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救助申请社区

关键词: 大病 社区 救助 医疗

大病救助申请社区(精选6篇)

篇1:大病救助申请社区

确保大病医疗救助这项惠民工程顺利实施,切实帮助贫困家庭缓解就医困难,团结社区结合实际,进一步做好、做实城镇特困居民大病医疗工作。

一是重宣传,认真开展了“医疗救助办法”的宣传工作。社区干部通过入户宣传以及巷道长、信息员、宣传栏、社区大喇叭等渠道,大力宣传医疗救助政策,使这一惠及广大群众的民心工程,家喻户晓。

二是细排查,确保救助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对低保户、特困户患病情况的摸底排查,特别对患有大病、重病的病种,人数及医药费用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确保救助对象底子清,情况实,为大病医疗救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严把关,确保救助金发放到最需要的群众手中。严格按照本人申请社区调查、街道民政办审核、县民政局审批,核准救助对象、救助标准。

团结社区争取把这项工作全力做好、做细、做实,努力打造邻里一家亲和谐社区,让困难的群众在最短的时间能够得到最快最好的救助,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在街道和相关民政部门的努力下,我辖区二名边缘人群(刘永玲、尹福顺)分别获得5000元、3000元及一名低保户(何福)全额住院救助金。

篇2:大病救助申请社区

大病救助依照“以人为本、关爱民生、扶贫济困、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慈善宗旨,旨在进一步帮助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众,从而有效发挥慈善在社会救助方面的重要补充作用。

大病救助主要针对医疗自费巨大的低收入家庭,此次社区共有17户困难户申请了大病救助,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体的关心和爱护。

走访中领导们对困难户的生活状况嘘寒问暖,同时也鼓励对方尽管身患疾病,仍然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积极治疗尽快恢复健康。

最后领导们为走访家庭送上了救助金和慰问品。

篇3:大病救助责任改变进程

触及改善民生大题的探路大病救助系列报道, 在通过主导舆论进而改变报道事物发展进程的“求解”上, 不失为一次积极而成功的尝试。

领先一步深入一层捅破窗户纸

2010年春节前后, 由于家人大病住院, 我有机会接触到大病人群及其家庭, 耳闻目睹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困境, 我意识到, 在事关老百姓生命、生存、生计、生活的民生链条上, 健康和生命的保障, 是当下民生改善最根本、最迫切的需求。农民工薛贺永7岁的白血病女儿薛培艺, 21岁的淋巴癌患者刘丹阳, 都是家人住院时的病友, 他们过于幼小、年轻的生命, 也是我挥之不去的牵挂。

我开始思忖如何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捅破大病救助“这层窗户纸”。在网上我得知, 此前温家宝总理曾救助了一名两岁多的白血病患儿, 温总理和网民交流时说:我毕竟是总理, 我还要考虑更深层的事情……全国政协委员议政, 也提出要多方面探讨可能, 关注民众看大病的社会难题。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的普适愿望, 大病救助又直接决定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感受, 上有总理引路, 下有民众呼唤, 身边又有现成的案例可以探访, 若能从体制机制深层触及这一问题, 既可以发挥《河南日报》编采队伍的思想优势, 又能够体现既民生又高端的党报改革定位。我的想法先后得到了多位领导和多个部门的鼓励和支持。总编辑常法武两次为报道批示, 肯定报道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特困群体的良好取向, 并亲自参加了薛培艺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捐款和“出舱”仪式;主管总编辑杜时国审改了系列报道主题, 确定为“探路大病救助”。他明确提出, 探路大病救助报道有三重价值:其一, 从制度完善层面探究大病救助有社会价值;其二, 白血病是可以治愈的, 它有医学医疗价值;其三, 破解党报民生报道难有创新价值。值班老总张光辉最早获悉我的意向时便鼓励我:“我看这个报道可以搞。”是他坚定了我做好策划方案的决心。采访团队的记者是从省会新闻部、经济周刊部和摄影部临时抽调的骨干, 在自身部门报道任务繁重的情况下, 部主任们都全力支持大家参与重点报道。值夜班的领导和编辑们高度负责, 精心安排版面, 确保了系列报道及时、精彩地刊出。正是因为有一群报业人真心实意地关注民生, 使我们得以“领先一步”捕捉到一个将破未破的民生大题;正由于我们敢于从制度设计和完善深层寻求破解可能, 又使我们一旦涉足民生报道, 便能够施展“引深一步”的拳脚功夫, 发挥了主流媒体主导报道事物进程的重大功能。

“探路大病救助”系列报道前后持续近4个月, 仅在报纸发稿发图片60余篇计3万多字, 它持续地牵动人心, 不断地启发共鸣, 引发了社会诸多思考。人们尤其对河南日报能这样下工夫、真诚地推进民生改善, 感到格外振奋和温暖。

找准“站位”寻求社会共赢

准确地把握好舆论“站位”, 是实施这次深度策划成败的关键。通过报道我们预期达到三个目的:其一, 通过案例探寻, 真切反映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制的现实呼唤, 这是民生大题, 也是民生迫切的愿望;其二, 通过方方面面的深入追踪, 展示社会救助面临的希望和困顿, 正视体制缺乏, 启发社会关切;其三, 整合社会思绪和智慧, 推进大病救治制度的设计和完善。要形成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群众支持, 方方面面同心协力, 办好“我们自己看大病”的事情。

按照朱夏炎社长和常法武总编辑的意图, 系列专题在《河南日报》刊发后, 给予报网互动。网络的介入可以引发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 但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局面出现。为此, 我们又提前制定了大病救助报网互动导向注意事项, 明确要求报网互动要预前充分估计并通过技术手段, 主导主题方向, 不能损害河南, 恰恰通过领先一步的关注民生, 提升新一届政府和河南民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新形象, 要最终形成河南社会共赢的良性局面。可以反映医疗费用高昂的问题, 但这时要避免舆论过度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形成讨论发叉;替特困群体说话, 但也要引导他们更有尊严地谋求救助, 要引导被救助群体有回报社会的表达和心情;政府是这件事的主导, 但在今天这种发展阶段, 解决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 鼓励积极推进而不是一味问责;倡导改善民生, 才是发展的落脚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善民生就是最大的政绩, 完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治体系等, 就是让民众分享河南社会发展的成果;医疗机构要盈利也要为民, 医疗救治运作也要尝试创新, 在盈利的基础上惠及民生, 通过更加惠民盈利;社会慈善是大有可为的领域, 河南的慈善要有所作为, 慈善资金的运作要有新思路和新模式, 要规范更要透明;被救助的对象和款项也应透明, 和谐社会善良不能被利用;人人都要有慈善的意识, 爱心不仅仅是道德, 也是国民素质;慈善或捐助应建立社会信用记录, 并进入信用体系用于储值, 社会应形成助人也是助己的良性机制和生态, 引导大家对他人做好事, 就是对自己做好事。

立足“共赢”的站位, 找到了全社会办好“我们自己看大病”事情的支撑点和结合点, 带来了多赢的社会效果。案例涉及的薛培艺, 得到了爱心企业10万元救助, 及时实施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获得了新生;刘丹阳也得到社会多方的捐助和关爱。薛贺永在女儿出舱仪式上感慨万千地说, 这件事让他经历了人生最大的黑暗和最大的幸福, 他感到了人间真情和温暖, 这对他和女儿今后都很重要……河南省卫生部门感谢《河南日报》, 通过新闻策划带动了河南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前进了一步;省肿瘤医院感谢报社牵线搭桥, 使他们在业界和患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术形象;爱心企业也感谢报社, 让有限的慈善资金, 发挥了改善民生的大作用;一些机关、企业也受到启发行动起来寻求大病救助创新的制度模式。薛贺永及刘丹阳的父亲刘伦山, 都给报社送来了锦旗, 他们盛赞党报体察民众冷暖, 给社会带来希望。探路大病救助采访团队不仅获得了4大专题板块4个A稿的出色成绩, 还都收获了很深的体会。

为完成这个“项目”策划, 除了组织采访、审改稿件、撰写重点言论外, 我还随着报道的进展, 负责起草了大量文件, 与社会方方面面无数次地对接和沟通, 我深深地感到, 个人的能力和能量都是有限的, 可一旦融入到责任和民生当中, 你所焕发的感召力是意想不到的。

双线互动的深进模式

“探路大病救助”系列始终保持了两条主线持续互动。一条主线是新闻事件, 薛培艺从发病、治病、手术、出舱, 始终给予了全程新闻追踪, 围绕人物, 图文交加, 图映照文, 文点评图, 构成了牵动人心的故事看点;另一条主线围绕大病救助社会问题的提出和引发的诸多社会思考, 以整版专题的方式层层拓展, 层层深进, 每一个专题都是问题内在逻辑的递进。这种看点和探点交叠推进、相互映照的报道手法, 加之网络平台的即时跟进和海量铺排, 使得探路大病救助报道, 一定程度上成为新时期河南报业运用多媒介营造民生报道新格局的精品力作。双线互动的深进模式, 也为深度报道找到了贴近社会诉求表达的现实途径。

媒体负责任影响是深远的

“探路大病救助”系列报道影响是深远的。通过报道, 不仅拯救了一条生命和一个家庭, 创造了多方合作实施大病救助的成功范例, 更重要的是, 它让全社会上下更加看清了和谐社会民本需求的深层涌动, 它是福利中国来临的时代前奏。

凭借舆论关注推进民生改善的党报实践, 打破了都市媒体民生报道的一统天下, 也引领了高端民生报道风气之先, 为开创民生舆论新格局做出了贡献。

媒体负责任影响是惊人的。受报道启发, 河南省有关部门在开展农村儿童大病试点工作中加大了力度, 走在了全国前列;省直工委在职工中实施大病救助工作也加快了脚步;7月30日, 首家白血病儿童救助项目亦在中原落户。

篇4:大病救助申请社区

推动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发展。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机制,对通过精准脱贫措施后仍无法脱贫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大病医疗救助和“救急难”工作全而开展,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lO%。农村五保供养最低限定标准不低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80%,集中供养能力达到55%以上;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基层“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经办机制l00%建立。

推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断完善。优化防灾救灾联动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救助,救灾物资储备可一次性保障25万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需求。建成全省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中心,新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扩建陕西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

全而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省改扩建部分医养结合机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口问照料中心100%覆盖,农村幸福院覆盖70%农村社区,养老床位达到千名老年人40张。

健全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完善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建立生活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促进残疾人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建设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在全省人几或孤儿较多的县(市、区)建设儿童福利院或在当地社会福利机构设立儿童部;省级建成肢体残障人康复中心和残疾人治疗中心。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50%的城市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示范社区建标准,每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达到5-9人;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全省新增社会组织5000家以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1万人以上,注册志愿者占居民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巩固提高优抚安置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健全各类优抚对象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快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建立自谋职业为主、扶持就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退役士兵安置体系。支持省属优抚医院创建等级医院,为优抚对象提供专业化的康复供养服务。

篇5:申请大病救助报告

尊敬的领导:

我名叫向权泽,现年63岁,系本县碗米坡镇马蹄村2组人,身体一直不好,今年2月以来,逐步加重,门诊看病吃药,无法治好,不得以一直进出医院治疗,先后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州人民医院、沅陵中草药医院、长沙市四医院、湘雅附三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住院,已确诊为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病毒性肝炎慢性已型、肝炎肝硬化,已进行了一次化疗,各种费用已开支20余万元。

本人家庭一直困难,有小孩子4个,其中2个已建家庭,分开生活,二个在外打工,都无固定收入,由于自己身体不好,已在家休息6年之久,身体好时打工,爱人做小生意,不害病,可以维持基本生活,无储蓄,此次害病医药费全与亲朋好友借支,现在又要连续去湘雅医院化疗,不但无法偿还借支,还要想办法去借钱。实在太困难了,如此大病,只有向政府申请资助,万望领导特殊照顾,提高报销比例,进行大病救助。本人及全家万分感谢!

申请人:马蹄村民 向权泽

篇6:大病救助申请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叫xxx,女,现年57岁,小学高级教师,系xxx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

我家现在一共五口人。公公、婆婆没有工作,年事已高,且身体不太好,需要专人陪护。女儿大学毕业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因为要照顾家人,只能在附近打打零工。我的爱人是原发电厂的一名普通员工,现年59岁,自从2001年下岗以来,一直待业在家,虽然在其间尝试了不同的工作,但是因为年龄偏大和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等原因,被用人单位多次辞退,感觉非常苦恼。一家人的生活除了女儿打零工挣得一点零星的收入外,几乎全靠我的一点微薄的工资。

一个多月前,爱人的心脏病复发,在市医院住了一个多月的院,花费3万多元钱,爱人身体现在还没有完全康复,但因为付不起不菲的医疗费用,就只好从医院搬回家中修养。除了心脏病外,爱人还患有其他的慢性疾病,但是因为家庭收入十分拮据,只好在家里忍受疾病的折磨,我感觉非常痛苦。公公、婆婆是多年的老病号,药不离身,还时常需要到医院治疗,花费颇多,并且还需要我和女儿换班陪护,很是让人忧心。因为上述的一些原因,家中生活十分艰难,欠账累累。我每天想到家中艰难的现状,只能暗自流泪。

基于我家庭的情况,我特向单位困难职工医疗补助,以解我家庭的燃眉之急,希望组织和尊敬的领导能够同意我的申请,帮我家度过眼前的难关,我和家人不胜感激!

恳请领导考虑为我家的实际情况,批准为盼!

申请人:xxx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民政大病救助流程 下一篇:大病救助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