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化配置(精选十篇)
合理化配置 篇1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合理,植物配置
1 植物配置遵从的原则
1.1 主题原则
主题原则是一个植物配置的纲领, 确定通过植物景观表现什么样的主题。这种景观常常需要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乔木、灌木、花卉, 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继续延伸并扩大其内涵, 就会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特征。
以紫竹院为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经过多年的引种驯化, 精心养护管理, 共栽植2100余种100万株竹子, 形成浓郁的竹文化氛围。这种主题植物就像人类的骨架, 起到支撑整个绿地或公园的作用。又如香山的红叶、玉渊潭的樱花、植物园月季园的月季等, 都是以突出的植物主题,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2 整体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 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 自然景观, 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 以及物种的多样性, 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 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 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 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 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 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1.3 适宜原则
一是“适地适树”。二是与环境的协调。适地适树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 这样可保证树种对本地风土条件的适应和成活。但“适地适树”不能被拘泥于固定的树种中, 一些经驯化、引种, 能在当地生长良好的外来树种, 完全可以被选入植物配置, 而这些树种也常常是具有某些当地植物缺少的优点, 例如前几年金叶榆的引进, 为吉林绿化增添了一个新鲜的彩色元素, 也为植物造景提供更丰富的色彩空间。植物配置要适应或符合园林综合功能的要求。例如, 幼儿园的绿化与工厂的绿化明显不同, 幼儿园不适宜栽植飞絮及带刺的植物, 工厂要考虑选用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 这是与其服务功能相适应的。
此外, 植物的配置要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各个城市规模不同, 经济发展不平衡,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 城市绿化应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味。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 在选择植物时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为主, 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的产生生态效益, 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
2 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在园林空间中, 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 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 在植物种类的选择, 数量的确定, 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应强调主体, 作到主次分明, 以表现园林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
2.1 对比和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 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 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 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 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 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三种方法。
2.2 动势和均衡
各种植物姿态不同, 有的比较规整, 如杜英;有的有一种动势, 如松树。配置时, 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 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2.3 起伏和韵律
韵律有两种, 一种是“严格韵律”;另一种是“自由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 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 做到高低搭配, 有起有伏, 产生节奏韵律, 避免布局呆板。
3 提高园林绿化观赏效果的配置方法
通过植物配置, 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生态群落, 达到比较理想的观赏效果, 这是进行植物配置的根本目标之一。
3.1 观花和观叶相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 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秋季叶色变红的槭树类、叶色变黄的银杏等均很漂亮, 和观花植物组合在一起可延长观赏期, 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
3.2 要有层次感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植物配置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 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 如1米高的黄杨球、3米高桧柏的、5米高的红叶李和10米高的槭树进行配置, 由低到高、四层排列, 绿、红、黄等多层树冠。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 还可使观赏期延长引。
3.3 要体现季节性变化
要注意避免单调、造作和雷同, 以形成春季繁花似锦, 夏季绿树成荫, 秋季叶色绚丽、多变, 冬季银装素裹, 景观各异, 近似自然风光, 使游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变化。按季节变化可选择的树种有早春开花的迎春、榆叶梅、碧桃、连翘、丁香等;晚春开花的蔷薇、玫瑰等;夏季开花的月季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元宝枫、三角枫、银杏和观果的海棠、山里红等;冬季翠绿的油松、桧柏、龙柏等。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设计原则。
4 园林绿化中配置植物时注意的问题
4.1 重视生物多样性
多数自然群落不是由单一的植物区系所组成的, 而是多种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组合。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园林建设, 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重视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如果植物种群单一, 在生态上是贫乏的, 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生态园林植物配置注意乔、灌、草结合, 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 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 叶面积指数增加, 也能提高生态效益, 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4.2 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美学原理重视园林的景观功能
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 根据美学要求, 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要讲求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 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 从而达到步移景异, 时移景异, 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
4.3 注意层次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 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 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如1米高的黄杨球、3米高的红叶李、5米高的桧柏和10米高的枫树进行配置, 由低到高, 四层排列, 构成绿、红、黄等多层树丛。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 可使观赏期延长。
现代城市园林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出城市的形象, 文化特征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成功的植物配置所形成的景观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符号或者标志, 如同一些城市中显著的建筑或者雕塑等可以作为传播城市文化一件艺术品。所以通过对城市绿化应向着人性化、生态化的园林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周武忠.园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篇2
提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如果能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这种配置本身就会有巨大的收益。但在实际配置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问题,成为人力资源是否能真正合理配置的关键。
一、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的问题
1、工作业绩考核流于形式。职工工作业绩考核结果没有起到奖惩和聘用职工重要依据的作用。
2、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甚小。工资分配制度几经改革,但仍未摆脱国家统一工资标准的束缚,尚未完全与实现效益挂钩。只是在现行工资制度活的部分中做了适当调整,向主要岗位给予必要的倾斜。
3、职工岗位相对固定。部分职工长期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任职,思维空间,工作的方式、方法逐渐趋向模式化。
4、双向选择缺少科学内涵。机关改革和生产经营实体组建及缺员补充,因受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的影响,多数职工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同时,缺少统一、规范的岗位职责、上岗条件、上岗程序、上岗合同等要件。
5、以传统的固有思维用人。有的领导班子及成员在选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经营实体负责人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一多三少的现象,即听汇报的多、亲眼看的少、培养教育少、担子压的少,缺乏转换角度和换位思考的思想,致使不少人才在局内派不上用场,被迫流向外单位。
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
1、少数领导畏难心理同广大职工依赖心理共振的结果。
2、部分单位的生产关系已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前进步伐。
3、劳动保险尚未与社会接轨。
三、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原则
1、充分投入原则。人力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相比较,有明显的时效性和不可储存性。它的形成、开发和使用都与人的生物周期为载体而自然地被时空所限定。因此,作为已被开发和使用的人力资源要给予充分的投入和运用,即使是人力资源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下,也应当通过各种措施扩大需求、增加投入,尽量减少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2、合理运用原则。首先是人力资源投入的经济效果的好坏;其次是投入方向和配置效果的好坏;再次是人力资源的潜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才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
3、良性结构原则。搞好人力资源的配置,需要调节现有各个局部的人力资源,通过新鲜血液的输入,促进人才结构的改善。同时,要着力培育人才在流动中成长的机制,激发人才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增强人才整体素质。
4、提高效益原则。一般来说,在人们的行为活动中总会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改善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是提高单位经济效益或组织效益的根本途径,通过尽可能接近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程度,使单位或组织由低效能向高效能转化。
5、合理流动原则。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人力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人才合理流动,消除人才在不同地区、所有制和城乡之间流动的体制障碍,通过公平、有序的流动与竞争,使“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的正常手段。
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1、完善职工考核办法。坚持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效益与安全一票否决的考核原则,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考核内容,在不同岗位要各有侧重,并按岗位职责制定出每个岗位具体的定量考核指标。定性考核可由上级和有工作往来关系的平级和下级评议。
2、完善联责联效分配制度。现行工资制度封存后,在生产服务岗位推行工种工资指导价,但不得低于所在地政府公布的工资指导价的低位数。管理人员依据个人管理职务等级和管理技能水平确定岗位技能工资。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实行内部工资改革后,歇工期在3个月以内,职工可按岗位工资的30%领取歇工工资,超出3个月者进入单位劳务市场。
3、推行人力资源动态管理。一是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分别实行合同制和聘任制,期限原则上为3~5年,合同(聘任)期满一律下岗,参加新一轮双向选择;二是强化管理人员交流力度。机关管理岗位人员要到生产经营实体上熟悉和掌握生产工艺流程,从中吸取实践经验。生产经营实体的基层干部也要到机关从事管理岗位工作,让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知识,机关各岗位之间也相应相互交流,每年岗位交流指数不低于所在机关人数的10%;三是公开选拔管理人员。机关副处级和科级以下干部,每年分别拿出占处级干部总数的5%,占所在机关科级以下干部的8%,进行基础知识考试、面试、答辩程序竞争上岗;四是建立末位淘汰制;五是对新进人员一律实行人事代理制。
4、推行双向选择用人机制。制定统一的机关和生产经营实体管理岗、生产岗、服务岗的岗位职责、上岗条件、上岗程序、上岗合同。成立组织人事、工会、职工代表、纪委、专家组成的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考核小组,负责职工日常岗位变动的考评取舍工作。各单位或部门岗位空缺补员由组织人事部门张榜公布,参与竞争者经资格审查和专业理论知识笔试合格后,由考核小组对参与竞争者进行技能考察,并按从高分到低分的聘用顺序报组织人事部门审定,并签署合同。在同等条件下职工优先。
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的合理化探究 篇3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合理化
前 言
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花卉、地被、藤本等,是构成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要素之一。园林设计师加雷特·埃克对园林植物的评价是“一个日益失去自然本质的世界里,人们借以返璞归真的诗意的生命寄托物”。园林绿地植物在园林绿地植物空间中是有生命的要素,具有建造功能、观赏功能和环境功能。园林绿地植物由于在大小、形態、色彩特征上的差异,能够构建出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景观,给人们带来不同的遐想和回忆,形成不同的意境空间。园林植物不仅能够带给观赏者视觉享受,呈现出美得艺术气息,还能够为居民带来生态功能,净化空气,因此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意义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绿化建设也随着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构建良好的绿化环境,能够将人、自然、城市等相结合,从而创造和谐发展的生存环境。园林绿化植物合理配置的意义在于:①提升城市绿地覆盖率,城市的绿地率是评价城市的重要标准,通过合理配置植物,能够使城市保持较高的绿地率,改善城市的生存环境。②创建良好的生态效应,园林绿化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植物配置合理,能够降解毒物、净化空气,有效降低城市污染,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和健康的生活氛围。③延续独特的文化价值,园林绿化植物配置,能够为城市居民与游客提供良好的观赏环境,在注重美观的同时,也能够彰显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2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现状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环境价值、文化价值,但是当前我国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植物的多样性不足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植物种类繁多,地理情况差异显著。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植物具有生态价值,不同功能的植物相互搭配,能够创造出不同的城市生态环境效果,改善城市空气,提供负氧离子,并且具有防火防灾的功能。但是目前我国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在选择上单一,功能性植物严重缺乏,日常建设主要以高大常绿树种为主,彩叶、花卉植物的应用较少,不仅影响了居民生活的采光和娱乐空间,也限制了植物配置应有的四季季相变化效果,从而达不到美观。
2.2 空间缺乏综合利用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大量使用草坪、行道树的种植,不仅植物的种类不丰富,色彩不足,功能性不足,也导致当前园林空间单调机械。为了综合利用园林空间,应该采用乔木、花灌木、草坪与地被植物、藤本植物相结合的方法合理配置,从而营造出立体化、层次化、协调化的空间效果。
2.3 植物后期管理不足
园林绿化建设所谓“三分种七分养”,我国很多城市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建好后就没有专业人员去精心养护管理,树形杂乱、杂草丛生,诱发病虫害,甚至没有几年的时间,树木就会大量死亡,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建设。
3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原则与对策
园林绿化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环境、周围空间以及植物的类别等多种因素,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创造出合理的园林空间。
3.1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原则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1)坚持适宜原则,城市园林建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城市园林形象、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因此植物配置应该因地适宜,从而创造合理的生态居住环境。为了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功能,应该根据城市的土壤与气候环境选择适宜的植物,提高植物的成活率。通过对园林植物品种组合及其多样性特征的分析,可为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分析园林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原因,可为城市引种、栽培和绿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避免盲目性,降低风险,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坚持文化原则,园林绿化的合理配置能够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历史古迹和人文特色,那么在开展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时,我们需要对城市的生态特性、人文古韵、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了解和认识,利用园林绿化的建设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完美体现出来,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
(3)坚持生态原则,园林建设中树种的选择和搭配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在新增树种的同时,首先要保留原有树种;在高价引进外地树种的同时要大量引用本土树种,这样才能保证植物群落生长的稳定性,有效节约园林绿化建设费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生态效益。
3.2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对策
在坚持植物配置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以下的策略与方法,从而合理配置园林植物。
3.2.1 动态与习性
园林绿化的景色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动态的美,例如扬州在美丽的烟花三月柳絮纷飞、碧桃盛开,会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美感;市树银杏随着春夏秋三季叶色变化,给人带来一种动态美。所以在园林绿化植物配置中,需要根据植物形态、生长习性、观赏价值以及季相变化等进行合理配置,使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融合,保持平衡性,从而保证四季有景可观的美好景象。
3.2.2 对比与衬托
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植物的形态、枝叶特点、植物颜色等多种因素,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从而创造出景观的美感,表现出艺术的形态。在植物的配置中,为了保证景观的协调,应该避免将颜色与形态差异很大的植物组合在一起,应该根据适宜的原则,采用形态大小对比法、色彩明暗对比法等多种方法构建出和谐的园林绿化空间。
3.2.3 层次与背景
根据植物学的分类,可以将植物分为乔木、灌木、花卉以及草地等多种类别。可以以乔木作为主要配置植物,搭配其他类别;也可以根据树形的大小、高矮、常绿和落叶进行搭配,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配置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季相的变化进行分层配置,背景树高于前景树等原则,形成良好的绿色屏障,产生色调上的差异,营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3.2.4 注重韵律与起伏
园林景观中,韵律与起伏是重要的部分,通过与周围地形、景观相互协调,结合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等植物的链接,达到有高有低,使之层次鲜明、突出景观丰富的立体感,创造出舒适与美的园林空间。
4 结 语
园林绿化建设不仅在于改善环境,更重要的在于创造环境。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如果将这些植物进行充分地发掘,利用植物本身所固有的形态美、色彩美、季相变化美,人为科学的进行合理配置,一定能营造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廖小平.探析园林绿化植物配置[J].中华民居,2012年12期.
[2]朱良志.中国山水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褚晶晶.城市园林建设优化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0年7期.
如何合理配置玉米品种结构 篇4
1. 科学选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实践证明,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晚熟品种表现的不一定好,因此要按正常年份来选择品种,不要跨熟期、跨区域选择品种,保证品种正常成熟,同时也能提高产品质量。在品种选定后,应科学灌水施肥并加强田间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
根据我市的自然条件和近年来连续旱灾加重的趋势,应科学的调整玉米品种,主要种植生育期适中、抗旱力强的品种。在肥力较高、有机肥及化肥投入水平高并有灌水条件的地块,在早春催芽坐水抢种条件下,可以种植晚熟高产品种,如合玉20、龙育4、吉单519、嫩单11等;在中等肥力以下及盐碱地地块,应种植耐密、半耐密型中熟玉米品种,如吉单209、四密25、四密21、吉单180等。
2. 采用耐密型、半耐密型玉米品种
在多年的玉米生产实践中,我们认为:耐密型品种(理想密度5.5万株/公顷左右,如吉单209、四密25等)、半耐密型品种(理想密度5万株/公顷左右),可比稀植型品种(理想密度:4.5万株/公顷左右)提高水分利用率5%左右,增产5~10%或更多,因此可选用耐密、半耐密型品种。
商品粮等级的提高是提高种植玉米效益的重要措施,因此,应选用活杆成熟、外观品质好、成熟时含水量低的耐密、半耐密型品种,应缩小晚熟、外观品质差、含水量高的品种的种植面积。
3. 选用抗旱型玉米品种
抗旱品种:根系吸水力强,茎叶保水力好,或利用水分经济,在干旱条件下生长较好,减产少的品种。在较低温度下,出苗较快且齐,幼苗受害轻,或后期籽粒灌浆较快,籽粒较饱满的品种。半干旱地区发展玉米产业选用抗旱品种是关键之一,因抗旱品种自身抗旱力较强,在等量水的情况下能生产更多的玉米。多年试验表明:抗旱品种及配套技术采用区平均增产15%。四密21、四密25、吉单209、吉单180等是典型的抗旱品种。
4. 适宜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
合理化配置 篇5
合理配置参数提高WinRAR压缩速度
。
右键点击要压缩的文件,选择“添加到压缩文件”,打开“压缩文件名和参数”设置,将“压缩方式”设置为“标准”。
压缩文件名和参数设置
在“高级”标签中点击“压缩”按钮,打开“高级压缩参数”设置,
将“常规压缩”选项中的字典大小选择更大的数值。
设置字典大小
再到“常规”标签中点击“配置”按钮,选择“保存当前设置为新配置”,在“配置名”中选择“默认配置”,并同时勾选“将配置设为默认值”,点击“确定”保存设置。
配置参数
合理配置投连险继续受益 篇6
中国债券网的托管数据显示,5月保险公司实现在本年度内首次增持债券。从数据上看,5月保险公司在对国债、金融债减持力度放缓的同时,加大了对信用债和央票的买入力度。
偏股型账户中,根据近3个月数据,招商信诺成长型以31.88%的收益超过连续2期居于榜首的光大永明指数型,攀升至第一。光大永明指数型以30.04%的收益排在次席。招商信诺包揽了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的前3名。
在混合偏股型账户中,泰康人寿积极成长型兼具短期和中期优势,近3个月收益和近一年收益以25.31%和8.45%分别排名第一。瑞泰人寿成长型以20.67%的近3个月收益和20.06%的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位居第二。
混合偏债型账户近3个月收益前3名成员较上一期没有变化,位次略有调整。泰康人寿平衡配置型升至第一位,且该账户近一年收益依然保持领先。瑞泰人寿平衡型以14.18%的3个月收益排名第二,以成立以来的17 86%的年化收益连续3期稳坐榜首位置。
偏债型账户近3个月收益排名中,信诚人寿稳健配置依然保持着稳定、领先的地位。年化收益榜中,三甲与上期相同,依然为泰康人寿稳健收益型、华泰稳健型、瑞泰人寿稳定型,收益均超过9%。
货币型账户是表现最为稳定的一类账户,从榜单上的账户来看,近3个月收益超过0.3%,近一年收益超过3%,年化收益也在3%之上。其中,首创安泰、平安人寿优势明显。
浅析烹饪技术和膳食合理配置 篇7
1 如何进行食物的合理搭配
对食物进行合理的搭配能够保证食物中的营养能够互相进行补充, 同时也能实现营养之间的相互平衡。膳食的合理搭配要应用很多的营养学知识, 在进行搭配的时候要做到品种多样, 同时做到荤素搭配, 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人体吸收更多的营养。
1.1 荤素搭配的问题
将植物原料和动物原料进行搭配能够更好的保证人体营养的获取, 在荤菜中, 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通常都是优质的, 这样能够更好的补充人体需要的氨基酸, 在素菜中是含有很多的不完全蛋白质, 虽然人体不能吸收很多的蛋白质, 但是能够获取更多的脂肪酸。在荤菜中钙、磷和铁以及溶性维生素含量非常高, 而在素菜中, 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含量非常高, 荤菜和素菜进行搭配能够更好的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同时也能保证营养的吸收。在通常情况下, 人们在烧制牛肉的时候, 通常都要配以蔬菜, 这样能够更好的减少肉制品的油腻感, 同时也能更好的将其中的营养进行更好的吸收。在对牛肉和洋葱进行搭配的时候要保证洋葱的数量适量, 洋葱的营养成分非常高, 但是, 在通常情况下, 多吃洋葱会导致出现贫血问题, 因此, 在进行搭配的时候, 通常都以动物原料为主, 植物原料为辅。在对食材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非常新鲜, 这样能够保证其口感, 同时也能避免出现使用变质食物的问题。
1.2 酸碱的搭配问题
人们通常将含有钙、钾、钠以及镁元素比较多的食物称为呈碱性食物, 很多的水果和蔬菜以及豆制品都是这种食物, 而含有一些非金属元素的食物则被人称为酸性食物, 通常情况下, 鱼、肉、禽类和谷类制品是这种食物。在正常情况下, 人类的血液呈现中性, 在食用食物的时候出现酸性食物过多的情况会导致人体出现缺钙情况, 同时也会导致出现血液粘度增加的情况, 在比较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中毒问题。碱性饮食过多的人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会导致出现神经衰弱情况, 或者是血压较低的问题。在生活中, 很多的人都存在着偏食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出现结石情况, 因此, 酸碱中和非常必要。我国一直是处于食用大米和面食的饮食习惯下, 这样就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摄入很多的碱性食物的情况, 这样更好的实现酸碱平衡。但是,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也要进行酸性食品的多食情况, 在一些地区, 气温比较低, 而且降水也非常少, 这样就使得土壤中出现了碱性比较严重的情况, 因此, 在一些地区在进行食物烹饪的时候比较喜欢用醋。
1.3 蛋白质搭配的问题
蛋白质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 其对调节生理功能和维持酸碱平衡有很大的作用。因此, 生命的存在一定要保证获取足够多的蛋白质。现在, 我国在进行食品开发方面已经出现了很多种的氨基酸, 其中, 有很多的氨基酸, 人体不能自己形成, 因此, 只能通过食物来进行获取。很多的菜肴中氨基酸的含量非常有限, 因此, 不能更好的满足人体的需求。蛋白质的互相搭配非常重要, 实现蛋白质的混合食用, 能够更好的起到互补的作用。比如大米中蛋白质限制氨基酸是赖氨酸, 但其中硫氨酸较多, 而大豆, 利马豆和菜豆的蛋白质限止氨基酸是硫氨酸, 赖氨酸却比较丰富, 当两者混合使用, 可取长补短提高营养价值。菜肴的搭配一定要合理, 所谓“合理”, 就是要用科学知识来“武装”, 不能只凭经验来胡搭配。在我们饮食中有许多菜肴, 在搭配后不仅不能提高营养, 反而降低营养, 这岂不是“钱筒倒背”了吗, 比如蕃茄炒蛋这只家常菜, 鸡蛋是碱性食品, 而蕃茄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两者一配使维生素大大降低, 因为碱对维生素C有破坏作用;又如另一只家常菜菠菜豆腐, 菠菜中含有草酸较多, 而豆腐中钙丰富, 两者合炒会产生草酸钙沉淀, 人食后穿肠而过, 几乎没了营养。
2 合理烹调
合理烹调是实现合理营养的基本条件之一。人体从食物中获得全面营养, 除了合理搭配使食物本身含有营养成份外, 还取决于通过合理烹调使这些营养成份的消化程度提高, 中国的烹调技术常见的有20多种, 对于比较科学的方法, 对于营养素保存较好的, 就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那些营养素保护较差的, 就应该像罗丹对待“巴尔扎克”雕像那样把附赘悬疣坚决去掉。比如蔬菜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比较丰富, 我们一般采取炒, 旺火急炒是最合理的烹调方法, 其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保存率可达60%-80%, 用旺火的原因是加热时间短, 菜肴快速成熟, 减少维生素和流失。同时在烹调时还要注重以下三点:油炒时不要过早放盐, 否则不仅影响成熟时间, 还会出现较多的菜汁, 使维生素和矿物质溶出较多。避免使用铜制炊具, 因为铜会加速维生素的破坏。适量加些醋, 对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都有保护的作用。总之, 我们对于蔬菜的烹调就是要尽量减少水份,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
对于动物性原料, 我们则多采用炖, 蒸等烹调方法, 这些烹调方法对于蛋白质的的保存是较好的。而炸, 煎的方法不易多用, 炸煎食品的油温高时达到二三百摄氏度。如此高的油温, 使动物蛋白质焦糊, 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但我们也不否认通过一些防范措施可保存营养素的损失:比如把油温控制在6-8成之间, 甚至更低;或者采用炸前先上浆挂糊, 给原料的外壳形成保护膜, 缓冲高温对于原料的不利作用, 来防止致癌物质的形成。
3 结束语
民以食为天, 现在, 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在进行食物烹饪的时候要能够对其进行很好的配置, 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营养的获取, 同时也能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食物的合理配置能够更好的保证人们能够获取足够的营养, 同时也要对各种食物的烹饪技术进行提高, 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餐饮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烹饪.2003年第5期.
[2]大众健康.2003年第2期.
合理化配置 篇8
由ASAAC联合标准化航电系统架构协会定义的IMA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主要是通过系统管理程序和运行时蓝图RTBP(run-time blueprint)来管理综合航电系统的健康状态HM(Health Monitor)和错误管理FM(Fault Management)。
其中,运行时蓝图提供了系统重新配置(即重构)所需的、可以动态加载的系统蓝图。系统管理程序分为位于操作系统层的通用系统管理程序GSM(general system manager)和位于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管理程序AM(application manager)两部分,主要负责ASAAC IMA的初始化管理、运行管理以及断电管理。
运行时蓝图包括系统的软件蓝图、硬件蓝图和配置蓝图在映射规则和优化算法作用下的结果,是系统蓝图的动态可加载版本,描述了通用系统管理程序所需要的信息,包括:可用的硬件资源,即将运行的应用程序或系统进程,软件进程的虚拟通道(VC)信息,路由单元开关设置,综合区域或软件进程在硬件模块上的映射,所有可能上报的故障,应对所有故障的行为列表,与变更配置相对应的行为列表等[1]。运行时蓝图为系统配置或重构提供了资源信息,为故障管理提供了策略依据,是组织系统硬件、软件和配置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运行时蓝图,IMA能够实现系统综合决策的可控变更[2,3]。
2 系统重构相关研究
IMA结构的灵活性之一是,只要能够获取相应的软硬件资源,系统就能进行多种软硬件映射或配置,并实现系统不同配置之间的变迁(重构)。可见只要资源允许,基于IMA的综合航电系统就能够“灵活”重构。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出于安全性考虑,一般强调重构过程的可预测性,要求系统状态在任何时候都是已知的,且所有重构行为都是预先定义的。
基于IMA的综合航电系统重构可采用多种形式多个级别,比如屏蔽传感器级故障、在不同的计算机模块间切换功能程序、减少安全性级别较低的软件功能数量以保全高安全性级别的功能程序[5],进行局部重构或系统重构等。图1所示的四种重构时机触发系统重构的形式、级别方面也各不相同,关键取决于各种系统管理活动的性质。从系统管理来看,IMA重构可以分为自动重构(获取系统全部授权)和半自动重构(获取系统部分授权)两类,前者在IMA运行过程中,系统管理程序实时监控系统状态,探测、分析故障,报告任何失效或功能衰退,且有权关闭设备、程序等,甚至在必要时,能够进行软件或硬件重构,后者通过系统管理程序实时监控系统状态,探测、分析故障,报告任何失效或功能下降,但无权关闭设备、程序等,只能向飞行员推荐可供执行的操作行为,比如关闭失效构件、请求立即维护行动或软硬件重构等。
IMA利用系统管理程序管控所有的配置以及重构活动。其中应用管理程序负责逻辑重构,定义重构所需的资源,比如通用功能模块CFM(common functional module)的类型、处理部件数量等,通用管理程序执行实际的物理配置过程─相应配置预定义在运行时蓝图中。通用系统管理程序的管理对象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对应的管理活动如表1所示。从系统管理权利而言,针对特定失效,构件级可以全权管理,允许关闭故障或失效的硬件构件或软件进程。不过,并不适合给构件级管理赋予系统重构的权力,失效后重构应着重针对模块/应用级和系统级。
出于安全考虑,ASSAC IMA在运行时蓝图中预先定义了针对“所有”失效的资源重新配置方案。但也有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比如,某个关键构件为多种配置方案所共享,那么如果该构件失效,很可能的结果就是目前配置和备用配置都无法使用──这种情况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很可能出现。一种可能的重构方法是在飞机飞行过程中,利用可用的系统资源(包括软件、硬件、配置等)、优化算法和映射规则,为系统容错获得“等效的”系统配置或为变更的任务模式获取相应配置,并实现重构过程──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的重构方法。不过这种方法对飞机的安全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尽管航电系统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重构方法,不过动态重构仍然是综合航电系统追求的关键性能之一。
从渐次增加系统安全性信心的角度,文献[2]提出综合航电系统动态重构的“三步法”方案:“手动重构→地面/静态自动重构→动态重构”。但该文献并没有详细论述每一步重构所要进行的工作,而是把重心放在阐明每一步涉及的安全问题。因此,本文认为由于简单的手动重构到复杂的自动重构、由地面静态重构到空中动态重构是IMA系统重构技术发展的必然过程。在具备了地面安全重构的经验和动态重构所需的支撑技术之后,必然会考虑飞行中动态重构机制,因为在飞机战损严重的情况下,可能所有事先设计的系统配置都根本不能满足需求,而只能借助有限的可用资源形成一种新的系统配置,持续保持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或者允许适度衰减。
3 配置不合理度
理想情况下,综合航电系统的重构应保持重构前后的系统功能、性能、安全性等不变或增强。不过,更普遍的情况是,为了维持系统的安全性,系统重构不得不牺牲系统的部分性能或功能。从基本形式角度看,重构是指应用程序和数据(比如“静态”的飞行计划数据、“动态”的传感器数据)重新载入一种新的配置环境。为此,首先给出配置的概念。
配置根据某一系统或子系统功能、性能、安全性,一种配置描述了组织进程、进程之间的联系、进程所需的资源、进程在资源上的映射方式。系统重构牵涉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怎样找到一个等效替代系统并且该系统配置保持系统功能、性能、安全性等不变。也就是说,如果两种配置都能满足一样的系统功能需求、性能要求、安全性需求,那么就可以认为两种配置等效。即有:
但系统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安全性需求并不宜直接度量,一种可行的策略是以满足上述需求的资源分配方案为出发点。如果资源配置不能满足上述需求(即配置的不合理度),那么可能会影响系统的安全性。为此,本文从资源配置不合理的角度度量配置。
配置不合理度是指某种配置不能满足系统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安全性需求的程度。配置不合理体现在资源配置不当、程序计时属性不能得到满足等,涉及应用程序(app)、进程(pro)、消息(msg)、网络(net)、处理器模块(mdl)等。为此,本文建立了通用的不合理度模型:
4 基于配置不合理度的最优等效配置搜索算法
基于ASAAC IMA的综合航电系统重构的前提是首先在运行时蓝图中搜索等效配置。为此,根据配置不合理度度量两种配置的等效程度。本文采用欧式距离评估两种配置的等效度:
对于ASAAC IMA来说,假设系统因为某个硬件构件(例如处理器、网络通信等)故障或失效造成当前配置不能满足系统需求,需要从运行时蓝图中找出与当前配置等效的最优配置,则可以利用式(1)、式(3)所述的两种配置等效进行计算搜索。基于配置不合理度的最优等效配置搜索算法如图2所示。
该算法首先利用配置不合理度计算出搜索到的配置与当前配置的等效度,如果该值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那么记录该值。然后计算下一个配置与当前的等效度,比较两个等效度,并记录较小值。通过遍历运行时蓝图中所有配置,那么就能获得最优等效配置。
Φ0─运行时蓝图中的所有配置集合,Cc─系统当前配置,σmax─最大可接受的配置等效度,Copt─用于重构的最优配置,Cn─从运行时蓝图中搜索到的新配置,faulty_component─故障或失效构件。
对于因IMA硬件构件故障或失效而需要重构系统、确保系统或飞机保持功能、性能和安全性问题,该算法能够从运行时蓝图库中选择最优等效配置。但是,本算法未考虑时间复杂度。一种改进措施是针对每种失效,事先计算最优等效配置,并在运行时蓝图中进行编号。失效发生时,失效事件直接触发通用系统管理程序从运行时蓝图中搜索该最优等效配置,并重构系统。
5 基于配置不合理度的等效配置搜索算法
在战场环境下,飞机对飞行中重构的时间开销有严格的要求。一架装配综合航电系统的飞机具有的配置可能多达上万种,在有限的时间内从运行时蓝图中搜索最优等效配置很可能是一种“不合理”的任务。更为实用的是,只要新的配置与原有配置的等效度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或者说新的配置造成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性下降程度是可接受的,那么就可以采用这种配置重构系统。
在运行时蓝图中搜素等效配置的算法如图3所示。
上述算法表明,只需要在运行时蓝图中搜索第一个满足等效度需求的配置即可。如果不考虑故障因素,那么适当改进上述方法将能够获取与当前配置等效的一组配置,甚至可以进一步将运行时蓝图中的所有配置分割成多个等效配置集合。这样的好处在于,评估一组等效配置中的一种或几种配置能否满足系统功能、性能、安全性需求,就可以确认整个等效配置组能否满足系统需求。这节省了评估时间和代价。
6 算法性能分析
为简化问题,假设赋值、比较、算术运算、逻辑运算、读写单个常量或单个变量等,只需要1个单位时间;条件语句“if C then S1else S2”只需要Tc+max(Ts1,Ts2)的时间,其中Tc是计算条件表达式C的时间,而Ts1和Ts2分别是执行语句S1和S2需要的时间;执行一个for循环语句需要的时间等于执行该循环体所需要的时间乘上循环的次数。根据假设由图2基于配置不合理度的最优等效配置搜索算法可知时间复杂度为O(4n),由图3基于配置不合理度的等效搜索算法可知时间复杂度为O(3n)。两者搜索时间代价由图4所示,由此可见,在配置数越多的情况下采用等效算法越能节约搜索时间,更符合战场环境下的使用需求(特殊情况除外,比如运行时蓝图中的最后一个配置才满足需求,或根本没有符合要求的等效配置,这两种情况下搜索的时间复杂度都与运行时蓝图中存储配置的规模成比例)。
7 小结
本文提出了配置不合理度的概念,基于此概念研究了配置算法,并提出了配置不合理度的最优等效配置搜索算法和等效搜索算法,并通过算法分析的结果表明,等效配置搜索算法能够明显的节约时间。从本质上而言,此算法是为综合航电系统静态重构服务的。利用此算法,能够从预先定义的配置库中(“例如ASAAC IMA”运行时蓝图)中“查表”搜索满足系统需求的等效配置。从搜索速率的角度来看,一般而言,搜索等效配置要比搜索最优等效配置的速度快,且在战场环境中更为实用。
摘要:依托ASAAC(Allied Standard Avionics Architecture Council)IMA(Integrated Modular Avionics)模型中的系统管理技术,研究了综合航电系统配置搜索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度的模型,提出了以两种配置不合理度的欧式距离度量二者等效度的思想,并设计了基于配置不合理度的综合航电系统最优等效配置搜索算法和等效配置搜索算法。最后,进行了算法性能分析,分析表明综合航电系统的配置规模越大,等效配置搜索算法的效率越高。
关键词:系统重构,配置不合理度,等效配置,搜索算法
参考文献
[1]NATO.STANAG 4626—2005 Modular and open avionics architecture(PartⅡ:software).
[2]Jolliffe G.Producing a safety case for IMA blueprints[C]//the 24thDigital Avionics Systems Conference(DASC 05)2,005,2:14-28.
[3]Marchetto A.Structured definitions of modular avionics architecture u-sing blueprintsI,EEE.1997:3,2-24-32,-31.
合理化配置 篇9
1、砖瓦生产用地存在问题
(1) 现有的砖瓦场多数都是建场多年的老企业, 由于建场时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打算, 先占十亩八亩地建场。随着城市建筑工程量的增大, 企业的发展也随之扩大, 当年占地面积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生产需要, 没有放料场, 土源逐年减少, 有的已经影响了生产。怎么办?只好采取逐步外延扩大的办法擅自超占土地面积。
(2) 有些砖瓦企业建场位置不尽合理, 规划不科学, 当年建场时为了生产运输方便, 建场选择靠近村屯建场。随着村屯规划的发展和道路的改造拓宽, 使砖瓦场生产发展受到限制, 只好往外扩展, 多年后势必要占用耕地。
(3) 有一部分村办或联建的砖瓦企业, 后期因多种原因卖给个人, 由于生产用地不合理, 审批手续不健全, 土地使用界限不明确, 导致这些企业在生产中擅自扩大面积, 甚至乱挖耕地, 致使良田遭到塌陷造成水土流失。砖瓦场多数没有履行用地手续。吃土后的土地利用不上, 造成土地大量闲置、浪费。
2、盲目乱建窖头房, 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外延不断扩大, 市区存量土地在逐渐减少, 受利益的驱动, 许多菜农擅自将窖头房扩大面积, 转变成工厂、饭店、住宅、商店、刷车场等, 使窖头房管理日趋混乱, 乱建滥占现象非常严重, 大量菜田被毁掉。
窖头房是直接用于蔬菜大棚生产, 便于蔬菜大棚管理的服务设施。由于部分村民法律意识淡溥, 使窖头房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老百姓想盖就盖, 想建多大就建多大, 私自乱建呈上升势头。
3、土地利用程度不高的主要表现
郊区土地利用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土地生产率中等;常有撂荒地出现;土地利用率低;常有“空心村”现象出现;农民对它的投入热情不高。
土地利用程度不高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相对于城市, 郊区土地常给人以“后备土地资源充足”的错觉, 似乎可以随心所用, 从而忽视土地的集约利用, 出现许多产业类型和规模与用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2) 郊区农业用地的使用机制不健全, 由于城市经济活动利益的驱使, 使得许多农田撂荒。
(3) 建城区建设不断向外推延, 使耕种者往往只求眼前利益, 而忽视对土壤肥力的培育, 导致地力退化和土地生产潜力降低。
二、合理配制土地资源, 加强砖瓦企业与农业建设用地管理
1、加强砖瓦生产用地管理,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 对现有再生产的砖瓦企业, 没有土地复垦规划和措施的, 一律不再审批生产用地, 今后应本着先复后占的原则, 占一亩复两亩, 否则不与批地。对砖瓦场应规定出土地使用期限, 逐年全额标准征收土地有偿使用费, 同时还要制定出有效的复垦措施, 土地使用期满后, 不落实复垦措施的, 还要交纳土地复垦费, 并且收回土地使用权, 用经济手段严格控制占用土地。
(2) 通过合理规划, 制度化管理和科学取土, 使砖瓦企业取土制砖坚持“改造田, 增加田, 不毁田, 不用田”的原则, 取土后符合“不毁耕地, 扩大耕地, 保护耕地, 节约耕地”的要求, 实现“取土制砖不毁耕地”的理想目标。同时要树立资源合理、永续利用的观念, 不要再走过去竭泽而鱼, 满足短期需求的老路, 而要从资源永续利用的角度出发, 时刻不忘“平衡”, 时刻牢记:用地还需保地, 用地还需养地。
2、加强窖头房管理, 保住“菜篮子”
郊区土地管理工作应把重点放在窖头房管理上来, 新《土地管理法》进一步阐明了土地实行用途管制制度, 严禁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应从节约耕地, 利用闲置土地出发。严格控制建窖头房占用菜地, 尽量减少占用菜地, 充分利用未利用土地, 开发整理成蔬菜和花卉园区, 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率。这样既能节约耕地, 防止耕地浪费, 又能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从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3、探索集体土地的流转方式,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无疑要包括土地市场, 土地市场离开集体土地的市场化是残缺的、不完全的。集体土地使用制度面临许多新课题:其一, 缺乏可操作的政策法规依据。其二, 要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基本制度的范围内进行。其三, 国家的确禁止集体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和非法转化。进行转化、出租、联营入股用于非农建设的必须作为国有。要根据这些情况, 从实际出发, 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及有偿使用的新途径, 新办法。
管好用好集体土地, 使集体土地产生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在于积极稳妥的引导集体土地流转, 规范土地使用权的交易行为。
一是明确集体土地的产权契约, 依法发放集体土地使用证;
二是对集体农村土地改变用途, 自发进入市场实施依法管理, 即以土地登记为主要手段, 管理土地合作权, 转包转化或退回集体另行发包;
三是针对以集体土地入股与工业和房地产开发中联营, 联建现象和大量占用耕地, 菜田以及部分农民撂荒土地问题。从农民的长远利益着想,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四是搞好集体土地“四荒”拍卖, 把土地有偿使用在各类用地中逐渐体现出来, 使国家、集体和个人都在活化土地使用权中取得经济效益。
摘要: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目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本文作者详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为郊区土地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平衡关系 篇10
1 水资源量的需求与供给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需水还是供水均是动态的, 因而供需间的平衡关系只能是动态平衡。从需水方面看, 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部门用水效率。经济总量在各年增长的快慢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需水增长的快慢;经济结构反映了单位产值耗水率不同的各经济部门对经济总量的贡献, 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部门用水效率则反映了技术进步程度、节水水平及节水潜力。对于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及其变化均是服从于经济发展自身规律的, 用水效率受用水技术和管理水平控制。
在供水方面, 影响供水的主要因素为供水的工程能力和调度策略。供水工程由利用当地地表水的蓄、引、提工程, 地下水井群, 污水处理与回用设施, 以及从区外调水等工程组成;调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来水情况、蓄水状况、供水优先级别及各种综合利用要求下的各种可行调度方案。显然, 在发展过程中工程供水能力的扩大要涉及到规划工程的开发规模、开发次序及不同的工程组合方案。同理, 在一定的需水过程、来水情况和工程组合条件下, 不同的调度策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诸目标满足的程度也不一样。
在水资源量需求与供给双方均是变量的情况下, 动态平衡的保持只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内。当供水能力大于需求时, 会造成资金的积压, 反之则会由于缺水而造成国民经济损失。在缺水的情况下, 减少对不同部门的供水以及减少程度和时段的不同均会导致不同的缺水损失, 因而找出较为合理的动态供需平衡策略, 便成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任务之一。
2 水环境的污染与治理
与水资源量的需求与供给一样, 水环境的污染和治理两方面也是动态平衡。进入水环境的污染物来源于两个方面, 上游随流而下及当地排放。当地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及种类与经济总量、结构及分部门单位产值排放率有关。由于我国目前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数据仍不完全, 一般对生物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和氨氮总量进行研究已可满足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在水环境的污染治理方面, 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污水处理率、污水厂处理能力、污水处理级别, 以及处理后的污水回用率。不同的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处理级别和回用量显然有不同的处理费用, 因而也存在着对污染治理策略的优化问题。
水环境的污染与治理之间的动态平衡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 即污水排放量与处理量、回用量之间的平衡, 以及各类污染物质的排放总量与去除总量之间的平衡。因此, 还必然要涉及到污水中的各类污染物的浓度。
此外, 水环境的污染与治理平衡和水资源量的供需平衡间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对任何水体来说没有一定的质便没有一定的量, 污染导致的水质严重下降会极大地减少有效水资源量, 同时处理后可回用的污水也将增加有效供水量。因此在进行水量与水质的综合平衡时要充分考虑到两者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3 涉水投资的来源与分配
涉水投资包括节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治理保护所需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管理费用。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治理保护均是重要的社会基础产业, 具有建设周期长和投资额巨大的特点, 因而投资的来源与分配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策略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
投资的来源取决于总投资额的大小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资分配比例。而总投资则来源于区内积累和区外投资。对任一地区而言, 其总投资额的主要部分均来自于本身的经济积累。
水投资的使用主要分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治理两个方面。在开发利用投资中, 包括了防洪、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灌溉和为其他综合利用目的服务的各类蓄、引、提工程和节水措施的投资及运行管理费用。水环境的保护治理则包括河道整治、水源地涵养、水土保持及各类水污染治理工程。在多水源供水的条件下, 投资在节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回用水及外调水之间有一个分配问题, 对同是利用地表水的不同备选工程而言也有一个选择的问题, 因而投资与水资源配置系统内工程组合、工程规模及建设次序密切相关。
水资源的来源与分配间的平衡是通过水量的供需平衡及水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平衡来实现的。经济的不断增长需要更多的水, 提供更多的水就要求扩大供水能力, 从而要求更多的投资, 在一定的经济积累水平下给水部门的投资增加会导致对其他经济部门投资的减少, 从而影响到这些部门今后的固定资产形成。部门固定资产规模及增长速度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需水并进而影响今后的水投资平衡态势。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与水投资之间也存在着上述关系。经济规模的增加一般会向外环境释放出更多的污染物从而使环境恶化, 为改善环境要进行清洁生产并加大治理力度从而要求更多的环境投资, 给环境投资增加会挤占其他部门的投资并影响经济发展的格局。这一经济格局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今后的环境平衡态势。同样, 生态平衡与水量的供需平衡、水投资平衡之间也存在着广泛联系。
4 水生态平衡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 由于水的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严重, 河流、湖泊萎缩, 甚至于涸, 荒漠化加剧, 耕地的次生盐渍化等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在西北内陆地区, 没有绿洲就没有人类, 绿洲生态是西北内陆地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保护绿洲生态就离不开水, 因此绿洲生态需水是总需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天然生态系统是人工绿洲生态系统与荒漠区之间的过渡带, 是人工生态系统的外围屏障。
水是维持干旱区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基本元素, 生态系统耗水机制是生态保护的主要研究对象。生物体耗水特别是植物体耗水是生物体新陈代谢活动的载体。因此, 天然生态系统的耗水必须纳入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的范畴之内, 同时为维系生态系统用水的消耗, 应保持生态需水的平衡关系。在研究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 研究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可以看出, 水资源合理配置中上述四种基本平衡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其间的关系极为复杂。这一事实说明只有采用系统的定量优化方法, 从整体出发对四种平衡关系同时进行调整, 才能协调好各类基本平衡关系, 使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中有四种基本平衡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只有采用系统的定量优化方法, 从整体出发对四种平衡关系同时进行调整, 才能协调好各类基本平衡关系, 使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更加符合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