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不仅摧毁房屋、桥梁、道路等工程设施, 导致大量人员财产损失, 并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严重困难。地震次生灾害发生频率高, 破坏程度大、影响深远。对地震诱发次生灾害的研究成为抗震、减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地震次生灾害的危害和成因机制的讨论, 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为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1 主要类型与危害
1.1 坡地地质灾害
坡地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与泥石流。发生在山区的强烈地震后, 岩层破裂, 地表破碎, 暴雨频繁发生, 水土流失严重, 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动力和触发条件。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 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并发生变化, 原来的结构面张裂松弛[1]。在地震力的反复震动冲击下, 斜土石体容易发生变形, 最后发展成严重的滑坡。地裂缝、地面坍塌、道路滑塌在震后也大量出现。地震使地质构造发生变化, 岩层破裂, 在暴雨的诱发下, 容易引发塌陷。地震引发路面裂缝与软化、路基塌陷、公路边坡崩塌与滑坡, 进而形成道路滑塌。而当泥石流发生时, 洪流中有大量泥沙石块, 混合成一股粘稠的泥浆, 沿陡坡奔腾而下, 来势凶猛, 历时短暂, 破坏力极大。
1.2 堰塞湖
地震提供大量的松散物质, 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源和动力条件, 在滑坡阻塞河道时, 形成堰塞湖。地震引起的堰塞坝体是由不均质的、级配范围广的松散体速堆积形成, 土体尚未固结。对绝大多数堰塞坝来说, 堆积体中还夹杂着巨石, 直径从几十厘米到数米, 更增加了其不均质性。灾区形成的堰塞湖, 一旦决口后果严重。伴随着次生灾害的不断发生, 堰塞湖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 随时可发生重大洪灾。堰塞湖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 破坏性不亚于地震的破坏力。
1.3 社会灾祸
地震发生后, 可能引起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的地震, 可引起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等等。这些社会灾祸使社会秩序混乱, 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冲击。
2 成因分析
2.1 主震强烈, 余震频繁
地震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 长期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 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 常常会造成滚石、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面鼓包、地基沉陷、沙土液化、冒沙、冒水等地面破坏想象, 使地表变得破碎不堪, 震区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主震造成的底层断裂, 为余震频繁爆发提供了有力条件。余震一般规模和震级较主震小, 发生次数多, 再次使人员和建筑物遭到破坏, 危害有时超过余震。主震和余震共同塑造了地表形态, 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 为诱发坡面地质灾害提供了物质来源[2]。
2.2 暴雨频发
地震和余震产生的剧烈震动, 大量山体破裂, 部分地层出现松动和断裂, 崩断作用极易发生, 一旦出现强降水, 次生地质灾害险情加剧。地震引发多出处裂缝, 地球地球的热量大量释放出来时地面温度升高, 蒸发强烈, 地下水汽沿着裂缝进入空气中, 这样在地面形成很强的上升气流, 极易引起暴雨, 诱发坡地地质灾害。
2.3 水循环发生变化
地震后, 地表结构、含水层结构以及地表覆被状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降水和水流规律发生了变化, 进而导致区域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平衡场和水循环规律发生较大改变。同时, 地震堰塞湖的存在, 不禁改变了原有的河道形态和山区河流水动力规律, 而且流域内变化了的水循环体系会对河流两岸岩体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 进而导致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3 地震次生灾害的治理措施
3.1 加强水环境的治理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对水文和水环境会造成严重的破坏。从恢复重建的角度考虑, 既要寻求震后短期的应急水源、河道疏通的问题, 也要认真思考地震对区域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 既要加强水文预防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也应该严防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因此, 加大对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的系统研究力度, 是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3.2 排除堰塞湖险情
地震引发的堰塞湖险情, 对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了威胁。对高险情的堰塞湖要果断采取坝体爆破放水, 以免溃坝酿成洪灾, 引发更大损失。对于处于下游的居民要及时撤离, 确保人员的安全。要及时疏通河道, 以免发生堵塞, 影响河流下游;还要防治坡面地质灾害的形成, 切断堰塞湖形成的物质来源。
3.3 工程措施
震后山区滑坡、泥石流的强烈活动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在重建时应避开断裂带, 加大建筑物的抗震等级, 确保安全[4]。灾区内滑坡多发地段应该对坡脚进行切除, 对路基不稳路段要加固, 以防出现塌陷。特别的, 在地震次生灾害多发地区, 应专门进行大比例尺的次生地质灾害调查与危险区评价。规划建设中还要充分考虑到能源节约、废弃物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等要素。
3.4 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震后可能引发环境恶化、水体污染和传染病的流行等一系列的问题。应及时对居民饮用水进行快速污染物监测分析, 对震后的畜禽做相应处理措施, 对受灾的街道和人员密集的场所要喷洒消毒药水[3], 严防传染病的流行。
4 结语
(1) 地震次生灾害以坡面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地质灾害以及堰塞湖和社会灾祸最为常见。
(2) 地震次生灾害以活动断裂为地质构造基础, 地表大量松散固体物质为物质来源, 强烈频繁的余震、坡面流水和沟谷洪流为动力条件, 暴雨、洪水、持续的高温为诱发和触发因素。
(3) 对灾区的治理措施要以工程措施为主。首先要尽量减少对水文和水环境的不良影响, 消除堰塞湖的威胁;其次要严防坡面地质灾害的发生, 切除坡角, 加固路基, 修建防治工程。
摘要:地震次生灾害以滑塌、滑坡、泥石流等坡面地质灾害和堰塞湖为主。震区活动断裂为其地质构造基础, 地表松散固体物质是其物质来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了巨大困难, 因此必须加强对地震次生灾害的治理。
关键词:地震次生灾害,主要类型与危害,成因,治理
参考文献
[1] 陈晓兰, 卢胜国.地震诱发滑坡的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 张根深, 刘允清.河北省北部地震次生灾害预测[J].华北地震科学, 1999.
[3] 秦媛.唐山地震次生灾害源的防治[J].防灾博览, 2002.
[4] 史培军.论灾害研究的理论和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 1991.
相关文章:
产业经济学产业转移02-09
新常态下河南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02-09
承接产业转移优势论文02-09
承接产业转移祝酒辞02-09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02-09
产业转移承接能力02-09
高中政治课“导疑”教学策略初探02-09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外贸发展的对策研究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