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体会到, 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 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 求知愿望强烈, 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 数学教学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从学生学习情感入手, 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结合本人实践, 谈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教学艺术,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 “导”要精彩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 教师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只有这样,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人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二) “导”要适度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 导入也要讲究个“度”。要导得适度, 教师就要做到语言精炼而不冗长, 简明而又准确无误,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使他们对所学习知识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述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 使他们想学习。
二、重视启发、诱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 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 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 用直观教学引入——建立数学概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迁移规律出示一个长方形, 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长, 并让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
2.出示“圆”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圆, 用手指出圆周。
3.让学生动手演示, 感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介绍圆周率, 理解π的意义, 掌握π的数值。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最后举例, 一是求圆的周长, 二是求圆的直径。
三、掌握学生认识规律,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初级阶段, 思维水平比较低, 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 从简单逐渐到复杂, 由个别到一般。理解问题的程度、水平有较大差别。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用其认识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实物观察, 得出如下计算方法:
方法1:长×宽+长×宽+长×高+长×高+宽×高+宽×高;
方法2:长×宽×2+长×高×2+宽×高×2;
方法3: (长×宽+长×高+宽×高) ×2。
这些方法说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差别。通过讨论, 同学们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既概括又简练, 提高了认识水平, 使一些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善于创设问题增境, 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要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1.会听。课堂上, 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教师讲, 特别是自己搞得不太懂的地方。而且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 特别是与自己思路不同处。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我进行了如下的练习: (1) 口算题由教师口述, 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2) 教学口述应用题, 学生直接写出算式。
这样, 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2.会看。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 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 教师可以少讲, 甚至不讲, 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 作出判断。
3.会想。首先要使学生善于想, 这除了靠教师的启发点拨外, 更要靠教师去“激励”、“促动”, 促使学生去动脑想问题, 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通过讨论, 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4.会说。在课堂上, 要尽量让学生多说, 要鼓励学生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 让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 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更要给他们说的机会, 说的自由。
总之, 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使他们喜欢数学, 乐学数学。
相关文章: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文化与职工教育02-17
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实效性探究02-17
物理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主动地位的研究02-17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性02-17
如何合理运用数字教育资源02-17
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02-17
合理运用教学光盘激活语文课堂02-17
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论文02-17
浅谈运用情感教学促进学生学习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