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阅读训练答案(共16篇)
篇1:《秋夜曲》阅读训练答案
《秋夜曲》阅读训练答案
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23.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作者又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分)
24.有人认为本诗中的“逼”字用得非常“妙”,请你说说它“妙”在哪里?(3分)
参考答案:
23.这首诗抒发的是闺中少妇思念远方戍边丈夫的情感。(1分)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滴水声、月、云、秋虫鸣叫,来描写思妇的彻夜难眠,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2分)
24.“逼”字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来临,秋虫彻夜鸣叫的情景,衬托出思妇难耐的寂寞;也写出思妇因秋天来临、秋虫鸣叫而想到丈夫缺御寒之衣,自然引出末句的抒情。(3分)
篇2:《秋夜曲》阅读训练答案
(2)表达了凄清孤寂的心境.全诗寄托了是人寂寞悠思的心情.
1)前两句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暗虫通夕响,是因为被秋所逼,逼 字表达了秋天的寒气逼人。
2)末句一句征衣未寄,点明了是妇人在家挂念出征的丈夫,因为衣服尚未寄出又担心丈夫在外受冻,所以祈求“莫飞霜”,充分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关心之情。
1)前两句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暗虫通夕响,是因为被秋所逼,逼 字表达了秋天的寒气逼人。
2)末句一句征衣未寄,点明了是妇人在家挂念出征的丈夫,因为衣服尚未寄出又担心丈夫在外受冻,所以祈求“莫飞霜”,充分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关心之情。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表达了凄清寂寞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表达了凄清孤寂的`心境。全诗寄托了是人寂寞悠思的心情。
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篇3:阅读训练答案
(一)1.lonɡ diāo 2.略
3.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4.(1)丢失 羊圈 (2)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5.略
(二)1.(1)魏国 楚国 南方 北方
(2)①马好 ②路费多 ③车夫赶车的本领高
(3)①√
2.B 3.略
(三)1.mò qián 2.略
3.捉它很容易。
4.“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5.四件事。捕鼠(没捉着老鼠,还说老鼠太瘦了);捉鱼(没捉着鱼,被鱼尾巴打了一下,还说是利用鱼尾巴来洗脸);掉进泥坑(还说是用这个办法治跳蚤);掉进河里(还说在游泳,结果沉没了)。
6.猫爱吹嘘自己,掩饰过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被淹死了。
7.结合实际谈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一)1.叼走 幼儿 清淡
唠叨 幻想 谈话(答案不唯一)
2.(1)大自然的规律
(2)若无其事 冷淡 极不情愿
(二)1.biān bǔ bì ruì
2.灵活 敏捷 启发
3.三心二意 五颜六色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4.(1)蝙蝠的眼睛被他们把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2)塞住了耳朵,蝙蝠就像失控的汽车到处乱撞。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不能安全飞行。
5.三,蝙蝠在夜里靠什么飞行,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1.严密 立刻 启示
2.风马牛不相及 声名狼藉 逐臭之夫 污秽
3.A 4.略
五年级阅读主题:语言表达的艺术
(一)1.shì shèn yì wèi yìnɡ qín
2.(1)拜见 就,于是 (2)给……看 说
(3)没有
3.略
4.刘义庆 《世说新语》 言谈轶事
(二)1. jú zhǐ 贼 赔
2.微笑 傻笑 冷笑
3.得意洋洋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4.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是因为水土不同。
5.(1)种植用的土地 楚国的风气(楚国偷盗的风气)
(2)三,没出息,做了盗贼;羞辱晏子,显楚国威风。
6.略
(三)1.鲁莽 野兽 宰相 牢固
腥味 猩猩 冒犯 规范
2.管家 无可奈何 盛情 恍然大悟
3.安然无恙 豁然开朗 勃然大怒 浑然一体 迥然不同 怡然自得
4.(1)因为……所以…… (2)如果……就……
(3)如果……就…… (4)如果……还能……
5.清政廉洁、有远见
六年级阅读主题:难忘的历史
(一)1.rěn zhònɡ zhuó
2.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3.可以体会到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面对危险和困难,坦然自若、临危不惧。
4.略
(二)1.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全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2.(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2)引用 对比
3.张思德同志牢记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三)1.chǔ wànɡ cónɡ ái
2.祸 殃 张 结 羞 怒 遍 鳞
3.略
4.(1)第一个是过度疲劳而休息。 第二个是死亡、牺牲。
(2)吉鸿昌坚贞不屈,忠于抗日,视死如归,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赞扬其英雄气概,并为英雄的死感到惋惜。
5.(1)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2)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
(3)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篇4:《秋夜曲》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翻译】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题一: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3、一、二两句各从什么角度写秋夜?(2分)
4、赏析“秋逼暗虫通夕响”中“逼”字的妙处。(2分)
答案
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3、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秋夜漫漫,难以入眠。(2分)
4、秋夜又长又寒,“逼”得暗虫鸣了一个通宵,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的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2分)
题二:
阅读练习及答案:
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
2.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3.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4.“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5、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4分)
6、“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2.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3.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4.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5)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2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6)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1分)。
题三:
(1)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思念之情。(1分)
从“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夜正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飞霜”则表现她对“征人”的关心和惦念。(2分)
(2)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赏析】:
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篇5:秋夜曲与秋思赠远的阅读及答案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 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注】1.只自:唐代口语,作“独自”讲,句中有“心甘情愿”之意2.觉:梦醒。
习题:
(1)“秋逼暗虫通夕响”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2)“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分别包含对比,请任选一句加以具体说明。
(3)《秋夜曲》写的是思妇怀远,《秋思赠远》写的是远人思亲。“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表现秋虫鸣叫的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照应诗题。
(2)第一重对比是写当年自己甘愿与妻子离别独守空帷,现在感受到别离之苦;第二重对比是写梦境里历经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醒来后两人却是相隔两地。
篇6:《秋夜曲》阅读训练答案
酒楼秋望
(宋)华岳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释】:
【翻译】:
西风把客人吹到酒楼的栏杆边上,天上没有一片云彩,让人感觉宇宙格外辽阔.
秋水和远天连在一起,颜色也都是碧蓝的;傍晚的霞光,映照着即将落下去的太阳,一片鲜红.
鲜花随风摇摆,好像人在舞动着帽子,枝条显得格外柔软;诗人的肠中,喝下了热酒,吟出来的诗句也不那么寒冷、萧瑟了.
从古到今,留下了多少遗憾的情感,都把它们收拾起来,放到酒杯和菜盘里吧!
【赏析】
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一、色彩映衬。碧色的秋水、天空与红色的晚霞、落日相互映衬,烘托出阔远、绚烂的意境,借以反衬诗人在三四联中流露出来的悲情。二、白描。点出“秋水”“ 天”“ 暮霞”“ 日”的`意象,不加渲染,却烘托出阔远、绚烂的意境,借以反衬诗人在三四联中流露出来的悲情。三、对偶。“秋水”“ 暮霞”相对,“碧”“ 红”相对,“连天一色”“映日三竿”相对,烘托出阔远、绚烂的意境,借以反衬诗人在三四联中流露出来的悲情。
【阅读训练】:
(1)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意象,勾勒了怎样的意境?(3分)
(2)颈联中“摇”“软”二字用得妙,请结合尾联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3).本诗颔联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前两联描写了西风、远天、秋水、暮霞、红日等意象(1分),勾勒出天朗气清、辽阔浩远、水天一碧、生气盎然的意境。(2分)
(2)“摇”:写花枝随风摇摆,好像人在舞动着帽子;“软”写枝条如腰肢般格外柔软。(1分)“摇”“软”二字融花与舞为一体,写出了婀娜神态和旖旎风光,(1分)“以乐景写哀情”,(1分)歌舞之软反而更增“恨多少”的感慨,衬托出诗人感时忧国之心情。(1分)
(3).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2分)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1分)
篇7:阅读训练答案
(一)《可贵的沉默》选段
1.①沉默——热闹 ②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
2.略
3.①因为孩子们很快就认识到自己不好,而且心里产生了回报父母的爱的朦胧意识。
②沉默前的热闹是孩子们讨论自己的生日父母如何给自己过;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讨论如何给父母过生日。
(二)伟大的母爱
1.liánɡ jiànɡ
2.呼呼 温暖
甜蜜 伟大
3.母爱,是那么伟大。
四年级阅读主题:热爱生命
(一)《触摸春天》文段选读
1. jìnɡ chànɡ bàn qiāo
2.展开 阻碍 误差
3.歪歪扭扭 高高兴兴 开开心心 乐乐呵呵
4.竟然 奇迹 神奇 扑腾 惊讶 完全
5.略
(二)大墙下的小花苗
1. 温暖——(寒冷) 难过——(高兴)
2. ①6 3
②又瘦又小很难过;力量;见到了阳光,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花朵;真勇敢
3. 我能靠着自己的力量爬上墙顶,我真高兴。我明白了,不能什么事都靠别人,要学会靠自己的力量。
五年级阅读主题:经典故事
(一)《草船借箭》选段
1.léi yǐn xiànɡ
dànɡ lè diào
2.近义词:嘱咐——吩咐 叫喊——呐喊
反义词:逆水——顺风顺水 远离——逼近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C诸葛亮推断事情正确,他很了解曹操的为人性格。
4.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或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二)《高明的琴师》
1.:“。,,。”
2.②清楚 ③有耐心地
3.①春秋 成连 《高山流水》
②一望无际的大海 高耸入云的山峰。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 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
③大海
六年级阅读主题:大发明家
(一)《跨越百年的美丽》选段
1.但 尽管 却
2.写出近义词:
偶然——偶尔 幽暗——昏暗
分析——辨析 疲劳——疲惫
3.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4.①× ②× ③√
5.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6.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著的探究精神。
(二)《发明家富尔顿》
1.费力──(费劲)
合适──(适宜)
盘算──(打算)
2.①(√) ②(×)
3.孩子,你只是图画画得好,别的功课都不行,这样偏科会影响以后发展。 懂得、领会
篇8:《秋夜曲》阅读训练答案
秋夜曲
作者:王维朝代:唐体裁:七言乐府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注释】 ①桂魄:月亮的美称。
②罗:轻柔的丝绸。
篇9:秋夜曲的诗意
《秋夜曲》
作者:王维
原文: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注释:
1、桂魄:即秋月,因传说月中有桂树而得别称。
诗意:
一轮秋月刚刚升起,
秋露初生,穿着丝绸已嫌太薄了却懒得更衣。
更深夜阑了还在不知疲倦地拨弄银筝,
原来是怕空房寂寞而不想回。
赏析:
此题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写初秋月夜少妇的怨情。起句写秋月从东方升起,露水虽生,却是淡薄微少,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第二句写女主人公在气候转凉的季节还穿着轻软细薄的罗衣,没有更换秋衣;暗示了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的丈夫。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结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
篇10: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ɡuìpòchūshēnɡqiūlùwēi,qīnɡluóyǐbówèiɡēnɡyī。
桂 魄初 生 秋 露微 ,轻 罗 已薄 未 更 衣。
yínzhēnɡyèjiǔyīnqínnònɡ,xīnqièkōnɡfánɡbùrěnɡuī。
银 筝 夜久 殷 勤 弄 ,心 怯 空 房 不忍 归 。
注解:
1、桂魄:月的别称.
韵译:
一轮秋月刚刚升起秋露初生,
丝绸已嫌太薄了却懒得更衣.
更深夜阑还在殷勤拨弄银筝,
原来是怕空房寂寞不忍回归.
评析:
篇11:阅读训练答案
(一)
1.(1)hào hǎo (2)sāi sài
2.太阳的光芒 雾逐渐消散
3.孩子 调皮的孩子
4.略
(二)
1.三个
2.升 快 淡
3. (1)7句
(2)粉红色变为橘红色又变成鲜红色
(3)先慢后快。开始时是冉冉升起,后来是猛地一蹦就出了海面。
(4)日出前,大海和天空通红一片;日出后,大海和天空一下就布满了耀眼的金光。
四年级阅读主题:坚持真理
(一)
1.fènɡ zé bèi shuān wéi zhí zháo
2.相信 表扬 反对
3.吃惊 清楚 顽固
4.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5.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shuān shuàn)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6.物体下降的速度快慢和重量有关。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会越快,反之,物体越轻,下落的速度会越慢。
(二)
1.不仅……而且……虽然……但是……
2.(1)4个自然段 数学 天文
(2)在数学方面,他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祖冲之根据他的理论,写出新的历法书,叫“大明历”;
指南车、千里船。
3.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在学术上有很大的贡献。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的贡献也很大。祖冲之还是一位能工巧匠。
中心句: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4.不盲目跟从古人,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怀疑、提出问题。
五年级阅读主题: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
1.tiáo huá hè
2. 匀匀实实 平平整整 清清楚楚 浩浩荡荡
3. ①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也不能一滴不掉。
②曹小三看不出来。
4. 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本体是墙面,喻体是屏障。
(二)
1.傲慢 真诚 卑微
2.如果……虽然……但是……
3. 这句话表现了林肯对父亲的敬爱与尊重和他不以出身不好为辱的优秀品质。
4.略
六年级阅读主题:国家 城市
(一)水都威尼斯
1.宽窄不一 各具风姿 多种多样
2. 对比 宽窄不一
3.(1)桥上开设了许多店铺。
(2)全桥由桥屋覆盖。
(二)伊拉克
1. 不仅……还……
因为……所以……(或)由于……因此……
2. “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______:(或——)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3.有名、闻名; 丰富 、丰盛
4. 第2自然段:伊拉克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第3自然段:伊拉克油气资源丰富,这给他们国家、人民
带来了财富,但也使他们深受战争之苦。
5.好事有时也可能变成坏事。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本是
好事,可却引得坏人来争夺,带来了战争。
举例子(略)。
篇12:《秋夜曲》张仲素唐诗鉴赏赏析
【作品介绍】
《秋夜曲》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原文】
秋夜曲
丁丁漏水夜何长⑴,漫漫轻云露月光⑵。
秋逼暗虫通夕响⑶,征衣未寄莫飞霜⑷。
【注释】
⑴丁丁:形容漏水的声音。漏:古代计时的漏壶,又称漏刻。随着壶中水的滴漏,相应地显示出标志时间的刻度。
⑵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⑶暗虫:暗处的秋虫。通夕:整晚,通宵。
⑷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
【白话译文】
漏壶的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为何如此漫长,无边无际的云彩间漏下淡谈的月光。秋日的清冷令秋虫整夜鸣叫,给戊边丈夫的棉衣还未寄出,请老天可干万别降下寒霜啊!
【创作背景】
张仲素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在军中亲眼目睹边关战士征夫离人彼此之间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一诗。
【赏析】
这首七绝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开头两句中,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表面上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这里的“暗虫”虽然很难说是对戍夫的一种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号的声音,却的确使这位少妇感到天气凉了,联想到了远在边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还很单薄,该赶快寄衣服给他了。所以末句才发出了“征衣未寄莫飞霜”的乞求。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这天真的出语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很难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表现全诗所要抒写的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作者介绍】
篇13:秋阅读答案
次联,写喜凉之情,此诗前后三联笔致均较平,惟此联最精警。秋前之凉爽,本为人们所盼的,故姜夔《平甫见招不欲往》的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之句,传诵人口。但写喜凉而用如寇退作为比喻则极罕见。对句用似潮来譬喻老境来势的迅猛,亦不寻常,不像以潮比愁之为常见。苏轼《洞仙歌》词: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可知迎凉、避老,两美难兼。诗以但得、不避四字冠于句首,显出瞬息间心情的变化,表示宁为前者而牺牲后者,以坚决语气强调,和他后来所写《立秋二绝》中的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用意相近。这一联,就组织言,是工整的对偶;就气机言,又是语意贯连的流水对;所以兼有立意新颖、取譬奇特、语言精工、气机灵活的妙处。
第三联写天凉后生活的变化。天气凉爽了,故觉酒杯可亲近,亲近酒杯,又收到触拨诗情之效;天热、眼病,都不利于看书,天气凉爽了,读书的兴致又起,病眼也就受招邀而继续看书。触拨、招邀,从物拟人写来,角度有变化,用词也新鲜。这联所写顿凉之效,使上联所写之喜显得更有着落,起了以事足情,以绿叶扶红花的作用。
篇14:秋阅读答案
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美丽的秋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花园。刹时wàn zǐ qiān hóng( )、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měi bù shèng shōu( )。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田间。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像翻滚着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梁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这时,地里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机声轰鸣。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果园。看,树上shuò guǒ léi léi( )。有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黄澄澄、紫盈盈……好可爱啊!大大小小,五光十色,shǔ bù shèng shǔ ( )。孩子们在园中嬉戏,他们爬上树去,摘一颗果子,咬一口,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你悄悄地走来,走上山坡,带来了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山上,黄花遍地与稻田相接,像镀上了一层金色;瞧那边的山上,霜叶如醉,遮盖了半个天际,红得像火焰在燃烧。这一黄一红,时分时合,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我迷恋你啊,秋!我赞美你啊,秋!你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1.根据文章内容连线。
花园------
正确答案:花园------菊花
田间------
正确答案:田间------高粱
果园------
正确答案:果园------柿子
山坡------
正确答案:山坡------霜叶
2.根据文章内容连线。
玛瑙似的------
正确答案:玛瑙似的------山楂
葫芦似的------
正确答案:葫芦似的------鸭梨
珍珠似的------
正确答案:珍珠似的------葡萄
3.仿写句子。
稻谷笑弯了腰,高梁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
参考答案:风儿来吹箫,小树伴舞蹈,鲜花歌声扬。
4.根据拼音写汉字。
shǔ bù shèng shǔ
参考答案:数不胜数
5.根据拼音写汉字。
shuò guǒ léi léi()
参考答案:硕果累累
6.根据拼音写汉字。
měi bù shèng shōu()
参考答案:美不胜收
7.根据拼音写汉字。
wàn zǐ qiān hóng()
篇15:阅读训练答案
(一)老槐树
1.笔直 巨大 茂密 绿色 和蔼 快乐
2.慈祥 茂密
3.粗壮 和蔼
4.(1)那巨大的树冠向四面伸展,茂密的树叶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活像一把绿色的大伞。
(2)它那灰褐色、笔直的树干,高高地伸向天空,快要超过三层楼的楼顶了。
(3)三四个小朋友手拉手,也合抱不过来。
5.校园里有一棵老槐树,高大、粗壮。
(二)小青蛙
1.轻轻 移动 透亮 机智
2.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像两颗晶莹透明的玻璃球,鼓得高高的,一眨一眨的,可机灵了。碧绿的身体布满了深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在发脾气,一鼓一鼓的。
特点:眼睛大大的、身体碧绿、肚子是白色的而且还很大。
3.因为青蛙捉害虫。少一只青蛙,就有上万只害虫逃掉,庄稼的损失会很大。
4.我便决定把小青蛙放了。从今以后,我要保护青蛙,善待所有人类的朋友。
5.略
四年级阅读主题:热爱和平
(一)一个苹果
1.(1)A (2)A
2.激烈地(争论) 微妙的(变化)
顽强地(拼搏) 刻苦地(钻研)
3.不重复。“幸福”是“我”为生活在这充满友爱的集体中而感到幸福。“骄傲”是“我”为身边这些危难之时不怕牺牲自己、首先想到他人的战友而骄傲。
(二)和平鸽
1.动人 驯养 请求 惊奇
2.一只洁白的和平鸽
3.(1)返回巢穴。
(2)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4.竹竿上的白布被他换成了象征复仇火焰的红布。
5.第一层:留辛驯养了一群白鸽。
第二层:徳寇杀害了留辛,并扫射鸽群。
第三层:应留辛的爷爷的请求,毕加索画了一只白鸽。
五年级阅读主题:童年趣事
(一)播种希望
1.高高 哞哞 清脆
2.(1)脊背向前弯曲。
(2)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3.(1)补充说明 (2)补充说明 (3)转折
4.怕“我”失望,想在“我”的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并让“我”感受成功。
5.表面上“我”收获了一个大西瓜,实际上“我”还收获了自己成功的事业、乐天的性情和幸福的生活。
(二)童年趣事
1.zhān qiāo
2.(1)口水流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
(2)形容战斗、竞赛或劳动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3.普通 索然无味
4.时间 家乡的歪脖子大枣树
5.春天:用弹弓打马蜂窝被蜇。
夏天:用“面筋”捉知了,用小铁铲挖“知了猴”。
秋天:打枣,吃枣糕。
冬天:掏鸟窝,吃鸟肉。
六年级阅读主题:艺术追求
(一)摔琴
1.而来 虚席 如痴 袅袅 震惊 悠然
2.有名 绝妙 宝贵 惊讶
3.(1)多用于形容阅读诗歌、小说,听戏曲、音乐等时的忘我的精神状态。
(2)安闲、闲适的样子。
4.“余音袅袅”一词写出了观众都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人们正在享受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这件“宝贝乐器”却只有一元六角五分。
5.(1)看五千元的小提琴 欣赏演奏者的技艺
(2)演奏的技艺 欣赏演奏者的技艺
6.观众可能会说:“这么昂贵的琴摔坏了,多可惜啊!”
7.示例:一个好的演奏家,靠的不是昂贵的乐器,而是他的演奏技艺。做人不能只看外表,要学着看他所掌握的本领。
(二)伯牙学琴
1.①A ②B
2.为了让伯牙从大自然中感受真正的音乐。
3.是大自然中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
4.大自然的清声鸟语。
篇16:秋阅读答案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乙】行秋
徐现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
注:①筝:古筝。
2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是诗人被贬朗州时所作。全诗融景、情、理于一炉,不仅仅写出了秋天的生机,更抒写了一种高扬精神。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给读者留下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B、甲诗“我言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论调的有力否定。
C、乙诗整首诗以静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了以静衬动、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
D、乙诗纯然一派秋景,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26、读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雪”两句后,在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请简要描述。(2分)
27、上面两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意境却不相同。请分析两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
25、(2分)C
26、(2分)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答出大意即可)
相关文章:
中德餐桌礼仪文化02-16
图书资料员02-16
语文职业应用能力02-16
任务三 做富有语言魅力的讲解员02-16
昆明小提琴培训班02-16
《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案02-16
浪漫与夜曲02-16
夜曲优秀作文1000字02-16
王维:秋夜曲02-16
四年级小夜曲教学设计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