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团队是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目前各高校都在大力开展学生团队建设, 例如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开展分级分类学生团队建设, 通过学习型、实践型、创新创业型等各类学生团队的建设, 对提升大学生思想修养、实践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及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实践型学生团队作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 通过研究其育人功能以便进行推广实践。
一、高校实践型学生团队的特征
高校大学生作为实践团队的主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育人工作也应该紧跟这一特征,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引导, 最大化地实现育人目标, 发挥实践型团队的育人作用。
(一) 实践型学生团队主体呈现主体化、多元化、创新化等特征
在校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团队的主体, 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 (1) 学生团队是指大学生依据相同的爱好, 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组织起来的具有学习性、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学生团队[1], 因此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性, 对团队的参与热度较高, 能够在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 (2) 目前大学生普遍为“95后”, 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 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和自我价值体现, 在活动中富有创造力和自主实践能力, 但也容易对重复的内容感到厌倦; (3) 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志愿服务精神, 团队成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 乐于通过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奉献力量。因此, 在学生团队的指导中, 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调动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胆突破固有的老套的活动形式, 熟练运用新媒体进行活动的记录和宣传, 以平等的、互动的关系引导学生, 做好底线把控和资源辅助工作, 不要在全程过度介入, 以免造成学生的过度依赖或限制了形式的创新, 应该更多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高校实践型学生团队具有社会反馈性
在日益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 实践型学生团队建设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工作的开展需要紧密结合高校学生对社会的反馈作用, 将实践教育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四位一体”[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第二课堂, 服务社会、服务地方, 从传统第一课堂中的客体位置转化为实践主体投入整个实践互动之中。同时, 地方通常缺乏高素质、年轻化、有活动、后备足的团队开展专项工作, 高校学生恰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通过校地共建实践平台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同时也为高校学生搭建了“象牙塔”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为专业知识的实践提供更为生动的平台,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育人模式。
近年,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浙江省主要河流湖泊的污染现象引起社会关注, 针对这个问题, 浙江省提出"五水共治"的战略举措。这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 也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同时, 绍兴市在全省率先发布《“811”美丽绍兴建设行动方案 (2016~2020) 》, “美丽绍兴”建设中将环境质量作为一大重要内容, 包括空气和水的质量。在这一背景下,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与绍兴市越城区东浦街道校地共建, 借助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优势, 创立绍兴市首支“河小二”社会实践团队, 定期开展巡河护河、水质检测、护水宣传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并定期形成实践简报反馈给相关部门, 助力地方“五水共治”和美丽绍兴建设。
二、高校实践型学生团队育人功能探析
随着第二课堂建设的不断深化, 学生团队建设展现出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越来越多的高校工作者和学生群体积极投入其中, 并不断创新团队建设机制, 例如分级分类学生团队建设将学生群体按照兴趣爱好、专业素质、服务对象等进行了更加精准更加细化的分类, 也为团队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实践型学生团队作为第二课堂的典型阵地, 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志愿服务精神养成、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发挥着育人作用。
(一) 实践型学生团队是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阵地
在当前网络文化盛行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中, 传统刻板的大道理式开导或“传授式”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很难起到预计的效果, 而太过复杂的信息也容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产生一定的困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河小二”团队的建立就是在浙江省“五水共治”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开展。“五水共治”是近年浙江省推出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 在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思想指导性上有重要意义。通过创建服务政府中心工作的学生团队, 响应上级党委、团委号召, 在实践中助力政策的落实开展, 并见证其带来的变化和发展, 可以有助于学生对政策的理解,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更有说服力。
(二) 实践型学生团队有助于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养成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学生实践团队具有志愿服务性质, 既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 也关系到大学生的成才。通过实践, 志愿者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 得到了自我满足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河小二”团队成员利用课余时间, 定期巡查河道, 劝导不文明行为, 义务开展《绿藻防治》讲座, 水法知识普及等活动, 在提供无偿的志愿服务的同时, 也提升了自身的护水环保知识和专业水质检测技能, 在帮助他人、服务地方“五水共治”工作的同时养成了“无私奉献, 团结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
(三) 实践型学生团队有助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作为一个团队, 只有成员发挥好个人的优势和特长, 并服从大局才能步调一致, 高效完成既定目标, 而学生团队负责人等一批学生干部的培养, 对团队的自主管理机制建设十分关键。在组建学生团队时, 可以选拔优秀学生干部作为团队成员并承担团队内的其他干部职责。学生干部较普通同学更具有领导力、执行力和宏观管理能力, 能够在团队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同辈教育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同时, 也要重视团队干部的梯级培育, 随着年级的更替, 一个团队要保持活力需要不断有新鲜力量的涌入, 干部的梯队式培养能够为团队储备干部人才, 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四) 实践型学生团队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为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 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一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独立人才类型, 其显著特征在于学以致用, 以用为本。近年来,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议题。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也十分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 通过实践型学生团队的建设和校企合作, 在发挥学生专业特长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加深高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为人才培养输出和创就业工作打好基础, 从学术型或理论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高校理应发挥人才优势, 加强校地合作,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服务地方建设。“河小二”实践团作为高校相应政府号召, 加入全民治水的典型案例, 对校地合作机制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实践型学生团队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
实践型学生团队在育人方面有突出表现, 但其作用的发挥受社会、高校、个人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与团队建设机制息息相关。积极探索高校实践团队育人机制的优化方法, 加大培训指导力度, 完善组织保障加强过程管理, 强化社会合作, 拓展实践基地, 重视成果转化, 并通过转变学生思想观念, 发挥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从而提升实践团队育人功能发挥的效果。
(一) 加强团队成员的培训和安全教育
实践型团队需要灵活运用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特长, 由于在实践中有大量接触校外、接触社会的机会, 这对团队成员的合作协同能力、活动策划、执行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 在队伍建设方面, 要注重成员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上可以通过专业教师的授课、讲座, 巩固完善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在提高实践活动的目标完成度方面可以通过工作会议等明确活动流程和职责分工;在团队凝聚力提升上可以通过素拓等团建活动辅助增强队伍的向心力。但不可否认, 在具体的实施中, 仍存在骨干力量不足, 培训能力有限的问题, 需要在资源配备上寻求支持和帮助, 也可借助社会力量寻求外援。
另外, 安全问题是学生实践活动中十分重要却也是最具偶然性、突发性的部分, 一般负责老师因本身工作安排或避免过多干扰活动的自主开展, 无法做到全程跟随, 因此需要在活动前期开展全员安全教育, 提高团员的安全意识, 并对活动各环节的安全隐患进行梳理评估降抵风险。当然, 为了建立更为紧密的保障网络, 学校或合作单位需要给团队成员提供人身意外保险, 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将意外损失降到最小。
(二) 组建复合型指导队伍
实践型学生团队是专业实践的有效载体,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提高专业技能。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指导, 实践型学生团队需要配备专业教师作为指导队伍的一员, 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这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欠缺的部分。例如, 在“河小二”水质检测工作中, 专业教师在前期测量指标的设定、测量样本的采集、实验设备的使用、数据的分析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也有最直接的帮助。但同时, 专业教师因其承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一般很难单独完成学生团队的指导工作, 因此, 组建由学生思政工作者和专业教师组成的复合型指导队伍有助于合理分工, 更加全面高效地指导学生团队工作。
(三) 建立完善团队成员考评机制, 定期开展成果总结
为了提升团队成员的活动积极性, 规范团队活动流程, 发扬优秀成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建立完善考评机制可以为团队成员树立准则规范, 从而减少日常管理成本, 更大程度地激发团队成员的自主意识。对于受表彰的成员也更能激发其荣誉感和团队认同感, 其他成员也可以根据考评要求对照自身不足, 不断进步提高。作为团队负责人和指导老师, 也可以通过考评机制筛选更适合团队发展的力量,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发展要求进行团队成员的选拔和更替。
同时, 实践型学生团队也需要成果的提炼和转化。“河小二”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协助下, 进行了相关科研课题的申报, 并在2018年浙江省“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佳绩。团队开展的专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荣获了市级荣誉。这一系列的科研和实践成果可以丰富和深化团队的实践内容, 通过媒体宣传提升团队的影响力, 为团队的发展提供了舆论支持。对于团队成员而言, 增强团队荣誉感的同时也为个人的先进评比、推优入党等增加了优先条件。
(四) 增加实践型学生团队的活动保障
在具体的实践中, 学生团队存在硬件配套设施不足、实验材料短缺、没有专项活动经费等问题, 这需要学校、团队管理部门、团队自身、合作单位等多方协调解决。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 提供硬件支持, 设立专项活动经费, 提供交通、耗材、保险等资金支持;团队管理部门应该设立活动计划, 建立经费管理和使用制度, 完善制度保障;团队自身要组建富有管理能力的学生骨干队伍, 合理规划完成活动目标, 不断凝练活动成果, 使团队良性发展;活动单位要创建更多的实践平台, 提供一定的赞助支持等。只有多方协作, 共同为学生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活动保障, 才能更好激发团队生命力, 涌现更多的育人成果。
实践型学生团队作为第二课堂的育人阵地, 契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全程育人”理念, 作为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良好的学生团队建设, 对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团队发展、学生成才有着积极的作用。实践型学生团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运用的要求, 也在具体实践中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增强人才的输送力量, 就必须重视实践型学生团队建设, 并结合高校定位和实际提供必要的支持。
摘要:学生团队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实践型学生团队通过实践探索,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对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养成、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等发挥着育人作用。本文通过“河小二”实践团队的案例, 探讨实践型学生团队育人功能发挥和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性的对策, 以便推广到其他实践型团队的育人功能发挥中去, 在实践中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学生团队,育人功能,河小二
参考文献
[1] 吕利珊, 唐洪浪, 黄展,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队实现自主管理机制研究——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6, 29 (12) :33.
[2] 邱倩雯, 高校学生专业社团实践育人功能探究[N], 2016,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019.F.20160701.1856.014.html.
相关文章:
树业治学当高瞻远瞩修己育人应百舸争流——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探索02-07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索02-07
环境育人特色阶段总结02-07
创建平安校园 优化育人环境02-07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育人环境02-07
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实践探索——以曲阜师范大学易班工作建设为例02-07
对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以上海某高职院校为例02-07
构建研究生三维立体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02-07
“营改增”下企业纳税筹划与管理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