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技术(精选8篇)
篇1:插秧技术
水稻机插秧工作技术总结提纲
――农艺技术方面研究
前言
(介绍我市农机化发展情况以及水稻机插秧发展情况)
一、发展机插的意义
二、介绍水稻机插秧试验示范的目的(对机插的产量、成本、效益和有关技术进行试验)
三、试验与调研
(一)不同熟制、不同栽培方式的研究(与当地一种主体技术(如常规手插、直播栽培等)比较增产效果、生态效应、成本效益、操作简易程度等,从而①正确评估机插技术应用价值和适应性;②向生产者直观展示机插技术的优势。研究明确机插水稻生长特点、生理特性,如秧苗素质、分蘖动态、穗粒结构、生育期变化等,从而①说明机插水稻增产或减产的原因;②为制定机插农艺配套措施提供依据。)
1、不同熟制、不同栽培方式的比例分析(从镇为单位试验点和示范点所在的县市进行比较)
2、不同熟制、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对比试验
3、不同熟制、不同栽培方式成本核算
4、不同熟制、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二)不同熟制机插水稻研究(通过对各类技术因素试验结果的分析,明确育秧技术、播栽时期、播种密度、种植规格等技术指标和操作规程。)
1、不同品种机插的比较
2、不同播种时间、密度及移栽时间的比较
3、不同育秧方式的比较
4、不同发展规模的比较
四、结论和措施
篇2:插秧技术
1、怎样进行秧田的水份管理?
早季播种后应保持满沟水,直到揭膜两天后,晴好天气仍保持满沟水,阴雨天气则保持半沟水。插秧前5天排水晒苗。其间如畦面土壤过干,可灌跑马水一次。
晚季播种后,经常遇到高温强日照天气,秧畦表面水份蒸发很快,很容易将刚播的种子晒干,影响出苗。因此,播种后2-3小时,种子和土壤贴合紧密后,就应灌水淹没秧畦表面,淹水深度应保持在3cm左右,这样可以防止水温过高烫伤种子。到下午5点左右,日照强度减弱后,排水露出畦面,使种子发芽所需的氧气得到满足。第二天上午8点左右,重新灌水淹没秧畦。如此重复3天,秧苗根系便可扎入土中吸收水份。此后每次灌水保持畦面有一薄水层后,让其自然蒸发落干至畦面出现裂缝后,再灌薄水层,如此干湿交替,直至插秧前5天,将秧田中水份全部排出晒苗。此间如畦面土壤过干,可灌跑马水。
2、培育机插秧苗怎样施肥?
水稻秧苗含氮量与其抗伤能力有关,氮肥追施过多,秧苗生长嫩绿,抗植伤能力减弱,而机械插秧对秧苗造成的植伤远大于人工插秧。因而培育机插秧苗应适当增加秧苗碳氮化,减少氮肥用量,以提高秧苗抗值伤能力。一般情况下,肥力较高的土壤不施肥。肥力一般的土壤只要施基肥(每亩复混肥7.5kg)即可。
3、培育机插秧苗怎样使用多效唑?
水稻秧苗使用多效唑后可使秧苗矮壮,分蘖增加,叶片挺直,根系粗短发达,从而提高秧苗素质,增加秧苗抗植伤能力,提高产量。机械插秧的秧苗,一般播种密度较大,机插时的植伤也大大高于手插,因而使用多效唑具有更加明显的积极效果。具体使用方法:早季在秧苗揭膜后,晚季在秧苗一叶一心时(约播种后第5天)用药,用药量为每亩秧地175g(25%可湿性粉剂),加水100kg均匀喷雾。
4、秧苗不能适时移栽有什么不良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
水稻秧苗生长量达到一定时,通风透光矛盾激化,秧苗窜高,素质变差,病虫害加剧,影响机插后返青活棵,甚至死苗。最终影响到产量的提高。据江苏省农科院试验,秧龄在15-20天范围内,栽培得当,亩产可超千斤,但秧龄每延长一天,产量下降1.4%。因此,适龄移栽是保证机插水稻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生产上往往遇到前茬成熟推迟,降雨天气推迟收获时间,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等情况造成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实施移栽。此时应采取措施控制秧苗生长。常用的措施有:(1)通过控制秧田灌水来抑制秧苗生长。(2)用剪草的剪刀剪去秧稍(保留苗高度13-15cm)。(3)如果在播种时就认为没有把握准时插秧,则控制秧田肥料施用,整个育秧期间都不施肥,这样,秧苗长到一定高度后就会停止生长。
对病虫害严重的秧田,要及时喷药防治,做到带药下田。
如何选择水稻机插用品种(组合)?
受现有插秧机结构所限,培育机插秧苗时,秧田播种量都较大,这就使得机插秧的适龄期较短。一般早季适龄期25-30天,晚季15-20天。超过适龄期的秧苗,秧苗素质变差,影响插秧后秧苗正常生长发育,对水稻增产很不利。因此,选择机插用品种(组合)时,关键是看该品种(组合)的适宜秧龄与机插秧苗的适宜秧龄能否符合,能符合的便可选用,不符合的则不宜选用。一般来说,双季早稻,常规手插可用的品种(组合),机插都能用。而双季晚稻则只能选用中、短生育期的品种(组合),而不能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组合)。
播种前如何进行种子准备和处理?
播种前对水稻种子进行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催芽等处理,可提高种子发芽率,使种子发芽生长一致,秧苗生长整齐,病害减少,有利于提高机插质量和提高产量。因此,条件许可时,应尽量对种子进行以下处理:(1)晒种:播种前将种子晒一天。晒种要做到薄摊,勤翻,晒透。(2)浸种、选种、消毒:先用500倍强氯精水溶液浸种24小时,然后用清水漂洗种子,除去药液,同时捞去浮在水面上的空瘪谷粒。继续浸种早季1-2天,晚季半天。(3)催芽:早季浸种完成后,如遇晴好天气,可直接进行播种,然后盖塑料薄膜,利用薄膜的温室效应自然催芽。如需人工催芽时,可将种子装入尼龙袋中,用50℃温水喷淋一次,然后用薄膜将种子包好,再盖上麻袋等保温材料,待种子根芽露出后(大约需12小时)即可播种。注意种子的根芽不可催的过长,否则会使播种不均匀,造成机插漏苗增加。晚季催芽不需用热水喷淋,可直接将浸好的种子用薄膜包12小时即可。怎样进行播种作业?
(1)播种期的确定:由于早季适宜秧龄为25-30天,因而播种期应比计划插秧期提早25天。晚季适宜秧龄15-20天,相应播种期比插秧期提早15天。
(2)播种量的确定:可按每平方米净秧板面积播常规稻干种子0.4-0.5kg,或杂交稻0.3kg确定播种量。如种子发芽率较低(<90%),则应相应增加播种量。播种时应按每块秧畦面积分别称量种子进行播种。
(3)播种作用:采用有载体育秧法进行育秧的,按以下程序进行播种作业:①将育秧栽体平铺在秧畦上。②在秧畦的两边牵上两条草绳或放上木条。③从沟中捞泥浆或将事先备好的床土铺放在育秧栽体上,并将其摊抹平整。注意将铺土厚度控制在2-3cm之间。④将种子均匀洒在畦面上。如采用无载体方式培育秧苗的,播种的前一天灌水浸泡秧地,播种时再排水露出畦面,然后从沟中用锄头勾一些泥浆放到畦面上,再用锄头和木板将畦面泥浆摊抹平整,使畦面上形成一薄层泥浆,随后立即进行播种作用。⑤压种与盖种:早季种子播好后,如大部分种子有半粒落入泥浆中,则不进行压种。否则应进行压种作业(用扫帚或木板轻压种子),使种子和土壤紧密结合。晚季在播种后都要进行压种。压种时应注意不可将种子压入土壤太深,否则会造成出苗不均和部分烂种现象。采用制备床土育秧的,播种后要用细土盖种。
怎样进行秧田的薄膜管理?
早季秧田播种后,应立即盖薄膜,盖膜方式以拱膜形式为好。盖膜时期一般为10天左右,即播种10天后,只要没有低温寒流天气就应开始逐步揭膜。揭膜时可先开两头,两天后再全部揭去薄膜。揭膜时间应选在早上,膜内外温湿度差异不大时,这样
1、现有配套机械插秧的育秧技术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我国现有与机械插秧配套的育秧技术主要有三种:①工厂化盘式育秧。②有载体(钙塑衬盘,打孔地膜,编织布)育秧。③无载体育秧。
工厂化盘式育秧技术是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曾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过。该技术培育的秧苗生长均匀、健壮,秧片各种规格尺寸精度很高,所有秧苗质量指针在各种机插育秧方式中都是最好的。但该技术所需设备多,投资大,成本高,技术复杂。
有载体育秧技术是在秧田中做好秧畦后,在秧畦上铺上一层载体(目前使用的载体主要有钙塑衬盘,打孔地膜,编织布三种),在载体上再铺上一层土壤,所用土壤可以是秧沟中的泥浆,也可以是经过晒干、粉碎、过筛、调肥处理的土壤。然后在所铺土壤上播种育秧。育好的秧苗经过切块形成一定规格,并与载体分离后就可用于机插。此外,也有将土壤铺在水泥场上进行育秧(与传统卷秧育秧方法相同),育好的秧经切块后用于机插,这种方法效果也很好,但土壤和秧苗搬运工较大,且受场所限制,只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有栽体育秧方法培育的秧苗,素质和规格都不如工厂化盘式育秧。但技术简单,成本低谦,是目前生产上使用最多的方式。
无载体培育机插秧苗方法是我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新近研究的一种培育机插秧苗的方法。该方法是在做秧畦时,先用专用压杂器将秧畦土壤中的稻茬等较大杂物压入土壤下部,秧畦做好后经过一段时间排水晒干处理后,再在秧畦表面铺上一薄层泥浆,然后立即进行播种育秧,育好秧苗后再用专用切秧装置切出一定规格的秧片用于机插。使用这种方法培育机插秧苗,用工最少,不需任何育秧载体材料,因而成本最低。与其它方法比较,使用该法育秧时,秧苗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受到载体阻碍,能够深入土壤下层吸收水肥,因而培育的秧苗素质良好,优于有载体育秧法。育秧过程中的管理也很方便。该法使用的专用切秧器具切出的秧片,主要规格精度介于盘式育秧法和有载体育秧法之间。因而无载体培育机插秧苗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怎样选择培育机插秧的秧地?
秧地应选择在排灌方便,便于运输的地方。为减少运输工作量,一般每50-70亩大田选择一块秧地。秧与大田比1:75左右(毛面积)。同时要求做秧地的大田土壤肥力较高,不含或少含石块等体积大的杂质。
3、如何制作培育机插秧苗的秧畦?
开始制作畦的时间,早季应比计划播种的时间提前7-10天,晚季应提前5天。制作秧畦的过程如下:(1)先将作秧畦的大田灌水浸泡一天。(2)每亩地施复混肥7.5公斤。肥力较高的田块(如前作为菜地)可不施肥。(3)用旋耕机对秧地进行耕整,秧地应尽量耕烂一些,旋耕机打田至少要三遍。(4)耕好的秧地沉实一天后,排水做秧畦,秧畦宽度1.4米(其中畦面宽1.1米,沟宽0.3米)。做秧畦时,先按秧畦宽度牵好尼龙绳,然后沿绳子起秧沟,用锄头将秧沟位置的土壤钩到秧畦上,并将其初步整平,形成秧畦粗坯。(5)采用无载体育秧的,用压杂器对秧畦进行压杂处理一至二遍,将秧畦中的稻茬等较大杂质压入土壤下层。(6)用木板或木棍将畦面推平。(7)将秧田彻底排水,进行晒干处理。晴好天气条件下,晒干处理所需时间,早季约5-7天,晚季约3-4天。如遇阴雨天气则应延长,直到畦面中部出现长度10cm左右的裂缝止。
4、如何选择水稻机插用品种(组合)?
受现有插秧机结构所限,培育机插秧苗时,秧田播种量都较大,这就使得机插秧苗的适龄期较短,一般早季适龄期25-30天,晚季15-20天。超过适龄期的秧苗,秧苗素质变差,影响插秧后秧苗正常生长发育,对水稻增产很不利。因此,选择机插用品种(组合)时,关键是看该品种(组合)的适宜秧龄期与机插秧苗的适宜秧龄能否符合,能符合的便可选用,不符合的则不宜选用。一般来说,双季早稻,常规手插可用的品种(组合),机插都能用。而双季晚稻则只能选用中、短生育期的品种(组合),而不能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组合)。
5、播种前如何进行种子的准备和处理?
播种前对水稻种子进行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催芽等处理,可提高种子发芽率,使种子发芽生长一致,秧苗生长整齐,病害减少,有利于提高机插质量和提高产量。因此,条件许可时,应尽量对种子进行以下处理:(1)晒种:播种前将种子晒一天。晒种要做到薄摊,勤翻,晒透。(2)浸种、选种、消毒:先用500倍强氯精水溶液浸种24小时,然后用清水票洗种子,除去药液,同时捞去浮在水面上的空瘪谷粒。继续浸种早季1-2天,晚季半天。(3)催芽:早季浸种完成后,如遇晴好天气,可直接进行播种,然后盖塑料薄膜,利用薄膜的温室效应自然催芽。如需人工催芽时,可将种子装入尼龙袋中,用50℃温水喷淋一次,然后用薄膜将种子包好,再盖上麻袋等保温材料,待种子根芽露出后(大约需12小时)即可播种。注意种子的根芽不可催的过长,否则会使播种不均匀,造成机插漏苗增加。晚季催芽不需用热水喷淋,可直接将浸好的种子用薄膜包12小时即可。
篇3:插秧技术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科学化,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1]。2007年至2011年大观镇根据区农委的部署, 在全镇组织实施机插秧高产示范项目, 实施4年来, 在区、镇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镇农技人员和农户的共同努力, 通过统一供种、集体育秧, 机插面积扩大到26.7hm2, 水稻机插秧示范片平均达到647.5kg/667m2,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 材料和方法
2010年在铁桥村选取稻田0.07hm2、中江村8hm2, 均为能排能灌稻田, 水肥管理均相同, 水稻品种选择为适应本区种植的江津津科公司推广的富优21, 机插秧田每0.67hm2设为一次重复, 人工插秧稻田每0.07hm2为一次重复, 最后求平均值, 用SAS分析软件做方差分析, 目的是得出机插秧田和人工插秧秧田在不同肥力条件下其差异性是否显著。铁桥村种植水稻株行距均为24cm×16cm, 栽17 000株/667m2, 实际种植与设计误差率小于1.5%, 中江村种植水稻株行距为30cm×15cm, 栽14 800株/667m2, 实测差距小于1.1%, 具体实验设计见表1和表2。
2.1 试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2010年3月5日开始精做秧板, 泡田耕整时间为3~4日, 沉淀2d后, 提沟作厢, 铲高平低, 填平裂缝, 并充分拍实。秧板规格为厢宽1.4m, 秧沟宽0.3m, 秧沟深0.2m, 秧田需做到沟直沉实, 板面“实、平、光、直、硬”[2]。大田需备营养细土90~100kg/667m2作床土, 同时再准备未培肥过筛细土25kg/667m2作盖种土。同时做好秧盘准备, 机插秧田每亩大田一般要准备25张软盘, 共计准备9 000张软盘用于育秧准备, 选择地势平整、干燥、水源、交通方便, 背风向阳, 土质肥沃疏松、半沙半坭、不含石渣的菜园地或旱地作苗床[3], 机插秧每亩大田备苗床8.5m2, 试验用地共计备苗床5亩, 其中铁桥村共计备苗床0.23hm2, 中江村备苗床1.5亩, 人工插秧秧田育苗按照每亩大田需要秧苗35m2, 需要育苗0.21hm2, 其中铁桥和中江各0.11hm2, 均为连片集中备床育苗。秧盘育苗塑盘飞边重合靠紧铺平, 周边用细土填平, 每盘装营养土1.8cm, 用泥浆水浇透抹平[3], 然后待盘面无明水用0.5kg渝科牌壮秧剂拌过筛细土20~25kg均匀撒在装好营养土并抹平, 每个秧盘播干谷重50g的种子, 播种必须均匀, 用没有拌过壮秧剂的过筛细土盖种, 以不见种子为度, 每50cm插2.2m长竹片一块, 盖上微膜, 膜四周用泥土压严实, 播种后当天灌透水, 忌水淹过盘。注意播种后水不能上墒面, 下雨后应及时排除积水。播种后12d揭除无纺布, 之后床土保持湿润即可。机插秧秧苗小, 栽后至返青活棵的水分管理更显重要。坚持薄水移栽, 出苗前重点检查保温与水份。保持盘面湿润不发白, 2叶后开始揭膜炼苗, 炼苗结束后用1∶3倍清粪水并每挑加100g尿素泼施作奶肥, 再过5~6d, 用1∶2倍清粪水每挑加尿素200g提苗, 以后根据苗情, 再补施水、肥, 移栽前3~4d追施“送嫁肥”[4]。
秧地施尿素6~8kg/667m2, 施肥后灌足水份, 4叶左右即可移栽, 秧田期主要病虫有稻瘟病、灰飞虱、稻蓟马、螟虫等, 秧苗在二叶期后期应密切注意, 及时用药防治, 草害主要采取一些茎叶处理剂为主要除草剂, 如秧田一次净[5], 但注意不要超量使用, 以免产生药害。
栽前1~2d, 用20%的三环唑500倍液喷苗, 预防稻瘟病。在秧苗分蘖后, 35d左右开始移苗入田, 对于机插秧田, 难以插到的田间角落, 人工补齐, 按照亩栽1.3万窝为准, 机插结束后, 要及时灌水护苗 (阴雨天除外) , 水层保持在苗高1/2左右;若遇高温晴好天气, 应灌寸水护苗, 水层保持在苗高2/3左右。插后3~4d进入薄水层管理, 切忌长时间深水, 造成根系、秧心缺氧, 形成水僵苗甚至烂苗[6]。移栽后7~10d内亩用“沃津”牌植保套餐1包除草, 并保持3~5cm的水层, 保证有水6~7d。水稻活棵后 (栽后10d左右) , 应实行浅水勤灌, 灌水时以水深达3cm左右为宜, 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水, 施肥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 氮磷钾肥配合使用[7], 每亩施尿素35~40kg, 普钙25~30kg, 硫酸锌2kg, 硫酸钾8~10kg, 硅肥30kg;其底肥、分蘖肥、拔节肥、穗肥的比例分别是30∶10∶10∶10。在移栽后25~30d, 茎蘖数达到设计有效穗时开始放水晒田, 一般晒田20d左右, 结束后关水抽穗防伏旱。在水稻种植后, 严格按照上述要求, 同时结合大田情况细心管护直到收获。
2.2 试验测定的指标
在已经成熟的稻田里, 按高、中、低肥力的机插秧田和人工插秧稻田每0.67hm2, 均随机选取500株稻子, 计算出平均穗实粒数 (粒∕株) 、平均结实率 (%) 和平均亩产量 (kg) 等指标, 同时详细记录试验中机插秧和人工插秧时的费用, 求出不同方式下每亩播种需要的种子成本、秧盘成本、秧坂田机耕费、做秧板田费、育秧期肥料地膜和农药费、拨、切、插秧费, 插秧机费, 秧地占地费 (折合成收获稻谷价值) , 秧田收获劳务费用作比较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 (表3、表4) 表明, 在不同的肥力田地, 采取相同的水肥管理, 保证充足的水肥供给后, 铁桥村不同插秧方式的高肥力田地之间, 其平均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平均亩产量, 机插秧稻田上述3个指标分别平均比人工插秧稻田高出13.3粒、3.8%、40kg, 中等肥力的稻田, 机插秧比人工插秧3个指标分别高4.5粒、2.3%和18kg, 低肥力田地的二者的差值为1.9粒、0.8%和15kg, 中江村的试验结果与铁桥村基本一致。
利用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得出, 机插秧和人工插秧对不同肥力的稻田其影响是不同的, 以铁桥村为例 (表5) , 机插秧和人工插秧在高肥力稻田无论是在平均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平均亩产量3个指标上两者差异均极显著, 但在中等肥力的稻田中, 机插秧和人工插秧在上述3个指标中有差异, 但只有平均亩产量指标之间差异显著, 而对于低肥力稻田, 采取不同种植方式在3个测定指标彼此对比下, 几乎没有差异。由此可见机插秧对水稻种植在高肥力稻田的影响更为显著, 而在低肥力稻田, 采取何种种植方式, 对稻田收获的影响不大, 这可能是因为在低肥力稻田, 肥力因素是其主要的制约因素, 中江村的试验结果 (表6) 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
以铁桥村中等肥力秧田为例, 通过表7对比, 机插秧每亩平均成本为189元, 人工插秧每亩稻田成本为257元, 仅成本一项, 机插秧比人工每亩节省开支68元, 费用降低了36%, 再加上亩产量上的差距, 机插秧比人工插秧对高中等级肥力的土地, 其优越性将更加明显。
注:A为每亩播种需要的种子成本, B为秧盘成本, C为秧坂田机耕费, D为做秧板田费, E为育秧期肥料、地膜和农药费, F拨、切、插秧费, G插秧机费, H用秧地占地费 (折合成收获稻谷价值) , I秧田收获劳务费。
4 结语
试验证明, 机插秧技术在水稻生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8], 在农村大力推广机插秧技术, 既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 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又提高水稻的单产, 是农业生产上组装集成的实用技术, 是提升农技综合服务能力, 为持续稳粮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和探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效机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金于瑜.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栽培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展望, 2008 (10) :112~114.
[2]焦让根, 焦慧娟.浅谈机插水稻高产栽技术[J].江苏农机化, 2009 (3) :63~64.
[3]于春峰.水稻规格化软盘育苗技术[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8 (50) :15~16.
[4]许猛, 郭采红.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科学种养, 2010 (8) :28~29.
[5]王运魁.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 (6) :158.
[6]金传旭, 吴永红.水稻千亩高产栽培示范[J].中国农技推广, 2010 (6) :62~68.
[7]杨飞.机插秧水稻发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4 (4) :72~73.
篇4:水稻促高产插秧技术
关键词:稻田;水肥;插秧
中图分类号: S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33-1
1 稻田管理
插秧时田面硬度检查方法是食指入田面一节(2cm左右)深度划沟,周围软泥呈徐徐合拢状态,为最佳的插秧状态。如沉淀不好,田面过于稀软,秧苗插不牢,立秧姿势乱,插秧机推压边行苗,插后秧苗易下陷,影响缓苗和分蘖生长。田面硬度过大,插秧阻力大,容易伤苗,插秧深度变浅,插后痕迹不能及时合拢,造成漂苗、缺苗。
2 水肥管理
2.1 适宜水深
要求插秧前一天把格田水层调整到1cm左右(呈花达水状态)有利于插秧机作业,田面水过少,插秧机行走困难,秧爪里容易粘泥,夹住秧苗,秧槽内易塞满杂物,供苗不匀不齐,甚至折苗,造成缺苗严重。田面水过深,立苗不正,插秧深浅不匀,浮苗缺苗多,插秧机行走过程中易推苗压苗,保证不了插秧质量。
2.2 科学灌溉
插后立即上护苗水保返青,水深4~6cm左右,苗高2/3,以不淹没秧苗心叶为准,促使秧苗早返青、早分蘖、早生快发。在常温下地表水呈花达水时,秧苗返青所需天数为9~10天,护苗水深度2cm时,秧苗返青所需天数为6~7天,护苗水深度4cm时,秧苗返青所需天数为4~5天。在一定条件下,护苗水深每增加2cm株高增加1cm,根数增加2条左右。
水稻返青后立即撤浅水层,保持3cm左右浅水层,以利增加水温和泥温,加快水稻分蘖。水稻分蘖最适气温30~32℃,最适水温32~34℃。气温低于20℃,水温低于22℃,分蘖缓慢,气温低于15℃,水温低于16℃,或气温超过40℃,水温超过42℃,分蘖停止发生。保持浅水层可以增加泥温,缩小昼夜温差,提高土壤营养的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分蘖,无水或深水易降低泥温,抑制分蘖发生。要事先留好出水口,出水口高度5cm,以防降水过多时水深淹没秧苗或长期深水淹灌,降低根系活力。
2.3早施蘖肥
插后3~5天秧苗返青后立即施蘖肥,施肥量是氮肥总量的30%,其中,蘖肥总量80%插后4~5天全田施入,另20%(尿素1kg/亩左右) 7~9天后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促使肥效反应在6~7叶期(有效分蘖盛蘖叶位),促进秧苗早分蘖、快分蘖、多分蘖,减少无效分蘖。为了延长肥效期,可以用硫酸和尿素混配使用,3kg硫酸铵代替1kg尿素。分蘖期稻苗体内三要素的临界量是氮2.5%、无氧化二磷0.25%、氧化钾0.5%,叶片含氮量3.5%时分蘖旺盛,含钾量1.5%时分蘖顺利。生物硅肥全部用在蘖肥上, 5kg/亩与第一次蘖肥一起施用。
3 插秧管理
3.1 适时抢早
水稻插秧起始温度是气温稳定通过13℃,泥温15℃,高产插秧期5月15~25日,钵育摆栽18~23日;5月10~15日、5月26~30日为平产期;5月10日前、6月1日后为减产期。随时间托后,产量明显降低,以5月15日移栽产量为100,5月20日移栽的产量为94,5月25日移栽的产量为90,5月30日移栽的产量为79.9。
3.2 插满插严
插后同步补苗,插到头、插到边,格田四角插满插严,确保田间基本苗数合理、耕地利用率100%,要求做到秧苗栽的正,不要东倒西歪,插秧行要直,行穴距规整,每穴苗数均匀,栽插深浅整齐一致,不插高低秧、断头秧。
3.3 按序插秧
插秧时应从稻田的下头开始,逐步向上头推进,待下一个格田插完秧以后,上一格田中的水放入下一格田做为护苗水,这样,即节约用水,又提高了水温,还减少肥料流失浪费。同时,距主干公路两侧的稻田头两排格田应在5月15日后插秧。
3.4最佳插深
机械插秧的深度是否合适对秧苗的返青、分蘖以及保全苗影响极大,一般插秧深度0.5cm时易散苗,倒苗、漂苗较多,插秧深度3cm以上,就会抑制秧苗返青和分蘖,尤其是低位节分蘖受抑制明显,高位节晚生分蘖增多,分蘖延迟,分蘖质量差,弱苗插深还会变成僵苗。而插秧深度在2cm左右时,则不出现倒苗、漂苗现象,植株发根较多,生长健壮,分蘖力强,因此,水稻机械插秧深度控制在2cm左右;人工插秧深度1~1.5cm;钵育摆栽钵面与泥面平;抛秧栽培钵面入土2/3(泥浆状态抛秧)为宜。
3.5 适龄壮秧
移栽期秧苗素质的好坏对秧苗返青、分蘖影响极大,一般要求旱育中苗(3.1~3.5叶)、旱育大苗(4.1~4.5叶)是根白而旺、扁蒲粗壮、叶挺而绿、秧龄适当、整齐均匀、干物重高、抗逆能力强的健壮秧苗,这样的秧苗插后返青快、分蘖早、生长旺盛。而秧苗素质差的徒长秧苗,插秧后叶片搭拉在水面上,极易受到潜叶蝇的危害,叶片很快烂掉,即使叶片保持完好,撤水后叶片直立非常缓慢,缓苗慢、返青迟,如遇不良环境条件,则死叶、死苗率高。
3.6 合理密植
插秧的密度(每平方米的基本苗数)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秧苗素质、气候条件、栽培水平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单位面积基本苗数以计划穗数(平方米收获穗数600穗以上)的1/4~1/5为好。一般土壤肥沃、施肥水平高、供肥能力强、秧苗素质好、气候条件好的地号可适当稀插,平方米基本苗数不宜过多,一般在125 株/m2比较合适;而土壤较瘠薄,供肥能力差、气候条件差的地号则可适当增加密度,平方米基本苗数控制在140株/m2较为适宜。
4 防虫防病
水稻潜叶蝇发生前在5月末~6月上旬,插秧后及时进行虫情调查,发现潜叶蝇危害时及时喷药防治。调查的方法是选择插后8~10天的秧苗靠近水面并平铺(搭拉)在水面上的叶片,用手轻轻捋叶片,发现叶片中间有小颗粒即为潜叶蝇的幼虫,应立即喷药防治。
篇5: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难题分析
刘飞飞 何好生
水稻育插秧技术是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活动中广泛推广使用一项农机化技术。2008年,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汝城县育插秧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目前该县拥有插秧机37台。水稻育插秧技术在该县起步较晚,但在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普及,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转型和土地流转的加速,已具备了规模化作业能力、效率高、省时省力、农业成本低等特点,能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等有效优势,农民群众容易接受;而有些地区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田块呈不规则形分布,机械化作业环境因先天不足等特点,造成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速度缓慢,难度较大;农民群众难于接受。近期,笔者一行深入南方山区多个县、市走访、调研,了解到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各山区县、市在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中存在一些实际性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解决,从而导致水稻育插秧技术推而不广;着力解决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水稻育插秧技术门槛较高,农民一时难掌握
水稻育插秧技术包括育秧技术、插秧机操作技术、机插栽培管理等三大综合技术。水稻育插秧技术涉及到机械技术和水稻种植技术,即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综合。从而在推广水稻育插秧技术的进程中必须做到两个结合,即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栽培技术与农田管理相结合。如果其中一个技术环节出现了问题和差错,就有可能影响做到育插秧技术实施的质量与效果,甚至影响一年来水稻的产量和收成。因此在推广育插秧技术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育秧技术的培训,由于技术性
很强,学员必须接受必要的理论学习,必须在育秧能手和专家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有效掌握育秧技术;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育秧这一技术难问题,不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专门对农民实施育秧技术培训,农民在没有熟练掌握育秧技术的前提下,机插秧技术实施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和风险。从而使广大乡村农民对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存在畏惧心理,认为水稻育插秧技术门槛要求高,操作要求严,机插秧技术一时难掌握;致使南方山区县、市大部分乡村农民难于接受育插秧技术的推广。
2、插秧机利用率低,经营服务效益不高,影响了农民购机积极性
由于南方山区乡村,山多、田少、人多,并且乡村农时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并且大多数农户只种一季稻(超级稻),各地乡村均出现了抛荒等严重现象,由于插秧机的利用率低,机手增收效益不明显,部分插秧机手投资购买插秧机后,一年累计作业时间不到20天,由于插秧机利用率低,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虽然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把插秧机列入了补贴目录,但农民还要投资3到5千元,相当于山区乡村农民一年的纯收。该县已购置插秧机的种粮大户及农机大户,都享受到了国家补贴,只需花了几千元,他们除了完成自己承包的水田机插面积外,基本上无人请他们插秧;插秧机一年要闲置10个月左右,造成了经营服务困难,效益不高,利用率低,从而影响了农民购买插秧机的积极性。
3、突破农民传统水稻移栽模式难度大。笔者曾经在机插秧的示范点现场测算过,机插秧和手工插秧比较,机插秧每亩可节省60元的劳务费,但机插秧与抛秧来比较则优势不明显。虽然抛秧存在无序、稀密不均、易生病虫害、容易倒伏等缺点,但更省工、省时、省力、容易操作等特点,且抛秧技术男女老少一看就会;因此抛秧仍是农民目前乐意采用的主要方式。多年来,有不少农技专家都
认真分析、比对过,机插秧秧苗返青时间与抛秧比较,返青时间要长4-7天,而且机插秧技术要求高,致使部分农民仍热衷于抛秧和手插秧;因此要突破传统水稻移栽模式难道很大。
4、先天地理条件不足,影响了育插秧技术的推广进程。南方大部分乡村田块小且呈不规则形分布,不集中不连片,土地规模小,农民分散经营,不利于水稻育插秧的推广,从而影响了水稻育插秧技术的推广进程。该县小垣、延寿、岭秀、益将、三江口、盈洞等乡镇乡村田块均属于“半山田,插花田,巴掌田”,部分农户曾经想过购买水稻插秧机,但考虑到田块分散等客观因素;最终还是选择了水稻抛秧和人工移栽的方式。
二、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好水稻育插秧技术广泛推广及应用的难题,应当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加大宣传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加强部门协作,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等有效途径才能逐一解决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中的各个难题。
1、争取政策支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规定,县级以上政府要大力加强机耕道等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机械能顺利下田作业,同时要适度规模经营,为水稻机插秧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紧抓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机遇,加大对插秧机的补贴额度,从而有效激发广大农民购买和使用插秧机的信心和决心。
2、加大多方投入。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作业优势,有效提高农民对水稻育插秧技术的认可,同时采取现场演
示、比对和专家讲解等有效方式,加大对水稻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力度,让农民群众近距离的了解到水稻育插秧技术比人工移栽、抛秧等传统模式更科学,更省时、省工、省力。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县级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向插秧机重点倾斜,县级政府对水稻育插秧作业面积应当给予适当补贴,给予农机推广部门适当的推广工作经费,确保水稻育插秧技术培训、示范等工作有序进行。三是加大行政推动力度。要把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纳入到各乡镇的工作目标考核中。要求做到年初有计划、有安排,年中有检查、有督促,年终有总结、有奖罚。
3、加强部门协作与配合。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既要政府高度重视和扶持,更需要农机与农艺结合。因此,农业部门和农机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由农机部门牵头,农业部门协作的方式。农机部门主要承担组织技术培训和牵头实施。农业部门主要承担育秧、田间管理等环节的技术指导。
篇6:长江中下游中稻育插秧技术意见
一、适期播种,稀播匀播。根据季节安排、茬口衔接、品种生育期,适时播种育秧,可从4月下旬持续到5月下旬。由于今年雨水多,秧田应选择地势较高、不易受涝的田块。要按照大田面积、品种类型、移栽方式,计算好秧床面积、秧盘数量,确保育足秧足苗。对于人工插秧,可采用旱育秧或湿润育秧,秧田、大田比分别为1︰20和1︰10。对于机插秧,杂交中籼稻每亩秧盘20-25盘,每盘播干种70-90克;常规粳稻每亩秧盘30-35盘,每盘播干种100-120克。无论是秧床育秧还是秧盘育秧,都要做到稀播、匀播,为培育壮秧奠定基础。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广工厂化大棚育秧,坚持旱育旱管。直播稻要匀播,推广机械精量条(穴)播种。
二、水肥调控,培育壮秧。保温保湿,确保快出芽、齐出苗。田间秧盘育苗采取田沟有水、苗床湿润。常规育秧出苗前湿润灌溉,出苗后浅湿灌溉。工厂化盘育秧按技术规程操作,一般用专用育秧基质,无需施肥。田间盘育秧多采用田泥加壮秧剂,移栽前施适量送嫁肥。苗床育秧(常规育秧)亩施20-25公斤复合肥作基肥,在耙田或耘田时使用;秧苗二叶一心期,亩施3-4公斤尿素作断奶肥;插秧前3-4天,亩施5公斤尿素作起身肥。若秧龄较长,可喷施多效唑控制苗高。
三、精细整地,提高质量。无论是机插秧,还是人工插秧、抛秧或直播稻田,大田整地质量要做到田平、泥软、肥匀。特别是前茬秸秆全量还田的,要粉碎、抛撒均匀、翻埋入土。全田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田面“整洁”,无杂草杂物,无浮渣等,表土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水田整平后需适度沉实,沙质土沉实1天左右,壤土沉实1-2天,粘土沉实2-3天,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作业时不陷机时,保持薄水机插。抛秧或移栽以田面水分刚刚落干为宜。
四、适时移栽,足苗栽插。对于机插秧、抛秧,严格控制秧龄15-20天、3-4叶移栽,切忌超秧龄。对于手插秧和抛秧,秧龄应控制在25天以内。移栽时,要因种确定适宜的栽插规格,多蘖秧苗适当少插,少蘖秧苗适当多插。穗数型或穗粒兼顾型的常规粳稻亩插1.7-1.9万穴,每穴3-4苗;大穗型杂交粳稻亩插1.5-1.7万穴,每穴2苗左右;大穗型中籼杂交稻亩插1.2-1.5万穴,每穴1-2苗。对抛秧田,要做到移密补稀,使全田秧苗分布均匀。
五、防控病虫,化学除草。当前多雨的气象条件利于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发生发展。要强化病虫害监测预报,提前做好防控准备,积极推进统防统治。在插秧前3-5天喷施一次长效农药,秧苗带药下田。对直播稻田,要强化杂草防除,大力提倡耕作除草和移栽(播种)前化学封闭除草。
篇7:水稻机插秧苗培育及大田栽培技术
水稻机插秧苗培育及大田栽培技术
培育适合机械栽插的秧苗及采取相应的`大田栽培技术是实现水稻栽培机械化的关键.机插水稻秧苗秧龄短、整齐度高、排列紧密以及栽插后缓苗期长等特点,决定了机械栽插秧苗培育和大田栽培技术的特殊性,营养土制备、播种、秧田及大田管理等技术环节必须适合机械插秧各方面的要求.根据近5年生产实践以及对周边农户调查,切实按照以下技术环节操作,可以收到600~650 kg/667m2的经济产量.
作 者:郝玉华 Hao Yuhua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淮安,223200刊 名:江苏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6)分类号:S5关键词:水稻 机插 秧苗培育 大田栽培
篇8:机插秧育苗技术
选用土壤肥沃、无残茬、杂草、无污染的壤土。适宜作床土的有菜园土、耕作熟化的旱田土以及秋耕、冬翻、春耖的稻田土。一般大田需备合格细土1 875kg/hm2左右, 用壮秧剂12~15kg/hm2。土壤水分适宜时 (手捏成团, 落地即散为好) 于晴好天气进行过筛, 细土粒径不大于5mm, 其中2~4mm粒径的土粒达60%以上。过筛结束后继续堆置并用农膜覆盖, 集中堆闷, 促使肥土充分熟化。在床土准备中要做到两提倡、两注意、两禁止。两提倡, 即提倡冬前培肥, 对碱性土壤要进行床土调酸消毒;提倡使用壮秧剂, 每100kg细土加壮秧剂0.5~1.0kg, 并充分拌匀。两注意, 即注意防止立枯病等苗期病害, 施用敌克松进行床土消毒, 特别是春季低温以及倒春寒多发地区;注意冬前未培肥的, 宁可不培肥, 断奶期追肥同样能培育壮秧, 确需培肥的至少于翻种前30d进行, 拌肥过筛后一定要盖膜堆闷促进腐熟[1]。两禁止, 即禁止将尿素、碳铵等无机肥以及未腐熟的厩肥等直接拌肥, 以防肥害烧苗;禁止使用有毒和有杂草的土作盖籽土。
2 种子准备
在当地主栽品种中选择优质、高产、稳产、分蘖中等、抗性好的穗粒并重型品种, 同等条件下以生育期相对短的为宜。杂交稻一般大田用种量为15.0~22.5kg/hm2, 常规粳稻52.5~60.0kg/hm2。双膜育秧由于起秧栽插时切块除边, 用种量略高于软盘育秧。机插育秧一般杂交稻芽谷播量为80~100g/盘, 常规粳稻为120~150g/盘。播量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培育合格的机插秧苗。确定适宜落谷密度最基本的原则是均匀、盘根, 即参照大田栽插的每穴苗数, 在确保播种均匀与秧苗根系能盘结的前提下, 根据品种气候等因素可适当降低播量, 以提高秧苗素质, 增加秧龄弹性[2]。根据播种期、机插面积提前推算好种子用量及浸种、催芽时间。按照17~20d秧龄倒推播期, 宁可田等秧, 不可秧等田。机插面积大的, 根据插秧机工作效率和机手的技术熟练程度, 安排好插秧进度, 进行分批浸种, 顺次播种, 确保秧苗适龄移栽。在浸种前, 要将种子日晒1~2d带药浸种。催芽的主要技术要求是“快、齐、匀、壮”, 即指发芽势达85%以上, 一般浸4~5d, 待种胚露白即可, 浸种方式是早进水, 晚放干, 做到日晒夜露。
3 秧田准备
根据育秧规模, 选择地势平坦高爽、排灌分开、背风向阳、邻近大田的熟地作秧田, 也可选择宅前屋旁的肥沃菜地。避免用荒草地、药害田、水土污染田作秧田。机插育秧的秧田、大田比例宜为1∶80~100, 一般大田需秧池105~150m2/hm2 (包括排水沟) 。精做秧床, 床面宽1.3~1.4m, 长度视需要和地块大小确定, 秧床之间留宽20~30cm、深20cm的排水沟, 兼作管理通道。秧池外围沟深50cm, 围埂平实, 埂面一般高出秧床20cm左右, 开好平水缺。播种前10d在秧池田上水, 采取水做秧床、平整床面的方法, 秧床做好后排水晾床, 使床面沉实。播种前2d铲高补低, 填平裂缝, 充分拍实, 使床面达到“实、平、光、直”, 即秧床沉实不陷脚、床面平整无高低、床面无残茬杂物、秧床整齐沟边垂直。
4 播种育秧
沿秧床纵向横排依次平铺2行软盘或有孔膜。盘与盘之间应做到紧密整齐, 盘与盘的飞边要重叠排放, 软盘底部应与秧床表面紧密贴合, 以保证秧床与盘内营养土墒情一致。2层厚度为2.0~2.5cm, 厚薄均匀, 土面平整。播种时适宜的土壤饱和含水率为85%~90%, 可在播种前一天, 灌平沟水, 待床土充分吸湿后迅速排水, 亦可在播种前直接用喷壶洒水。播种时按盘称种。一般常规粳稻均匀播破胸露白芽谷120~150g/盘, 杂交稻80~100g/盘。为确保播种均匀, 可以4~6盘为1组, 分次细播, 力求均匀。播种后均匀撒盖籽土, 覆土厚度为0.3~0.5cm, 以盖没芽谷为宜。封膜前在床面每隔50~60cm放1根细芦苇或铺1层薄麦秸草, 以防农膜粘贴床土导致闷种。盖好农膜, 四周封严封实, 农膜上铺盖1层稻草, 厚度以看不见农膜为宜, 预防晴天中午高温灼伤幼芽[3]。
5 苗期管理
一是高温高湿促齐苗。经催芽的稻种, 播后需经一段高温高湿, 才能出苗整齐, 因此应根据育秧方式和茬口的不同, 采取增温保湿措施, 确保安全齐苗。同时, 要开好平水缺, 避免降雨淹没秧床, 造成闷种烂芽。封膜盖草立苗适于气温较高时的麦茬稻育秧。注意把握盖草厚度, 薄厚均匀, 避免晴天中午高温烧苗;雨后及时清除盖膜上的积水, 以免局部受压“贴膏药”, 造成闷种烂芽, 影响全苗。在温度较高的适宜地区, 包括中晚稻的育秧中, 可采用无纺布代替农膜进行覆盖, 无纺布保温保湿透气防虫。既可保持秧床一定的温湿度, 又能有效防止晴好天气高温烧苗。二是适时揭膜炼苗。盖膜时间不宜过长, 揭膜时间因当时气温而定[4], 一般在秧苗出土2cm左右, 不完全叶到第1叶抽出时 (播后3~5d) 揭膜炼苗。若覆盖时间过长, 遇烈日高温容易灼伤幼苗。揭膜原则:晴天傍晚揭, 阴天上午揭, 小雨雨前揭, 大雨雨后揭。若遇寒流低温, 宜推迟揭膜, 并做到日揭夜盖。三是因地制宜科学管水。采取间歇灌溉的方式, 做到以湿为主。在揭膜时灌平沟水, 自然落干后再上水, 如此反复, 直到移栽前3~5d控水炼苗。若晴天中午秧苗出现卷叶要灌薄水护苗, 雨天放干秧沟水;遇到较强冷空气侵袭, 要灌拦腰水护苗;天气回暖后待气温稳定再换水保苗, 防止低温伤根和温差变化过大而造成烂秧和死苗;气温正常后及时排水透气, 提高秧苗根系活力。控水与常规肥床旱育秧管水技术基本相似, 即揭膜时灌1次足水 (平沟水) , 洇透床土后排放 (也可采用喷洒补水) ;同时清理秧沟, 保持水系畅通, 确保雨天秧田无积水, 防止旱秧淹水, 失去旱育优势。此后若秧苗中午出现卷叶, 可在傍晚或次日清晨人工喷洒水1次, 使土壤湿润即可。不卷叶不补水。补水的水质要清洁, 否则易造成死苗。四是及时防病治虫。秧田期病虫主要有立枯病、稻蓟马、灰飞虱、螟虫等。应密切注意病虫发生情况, 及时对症用药防治。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逐年加重, 务必做好灰飞虱的防治工作, 可于一叶一心期用吡虫啉30g/hm2 (有效成分) 对水1 200kg喷施。另外, 早春茬育秧期间气温低、温差大, 易遭受立枯病的侵袭, 揭膜后结合秧床补水, 可用敌克松药液洒施预防。
参考文献
[1]陈华湘.快速培育水稻机插秧的新技术[J].现代农业, 1995 (1) :20-21.
[2]杨仁翠, 胡顺菊, 刘玉贵.适宜机插秧栽培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6) :14-15, 17.
[3]熊楚国, 曾家玉, 万俊英, 等.水稻旱育机插秧不同播期对安全齐穗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 2007 (5)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