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老家的作文

关键词: 养鸭 鸣噪 意绪 老家

描写老家的作文(共17篇)

篇1:描写老家的作文

我有一个老家,周围充满田园风情,在老家,我能够坐拥美好。

老家门前有一条河,虽不能清澈见底,但也能看到小鱼游动。邻居是养鸭的,有时在傍晚,我在老家里总能听到“呱”声一片,真是“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看着水中的鸭子在嬉戏:有的停在水中梳理羽毛,有的结伴在河边要上岸,还有的便自觉地向前行。

最让人头疼的是上岸的那些鸭子,爷爷看见时,总会跑到鸭子那儿,拍手,再向前一挥,叫一声:“嘿呀嘿呀!”有的鸭子便会吓得退回河中,还有的胆大的鸭子就等着邻居把船划过来,用竹篙把它们赶下来。

河面上还横跨一座小桥,不禁令我想到“小桥流水人家”。赶鸭人赶着鸭子过桥洞时,我又想到一首儿歌,“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其实,我哪里能数得清,鸭子太调皮了,总会在你不经意间他突然游快,逃出你的视线。天边似乎有一位画家不小心打翻了颜色桶,染红了半边天,红色也溢到水中漾起暖暖的橙红色。夕阳下的鸭子在水中游动,颇有一些美好的暖意。

老家后面还有一块田地,爷爷会在恰当的事候种上恰当的蔬菜,巴掌大的土地,却能提供六口人的菜。矮矮的番茄旁边是高高的黄瓜架,似灯笼般红彤彤的番茄,与翠绿的黄瓜俯仰生姿。

放暑假回去,有时会和爷爷一起到田地里拔野草,爷爷坚决不用药水,因为用过药水后,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吃,他忍不住菜香的诱惑。我在后面把野草堆在一起,爷爷在前面弯腰拔野草。累了后,我们便会坐在银杏树下乘凉,田地里还种了几个瓜秧,爷爷会挑几个水瓜,让我去家中洗洗来吃。之后,我们就坐在树下把半个水瓜吃完,再发一会呆,悠悠的夏风吹到这儿来也是凉爽无比。

此刻,周围十分安静,只有闹心的蝉儿在树上不停地吵着:“热了,热了。”夏天的中午,漫长而又炎热,我却能在树下坐拥长风,感受美好。

我的老家中有一位慈祥的爷爷,会在我还未回去时,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双手撑着古铜色的下巴,看向远方,树叶不停地摇晃,却怎么也摇不散他那专注的目光。

都说在外漂泊的游子,最悲伤的不是独自一人在外,而是没有一个老家可以思念,也没有老家可以回归。我很庆幸,我有一个美好的老家。

我有一个老家,前有河水,后有田地,坐拥美好,拥抱快乐

作者:潘云霞

公众号:泗水文心

篇2:描写老家的作文

我爱那儿的山,山是那么的高,是那么的绿,让人忘不了它。竹子种满了山,整座山啊,看起来是那么有生机。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翠。勤劳的村民在山上种了一些茶树,等春天来了,我们就上山去采茶。把那最新最嫩的茶叶给摘下来,放进篮中,交递给大人。风儿不时佛在脸上,暖暖的,使人神清气爽。

我爱去溪边洗衣服,因为在那儿可以一边洗,一边看小溪。两岸许许多多的树木,有高的`,有爱的,长长地枝丫伸出来,拂过小溪的脸颊;树林间长满了各种花草,有红的,有黄的,给小溪穿上了美丽的衣裳。水面上的鸭子,不时低头瞅瞅自己那美丽的羽毛,左瞧右瞧,不时的“嘎嘎”叫两声,也不知在说些什么;水中的小鱼,不时的跃出水面,及其一个个银色的水圈,渐渐扩大,慢慢相交,往岸边荡去。

篇3:老家的土墙房

古人造屋,不像现在这样科学的规划。一般是请一个风水先生,拿个罗盘(又名风水罗盘,罗经、罗庚、罗经盘等),这里看看那里瞧瞧,以罗盘定宅基。不过经罗盘选的址,大都是坐南朝北,或背靠大山,面朝平原或湖泊水塘等,若没有湖泊或平原,也有面朝梯田或沟豁豁口的,总之一开门即可望远。另一个选址条件就是逐水而居。土屋选址,必有水源,要么能打井出水,要么有山泉水,老家人称之为“捡水”,把竹子对半劈开,依次连接然后从水源处接到家里水缸,不花钱,所以叫“捡水”。那时选址还有一个重要因数就是必须避开坟茔墓地,再好的风水,活人绝不与死人争抢。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那时候虽没什么刻意的规划,但房前屋后,竹林是必不可少的,要么选址在竹林丛中,要么房屋建好后房前屋后都种上竹子,若竹子成活率高,说明这儿风水就好,适宜人居。记得我大伯家门口就种了很多竹子,小时候放暑假在大伯家玩,非得扭着大伯砍下碗口粗的竹子做弓箭。那时的土墙房,很少有大面积集中建在一块儿的,既使是有很大的院子,现在住了很多人,那也是以前有钱人一家人住的。绝大部分土墙房大多星罗棋布地散建在纵横阡陌,高低起伏的丘林地带,这也彰显中国农耕文化的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不是众人都去抢一方水土,这也符合四川地大物博,人们各自居守一处的地域观念。

土墙房是怎么建的

小时候见大人们建房,先用条石打地基,一般垒两层条石平地面,然后由两块木板做成的模具架在上面,就地取土,夯土墙,墙厚略45公分左右,模具拆卸处都留下一个圆圆的小洞,叫牛儿洞,一般建成后都要堵上,但我家的老房子却没堵,以后用来塞烟屁股(烟

土墙房一般都是平房,有建一排的,共三间,中间为堂屋(饭厅兼客厅),左右为卧室;厨房和厕所一般都建在正房外边。也有人口多经济条件好点的,直接建成四合院形状的。这种四合院有的厨房就在正房内,但厕所仍然建在外边。所以屋内没有臭味。

虽是平房居多,但房屋空间都在5米左右,土墙夯成后,架上木头做的人字梁(也就是现在通常说的木桁架),横竖斜拉都用一种铁钉抓牢,然后整体用土办法吊装上顶,人字梁架好后,再钉上檩子,然后在檩子上盖瓦,那时候盖房连小青瓦都自己烧制,小青瓦一头大一头小,盖房时,小的一头朝下叫沟瓦,大的一头朝下叫盖瓦。两排沟瓦中间叠上盖瓦,这样遇到下雨天就不会兜水,雨水就顺着沟瓦流到屋檐外,一般每间屋都有两匹亮瓦(玻璃瓦)镶嵌在沟瓦里,用于采光。而屋檐一般都超出房屋面积一到两米,门前根据屋檐留一条长廊,用于堆放杂物和乘凉避雨之用。由于房屋空间高,墙体厚,加上还有木制蒂),一旦香烟断供,大家都在牛儿洞中去掏烟屁股。夯土墙一般都砌四五米高,并在一定高度留个正方形的孔镶嵌木格栅窗,除了木栅格,没有任何遮挡。除了人钻不进来,小猫老鼠都可自由进出。那时候的土墙房,家里若没老鼠被认为风水不好,可现在的建筑连蟑螂都很难发现了。天花板,所以土墙房冬暖夏凉,最热的时候,人们最多拎把大蒲扇,连电扇都没有更甭说空调了。

土墙房的配套设施

过去的土墙房,不像现在的成套住宅,几室几厅,几厨几卫。堂屋和卧室算是正房,其他都是配套建筑,厨房一般建在房屋的左右角上,有的丁着正房盖一小屋便是厨房,也有的从山花处斜盖一小屋做厨房,但无论烧柴还是烧煤厨房都有烟囱,从房顶上出烟。熏不到屋里人。要说配套设施,最重要的要算厕所了,土墙房的厕所,一般都跟猪圈建在一块,上厕所时,圈里的肥猪直眉瞪眼盯着你,外人有的还真不敢上这样的厕所,不过现在好了,厕所也用卫生纸了,以前全是用竹篾。除此之外,还有鸡鸭鹅圈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4:心中的快乐老家

然而,1999年,挪威一位青年志愿者竟只身来到玉树荒原上的甲乙小学,为藏族牧民的孩子当起教师来。他给孩子们带来了文化,带来了知识,带来了异国他乡的奇闻趣事,也带来了足球。他同孩子们一起去河里砸冰取水,把水背回学校,周末节假日又带学生们去县城玩。同时,他努力向孩子们学习藏语,学会吃藏族的糌粑,喝藏族的酥油茶,还会在冰冷的房子里用牛粪生火煮饭、取暖。他有一个地道的藏族名字——尕藏多吉。

在后来的电视节目中,我们见到了这位白皮肤、高鼻梁的异国教师同黝黑的少年们一起起劲地踢着足球。他也孩子般的叫着,头上冒着汗,北欧森林之国的青年,中国荒凉远野的雪地,足球欢乐地腾飞,这是多么动人的一幕!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尕藏多吉的选择更多的是让人惊讶和不解,他为什么要抛却富贵和舒适而自讨苦吃?

被誉为“简朴生活”运动“圣经”的美国畅销书《简约人生》的作者多明格曾经在纽约华尔街谋生,金领职业使他过着体面而优雅的上流社会生活。然而他发现,那里的人赚着大把大把的钞票,却并不比乡下的农民快乐。于是在31岁时,他毅然辞去了薪酬优厚的工作,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尔虞我诈的金钱游戏,与志同道合的《简约人生》的另一作者薇琪一同思考,人们到底在用生命能量交换什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追求只带来短暂的愉悦,快乐与价值应该比金钱更重要。于是,当享乐派一掷万金尽情挥霍时,另一种声音用9种语言传遍全球——原来生活可以更简朴。

篇5:描写老家的作文

开放式的公园美极了!粉红的桃花接着鲜艳的杏花,它们竞相开放,香气扑鼻;清澈见底的小河里,一群群活蹦乱跳的小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泳。你看那美丽的天空,为什么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原来是孩子们在放风筝!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千姿百态的风筝潇洒自在地飘舞着,飞升着。蓝天下,一条条小河静静地流淌,水中倒映着白墙灰瓦的房屋,传统的古朴典雅,现代的崭新华美,宁静的小桥流水,一切是那么平和与秀丽。每天饱览着这样的美景,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有句话叫“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我的家乡不仅景色优美,还有“梳篦之乡”的美称呢!梳篦的款式各式各样,发簪、梳子每一只都经过能工巧匠们的画笔绘就而成,真是精美绝伦!

篇6:描写老家的作文

当你来到紫云公园时,引入眼帘的是一个美丽的池塘,池塘的水特别清澈,小鱼儿在水中欢快的游动,不时冒出珍珠般的水泡。池塘的中间,有一座石头假山,倒影在水中,引人入胜。整个池塘就像一个巨大的水晶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甚是美丽。

绕过池塘,沿着一条石板小路往上走,就来到了一座清幽的小山前。路的两旁长满了茂密的树、五颜六色的花和青青的小草。累了的时候,我们可以躺在长椅上休息。吹着暖日的微风,闻着盛开的桃花梨花香、听着小鸟悦耳的歌声、让人心旷神怡。

我就要告诉小朋友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儿童游乐场,这里有滑滑梯、荡秋千、骑木马等活动项目。我最喜欢荡秋千了,每当我随着秋千的来回摆动,越荡越高,就像一只小燕子在天空中飞翔,感觉特别开心。

篇7:描写雪的作文400字:老家的雪

我在梦中醒来,睁开了双眼,发现外面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啊!下雪啦!我穿上衣服跑出去,非常的兴奋,因为我终于可以玩雪啦!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等……。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欣赏美丽的雪景。被雪盖住的地方就像白色的地毯,冬天的使者从上面走过去,留下了白色的雪花,人们从上面走过去,留下了一个个的脚印,好像大家的签名一样。

雪无色无味,形状各异,有长的、短的、大的、小的等等……每一个都不一样,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雪无论落到哪个地方,都是洁白的。雪不但美丽还有很多作用,雪花盖在地上,把地里的害虫都冻死了,明年将会是个丰收年。

雪是最洁白的东西,它从天上如鹅毛般飘下,你一定会被它的美给陶醉的。雪就是那样的迷人,有些人想把雪收集起来装到瓶子里,可他们会“竹篮打水——一场空”,雪从不多留,它的美丽也会随它而去,它就像流星,绽放最美的一瞬间,然后就消失不见。

篇8:我亲亲的老家

我6岁前的时光是在老家度过的。那是一个很小又令我迷恋的乡村。那里,有我最爱吃的,最爱玩的,最爱去的地方。那里是我的最爱。

那里有我最爱吃的煮玉米。每当玉米成熟时,各家各户就开始收玉米了。但我家不同,奶奶年纪大了,没有种玉米。但是我家和邻居们相处得很好,邻居们收完玉米时,都会往我家送四五个玉米,这样,一家送四五个,我们家有三个邻居,积攒下来大概有十五个了。为了“回报”邻居们,奶奶会把这些玉米一一洗干净,放在锅里煮。煮好了,奶奶就和爷爷一起把放有煮熟的玉米的锅一起端到门口,再把邻居们都叫来,大家一起吃玉米。奶奶煮的玉米可好吃了!当那些玉米光溜溜地躺在锅里时,我会发动阿姨和叔叔们用筷子串起来吃。那些玉米,看一眼,金!闻一下,香!嚼一口,棒极了!

那里有我最喜欢的动物。我家养的那条白色母狗,它可乖了!每次我家吃完饭,奶奶都会把我和爷爷吃剩的骨头整理好,给它吃。正是因为我和它很友好,所以它吃完了饭就在院子里和我玩。没有玩具,我就捡一些细棍敲它的脑袋,也许很舒服吧,它总是轻轻地摇着尾巴跟在我身后。我和爷爷奶奶与它有着一份深厚的“人狗友谊”,这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在我眼里,这份“人狗友谊”只有我和爷爷奶奶跟它能够理解

那有我最爱去的地方——村口小河。村口的小河清澈见底,河中的鹅卵石大小不一,河边还有人洗衣服。太阳的金光洒在那清澈的水面上,洒在河边洗衣服的人的脸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最爱去小河边看水中的小蝌蚪或小鱼游来游去,看河边的人们做一些有趣的事,看在“河水镜子”中的我。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亲吻过土地的孩子就没有童年。”而我亲吻过的那片土地,就是我亲亲的老家。

河南省巩义市实验小学星苑文学社四(4)班

篇9:描写老家喜报的随笔:母亲的嘱咐

母亲这么一提醒,我才想起暑假的时候,她曾经嘱咐过这事。

母亲和我说起的那张喜报,对于我们家族来说是一张珍贵的喜报;对于我和我们家来说是一面旗帜。

说它珍贵,是因为这张喜报是父亲的亲兄弟,我的第五个伯父因战功而获得的。五伯高中毕业后去了参军报国。这已经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事了。之后,也就是一九七九年二月爆发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五伯及其所在的部队奉命参战。在保卫边疆的战争,作为班长的五伯带兵有方,作战英勇。短短的战争还没有结束,五伯就被提为排长了。

战争结束后不久,五伯所在的部队就给爷爷奶奶、给我们的家族送来了这张喜报。据父辈说,喜报送来后,爷爷把它挂在客厅的墙壁上,整个村子的人都来我们家一睹为快,爷爷奶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后来,五伯回到了地方,做了领导,一直到退休。五伯也成了父亲六兄弟中最有成就的一个。而这张珍贵的喜报就一直挂在我们家的客厅的墙壁上。直到前几年,父亲把老房子拆了重建,母亲才把它收藏好。

再后来,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陆续降生并慢慢成长。儿时,每当我们读书不勤奋、干活不勤快、生活随便,父母总会在晚饭时,要我们兄弟姐妹抬头看看墙上挂着的那张喜报,并且要求我们像五伯那样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现在想想,我能和五伯那样走出我们那个小村庄,从事自己喜欢的教书育人的工作,五伯的那份喜报还是起了引领作用的。

……

咚咚的脚步声响起,母亲从楼上下来,手里拿着五伯那份喜报。她一边下楼梯,一边高兴地跟我说:“找到了,找到了,你的书本压着,有点难找,今天一定要过好塑。”

从母亲手里接过它,发现经历了三十八个春秋的这份喜报已经陈旧发黄,更可惜的是有部分已经残缺。遗憾与愧疚顿时涌上心头。

篇10:描写老家的作文

每年的夏天,石河里几乎都发洪水。记得有一次,雨断断续续的,一连下了好几天,石河的整个河滩全部被洪水淹没。老家后面的大树林里都灌满了水,浑浊的洪水一直淹没到老家后面的那块地边,那时感觉真的好恐惧,因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水。

由于上游来水量很大,石河旁边地里的地瓜,甜瓜,西瓜连瓜带秧冲了下来,有些被冲到了树林里。那时候,大集体劳作,一年下来,家里分不了几个钱,家家户户生活都很差。诸如甜瓜,西瓜之类的东西几乎就没吃过。于是,村里几个水性比较好的大人,就下水去捞被大水冲到大树林里的地瓜,西瓜和甜瓜,还有被大水冲到树林里的树枝和小树。树枝和小树,晒干烧炉子用。由于年年地里欠收,所以,家家户户是既缺粮食又缺柴火。或许从那时候开始,我就非常羡慕会游泳的人。

树林里几乎所有的树都是青杨树。树叶在开春不久,嫩嫩的,可以吃。

小时候,年年春天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快吃完了,新粮食还没有下来。大树林里的树叶刚刚长到手指肚大小,村里大人小孩就开始去撸树叶。

弄来的嫩树叶放到大锅里炸一下,然后捞出来,挤掉树叶中过多的水分。然后把树叶摊开凉起来。整个春天,家家户户都是靠大树林里的树叶维持生计,一直到小麦成熟。那时候,真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炸好的树叶,撒上一点点的玉米面,搅拌均匀放篦子上用大锅蒸着吃。那种苦涩的感觉,那段艰难的日子,让我终生难忘。

在这片大树林中,有很多又粗又大的树。最大的树估计差不多上百年。最粗的树,三四个小伙伴手拉手的连接起来,差不多能把树干围起来。因为这片大树林就在我老家后面不远的地方,所以,小时候小伙伴们经常去大树林里玩耍。有时爬树比赛,看谁爬的快,看谁爬的高。有时在大树林里捉迷藏。有时爬树掏鸟蛋,捞幼鸟。那段童年的时光,感觉既幸福,又快乐

那片大树林南北宽足有一里多,东西长一些,有二里多。树林里很平整,脚下有很少的小草,偶尔会遇见有些开着小花,这给小伙伴们带来了一些欣喜。

小时候,村里的条件比较差。很多土地根本浇不上水,几乎都是靠天吃饭,年年地里的收成都不好。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尿素,复合肥,磷肥,钾肥……,只有靠家家户户养猪积攒的土肥种地。由于地里收成差,没有多少粮食,人吃都不够。喂猪,只能靠拔草。再就是扒玉米秸上的叶子,晒干后磨成糠少加一点点玉米面,用水拌匀后喂猪。猪吃不到粮食,也长不快,也攒不了多少粪。就这样,年复一年的进行着恶性循环。

夏日,天气炎热。尤其是中午前后,更是酷热难耐。每每这个时候,小伙伴们约在一起去那个大树林里玩耍。如果是雨后,小伙伴们就到大树林里去拾蘑菇,蘑菇可以做汤菜。做汤菜的时候,把蘑菇汤里放几个蒜瓣。如果蒜瓣变成红色,说明蘑菇是有毒的,就不能吃,村里的大人们都这样说。

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这片大树林里,常年有很多的小鸟。有喜鹊,有麻雀,还有一些比麻雀少大一点的鸟,身上的羽毛有好几种颜色,非常漂亮。树林里最多的还是一种叫不上名来的黑色小鸟。这种鸟,看上去跟八哥鸟差不多。在树林里,一落一大片,恐怕上万只不止。这种鸟天亮就出发,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直到黄昏的时候才飞回来露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片大树林里繁衍生息。

老家的那片大树林,给我留下了深深地印记,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幸福和欢乐。在生活比较困难的那些年里,是这片大树林,给了全村老老小小生活上的极大帮助。这片大树林也给千千万万只小鸟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

老家的那片大树林,留下了我童年许许多多的快乐和梦想。

作者:刘福成

篇11:我的老家-老家作文600字

清晨,也就是一天的开始,村农并不像城市人一样呼唤大睡,而是陆续开了门。那正是黎明时分,村子都热热闹闹的。哼着小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叔叔伯伯爷爷们扛着锄头,赶着大水牛或羊,也许是鸭,各个地方去。放羊的放羊,放鸭的放鸭,锄地的锄地,他们都认真的干着自己的“老本行”。妇女们也忙着处理家务,洗衣服,做饭,清扫,一切靠自己动手。尤其到了农忙季节,还要忙着煮点心,送茶水,在炎热的太阳下晒谷子。这些“老本行”中,大家都表现出勤俭朴实的习惯和美德。

夜晚,是一家人团聚的时间,大家在静夜星空下谈天,小孩儿成群结队地扑捉昆虫。在月光下,围在一起听奶奶讲那听不腻的老故事。在瓜棚下,摘下又大又绿的菜瓜。抬头看看满天星光闪烁真,如一支支红烛在心田燃烧,多么温馨的全家福啊!

花朵的清香,土地的芬芳,树林的苍翠,草地的碧绿,山高声远,流水潺潺,就算手中握着一支彩笔,也描绘不出这样祥和悠闲的景色。

我每天都到老家去,老家一年比一年强。因为是示范村,房子成了小洋楼,路旁变成了仙境。就像1970年的人看到20xx年的世界!我每到老家去,都会在后院的池塘抓小鱼小虾,田里抓小动物,然后再放生。

浓挚的人情味,柳絮飞扬的景色,淳朴的农民,这和谐、温馨的乡村景色,将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清新,永不褪色。

篇12:老家的池塘

池塘大约有一亩左右,水并不很深,中间有1米半左右,浅的地方能看见水里的泥巴。池塘的四周长满了青草和野蒿,密密匝匝,青翠欲滴。

夏天,水面上荷叶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有的离水面一米多,有的紧紧贴在水面上,每片荷叶都碧绿碧绿的,像一块块翡翠。荷叶中间,荷花开了,红的、白的、粉的,一朵比一朵娇艳,一朵赛一朵好看。过不了几天,一个个嫩绿的小莲蓬长出来了,有的高高的伸出脑袋好像向远处眺望,有的羞涩地低着头躲在荷叶下面。成熟之后,一个个饱满结实,里面结满了又大又甜的莲子,可好吃了。

池塘里生长着许多鱼儿和虾,生机勃勃,十分热闹。你看,那片荷叶猛地向下一沉,肯定是被贪嘴的草鱼偷偷咬了一口;那几条在水面上玩耍的白条大概是看见了岸上的人们,忽地一下都窜跑了;还有那水底冒上来的几串气泡,不用猜也知道是调皮的小鲫鱼在捣乱了。

我爱那口池塘,更爱我的老家。

点评

习作写得生动有趣,读来妙趣横生。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比喻句的妙用,把池塘的特点展现得一览无余,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

(指导教师 革丽娟)

篇13:老家的春天作文

有人喜欢清凉的夏天,有人喜欢丰收,果实累累的秋天,也有人喜欢寒冷的冬天,而我更喜爱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

寒冬已过,当春姑娘悄悄到来时,我经常和姐姐一起去老家旁边的竹林里玩耍,嬉戏,比赛谁先发现小竹笋。突然我发现了一棵高大耸立的竹子后面竖着一颗小巧可爱,正在破土而出的幼笋,头上尖尖的,漂亮极了。他后面站着一排排像士兵一样的竹子,真像父母在保护自己的小宝宝呢!竹林经常能看见一只母鸡率领着5、6只小鸡在竹林间散步,觅食。天上几只小鸟在飞来飞去,边飞边哼着小曲,偶尔停留在竹支上栖息,真是生机盎然。邻居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我也经常去那儿,春天一到花儿就争奇斗艳,谁也不让谁,这时你就会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花丛中有许多蝴蝶在翩翩起舞,这是一副多么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啊!

美好的春天总有尽头,有一天我发现池塘里开满了荷花,我才发现春天已经离开了。

篇14:老家的桑树作文

其实,我已经有二十几年没有再见过老家的桑树。

老家虽离我居住的市区并不远,一个小时的车程就能抵达。道路也已经由原先的窄一窄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宽柏油马路。但似乎再也无法从一条路的一端,走近老家院墙边的任何一棵桑树。

那时候,我对老家的每一棵桑树,还没有患上思念恐惧症。因为,去学校的路上,穿过矮矮的邻居们的院墙,不时有几枝细细地枝桠似乎耐不住满园的寂寞,而悄悄盘亘在院墙上空张望过路的行人。尤其是陽春三月,那卵形的桑叶嫩得夺目,嫩得诱人。嫩得无数双过路的小手,都有了偷摘它的冲动。

我也曾经犯过傻。但以我的笨拙,绝不可能腾空而起,变成一个身手不凡的顽童。但我确确实实犯过傻,就在那矮矮的院墙边,为了得到几片桑叶,而乖乖地放了十几分钟的“哨”。

那一天,男同学把摘到的`桑叶慷慨地分给了我一半。才使我家里那十几条嗷嗷待哺的蚕宝宝,躲过了一场要命的饥荒。

那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端把椅子坐在一旁,静静地看它们进食。看它们挪动着浑一圆的身体,躲进桑叶的底下,贪婪地享受这顿饕餮大餐时,我总会获得一些前所未有的快乐。那十几分钟在院墙边的胆战心惊的模样,也突然变得伟岸起来。

我甚至于还为此结交了几位身手敏捷的“采桑高手”,为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我放哨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慢慢地,不知是哪个顽皮的男孩子,竟然给我取了个绰号叫“女哨兵”。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后来这个绰号一直延用至我小学毕业。

“采桑高手”中,有一个是我同村,我叫他Z,他家与我家只隔了一条河。为了交流养蚕心得,我经常跑去他家。Z长得十分高大,却有点面黄饥瘦。但他养的蚕又白又壮。有几条居然还是花蚕(背上有黑白条纹的那一种),我第一次见到,忍不住抓几条到手心里把一玩。Z把几十条蚕放养在一个竹篾篮里,吃食的时候发出一片片“沙沙”声,听得心里都痒酥一酥的。

那时我应该有十一岁了。却成天像个假小子。母亲每次见我跑到对面去,总要说:“女孩子家不要到处乱跑……”可我不听,我觉得Z是个好学生。尽管他有十分严重的口吃。见我总是抿着嘴偷笑,笑他口吃病犯了的时候,急得要把桌子戳一穿的样子。他就会气得说不出话,把脸孔憋得通红,一边还指着我说:“不……不……不……许笑!”但最后又会给我几片桑叶,以解决我的燃眉之急。

又过了几学期,Z似乎又长高了些,声音也开始粗哑起来。只是口吃病依然没好。我便不再去Z家。偶尔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低着头走过。Z呢,因为这个病,也越来越沉默了。从小学毕业以后,我也一直没有再见过他。

但是,有一年,我从城里回家。因为带了许多行礼,母亲来接我。一路我们聊着家常进家门,放下行礼,母亲突然问:“刚才Z在跟你打招呼,你怎么没应人家? 太没礼貌了。”

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一方面有些惊喜,一方面又觉得伤感。一对多年不见的“发小”(北京方言,我这南方人暂且借用一下),终于有幸在街上偶遇,该放下各自的端着的架子和藏了多年的城府了。可是,一方鼓足勇气,想呼应当年的默契,可是,一方却视而不见,无视这种默契,仿佛世间从来没有过那种心无介蒂的友谊。这不是人间悲剧是什么?

而导演这出人间悲剧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

是的,我可以认为它仅仅是一个误会。这样,我内心可以坦然些。可是关于你想解释的友谊能够澄清吗?其实,我仅仅想知道这么多年,他的口吃有没有好转,现在在哪工作?他还会不会想起老家的那些桑树,以及,院墙边那个“放哨”的身影?

可有那么多问题,我想问,却不敢问,我怕一问,它就会变质,就会失去原有的一些单纯的颜色,就像老家的桑树再也不能在我的眼前释放它的柔一嫩一样。它只能沉默着,直到城市的欲|望,慢慢将它消解。直到在一片发展的呐喊声里,慢慢交付了它们安身立命的土地为止。

篇15:老家的春节作文

老家的除夕可有趣了。家家户户贴春联、剪窗花、放鞭炮,个个都喜气洋洋,乐开了花儿。奶奶自大清早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了,桌上摆满了食材,各种瓜果蔬菜、大鱼大肉,应有尽有。屋外,别家也升起袅袅炊烟,饭菜那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和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这十足的年味儿真令人兴奋。

大家都穿上各自的新衣,男的相貌堂堂,女的亭亭玉立,就连一向不爱打扮的长辈也下了一番功夫,穿着亮丽的新衣迎接新年。大人们格外忙碌,孩子们倒是格外欢喜,几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兴高采烈地放鞭炮,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可是令家畜都遭了罪:狗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进家里;猫身手敏捷,匆匆忙忙跳上屋顶便不知所踪;鸡惊慌失措,扑棱着翅膀躲在窝里……到处洋溢着无尽的欢乐。

夕阳西下,五彩缤纷的晚霞染红了大半边天,美丽的黄昏夹着几缕清凉的微风悄然而至。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被端上桌,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举杯欢畅,其乐融融。

吃饱喝足,稍作休息,每年春节的重头戏就要开始了。只见原本黑漆漆的天空顿时亮如白昼,在一朵朵烟花的装扮下更是如同画家的调色板一般,什么颜色都有,红的、紫的、绿的、黄的,看得我眼花缭乱。一朵朵烟花争先恐后地冲上云霄,在夜幕中绽开,好似百花争艳,令人赏心悦目。夜晚的烟花比白天美艳多了,白天看得模糊,颇为无趣,到了晚上则是大放异彩的好时机,竟令一旁的星星都黯然失色。虽如昙花一现,但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夜,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

第二天,爷爷说正月初一是个焚香祭祖的好日子,便带上烟花和丰盛的食物,领着我们几个孩子去山上祭拜祖先。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走上山,就来到了祖先坟前。爷爷先是摆上菜肴,接着虔诚地说了许多吉祥话,保佑我们年年高升、岁岁平安,之后点燃香,恭恭敬敬地对坟墓拜了三拜。当爷爷放烟花时,我们几个孩子总是逃到别处去,捂着耳朵任由那一阵阵令人胆战心惊的鞭炮声接连响起,倍感害怕。做完这些后,我们才下山回家。

篇16:老家的肥田

记得那是1981年,我在县城读高中。有一天,父亲风风火火地来到学校,把我从教室里叫出来,拽着就跑。我问家里出了什么事,父亲边走边说:“村里分田到户了,你从小手气好,快跟我回去抽签。”

那时候是集体劳动,出工收工都听生产队长的哨声。往往出工的哨声响过半小时,社员们才懒洋洋地出门。收工就不同了,只要队长的哨声一响,大家不管干着什么活,都会立刻停止。常常有人刚挑一担粪从生产队的“大粪屋”里出来,收工的哨声就响了,挑粪的人像听到倒粪令一样,立刻把粪倒在旁边的田里。长年累月这样倒下来,大粪屋旁边那块田就特别肥,父亲说,要是抽到那块田,种十年都不用施肥!

我回到村里时,生产队长正主持抽签分水田,人人都想抽到大粪屋旁边那块肥田。父亲反复叮嘱,叫我抽签的时候心里要不断默念“肥田”。我心里什么也没念,随手一抓,就抓到了那块人人垂涎的肥田。父亲为此神气了好几天。

第二年,我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在县城工作,偶尔才回一次老家。老家的稻谷割了又种,种了又割,那块肥田给我们家多产了不少粮食,还省下许多买肥料的钱。

后来,我的姐妹们一一出嫁,父亲也在一场大病中去世了。经过小调整后,我们家只剩下那块肥田,记在母亲的名下。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那块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三百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母亲说,张六叔心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可是两年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母亲问张六叔,那么好的田怎么会种出这么差的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现在种田不容易。”母亲说:“我知道种田难。这样吧,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张六叔非常感激。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了。那块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吃一点老家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太吝啬了。”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张六叔还不知足。有一年秋收后,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你要贴补几十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了。”一向宽容的母亲也耐不住性子了,她不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租田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块肥田。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了洋楼。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决定把田租给他种。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说想把田租给他种。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母亲疑惑地问:“这是为什么?”刘二叔说:“种田不赚钱,一年苦到头,连小孩的学费都交不起。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你看江对面,野草长得最高那一块就是我的田。”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长着高高的野草。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

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块肥得流油的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我不放心,追到老家。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责任田上割野草。这块田实在太肥了,我们家的野草长得比任何一家的稻谷都要茂盛。

我站在田边,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可她实在太老了,我怎么能让她再种田呢?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那块责任田。虽然田里的收获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田野上多一点稻谷,少一点野草。可惜每到支付工钱的时候,母亲都会长吁短叹,老家的那块肥田,成了她心中的伤痛。

篇17:老家的变化作文

坐在汽车上,奶奶望着窗外的景色,对我说:“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农村。那时交通不发达,实在太落后了,没有人愿意去。”奶奶的喉咙里仿佛 塞了一团棉花,泪珠在眼眶里直打转,但始终没有落下来。奶奶稍稍停顿了一会儿,说:“我们那时住的房子很简陋,一遇到下雨天就漏雨,真是‘屋外大雨连绵, 屋内小雨不断’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听着奶奶的话,看着奶奶的神情,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奶奶看了我一眼,语重心长地说:“在那时好多孩子都上不起 学,不象你们现在,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你可要好好学习啊!”“恩”我点了点头。奶奶欣慰地笑了。

我望着窗外,喃喃地说:“现在,中国富民政策这么好,奶奶的家乡一定变了,可变成什么样子了呢?”我带着好奇、激动的心情和奶奶经过几个小时的旅程,终于到了目的`地——奶奶的家乡。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条摆满小摊的长街。我对奶奶说:“这里这么繁华,是你说的哪个偏僻的农村吗?”奶奶双手拍着大腿连声说:“变了! 变了!全变了!”看着奶奶那高兴的样子,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我们不知疲倦的转完了大街小巷。黄昏来临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街道两旁华灯起放,像一条 条蜿蜒盘旋正待腾飞的巨龙。

这时,一位年迈的老奶奶走到我们面前,对奶奶说:“这不是三妹吗?”奶奶诧异了片刻笑了,说:“你是大姐吧?”老奶奶连声说:“是我!是我!”原来她们是 三十多年前的玩伴。自从奶奶离开家乡后,她们再没有见过面。奶奶说:“大姐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这里吗?”老奶奶说:“这里是我的家乡,有我童年最美好的回 忆,我的理想就是要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这不,如今……”老奶奶饶有兴致地摊开两手,原地转了一圈,放声大笑。那笑声是那么的爽朗,那么的自豪,那么的甜 美。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兴化老家游记作文 下一篇:介绍老家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