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政策的人口红利影响分析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 引言 国家

1 引言

自2012年开始, 我国出现了劳动力第一次下降, 国家人口老龄化加剧, 为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中劳动力供给等方面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 计划生育政策使得补充劳动力减少。第二,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我国退休政策规定具有刚性和弹性双重性质, 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退休政策建立阶段 (1951~1977) , 退休政策调整阶段 (1978~1993) , 退休政策停滞阶段 (1994年以后) , 目前我国城市职工法定退休年龄到大多仍然是采用新中国建国时期国发[78]104号文件, 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周岁。纵观西方国家, 退休年龄都随着发展进行了细微的调整, 且我国创立之初人均预期寿命为40岁, 现今人均寿命达到73岁, 开展延迟退休政策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我国退休政策亟待调整。上海是中国较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 在第三次人口普查过程中, 上海市65周岁以上人口占上海市总人口数的7.4%。因此, 上海率先出台了“柔性退休政策”文件, 开始了全国试点, 开始了我国延迟退休政策的探索。

2 延迟退休年龄对发掘我国人口红利的影响分析

人口红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不单纯的等同于劳动力供给量的关系。学者在研究我国人口红利大多将抚养比作为研究人口红利衡量指标;抚养比越大, 意味着劳动人口承担的抚养人数越多, 负担越大, 反之亦然。我国劳动力人口对非劳动力人的抚养负担即是从2010年开始增加。改革开放后, 随着农村的发展和长达几十年的农村劳动力迁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因此我国需要努力寻求二次人口红利开发。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正是在这样的相关背景下提出来的, 以扩大劳动参与率, 对促进二次红利的实现。本文从社会就业、人力资本和社会养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社会就业角度。第二次人口红利巨大的开发潜力主要来自劳动参与率的扩大。学者研究指出由于岗位的代际替代性, 延迟退休年龄后, 新的就业群体由于就业竞争力不强而产生就业困境, 因此在短期内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确实对就业带来挤出效应。从长期角度分析,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改变, 劳动力结构已经从之前的无限供给转向了有限的剩余, 有限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也正在逐渐地减少。从长远角度看, 延迟退休政策正是缓解社会长期发展劳动力供给和社会需要不平衡的现状。

(2) 人力资本角度。人力资本是指劳动力人口通过学习和培训等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和技术经验的积累。学者预计, 我国的社会的劳动力在未来的二十年内减少1亿人, 人力资本存量会因为职工过早地离开工作岗位而减少, 影响二次红利的实现。同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正在逐渐地减少。我国已经急需从人口数量红利进行转型。经济发展不仅仅靠的是数量, 还需要提升社会整体质量。我国新增劳动力的知识水平逐渐地提高, 但也有明显的经验缺乏、专业技术不足等缺陷。延迟退休年龄之后, 可以将这部分具有较强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的人力用于满足现今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需求, 对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本质量和增加存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社会养老角度。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 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逐步增加, 意味着我国的社会养老负担正在逐渐增大。延迟退休政策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数量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同时国家采取的是养老金统筹账户, 具有代际替代的特征, 对养老金支付的缺口是由下一代的养老金缴付额补缺, 剩余的有财政弥补。但是预备劳动力人口减少, 领取养老金人数逐年增加, 为财政支付带来较大压力。延迟退休可以减少当年的养老金领取人数, 同时增加自己的养老金缴纳数量, 可以缓解当前国家养老压力。

3 延迟退休年龄的思考

延迟退休年龄是长远角度解决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 人口老龄化等现状的长远解决方式, 也是对解决就业、开发二次人力资本运用和缓解社会养老负担的战略性思考。

(1) 社会就业与人口红利方面。反对该政策出台的人担心其对就业的消极影响。从劳动岗位的角度看, 延迟退休确实没有实现岗位的更新换代, 对就业扩大的短期内是具有消极影响;从长期的角度来说, 增加资本存量、弥补劳动力供给, 都将是长期扩大就业的积极方式, 促进实现二次人口红利。

(2) 人力资本与人口红利方面。延迟退休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 分别是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质量。首先延迟退休年龄后, 是将这部分人群的经验、知识等等留存在劳动力市场中, 减少社会人力投资成本, 增加了社会人力资本的存量。第二是人力资本质量包括人的健康水平和知识能力、知识和经验积累, 60岁以上的人口相对于20岁的年轻的群体在创新性等方面确实存在差异, 但是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是缺少高级技术、管理人员, 该部分的人才是需要能力和经验支撑的。

(3) 社会养老与人口红利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社会承担养老压力增加。养老金统筹基金赤字现象已久, 我国的国家财政长期承担着对养老金的财政压力。延迟退休年龄, 从减少社会养老金支出和增加养老金缴纳两个方面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同时, 延迟退休年龄加大老年人群体储蓄率, 对实现人口二次红利具有积极的作用, 从而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摘要:2010年上海实施了“柔性退休政策”, 开始了我国延迟退休政策的探索。本文基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背景下, 从社会就业、人力资本、社会养老方面分析了延迟退休年龄对人口红利的影响。

关键词:延迟退休,人口红利

参考文献

[1] 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2] 王颖, 邓博文, 王建民.第二次人口红利:概念、产生机制及研究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 (2) .

[3] 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2 (8) .

[4] 蔡昉, 王美艳.中国人力资本现状管窥——人口红利消失后如何开发增长新源泉[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2 (4)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退休年龄延迟 下一篇:社科院:人口将现拐点 建议延迟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