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缺牙(精选五篇)
先天缺牙 篇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先天性缺牙患者67例, 年龄16-36岁,平均年龄为(24.35±10.6)岁,男34例,女33例。5例患者缺失>4颗,9例缺失4颗,6例缺失3颗,23例缺失2颗,24例缺失1颗。
1.2治疗方法
对67例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治疗方法如下:(1)对患者家族病史进行充分了解,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确定病因。对每位患者不同的口腔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其进行全面评估。(2)根据每位患者上下颌制定相应模型,根据口腔全景X片和侧位X片,确定治疗方案。(3)正确选择固定矫治器。使用固定矫治器对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正畸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牙列,并保证牙列整齐,正常的牙合覆盖。将基牙位置调整好,牙列间隙集中。正畸治疗后进行修复治疗。(4)制作固定义齿修复体,修复体制作时应当根据基牙、排龈进行制作。为了维持患者缺牙间隙和基牙位置,应当制作起到保护基牙作用的临时性冠桥。冠桥可以选择羧酸锌黏结型固定桥,起到去除多余黏结剂的作用。制作后为患者试戴义齿,试戴时应当严格检查冠边缘的邻接关系及其密合程度。检查邻接关系时使用牙线,当其可阻力性的通过冠边缘时即为最佳邻接关系。(5)使用牙齿保持器对患者牙齿进行维护和保持,叮嘱患者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67例临床效果,准确记录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治疗前后对患者语言功能及咀嚼功能进行评分,观察患者语言功能、咀嚼功能的临床改善情况。对患者治疗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
1.4疗效标准
(1)患者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盖及覆牙合均正常。 (2)患者X线结果显示患者未出现根尖吸收,牙根平行。 (3)患者第一恒磨牙与中性牙合之间的关系基本接近,或成功建立。(4)治疗12个月后,患者无复发。(5)患者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趋于正常。(6)患者牙合功能较好, 自感舒适,整体美观、自然。无效:满足以上3项条件及以下。好转:满足以上4项条件。
有效:满足以上5项条件。治愈:满足以上6项条件。以好转、有效和治愈作为临床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语言功能及咀嚼功能改善
治疗前67例患者咀嚼功能平均分为(4.91±0.76) 分,语言功能平均分为(5.77±0.92)分。治疗后67例患者咀嚼功能平均分为(8.39±1.03)分,语言功能平均分为(8.15±1.06)分。治疗后患者咀嚼功能平均分和语言功能平均分高于治疗前,评分显著提高,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临床效果
67例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7.01%,其中2例无效,占2.99%;16例好转,占23.88%;20例有效,占29.85%;29例治愈,占43.28%。临床效果较好,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治疗满意度
67例患者对治疗满意度为98.51%,其中1例不满意, 占1.49%;18例基本满意,占26.87%;23例较满意,占34.33%;25例满意,占37.31%。患者对治疗满意度较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
67例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46%;其中3例产生不良反应,占4.48%;2例产生并发症, 占2.99%。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先天性缺牙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症状可分为个别牙缺失、多数牙缺失两类[3]。前者往往不伴有其他全身性症状,仅表现为几颗牙齿或一颗先天性缺失;后者通常伴有其他综合征或系统性异常等症状,表现为6颗及6颗以上牙齿先天性缺失,第三磨牙除外。该病好发于牙蕾形成期,胚胎期牙板断裂、物理障碍、牙胚退化、下方间充质诱导失败、上皮组织部分功能缺陷等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因素[4]。该病影响牙齿的美观性和功能性及患者的心理。口腔修复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安全等特点,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对该病患者实施口腔修复,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患者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语言功能障碍及咀嚼功能障碍均能有效缓解[5]。在本文研究中,对67例该病患者实施口腔修复,临床有效率达97.01%,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46%,语言功能及咀嚼功能均有极大改善, 患者对治疗满意度达98.51%,表明该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式。
综上分析,口腔修复治疗对先天性缺牙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语言功能及咀嚼功能均能得到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较少,治疗满意度较高,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对先天性缺牙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先天性缺牙67例患者进行口腔修复,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咀嚼功能平均分和语言功能平均分高于治疗前;患者对治疗满意度为98.5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先天性缺牙患者积极的进行口腔修复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较少,治疗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先天缺牙 篇2
关键词:口腔修复,先天性缺牙,咀嚼功能,语言功能
先天性缺牙是临床常见的口腔发育异常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以因牙胚发育异常导致的牙齿数目减少为主,下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侧切牙是先天性缺牙最常见的牙缺失部位[1]。临床上根据其他器官发育异常合并情况,将先天性缺牙分为综合性先天性缺牙和单纯性先天性缺牙两类。本病不仅会对患者的咀嚼功能、语言功能产生严重影响,还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先天性缺牙患者实施口腔修复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 2015年3月接诊的68例先天性缺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0例,女28例, 年龄18 ~ 52岁,平均(28.5±10.3)岁,缺牙部位: 上颌第二磨牙15例、上颌侧切牙21例、下颌第二前磨牙25例、其他部位7例。其中安氏Ⅰ类缺牙32例, Ⅱ类缺牙23例,Ⅲ类缺牙13例。缺牙数目:1颗22例、 2颗25例、3颗15例、4颗及以上6例。
1.2 方 法
患者就诊时,先全面评估患者的口腔情况,摄取口腔X线全景片和侧位片,获取上下颌模型。由临床医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正畸方案,使用标准方丝弓、 直丝弓等技术进行矫治,最大程度地将上下牙列的整齐度,对倾斜、扭转、错位牙齿进行纠正,使缺牙间隙充分暴露出来,使用链状橡皮圈将缺牙间的的间隙关闭,调整好上下颌弓形态和牙合关系后,修复治疗牙缺损间隙。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咀嚼功能、语言功能改善情况,并应用我院自行设计的《缺牙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量表从社交、语言、进食等方面进行评价,总评分15分,评分越高说明缺牙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越大。咀嚼功能、语言功能评分采用10分制法,评分越高说明咀嚼、语言功能越好。治疗后, 应用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本次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分为很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1.4 疗效评价
从以下5方面进行疗效评价:(1)牙齿整体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前牙覆盖正常;(2)牙合关系稳定,咀嚼功能、语言功能恢复正常;(3)第一恒磨牙已达到或接近中性牙合关系;(4)治疗后佩戴保持器1年内未见症状复发;(5)正畸治疗后未见牙根尖吸收。满足以上5条,判定为治愈;满足以上任意4条, 判定为显效;满足以上任意3条,判定为有效;满足以上1~2条,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9.0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 %、均数 ± 标准差表示,数据比较分别进行 χ2检验和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咀嚼功能、语言功能、生活质量评分
本组患者治疗后的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
68例患者经治疗,治愈36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64/68)。 本组患者的矫治时间为8 ~ 12个月,平均(9.3±3.1) 个月。
2.3 治疗满意度
本组患者对治疗效果很满意58例、较满意7例、 不满意3例,总满意率为95.59%(65/68)。
3 讨 论
先天性缺牙的临床发病率较高,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无完全明确。从胚胎发育学角度来看,牙齿主要由外胚叶发育而来,所以如果外胚叶出现先天性发育障碍,就会对牙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并且外胚叶还是表皮、头皮、神经系统、鼻腔黏膜等组织的发育来源, 所以外胚叶发育障碍还可能引起其他结构发育不良, 发生口腔、神经、皮肤等学科疾病[2]。
先天性缺牙会对患者的语言及咀嚼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还会对患者的面部美观产生一定影响,其会给患者的心理及生活质量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目前,临床上对先天性缺牙的发病机制认识尚不全面, 故尚无根治方法,仅能采取对症治疗措施[3]。口腔修复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主要手段,通过口腔修复治疗,能够让患者的语言、咀嚼等口腔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面部美观,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口腔修复治疗,是一种对牙周病、下颌关节紊乱进行矫正的治疗方法,其制作的人工修复体符合人体特点,再将其用于口腔、面部等畸形的矫治,以获得理想的矫治效果。正畸治疗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口腔修复方法,其能有效调整上下颌位置,改善上下牙之间、 颌骨与牙齿之间的位置异常,从而获得理想的修复效果[4]。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5],先天性缺牙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最佳时间是10 ~ 15岁,治疗时间在1 ~ 2年之间,并且越早接受治疗,获得的修复效果越理想。在本次研究中,68例先天性缺牙患者在行口腔修复治疗后,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 说明口腔修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减少缺牙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还显示本组患者治愈36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58例对治疗效果很满意, 7例较满意,3例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5.59%。这表明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较高[6]。
先天缺牙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该院诊治的57例天性缺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有25例, 女性有32例, 年龄为17~26岁, 平均年龄为 (22.8±2.7) 岁。
1.2 治疗方法
首先要获得患者上下颌的模型, 对口腔进行X线片摄影, 摄取口腔X线侧位片与全景片, 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缺牙症状, 医师根据检查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即根据患者牙齿缺失数量、部位、牙齿固定情况以及缺失牙齿周围的口腔情况等[5]。正畸治疗方案:采用标准的直丝弓、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正, 尽可能的调整上下颌骨之间, 上下牙齿之间、牙齿与颌骨之间和联系它们的神经及肌肉之间不正常的关系, 其最终矫治目标是达到口颌系统的平衡、稳定和美观。正畸治疗完成后, 制作患者牙齿的修复体, 对患者牙列缺失间隙进行调整, 全部治疗完成后患者仍然需要保留牙齿佩戴保持器, 确保修复缺失进一步固定和维护。修复完成后, 要嘱咐患者进行定期检查。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该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并对患者治疗后的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进行评分。咀嚼功能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评估[6], 主要包括咀嚼有无异常、咀嚼食物情况、能够进食的食物类型、稳固度、使用固义齿的自愿程度等7个方面, 每项0~4分, 总分为28分, 分数越高表明咀嚼功能越好。语言功能采用自制问卷的调查形式, 主要针对患者发音情况, 共有5项, 每项0~3分, 总共15分。
该研究根据牙齿排列整齐度、牙合关系、咀嚼功能、语言功能以及治疗后佩戴保持器1年内是否出现症状复发等多个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疗效评价标准[7], 显效:患者通过治疗后, 语言、咀嚼功能恢复正常, 牙周情况正常, 牙周外观符合美观要求;有效:患者口腔状况有所改善, 牙齿排列良好并伴有并发症。无效:患者的口腔状况没有明显改善或症状加重。
1.4 统计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 采用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该组病例经口腔修复治疗后的疗效
57例患者中显效35例 (61.40%) , 有效18例 (31.58%) , 无效4例 (7.02%) , 总有效率为92.98%。治疗后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 不经任何处理后均自行痊愈, 有2例患者伴有并发症。
2.2 患者的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
该组病例治疗后的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均明显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3 本组病例治疗前后对美观效果的满意程度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患者对美观效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先天性缺牙是一种常发生于牙蕾形成期的常见疾病, 常见于上颌侧切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3个部位。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8]。总而言之, 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胚胎发育学角度来看, 牙齿主要是通过外胚叶发育而来的, 因此, 外胚叶发育状态会对牙齿的正常发育、鼻腔粘膜、神经系统、表皮及头皮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易导致皮肤、口腔及神经等多种疾病的出现[9]。先天性牙缺失会对患者的咀嚼功能、语言功能以及外貌美观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及生活质量[10]。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先天性缺牙对改善患者咀嚼功能及语言功能, 改善其外貌美观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临床中还未找到先天性缺牙的根治方法, 只能采取对症治疗措施进行修复。
现如今临床中主要通过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 这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作相应的人工修复体, 然后对患者的面部、口腔等畸形现象进行矫治与修复的一种治疗方法。口腔修复主要是针对牙齿缺损、牙齿缺失后的治疗工作, 主要包括3项内容:美学修复、功能修复及治疗性修复[11]。其中美学修复是针对畸形牙、牙冠形态异常、前牙牙间隙过大及牙齿轻度排列错位等的有限调整;功能修复及对牙体缺损、牙列缺失缺损及颌面部的修复;治疗性修复是对牙周病和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矫治[12]。在治疗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 再选择合适的人工修复体应用于口腔和面部等各种畸形的矫治中, 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促进患者恢复[13]。临床治疗先天性缺牙患者时不仅要确保有效的功能修复, 还要更加注重治疗后的美观程度, 提高患者生理与心理满意程度, 以保证合理有效的治疗[14]。
该研究结果表明, 该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98%;与治疗前相比, 该组病例治疗后的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均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与戴东晓等[15]研究中总有效率为93.28%以及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改善结果一致。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患者, 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牙列整齐度, 调整牙间隙, 促进患者恢复良好的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 而且改善了患者的外观形象,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先天缺牙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先天性缺牙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0~47岁, 平均 (30.1±4.7) 岁, 其中男46例, 女34例, 依据牙齿缺失个数分类, 12例缺失4颗以上, 10例缺失3颗, 25例缺失2颗, 33例缺失1颗;依据安氏分类:34例为Ⅰ类, 32例为Ⅱ类, 14例为Ⅲ类。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口腔修复治疗, 主要包括方案制定、正畸治疗和修复治疗3个主要阶段。方案制定是指针对患者的口腔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观测患者口腔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上下颌石膏模型, 在制定过程中合理征求科室医师的建议, 重点关注患者缺失牙附近天然牙的异动情况, 力求制定最佳的正畸治疗和修复治疗方案[1]。正畸治疗是利用固定矫治器保证患者牙齿的整齐程度, 医师依据患者牙基调整位置集中间隙, 减少正常牙齿松动和美观欠佳情况的发生。修复治疗是指医师在正畸治疗的基础上依据患者的前期制模实施患齿制作, 在义齿佩戴完成后检查患者的上下齿吻合程度, 最后利用羧酸锌黏结型固定桥, 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保留牙齿佩戴保持器[2]。此外, 向患者告知具体的复诊时间以便后期治疗。
1.3 评价指标
患者疗效的判定通过以下6项内容进行: (1) 牙齿整齐, 前牙覆牙合表现正常; (2) 第一恒磨牙逐渐趋于或完成中性牙合关系; (3) 语言功能与咀嚼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4) X线检查表现牙根平整, 无根尖吸收状况; (5) 修复后美观程度较高, 无不适感; (6) 治疗6个月内没有异常现象。存在3项以上为未达标, 2项为有效, 1项为显效, 0项为治愈。通过自拟调查问卷进行功能评分和满意度评价, 功能评定包括语言功能评分和咀嚼功能评分, 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比较
80例先天性缺牙患者在经过修复治疗后, 48例完全治愈, 21例显效, 8例有效, 3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6.3%, 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6.3%, 对症干预后均获改善。
2.2 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
患者治疗后的语言功能评分和咀嚼功能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治疗前后美观效果满意度比较
治疗后美观效果满意度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人们对加牙齿美观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 这就要求治疗必须在保证牙齿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高牙齿的美观效果[3], 先天性缺牙是牙胚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生理障碍, 致使患者牙齿数量缺失的口腔发育异常病变。临床诊断该疾病主要通过口腔检查方式进行, 依据患者的牙齿脱落病史和拔牙病史结合X线结果就可判断出是否为先天性缺牙[4], 特别对于青少年患者要注意分辨恒牙与乳牙, 考虑患者的自身发育情况来进行判断。虽然国际上对该疾病发病率没有统一的定论, 但大部分机构认为发病率在10%左右, 研究患者的家族疾病史发现, 具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故该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为遗传因素, 临床上也证实具有家族史的患者即便没有出现先天性缺牙, 仍有外形不整齐的情况发生[5]。
本研究对80例先天性缺牙患者实施口腔修复治疗发现取得的良好的疗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3%, 并发症发生率6.3%, 对症干预后均获改善。患者治疗后的语言功能评分和咀嚼功能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 治疗后美观效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口腔修复可有效治疗先天性缺牙, 治疗后患者的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均有明显提升, 在保证牙齿基本功能的同时, 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美观效果。
综上所述, 在先天性缺牙患者治疗中实施口腔修复治疗, 可获得较高的总有效率和低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后患者的功能评分和美观效果满意度有明显的提升, 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先天性缺牙患者采用口腔修复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就诊的先天性缺牙患者共80例, 予以口腔修复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80例先天性缺牙患者在经过修复治疗后, 48例完全治愈, 21例显效, 8例有效, 总有效率为96.3%, 患者治疗后的语言功能评分和咀嚼功能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 患者治疗前的美观效果满意度为40.0%, 治疗后的满意度为93.8%, 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先天性缺牙患者治疗中实施口腔修复治疗, 可提高总有效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后患者的功能评分和美观效果满意度有明显的提升。
关键词:先天性缺牙,口腔修复治疗,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璇, 李玉芳, 马传杰.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疗效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 2014, 23 (8) :663-665.
[2]吕武.口腔修复疗法治疗先天性缺牙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4, 20 (9) :1535-1537.
[3]陈新, 冯岩, 谭新伟.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5, 21 (2) :304-306.
[4]潘永强, 田华.口腔修复疗法在先天性缺牙患者修复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7) :539.
先天缺牙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先天性缺牙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6例。观察组:男17例, 女29例, 年龄16~46岁, 平均年龄 (24.9±4.8) 岁;其中缺牙1颗的患者43.48% (20/46) , 缺牙2颗的患者32.61% (15/46) , 缺牙3颗的患者及其以上者23.91% (11/46) 。对照组:男15例, 女31例, 年龄16~45岁, 平均年龄 (24.5±4.6) 岁;其中缺牙1颗的患者45.65% (21/46) , 缺牙2颗的患者32.61% (15/46) , 缺牙3颗的患者及其以上者21.74% (10/46)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先天性缺牙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均给予口腔牙齿面形、牙弓、缺牙区、覆颌、覆盖及余留牙情况, 重点检查口腔牙齿有无错位、牙轴是否发生倾斜等情况。采用X线片留取患者头颅侧位片及全影片, 分析患者缺牙数量、位置, 并分析牙间隙, 确认患者是否存在埋藏阻生牙、无用乳牙或残留牙根、牙冠, 如存在以上情况不利于正畸治疗的, 可进行清除处理, 进行口腔牙齿常规清洁。⑴对照组患者给予正畸治疗, 根据患者先天性缺牙部位、数量、邻近牙固定情况及口腔清洁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时, 要确保口腔内上下牙列排序整齐, 对上下牙列存在倾斜、错位及扭转等情况进行积极矫正, 保证牙齿覆盖满足正常生理位置, 调整基牙、中线、磨牙及尖牙位置关系。⑵观察组患者在正畸治疗基础上给予口腔修复治疗, 具体措施包括:通过排龈、备牙及取模等方法制备患者牙齿修复体, 进行口腔修复治疗患者首先进行临时性冠桥, 以便维持良好基牙位置、缺牙间隙及保护基牙。确认义齿种植所需牙间隙、部位及颌龈向距离, 佩戴义齿后, 认真检查义齿与牙冠边缘的密合度, 义齿与邻近牙齿邻接关系, 通常牙线经过牙间隙时存在阻力作用表明邻接关系较好, 叮嘱患者定期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⑴疗效评价标准[4]。治愈:治疗后, 患者治疗效果满足以下6项。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治疗效果满足以下任意5项。有效:治疗后, 治疗效果满足以下任意4项。无效:治疗效果达到以下任意3项及不足3项。 (1) 口腔修复后牙齿自然、美观, 感觉舒适, 牙合功能恢复良好。 (2) 第一恒磨牙基本达到中性牙合水平。 (3) 牙齿排列整齐, 前牙覆牙合及覆盖处状态良好。 (4) 咀嚼功能及语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5) 患者经正畸治疗后, 牙根平行度良好, 无根尖吸收情况发生。 (6) 患者使用保持器一年内无复发。⑵患者咀嚼功能评估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调查内容包括固定义齿咀嚼时有无异常、稳固度、对食物选择的影响、使用固定义齿的自愿程度、咀嚼食物情况、能够进食的食物类型、对消化功能的影响7个方面, 每项下设有4个选项, 分别记为4、3、2及1分, 满分28分, 得分越高表明咀嚼功能越好[5]。两组患者语言功能评估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方式, 主要观察患者发音情况, 问卷共5个问题, 每项设有3个选项, 分别为3、2及1分, 总分15分, 得分越高表明语言功能恢复越好[6]。⑶两组患者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评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1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组间差异行χ2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 (±s) 表示, 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统计学SPSS13.0进行处理。
2 结果
表1显示:⑴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⑵两组患者咀嚼功能及语言功能变化治疗后, 两组患者咀嚼功能及语言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⑶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先天性缺牙是一种好发于牙蕾形成期的常见疾病, 发病机制尚未明确[7]。目前, 临床治疗先天性缺牙主要有正畸治疗、种植义齿等措施[8]。根据患者先天性缺牙病情特点, 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 在实现缺失牙位的适当填补外, 前牙缺失者还会注重外观形象的变化, 而先天性后牙缺失者更注重对咀嚼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9]。
本研究中, 对照组给予患者正畸治疗, 观察组在正畸治疗的基础上加口腔修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提示口腔修复应用于先天性缺牙患者治疗, 有利于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治疗后, 两组患者咀嚼功能及语言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所升高, 观察组患者咀嚼功能及语言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及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水平。这表明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患者, 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牙列整齐度, 调节牙间隙, 为义齿的种植提供能更好的种植环境, 又能够降低口腔义齿种植不当引起的不良外观形象的发生程度, 改善患者外观形象, 恢复良好的咀嚼功能及语言功能。此外, 口腔修复定期复诊, 可充分掌握患者病情发展及恢复情况, 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可明, 施洁珺, 谷志远.非综合征型先天性牙发育不全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 2012;32 (2) :103~106
[2]Navarro J, Cavaller M, Luque E, et al.Dental anomaly pattern (DAP) :agenesis of mandibular second premolar, distal angulation of its antimere and delayed tooth formation[J].The Angle orthodontist, 2014;84 (1) :24~29
[3]施华丽, 刘丽.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的研究进展[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0;24 (1) :69~71, 63
[4]吕武.口腔修复疗法治疗先天性缺牙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4; (9) :1535~1537
[5]王培志, 邵胜, 许衍, 等.正畸治疗在先天性牙缺失患者修复前的应用[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0;11 (5) :318~320
[6]王忠献, 蔡君.正畸联合种植治疗先天缺失牙患者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2;39 (9) :2216~2217
[7]王华, 王林, 潘永初, 等.先天性缺失牙MSX-1基因多态性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0;45 (3) :135~140
[8]蒋峻嵩.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大范围牙体缺损26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28 (6) :958~959
相关文章:
颈椎畸形手术02-15
畸形修复02-15
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改良手术方法治疗02-15
青阳县乔木中心小学少先大队工作总结02-15
改良Salter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02-15
两性畸形02-15
非先天因素02-15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体会02-15
先天遗传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