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废物调查方法(精选三篇)
危险废物调查方法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危险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危险废物处理规模为55 000 t/a。
1.2 方法
1.2.1 职业卫生调查
深入现场调查工程概况、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分布、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内容。
1.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现场采样选择在生产装置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连续采集3 d,依据(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及相关检测方法,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
1.2.3 职业健康检查
根据《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和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调查情况
2.1.1 基本概况
公司2006年8月开工建设,2010年3月投入生产。主要工程内容为:危险废物暂存库、焚烧车间、物化车间、稳定化/固化车间、废水处理站、安全填埋场等生产车间;废液储罐和油罐、配电房和实验楼等生产辅助用房;劳动定员118人,其中生产人员61人,管理及服务人员57人。管理人员实行8 h工作制,生产人员实行三班两运转工作制,每班工作12 h。
2.1.2 生产工艺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处理的危险废物先经过实验室进行分析,以确定能否进行处理,然后由运输车运送至厂区过地磅进行称重计量,实验室取样分析,按废物性质分别送至焚烧车间、稳定化/固化车间、物化车间、安全填埋场进行处置,各处理车间产生的废渣、污泥等送至填埋场进行安全填埋。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见表1。
2.1.3 职业病防护设施
防尘毒设施主要是各生产车间所装的机械排风装置。暂存库屋顶安装14台无动力风机,库外设置离心通风机,通过风机使库内保持微负压状态,以增加库内新风量。焚烧车间进料处各出入口设置防爆风幕机,破桶作业处在东南侧出入口处,临近风幕机设置;屋顶设置10台轴流风机;医疗废物下料处(暂存间)侧墙安装轴流风机,上料提升处设置1台风扇,同时利用布袋除尘器进行飞灰收集。稳定化/固化车间水泥、石灰等固化剂上料均采用筒仓密闭上料,车间内屋顶安装无动力风机,侧墙安装防腐轴流风机,搅拌机传送带上料处设置局部排风罩,车间外安装离心风机进行抽风。分析实验室安装有轴流风扇和通风橱。防噪措施主要是选用了噪声低的设备,同时将产生较强噪声的水泵、空压机等设备布置在独立的厂房内,并设置有独立的操作间;风机、除尘风机的进出口与管道的连接采用柔性连接方式,以减少振动的传播。防高温措施主要是回转窑采取在厂房外露天布置的方式通风散热,工作方式采取巡检,操作工在设有空调的控制室对锅炉系统进行全程监控等,减少作业工人接触高温的机会。
2.1.4 职业卫生管理
企业设置专门的管理组织和部门,配备职业卫生专职人员,制定有应急救援方案并制定一系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企业建立了防护用品发放、使用等相关管理制度,使个人防护用品质量、数量有保障。
2.1.5 应急救援
该企业设立了以各部门领导为主要成员的应急救援小组,负责可能发生的危险废物溢出等紧急事故,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并建立了定期演练制度,每年组织员工进行不少于1次的应急演练,配备了应急救援设施,包括报警装置、现场急救用品、急救场所、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救援装备、防化服、自吸过滤式全面罩、正压式呼吸器等防护装备。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2.2.1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
焚烧车间飞灰收集处及稳定化/固化车间搅拌机处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分别为4.08%和2.20%,均小于10%,故将粉尘性质定为其他粉尘。
2.2.2 粉尘检测结果
对3名作业人员接触的其他粉尘及石灰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进行了检测,其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见表2。
2.2.3 毒物检测结果
本次调查共在12个工作点对8名作业人员的接触的17种毒物(CTWA)、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和最大浓度(CMC)进行了检测,其中危险废物暂存库磷化氢检测结果超标,其余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见表3。
2.2.4 噪声检测结果
本次调查共对5名作业人员的接触的噪声强度进行了检测,其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见表4。
2.3 职业健康检查
企业于2015年7月组织28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到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机构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患者。但该公司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劳动定员46人,实际受检人数仅28人,受检率为60.9%,存在漏检情况。
3 讨论
我国危险废物的来源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工业生产,还包括商业、农业、家庭生活、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其中最重要的来源主要是工业生产和医疗废物[3,4],其来源种类复杂,另外,由于处置方法的不同,在处置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代谢产物,危害工人的健康[5,6]。
本研究结果显示,该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包括粉尘、毒物和噪声,但以毒物为主,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7,8,9],也说明危险废物处理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复杂性,另外,危险废物处理过程中的危害识别与危险废物的种类有着直接的关系[10,11],本次调查的危害因素以该企业近期处置的废物为依据,如该企业在废物处理来源出现变化时,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发生变化,但仍以化学毒物为主。
该企业的毒物、粉尘和噪声的检测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因素浓度/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范围要求,但仍存在危险废物暂存库1个点的磷化氢浓度不符合要求,超标原因为本次调查时处理废物中释放出较多,废物桶密封不严造成毒物逸散。结合受检人群的职业健康检查中资料分析,本次调查未发现相关异常,说明该企业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有效,能够起到防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效果,但由于危险废物种类的复杂性,如果危险废物种类发生变化时需对其防护设施重新进行评价,另外,该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受检率相对较低,需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管理。
尽管从调查结果看,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效果相对较好,但该行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尤其应该加强应急救援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该行业涉及的化学物质繁多,日常管理应注意严查物料废物盛装桶的密封性。②加强对职业卫生的重视程度,定期邀请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对厂区的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培训,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加大职业卫生投入。③可能释放高毒、剧毒气体,应根据具体存放的物质,在相应的存放区设置有毒气体报警器;同时配备呼吸防护器、防毒面具等应急防护用品,并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确保一旦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能及时处理。④危险废物种类发生变化时,需及时掌握其危害因素情况,做好防控。⑤定期对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并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以便及时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职工健康。
注:①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C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CMC-最高浓度;MAC-最高容许浓度。②a表示对应职业病危害因素的CMC;b表示对应职业病因素的MAC。③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未做规定的,本文未列出其相应的检测结果,以“-”表示。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刘启承,余海.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30(2):56-59.
[2]黄金勇,井瑜.危废处置中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防护对策[J].浙江化工,2010,41(12):21-22.
[3]孙宁,吴舜泽,侯贵光,等.中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1):60-67.
[4]王琪,黄启飞,闫大海,等.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的现状与建议[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3,3(1):1-5.
[5]周世忠,朱素荣,高金平,等.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厂职业病危害调查评价及控制措施[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23(4):327-329.
[6]徐艳琼,龚伟,叶明宪.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预测及关键控制点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3,24(5):53-54.
[7]左弘,何家禧,李天正,等.危险废物综合处理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护效果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2,28(8):906-908.
[8]李振雪,毕海侠,马雪松.大连市某危险废物处置设施扩建项目职业病危害调查[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4,32(3):161-163.
[9]周瑜.某垃圾发电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23(2):149-151.
[10]张铭强,林涛,张虹,等.某工业溶剂回收处理厂职业病危害控制卫生学评价[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1,29(2):100-102.
危险废物调查方法 篇2
一、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基本情况
我市九个县(市、区)辖126个乡镇、2155个行政村。现有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162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27个(含县综合医院、中医院、民族医院等),卫生防疫站9个,妇幼保健院(所)9个,乡镇卫生院117个,村卫生所1786个。全市卫技人员6870人,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2.11人;编制床位数6529张,每千人拥有床位2.00张。乡镇卫生院覆盖率92.86%,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82.88%。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部分地方和单位面临政府划拨经费减少、人才输入渠道不畅,医疗卫生条件不足等情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大胆探索,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在困难中不断壮大,在逆境中不断前进。如古田县15个乡镇卫生院均配备了200毫安以上的X光机、B超机和检验室,其中有10个卫生院能开展拍片和生化检验业务,12个卫生院能开展计生“四术”,6个卫生院能开展腹部手术。古田黄田镇双坑村卫生站也配有100毫安X光机。该县还针对性地加强卫技人才的培养。几年来,通过事业单位考录,年均补充大中专毕业生20名到卫生院工作。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年选送医疗技术骨干20名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进修,还有480名卫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全县192名乡医也接受了系统化培训。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的提高,业务收入也有了新的提高。该县15个卫生院年收入50万元以上达12个,其中鹤塘、松吉、新城卫生院年收入分别达166、205、311万元。此外,防疫、妇幼以及农村初保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再如,福鼎市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总体也是好的,突出表现在基层所站服务网络比较健全,有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效益也很明显,群众就医比较方便。我市还有一些农村医疗卫生单位近几年来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去年“非典”期间,全市卫生战线广大医务工作者全力以赴积极奋战,坚守抗击“非典”第一线,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柘荣堵坪乡社坪村潘明松乡医,在抗“非典”时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屏南代溪卫生院副院长
韦孝位医生,在家收养非亲非故的病人,多年来,他无偿奉送给患者的草药价达万元以上。我市医疗卫生系统还有许多学术带头人、管理能人以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工作者,他们心中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展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值得人们的尊敬。
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虽然有成绩、有进步、有发展,但总体上还是呈弱化的态势,其状况令人担忧,其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缺医少药,就医难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农村,农民看病难、难看病、看不起病,最基本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保障。
1、偏僻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医疗资源不足,村医难维持生计。这几年,受人口搬迁、外出打工等影响,边远山村人口锐减,不少卫生所门庭冷落,相继关闭,村医为谋生计,只好另寻出路。屏南县甘棠乡17个行政村,大部分原500多人口的行政村,现仅剩下200多人。有个自然村仅剩下两位70多岁的老人。蕉城区虎贝乡一个村全村迁徒,只剩3人,其中两个双目失眠,一个烂脚,其生存已成威胁,更何况医疗保健。福鼎竹阳乡下马尾村原有600多人,现剩100多人,村医因收入问题只好弃医从商。福安上白石一行政村,原有村民1018人,现剩下百来人,村医外出打工,村民看病只得跑到上白石,极为不便。据统计,全市农村卫生所空白点就有341个,占全市行政村的15.8%。
2、就医费用居高不下,农村群众难以承受。过去一个阑尾手术费用开支约300多元,现高达3000多元,相当于农民50担谷子或一年的农业收入。据蕉城区洋中镇卫生院统计,乡村患病人群医疗费用支出,一般情况下,在卫生所就医,费用约30~45元;在卫生院住院,要500~700元;在县级医院住院则需5000~8000元。由于医疗费用攀升,低收入人群就医难的现象显得突出。我市乡村农民收入大都处在1000~4000元之间,这样的收入水平,大多数人只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一旦生病,这些人就束手无策。医疗费用的攀升,使许多地方出现赊欠医疗费的现象。大部分医疗所年平均被赊欠医疗费30%,达3000元至7000元不等。福鼎市店下亥窑村,人口仅300人,村医疗所每年被欠的医疗费达4000~5000元。蕉城区漳湾兰田村,每年被村民拖欠医疗费达7000~8000元,弄得村医不敢开店。
3、乡村群众因病返贫现象突出。调研组每到一处均能了解到因病返贫的情况。据全市初步统计,因病致贫返贫的约占贫困人口的60%以上。屏南县路下凤林村,一位村民30来岁,开拖拉机跑运输,收入颇丰,盖了新房,尚有存款3万多元,后因喷农药时中毒,先后送乡、县、省医院治疗,花了4万多元,两年来不能从事劳务,妻子、孩子又相继生病,一下负债7万多元,很快就成了贫困户。古田县大桥坑
头村一位村民,胆囊炎穿孔,送省立医院手术,仅40天就欠下债务10万多元,立即跌入贫困深渊。“小病抗、大病拖、重病等着见阎王”的现象在不少农民家庭中也是明显存在的。
4、农村卫生所站还存在缺药、少药等问题。鉴于当前农村的经济状况,相当部分边远山区的村医无能力、也不敢进一些好药。加之目前进药渠道多样,伪劣药品充斥药品市场的现象不断发生。据各地药品检查的情况看,伪药、劣药、过期药和缺药的现象,在一些医疗所、站时有发现。这种情况,直接危及病人的病情、影响患者的健康。
(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步履维艰。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行业在改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展现出勃勃生机。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则一直在困惑中艰难拔涉,其困难与矛盾重重。
1、许多基层卫生院设备简陋、人才缺乏。蕉城区作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区,14个卫生院没有普外设备,不能开展普外业务。部分卫生院没有化验设备,不能开展常规化验检查。虽然9个卫生院配备了X光机,7个卫生院配备了B超,但因设备零件损坏无力维修,医疗设备使用率较低。类似蕉城区卫生院的这种情况,在我市其他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村级卫生所医疗设备更差,诊病仅靠“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由于基层基础条件差,加上基本的生活难以保障,因此造成医务人员分布很不合理,不少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紧缺,农村卫生所更是缺医严重,还有部分医务人员重经济效益,轻业务学习,致使农村医疗卫生整体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2、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工资难以兑现。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规定,乡镇的卫技人员的工资属全民的100%由财政拨给,属集体的财政补助60%。这一政策出台后,2003年全市仅柘荣县到位,其余县市区均无法兑现(如蕉城区6.30%、古田13.24%、霞浦23.90%、屏南69.60%、福安38.02%、福鼎34.39%、周宁46.13%、寿宁70.37%),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卫技人员的积极性,也给经济负担已经很重的基层卫生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农村合作医疗难以开展。我市广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民生活较为困难,对筹集合作医疗资金热情不高,而当地财政又无法补助,加上我市老、少、边、岛和山区的村落不少,近几年人口流动很大,造成医疗业务量少,村医队伍极不稳定,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巩固和发展。
4、农村医疗卫生市场整顿难度大。乡镇卫生院不具有执法主体,没有执法权,县级虽然成立了卫生监督所,但人员少、任务重、工作难以奏效,目前农村医疗卫生市场比较混乱,无证行医屡禁不止,假劣药品充斥市场。
6、县级卫生主管部门没有人事调配的自主权,对
需要的人才不能及时调剂,影响了基层队伍的建设。
(三)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我市(县、市、区)及乡(镇)财政运转困难,长期未能摆脱被动局面,使国家许多关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难以兑现。一是乡镇卫生院全民职工100%,集体职工60%的补助工资政策未能全面兑现,欠帐较多;据初步统计,从1997年至2003年止,全市乡镇卫生院按规定财政应兑现人员工资6630.82万元,实际到位拨款1984.93万元,被拖欠达4645.89万元。二是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和世卫贷款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了事业发展;三是一些地方财政挪用、挤占、克扣卫生专项资金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影响了卫生部门向上争取资金的积极性;四是政府应当支持卫生事业的专项资金相对减少。这种不良的量的积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将逐年加剧。
二、影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当前呈现的困境,其构成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它既是长年积累的结果,也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综合显现;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表面的管理因素,也有深层的体制因素。
(一)思想认识原因。中央有关文件非常明确地把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定性为福利性的、政府举办的、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事业。中央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也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卫生事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抓卫生事业的力度远不如抓教育事业、计生工作那么大。教师工资可以由各级财政统筹优先发放,乡镇计生服务站的卫技人员可享受100%工资,而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全民100%、集体60%的工资却一直难以兑现。教育和计生工作关系到人口素质问题,而卫生事业则是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但由于各级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认识不一,加之卫生宣传工作还没有深入千家万户,尤其是农村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不强,导致各地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重视程度不一。1997年,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对卫生职工的工资问题、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医疗保险、劳动保险的缴纳问题,均作了明确规定,但各地执行不力,明显地阻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运行机制原因。我市基层卫生院还未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院长负责制,其工作和业务的运行还要受到多种外部条件的制约。比如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人事管理权力不在院长,医务人员的调整充实,院长无力控制。该进的人进不了,不该进的又挤进来,以致直接影响队伍的结
构和素质的提高。再比如,药品的购置方面,院长没有选择权,必须按规定到医药公司购买竞标药。而市场药品店可以直接从厂家进货,药价比卫生院低10%至30%。这样卫生院的医疗成本明显增加,这种不平等的竞争,加重和影响了卫生院的经济负担和效益提高。
(三)现行体制原因。中央已明确规定,农村医疗保健属福利性质的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文件规定:“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这种现行体制要求,至今全市上下未能落实到位。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更是制约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领导管理原因。主要是对一些基层卫生院的院长和班子未能精心的调配,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精神风貌差;有的业务素质不高,管理能力低下;还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团结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以致影响了基层卫生院整体功能和水平的发挥。有的卫生院甚至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的状态,极大地削弱了其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的中心地位。
三、加强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建议意见
当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的状况已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成为农村工作的一大热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关乎民生大计,关乎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安定稳定,各级政府一定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把农村医疗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政策法规,真正建立起政府举办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并按照《福建省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要求,财政对卫生的支出比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我市2003年财政对卫生支出的比重仅2.96%),争取2008年达到8%的要求。积极推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实行乡镇卫生院长负责制,采取公开招聘等形式选好院长,并推行全员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切实改变这种管人不管事、管事不管人的状况。建立卫生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深造机制,尽快扭转人才匮乏、水平低下的局面,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增强基层卫生院所的自身造血功能。要科学地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改变和防止在资源的利用和设置上的严重浪费。
(二)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认真落实好农村卫生院卫技
人员的工资全民100%、集体60%应由财政拨补的要求。要切实解决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三项改革制度方面,我市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未能享受国家同等的福利待遇,政策规定应由国家财政支付的部分应予以保障。医疗保险:按规定,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按工资总额9%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其中,政府和单位贴补7%,个人交纳2%,而我市政府补贴仅占0.88%。养老保险:按规定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按工资总额29%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其中,政府贴补和单位贴补25%,个人交纳4%,而我市政府补贴仅占8.33%。住房公积金:按规定参加人员按工资总额16%缴纳住房公积金,其中,政府贴补和单位贴补8%,个人交纳8%,而我市政府补贴仅占0.04%。各级政府也应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在三项改革制度中补贴偏低的问题。
(三)建立有效机制,解决乡村医生补助问题。我市目前农村卫生所出现了较多的空白点,而且还有扩大趋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乡村医生收入少,条件差,基本生活没有保障而弃医改行。政府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之有关规定,本着扶持空白村的卫生所建设,优先给予341个空白村村医适当经济补助,每人每月补助的金额200~300元,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四)加强清理,及时纠正专项经费使用和预算外资金财政统筹问题。近几年来,卫生部门专项经费被克扣挪用的现象十分严重。有一些乡镇将卫生部门争取来的专项资金长期挪为他用。还有部分县(市)对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收入采取20~60%不等的财政集中统筹,这些都给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卫生专项经费的清理整治,对被挤占的,应制订计划,限期清还。对于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机构从事相关业务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收入,也应按照规定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外帐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返还用于发展卫生事业。
(五)建立大病统筹救治基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鉴于目前我市广大农村农民较普遍地存在就医难、难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市政府要认真研究,抓紧制定实施新型合作医疗方案,具体实施方案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在这方面,我市古田县黄田镇已进行了偿试,也可予以总结、借鉴和推广。
(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解决乡镇卫生院危房问题。全市117个乡镇卫生院因危房而导致业务用房面积达不到卫生部1992年颁布的试行标准的有33个,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28%;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 篇3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
在对不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评价方法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专家评价法和环境技术评价(EnTA)法以定性评价为主,简单易行,应用范围广泛;生命周期评价(LCA)法以定量为主,但由于数据采集困难,目前在应用上还面临很多困难;层次分析(AHP)法把定性与定量评价融合得比较好,对于解决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选择问题行之有效.
作 者:司继涛 李冬 刘晋文 李金惠 王洪涛 SI Ji-tao LI Dong LIU Jin-wen LI Jin-hui WANG Hong-tao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84刊 名:环境科学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年,卷(期):200518(z1)分类号:X327关键词:专家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生命周期法 环境技术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