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投资哲学

关键词: 吹灰 估值 哲学 投资

经济危机投资哲学(精选五篇)

经济危机投资哲学 篇1

这篇短文意味深长,勤奋进取与幸福感并无直接关系,懒人生活或许才是智慧的表现,正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收购雅虎后,给员工上的第一堂课就是《世界如此的精彩都是拜懒人所赐》。“懒惰”曾被列为投资七宗罪之一,但太勤劳也不见得明智。有些投资者闻鸡起舞枕戈待旦,每天早晚聆听专家研判,不错过任何小道消息,辛苦追逐着顶和底,而在频繁的买卖、无数辛苦“操作”之后往往是一场徒劳。

事实上,人类的很多发明都起源于懒惰。懒得爬楼,于是他们发明了电梯;懒得走路,于是他们制造出汽车、火车和飞机。而在基金投资领域,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懒人”?首先不要勤快地更换基金。很多投资者习惯性把当期或者短期内的净值涨跌排名作为评判依据,略微上涨就欣喜地断言它是优质基金,继续追进;一旦账面上出现亏损,又对其极度失望。这样频繁地更换基金,容易错失明星基金,而且不同基金之间有着不同的投资思路和板块效应,中途换基说不定遭遇双重打击。其次,不要辛苦地波段操作,在大趋势并未改变的情况下,懒惰地持有还是明智之举。美国波士顿金融公司对过去50年美国基金投资的统计显示,只投资1年基金的亏损几率是30%,5年是10%,而10年则降为0%,这是长期懒惰持基有力的数据支持。最后,基金定投和指数基金都是懒人的好伙伴,轻松告别择时和选股两大难题,通过定投平衡市场短期波动风险,通过指数化投资获取市场的合理化平均收益。

投资哲学——读书笔记 篇2

本周,阅读了一篇有关哲学投资的文章。对于哲学投资终于有了一个更为深切的认识。这篇文章虽然简短,而且只有15个要点来组成,但是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哲学投资这一充满哲理的经济问题。

很多人对企业估值态度是: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假如能精确地估值,赚钱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可能资本市场也不存在了。事实上正是如此。就像现在的股票或者资金市场,在股票与基金选择方面,不能一味的依照投资家以及那些所谓的投资排行榜来考虑。那些投资家的估计,只是根据以往的走向与业绩来判断,并不代表着该基金以后的发展一定会好,所以在投资方面,没有谁能真正地估计出最赚钱的投资法门,那些投资家的经验只能让你作为参考,并不能完全听信的。要是真有这么准,这世界上就会多了很多百万富翁的。大师们是靠投资哲学与与策略取胜的彼得·林奇说过,福布斯榜上400个富豪没有一个是靠预测起家的,巴菲特也说,自己不是宏观分析师也不是市场分析专家。所以简而言之,未来市场会怎么样,短期而言,没有人会知道。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很多结论,在目标制定方面,我们应该多制定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不要那么多,在不断的完成短期目标的时候,以试着去完成长期目标,循序渐进,由量变构成质变。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知道,没有任何人可以不经过艰辛的努力而获得成功。如果你相信你找到了一个适合你发展的领域,并一开始就注定你会成功,这很好,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只有努力了才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其实也是一种对未来个人资本的投资了。只有现在经过艰辛的努力,以后才能不用生活得很辛苦。

在投资方面,书中还提到,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大笔的钱投入到有所了解的企业以及完全信任的管理人员中,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将资金分散在大量他一无所知或毫无信心的企业中就可以限制风险,完全是错误的。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是有限的,在特定的时间里,很少有超过2到3个的企业,是绝对值得信任的。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理解的企业是很少的。投资,其实不仅仅是一种经济领域的活动,它涵盖了商业领域的全部方向。既需要诸如财务数据等方面的定量分析,还要对社会各方面有宏观及微观的分析,了解市场走向的规律,以及政府的调控手段才行,这样才能将投资的风险将低。而且,在关键时刻,一定不能手软,一旦发现漏洞,马上去填补,一定要抓住少有的机会,扶摇直上。

寻找投资哲学的圣杯 篇3

每个投资者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圣杯,希望就此打通投资的任督二脉;在此孜孜以求的过程中,既要归纳、总结、构建投资分析框架,更要提升对投资哲学、方法论的认识。

曾经有朋友说,不同股票分析师在讨论一个股票时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直接打开各自的估值模型、再具体交流,谓之碰模型:因为一个公司所有的市场环境、经营战略、管理执行、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在估值模型中都有所体现。沿用这一说法,投资组合实际上是投资者的投资哲学、对当下政治经济分析判断、对具体公司喜好的综合体现。借用计算机编程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投资哲学、具体投资分析方法和投资组合三者之间的关系:投资哲学反应了编程者的架构设计能力,具体投资分析方法是一个类,而投资组合是类的一个实体。即使是一个编程高手,也不可能在每个技术细节上都能处理得完美,但是其架构设计能力的高下整体决定了代码的效率和优雅;投资哲学的思考并不能决定投资组合每天的业绩,但其丰富完善长期而言可以整体上改善投资业绩。

具体投资分析方法无所谓好坏,关键是是否适合投资者:不但要适合投资者的知识结构、个人资源禀赋,更要适合投资者的心胸、情绪管理能力。投资者只有和投资分析方法合二为一,方能如庖丁解牛般驾驭自如、游刃有余。但优秀投资者所用的投资方法背后蕴含的投资哲学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矛盾论。投资流派众多,而且往往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既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既有价值投资,也有成长投资;既有定量分析,也有定性分析;既有趋势投资、强调顺势而为,也有反转投资,强调逆势而上。或者坚持一种操作理念,始终如一;或者兼容并包,随风而舞。前者的挑战在于当市场风格和投资者所擅长的操作不一致时,投资者能否蓄势待发或坦然面对阶段性挫折;后者对投资者融会贯通及时机拿捏提出了相当高的挑战。

二是发展论。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方面,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其晴雨表的资本市场更是潮起潮落,投资哲学也不应该是静止不变的;另一方面,我们对各种规律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深化的,也会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投资者在不断加深对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己关系的理解过程中,也在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投资哲学。

三是实践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投资哲学不能单纯地坐而论道,而应起而行之:在投资实践中摸爬滚打,干中学。在这个学(投资)哲学、用(投资)哲学的不断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加法、减法的关系。所谓加法,是要博采众家之长;所谓减法,是要结合个人特征,提炼总结出个人的投资分析框架。没有经历波澜壮阔,如何轻言心如止水?就此而言,干好一项工作所需的一万个小时的积累不无道理。

经济危机投资哲学 篇4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既体现出他浓厚的人本主义经济哲学情怀,同时表现出他深厚的经济哲学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论,即用哲学的批判法和概念的批判与比较方法.当然,它尚处于不成熟的.思想阶段.

作 者:朱莉莉 万惠琴 ZHU Li-li WAN Hui-qin 作者单位:朱莉莉,ZHU Li-li(苏州大学,政治与管理系,江苏,苏州,215021)

万惠琴,WAN Hui-qin(常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常熟,215500)

吕不韦的投资哲学 篇5

国内无望,吕不韦于是出国寻求发展的道路。由于家业的关系,他最先选择的事业是经商,从事国际贸易。吕不韦离开卫国以后,在韩国的旧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大获成功,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豪商,被称为阳翟大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阳翟为总部的商界大鳄。阳翟大贾时代的吕不韦,大概也就30岁左右,家累千金,富可敌国,往来行商于各国之间,贱买贵卖,事业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

大约是在公元前262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五年的这一年,吕不韦为生意上的事情来到邯郸,偶然结识了子异。子异的身世处境,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史书记载了吕不韦初次见到子异时的感慨。这个感慨只有一句话,就是已经成为汉语成语的“奇货可居”。奇货,稀少珍奇的货物;可居,可以进货囤积。“奇货可居”,就是现在投资购进稀缺的商品,留待将来高价出售。吕不韦不愧是国际级的大商人,他将子异作为投资对象审视,精明地察觉出子异作为商品的价值。

吕不韦是老谋深算的投资大家,他认准目标以后,行动非常慎重。在邯郸初见子异时,他声色不露,只是在心中审度盘算。回到阳翟,他先做调查,搜集各种信息,经过仔细研究,再三计算核实以后,制定出一个大胆的投资计划,决定将自己的全部资产,投资到子异的升值空间中去。

由于事关重大,他觉得需要同父亲商量。

吕不韦专程从阳翟回到濮阳老家,就拟定的计划征求父亲的意见。在《战国策·秦策》里,留下了吕不韦与父亲谈话的片段。这段谈话的大意是这样的,吕不韦问父亲说:“投资农业,耕种收获,可以获得几倍的利润?”父亲答道:“十倍。”吕不韦又问道:“投资商业,买卖珠宝,可以获得几倍的利润?”父亲答道:“一百倍。”吕不韦再问道:“经营政治,拥立国君,可以获得几倍的利润?”

吕不韦的这一句问话,就是他看中子异的价值所在,也是解答“奇货可居”的关键。在吕不韦的眼里,子异的商品价值,不是普通的商品价值,而是政治权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吕不韦要由经营商业转入经营政治,他要由买卖商品转入买卖权力,他要投资子异,拥立子异成为秦国的国王。

对于一位商人来说,这可是破天荒的投资计划。当然,吕不韦的这个投资计划并没有脱离商人的算计,正如他话中所表露的,他这样做的基本动机,仍然在于利润。然而,这个投资计划对于普通的商人来说,毕竟是超出了商业的常规,利润究竟有多大呢?他拿不准,他心中不安,他希望从父亲的口中得到一个中肯的估计。

吕不韦的父亲又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只有两个字:“无数。”

这个“无数”是什么意思呢?迄今为止,专家学者们的理解是这样的,顺着前面农业利润十倍,商业利润百倍的话往上走,增加到一千倍一万倍,一直大到不可计量。看得出来,这是无限乐观的利润期待。然而,“无数”,还可以有另一种读法,就是将“数”作为动词读为“计数”,理解为无法计算,难以预测。如果这样读的话,吕不韦父亲所回答的“无数”就是一种对于高风险投资的谨慎评估。那么,这两种解释,究竟哪一个更符合吕不韦父子当时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和决策心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新审定,一起来作合理的判断。

从以后的事情来看,吕不韦投资子异,不但投入了全部财产,而且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这件事,对于吕不韦个人而言,不仅是一种追求利润的商业投资,也是一种由商界到政界的事业转型;进而,对于吕不韦的人生来说,更是一种追求新的生命价值的冒险。吕不韦将如此重大的问题,专程回家与父亲商量,可见他对父亲的敬爱与尊重,同时也可见他在重大问题上对父亲意见的重视;吕不韦父子之间的情深义重、心心相系的关系,也由此可见一斑。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吕不韦的父亲深知儿子的能力志向,他知道儿子不愿意仅仅满足于商业的成功,而是要追求更加广阔的世界。以他对儿子的了解,他知道儿子不是卤莽行事的人,对于新的投资计划已经经过深思熟虑,有了成算和定见。儿子的到来,与其说是征求意见,不如说是寻求理解和安心。

得到父亲的理解,吕不韦心中最后一丝不安消去。他辞别父亲,回到阳翟,开始行动。

以上,我们一起审查了吕不韦投资子异的过程,通过这次审查,吕不韦之所以为子异“破家”,也就是倾其所有的财产投资于子异的动机,应当是很清楚的了。从本质上讲,吕不韦是追求利益的商人。对于吕不韦来说,最高的利益就是资助子异登上王位。然后由成为秦王的子异给予自己最大的回报。吕不韦的这种行为动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是致力于助选而不是追求自己当选。

(节选自《秦始皇的秘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经济危机投资哲学论文 下一篇:潜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