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与生态安全

关键词: 漳县 定西市 生态 农业

生态平衡与生态安全(精选6篇)

篇1:生态平衡与生态安全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与城市生态安全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于测度城市生态安全具有可借鉴的意义,将这一方法进行整合,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文章探讨了生态足迹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于城市生态安全测度的初步模式.

作 者:曹伟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建筑系,浙江,宁波,315211刊 名:规划师 ISTIC PKU英文刊名:PLANNERS年,卷(期):19(1)分类号:X171.1关键词:生态足迹 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 生物物理 生态底线 生态承载力

篇2:生态平衡与生态安全

摘要:在生态安全评价中,生态足迹模型已广泛被采用,但这些研究多是静态评价,应用生态足迹方法定量计算赞皇县1975~的生态安全度,从时间序列、生态足迹构成和生态压力状况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时间序列上,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已出现生态赤字;生态足迹构成上,各土地类型供需结构不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生态压力状况上,28年间压力指数增幅为1.66,且随时间呈增大趋势.并针对生态安全状况,提出相应对策.作 者:刘欣 葛京凤 梁彦庆 作者单位:刘欣,葛京凤(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梁彦庆(石家庄铁道学院土木工程分院,河北石家庄,050043)

篇3:生态平衡与生态安全

一、城市化背景下的东莞生态环境

1、东莞市生态环境概况

东莞市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四个不辖县区的地级市之一, 现辖32镇街, 全市陆地面积2465km2, 海岸线115.9km。人口为650×104人, 人口密度大。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785×104m2, 人均绿地面积为1.76㎡。改革开放以来, 东莞市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较早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但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 采取“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的分散布局模式, 饥不择食地大量引进低档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迅速膨胀, 东莞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先天不足逐步显现出来, 森林被砍伐, 水土受流失, 环境遭污染, 城市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迅速, 地表覆被发生改变, 城市整体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2、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环境

当今世界是城市化的时代, 人类对城市区域生态环境的干扰力度不断加大, 生境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 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日趋严重。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我国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程度的反应。目前城市建设重点是加强城市内部的建设, 而对城市生态环境缺少具体的建设计划,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3部分组成的安全系统。城市生态环境未来的命运如何?关键取决于在城市化过成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与措施。作者认为要建设好生态城市, 不仅要做好城区生态安全防范, 还要做好整个城市的生态安全防范, 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城市扩建后其生态安全不受影响, 真正实现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使城区面积增大、人口聚集、环境压力增大、自然生态系统遭受影响, 尽管现代城市的扩建与改造吸收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 但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城市并不容易。生态城市建设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虽然经过一定努力城市生态环境大有好转, 但由于受客观因素制约,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内外连锁反应。

二、加强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对策

1、提高认识, 树立生态安全意识

城市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完善城市的功能与体系, 促进社会进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必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 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实践。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注意城市生态系统内部的生态安全, 而忽视城市外围的生态安全。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城市外围生态安全的防范, 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预防为主, 防建结合

城市的建设理念虽然有了飞跃的发展, 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等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标志。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使城市生态环境在声势浩大的城市化过程中不堪一击。因此,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保留植被较好的地段或区域, 尽量减少破坏, 对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应及时进行生态恢复而减少恶化。坚持以预防为主, 防建结合的方针, 才能确保城郊的生态安全, 维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安全兼顾经济, 合理搭配防护林林种

防护林网络的建设是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性工程, 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生态屏障工程。在城市扩建和改造过程中, 应该重视防护林网的建设。在保护好原有防护林网基础上, 逐步丰富原有防护林网的单一树种、改善原有防护林网的林相结构, 使其更好的为城市生态服务。然而, 部分农田生态系统却在城市面上扩建与改造中遭到破坏, 如一些沿河或沿路的防护林带, 在城市扩建过程中因河岸整治、道路拓宽而被毁掉。其他地区的防护林带也随土地“农转非”肆意占用, 使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及其防护功能受到严重破坏, 严重影响城市生态安全, 威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加强环境保护林的建设, 选择对有毒有害气体净化能力较强的树种作为防护树种。

4、加强生态恢复工程的建设

城市扩建和高速公路修筑过程中, 山地被铲平, 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河流被任意切弯取直, 水泥沙浆砌护岸铺底, 许多动植物因缺少足够的栖息之地而遭受灭顶之灾, 致使大量物种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消失, 致使过去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因此, 必须在进行道路新建、扩建、改造过程的同时加强生态恢复工程建设, 使生态不安全因素受到抑制。进行生态恢复工程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基本规律, 同时也要根据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注意物种引入的先后顺序, 先锋植物先入的原则。

三、东莞生态安全建设的建议

1、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 促进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 最大限度地提高产业生态效益。发展生态工业,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 加快发展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设备生产、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发展生态旅游, 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优质高效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科学合理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生态优势,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生态交通, 实施绿色交通建设, 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着力发展生态服务业, 形成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社会服务体系。

2、构建生态环境体系

合理利用国土资源, 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利用植物园的优势加强生物资源研究建设。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污染、噪声污染和核与辐射污染等的综合防治。工程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等。

3、构建生态社会体系

通过各种渠道, 强化宣传在全体居民中进行生态安全教育,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应该开设生态安全课程, 要在各级政府, 特别是各级领导和公务员的思想深处形成“一切以生态安全为主”的意识, 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懂得生态安全、个个维护生态安全的良好氛围。

4、构建能力支撑体系

增强决策能力, 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决策程序, 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实施计划, 规范和落实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对各种生态环境进行时时监测;增强监测监察能力, 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 建设东莞市环境资源共享动态数据库。

参考文献

[1]高吉喜:《中国生态环境现状评估》,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年。

[2]钟顺清:《城市近郊生态环境恶化与生态安全对策》, 《生态经济学报》, 2004年。

篇4:丹东生态城市与生态安全研究

【关键词】生态安全 生态城市 丹东

一、丹东率先建设生态城市

(一)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2013年,丹东全市绿化覆盖率为38.8%,宽甸县、振安区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丹东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7.1平方米。全市自然保护区12个,面积3112.1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1处);风景名胜区14个,面积1410.4平方公里;森林公园7个,面积112.9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5处),形成了水源涵盖林、封山育林、绿色通道、退耕还林、蚕场封育、江海防护林公益林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69.5%。2005-2013年,丹东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减缓,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在用地结构上,丹东林地比例差不多与大连以及辽宁全省水平高出一倍,具有一定的生态与环境优势。 丹东有野生植物群落18种类型418种,名贵珍稀树种50多种。是东北东部长白山以南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

(二)水资源丰富

丹东市域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9.32亿m3 ,占全省的27.5%;水资源总量达90.32亿m3 ,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4.9%,在辽宁省十四个地级市中,水资源最为丰富。丹东人均地表水径流量为3846 m3 ,约为全国人均水量的1.5倍,为辽宁省人均水量的4.5倍。因此,丹东市具有极大的水资源优势。丰富的水资源为丹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保证。

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分析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随着丹东城市的快速发展,自然生态空间也不断遭到蚕食破坏,城市与区域生态系统的矛盾也在加剧。主要矛盾就是重开发,轻保护。对生态空间的侵占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部分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调节能力减弱;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生态环境加剧恶化;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加剧;小城镇建设明显滞后等。因此,出于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的需要,进行生态安全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和人口容量。

(一)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分析

丹东现有的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现有城镇村镇用地占164.85km2,从城乡建设现状看,城市建设紧凑用地效率高,但乡村用地较散,效率相对较低。在保护生态敏感区及其组成的生态网络的前提下,划分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其中适建用地只有17.49km2,且分散各处,不连续。限建用地主要分布于河谷、山谷中的低缓坡灌木丘陵地,主要位于村镇周边。城镇周边最大的用地地段位于安民新区,而东港市区及周边几乎都为禁建区。

(二)人口环境承载力分析

通过上述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分析,可以发现制约丹东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环境限制是城市用地空间。由于城市处于山河交界、海陆交界位置,山体水系在塑造丹东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也约束了城市空间的展开,因此在保证生态环境条件的前提下,丹东可用于城市发展的空间极为有限。丹东人口总量基本维持在240万左右,而人口容量就是在充分保证城市及区域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的,因此,在丹东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终极规模。

三、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几点建议

(一)保护沿江沿海滩涂湿地

鸭绿江沿岸及沿海湿地,处我国海岸线的最北端,为华北和东北植物区系的交汇处。区内陆地、滩涂、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交汇过渡,形成了包括芦苇湿地、沼泽、湖沼、潮沼及河口湾等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自然环境独特、敏感、脆弱,其形成与演变漫长而复杂。物种资源比较丰富,高等植物有64科、289种,其中野大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生动物中,有鱼类的88种、两栖类3种、鸟类44科240种、底栖动物74种、浮游动物54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 有丹顶鹤、白鹳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白琵鹭等30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保护的227种候鸟中,保护区已发现有121种,占总数的 55.3%,为东北亚重要的鸟类栖息的迁徙停歇地。这一区域为全球提供了一个永久性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天然本底和野生生物的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同时对生态学、遗传学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二)保护生态流与生态节点

江河作为海陆的连接通道,形成了地区重要的生态流网络。丹东地区江河密布,主要有鸭绿江水系、大洋河水系和沿海水系。全地区2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944条,其中流域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的大江、大河4条,即鸭绿江、浑江、叆河、大洋河。该区雨量充沛,丹东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00—1200mm。洪水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其特点是江河洪水量大而泥沙含量小。

区域生态网络中的关键生态节点,包括重要的山地森林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和重要的生态流节点。河流汇水处及其附近的三角洲地带、河岸滩涂湿地都是生态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三)保护自然生态安全

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的安全,避免自然空间遭到大规模的毁灭性的破坏。以山林水体为基本骨架,以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为生态源点,以交通防护绿地、滨江、滨河绿地和城市绿地等带形绿地为连接廊道,共同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形成滨江滨海及沿岸湿地、山地森林及公园、基本农田等多层次的生态网格。

(四)保护马市岛、保证城市公共安全与流域生态安全

马市岛下游有取水水源地3个,紧邻马市岛,取水量占现丹东城市生活总取水量的40%以上。建设马市水源地,日取水量达20万吨,是近中期丹东城市用水的最大取水水源。建成后,近中期马市岛一带的总取水量将达到城市用水需求的50%左右,远期将维持在30%以上。丹东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能供给城市用水需要的取水水源地有限,所以保证马市岛周边的水源地安全关系到丹东城市公共安全大局,要引起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丹东统计年鑒

[2]丹东政府报告

[3] 丹东“十二五”规划

作者简介:邹辉,女,辽宁大连人,中共丹东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篇5:基因污染与生态环境安全

基因污染与生态环境安全

论述了基因污染可能对生态环境安全造成的影响.转基因作物有可能污染天然物种的.基因库;有可能破坏传统农作物品种遗传多样性,加速作物种植品种的单一化及基因资源的流失;使抗除草剂作物的基因向野生或半野生植物漂移的可能性加大,有可能创造出“超级杂草”;带有病毒型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重组,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植物病毒,导致新的病害;BT转基因抗虫作物分泌的毒素,在食物链中传递,很难加以控制,对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并最终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文章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基因污染的严重性.

作 者:张振钿 黄国锋 钟流举 ZHANG Zhen-tian HUANG Guo-feng ZHONG Liu-zhu 作者单位: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45刊 名:生态环境 ISTIC PKU英文刊名:ECOLOG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14(6)分类号:X171.5关键词:基因污染 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安全

篇6:二年级上生命生态与安全期末试卷

班级

姓名

一、判断题:(每题10分,共60分)(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清明节的时候,我们有吃月饼的习俗。

()

2、小张跟小明借美工刀时,小明把美工刀直接扔给小张。()

3、当我们在家中遇到地震,我们应该尽快跑到空旷的地方去。()

4、小明在街上给陌生人携带东西。

()

5、萌萌在口渴的时候经常喝自来水。

()

6、在一只木桶里装满大豆种子,加入足量的水,木桶没有变化。

()

二、选择题:(每题10分,共40分)(把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括号内)

1、我们人会感到疼痛是因为

()

A.触碰到我们的神经纤维

B.我们没有神经纤维

2、独自在家,有陌生人敲门,我们应该

()

A.开门让他进来

B.先看清楚是谁,再决定是否开门

C.不理他

3、我们都知道电是很凶的()

A.可以用手直接摸电线

B.自己乱接

C.有电的故障时我们要找专业的电工来维修

4、当我们在屋里用碳火取暖时

()

A.把门窗全部关闭

B.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生态修复农业生态 下一篇:生态文明与生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