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 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精选3篇)
篇1: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 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 学法指导
1.温故而知新,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新课。2.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重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细部的分析。3.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答。相关链接
【说明文的知识】
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 :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
4、说明语言 :平实说明 准确性、科学性 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 知识预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参考答案】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课堂探究
学习《看云识天气》
一、导入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 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 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 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 用词准确又不雷同,准确地说明了变化速度之快。(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探究写作特点
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
3、语言通俗、准确。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积累背诵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3、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4、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5、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6、山戴帽,大雨到。
七、拓展探究
1、从看云识天气到卫星测天气,说明人类己进入了现代科技观测天气的时代。你认为高科技条件下还有没有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
明确: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于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天气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中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一、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现在,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气象物候。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 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说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2、通读课文,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明确:1-3段 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10段 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11-12段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由主到次)
4、《大自然的语言》一文采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法来说明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阅读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以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地描绘了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生长、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5、你留心过身边的物候现象吗?对你的学习生活可有意义?
三、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篇文章《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一、课外再积累一些关于看云物候方面的谚语、诗句。
关于云的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4、云交云雨淋淋
5、云在东,雨不凶; 云在南,河水满
6、云向东,一场空;云向西,披蓑衣。
二、预习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三、了解我国民间的24节气名称及名称的意义。春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反思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 专题——气象物候二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学习目标
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是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打开一扇新窗。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启发学生从学习过的古诗文、成语俗语、美术作品中搜集并整合有关的知识,作好积累。相关链接 【中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3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7.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1分)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一)(3分)7.(1分)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皇上的恩惠或朝廷的关心)。8.(2分)D(此诗虽写的是戍边的将士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颓废的情调。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
1、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2、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 100米气温就下降0.6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3、“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因为这一带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江清水碧,漓江两岸风景如画,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4、“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适于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课堂探究
一、情景导入。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学习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读、理解、赏析),找一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首诗。2.齐读这首诗,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小组讨论明确; 3.赏析。
(1)文中所写的地方在哪里?明确:天山(新疆)(2)“五月”本该是春花烂漫的季节,而祁连山脉一带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景象?
明确:下雪、天寒、无花;表现边疆气候寒冷,守边战士生活艰苦,为后面写战士们高涨的士气做铺垫。(3)《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3)“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句表现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怀? 明确:思乡之情(4)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明确:物候现象: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祁连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春花;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原因是高度差异。(6)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
4.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王之涣 的《凉州词》 1.朗读 2.品析:
(1)王之涣《凉州词》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应作“黄沙”。“黄河”与“黄沙”,你觉得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富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的。(2)《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四、学习卢纶的《塞下曲》
1.学生交流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如有不再近一步补充。2.自由朗读这首诗,领会它的意思。3.赏析。
(1)前两句极富暗示性。“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动。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之久,已无力夜袭。将军极富作战经验,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同时得到暗示。
(2)品析“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明确: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3)《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4)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 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分析 : 华罗庚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一向倡导质疑精神,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多动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他说:“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但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他针对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高飞”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5)了解本诗所含的物象知识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4.背诵这首诗。
五、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性的作品。惠崇,北宋僧人,能诗能画,尤擅水禽。2.自由阅读这首诗,体会其内容。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提示:注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2)赏析示例: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了解诗中有关的物候知识:
(看到了蒌蒿满地、芦根发出短芽,就想到了河豚正在溯江而上。)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理解:①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苏轼看到画中有鸭,故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要比水中鱼敏感。
②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自然就“先知”了。③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因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④“河豚欲上”也可以理解为“春江水发,河豚向上游”。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这是从物候学角度作的解释。
4.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六、拓展延伸: 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现象吗?
七、小结:
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古代一些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经验。
篇2: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 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
【学习目标】
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 【学习重点】
【学习时数】 三课时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对气象物候进行综合性学习。
2.进行有关气象物候的谚语、诗词汇报,积累 3.展望未来天气预测,提高写作水平【课前预习】 物候谚语
【知识预习】
1、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2、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课堂探究】
3、小组比赛交流气象物候古诗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解释其中的物候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书后“讨论•活动”一。
3、教师小结,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书后“讨论•活动”三。
当堂练习
5、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2分)
课后作业
6、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及其成因。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7、夏天人们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暑,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 北戴河、大连、青岛
庐山、昆明
8、你还能说出一些诗歌中通过物候反映时令的诗句吗?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答案 【课前预习】 物候谚语
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 久雨闻鸟鸣,天空会转晴。
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晴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 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成语:狂风暴雨 暴风骤雨 狂风大作
春风拂面
凉风习习
狂风呼啸
北风忽忽 绿草如茵 鸟语花香 鹅毛大雪 春暖花开风和日丽 皓月千里
秋高气爽 铄石流金
雪虐风饕
海市蜃楼 雨过天晴
电闪雷鸣 乌云密布 【知识预习】
1、【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2、【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 “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课堂探究】
3、八年级上册我们已读过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写的是早春景象。请再读下面两首词,讨论这三首诗词中物候现象与季节关系。(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木兰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提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季节,但春天的景象会因时间的不同而不同。这三首诗词都写春景,只是时间有早有晚,细细品读,再联系有关的物候知识,就能辨出时间先后了。《钱塘湖春行》写的是早春景象;《木兰花》从“绿杨”“红杏枝头”看,写的是二月的春景;《蝶恋花》从“雨横风狂三月暮”“乱红(落花)”看,写的是暮春景象。4成语、谚语中有一些是反映气象物候的。《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不少,民间流行的更多。请你和同学一起展示搜集到的这样的成语和谚语。如果搜集得多,请注意分类编排,如:有关“鸟儿”(燕子、大雁、麻雀、乌鸦等)的,有关植物(竹、杨柳、桃、杏、梨等)的。如果搜集到的成语、谚语所所反映的气象物候不合你们的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明确:在使用物候谚语与俗语的时候,应当注意这类经验的适用区域。一些成语谚语与观察到的物候现象不合,宜考虑所在地的位置和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影响湿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物候期也越迟。即使在一地,也有所谓“一山有四季”的现象,山顶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分明,这是劣质高度不同所致。我国地域辽阔,从寒 温带、温带直到亚热带、热带,冷暖不一,就地势而言,有高原也有平原,降水量也有很大不同,因此物候现象有较大的差异。在使用民间物候成语谚语的时候,要联系多种因素,善于变通。当堂练习
5、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答: “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1分)“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1分)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课后作业
6、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越往北,冬天来得越早,气温也越低。
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 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7、北戴河、大连、青岛(处于海滨,由于经度差异,夏季比内陆凉爽。)庐山、昆明(海拔较高,由于高下差异,温度比低处低。)
8、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
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
篇3: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明白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学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尤其是长句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讨论: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两遍。要求:
(1)画出生字词。
(2)画出长句子,练习朗读。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练习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抽读生字词,正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齐读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谁?写关于他们的什么事?
4、读后讨论,引导填空:
毛主席在()遇见()。毛主席教导他们要(三、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延、革、席。教师讲述书写笔顺:延、革、席
(2)出示:宝、贵。
(3)引导学生自学:刘、泽、参、腰。自学后指名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书上描红。)
4、指名口头一字开花。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练习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出示投影片,引导观察: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细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
(2)讨论: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说些什么?
指导: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我们的革命根据地。
(3)“才”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说说。(只)。用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4)指名来图上指出谁是安定宝,谁是刘长贵。
(5)齐读第一段。
(6)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3、细读第二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用“——”画出写毛主席的句子。
(3)毛主席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4)比较句子:
A、毛主席弯下腰,在自己手心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字。
B、毛主席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字。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
③
“弯下腰”说明了什么?
(5)指导朗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4、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
(2)投影出示第三段。师画出毛主席说的话。
(3)这是谁对谁说的?
(4)这里的革命指的是干什么?
(5)为什么说“参加革命了,就要好好学字。”
(6)指导朗读。
三、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参加”说一句话。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总结课文。
2、指导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用“参加”说一句话。
二、总结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毛主席希望两个小八路干什么?听了毛主席的话,你是怎样想的?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
2、课后完成《同步测试》。
板书设计:
13.要好好学字
毛主席:问、说、听、写
小八路:回答
连连点头
(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
课堂作业设计:
一、组词。
席()定()到()
度()宝()道()
二、填上合适的词。
()地听讲
()地写字
()地点头
()地看书
()地回答
()地喊叫
三、把句子写具体。
1、小明扫地。→
2、花儿开放。→梅兰芳学艺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苦练基本功的过程。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比较短,但句句是精华,其中蕴涵了“勤学能补拙,苦练可通神”的道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梅兰芳是谁?”“他学什么本领?”“怎样学艺的?”。然后指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反复朗读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体会梅兰芳练功的刻苦而受到启示、教育。
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一些梅兰芳的京剧表演片段,让学生初步感知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主识字,指导书写生字。
一、揭示课题
1、京剧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国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板书课题:梅兰芳。
2、出示梅兰芳的头像,简介梅兰芳。
(著名京剧大师,江苏泰州人。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应该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小黑板,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拜师学艺唱戏的料子没有动摇飞翔的鸽子
勤学苦练世界闻名游动的鱼儿紧盯注视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A 指名分节朗读,评议,正音。
B 男女生分节朗读。
C 齐读课文。
3、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的故事。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兰、芳、艺、紧、或、者、注、视、灵、活”
指名认读,注音。
2、找出独体字和上下结构的字。
“兰、芳、艺、紧、或、者、灵”
(1)交流识记的方法
(2)交流书写时的注意点
3、师范写,生书空
兰:三横间的关系要注意,中间一横最短,最后一横长而稳当。
紧:上宽下窄。下面是“系”少一撇。
或:注意笔顺,斜钩是关键笔画,要舒展。
者:“都”的一半,“日”要写得正。
4、学生描红,完成作业。
四、作业:
1、练读生字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围绕课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释疑。
指导朗读课文,读正确,读出味。
指导书写“注、视、灵”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一篇新的课文《梅兰芳学艺》——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课文主要写梅兰芳学艺这件事)。
(梅兰芳是谁?他为什么要学艺?他是怎样学艺的?他学什么本领?)
二、指导读书,释疑。
(一)“梅兰芳是何许人?”
1、通过预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他创立了“梅派”。他演过„„)
2、请看一段录象,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唱得很动听;双眼会说话„„)
3、可梅兰芳小时侯去拜师学艺时,师傅是怎么说他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交流(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
(板书: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
(2)谁能完成这个填空?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
“因为梅兰芳__________,所以师傅说他___________。”
先说给同桌听听——指名说
(二)“梅兰芳是怎样学艺的?”
听了师傅的话,梅兰芳是不是就打消了学戏的念头呢?
1、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谁能读好这句话?先在下面练一练——指名读,评议(“决心”、“没有动摇”要加重语气读,以突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很大。)——一起读好这句话。
2、那么“他是怎样学艺的呢?”请同学们将第二自然段好好地读三遍,找出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找到句子后,把它有感情地读三遍,我们等会儿来个比赛,看谁找的准,读的棒!
3、交流“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1)找队了,怎么把这句话读好呢?谁有信心?指名读。
(2)评议(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常常、紧盯、注视”这几个词加重了语气读,为什么?)
谁能到上面来表演一下“紧盯、注视”
(梅兰芳选择空中之鸽,水底之鱼来训练自己的眼神,鸽在飞翔,鱼在游动,观察这些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才有利于训练自己的眼力。可看的时间长了,梅兰芳的脖子酸痛,他没有停下;看的眼睛流出了泪水,他没有去休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
再好好把这两句话读两遍,品位其中的含义。可以摇头晃脑,可以手舞足蹈。
(3)指名读(有意请两个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指导他们读好。)
4、日子一长,梅兰芳的双眼变得怎样了呀?
“灵活起来”“会说话了”板书:会说话
5、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引读第三自然段。
板书: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1)谁能给世界闻名换个词?
(“举世文明”“闻名中外”“世界有名”“驰名中外”)
(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个词说明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是不容易的,你能迅速找出是哪个词吗?“终于”
(3)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老师相信一定能更入味了。
三、回归总结,明理。
1、梅兰芳从“眼睛没有神”到“眼睛会说话”,从“不是唱戏的料子”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证实了“勤能补拙”。
示:勤能补拙把这个成语端端正正写在书上
2、填空:学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
3、让我们完整地来回味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注、视、灵”
1、指名认读
2、找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你要提醒大家的。
4、给它们组词
5、师范写,生书空。
6、生描红,完成作业。孔繁森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歌声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孔繁森的优秀品质。
教前准备:组织看电影《孔繁森》或了解孔繁森的事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 孔繁森
2、简介孔繁森的事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
一读,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
二读,画出长句子,读通读顺。
三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
4、引导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正在干什么。
5、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的什么事?
三、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干部、拉萨市、失去、献血。
指名读词。
2、引导分析字形。
部,与“都”比较。
市,与“布”比较。
失,与“大”比较。
献,左右结构,左下不是“羊”,右边是“犬”。
书空“血”的笔顺。
3、学生按笔顺描红
四、细读课文
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查字典理解“优秀”。
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优秀的干部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用投影出示以下字词,指名读。
优秀干部拉萨市失去抚养医生献血感动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援藏”是什么意思?
二、细读课文
1、过渡: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2、细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3)哪一句最能表现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干部?
(4)齐读第三句话。
比较句子:(用投影出示)
孔繁森抚养他们。
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这两句话都是说的什么?
“抚养”是什么意思?
轻声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这一句。
板书:接孤儿到身边
(5)指导朗读。
3、细读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段主要写孔繁森的什么事?孔繁森为什么要献血,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由这一句可以看出什么?
(3)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4)分段释疑。(学生讨论)
第3段:
“夜里”、“悄悄”说明孔繁森不想让人知道献血,说明他的无私。
“年纪大”、“身体又不好”还坚持要求献血,更说明的他的无私精神。
“请求”和“再三恳求”写出孔繁森要求献血心情的迫切,强调这是一组近义词,“再三”突出了心情的迫切。
“勉强”说明医生是在孔繁森的再三恳求下才同意他献血的。(查字典,了解“强”的意思,说明这是多音字。
过渡:孔繁森不顾自己的身体坚持要求献血,用自己鲜血换来的营养费供给几个藏族孤儿上学读书,当藏族同胞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感动得留下了热泪)。这时,他们只能用歌声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激和深情。
(5)范读歌词。
自由练读,知名读,齐读。
指名说说藏胞们唱着这首歌,心里会想些什么?
板书:献血供孤儿上学
(6)指导朗读。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
学过这篇课文,你觉得孔繁森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优秀的援藏干部
你还知道哪些像孔繁森这样的干部?
3、复述课文。
出示提纲。
(1)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2)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孤儿。
(3)孔繁森去医院献血。
(4)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这深深感动了藏族同胞。
4、学生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词卡片。
2、组词。
都()市()失()
部()布()夫()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小黑板。
优秀抚养医生感动
指名读词语。
(2)学习生字字形。
优:左右结构,右边不能写成“龙”。
“养”和“医”要书空笔顺。
感:上面不能写成“成”。
2、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扩词。
感()()()医()()()
部()()()养()()()
3、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并组词。
匸()()心()()
()()()()
亻()()阝()()
()()()()
板书:
孔繁森
↓
接孤儿到身边
(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
↓
献血供孤儿上学(悄悄、请求、再三恳求)
↓
优秀的援藏干部大禹治水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
(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
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3)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
(板书:走遍吃尽)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
(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
治()()()久()()()
理()()()伟()()()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自学部分生字。
(2)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
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
大禹治水
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制服洪水
13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代代相传
练习6
教学目标
1. 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并会组词。
2. 认读词语,了解近义词,巩固、积累词汇。
3. 熟记成语。
4. 把句子读通顺,读流畅,具体体会判断词“是”的用法,并学习运用。
5. 能写好上中下结构的字,做到既正确、又美观。
6. 读背三条俗语警句,要求熟读成诵。
7. 边看图边听老师讲爱惜粮食的故事,然后看图练说故事。
教学重难点:学习用音序发查字典。
教具学具准备:字典、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安排:练习6。
作业设计:
课内:查字典、认读词句、写字、读背、说话。
课外:读背成语、谚语。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1)出示“迎”。
(2)以查“迎”为例,复习音序查字法的方法。
a.在“汉语拼音索引”里找到Y。
b.Y的下面找到音节ying,看清后面的页码。
c.按照页码,在字典的正文找到音节ying,再按声调的排列顺序,查找“迎”字,并把所在的页码填到表中
(3)让学生口头组词。
3. 练习。
(1)按用音序查字法(三步)查“神”字。
(2)按要求填表格。
4. 反馈。
(1)检查学生查字典情况、填表情况。
(2)指出存在的问题,巩固音序查字法。
二. 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指名读。
a.谁能用上“同意”说一句话?
b.句子中的“同意”还可以换个词说,意思不变。
(2)出示卡片“答应”。
(3)“同意”就是“答应”的意思,这两个词的意思相近,我们就说它们是近义词。
(4)学生齐读“同意”、“答应”。
(5)指名读,出示“请求”、“恳求”。
(6)这两个词的意思怎么样?
(7)指名读,出示“紧盯”、“注视”。
(8)这两个词也是近义词。
3. 练习。
(1)指名读三组词。
(2)齐读。
4. 反馈。
(1)指名认读词语。
(2)纠正错误读音,齐读词语。
三. 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1)出示第一句话。
(2)指名读。
(3)引导回忆毛泽东的有关课文《要好好学字》。
(4)引导学生弄清这句话有两个部分组成。
3. 同法学习其他句子。
4. 练习。
(1)填空式练说:
毛泽东是()。
孔繁森是()。
梅兰芳是()。
居里夫人是()。
(2)口头填空,把句子说通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2. 指导。
(1)认读汉字。
(2)引导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方法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
3. 练习。
学生练写,老师巡视。
4. 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写姿好的学生。
二.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2. 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教师范读。
(3)理解成语的意思。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第六题
1. 审题。
2. 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5)教师启发学生:这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学生反复练读。
(7)学生自由背诵。
(8)同位背诵。
3. 练习。
(1)学生自由读背三句话。
(2)齐背三句话。
4. 反馈。
(1)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第七题
一. 审题
二.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五幅图,弄清图意。
2.讨论每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3. 指名说说自己知道的标志的意思。鼓励各抒己见。
4. 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些标志的?
5. 讨论并交流:你平时还见过哪些标志,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习
出示标志,让学生上台说出这些标志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四. 课外延伸
相关文章:
【新版】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藏书票》第2课时名师教案【名校精品】02-05
粤教版精品教案项链02-05
高中物理《1.1认识静电(2课时)》教案粤教版选修02-05
营销系英语话剧大赛策划书。标准格式02-05
【新版】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静物画有声》(共两课时)名师教案【名校精品】02-05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28《丑小鸭》精品教案02-05
经典文艺晚会主持词02-05
蔬菜汇报材料02-05
会计专业毕业个人简历02-05
拔河跳绳活动方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