务人才。从东营各高校及职业学院网站可以看出,东营市高校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均无旅游管理专业,只有东营职业学院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而蓝海集团下设的蓝海职业学院设有酒店管理、中餐烹调、中西式面点、营养配餐、西餐烹调等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的学生既可在蓝海集团下设酒店进行专业实习,优秀者还可直接输送到酒店管理及餐饮部门实现产学结合。东营市在培养旅游人才时,应注重加强对此类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加强东营职业学院、蓝海职业学院中的旅游专业师资,适当增设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等相关专业,培养导游及景区讲解员,为东营市景区、景点输送专业人才,还可以此促进就业。

(五)拉动内需,倡导市民休闲

东营市旅游一直以“走出去”为主,要实现从“走出去”到“引进来”的转化,切实推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拉动内需,让本地民众就近休闲、旅游。东营市地广人稀,大多数景区、景点面积广大,但是游客较少。因此,东营市景区可适当给予市民门票优惠,以刺激消费、增加人气。这在国内其他城市已有先例。如著名旅游城市桂林,在景区营业时间段,市民可享受全市公园门票两元的优惠价(对外门票价是30~50元)。在非营业时间,如下午七点后及早上六点半之前,则免费对市民开放。同时,在桂林上学的大、中、小学生,均可享受桂林市市民优惠。这使得桂林各公园景区在任何时段人气都非常旺。再如,山东省济南市推出“济南市通游年票”业务,每年12月至2月办理,单人100元、双人160元、三人200元,可涵盖大明湖(含新区稼轩祠、玉斌府、秋柳人家、秋柳诗社)、趵突泉、千佛山、动物园、植物园、五龙潭、齐鲁碑刻文化苑等景区,除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趵突泉灯会期间及农历九月初八、年三十两天趵突泉、千佛山分别暂停外,其余时间均可凭该年票游览。另外,在早上六点半前、晚上七点后,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等景点均对济南市民免费开放。这极大地提高了济南景点的人气。东营市可以适当参考桂林市、济南市的做法,对当地居民给予景区门票优惠,这些“福利”有利于调动东营市民参与当地旅游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开发一些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旅游项目。在这方面,东营市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如东城建设的清风湖公园,坐落在东营市政府的中轴线上,与新世纪广场遥相呼应,是全国首个以展现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拥有山东省最大的市民健身广场、中国唯一的黄河水体纪念碑以及大型的音乐喷泉,成为市民休闲的最佳选择。其次,对近郊景区也要做好开发、管理。如位于东营市东城东南方向15公里处的天鹅湖温泉旅游度假区,是在亚洲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库——广南水库的基础上建成的,水域面积达63平方公里,库容量为114亿立方米。该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良好,有天然温泉及各种海鸟栖息,可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以上这些景区可进入性较强,代表了城市的生态形象,应注重提高其利用率,以更好地服务于市民休闲。

(六)积极推进旅游目的地宣传及营销

东营市应加大城市形象宣传力度,可以围绕本地特色旅游资源举办重大节庆活动,并借机宣传。2010年11月6日至7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举办了中国黄河口首届国际观鸟节,来自北京、湖南、天津等13个省市的25支参赛队伍参加了观鸟比赛。2011年7月6日,以“体验科学、牵手共享”为主题的“东营市中心城区万名学生暑期科普大课堂”活动启动仪式在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博物馆举行。2012年2月2日,即第十六个“世界湿地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开展了湿地旅游免费体验活动。举办这些活动时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形式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有效地宣传了东营市生态建设的新形象。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节事会展活动来提高城市知名度。2008年开始每年举办的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是东营市的体育盛会,是国际田联认定的“银标赛事”,也是中国田径协会评定的“全国马拉松金牌赛事”,其影响力非常大。2008年10月11日,第一届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有31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马拉松选手参赛。至2014年5月1日,有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30815人参赛。[12]这些参赛人员都是潜在的旅游客源和城市形象的宣传者。自2008年第一届马拉松邀请赛开始,东营市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如2008年,投入8亿元治理广利河及建设沿线公园景区等;2010年,投资4400万实施马拉松景观大道建设等。[13]在活动举办时,各大媒体对赛事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对赛事进行航拍,全面展示了赛事盛况及城市风貌,提高了东营的知名度。此外,中国(广饶)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自2010年成功举办起已逾5届,是中国目前最大、最专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轮胎汽配展会,也是全球橡胶轮胎行业的重要盛会,每年吸引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据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10家企业参展。[14]参加展会的专业观众达数万人,其中境外采购商超过1500人。这些参展人员拉动了东营会展旅游经济。除此之外,东营市有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比如桃花节、槐花节、大闸蟹美食节、蜜桃采摘节、赶海拾贝节等,有利于带动民俗游、生态游、农家游。

总体而言,东营市作为“黄”“蓝”国家战略发展重镇,集黄河文明、海洋文明以及红色文化、湿地生态资源等优势于一身,其旅游产业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从东营旅游发展战略来看,首先应当充分发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如“兵圣”文化、红色文化、吕剧文化等。其次,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黄河入海口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等,并重点推进相关项目的开发,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旅游品牌。再次,应适当兼顾当地的产业经济,发展产业经济旅游,如开发现代休闲渔业、石油工业观光等特色项目。最后,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在加强东营旅游产业内生力的基础上,提高东营旅游产业的辐射力,将该市旅游发展规划提升到“黄”“蓝”国家战略层面上来。

注释:

① 目前,学者们围绕东营市旅游开发已经发表了数篇文章。如纪同娟的《黄河三角洲旅游资源条件分析与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分析了东营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宣立华的《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吕剧的起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3期),梳理了吕剧的起源及发展历程;赵宝杰的《东营市东营区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山东农业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对东营市东营区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做了考察;吕建树、刘洋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湿地科学》2010年第4期),探讨了东营市湿地旅游开发的潜力及注意事项;黄新颖的《东营市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分析了东营市服务业发展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上文章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东营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为本文提供了基础。

② 数据来源:2007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见东营市政府网站:http://www.dongying.gov.cn/html/2009-4/20094815523724303.html;2005、2006、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见东营统计信息网:http://www.dytjj.com/dytj/news/。

[参考文献]

[1] 2013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326)[20150211].http://www.dytjj.com/dytj/news/20143261804539378593785.shtml.

[2] 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301)[20150118].

http://www.statssd.gov.cn/art/2012/3/1/art_3902_1586874.html.

[3] 2011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302)[20150118].

http://www.dytjj.com/dytj/news/2012321617441153411534.shtml.

[4] 黄新颖.东营市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28.

[5] 纪同娟.黄河三角洲旅游资源条件分析与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6):4546.

[6] 王舜增,赵海.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35.

[7] 赵宝杰.东营市东营区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8] 宣立华.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吕剧的起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4042.

[9] 吕建树,刘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湿地科学,2010,8(4):345.

[10] 2009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0318)[20150211].http://www.dytjj.com/dytj/news/2010318134501.shtml.

[11] 薄存东.对加快推进东营市“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开发进程的思考[J].科协论坛,2011(9下):121.

[12] 马拉松历程[EB/OL].[20150208].http://www.hhkgjmls.net/cn/show.asp?id=1093.

[13] 王海燕.大型体育赛事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影响——以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3):163.

[14] 2014广饶轮胎汽配展节俭办会获好评[EB/OL].(20140522)[20150226].http://sd.ifeng.com/zt/2014grltzh/detail_2014_05/22/2314628_0.shtml.

[责任编辑:赵玲]

Path of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Dongying City

WANG Liya1,2

(1.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2.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Jinan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22, China )

Key words: Dongying; cultural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urism industry

[收稿日期] 2014-12-05

作者:王丽亚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工业工程学科导论 下一篇: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