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学课学习报告范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美学课学习报告范文
美学论文 美学学习心得
美学学习心得
——“风景”这边独好
姓名
班级
提要:大千世界,美无处不在。“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史的学术认知的巨大贡献。所以就有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纵观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因美的存在而使它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趣盎然。古人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旷世之美,如今“美乡的醉梦者”又是我们的追求。或用美学散步,谈论科学研究中美学神韵,审美距离与移情的微妙。 关键词: 美
美学
艺术
人生
美,汉语拼音是“mei”,英文是“beauty”,然而世界上它的表现形式数不胜数,千奇百怪。从而历史上又诞生了一门“美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而这又是大多数人对之的理解。有幸的是我在大二这学期接触了美学的课程,让我对美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让我能够在这个未知的国度里尽情遨游。
在现实中,美可以分为3种,即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人的美就是社会美,艺术作品的美就是艺术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美就是自然美。犹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从而现实中的美又成为了从致用、比德到畅神,或许“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中国和欧洲对美的致用已形成。因为致用是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狩猎时代的原始人洞穴壁画和岩刻都能体现这一点。比德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春秋战国(儒家)已形成,同时它意味着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屈原的旷达。《橘颂》是著名的比德文章,也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魏晋南北朝时期,畅神是盛行时期。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也许正是这样,造就了古人的清淡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支遁真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僧人。艺术的美或许就如《兰亭集序》、《画山水序》和《洛神赋》等等。空覃写春,古镜照神,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不过我想这所有的美人是主导要素,因人而彰。自然中“澄怀”和“味象”又如何做到呢?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的契合。或许陶渊明、谢灵运的是可以告诉我们,拥有纯正的心感悟大自然的美。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是任务品藻的背景。“子温而历,危而不猛,恭而安”“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论证了这一点。从政治学的人物品藻到美学的人物品藻就如《人物志》到《世说新语》。《容止》中描述了很多对人物的品藻。外貌和内心的评价让我们想起了《亚里士多德全集》中的《体相学》。它包含着对人体美的欣赏,并且将秩序、匀称、确定性作为美的性质。从猿到人历经几个世纪到当代社会是人体美和人体美学的认识和发展。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想象到联想,通感到理解再到情感,这些最终都指向“美感”。许是同杜甫“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换为苍狗”那般。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研究不能脱离艺术,不能脱离艺术的创造,不能脱离‘看’和‘听’”。朱光潜先生也曾说“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稿》中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美乡的醉梦者说他们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了。20C60年代德国的尧斯和伊瑟尔认为艺术活动中的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最为显著的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又存在着客观性和主观性,而艺术欣赏中的胜境就是“美乡的醉梦者”。艺术是具有多功能性的,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莎士比亚的著作,卢梭等等。它的研究和发展概况大致分为3个阶段,50年代以前的多元阐释到50~70年代的模式化、固定化再到80年代在新的理论层次上的系统阐释。艺术功能又分为补偿功能、净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在20C最强调艺术补偿功能的是费罗伊德。而早期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莪菲莉亚就是一种艺术补偿。净化是精神上产生的一种快感与美感。西方明确把道德教育效果当作艺术评价标准的第一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人的本性谋求的不仅是能够胜任的劳作,而且是能够安然享有闲暇。
有人说人生如戏,有人说人生如梦,可我想说人生非戏非梦,人生是艺术。这是一种风景,似是张道洽《岭梅》的“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风景这边独好。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以及宇宙、社会和器皿中的生命意蕴,告诉我们本色的活着。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里面就曾写到过。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提到了关于近代美学的侧重点问题。布洛是第一个提出距离说的。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又提出来移情说。记得朱光潜先生说他的美学观点是儒家影响的。而儒道结合的精神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蔡仪、李泽厚和朱光潜又是美学三派的代表人物。然而我们知道科学研究中的美学神韵又是别有洞天。科学美和技术美又升华为科学美学和技术美学。科学和美是交融的、互动的、互补的,好比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美的追求。技术美学又比文艺美学、哲学美学重要,它可以有条件的称为艺术设计理论。或许就如同蔡元培先生告诉我们的,德育,体育,美育的重要,他对美育的推广和实施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美育之父”。
美学是一门意义深远的学问,或许我们应该时刻带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正确态度去探索美学的奥秘。美学它不仅仅是“美”,更是一种能够让我们自我发觉,自我提高的学问。所以关于美学,我想这边风景独好。
注释:
1. 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论语》·中华出局出版社 2. 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离骚》·世豪博文出版社
3. 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人民出版社 4. 中国·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美学学习心得
美的概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在与大自然的关系之 中,逐渐地培育着人类自身感受美的能力;在发现自然对象美的同时,建构 起人类关于美的观念。在审美中产生的精神快意又培植了人类求美的渴望。 可以说,人类爱美之心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生成和发展的。
人类学家发现,旧石器时代先民使用贝壳、动物尖锐的牙齿、骨珠、石珠等串成项链,以装饰自身。尽管蒙昧时代人们的这种装饰,还带有诸如护身符之类的意念。但不管怎样,这毕竟是先民爱美之心的一种原始形态。孟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②我们还可以补充说:食常饱,必求美;衣常暖,必求丽。这是人之常情。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从美化自身开始的。民间有一个谚语,叫“人丑用 衣培,髻丑用花傍。”又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尽管这是夸大之词, 但说的正是人们意识到服装头饰等,对人类的美化的重要作用,也可以看作 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但人类还不满足于这种外在美化的追求,随着 社会的发展,逐渐地形成了人的内在美化的意念;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加 重视人的内在美化的意义。
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两千多年来,人们从未停息过对美的探索。人们以各种不同的哲学为指导,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解释美,企图对美找出人们所能接受的定义。然而, 对美是什么问题,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时,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产品,才可能是美的。这种观点显然有很大的片面,甚至还可能走向唯心主义。唯有真正承认美的客观性,承认美存在于美的事物之中,从美的事物中探求美是什么,才可能通向发现美的真谛的道路。
我以为主要是因为美的事物虽具体可感,但美并不是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属性。美的事物从人类社会到自然界,可以说遍布整个宇宙。美的事物的性质各各不同,美的形态又千变万化,要想从中寻找出一个普遍的定义,当然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方面,人们的美感也千差万别,不仅不同的人们以同一对象的美感反应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态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亦不尽相同。
有的事情,有人认为美,也可能有人认为不美。如对人体美的感受,有人认为丰腴的体态是健康的美的,而有的却认为“苗条”才美。一句话,审美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仅仅一种直线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对美的把握的困难。但困难,并不等于不可知,只要我们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路线,从美的事物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人类一定能发现美的秘密,对美作出科学的,为人们所共识的答案。
美怎样产生
美是属于人的现象,没有人便没有美,美的现象只存在于人与对象发生审美关系的那一刻,即产生于审美经验之中。 审美经验是美的现象的惟一见证。其一,如果没有审美经验,我们就不能断定美的现象是否存在,美的现象只能出现在审美经验之中。所以,它是“惟一的见证”。其二,如果一个事物与人没有发生审美经验关系,我们便无法断定它美或者不美。一朵花、一幅画,如果不出现在审美经验中,它仍是一件物理体。你不阅读《红楼梦》,不与它发生审美关系,它只是置于书架上纸制品。至于它的内容是否美,你是不知道的,是无法断定的。审美经验是美的现象的见证。其三,审美经验出于何处?只能出现于人的活动中。只有人才有审美经验,其它任何事物都没有审美经验,这正是美的现象属于人的根据所在。
美在哪里
美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感性显现,美是美的规律,美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感性显现。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这与原有的认识还是相似的,但是也有相对的限制和范围,对我们感性的认识做出科学的归纳:只有在人类审美活动当中,才会产生审美感受,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解,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想象。
我们通常都认为审美对象就是人,只有人才会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审美客体等于审美对象,但是审美主体不等于人。具体来说,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中的人,是正在审美的人,夸张些说,是那种陶醉于美而忘掉了一切的人。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美发现美而去感受美的,只有懂得发现美欣赏美的人才能说的上是审美主体。
我们常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学习美学,就应该努力成为一个能发现美的人。
上课还学习到美与美感是不能分开的,美与美感也是同时出现的。有了美,才会有对美的感受。而且,对于几点我很有同感:自然物比社会事物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物比人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历史久远的东西比现实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艺术的东西比现实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西方人都崇尚人体美,但是看过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风景自然物的艺术作品,更会让人有美的感受。
在学习美学概论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心灵美是否属于美学范畴?美学是感受之学,感受都是用心去感受,美也是用心去感受,那么,一个感受美的心是否属于美学?我想美不一定是具象的,抽象的意识的美也是能够让我们欣赏和感受的。这只是个人的鄙见。
对于美学这门课程,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美学的知识,更深刻的了解了美学是一门值得我们领悟和认识的学科。虽然学习的不深,但是让我们能做个审美的客体,懂得如何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提高我们审美趣味,加深对审美的理解,拥有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
以上是我对美学的些许学习心得。
第三篇:美学学习心得
民俗风情之美
最先接触到的有关美学的书籍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从中我看到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不同的美:汉代文艺,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明清小说戏曲,这些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带给了我们的美的享受。这使我对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美不仅仅体现在自然景物、绘画等具体事物上,还体现在精神文明上。通过这学期《美学》这一课程的学习,我对美学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从对审美对象的初步认识提升的可以运用美学理论对审美对象进行进一步理论分析、审美。透过学习,对美的认识逐步提高,使我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在审美同时,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内涵也提升了不少,总之,获益良多。纵观整个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审美考察这一部分内容很切合实际,增加了实践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此外,我认为可以再适当增加一些实践审美活动,比如老师可以带领我们对某一对象进行实地审美等等,可以促使我们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的家乡的民俗风情之美。什么是民俗风情呢?民俗即民间风俗,是由民间创造并在民间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它是人类历史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属于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而民俗风情,就是民俗的风光和情调,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民俗包括物质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社会关系民俗。
一、物质生活民俗审美中的饮食民俗审美
我国各民族的饮食民俗异常丰富多彩,既有营养学价值又有美学价值。我的家乡台州临海的节日饮食习俗有着其独特的饮食民俗之美。
台州的风俗习惯,无论是节令,还是礼仪、生产习俗,多与饮食相联系;特别是节令习俗,更是充分展现了 “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古训。在台州,每个节令都有特定的食俗,而其做法之讲究、要求之精细更以临海为最。
从大年初一到除夕,临海的每个节令几乎都有特色饮食相伴。比如,大年初一中午的扁食、晚上的水浸糕 (临海本地人对 “年糕”的俗称)。“十四夜”的咸糟羹 (以芥菜叶、冬笋、猪肉、豆腐干、油泡、川豆板、豆面、香菇、木耳等为末,和芡粉或米粉,调煮而成),十五夜的甜糟羹 (用糯米粉丸、川豆板、红枣、红糖/白糖、金桔饼末等加藕粉或山粉,调水煮成,取其圆满甜蜜之意)。清明的青饼(味甜)、青团(味咸)、炒面、海蛳 (俗以为是日食之有亮眼的效果,故又称 “亮眼蛳”)。四月初八的乌饭麻糍,立夏日的各种滋补点心,猪肉酒、姜汁炖蛋、酒酿调蛋,不胜枚举。端午节的粽子、青皮鸭蛋,六月六的漾糕 (即发糕,有麦粉和米粉做的两种),七月半的麦油脂(也称食饼筒),八月十六的糕软,九月九的重阳糕 (用糯米粉一层、红糖一层,加至九层,蒸熟,然后嵌入先期蒸熟的板栗,再在表层加一层薄薄的红糖浆即可,谓之 “九层糕”。“糕”、“高”谐音,表示人寿年丰,步步登高;“九层糕”,取其谐音 “九重高”,正与重阳登高、敬老之习俗相应)。不难看出,每一个节令的食俗都凝聚着府城老百姓的勤劳和智慧。冬至日,家家吃圆,圆又有咸、甜两种:咸的称冬至圆,包法与青团相似,但全用雪白的糯米粉;甜的叫擂圆,用糯米粉做成盅口大小的团子,煮熟后放在豆黄粉 (黄豆炒熟磨粉,拌以红糖及少量芝麻)里拌滚而成。除夕的年夜饭,虽然各家不尽相同,但同样离不开当地的一些风味小吃——麦油脂、庆糕、馒头段,更有传统人家还要特别烧一锅饭盛放起来,上面放些红枣,俗称 “隔年饭”,留到新的一年中吃,表示有吃有剩,年年有余。
二、精神生活民俗审美中的民间口头文学民俗审美
民间口头文学是用口头语言传承的文学,是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人们通过对民间口头文学的审美欣赏,既可以直接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又可以领略丰富的民俗风情。台州千年风俗的传承、演变,在民间积累下了不少优美动人的民俗故事。这些故事或是支持正义的行为,注入爱国主义的内容;或是讴歌当地的名人,寄托热爱家乡的情怀;或是伴随着神话传说,表达美好的祝愿;或与生产习俗、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着老百姓的聪明智慧。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岁时节令中不经意间品味着这一段段美丽的典故时,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伴随着古老风俗产生的民俗故事让我们在知晓民俗的同时,又使我们对祖先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四月初八 “牛生日”的风俗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先民对农耕的重视;天后神、渔师爷的供奉,又反映出渔业生产在台州的重要地位;黄岩翻簧学艺的传说、葛仙翁发明染料的故事,显现出我们祖先在劳动生活中,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祭灶神的故事、扫尘的传说又让我们发现了祖先消灾纳吉的迷信心态。而清明插柳的由来、水浸糕与方腊的故事、方国珍改定元宵和中秋的典故、杨公忌的传说、继光拳的流传,则展现了台州人独特的英雄情结。
三、、社会关系民俗审美中的宗教节日民俗审美
社会关系民俗,是通过某种独特方式把人与人的关系固定下来并约定俗成的民俗事象。它主要包括家族和亲族民俗、村落民俗、民间组织和民间职业集团民俗、岁时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等。节日民俗便是最有审美价值并广泛传承的社会关系民俗之一,它所包含的宗教节日民俗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宗教是影响台州民俗的一个重要因素。汉代开始,道教与佛教又双双传入台州,至唐、宋时更形成了佛、道并盛的局面。尤其是天台山一带,既有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又有道教南宗的发祥地桐柏观;既有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处寒石山,名扬五洲的 “济公**”故里,又有东汉刘晨、阮肇采药遇仙的 “仙源”桃溪,道书第六洞天玉京;千僧万道,寺观林立。更有那释道双栖的华顶、赤城,一派 “佛国仙山”的景象。长期以往,释道两教的宗教理念及仪式就多沁入当地民俗,为台州的民俗增添了许多鲜活的内容。其节日活动有一定的审美意义。比如,正月初八,妇女遍游城乡主要寺庙,称 “走八寺”,取与生辰 “八字”同音,以求来生幸福。清明、七月半、冬至被称作 “三大日节”,专门祭祀祖先鬼神,以护佑后代,俗称 “请老太公”。七月卅日地藏王寿诞这天,家家入夜遍地焚香,感谢地藏王菩萨,同时希望来年再得地藏王体恤。
以上是我截取的家乡民俗风情中颇具特色和审美意义的几个典型,这只是家乡民俗风情中的一小部分,更只是我国民俗风情海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民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只有认真生活,体验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民俗风情,我们的民俗风情才能不断的提升其审美价值并继续延续下去。美,无处不在,尽情享受家乡的风情民俗之美吧!
参考文献:
黄艺农:《中国民俗风情审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8卷,第58-62页; 赵杏根:《中华节日风俗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6 年版; 李 一,周 琦:台州文化概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临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历史文化名城临海[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第四篇:美学学习体会
学习了一学期的美学,通过老师课堂上精彩的讲解使我对“美”这种现象有了更多的理解。无论在认识或是觉悟上多少都让我有所提高,以前认识的美是肤浅的、表面上的。而现在通过老师生动的讲解中国传统美学或是现代美学,尚且延伸到西方美学,无论从哪一点都散发着美的内涵,美的所在。课内生动的讲解令我对原本枯燥的概念词汇提升了一层领悟,牵引着我去探讨美学的生活所在。
课堂上我认识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客观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主观反映审美意识以及它的历史发展规律性。从而延伸到审美的标准,和谐、真、善这三点凝聚了美的所在,这点令我弥补了原来自己对美的判断存在的缺漏。至此,在学习、生活中我提升了对事物的看法,从感性向理性往前迈了一步,课堂上的所听所感让我能在生活中增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美学课堂中我记住了这么一句话:美是生活价值得到的最高体现。这让我深思自己生活的所在,回顾自己在生活中经历的点滴,或许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以前自己是迷茫走过的,现在捡起这些珍贵的句子再回头看自己原来走过的路,才发现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其实多了些磕绊也是美的。学习美学唤醒我对生命的过程不在于活的多长,而在于活的多美的思索。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也是一种美,在生活的节奏里积累经验更是一种美。因此,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出入,在挫折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抗击能力,等等,都是美学里的美。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美具有时代性、名族性和阶级性。美学课的课堂上,我跟着老师的讲解穿越时代,跨过名族、突破阶级,一路学习并发现美。用所学的美引用到生活中,接着再创造美,这是我所听所学后的感悟。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关系属性是唯一切合实际的解释。因此美的现象的惟一根据就是人的审美活动。正是审美活动产生了审美经验、美的感受及艺术。美是属于人的现象,没有人便没有美。不存在物理事实的美,也不存在人的审美活动之外的美。美的现象不是一旦存在,便一劳永逸的,而是随时代、文化和个性变化而不断变迁的。这些审美的概念原本是生硬地刻在书本上的,自己也不曾注意,也无从看起,而通过美学课的学习,它贯穿书本和生活实践,似乎已经随着时间渐渐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不光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可以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学习美学我游离于这种精神之中,品味于现世之外,这是学习的果实,也是美的果实,需要今后用更多的心去品味。我们可以在各个领域运用美学,同时也可以发现美的存在。
第五篇:旅游美学学习心得
旅游美学学习感想
班级:12旅本1班
姓名:赖嫦熙 学号:124150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投入了旅游的大潮中。很显然,旅游业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兴产业。作为一名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旅游认识旅游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在那如何认识旅游呢?在这学期我接触了旅游美学这门课程,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形式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同时比照西方国家的审美文化,可以让内容变得更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梁金兰老师讲解时,运用案例以及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情况引出主题,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会加入一些视频片段辅助理解。上课时与我们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多。我认为这样的方法很好,可以学到知识也不会感到太枯燥。
通过这学期的旅游美学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其实旅游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的审美。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无论我们参观的一条河还是一座房子,它都是作为一个审美对象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我们作为一个审美主体,只有真正了解旅游审美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领略旅游景观的美。比如说我们去参观苏州园林,如果你不懂它的园林构造以及布局思想,那么在你的眼中它就跟一般的园林无异,不过就是有很多的石头,还有很多的树以及水池、走廊等等。但是如果你有去了解它,了解过它的历史,那么你如果回头再来欣赏的话,那么完全就是一种不同的审美感受了。通过对旅游美学课程的学习,我已基本了解旅游美学的各类知识,这为我以后能更好的参与旅游,发现旅游景观之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谈谈我旅游美学的学习心得。
在旅游美学中,涵盖了大约十章的内容,分别介绍了旅游审美心理与观赏原理、旅游服务者的审美需求以及旅游景区的审美设计;自然景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和雕塑景观的审美鉴赏;中国绘画艺术、饮食文化的审美鉴赏。我认为在里面的各方面知识中,旅游审美心理这块内容是最重要的。旅游审美心理是指旅游者在现实而具体的观光游览活动中伴随着的复杂微妙但愉悦自由的心理活动。与其他形式的审美活动一样,旅游审美活动也涉及审美心理的四大要素: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学习完这章的知识。我们不仅可以使自己了解并且掌握旅游审美的过程,还能在和客人讲解时,揣摩客人的心理,令自己的讲解体现更多的美感,让游客感兴趣。在带领游客游玩观赏时,最好宜动宜静,根据景观的特征和个体的需要灵活运用。假如我们带的是青年团,全队的节奏可以适当加快,停留观赏的时间可以相对缩小;如果是老年团的话,讲解要详细,景点最好精少。总而言之,在旅游活动中,要针对不同的审美对象,选择合理的审美方法,也可以提升在工作中的引导能力。
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集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群体。因此,学习旅游美学和充分了解旅游美不仅仅是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和阅历,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美学我们才能收获真正的旅游美,体验真正的旅游美感。
作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学好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有学会活学活用,从学到的知识中,领悟到真谛,为自己将来的从业打下基础,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出一份力。在旅游美学课程的学习中,不仅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懂得了很多审美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把旅游美学中的各种审美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景点开发和导游词的创作中,让游客真正能观赏到美。
相关文章:
基于美学视角的影视赏析课分析02-09
美学概论自然美的论文题目02-09
美学概论 名词解释 简答论述 自我总结02-09
小麦、玉米微量元素肥料肥效试验方案02-09
2022年民主法治校园创建工作总结02-09
美学与设计结课论文题目02-09
设计美学课论文02-09
天津这五年作文范文02-09
关于面对失败话题作文02-09
新中式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