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科护理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精神科收治的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划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分别给予一般护理管理方法、人性化管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差错、纠纷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以人为本精神科护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以人为本精神科护理论文 篇1:
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10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指导护士进行以人为本的护理,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IPROS评分。结果两组IPROS评分在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患者37例,基本满意14例,满意率达92.7%,对照组对护理满意患者25例,基本满意18例,满意率为7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用于精神科的护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以人为本;精神科;护理管理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珍视和关注每个人存在的意义、价值的一种理念[1]。在护理工作中,尤其是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对病人的关怀,通过护理进行指导,让患者重拾信心。本文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了以人为本的护理实践,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2年8月期间我院精神病患者110例,其中男78例,女32例,年龄38-75岁,所有患者均无智能障碍和严重躯体运动障碍,均能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具体方法对照组55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渗入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具体方法如下:①积极、耐心地与患者主动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主动地接近患者,鼓励患者诉说自己的感受,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之后,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及劝解,帮助他们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②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帮助患者养成良好习惯由于精神疾病的影響,患者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破,对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对其日常行为进行矫正,让患者入院就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而且应该引导患者进行生活自理,比如洗衣服、叠被子、洗脚、剪指甲等。对患者的良好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③改善患者病房环境,尽量保持病房通风、安静、整洁,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盆景或者带有清香的花草,床头上摆放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④鼓励患者参与看电视、听音乐、下棋等各项娱乐活动,组织患者参加户外活动,如做广播操、打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
1.3观察指标
1.3.1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判定量表(IPROS)评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个人卫生、兴趣爱好四个方面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康复效果越差。
1.3.2患者满意度包括:满意、不满意和基本满意。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IPROS评分的比较在治疗前两组IPRO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后均有下降,但是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患者满意度的比较通过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对护理满意患者37例,基本满意14例,满意率达92.7%,对照组对护理满意患者25例,基本满意18例,满意率为7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体制改革、人员分流、流动人口增多等社会因素的增加,加大了人们的精神压力,使得精神病的发病率日趋上升[3]。在护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对患者充满关心,主动地进行沟通交流,可以有效地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之后还能够积极地配合护理工作[4],在护理的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而且能促进疾病的康复[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前两组IPRO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后均有下降,但是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患者37例,基本满意14例,满意率达92.7%,对照组对护理满意患者25例,基本满意18例,满意率为7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用于精神科的护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不仅仅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而且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个人卫生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能力,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孙秀珍.护理管理应以人为本.中国护理管理,2007,21(1):58.
[2]徐倩.人文护理对68例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5):646-647.
[3]卫雪兴.流浪精神患者诊治情况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07,19(6):495-496.
[4]杨永谊.精神科需要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服务[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4):512.
[5]姚华华.人文关怀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实施及效果[J].中国全科医学,2008,5(3):795-796.
作者:张学彩
以人为本精神科护理论文 篇2:
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分析精神科护理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精神科收治的患者 96 例,按照随机划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8 例,分别给予一般护理管理方法、人性化管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差错、纠纷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差错、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 2.08%(1/48)低于对照组16.67%(8/48),差异显著(P < 0.05),有统计学意义。护理满意率观察组 95.83%(46/48)高于对照组81.25%(39/4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 <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科护理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应用,对提高护理质量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护理管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管理;人性化管理理念;应用
医疗服务水平日渐提高背景下,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然而从当前护理工作开展现状看,取得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特别在精神科患者护理中表现更为明显,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且面对的护理对象较为特殊。对此,便可考虑引入人性化管理理念,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有助于精神科护理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本次研究将对精神科护理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 2016 年 2 月~ 2017 年 2 月收治的精神科患者 96 例,男 52 例,女 44 例,年龄 28~65 岁,平均(40.5±8.5)岁,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狂躁症、抑郁症与双相障碍分别为 42 例、26 例、19 例、9 例。将 96 例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8 例,在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与病症上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 > 0.05),可做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精神科一般護理方法,如患者日常看护管理、为患者家属答疑解惑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人性化管理模式,实施内容如下几方面。
患者人性化护理。人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需在护理工作中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人性化环境氛围,护理工作中可采取的干预措施包括:①心理护理干预,干预对象包括患者及其家属,主要采取鼓励方式缓解其负性心理,如举出治疗效果显著的病例,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过程;②健康教育,如疾病知识的讲解、用药注意事项等, 特别在用药方面,应告知患者家属监视患者用药,切忌出现错服、漏服或多服等情况;③良好病房环境营造,如保持病房通风、温湿度合理,且勤换床单,适时进行消毒清洁;④意外事件控制,如部分病情严重患者,易有狂躁、冲动行为表现,甚至自杀,要求采取约束方式,如约束带的应用, 降低意外事件发生可能性。
护理人员人性化管理。护理管理中,应认识到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是影响精神科护理管理水平的关键,所以考虑在护理人员管理方面引入人性化管理理念,具体管理内容涉及:①激励机制完善,需从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多方面着手,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且注意对护理人员自我发展给予重视,可适时组织培训或进修等,提高人员综合素质;②排班方式优化, 精神科护理工作量较大、难度较高,应考虑在排班方式上优化,如 APN 弹性排班模式,减轻人员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差错、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组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满意率调查,调查内容取护理服务质量、人员服务态度以及基础操作情况,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取其中非常满意与满意例数纳入满意率计算范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录入 WPSxls 表格汇总,统计学处理借助软件 SPSS20.0 实现,护理满意率、护理差错与纠纷事件发生率等技术资料组间比较均由 x2检验, 采用数(n)或率(%)描述,以P < 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差错、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护理差错、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 2.08%(1/48)低于对照组 16.67%(8/48),差异显著(P < 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 1。
2.2 两组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满意例数分别为 29 例、17 例,护理满意率 95.83%(46/48),对照组非常满意、满意例数分别为 25 例、14 例,护理满意率 81.25%(39/4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 < 0.05),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所谓人性化管理,其侧重于将以人为本作为准则,在护理管理中需遵循该准则落实护理操作。特别对于精神科护理,本身有护理操作难度大、工作量大等特点,易在护理中出现差错、纠纷问题。对此便可考虑引入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其实施的要点集中表现在患者与护理人员两方面管理, 其中患者人性化护理管理体现在心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良好病房环境营造以及意外事件控制等,而护理人员方面主要通过激励、培训以及弹性排班模式的应用等,使护理质量得以提高 [2]。本次研究中可发现,观察组护理差错事件、纠纷事件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精神科护理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应用可取得良好效果。为提高精神科护理管理水平,科室也需注意在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上强化, 能够从容应对与处理纠纷事件,以此促进精神科护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应用,对提高护理质量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护理管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郎宇飞 . 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生物技术世界 ,2016,(04):159.
[2] 张丽华 . 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11(19):291-292.
[3] 杨顺利 . 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继续医学教育 ,2017,31(02):118-120.
作者:陈秋和
以人为本精神科护理论文 篇3: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
【摘 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全过程中,护理安全可能发生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避免精神病人护理过程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方法:2005-2011年,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人中,有7例逃跑,2例用药过量,出现恶性综合症,1例吞服体温计,5例摔倒骨折,1例上吊,2例肠梗阻;9例门诊冲动伤人、毁物的情况,这些病人在治疗护理全过程中,医护人员都能及时发现苗头,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使病人转危为安。结果:减少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结论:精神科在做好治疗的基础上,护理安全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管理对策
1 精神科安全隐患分析
1.1护理人员因素
1.1.1工作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由于精神病人失去理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时常出现拒绝治疗和护理的行为。因此,在护理过程中,不善于观察病情变化或观察不认真,病人出现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或机械地执行医嘱,病情记录不详细;或擅离职守,岗上睡觉;或不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流程和查对制度,发错药、打错针均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违反操作规程致约束病人造成肢体损伤[1]。
1.1.2缺乏法制观念,轻视护理文书书写。有些护士法制观念淡薄,不能及时、准确的记录相关的治疗和护理变化,不能客观、真实的记录病情,还有的字迹不清、涂改,甚至凭感觉记录,以致于护理记录与医生的病程记录不一致,或者记录千篇一律,不能反映病人的特有表现,使记录失去了意义。护士未经注册,从事护理工作;护士执业时,对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未及时回收销毁,对需消毒的器械、空气、物体表面未进行严格消毒;对病人的污染物未进行处理等[2]。
1.2.3服务意识差,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护士在进行治疗护理过程中,态度生硬,接待病人漫不经心,面对病人及家属的提问,解释不耐心,回答简单。
1.2 患者自身因素
1.2.1患者精神症状导致的安全隐患。有些病人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如被害妄想、难以消失的幻听、罪恶感、被控制感而出现的自杀、逃跑、伤人、毁物等行为[3];有些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住院治疗,逃跑不成后,采用极端手段寻求解脱;有些病人情绪不稳,易激惹,因小事就出现冲动,伤人毁物行为。
1.2.2精神病人思想顾虑的安全隐患。一些康复期的病人,常思念亲人,惦念家务或工作,怕误了晋级调资,怕家人不来接出院,怕社会岐视,怕找不到对象等顾虑,不安心住院,极力讨好护理人员,乘工娱疗或外出之机逃跑,或产生严重的自卑感而出现自杀现象。
1.2.3精神病人自身躯体方面的安全隐患。有些病人有发烧、疼痛、吞咽困难、便秘等不能向医务人员正常反映,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病情加重;有些病人年老体弱、机体功能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自我安全防范能力减弱,容易产生摔倒受伤。
1.3 医护配合因素
1.3.1 有的医生对病情了解不够深入。不能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调整护理级别和防范的重点内容,使护士在防范时缺乏重点,疏于监管,病人容易出现伤人毁物。
1.3.2 有的医生对护士反映情况不够重视。对护士反映精神病人的情况重视不够,凭感觉用抗精神病药,药量过大或增量过快,极易造成跌伤,甚至猝死事件的发生;用药不准确或药量不够,极易,某些病人精神症状迟迟不能控制,增加了事故發生的机会。
1.3.3 病人在刚入院时或住院期间,医生未按规定给病人做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物理、生化检查,以致于没有及时发现其它躯体疾病的存在,延误了治疗,导致病情加重;给护理上观察带来难度,增加了意外发生的机会。
1.4 患者家属因素
1.4.1病人家属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导致的安全隐患。入院时家属隐瞒病人其它躯体疾病的病史,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病情加重;有的家属将病人骗到医院门诊就疏于看管,出现病人冲动、伤人毁物和逃跑的现象;有的家属陪护病人时间长,不能理解病人的病态行为,缺乏耐心出现打骂病人;有的家属,接病人出院后不能长时间监管,让病人自己保管药物,导到病人不能及时服药或超量服药。
1.4.2病人家属的不遵医行为导致的安全隐患。由于病人家属缺乏精神疾病知识,对护理人员的告知不重视、不遵守,刚住院几天就强行办理出院,或不负责任对病人承诺出院时间,承诺无法兑现时,病人容易冲动和暴力;借探视之机私自带严禁危险品交予病人等。
1.5 医院设施因素
1.5.1 设施方面的安全隐患。门窗设施不牢固,或年久破旧,病人寻机破坏是容易发生逃跑事故的隐患。有关配套设施不合理,如厕所、浴室台阶高,地面滑缺乏扶手,室内有裸露的电线,未设专用的躁动房间,心脑电图,B超室离病房较远,并位于开放式的楼层建筑,给看护病人带来困难,也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1.5.2 工娱疗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工娱疗环境的设置要利于精神病人的管理,开展的工娱疗项目要适合精神病人的特点,而且没有危险陛。目前条件有限,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1.6 管理体制因素
1.6.1 缺乏对新上任人员的培训。精神病人由于受病态、思维支配,经常出现伤人、毁物、逃跑、自伤、自杀等行为。在护理过程中,不仅需要当班人员在岗在位,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观察能力及应急能力不足,无疑是一种不利因素。
1.6.2 护理人员压力大。由于精神专科工作性质特殊,使护士心理压力过大,风险过多;夜班频繁、待遇较低,加上社会“重医轻护”思想的影响,导致护士离开精神专科护理队伍,而护士在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执行医嘱时造成张冠李戴,顾头不顾尾等。
1.6.3 封闭式的管理模式。精神病专科医院采取的仍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这种形式给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病人得到更系统的观察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家庭和社会得以安全。但这种管理模式常使病人感到生活单调、无所事事,乏味无聊并想及早脱离医院环境,从而易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
2 精神科护理安全防范对策
2.1 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2.1.1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專业素质的培养。尤其对新上岗人员要加强培训,精神科护士除了掌握“三基”和“三严”外,还要具备精神科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
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准则,如: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医德,慎独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和心理护理能力,尊重病人等;还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比如耐心倾听病人主诉、自觉遵守各项操作程序和规章制度[4];勤于思考问题,减少因工作失误发生意外事件。
2.1.2 增强对护理文书法律认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从法律的角度认识护理记录、执行书写规范,客观、准确、及时、完善的做好护理记录。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使之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真正理解护理文书的举证作用和维护护患双方合法权益的意义。
2.1.3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增强责任心。制定一套完善、系统、有效、科学的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和探视制度等,并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坚持用制度管人,使护理人员能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增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护士执业注册资格,杜绝无证上岗。
2.1.4加强护士的服务意识,改变传统的护患关系。从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着手,不断强化护士的优质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积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交流,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疑问,用易懂的语言给予耐心解释。以实际行动来感召他们,以提高病人及家属对我们的理解与信任,杜绝护患纠纷。
2.2 加强管理,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2.2.1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护士不良心理因素是诱发各种护理差错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护士情绪波动大,注意力不集中,对病人态度粗暴,无端发脾气,可给病人身心带来不安全的结果或不安全感,以致发生护患纠纷。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给护理人员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上没有男护士,极易形成工作时心理上的紧张状态。所以,作为管理者,应随时了解护士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不利于身心的压力源,培养开朗、乐观、果断、耐心、公正、大度的品质,同时尽可能创造一个好的、平静的、宽松的工作环境。精神科护士要克服工作中的弱点,克服不利于工作的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
2.2.2 改革排班模式,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排班模式的改革是以适应病人需要为目的,护理管理者任务就是搞好各种协调,创造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组织成员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预期目标。由于精神科工作性质的特殊,所以要根据各个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情况,机动地调整人员结构,灵活安排班次,做到岗岗有人,人尽其才。要注意避免因工作时间长带来的身心疲劳。注意节假日,星期天适当增加人力,保证工作的持续性、安全性。
2.3 制定具体的针对性防范措施。
2.3.1 制定送接诊的工作流程。门诊护士将兴奋、躁动、抵抗的病人送入病房时,要做好病人的安全交接,做到了解病人病情;了解病人身上所带物品;动员家属将病人身上的危险物品交出;组织好家属及门诊其它工作人员,或救助于“110”警员,将病人强制送人病区、或根据病人特点,采用诱导法,让病人步行人病区;预先通知病区、做好接诊准备。病区护士接诊时,一要准备安全环境;二要准备好约束带;三要组织医护人员及康复期病人协助制服好病人,但不得出手欧打病人;四要做好病人身上物品的安全检查。
2.3.2 加强病房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配合,共同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舒适与安全。病人在服药、就餐、洗澡,做检查时需要护理人员同心协力把这些工作做好,确保病人及工作人员安全。做好定期安全检查,发现门窗、水电等设施损坏及时维修。严格交接物品,发现丢失及时寻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立专门的躁动房间,并实行分级护理。病人外出活动,工娱疗或探视后,注意检查有无危险物品带回病房。病人服药要严格查对,防止积存后顿服。急救药品器械完好备用。辅助房间加锁保管。
2.3.3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及家属的遵医行为。护士要以热情诚恳的态度接待病人及家属(门诊、收病人时、探视时、出院时)详细介绍住院环境,规章制度,作息制度,生活条件,收费情况等。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告知注意事项。主动与其沟通,了解其心态和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出院时发书面材料,加于宣传,提高遵医行为,促进机体康复。
2.3.4 加强巡视,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巡视病房是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杜绝意外事故的关键。值班护士要精神集中,提高警惕,经常巡视,以便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对危险行为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预防意外。值得注意的是,巡视病房在时间上要灵活机动,既有规律又无规律,以打乱病人抓住巡视规律而实施自杀、伤人、逃跑的计划。
2.3.5了解病史,防止意外发生。对刚入院的病人要详细寻问病史,按规定做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物理、生化检查;护士要经常查看检查报告单,以便及时发现其它躯体疾病的存在,防止意外发生。
护理安全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员护理精神障碍病人的重要环节。精神障碍病人因受症状支配,常可出现冲动、伤人、自伤、毁物、外逃等特殊行为,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可出现意外,乃至危及病人生命。因此,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增强责任心,制定一套完善、系统、有效、科学的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加强病房设施管理尤其重要,消除其安全隐患。定期安全检查,发现门窗、水电等设施损坏及时维修;病人服药要严格查对,防止积存后顿服;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及家属的遵医行为,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告知注意事项等;精神科做好这些护理安全,不仅能保障病人的安全,而且还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2] 姜祥梅. 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及相关法律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医学创新研究,2007,4,11:84.
[3] 宋燕华. 精神障碍护理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
[4] 陈淑青. 精神科护理学.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版. 2006 . 6.
作者:张小连 高余英 甘桂荣
相关文章:
独立高程控制网工程建设论文02-21
城市地下给水管道工程重点环节质量控制02-21
质量控制管理论文02-21
焊接质量控制论文02-21
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论文02-21
质量控制下审计质量论文02-21
物流系统成本控制论文提纲02-21
光纤带控制系统论文提纲02-21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论文提纲02-21
控制系统化工行业论文提纲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