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火把节(精选三篇)
莫扎特的火把节 篇1
关键词:彝族,中国钢琴作品,少数民族
作为舶来艺术的西洋乐器——钢琴,最初就是以强化中国文化大层面来进行传播的,利玛窦教士依循中国音乐古例,用“边唱边奏”古汉语填词的方法,进行了钢琴在华夏开元似的进献。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隆隆。包括钢琴教会艺术在内的西方文化以各种形式全面进入中国,使中华民族透过缓缓沉重开启的锁国大门视听到了叮咚铿锵的钢琴之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宽广的地域特征和少数民族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其深厚的审美特质与钢琴文化逐渐交融,在我国老一辈作曲家的带领下,经过几代音乐人的不懈努力,将钢琴的西方作曲技法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统音乐特色等“中国化”钢琴元素相结合,使得中国钢琴正在民族化的道路上逐步成熟,形成了一大批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这类以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本民族的音乐元素、民族风俗特色,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展现少数民族生活的;另一类是根据民歌或民族器乐主题改编的钢琴作品,这一类作品主要采用的是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移植的手法。
在西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彝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皆喜歌唱,每逢年节,婚丧嫁娶,各种仪式中都要歌唱,诗人何其芳曾称赞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音乐”。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常用伴奏乐器有筝、箜篌、铜鼓等。自古以来,彝族民间歌曲以“打歌”最为流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跌踏舞”、“烟盒歌”、“左脚舞”、“三弦舞”等至今仍然流传在民间。据统计,我国作曲家根据彝族音乐元素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有:廖胜京《火把节之夜》、章纯创作的钢琴组曲《凉山音诗》、谷娜《彝寨风情》、王建中的《云南民歌五首》之三、朱践耳的《云南民歌五首》之三、储望华的《中国民歌七首》之七、陈怡的《猜调》、刘敦南的《童谣——赠21世纪小钢琴家们》之八、朱践耳的组曲《南国印象》等等。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日来临的夜晚,火把的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中国钢琴曲《火把节之夜》是作曲家廖胜京于1953年根据西昌凉山彝族的火把节欢乐壮观的场面创作的,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全曲热情奔放,纵然是在钢琴作品中,作曲家也极力表现中国少数民族特有的韵律、旋律、节奏、织体、调式调性,模仿少数民族乐器的音响特点,从而使得整个作品最大程度地彰显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一、少数民族民俗节日的音乐体现
彝族有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如火把节、彝历年、密枝节、插花节、赛装节等,其中火把节是彝族最为盛行和隆重的传统节日。彝族又被称为“火的民族”,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斗牛、甩火把、驱邪、祭祖、祈丰。夜晚,人们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火把节前一个月人们便开始准备,彝族人们相信火把做得越多越能祛污辟邪。这首用彝族音乐元素创作的中国钢琴曲《火把节之夜》中炽热、动情的歌舞场面和音乐表达让人立即联想起身临火把节现场狂欢之夜的情景和体验到火把节这一彝族人民特定的民族节庆的气氛。不仅如此,火把节的时候,彝家姑娘要准备彩衣彩裙等,有的还会为情人赶制衣裤、腰带等。小伙子们也要为自己的情人购置银领扣、耳环,甚至还会专为情人擀制蓝色披毡,买黄布雨伞等,因此有的艺术家也称火把节为充满情恋的情歌会。在乐曲的中部,彝族民歌的优美旋律呈现就表现出在节日上青年男女相互倾诉爱慕之情的温婉场景,此段的乐谱上多有“PP”力度标记,音色要求空灵、柔美,三连音的出现和演奏使得旋律显得非常温柔甜美,好像是隐约的笛声从远处传来。
二、民歌旋律和民族舞蹈元素的运用
民歌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产生的歌曲,多以口头创作、流传的方式存在,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和情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中国民歌集成》的编辑工作,这样的势态同样影响了中国钢琴作曲家们的创作思路,将中国民歌或传统音乐的旋律与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相结合,赋予了中国钢琴音乐新的感染力。民间歌舞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彝族人民传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民歌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跃大等特点,其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和一唱众和,或在同一首山歌中,几种演唱形式兼而有之。
在彝族风格的钢琴曲《火把节之夜》中,乐曲一开始由节奏型很强的固定音型来表现节日来临时,人民从村子的四面八方走向火把节的中心广场。随后而来的乐句呈现出彝族民歌《月芽曲》的欢快旋律,展现出参与节日的人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聚集在山腰的平地上,手拉手、肩并肩载歌载舞欢度节日,参与打磨秋、抹黑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了彝族同胞能歌善舞的才艺和勤劳勇敢的智慧。在钢琴曲的主部还出现了彝族民歌《跳团乐》的旋律,“跳团乐”以其完整的曲式结构、优美的旋律、多变的速度和节奏在彝族人民聚居地区深受欢迎,彝族地区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彝族的舞蹈风格具有高原粗犷、豪放的特征。彝族舞蹈种类繁多,舞蹈动作大多刚劲有力而且动感十足。
《火把节之夜》是中国钢琴作品中运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且很成功的曲目之一,原因就在于作者紧紧地抓住了少数民族的节庆风俗的氛围,作为大的创作背景,同时又合理地运用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适时地对音乐素材的民族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利用和处理,在音响色彩、音乐旋律、节奏、织体等主要环节上应用了自己的现场体会,使得一些看似自然寻常的因素创造出了特殊的效果。
火把节的传说 篇2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玉皇大帝在天宫里坐得心神烦闷,命人打开了紧闭的天门,想欣赏一下人间的景象,来消除自己的愁闷。他向下一看,大地布满青青的山,绿绿的树,争艳的百花,绉纱似的流泉;人们为了使自己的生活美好,都在辛勤地劳动着,处处传出欢乐的歌声……
玉皇大帝看着,看着,看得出了神;随后忽然吹直了胡子,瞪圆了眼睛,气愤愤地说:“原先,总觉得我天宫里最幸福最美满。哪里想到,下界人间的幸福美满,竟超越了我天宫。”他没顾得回到宫殿,便发出了一道急令,叫手下一员大将,速速去放一把火把人间烧光。那位大将怎敢违背旨意,只得急速离开天宫,直奔人间。
他来到人间一看,人间的生活和天宫里截然两样。人们的美好生活,不是依靠别人的血汗获得的,而是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来换取,他很羡慕过这样的日子。但这位大将军知道,违背了玉皇大帝的旨意,就有杀头的危险。他反复地想了又想,最后下定决心,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能执行玉皇大帝的旨意。他拿定主意后,回到天宫禀明玉皇大帝说:“已经遵照旨意把人间统统放火烧光了。”玉皇大帝胜利地笑了:“谁最幸福?只有我玉皇大帝;哪里最美好?只有我这超越人间的天堂。”
一天,玉皇大帝又坐得气闷了。他忽然想起了毁灭了的人间,想看看那大地上的一片瓦砾,来解除内心的烦闷。仆从们搀扶着他来到天门前,打开天门一看,只见大地比原先更加繁荣,人们的生活更加美满了。玉皇大帝气得发疯。嘴里喃喃地说:“胆大的东西,难道你吃了熊心,吞了豹胆,竟敢违抗我的旨意!”立刻吩咐左右侍从们,把那位大将绑来,不问清红皂白,推出杀掉。 那位大将虽然被玉皇大帝杀了,可是,他那拯救人间的心并没有死。他的一滴滴血落在大地上,被一个和尚看见,用红色的绸子包了起来。
火把节的来历 篇3
阅读精选(3):
火把节的起源和传说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资料丰富,优美动人。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
一、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罗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二、书伦撰修《西昌县志》载:……唐开元间,有邓耿诏者,六诏之一也。南诏欲并五诏,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邓耿妻慈善,惧难止夫勿行,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背而别。比至南诏,火其楼,诸诏寻夫骸不可识,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南诏异其惠,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于樱城自守。南诏以兵围之,三月食尽,善盛服端坐饿以死,南诏寻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戚友会聚,剁牲饮酒,夷汉同之……。正如《西昌县志.文艺志》(建昌竹枝词)所载: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难回,赠到金杯隐自哀。千古人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
三、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狼狈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迁怒于人间,遣派超多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危害人民,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向玩到天亮结束。
火把节风俗介绍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此刻,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都沙”,“都”意为“火”,“沙”意为“送”,意思是“送火神”或“送节”。
这一天下午,各家要杀一只鸡,意思是杀鸡看鸡舌头顺不顺,鸡舌头顺的话,就认为这一年将吉祥如意,如果鸡舌头不顺的话,就认为不吉,另外再选一只鸡杀后看鸡舌,假如再不顺的话,等到火把节过后要请毕摩来做“除灾祈福”的原始宗教活动。鸡舌的看法是:鸡头煮熟后先捞出来,让长者将鸡的舌头和舌根抽拉出来,然后把舌头上的鸡肉刮干净,先看鸡舌中间,若弯曲,则认为吉;向内弯曲成圆圈,就认为大凶,主人一方要出人命,向外弯曲成圆圈,也认为大凶,客人或亲戚一方要出人命;两边的向内大弯曲,认为内急;向外大弯曲,认为外急。晚饭做好后,要把供在柜子上的饭、肉、汤热好后,由家里的长者端到大门口抛撒以示敬献火神,口中念上一段祈求平安,风调雨顺的祷词后,端回屋里每人分食一点,表示敬火神的食品吃后将会得到火神的保佑。
等到东南方启明星露面时,全村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屋里边舞边念:
烧呀烧,
烧死吃庄稼的虫,
烧死饥饿和病魔,
烧死猪、牛、羊、马的瘟疫,
烧出一个安乐丰收年。
老人念完之后,叫儿女们将火把接到院门口,火把被男女青年们接到野外的田边,同样念着火把节的祝词,带上第一天宰杀的鸡的翅毛等,边唱边向北边离自家房子较远的某个土坡或崖石边,向着历年焚烧邪恶精灵的地方(一般在村子下方),一路抛着火把,抛了捡,捡了抛(意在哄撵驱赶一切邪恶精灵),远远望去就象一条滚动的火龙。这时满山遍野火把在闪耀,火龙在山间弯弯曲曲、曲曲弯弯地游荡,山顶、沟谷也有星星点点、点点星星闪烁着的火光,好象是彩霞在飞舞,好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明代状元杨升庵曾赋诗赞美火把节夜景:“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杨升庵这两句诗把火把节夜间的美景如实地描绘了出来。年轻人就将火把聚在没有猪屎马尿的干净小坡上,并且每人都要象征性地往火堆里丢九根小山草,九块小石粒儿,紧之后又提起各自未燃完的那节火把,排成长长的火龙,绕山绕岭地转。小伙的英姿,姑娘的笑容被映在闪闪的火光中。大家舞啊舞,唱啊唱,渐渐地火把越来越少,火龙越来越短。
到了焚烧邪恶精灵的地方,人们各自为阵,(每家每户都得举行此仪式,孤寡老人请村里的孩子代行。)拆开火把,燃起篝火,把第一天晚上杀的鸡翅毛、鸡脚皮、鸡股骨一齐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也随之焚毁了。因为这鸡已在各自的宅前屋后、庄稼地里转过,人们相信邪恶的精灵已收附到鸡身上。然后找一块较大的石头,把点剩的火把、鸡毛等一齐压在石头下面,火光务必朝北边的“得布洛莫”,即魔鬼的住地,这样就人丁平安,牛羊发展,五谷丰登。顿时,一股股皮毛的焦糊味和蒿枝燃烧的清香味随着晚风在山野里弥漫开来。
借着篝火的光亮,人们一边用蒿枝架起一排排象征喂牲畜盐水的木槽和喂猪的.石槽,嘴里不停地唤马、唤牛、唤羊、唤猪、唤鸡,祈求六畜兴旺。
这天晚上的火把要选扎得粗扎得长的,要不然不够用。送了邪恶精灵后,人们回到场坝燃起篝火继续歌舞欢乐,迎接丰收的到来。小孩们也聚在一齐评价今年的火把谁扎得最捧,商量明年春上哪儿去折蒿枝扎火把,迎接第二年的火把节。
火把节第三天晚上就是结束节日。夜晚,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如闪烁的星光点点,最后聚集在一处,燃成一堆大火,以示全村人团结一心一致防御自然灾害。人们把鸡毛一把一把地扔进熊熊大火之中,火焰映红了半边天。这时,人们各自要用火把燃剩的蒿杆做成猪、牛、羊、马槽型搭好,或把竹子劈成两半做成牲畜喂盐槽,再拾些小石头放在槽型的蒿杆上,一般在每个槽上放九个小石头,表示无数,口中念道:“透过这次火把节,但愿本家粮食堆成山,牛羊遍山坡,美人、勇士、能人、万物聚我家。”等祝福语,以求家人安居乐业,吉祥如意。
云南彝族地区火把节的习俗和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火把节习俗,能够说从资料到形式都有所不同。
彝族火把节习俗,严格说各支系之间都有所不同,各支系火把节习俗都有自己的特点。
按道理,写彝族火把节习俗就应到各地去实地田野调查,但因经费和其他一些原因,不可能走遍所有的彝区。除了凉山彝族地区部分火把节习俗笔者比较了解外,云南和贵州彝区火把节习俗只能从有关资料的介绍中得知。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凉山地区的火把节规模大,习俗方面也基本趋于一致,除了但是火把节的“义诺”地区外,民间没有一家但是火把节的,除民间外,都市里的彝族也过火把节。
云南和贵州彝族地区火把节的状况不一样,云南有些彝族聚居区民间多数举行火把节的活动仪式,有些地区则各家在家中表示一下,有些地区则已但是火把节,只是在口头传说火把节而已。贵州地区部分彝族过火把节,但其资料到形式都已简化,据说只是各家简单表示而已。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当晚,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划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
相关文章:
莫扎特的单簧管,巴赫的双簧管(沪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2-16
电影莫扎特传观后感02-16
莫扎特歌剧02-16
莫扎特音乐特点分析02-16
莫扎特作品音乐论文02-16
莫扎特演讲稿02-16
莫扎特风格的诠释02-16
谈莫扎特音乐在音乐疗法中的特殊效应02-16
莫扎特钢琴作品演奏风格的体会02-16
莫扎特效应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