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秋夜曲(精选8篇)
篇1:王维:秋夜曲
秋夜曲,秋夜曲王维,秋夜曲的意思,秋夜曲赏析 -诗词大全
秋夜曲
作者:王维朝代:唐体裁:七言乐府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注释】 ①桂魄:月亮的美称。
②罗:轻柔的丝绸。
③殷勤:频频的意思。【译文】月亮刚刚升起,秋天的露水还很轻,轻罗做的衣服已经单薄,却不想更换。夜里久久地殷勤地拨弄着银筝,心里害怕进到空房子里迟迟不归。【赏析】本诗描写一位少妇在秋夜里思念丈夫的.情景。清凉的秋夜,还穿着单薄衣服的她立在屋外,拨弄银筝,不肯回房。因为害怕独守空房,可见她凄凉的心境。诗人以巧妙的构思,集中写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一股淡淡的哀怨流露出来。
篇2:王维:秋夜曲
秋夜曲 王维,是作者王维写的一首闺怨诗,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形象细腻地刻画出了一个思妇形象。
导读:
此诗为七言绝句,是一首比较含蓄的闺怨诗。其原文如下:
篇3:从《山居秋暝》解读王维晚年生活
“空”字由来已久, 佛教中讲空, 道教中讲无, 两者虽所指不同, 但也有不少相同之处。王维作为一个士大夫, 他从小就浸染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生活环境之中, 加之家庭信佛的缘故, 他对佛家思想亦十分精通。像王维这样精通儒释道思想的文人学者在历代中国比比皆是, 如李白, 如苏轼。所以, 我们不能单从佛教的角度来理解王维诗中的“空”字。
那么, 王维诗中的“空”字传达出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呢?王维在诗的首句写道:空山新雨后。其实, 从整首诗来看, 这座山并不空, 有明月、松树、清泉、石头、竹林、浣女、莲塘、渔舟等。但为何还叫“空”呢?那是因为作者并不固求, 不会因为春天的美景的消失而伤感, 也不会因为秋天的美景而想强留。作者仅仅是感受着它们的存在状态:明月隔着松叶照在山间, 清泉从石头上缓缓流过, 大自然物与物之间相处是那样的和谐;少女们洗完衣服聊着天快乐地回家, 渔夫们撑着小船从莲叶中穿过, 山村之中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的和谐!难怪作者发出感叹: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随意”二字便是“空”字的注解, 所有的这一切都顺其自然地存在着。这就是王维眼中的空。
一个隐士, 他追求的决不是山野荒凉与孤独寂寞, 而是宁静和谐与喜悦活力。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时亦在感受与南山相遇之喜悦。王维的“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展现的也是成熟的喜悦与生命之活力。作者从超然的角度, 俯瞰群山, 因而感受到群山的空, 感受到秋意的凉爽, 感受到大自然的寂静祥和;从参与的角度, 作者置身于“明月、松间、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塘、渔舟”之间, 感受到世界的生命与活力。
是否王维真的这么逍遥自得呢?答曰:非也。王维出身名门, 从小接受良好教育, 早期受张九龄赏识, 对政治有积极有报负, 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 王维亦受到李林甫一党的排挤和打击。王维才华横溢, 难免有“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的郁闷。面对这个尴尬的的处境, 王维一方面身心疲倦, 需要喘口气;一方面, 通过信佛, 也可以转移政敌视线。于是在夹缝中生存的王维从此就走上了“半官半隐”的道路:仕是为了维系一家的生计与安全, 隐是为了维系自我本性, 寄存天才的情怀。他的做法其实是很典型的儒家“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思想。《山居秋暝》正是写于40岁以后, 面对官场的腐败与人生之艰难, 他并没有真正地遁入空门。试想, 如果王维真的万念俱灰, 超离人世, 那么他还会写出如此有生命力的作品吗?历代追求隐逸的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 都是仕途不得意或是厌恶官场而放心于山水田园, 非是厌世, 实在是不得已。故王维在《叹白发》一诗中表达自己的无奈: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
当一个人面临信仰上的危机时, 他必经历一个焦虑的阶段, 如果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出口, 他必自我毁灭, 如李贺、秦观等都是郁郁而亡。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口, 就能够从容地存在下去, 如杜甫在贫病之际咏出“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他找到了存在的理由。苏轼在迷茫之际想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当他告诉自己人生“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他的执着与追求与天地的永恒与瞬变相比, 实在不值一提时, 于是他内心一片坦然。同样, 王维把自己的眼光转向山水, 转向无忧无虑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时, 他可以感受到“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的宁谧, 他的人生信仰再一次重建。虽然有时这些焦虑还沉渣泛起, 但王维借着“安禅制毒龙”的修炼, 最终还是功德圆满。苏轼和王维同为天才, 苏轼晚期作品频繁出现“梦”字, 王维晚期作品频繁出现“空”字, 这不是一种巧合, 两位天才都是要找到一个继续存在下去的精神理由去逃离人生的黑暗。
篇4:再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在颔联、颈联中,诗人选取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明月、青松、清泉、翠竹、浣女、青莲、渔舟,这些景物有天上的(如明月),地下的(如青松、翠竹等);有动态的(如浣女、渔舟),静态的(如青松);有喧闹的(如浣女),安谧的(如青松)。作者把景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的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如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图画啊!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诗人描绘了这样一幅世外桃源式的动人的生活图景: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好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一方面这首诗用“赋”的方式模山范水,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另一方面,在对明月、青松、清泉、翠竹、青莲等一系列优美景物的描绘中,寄寓着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人、作家、画家用月、松、竹、莲等自然景物来比兴寄托、抒情言志的传统,有的还以描写(绘)某一景物而著称。如郑板桥以画竹而著称,周敦颐以写莲而闻名。这些景物在他们的作品中频频出现,且形神兼备,又和他们的性格、品质密切相关,因而成了他们人格的化身。不少带有松、竹、莲等景物的书画作品还常常出现在寻常人家的客厅、书房里,成了主人人格的象征物或主人追求的一种人格美。王维继承了民族文化的这一传统,在《山居秋暝》中通过月、松、泉、竹、莲等自然景物表现自己心志高洁的人格。
在“明月松间照”中,诗人选取明月、青松来暗指自己的心高志洁:青松,在秋冬时节万物凋碧时,却依然青翠挺拔,焕发出勃勃生机,它象征着诗人的超凡脱俗: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官职可谓不小。但是,由于政局的变化反复,官场的黑暗污浊,他看到了仕途的艰险,因此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在辋川别墅过半官半隐的生活。在终南山那貌似“空山”之中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世外桃源后,便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却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一般人愿意作官,且官做得越大越好,王维却放着高官不愿意去做,由半官半隐进而完全归隐;一般人觉得官场生活比隐居生活好,王维却认为“山中”比“朝中”好。由此可见,王维确实有心高志洁,超凡脱俗的一面,他把这一人格特征寄托在明月、青松中,通过景物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出来。
在“清泉石上流”中,诗人的人格在“清泉”这一景物中也有寄托。王维在《济上四贤咏》中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他曾对自己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由此可见,清泉不仅仅是作者所描绘的终南山的自然美景,更是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的写照!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翠竹、青莲也暗含诗人的人格特征:翠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象征诗人高风亮节的人格美;青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诗人峻洁高雅的人格。
明月、青松、清泉、翠竹、青莲,五种自然景物有着共同的特征:洁身自好,清高脱俗。这些景物所具有的共同品质与诗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宁静纯朴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完全一致,因而蕴含着诗人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人格美。
总之,在《山居秋暝》中,诗人选取了终南山初秋雨后的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寄寓了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
篇5:王维:秋夜曲
杂曲歌辞・秋夜曲二首
作者:王建朝代:唐体裁:乐府 天清漏长霜泊泊,兰绿收荣桂膏涸。高楼云鬟弄婵娟,
古瑟暗断秋风弦。玉关遥隔万里道,金刀不剪双泪泉。
香囊火死香气少,向帷合眼何时晓。城乌作营啼野月,
秦州少妇生离别。
秋灯向壁掩洞房,良人此夜直明光。
篇6:秋夜曲经典散文
曾几何时,咸阳古道,灞桥别柳,你的双唇藏满我婆娑的珠泪,沾襟的难舍也湿透了挥动的衣袖,细嫩的双手,折秃所有的枝条,我呢喃细语的叮咛,犹如千鼎放在你的心头,远行吧,我会等你到灞水断流。
寂静的秋夜,我数着计时的漏壶,叮叮的、一声一声的滴水,玉盘一样的圆月还不快点走出绵绵的夜色,秋虫都被逼得叫声喋喋,没有你的红绡帐,我重叠着孤寂与凄清。
散落的日子,以一根相思的红绳串念成册,我在册上,蘸着饱满溢出的期盼,写尽离愁别恨。相见时难别亦难,无力的东风眼睁睁的看着霜欺百花的纷谢,但,我对你的思念,早已化茧抽丝,三万六千五百丈的缕缕心血,为你,至死才能吐完。
耳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悠扬低婉,荡气回肠。我随着声声慢的曲子,帘卷西窗,容眸流盼,江南的水巷里,一叶乌蓬小船上,谁家的.娘子,撑着一柄红伞,殷切的张望?牡丹亭外,迤逦而来的是一场怎样的生死离合的浪漫?
我收回眼帘,恍惚间,你灼热的体温,让我的血液奔涌澎湃。你的臂弯是我一生丈量的长度,你的胸膛是我一生娇嗔的圆圈。我多么想————羽化成一只啼血的杜鹃,在你回家的路上,用我殷红的鲜血涂标,为你指点家的方向。
你在天涯,瘦马踯躅于西风夕阳下,单薄的青衫裹着我牵挂的全部。我的一茬接一茬的思念,在晨露结霜的时节,秋收冬藏。古道边的枯藤,没有了青春气盛的冲动,疲惫的乌鸦夜晚也归巢了,你终于,凄美的回还。
今夜,中秋圆月,明快的高挂长空,丹桂的清香毫不吝惜的释放,我用陈酿许久的窖酒为你接风洗尘。
一阕《水调歌头》,空前了所有的明月金秋,雕栏画砌的廊檐下,我们金樽对月。月华碰碎了我的泪花,星辉涂抹着我的长发,你用颤抖的双手,攥住了我们今后的年华。
篇7:秋夜曲阅读答案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 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 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为筠州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两首诗都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请对此简要分析。(4分)
(2)张诗第三句中“逼”字和黄诗第二句中“催”字都用得十分传神,请自选一个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张诗写秋夜漫漫,秋虫长鸣,(1分)思妇独守闺中凄清寂寞而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1分)黄诗写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1分)诗人触景生情,因自己不得意而思念被贬的好友苏子由(苏辙)。(1分)(意思对即可)
(2)“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衬托思妇的寂寞难耐,夜不成眠。(1分)(意思对即可)
篇8:王维:秋夜曲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 受到当时灿烂的文化艺术的熏陶, 有很高的美术和音乐修养, 因此, 当他创作诗歌时, 就势必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细致地把握住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 并将之表现出来, 更会用辞设色, 更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这样, 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诗中有画, 有音乐”的诗歌艺术风格。
王维诗风的形成, 与其思想有关。王维的思想以四十岁左右为限。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 二十一岁举进士, 作大东丞, 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 意志逐渐消沉下来, 吃斋奉佛。四十几岁的时候, 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别墅, 陶醉于美丽的辋川山水, 与友人泛舟往来, 弹琴赋诗, 啸咏终日。过着半官半隐, “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同时它也是最能代表王维诗歌中“诗画结合”的一首典范之作。
诗歌的题目是“山居秋瞑”, “瞑”是傍晚之意, 交代了时间是秋天的傍晚, 地点是山中的处所。这是整幅画面的一个大致勾勒。
首联:“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照应诗题, 交代环境。十个字, 再次点明季节是“秋”, 时间是“傍晚”, 地点是“空山”, 天气是“新雨后”。写足诗题, 描画背景, 传达出一种清新、宁静的环境气氛。以“空”状“山”, 意在表明山的寂静。“空”字并非空寂无人, 而是空寂之中含有幽静之意, 这是诗人以“空静”的心境观照客观事物的体现, 表现了他的审美情趣。诗人不得志后开始吃斋奉佛, 这个“空”字, 可以说是诗人诗歌中禅味的一种体现, 是“心空欲灭, 物我两忘”境界的体现。这种幽深静谧之美是心灵快乐、自由的表达。在这空旷寂静的山林里, 一切刚刚经过一场大雨清洗, 秋光明净。这是一个人的世界, 自由, 毫无羁绊, 随心所欲, 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快乐只有自己知道。独处在这静谧的空山, 尽情体味着宇宙生命的内在律动和心灵深处的空寂之乐。傍晚时分, 小鸟回巢, “鸟鸣山更幽”, 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 深呼吸, 似乎可以闻到山中花草树木的味道。这样一幅充满禅宗味道的画面, 我想是任何丹青妙笔都难以与之相比的, 因为诗人是在用心灵在作画。
颈联:“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紧承上联, 写秋山晚景。“明月”属“秋暝”, “松”、“泉”、“石”则属“山”。把秋夜山中的特征性景色, 融入工整流畅的对句里, 并通过“照”、“流”两个动词, 勾勒画面, 酿造意境。仰观俯察, 错落有致, 有形有色有声, 情景如画。以“清”字状“泉”, 本属平常, 而此处却可耐寻味。山泉本来就“清”, “新雨后”的山泉更“清”, 又处在明月照临之下, 则此泉尤为“清”了。两句诗语言平易自然, 毫无雕琢, 看似信手拈来, 随意挥洒, 其实是精心提炼的结果, 显示了很深的功力。这是一幅声色俱全的画面:天色渐渐暗下, 一弯秋月从树梢慢慢爬上天空, 一片银灰, 洒遍了苍翠的松林, 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 如烟似梦。山涧涨溢, 小路石阶淌过清澈的山泉, 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 叮叮咚咚, 敲打着寂寞的心门。掬一捧入口, 当沁人心脾。
颔联“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变换了角度, 由山中之景写到山中之人。句法奇特, 应该是“竹喧浣女归, 莲动渔舟下”。因“浣女归”, 故而“竹喧”, 因“渔舟下”故而“莲动”。句式倒置后, 适应了声律、对账的要求, 且使行为主导因素“浣女”、“渔舟”移到了画面中心, 增强了形象性。上句为山路所闻:竹林里喧闹起来, 原来是浣衣女子回来了。下句为水面所见:溪水中莲花摇动, 原来是渔舟沿流而下。一个“喧”字, 刻画浣衣少女的声音笑貌活灵活现;一个“动”字, 使莲花与渔舟的形象呼之欲出。两句诗由景及人, 人藏景中, 动静交错, 以动衬静, 视听结合, 声形并出, 写出了恬静之中所发生的一片活泼的生机。这幅画一定要浓墨重彩, 浣女身上的衣服一定要有大红色的牡丹花, 头上是粗黑的辫子, 竹叶是翠绿色的, 欲滴的那种, 远处的莲花莲叶是娇羞的粉色与深沉的绿色相间。翠绿的竹林深处, 传来银铃般的欢声笑语, 原来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 她们应该是打着赤脚的, 在她们纤细白皙的脚腕上加上串叮当作响的铃铛, 那就太完美了。叽叽喳喳, 说着那遥远的青春梦想。两腮绯红, 是不是被同伴猜中了那小小心房里藏着的那些酸酸甜甜的秘密。远处的莲叶不停地颤动着, 哦!原来是渔人荡舟水上。
尾联:“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抒写情志, 揭示题旨。随意, 任凭。歇是凋零, 王孙, 作者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 说的是春天的花草凋零, 而山中的秋色也很好, 自可留居山中, 可以不回来了。抒发了安居山林的情怀。以“自可留”三字收束全篇, 主旨全出。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 于是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 就随它去吧, 眼前这秋天的山野, 不是一样的美好吗?
《山居秋暝》, 诗人用传神的笔, 把秋山、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竹林、莲塘、渔舟、以及晚归的浣女、摇船的渔夫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构成情景浑融无间, 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好像一首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又似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尽显王维诗画结合得特点。
摘要:王维是唐诗中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由于他精通音乐, 书画, 所以在他的诗歌中音律讲究, 画面感较强, 他把诗歌与绘画完美的结合起来, 这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通过对他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的解读, 来突出他诗画结合的诗歌特点。
关键词:王维,《山居秋暝》,诗画结合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相关文章:
夜曲优秀作文1000字02-16
浪漫与夜曲02-16
《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案02-16
《秋夜曲》阅读训练答案02-16
中德餐桌礼仪文化02-16
四年级小夜曲教学设计02-16
小夜曲的高中作文02-16
《蒙古小夜曲》教案02-16
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演奏与教学02-16
优秀写景作文:月半小夜曲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