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低段体育心理安全教育环境探讨

关键词: 环节 小学 体育 教学

一、概念界定

构建小学低段体育心理安全教育环境, 简单地说, 指的是在小学低段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语言等教学环节, 运用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原理, 遵循低段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 营造让低段小学生在体育学习、锻炼过程中, 心理获得安全的情感体验的氛围和环境。

二、理论支撑

(一)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是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时, 其心理成长就会变缓, 而有安全感的人则会更关注心灵的成长, 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更容易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这为构建低段小学体育心理安全教育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低段小学生心理发育特点。

小学低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 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表述。

在“培养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过程”一节中提到:“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在“教材管理与开发”一节要求:“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评价”一节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这些都为如何具体在小学体育实践中构建心理安全教育环境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实施方向。

(四) 低段《体育》教材教学目标心理健康部分要求。

二年级“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三年级:“在一定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体育运动, 逐渐形成克服困难与抗挫折等意志品质。”

三、价值作用

(一)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爱好。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 人都是在兴趣与需求的基础上, 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安全的心理需求是养成健康判断观念和体系的基础。这对小学低段学生尤为重要。因此, 构建安全、和谐、快乐的体育教学环境, 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对体育这种生活方式价值的判断, 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的意识, 促进整个体育价值目标的实现。反之, 则会对低段小学生形成心理暗伤, 抑制其终身体育兴趣爱好的形成, 影响小学生的终身健康。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目标突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习领域目标的重要性, 非常重视以小学生非常乐意参与的体育活动为载体,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其调节情绪的能力, 以此促进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安全感是人际交往、建立互信的前提。一般而言, 当小学生培养起了安全的心理品质, 他就会乐于接近同学、老师, 建立信任关系, 从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快乐的情感体验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之间交往的意愿, 增强小学生的安全感, 进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奠基。反之, 如果学生、师生之间缺乏安全感, 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就会受阻。因此, 在小学低段体育教学中, 构建安全的教育环境, 能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 有利于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低段小学生活泼, 好动, 对身边的新鲜事物都有亲自尝试、触摸的心理需求。在体育教学中, 对新颖的教学方法、有趣的体育游戏, 丰富的体育器材兴趣盎然, 好问、好动的倾向非常明显, 常有迫不及待去尝试、体验的心情。这是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这种情感体验的形成与小学生的心理安全密不可分, 是在小学生对试图尝试的新鲜事物具有安全感的心理暗示下产生的, 并逐渐在安全的心理暗示下得到巩固。

(四)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集体、社会的归属感。

心理学理论需要层次论认为, 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 人就会产生归属的需要。显然, 低段小学生特别有这种需要, 因为他们年小体弱, 心理稚嫩, 对环境的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非常缺乏。其归属需求更需要满足, 需要归属于集体之中。在集体中, 学生之间共同活动, 共同体验、共同承担环境的压力并解决问题, 逐步得到归属的心理需求满足, 进而促进心理发展。

四、实施途径

(一) 营造安全教学环境。

营造安全、轻松的教学环境实际是教学效果的关键。没有安全感, 学生会感到恐惧和焦虑, 也就没有激情去迎接学习的挑战。教师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营造安全教学环境。

(1) 硬件环境。根据低段小学生年龄小、运动能力较弱的特点, 选择适合低段小学生活动的运动场地。在体育器材的选择上, 要以适合低段小学生身体条件和心理特征的器材为主, 体现“安全小巧、便于操作、美观实用”等特点, 避免使用对低段小学生而言难度太大的器械, 以免对他们造成心理冲击, 从而形成对体育的恐惧心理。

(2) 软件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民主、科学、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安全”的状态下大胆学习、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老师要根据低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多使用儿童语言进行教学。要使教学语言具有童真童趣, 符合低段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而给小学生在精神上造成一种安全的心理气氛, 使他们感到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毫无压力, 有的只是心理自由与安全的感觉, 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很大的高涨。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索积极性, 要多肯定、多鼓励、多引导, 激励小学生从中体验体育活动带来快乐和身心的放松;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下, 使学生身心愉悦, 有了安全感, 才会让课堂活跃起来, 培养学生体育技能,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二) 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体育的教学内容, 是学生学习和产生心理体验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在选择和组合教学内容时, 要突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要以教学目标去统领教材的内容, 选择学生喜欢, 安全的项目。在教学安排上, 尽量淡化竞技目标, 培养参与体验意识。充分考虑到低段小学生岁数小、体质弱、运动能力不足的特点, 以培养他们对体育的爱好兴趣为重要目标, 减低教学难度。总之, 让学生在活动中, 具有安全感, 敢于去参与, 去体验。敢于与同伴一起合作。例如:在教学实用性攀爬动作练习这一内容时, 就要让学生结合平时的体验, 不拘一格地开展练习, 尽量减少难度和对器械的依赖。在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中, 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果, 学生就越敢于学习、敢于接受体育运动。

(三) 评价导向心理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 改革传统评价模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对孩子的评价, 态度是造成不良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有交往、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要。如果一个学生能经常得到教师、同学的悦纳、肯定和尊重, 就会使他们感到集体环境的温暖而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 其身心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 就会产生自卑感或敌对情绪, 影响心理正常的发展。这在心理发育不稳定、渴望得到认可的低段小学生身上体现更为明显。例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对学生学习的动作评价,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 教师要给学生鼓舞, 给学生提供一种信心感。教师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安全的活动环境, 另一方面还应允许和鼓励他们对一定危险情境的探究, 通过对危险情境的适应来培养其冒险精神, 增强其安全感, 适时发现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优良表现, 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

构建低段小学生体育心理安全教育环境, 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从事低段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应该根据自身工作实际, 在实践中高度重视, 积极探索,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以人为本”环境下的安全教育 下一篇:学校环境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