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汤旺河

关键词: 蒙古 有着 乐器 音乐

黑龙江汤旺河(共3篇)

篇1:黑龙江汤旺河

日记(汤旺河石林)作文

《汤旺河石林》(.8.21)

今天,我去伊春市区玩。伊春市三面环山,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别有一番风情!是“天然氧吧”!

到了伊春我们先去观赏汤旺河国家森林公园。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我们迫不及待地步入了园区。

第一个景点----“一线天”。两座冷峻的巨石挡住了眼前的天空。巨石30米高,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苔藓。两块巨石紧紧地靠在一起。像母子俩依偎着,只留下一条细小的缝隙。抬头只能看到一线狭长的天空。所以得名“一线天”。

这条缝隙只能单向通行。我侧着身,小心翼翼地走进石缝。一位胖胖的叔叔不幸被挡在了外面。这条石缝通向石头的`另一侧,真是曲径通幽啊!

汤旺河石林可真有灵性啊!有的像神龟、有的像天蟾、有的像鹰嘴、还有的像仙人……

游览在这峰峦起伏、群山环抱的石林里,真让人心旷神怡啊!

篇2:黑龙江汤旺河

黑龙江期刊发展演变的历史中,解放战争时期的黑龙江期刊是浓墨重彩的一页。可以这样说,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期刊业的发展壮大,为黑龙江乃至有的为全国期刊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先后出版了98种期刊, 其中1945年末到1946年苏联红军对城市实行军事管制和中国国民党接收黑龙江政权的半年左右时间, 出版13种期刊。其中《先锋》双月刊,《热风》半月刊,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民族英雄李兆麟领导下的, 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办的。《市民生活》、《警察测验》 是国民党接收政府领导下,为宣传国民党是“正统政府”而创办的。其余为各民间团体创办的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期刊。1946年底,这13种期刊相继停办。

中国共产党和东北民主联军全面掌握各级政权以后,老解放区和东北籍的大批文化名人和文化工作者奔赴黑龙江,参加开辟和建设东北根据地的工作。由他们组织进步文化工作者和青年,在哈尔滨、 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地创办了各种文化协会、文艺文化团体。这些由延安等老解放区来的文化名人创办了一批期刊。如张心如、萧军等编辑出版的《东北文艺》,王季愚、白希清等编辑出版的《东北文化》, 吕骥、何士德等编辑出版的《人民音乐》,草明等编辑出版的《知识青年》,舒群、纪云龙等编辑出版的《知识》,李国均、金人、罗烽等编辑出版的《苏联介绍》,徐今明等编辑出版的《翻身乐》,罗光达等编辑出版的《东北画报》,李则兰等编辑出版的《文化周刊》,白朗等编辑出版的《文展》,等等。 同时,各党、政、军机关也相继创办一批机关刊物。 初步统计这时期共创办期刊85种。这些期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发动群众、 教育群众、武装群众,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服务, 对在黑龙江建立起新民主主义文化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来到黑龙江的文化名人,许多人亲历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他们践行毛泽东讲话精神,深入火热的斗争中,积累了最好的素材,他们办的期刊质量上乘,群众喜闻乐见。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 从品种丰富的期刊中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增长了才干。这个时期,是黑龙江期刊重大发展时期,奠定了黑龙江期刊的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新中国期刊打下坚实基础。这时期的期刊编者、作者,不少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出版业领导者和各类大家。有些期刊在建国后被迁到沈阳(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在地)、 北京,成了中国乃至世界著名期刊。

简要介绍几种有影响的期刊:

《人民戏剧》,月刊,16开本。1946年12月1日在佳木斯东北文工团二部(现《合江日报》社院内) 创刊。编辑单位是1946年10月成立的人民戏剧社。 编辑委员会由张庚、舒非、塞克、颜一烟、王震云、 白桦、沙蒙、吴雪、陈戈、袁牧之、李之华、张水华等人组成。主要撰稿人有丁洪、王家乙、田方、阿侬、 陈克、许可、欧阳山尊等40多人。在佳木斯共出9期后停刊迁移。1948年冬该刊复刊,出版第1卷第1期。主办单位为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东北分会戏剧会刊。1951年3月17日,该刊改由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人民戏剧编委会,在北京出版(北京东四牌楼头条胡同5号)。主编田汉、光未然、 韦泯。北京京华印书局、新华印刷厂第一厂承印。 新华书店发行。定价二万四千元(旧币)。是中国最具权威的戏剧类期刊。

该刊1948年,1卷1期中有篇《复刊的话》, 很能反映办刊宗旨和读者对戏剧类期刊的需求。“人民戏剧再能和读者见面了,我们很兴奋。戏剧工作者都表示迫切希望这样一个刊物能帮助他们解决一部分剧本的问题,能够提供一些理论和技术材料, 给工作紧张,有时还在行军中间的文工团同志;还希望东北的文工团之间能互相知道彼此的情况,能够交换彼此的情况,能够交换彼此的经验——总之, 能够使这个刊物成为我们实现提高一步这个口号有力的帮助。但是我们能否负起这个责任来呢?这就是靠戏剧工作者和戏剧爱好者广泛的支持了。没有这个力量的撑腰,是决然达不到这个任务的。我们怎样撑腰呢?希望的是:多提意见,使本刊得以随时改进。还希望:将你的创作、经验、消息、照片, 以及你的愿望、要求,随时随地,我们要做到全体戏剧工作者来办这个刊物”。

在一期里看到了颜一烟写的一篇工人文艺活动报道,题目是《佳木斯职工总会联合会大演前》, 写道,东北解放,举国欢庆,佳木斯的全体职工们, 也和各地工友同志们一样:一方面以千百倍努力, 日夜加工,生产支前,一方面纷纷提出作义务工, 拿所得工资慰劳前方!同时为了庆祝东北解放,佳市全体职工,举行了一次空前盛大的联合大公演—— 参加这次公演的,将近24个工厂,有音乐、有舞蹈、 戏剧,共十来个节目(合江鲁艺文工团也被邀请参加演出解放东北的“大活报”),连演4天,每天十几个节目,演出时每天都有6个小时左右。第一天演出后,我问几位工友:“你们做了一天工,晚上还连看6个钟头的戏,不累吗?”“不累!”“累也爱看!”有的说“再演6个钟头也还看。”

《苏联介绍》,月刊,16开本。1947年6月15日在哈尔滨创刊。1949年8期以前,均是哈尔滨特别市中苏友好协会主办。由李国钧、金人、罗烽、 孙耕野、唐景阳等5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编辑,哈尔滨兆麟书店出版发行。最初每期发行1000份,后很快增加到5000份。这是中国第一家全面介绍前苏联的期刊。不仅介绍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也介绍前苏联在二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和打败入侵中国的日本法西斯的巨大贡献。介绍政治、理论、经济、国际关系等基本情况, 还介绍前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国防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良好的文化教育,以及悠久的历史,美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先进的文化艺术和电影、音乐、 文学、戏剧、美术等方面的情况。突显了对前苏联及其领袖列宁、斯大林的宣传、歌颂;显现了中苏两党和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显现了对帝国主义阵营的揭露和谴责。这本期刊以翻译苏联各类文章、作品、介绍等为主。

1949年出版的第9期《苏联介绍》,改由东北中苏友好协会出版。这期封二套红刊登了《义勇进行曲(暂代国歌)》,《苏联政府首先承认我政府》的电文:在10月1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周恩来,以公函向各国政府发出毛泽东主席的公告后,苏联政府业收到此项公告。并于2日21时45分以葛罗米柯署名的照会电达周恩来部长,表示苏联政府决定建立苏中两国外交关系, 并互派大使。葛罗米柯照会如下: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长周恩来先生: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业已收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本年10月1日之公告,其中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订立外交关系。苏联政府在研究了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建议之后,由于力求与中国人民建立真正友好关系的始终不渝的意愿,并确信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是绝大多数人民意志的代表者, 故特通知阁下: 苏联政府决定建立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受苏联政府之委托,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

1949年10月2日21时45分钟

《东北文化》,半月刊。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东北总分会会刊。编辑是东北文化编辑委员会(原合江省佳木斯光明大街)。出版是东北文化社(原合江省佳木斯中央大街)。印刷是东北印刷厂。发行是东北书店。经销是东北各地大书店。刊物编委、 作者里名人荟萃。编委会由王季愚、白希清、任虹、 李常青、吕骥、吴伯箫、姜君辰、陈元直、袁牧之、 张仃、张庚、张如心、张松如、张庆孚、智建中、 董纯才、塞克、严文井、阎沛霖等19人组成。主要撰稿人是(以笔划为序)于毅夫、水华、天蓝、王曼硕、 王阑西、白朗、白晓光、朱丹、李雷、李延禄、李则兰、向隅、何士德、吴雪、吴印咸、沃渣、车向忱、 金人、马可、马皓、纪傅坚、陈沂、陈先丹、陈波儿、草明、高崇民、陶端予、梁子超、许可、张望、 舒非、舒群、华君武、富振声、冯仲云、蒋南翔、 谢挺宇、韩函桐、瞿维、萧军、罗烽、谭荫溥等42位各级领导和名人、专家。初出版时每期印发5000册,从第4期开始每期印10000册。出版16期后, 于1947年8月停刊。1946年10月10日在佳木斯创刊, 出版了第1卷第1期创刊号。在创刊号卷首刊载了 《发刊词》,“自从去年八月我民主联军与东北人民联合苏联红军,打垮了日寇,肃清敌伪残余,解放东北以来,东北人民就逐渐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并开始过着和平民主自由幸福的新生活。”“国民党反动派自从今年春季发动对东北大规模内战以来, 不断地遭受我全体东北人民及民主联军有力的回击,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仍不死心,目前又在重新布置新的更大规模的进攻。为了打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 为了东北人民解放事业的彻底胜利,全东北人民须紧急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协助我民主联军,给予反动派更有力的反击。

《翻身乐》,半月刊,32开本,1948年3月1日在哈尔滨道里区地段街东北书店创办,虽然在刊物上注明“一个月出一本”,但实际上是半月出一期。主编徐今明。这本刊物的办刊宗旨在第一期《见面话》中就指明了“这个《翻身乐》是和翻了身的农民、工人和战士在一边的,专门替广大劳动哥们办事的……。咱们翻身,要明白翻身的道理和办法, 这里有各种尝试和故事,有歌有画,还有各种文化娱乐材料。只要认识1000字就能看懂,如果不认识字,就要请识字的来念,来教……。在《翻身乐》 里看翻身、学翻身,在《翻身乐》里获得翻身的文化果实和快乐。”可以看出,这是一本面对工农兵的通俗易懂的时事文化类期刊。

《东北画报》,季刊,16开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罗光达同志率冀热辽画报社的同志进驻沈阳。改刊为《东北画报》,成立东北画报社,罗光达为社长。11月中旬奉命撤离沈阳,到本溪后, 于1945年12月出版了《东北画报》创刊号。1946年3月,出版了第2期《东北画报》后,又奉命转移至佳木斯,于1946年8月出版了第3期《东北画报》。1946年末至1947年4月,又随中共中央东北局转移至哈尔滨。为密切配合东北解放战争,《东北画报》从第5期起由8开本改为16开本,由月刊改为半月刊。这本期刊随着东北解放战争的进程, 经历了艰苦的战斗,用图片全程记录了东北解放战争,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 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画报由于有杜修贤、程黙、张绍滨、程铁、华君武、 张望、吴印咸、王阑西、白朗、任虹、周而复、马加、 舒群、塞克、刘白羽、严文井、罗烽、萧军等名人、 专家为其供稿,画报质量很高,为后来新中国办画报类期刊积累了经验,打下基础。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翌年3月,《东北画报》由哈尔滨迁至沈阳。

《人民音乐》,不定期出版。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东北分会会刊之一。1946年12月创办于佳木斯, 东北书店发行。主要编辑有吕骥、何士德、王一丁、 任虹、向隅等。撰稿人有马可、瞿维、寄明、罗正、 向隅、陈紫、刘炽、安波、康荣枚、鹰航、丁屿、 彦克、徐辉才、晓星、安娥、翟士奇等名家。这本期刊以发表音乐理论与音乐作品并重,研究音乐理论与创作技巧,评析创作歌曲,发表新创歌曲,报道基层群众的音乐创作活动。1947年出刊3期后停刊。1948年10月在哈尔滨复刊。1949年迁移沈阳出刊,是一本在音乐界和读者中很有影响的期刊。

《知识》,半月刊,16开本,1946年5月在长春创办。主编舒群。1946年8月13日由长春迁移至佳木斯东大街(今前进区政府所在地)继续出刊,共出版24期。1946年12月迁移至哈尔滨道里区地段街52号(现59-61号)东北书店内继续出版。1949年1月1日迁移至沈阳,由东北杂志社知识编辑部编辑,东北书店发行。先后由舒群、纪云龙主编。

这本期刊是以知识青年、学生、教员、在职干部为读者对象,传递各种新知识的综合文化类期刊。 从它创刊起,就继承“五 • 四”运动精神,站在青年的最前列,发扬革命传统,介绍、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

《东北文艺》,月刊。1946年9月18日在佳木斯创刊。创办人吕骥、张庚。主编张如心、萧军、 姜君辰、塞克、吕骥。由于查不到建国前出版的样刊和其它资料,只能从查到的1946年出版的第1卷第3期的《本刊稿约》中大体了解这本期刊的办刊宗旨。“稿约”中说,1. 反映人民大众现实生活, 描写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当中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业绩的各种作品、如小说、诗歌、剧本、报告、杂文、 童话等。

2. 文学艺术理论:作品与作家介绍与批评,文艺上各种专门问题的研究,以及与现实文艺运动和创作上有关问题的讨论。

3. 各地文艺运动的情况,经验介绍,报告总结等。

4. 苏联与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文学理论和短篇作品的翻译,特别欢迎与目前文艺运动方向相结合的译文。

5. 木刻、雕塑、绘画、漫画及有文艺价值的照片等。由此可见这是一本大型文学综合类期刊,以发表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为主,同时传达文艺政策,传递文艺信息等等,是早期的、有影响的大型文学期刊。

《文学战线》,月刊,大32开本,118页。 1948年8月25日在哈尔滨创刊。文学战线杂志社编辑、发行。周立波、马加分别任主编、副主编。

篇3:来汤旺河看亿年石林!

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此后,国家公园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汤旺河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汤旺河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伊春市下辖的一个区,山峦绵延起伏,山高树密,有红松、落叶松、云冷杉等珍贵树种。明清时期,这里即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生息游猎之地。

汤旺河国家公园拥有近千种动植物种类,建有多处保护区。专家说汤旺河可称作“地球基因库”:生物的多样性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地质地貌特殊,既有原始森林,又有上亿年形成的石林。这些原始状态的完整保存,不仅可观赏游玩,更作为一个教育考察的科学基地。

核心景区石林景区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平均海拔436.6米,总面积163.57平方千米,分为石林景观区和山水风光游览区。

这里的花岗岩石林,是目前国内发现唯一一处类型最齐全、发育最典型、造型最丰富的印支期地质遗迹,在世界上亦属罕见。印支期的花岗岩石林、第三纪珍稀的孑遗森林生态系统红松原始林,稀有的花岗岩石林地貌景观和完善的原始生态,让游人不住发出惊叹,争相合影。

这里,八九百年的大樹比比皆是,那些长在树身上的茸茸苔藓,像一块块绿色的天鹅绒。

触摸那些参天大树,拥抱一下亿年形成的天然石林,你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漫步古松白桦幽径间,飞鸟欢歌,河水潺潺,让人放下疲惫与烦恼,感受“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意境。据说在最早提出“国家公园”概念的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心里,“国家公园”更像是一块原始的乐土,它们可以被保护起来,只要政府通过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国家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体现着自然之美。

走累了,可在山上的农家乐点一锅铁锅炖鱼或铁锅炖排骨,还有小笨鸡土鸡蛋炒山野菜,好吃不贵。在这里面对奇岩怪石连峰,品天然佳肴,此景只在此山有。

旅游贴士:

1.可乘坐哈尔滨到汤旺河火车,一夜即到,从汤旺河城区打车10分钟到国家公园,打车费30元;汤旺河很多家庭宾馆,旺季也不太贵,淡季一人只要几十元。

2.门票90元,可连续三天使用,据说很多人晚上专门去看夜景。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黑龙江玉米 下一篇:集成吊顶质量保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