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进行安全教育的知识点

关键词: 班主任 人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班主任进行安全教育的知识点(精选6篇)

篇1:班主任进行安全教育的知识点

班主任进行安全教育的知识点

1.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

从你意识到这是一次地震,到地震结束,一般只有十几秒的时间,很少会持续一分钟以上。要把握好最早的几秒钟,赶紧躲到最近的安全地方。躲避到地面上停止摇动,再也没有东西落下来为止。当听到地震发生的信号后,学生们立即开始演练,应该做到:

(1)要保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尽快躲避到安全地点,千万不要匆忙逃离房屋。

(2)在室内的学生,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体尽量小,躲到桌子或墙角,以保护身体被砸,但不要靠近窗口。

(3)躲避的姿势:将一个胳膊弯起来保护眼睛不让碎玻璃击中,另一只手用力抓紧桌腿。在墙角躲避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可以拿书包或其他保护物品遮住头部和颈部。

(4)卧倒或蹲下时,也可以采用以下姿势:脸朝下,头近墙,两只胳膊在额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额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和嘴,用鼻子呼吸。

(5)在走廊的同学,也应立即选择有利的安全的地点,就近躲避,卧倒或蹲下,用双手保护头部,不要站在窗边。

(6)洗手间内的同学,也要采取应变措施,就近躲避。

(7)在室外的同学,应跑到空旷的地方,要用双手放在头上,防止被砸,要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8)老师要按预先的分工,迅速到每个教室检查避震的情况,发现有采取不正当措施的,要及时纠正。

(9)本次演练,听到“地震发生”的信号后,教师要迅速组织学生躲避到课桌底下。

2.火场逃生

(1)直立行走有困难时,应弯腰前进或伏在地上爬行,因为底部会保留部分新鲜空气。

(2)如果走廊充满烟雾,要注意寻找紧急出口方向行走,逃生时为了防止火场浓烟呛入,要用湿毛巾或衣角捂住口鼻,手摸墙前进。(在烟火非常浓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匍匐撤离的办法;也可以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身裹好,再冲出去。)

(3)本次演练,听到“紧急疏散”信号,要求教师组织学生低头弯腰,衣角捂住口鼻按路线迅速撤离。

(4)进了安全通道,特别是楼梯,严禁推搡、拥挤、抢先,要有序撤离。

(5)紧急疏散路线及顺序基本按出操的路线及顺序,但必须行动迅速、安静、不慌张、有秩序、互相关心。

篇2:班主任进行安全教育的知识点

最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学校安全事故频发,作为一个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刻不容缓。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随意乱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我认为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应该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和平时的习惯抓起。

一、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

作为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盯着学生,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护和安全自救知识非常重要。我进行安全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故事引导,潜移默化。

在班会课上我经常讲一些如何保护自己安全的故事,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宝贝当心》中的遇到特殊天气怎么办?雷雨天能不能躲在树下?孩子们在这些喜闻乐见的故事中不知不觉熟练掌握了一些安全知识。

2.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我经常教育孩子,在发现有安全隐患时要及时向老师汇报,而我平时在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安全隐患也会及时向全班孩子提出要求,并指定专人负责检查监督,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及时抓住一些典型的隐患事件,对孩子进行教育。例如:有学生在玩耍时摔断胳膊、腿,碰破了额头等安全事故。我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在场的同学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对这次事故的的体会和看法,用身边的事教育学生。学生很容易受到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很有帮助。

另外我也注重平时小细节的监督和检查。比如每天放学路队我都跟着学生送到十字路口,并指定路队长安排学生排队,看红绿灯过马路,每天下午和第二天早晨反馈路队情况,做到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3.创设情境,形成技能。

体验是学生成长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不断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无法真正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要从细节抓起,在细节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如:学生有时流鼻血或不小心划破了手等就会惊慌失措,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其他学生也只会找老师,我利用这些机会让学生学会自行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一同经历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同时,我们还要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如:让学生观看安全教育影片,参观一些安全教育图片展等,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办法。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办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

二、及时进行安全告知。作为班主任,我觉得学生的安全不是只靠自己就可以的,因此与家长配合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班主任的告知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学校或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有关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对学生告知。如春游活动中的行走、乘车、具体的操作注意事项;体育运动中某些项目的危险性,练习设备、器材的安全性能等内容都在活动之前告知学生,并且划分好小组,选好小组长,在全班编织一张安全监督的网络。二是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如校园内外维修改造,施工场所或临时搭建的设施,校园内外处所、场地、水电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等,同时也告知家长,请家长配合自己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这样做既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也减少了许多矛盾。如我校巷道内施工时我就会给家长发短信,提醒他们学校巷道现在正在施工,请督促孩子不要在巷道内逗留,这样在家长和老师双重的提醒下,孩子们都知道应该快速通过施工现场,即使有人逗留也会被其它人拉走。三是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对家长告知。如学生生病、学生请假离校或缺课、学生间发生纠纷或矛盾、学生的不良习气以及学生发生伤害或意外事故等,都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与家长协商解决办法,争取家长的配合,监督孩子养成好的、安全的行为习惯。如一年级体育课上,我班孩子在塑胶操场摔倒,当时觉得是骨折,因此及时打电话给家长,并且送学生去医院,家长赶到时已经治疗完毕,减少的矛盾。四是把发现的班级内部、校园内部及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向学校领导告知,班上发生了一些安全问题,我总是在第一时间向主管领导报告,并写好情况说明及自己的处理方式。

三、学生自治,齐抓共管。

班级安全管理靠班主任一人是不行的,只有加强同任课教师的配合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比如请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情绪,发现学生有反常的情绪或异常行为要及时同班主任“会诊”并“对症下药”,如:有任课教师反应我班一个学生上课总是处在发呆的状态,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我及时跟家长取得了联系,经检查孩子是镁缺乏症,如果太紧张会造成昏厥,现在正在治疗中,于是我配合家长及时给与孩子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有起色。

求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对言行、情绪异常的要找学生了解情况并告之家长,共同“医治” 心理创伤。孩子之间总是有一些话是老师和家长不知道的,因此经常找孩子了解情况,对于孩子心理的及时了解掌握,比如有一些孩子相约要去公园玩,可是没给家长说,于是我召集孩子们开会,提出要求(1)必须告知所有的家长,得到家长的同意。(2)至少有一个家长跟随。由于了解及时,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学生的安全管理只有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力量,构建学生安全自治管理模式,才能做到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有人巡查安全漏洞,有人监控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因此,我在班级建立起安全隐患排查小组、行为规范督查小组、事故报告小组等学生自治组织.健全班级安全管理制度,通过这些组织掌握班情,把握动向,运筹帷幄,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例如:班上一个孩子在课间玩耍是从体育器械上摔下,学生发现及时找到我,我及时向学校汇报并给家长打了电话,及时带孩子进行了治疗,事后学生建议成立一个小组专门监督体育器械玩耍安全问题,我同意了,之后这一区域就成了重点监管区,孩子们在玩耍时明显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安全,有效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篇3: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技巧

一、加强礼仪教育

加强礼仪教育, 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塑性强, 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 很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 自私心较重、对物质生活有过高的奢求;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大, 家长溺爱, “骄娇”二气严重, 不爱劳动、生活不能自理, 害怕吃苦;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 不懂得礼仪、不关心别人、不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在仪表行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尊敬师长、集体活动、社交方面不懂规矩。我们班开展的以“礼仪教育为主题的队会”在全校引起共鸣, 此外, 还进行了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实践活动、户外活动等。通过一个学期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这就是班主任的法宝。

二、以情感人, 以情激励

中学生的心理基础不够牢固, 尤其在情感、意志、动机、需求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波动性, 他们常常不能克制自己, 容易被外界一些不良现象所干扰, 从而产生各种烦恼。其中人际关系、学习与升学问题、日常接触发生口角问题等最为普遍, 他们急需教师的帮助、引导和解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洞察学生的心理问题, 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 架起师生心灵之桥, 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向教师倾诉他们的心理创伤、疑问和呼唤。争取家长的配合, 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作为教师, 既要教, 也要育。要育好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爱好、困惑等问题。记得有人说过:“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家里, 父母是孩子们的朋友, 在学校, 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放下自己的架子, 亲近学生、倾听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用慈爱之心对待犯错的学生, 用巧妙的方法去沟通、引导, 这样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喜欢教师, 愿意和教师待在一起, 就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

四、学会赏识

“赞美犹如阳光”。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徐悲鸿对齐白石作品的赞许, 熊庆来对华罗庚论文的肯定, 使中国多了位艺术家和科学家。同样, “甜言蜜语三春暖, 恶语伤人腊月寒”。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必会催其奋进, 一句表扬可能终身受益。但经常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挑毛病, 会使学生丧失志气, 丧失上进心。对于经常违纪的学生, 要注意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首先了解该生纪律表现差的原因, 了解他的家庭情况, 了解他在校及社会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在此基础上, 单独找学生谈话, 以诚恳和帮助的语气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鼓励他们尽快克服缺点。正所谓“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学生不犯错是不可能的。王爱华校长也说:“思想工作像雨露甘泉, 需要对一些智力、能力较差或行为偏差的学生及时施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五、挖掘特长, 培养荣誉感

教育要以人为本, 平时, 我们在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 没有注意挖掘学生的特长, 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所以教育效果不是很好。

尽管各种方式方法有了, 还要“抓在细微处, 落在实效中”。经过尝试实践, 笔者认为魏书生老师的一些做法, 是可行的, 那就是班级内容实行“分级管理制”。一级管理:六名班干部负责全班各项工作的监督管理;二级管理:组长分管各组的学习、卫生;三级管理:科代表负责各学科的学习情况, 及时辅助科任教师工作, 班中大小琐碎工作分配到个人。以点带面, 发挥主体作用, 班主任就不那么疲劳了。这些做法, 就是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4: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急救知识的教育

关键词 生物教学;现场急救;有效止血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4-0058-02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还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加学生在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天灾人祸等情况下自救和急救的知识。因为许多紧急伤病的患者,在送医院之前,就要施行急救,如果失去了在第一时间抢救的先机,就有可能无法挽回宝贵的生命,或是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以突发心跳停止为例,每晚一分钟急救,病患存活的几率就下降10%。中国卫生部的数字显示,我国心脏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为2%,西方发达国家存活率为60%,美国一些城市高达74%。发达国家成功率如此之高,与他们普及急救知识有很大关系,美国中学已全面开设急救课程。

如果有更多的人掌握一些现场急救的知识,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能派上用场,为后续抢救赢得宝贵时间,从而挽救急死病人的生命。在生物教学中适时增加急救自救的知识。比如在讲到“心脏”一节时可增加心脏的救护知识;在讲到“循环系统”时可增加如何抢救出血的病人。

1 识别是否需要急救

老年人急死多由冠心病(急性心梗或室颤)引起,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意识丧失、面色苍白或死灰、口唇发青、瞳孔散大、脉搏消失,心音听不到、血压测不出,有的还发生四肢抽搐、小便失禁,随之呼吸不规则乃至停止。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必须实施急救。

2 进行现场急救

2.1 心脏扣击当病人心脏骤停时,要即刻用拳头在其胸部左侧,用中等力量连续快速击打3次~5次。实验证明,每击打一次可产生5瓦/秒的电能,可起到除颤、调整心律和引发心脏复跳的作用(类似电除颤器电击复律的作用)。

2.2 心脏按压如用拳头击打无效,则应立即将病人移至硬板床上或地上,令病人取仰卧位,救人者位于病人一侧,先将左手放在被救者胸骨的下1/3处,右手掌重叠放在左手背上,以每分钟60次~80次的节律,有节奏地冲击式的垂直向下按压胸骨,所用力量要使胸骨下段下陷3厘米~4厘米。注意心脏按压的位置要正确,用力不要过猛,以免发生肋骨骨折、气胸、血胸、心包出血、胃内容物反流进入气管造成窒息,或者引起肝脾破裂等并发症。

2.3 人工呼吸如患者心跳呼吸均已停止,则应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这是抢救成败的关键。做人工呼吸前,先要清理病人口腔、鼻腔里的痰、涕及异物,摘掉活动假牙,保持呼吸道畅通。

1)一人操作。救人者一手将病人后颈托起,使其头部后仰,另一只手将病人鼻翼捏紧,然后自己深吸一口气,对准病人张开的嘴口对口吹气。一口气吹完后,随即松开捏紧的鼻翼,让气体从病人口鼻排出,接着再吹第二次。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病人呼吸心跳恢复为止。此时抢救现场如果有氧气设备,要立即输氧。口对口吹气不必过于用力,以免吹破肺泡。一般连续吹气2次,接着按压心脏15次。对牙关紧闭的病人,也可对其鼻孔吹气。

2)二人操作:一人每按压心脏5次,另一人口对口吹气1次。

2.4 注意事项

1)在实施急救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变化,如瞳孔由大变小、意识恢复、皮肤口唇转为红润,并能摸到脉搏或者测到血压,说明急救已获得成功;

2)在现场急救的同时,应立即拨打“120”求救;

3)实施急救时,要维护好秩序,疏散围观群众,保持急救现场空气新鲜。

3 有效止血方法

出血是创伤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成年人出血量超过800毫升~1 000毫升就可引起休克,危及生命。因此,止血是抢救出血伤员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挽救伤员生命具有特殊意义。

3.1 一般止血法针对小的创口出血。需用生理盐水冲洗消毒患部,然后覆盖多层消毒纱布用绷带扎紧包扎。注意:如果患部有较多毛发,在处理时应剪、剃去毛发。

3.2 指压止血法只适用于头面颈部及四肢的动脉出血急救,注意压迫时间不能过长。

1)头顶部出血:在伤侧耳前,对准下颌耳屏上前方1.5厘米处,用拇指压迫颞浅动脉。

2)头颈部出血:4个手指并拢对准颈部胸锁乳突肌中段内侧,将颈总动脉压向颈椎。注意不能同时压迫两侧颈总动脉,以免造成脑缺血坏死。压迫时间也不能太久,以免造成危险。

3)上臂出血:一手抬高患肢,另一手4个手指对准上臂中段内侧压迫肱动脉。

4)手掌出血:将患肢抬高,用2手拇指分别压迫手腕部的尺、挠动脉。

5)大腿出血:在腹股沟中稍下方,用双手拇指向后用力压股动脉。

6)足部出血: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足背动脉和内踝与跟腱之间的颈后动脉。

3.3 屈肢加垫止血法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在肘窝、膝窝内放以纱布垫、棉花团或毛巾、衣服等物品,屈曲关节,用三角巾作8字型固定。但骨折或关节脱位者不能使用。

3.4 橡皮止血带止血常用的止血带是三尺左右长的橡皮管。方法是:掌心向上,止血带一端由虎口拿住,一手拉紧,绕肢体2圈,中、食两指将止血带的末端夹住,顺着肢体用力拉下,压住“余头”,以免滑脱。注意使用止血带要加垫,不要直接扎在皮肤上。每隔45分钟放松止血带2分钟~3分钟,松时慢慢用指压法代替。

3.5 绞紧止血法把三角巾折成带形,打一个活结,取一根小棒穿在带子外侧绞紧,将绞紧后的小棒插在活结小圈内固定。

篇5:班主任进行安全教育的知识点

一是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把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工作真正摆上议事日程,真正落到实处,抓紧抓细抓实,确保学校安全、教学秩序稳定。

二是对校园校舍、附属设施开展大排查,确实把大排查工作做实、做细,不留任何死角,排查工作覆盖到学校的所有设施。

三是对学校安全管理和校园周边的安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整顿校园周边环境上报安保处。

四是组织开展校园管制刀具,危险物品自查收缴专项行动,通过班级自查、学校暗访调查、全校性大排查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校园管制刀具自查收缴工作;通过专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管制刀具,以及收藏、携带、使用管制刀具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教育学生要主动远离管制刀具,并与学生逐一签订“无管制刀具保证书”。

五是扎实开展“安全教育日”和“安全教育周”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举办安全教育主题班队会,重点加强学生校园活动安全教育以及交通事故等教育,深化安全教育的防范意识;召开家长会,告知家长学校上、放学时间,并做好孩子接送和监管工作,倡议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达到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增强广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遏制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篇6:班主任进行安全教育的知识点

道德品质,即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便是他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对一生有重大的影响。现在不少家长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注重智力开发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品德教育。“等孩子长大懂事了,再教育也不晚。”这是一种颇有代表性的看法,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品德教育也要从幼小时抓起,才能有好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向母亲和父亲讲,从儿童懂事的初期起,就应该让公民的品质在儿童心灵中形成、树立和巩固起来。公民意识和公民情感发源于儿童时代,播在儿童心灵中的一粒小小的种子,会长出茁壮的幼芽,长出深根。“

由此可见,对儿童早期的品德教育是何等重要。作为家长首先要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儿童感受到父母的情意和家庭的温暖,在具体方法上要根据孩子“知、情、行”的发展以及外界的要求来决定。所谓¨知”是指对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使他们初步知道具体的行为准则。最好从形象事例教育着手,因儿童的形象思维较先发展,具有很好的模仿能力。

英雄模范和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好人好事,往往会获得孩子的敬仰,并引起他们模仿的自觉性。也可通过看电视、连环画等形象化的艺术手段,来形成对人的道德认识,陶冶情操,培养性格,启发行动,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情’’是指对待是非的感情态度,父母对好的言行、习惯表示满意、欣慰,并愿意学习和模仿,对坏的`言行和不良习惯表示不满和厌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感就是榜样,可使儿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行”是指儿童良好品德和意志行为的培养,给儿童创造实践的条件。譬如,愿意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爱吃的东西也乐意和大家分享等,并创造条件让孩子去这样做。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班主任安全教育管理论文 下一篇:田 班主任安全教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