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鉴别分析

关键词: 肺栓塞 鉴别 栓塞 心肌梗死

心电图鉴别分析(精选八篇)

心电图鉴别分析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男6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2.3±12.4)岁;急性肺栓塞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0.1±11.8)岁,均经过肺动脉造影、心肌酶、TNT等检查后后确诊,心肌梗死组和肺栓塞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①两组患者均在发病72 h内行心电图检查,记录每位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肺型P波、SⅠQⅢTⅢ、ST段异常、窦性心动过速、胸前导联T波倒置、V1S波粗顿等;②采用“肺栓塞心电图21分”积分系统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评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肺栓塞组正常心电图、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顺钟向转位、电轴右偏、肺型P波、V1 S波粗顿、SⅠQⅢTⅢ的比例均高于心肌梗死组(P<0.01);肺栓塞组心电图积分高于心肌梗死组(P<0.05),心肌梗死组ST段异常所占比例高于肺栓塞组(P<0.05);而两组心电图结果在窦性心动过速、胸前导联T波倒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注:△P>0.05,#P<0.01,◇P<0.05,▲P<0.05

注:△P>0.05,#P<0.01,◇P<0.05,▲P<0.05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对肺栓塞等认识提高,该病的诊出率增高,故治疗及时,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因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尤其在一些基层医院,因缺乏肺动脉造影等特异性检查,肺栓塞患者症状表现并不十分典型,与某些心脑血管疾病的表现较为接近,尤其是与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率较高[1]。因此临床将肺栓塞诊断为心肌梗死的误诊较高,这就容易对患者的临床治疗造成严重影响[2]。通过本组资料,二者早期心电图表现可初步鉴别,分析如下。

3.1本组资料显示,肺栓塞早期心电图右束支传导阻滞(45%)、顺钟向转位(33.3%)、电轴右偏(63.3%)、肺型P波(48.3%)、V1 S波粗顿(43.3%)、SⅠQⅢT(26.7%)Ⅲ的比例均高于心肌梗死组。急性肺栓塞后,肺循环阻力突然增加,引起反射性全肺小动脉痉挛,右心室压力升高和急性右心室扩张导致心脏顺钟向转位,表现在额面心电QRS向量环顺钟向转位,终末部分转向右上侧,在体表心电图表现为Ⅰ导联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q波及T波倒置,a VR导联出现终末R波等。另外,V1导联S波顿挫可能提示右心室负荷加重,反映早期右心室扩张及室上嵴肥厚。肺性P波、心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右心压力升高。

3.2通过本组资料分析,提示肺栓塞ST段异常(53.3%)的比例明显低于心肌梗死(85%)患者,两组心电图结果在窦性心动过速、胸前导联T波倒置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冠状动脉痉挛可能为肺栓塞临床心电图改变的原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肺血管堵塞后肺动脉阻力增加,右心压力升高,冠状动脉灌注压下降及多种缩血管物质浓度升高,使冠状动脉痉挛,从而产生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心肌梗死也是主要由于心肌供血、供养不足所导致。因此二者心电图有相似之处,均可引起ST段异常、胸前导联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改变,但在心肌梗死ST段异常更多见。肺栓塞时肺通气血流比例严重失调及过度通气,造成低氧、低碳酸血症,引起代偿性心率加快,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可能原因。心肌梗死时缺血缺氧亦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二者心动过速比例类似。

3.3较大或较多的肺动脉内机械性阻塞及继发性体液因素的参与是肺栓塞时心电图改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阻塞后肺动脉,使右心室系统负荷过重,②释放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促使肺动脉系统收缩、痉挛,加重了肺动脉高压和右室系统负荷;③栓子堵塞肺动脉和动脉痉挛导致的缺血、缺氧,使肺循环血液不能充分氧合,产生低氧血症,造成心肌缺氧或产生类似缺氧样改变[3]。

总之,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改变有20余项,但对肺栓塞的诊断都是非特异性的[4],因绝大多数肺栓塞患者主要表现右心负荷增高的心电图表现,或多或少会出现心电图改变,而心电图检查方便易行,可作为肺栓塞早期诊断的一种常规手段[5];心肌梗死主要表现ST段异常等缺血性表现,正确分析心电图对鉴别两种疾病有一定意义,以降低漏诊率及病死率。

摘要:目的 分析肺栓塞及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为二者鉴别提供经验。方法 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确诊的心肌梗死100例,肺栓塞病例60例,分析心肌梗死组和肺栓塞组早期(发病72 h内)心电图改变并按21评分表计算积分。结果 肺栓塞组正常心电图、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顺钟向转位、电轴右偏、肺型P波、V1 S波粗顿、SⅠQⅢTⅢ的比例均高于心肌梗死组(P<0.01);肺栓塞组心电图积分高于心肌梗死组(P<0.05),心肌梗死组ST段异常所占比例高于肺栓塞组(P<0.05);而两组心电图结果在窦性心动过速、胸前导联T波倒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栓塞主要表现右心负荷增加心电图表现,而心肌梗死ST段异常更多见,二者心电图方面有一定鉴别意义。

关键词:心电图,肺栓塞,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1]赵凤芹,杨海山.急性肺栓塞的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3):1715-1718.

[2]王琼康,赵季红,姜铁民.急性肺栓塞栓塞症的临床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0(9):366-367.

[3]王斌,李镝,靳维华,等.肺栓塞临床及心电图特征(附38例报告)[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3,12(2):80-84.

[4]程显声.肺栓塞心电图是把双刃剑[J].心电学杂志,2011,30(3):185-186.

手足口病患儿急诊心电图分析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月~月期间共对60例手足口病急诊患儿实施了心电图检查,全部60例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2.5±1.6)岁;全部60例患儿均表现为发热以及手足口疱疹。

1.2 方法:本组全部60例急诊患儿均进行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异常心电图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心电图异常情况包括各种早搏、ST段-T段异常、室上性异位心动过速及室性异位心动过速、传导阻滞(房室、窦房及束支传导阻滞)等。

2 结果

本组60例中心电图异常者50例,占83.3%:其中32例出现ST段改变,占53.3%,T波低平者31例,占51.7%,窦性心动过速者25例,占41.7%,窦性心动过缓者2例,占3.3%,Ⅰ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24例,占40.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1例,占1.7%。出现房性早博者31例,占30.0%,室性早博者12例,占13.3%。

3 讨论

据观察报告显示手足口病每隔2~3年流行一次,特别是以5~6月份为高峰期,一年四季均有散发病例的报道。本病多见于在4岁以下幼儿,特别是以2岁以下患儿居多[3]。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进食而感染[4]。手足口病具有自限性,症状较轻者能够自愈,但严重者需警惕心脏损伤[5]。本组60例中心电图异常者50例,占83.3%。以ST段-T段改变以及窦性心动过速为主,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出现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32例出现ST段改变,占53.3%,T波低平者31例,占51.7%,窦性心动过速者25例,占41.7%,窦性心动过缓者2例,占3.3%,Ⅰ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24例,占40.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1例,占1.7%。出现房性早博者31例,占30.0%,室性早博者12例,占13.3%。以上分析结果提示对手足口病患儿不能认为其是自限性疾病而不给予重视,一定要仔细询问病史并认真查体,对于心慌气短、嗜睡、心音低钝、窦性心动过速以及心律不齐等心肌受损现象需及时做心电图检查,以做到早发现心肌损害并及时给予治疗,防止发生永久性心肌损伤。总之,本组结果表明存在一定比例的手足口病患儿发生心肌损害,临床检查过程中需重视早期发现,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4 参考文献

[1] Mcmina PC.An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enterovirus 71 and its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t[J].Fems Microhiel Rev,,26(1):91.

[2] Ho M.Enterovirus 71:thevirus,its outbreaks[J].J Micro biollmmaanl infection,,33(4):205.

[3] 李爱敏,孙洪亮,于慧芹.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8):464.

[4] 肖曙芳,刘益林,杨芸风,等.58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测定及临床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17(4):224.

1504例铁路职工心电图分析 篇3

【关键词】健康体检;异常心电图;青年组;中老年组;对照

【中图分类号】R4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73-02

本次分析为长白山体检中心对铁路职工健康体检人员,随机选出1504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和老年组,通过检查结果对照分析,得出心电图异常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为心脏病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12年长白山体检中心铁路职工体检时随机筛选出苏家屯车辆段1504名职工,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1~40岁)442例,男387例,女55例,中年组(41-60岁)1062例,男957例,女105例。

1.2方法采用日本光电的自动分析心电图机,型号ECG-9130P,在安静状态下,受检者平躺在床上,由专业人员操作下描记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每导联记录6组波形,结果由机器自动测量加人工诊断。测量及判断标准以黄婉主编《临床心电图学》为准。统计心电图异常类型时,若1例有多种异常时,按一种异常改变为1例次统计。

2结果

1504名中异常心电图占14.03%,其中ST-T改变所占比例最高,为5.7%;其次为左室高电压2.6%,过早搏动占1.1%(主要是室性早搏16例,房性早搏2例),窦性心动过缓占0.9%,传导阻滞2.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占0.7%,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占0.4%),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占0.6%,左前分支阻滞占0.4%;其他类型的异常心电图占1.4%,依次为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预激综合征、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各 年龄组男女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1~40岁,41~60岁分别为7.9%、17.7%,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心电图异常检出率14.5%,女性心电图异常检出率10%。

3讨论

3.1异常心电图检出结果检出异常心电图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多,中老年组的异常心电图人数多于青年组,因为随年龄增大,心肌细胞出现退行性改变及心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的结果,通过心电图健康筛查可为临床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诊断线索。

3.2ST-T改变的发生率在本组调查中ST-T 改变发生率最高,并且中老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女性ST-T改变明显高于男性,这与玛依拉和何秉贤[1]报道的相同。ST-T改变是非特异性的心肌复极异常的共同表现。且很多因素能引起ST-T改变,根据病因分为心脏因素和非心脏因素,心脏因素常见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引起ST-T改变最大因素是冠心病,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非心脏因素多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女性围绝经期多在45~55岁,由于内分泌紊乱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交感神经兴奋伴心电图ST-T改变.要判断病因,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其他方面资料和动态观察心电图改变,才能作出较正确的诊断。

3.3左室高电压左室高电压多因长久高血压所致,建议关注血压情况,血压高者需要及时纠正血压,若血压不高一般不要紧,左室高电压是诊断左室肥大最重要的条件,其它项目可作为辅助指标,但也应避免单纯依靠电压增高诊断左室肥大,因为容易出现假阳性,受许多因素影响,也不能排除是正常的心电生理表现及长期过度烟酒作用,所以在左室肥大的诊断一定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对于长期高血压,出现左室高电压者,考虑有左室肥大可能,建议去心脏内科确诊治疗。

3.4过早搏动室性过早搏动16例,房性过早搏动2例,其中以室性最多见,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早搏,多数人出现的早搏是功能性的,只有少数人出现的早搏是由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的, 常见的原因为情绪激动,饱餐,体力过劳和烟茶过量等。休息或安静状态下发生的早搏多系迷走神经紧张所致,一般为功能性的,运动后出现或明显增多的早搏,系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的结果,多为器质性心肌损害的证据,或由于冠脉供血不足,在运动后心肌供血更差,因而出现早搏,中老年组早搏发生率高于青年组,可能随年龄增长心肌缺血所致。

3.5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大多是生理性的,多见于老年人和运动员,主要由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所致,只有少数病例是心肌性的,本文患者心率多为50次/分以上,无症状的无须治疗。

3.6传导阻滞本文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0例,左前分支阻滞6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右束支在解剖学上细而长,易发生阻滞,故右束支传导阻滞本身不一定表示心肌有弥漫性损害,但对以往心电图正常突然发生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应考虑病理意义,老年人多为冠心病,心肌病和束支退行性变。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迷走神经反射加强,同时也可见于冠心病等一起。

通过对1504例铁路职工健康体检者心电图分析得出,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是积极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玛依拉,何秉贤.新疆和田地区775例维吾尔族老年人心电图明尼苏达编码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3):231-233.

心电图鉴别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病历资料中, 男47例, 女36例;年龄23~95岁, 平均50.2岁;83例均来自住院病历和体检调查。

1.2 入选条件

即往无心肌梗死病史, 临床无与心肌梗死相关的症状及体征;心电图表现有异常Q波 (或QS波) , Q波的深度大于同导联R波振幅的1/4, 或时限>0.04 s。

2 结果

2.1 异常Q波 (或QS波) 出现在胸导联V1~V3的情况有

2.1.1 肺心病

V1~V3导联出现QS型, 电轴右偏, 各导联普遍低电压, 肺型P波, 重度顺钟向转位, 深吸气时描记心电图QS型可转变为正常的rS型。

2.1.2 左心室肥厚

V1~V3导联可出现QS型, 但V4导联绝无Q波, V1~V2导联的QS波深度超过正常值。V5~V6导联小q波可以存在不消失, 但R波振幅明显增高。

2.1.3 左束枝传导阻滞

V1~V2导联甚至V3导联可出现QS型波, 且伴有严重切迹和顿挫, 右胸导联的T波直立并出现继发性ST-T变化[1], Ⅱ、III、avF导联S波明显, 各导联的QRS波形时限>0.12 s, V5~V6导联P波顶部有明显的M型切迹[2]。

2.1.4 左前分枝传导阻滞

V1~V3导联呈现QS型波, 若改变体位或移动电极, QS波可转变为rS型波, Ⅱ、Ⅲ、avF导联出现rS型波, Ⅰ导联和avL导联出现qR型波, 额面电轴左偏-45度以上, QRS波群无明显的粗顿和切迹, 时限正常。

2.1.5 预激综合征B型

V1~V3导联可出现QS型波, 各导联可出现预激症候群“三联征”, 预激症候群R波为主的导联ST段多数是继发性下移。预激症候群的ST段与T波的变化如同束枝传导阻滞一样, 是继发性改变, 故预激症候群的ST段与T波的方向和QRS主波方向相反[1]。若预激征掩盖了心肌梗死, 用阿托品或奎尼丁消除预激后, 可显现心肌梗死的特征图形。

2.1.6 前间壁心机梗死

V1~V3导联呈现QS型, V4有异常的小q波, V5~V6导联小q波消失R波电压降低, V3R与V4R导联仍出现r S型。急性期可有ST段抬高, 陈旧性可见冠状T波。

3.2 异常Q波 (或QS波) 出现在胸导联V4~V6的情况

2.2.1 右心室肥厚

左胸导联与Ⅰ、avF均有深Q波, Q波时限均<0.04 s, 右胸导联R波增高。

2.2.2 心脏血管神经官能症

左胸导联出现深而窄的Q波, 深度达3 mm以上, 左胸导联出现R波增高, T波高耸而且对称。ST段有轻度抬高, 形态凹面向上, 常伴有心动过速。

2.2.3 前壁心机梗死

左胸导联出现异常Q波, R波振幅减低, 急性期左胸导联出现特征性ST-T波抬高, 形态呈弓背向上单向曲线。同时有T波的动态变化。

2.3 异常Q波出现在Ⅰ、avL导联的情况

2.3.1 预激综合征A型

当预激波指向额面+120°左右时, 投影在Ⅰ、avL导联的负侧, 产生异常Q波, 其重要鉴别点是缺乏心肌梗死所具有的ST-T动态演变过程, 且具有典型的预激症候群“三联征”。

2.3.2 高侧壁心肌梗塞

Ⅰ、avL导联上的异常Q波深度大于同导联R波的1/4, 时限>0.04 s, 急性期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3]。

2.4 异常Q波出现在Ⅱ、Ⅲ、avF导联的情况

2.4.1 急性肺梗塞

呈现SIQmTm, Qm时限>0.04 s, 但深度不超过同导联R波的1/4, Ⅱ、avF导联Q波不明显, Ⅲ、avF导联的ST段无抬高, Ⅰ、Ⅱ导联ST段下移, 右胸导联出现轻度ST段上抬和T波倒置, 常伴有高尖的肺型P波。

2.4.2 下壁心肌梗死

Ⅱ、Ⅲ、avF导联上同时出现Q波, 又有心室复极T波倒置表现, QavF时限≥0.04 s, Ⅱ导联必须有q波同时伴ST-T波的变化。深吸气屏气后, Qm不但不缩小反而有加深的表现[4]。

2.5 异常Q波出现在avL导联的情况

心脏转位致使心脏基地部或背部的电位变化传至左上肢, 多见于垂直型心电位。其特点是:Ⅰ导联与胸导联无异常Q波;avL导联不出现明显的ST-T改变。

2.6 异常Q波出现在Ⅲ导联的情况

12%~20%的正常人可出现此种表象, 特别是体形肥胖者[5]。Q波增宽可呈现QR、Qr或QS型。

2.7 异常Q波出现在Ⅲ、avF导联的情况

正常变异的情况下出现, 是由于心尖部向前旋转, 心脏后基底部电位传之左下肢之故。下壁心肌梗死时avR导联上出现r波呈r S型;而正常变异的avR导联上无起始r波, 而呈QS型QR型或Qr型。在Ⅲ、avF导联出现异常Q波时, avR导联上的QRS型对病理性Q波与正常变异的鉴别诊断颇有价值:若avR导联呈r S型, 则可肯定其为病理性Q波;若avR导联呈型QR型, 则提示为正常变异;若avR导联呈QS型, 则鉴别诊断意义不大。此外, 观察Ⅱ导联有无异常Q波, Ⅲ、avF导联有无ST-T改变对鉴别诊断也有很大的价值[5]。

3 讨论

综上所述, 心电图各导联表现具有不同的异常Q波时, 除心肌梗死之外还有至少7种以上的不同情况发生;详细熟练掌握非梗死型异常Q波的心电图特征, 对提高我们准确地与梗死性Q波的鉴别能力, 提高用心电图快速诊断心脏疾病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461-472.

[2]於德滋, 李慧静, 丁德武.左束支传导阻滞伴继发性ST-T改变心电图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7 (5) :94-95.

[3]刘有云, 李世俊.心肌梗死心电图鉴别诊断[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53-54.

[4]卢喜烈.现代心电图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632-639.

心电图鉴别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9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67例进行本次实验, 其中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37例,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 男19例, 女18例, 年龄在22~71岁, 平均年龄 (46.65±8.58) 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在22~73岁, 平均年龄为 (46.99±8.05)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心电图检查, 准确记录患者的窦性心律和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情况, 纸速为25mm/s, 振幅为10mm/m V。分别记录a VL切迹、V1导联伪R波、下壁导联伪S波。

1.3 观察指标

V1导联伪R波:患者心动过速中V1导联QRS波终末部出现正向波折, 窦性心律时不存在[2]。a VL切迹:在心动过速过程中a VL导联终末部出现正向波折, 在窦性心律时无此情况。下壁导联伪S波:在心动过速中出现导联QRS波终末部的负向波折, 在窦性心律时无此情况[3]。

1.4 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处理, 检验水准α为0.05, 以95%为可信区间, 计算结果中P<0.05时, 为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各种心电图异常情况发生率均为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a VL切迹发生率更高、V1导联伪R波发生率高, 下壁导联伪S波发生率高, 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比较差异明显,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注:#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两种最为常见, 目前临床多使用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而如何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更便利地检查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要。从本次实验结果看出,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a VL切迹发生率更高、V1导联伪R波发生率高, 下壁导联伪S波发生率高, 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比较差异明显,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体表心电图有助于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鉴别。V1导联伪R波、下壁导联伪S波是鉴别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标准心电图算法。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在折返过程中会出现心房和心室的同时激动, 其QRS波和逆转P波几乎融合在一起[4], 在P波的位置可以发生在QRS波前、中后等出现了下壁导联QES波的波折及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像。a VL切迹可以有效地反应左侧连接纤维参与到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这主要是由于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有心房电位, 且早于右侧结构更快地到达冠状窦, 随后通过冠状窦肌肉组织扩散到右心房流入道, 随后进入希氏束中, 激动了冠状窦和左房, 患者有左心房、希氏束的同时激动, 导致QRS波及折返性P波的融合, 引起a VL切迹的出现, 并为正向切迹。综上所述, 使用体表心电图a VL导联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较好的鉴别价值, 可以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摘要:目的 观察研究体表心电图aVL导联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鉴别价值, 以供临床参考和借鉴。方法 对2009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67例进行本次实验, 其中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37例,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0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体表心电图的aVL导联检查, 观察检测结果。结果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aVL切迹发生率更高、V1导联伪R波发生率高, 下壁导联伪S波发生率高, 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比较差异明显,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体表心电图aVL导联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较好的鉴别价值, 可以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关键词:体表心电图aVL导联,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参考文献

[1]王蒙, 陈良华, 宋尚明, 等.心电图aVL导联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折返途径的鉴别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 2010, 25 (5) :356-359.

[2]王蒙.体表心电图aVL导联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作用[D].山东大学, 2011.

[3]欧阳清彦, 邹月娥, 涂爱兰, 等.aVL导联切迹对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09 (3) :295-296.

心电图鉴别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癫痫组:120例,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2~50岁。根据我国2001年制定的癫痫分类,其中强直阵挛性发作70例,肌阵挛发作20例,单纯阵挛性发作12例,失神发作8例,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10例。非癫痫组:65例中男30例,女35例,年龄3~56岁。其中血管性头痛30例,眩晕18例,癔症10例,不自主运动7例。

1.2 描记方法

采用上海群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PI-400型16导动态脑电图仪,按照国际10~20系统法安置头皮电极。检查开始时嘱患者清醒状态闭目描记30min,同时作睁闭眼、闪光试验及过度换气3min (3岁以下小儿因无法配合仅描记前30min睡眠脑电图),30min后退出检测系统,取下记录盒连接主机,观察各导联是否正确、稳固,并将该段脑电波转存于硬盘中,以作自身常规对照,重新安置记录盒,开机描记。并嘱患者或家属详细记录监测24h各项活动和睡眠时间、发作时间。检查结果按黄远桂[1]的标准进行分析诊断。

2 结果

癫痫组AEEG与REEG的比较见表1。

癫痫样放电出现的时相:54例AEEG记录检出痫样放电者中,出现在清醒期者4例,在睡眠期者30例,睡眠期与清醒期均出现者20例。睡眠中痫样放电以非快速眼动的第一、二期为甚。

癫痫组与非癫痫组AEEG结果比较见表2

注:总异常率比较X2=13.67, P<0.01,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痫样放电检出率比较X2=7.26, P<0.01,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

注:总异常比较X2=5.28, P<0.05, 差异有显著意义;痫样放电检出率比较X2=16.77, P0.01,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

3 讨论

由于癫痫发作的不定时性、短暂性、致使REEG的阳性率低。AEEG可提供24h脑电活动记录,因而可大大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本组120例癫痫患者中,REEG痫样放电检出率20%,AEEG检出率45%,两者比较,P<0.01,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说明AEEG较REEG在癫痫诊断中更具优势。AEEG可观察到癫痫发作的全过程及发作时EEG的演变过程。如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10例中有3例在AEEG检查过程中发作。均在发作期表现为临床发作对侧大脑半球中央区-中颞区频繁出现棘波节律或低电压活动,随时间延长波幅逐渐增高,频率逐渐减慢,扩散到同侧其它脑区或对侧大脑皮层。由此可见,部分全身性发作实际上存在着局灶性致痫灶。10例BECT患儿一侧中央-颞区有痫样放电者6例,双侧中央-颞区有痫样放电者有4例。与本组其它癫痫病人相比较,AEEG睡眠期发作为BECT诊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有文献报道睡眠期间痫样放电要比清醒时增加一倍以上,大约有1/3的癫痫需要睡眠EEG来显示痫性活动。异常波出现多发生在非快速眼动(NREM)的第Ⅰ、Ⅱ期,即在觉醒下睡眠转化的浅睡、轻睡期,这可能是由于此时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对大脑皮质和边缘系统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丘脑皮质同步化增强,痫样放电易于释放[2]。本组结果显示,REEG痫样放电检出率20%,AEEG痫样放电检出率45%,且多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第Ⅰ、Ⅱ期。结果与前述观点较一致。

癫痫是一种反复性、短暂性、发作性疾病,但有发作性症状者并非都是癫痫。有文献报告癫痫与非癫痫发作并存者有24%左右[3]。本组资料中非癫痫组AEEG检查总异常率20%,痫样放电率3.1%,远较癫痫组70%的总异常率和45%的痫样放电检出率低,P值分别小于0.05和0.01,差异具有显著意义。说明AEEG在癫痫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远桂, 吴声玲, 临床脑电图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185~186.

[2]沈鼎烈, 临床癫痫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4, 187.

心电图鉴别分析 篇7

关键词:小儿癫痫,视频脑电图,诊断和鉴别诊断

癫痫 (Epilepsy) 主要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同步放电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1]。近年来随着医学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种诊断技术的不断创新, 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视频脑电图 (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 VEEG) 是一种新型脑电图检测技术, 该技术的诊断特异性比常规脑电图 (Routine Electroencephalogram, REEG) 更高, 在癫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显著优于常规脑电图, 尤其在鉴别非癫痫性发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 进而对临床治疗具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小儿癫痫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视频脑电图的应用价值展开讨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100例癫痫患儿作为观察组, 再选取同期我院10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组100例患儿中男52例, 女48例, 年龄1~7 (4.6±1.6) 岁;对照组100例正常体检儿童中男50例, 女50例, 年龄1~8 (4.5±1.5) 岁。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仪器和检测方法

视频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检测均采用日本光电EEG1200视频脑电图仪, 参照国际10~20系统, 在检测者头部放置19个盘状电极, 固定后外带弹力帽, 双耳垂放置参考电极, 高频滤波频率为70Hz, 时间参数为0.3s, 记录参数为30mm/s, 脑电图仪灵敏度由专业人员自行调节, 监测过程中常规进行间断闪光刺激试验 (包括睁眼、闭眼、合眼三种状态) , 4岁以上患儿给予3min过度换气[3]。视频脑电图监测时长为3.5~4h, 常规脑电图监测时长为20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测, 观察两组检测异常率。再单独对观察组患儿进行视频脑电图及常规脑电图检查, 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测异常率。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脑电图学》[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视频脑电图检测异常率

两组视频脑电图检测异常率分别为80.0% (80/100) 和30.0% (30/100) , 观察组检测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观察组使用视频脑电图及常规脑电图检测结果

观察组单独采用视频脑电图及常规脑电图检查发现, 视频脑电图检测异常率为80.0% (80/100) , 常规脑电图检测异常率为54.0% (54/100) , 视频脑电图检测异常率显著优于常规脑电图 (P<0.05) 。见表2。

3 讨论

小儿癫痫病因较多, 可由先天发育异常所致, 或继发于各种引起脑功能障碍的疾病, 在儿科中较为常见。癫痫发作时表现多种多样, 临床大致分为全部性发作、局灶性发作、不能分类的发作等, 每种发作类型又有更详尽的分类[4], 因此单从临床表现对癫痫进行诊断较为困难, 且癫痫发作大多具有阵发性, 很难在发作时进行详细的观察, 而在急性发作期, 脑电位传导会呈现特异性变化, 因此, 脑电图监测成为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5], 但常规脑电图由于检测技术的限制, 无法实现长时间可视脑电监测。随着现代脑电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 视频脑电监测的出现为癫痫诊断与治疗带来了有利支持, 有效弥补了常规脑电图的不足之处。视频脑电图能够实现24h可视脑电监测, 可以通过视频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更为准确地检测到患者在癫痫发作时的脑电活动, 同步观察患者脑电波形变化与临床表现, 帮助临床医生判断脑电异常波形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6,7], 对于癫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中, 通过视频脑电监测发现,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检测异常率分别为80.0% (80/100) 和30.0% (30/100) , 观察组检测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单独对观察组进行视频脑电图及常规脑电图检查发现, 视频脑电图检测异常率为80.0% (80/100) , 而常规脑电图检测异常率仅为54.0% (54/100) , 视频脑电图检测异常率显著优于常规脑电图 (P<0.05) 。

此外, 在脑电监测过程中, 一方面要做好监测导联的固定, 另一方面, 一旦患者出现癫痫发作, 需将压板放置患者上下牙之间, 避免咬伤舌头[8], 将患者侧卧或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 必要时予吸氧、吸痰等措施, 加强呼吸道护理, 并根据需要予镇静处理。

综上, 视频脑电图在小儿癫痫诊断中有较高的特异性, 应用效果优于常规脑电图, 在小儿癫痫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能够提高小儿癫痫的诊断准确率, 进而对临床治疗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6.

[2]张邵军.视频脑电图监测在小儿癫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 (33) :30-32.

[3]韩林, 刘秀琴, 牛余宗, 等.脑电图多种诱发试验和描记方式在小儿癫痫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4, 6 (4) :341-343.

[4]Vrajesh Udani, Neelu Desai.Proposed 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 Classification 2010:New Insights[J].The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4, 81 (9) :883-887.

[5]Alaa Eldeen Mahmoud Helal, Ahmed Farag Seddik, ?Mohammed Ali Eldosoky, et al.An Efficient Method for Epileptic Seizure Detection in Long-Term EEG Recordings[J].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4, 7 (12) :963-972.

[6]Casas-Fernández Carlos, Alarcón-Martínez Helena.Cases of 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newborn infants[J].Revista de Neurologia, 2012, 54 (Suppl 3) :S55-58.

[7]刘国珍, 曹志强, 吴小明, 等.3例儿童良性Rolandic癫痫临床和视频脑电图分析[A].第十二届华东地区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术会议—暨江西省抗癫痫协会年会论文集[C].南昌:2014.

心电图鉴别分析 篇8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70人.女性:30人.年龄:4~15岁, 平均:9岁。

1.2 主要临床表现:

眨眼73例、挤眉30例、皱额21例、吸鼻10例、张口4例、伸颈6例、耸肩20例、清嗓子10例。

1.3 脑电图所见:

正常脑电图90例, 轻度异常 (背景活动慢波增多) 6例。背景散在尖波尖慢波2例, 癫痫放电2例 (失神1例肌震挛1例) 。

2结果

体检行血、尿常规、血生化、医学影像学检查及临床体征匀未见异常, 临床确诊98例抽动症和2例癫痫。

3讨论

抽动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神经精神障碍, 儿童和青少年起病, 男性多见, 主要表现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肌肉的不自主抽动和发音, 如:眨眼、挤眉、皱额、吸鼻、张口、伸颈、耸肩、清嗓子或喉中各种发音, 病人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强迫行为,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短暂抽动症 (病程不超过一年) 和慢性抽动症, 后者又称为Tourette综合症或抽动秽语综合症。

Tourette综合症的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或轻度非特异性异常, 如基本节律偏慢或θ波增多。有人认为此现象反映感觉运动皮层区T和辅助运动区的功能异常, 其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和神经心理学测试有关。Tourette综合症患者极少出现癫痫样放电, 上述有两例病例中脑电图散在尖波、尖慢波, 但与临床症状无明显对应关系。Tourette综合症患者出现癫痫样放电两种解释, 一种认为可能是基本脑功能障碍导致的抽动症, 也产生癫痫样放电;另一种解释是病人属于正常非癫痫样人群中极少数有临床下放电的情况, 同时合并Tourette综合症.但无论哪一种解释, 都认为癫痫样放电与典型的抽动症状无直接因果关系。在上述病例中有一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在眨眼的同时对应同期脑电为高幅、极高幅多棘慢波, 临床确诊肌震挛;另一例患者眨眼同时伴有一过性意识丧失持续30 s, 对应同期脑电为3 Hz?棘慢波, 随着临床症状消失脑电图恢复正常, 诊断为癫痫失神发作。

由于癫痫和抽动症在治疗上不同的, 对于疑是抽动症的患者应常规脑电图检查, 以排除癫痫。

参考文献

[1]刘小燕.临床脑电图学[M].人民出版社出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雷达信号分析系统 下一篇:急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心电图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