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造型

关键词: 化妆 舞蹈 设计 电视

电视造型(精选四篇)

电视造型 篇1

1电视舞蹈化妆造型简论

化妆造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性工作, 其涉及各大领域。化妆造型设计, 基于适宜的审美想象及审美经验, 再根据演员具体特质, 辅以色彩搭配, 采用各种造型艺术技巧, 充分发挥创作的想象力, 再创作了具体人物的艺术美。电视舞蹈化妆造型强调其与作品的契合度, 使作品形神俱备。化妆造型是一门艺术, 其注重以作品的视觉形象展示其艺术性, 可以说, 视觉形象是化妆造型作品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其重要的艺术形式。 2现代化电视舞蹈化妆造型设计要点

电视舞蹈化妆设计是有关舞蹈作品、 舞剧、歌舞剧的具体舞蹈部门, 注重专业演出中的创造性艺术设计。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舞蹈的欣赏水平亦随之提升, 这时, 采用创意化妆, 可加强电视舞蹈的舞台联想性。各种色彩合理搭配, 形与色相互配合, 能使角色更加贴近舞蹈作品。同时, 创意化妆必须合理运用舞台灯光, 科学适宜的灯光效果, 能更好地烘托出舞台氛围。灯光布置务必科学适宜, 此项工作具有极高的要求, 灯光必须发挥出其装饰性特征, 这样才能真正打动观众。通过运用各种色彩, 向电视观众传递出更多的信息, 营造出舞台肌理感与层次感, 从而使电视舞台的艺术氛围更加独特。

3电视舞蹈化妆造型构成要素

电视舞蹈作品效果与服装及化妆造型、色彩搭配、特殊结构等息息相关, 化妆造型要根据舞种人物动态要求展开具体的设计。现代化舞蹈作品多是独舞、 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舞蹈形式, 又可分为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 国标舞等舞种, 就电视舞蹈化妆造型来讲, 应注重下述设计特征。

3.1突出舞蹈演员肢体美

演员属于电视舞蹈艺术演绎的主体, 其更是电视舞蹈艺术的灵魂, 演员应以各种方式呈现舞蹈作品的真正内涵。舞蹈作品编导在排练舞蹈时, 往往非常重视演员工作的技巧难度, 注重舞蹈演员动作的流动性。这时, 化妆师应注重服装设计, 根据演员自身条件合理设计, 更好地突出舞蹈演员的肢体美及造型美, 从而吸引观众关注舞蹈演员的各个动作。 同时, 合理的设计也能掩饰舞蹈演员身体的某些小缺陷。

3.2突出舞蹈作品象征性

通常, 电视舞蹈作品时长约为2-8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 舞蹈编导、 化妆师与造型师等, 应全面分析舞蹈作品, 加深相关人员对舞蹈特点的理解, 掌控设计风格及其造型设计, 精准表达出电视舞蹈作品的深层抽象意义。比如, 电视舞蹈作品《雀之恋》, 该作品以服装款式设计、颜色搭配和化妆技法等, 呈现出表演者的具体形象, 使其更贴合作品的表演风格, 再辅以更为灵活和丰富的舞蹈肢体语言, 将美丽的孔雀完美演绎出来, 使得该作品极具视觉艺术、 空间艺术和形态美, 让《雀之恋》更具艺术价值。

4结语

电视舞蹈化妆造型应因人而异, 基于不同场景、不同人物形象以及不同风格, 要塑造出不同的造型。化妆时应全面分析形、色、韵等因素, 使电视舞蹈中的人物更加灵活和完美。这也说明, 分析电视舞蹈化妆造型中的各种问题, 对电视舞蹈艺术的呈现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论了电视舞蹈的化妆造型, 并全面分析了现代化电视舞蹈化妆造型设计要点, 探讨了电视舞蹈化妆造型构成要素, 为我国电视舞蹈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1]徐磊, 邢新.浅析创意化妆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舞蹈艺术之美[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7) .

[2]赵国栋.论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贯彻舞台表演[J].大众文艺, 2014 (19) .

浅谈电视综艺晚会的灯光造型 篇2

摘要

过去,电视晚会灯光虽然参与塑造环境、营造气氛、表达情感,但它只是一个幕后工作者,而现在电视综艺晚会画面艺术感染力的强弱,是由各种效果光的设计是否恰当,运用是否合理来决定的。

关健词

电视综艺晚会灯光 线条 节奏

过去,电视晚会灯光虽然参与塑造环境、营造气氛、表达情感,但它只是一个幕后工作者,我们很少看到作为创作工具的灯具,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各种效果灯具的涌现,传统灯光创作方式发生了改变,灯,从此走出幕后,进入画面,参与构图。

对于一台电视综艺晚会,柔和均匀,光比适当的基础光(主光、副光、轮廓光),只是图像技术质量高低的保证。画面的艺术感染力的强弱则在于各种效果光的设计是否恰当、运用是否合理。那么,如何用手中的效果灯具,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们知道,人们从画面感知一个视觉形象主要依靠两个因素:一个是形状,一个是色彩。效果灯光既然参与构图,就必须考虑其空间造型,色彩搭配。

要做好效果灯光的造型设计,首先要认真阅读晚会台本,听取导演对晚会台本的阐述,了解综艺晚会的主题和每个节目对灯光的具体要求,寻找出晚会所要表现出的样式和风格。其次要与舞台美术设计人员密切配合、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不要等到舞美的景片都摆好了,再进行效果灯光的空间造型设计,事实上,现在的灯光空间造型已经成为舞美一部分,舞美设计人员在设计景片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效果灯光的空间造型(光斑造型和空中光束造型),只有这样,才能使景和灯成为协调的统一体。

效果灯具造型一般有直线和曲线两大类,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金字塔型、正方型、长方型等,曲线有:拱形、圆形、椭圆形等。考虑到电视观众的欣赏习惯,人们不希望看到表演者的脸上有明暗跳动和色彩变化,效果灯具一般放在舞台的中后部上空、地面,舞台的后面和两侧,有时,放一排电脑灯在舞台的台口,利用电脑灯的光束作为前景(光束不要打到表演者的脸上),效果也不错。进行效果灯具的空间造型设计时,一般以舞台中心正前方的大全景视角进行构图,同时要兼顾左右两个侧机位,使得各个景别的背景不要露出太多的黑。

有人说,中国的文字是用线条来传情达意的奇特文字。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是以线的象形来概括物体的特征的,直到今天的书法艺术中,线的轻重缓急,纵横舒巻,更是表情达意的手段。它们来自生活,又是生活的升华,线条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语汇,作为一种象征物,溶入了人类文化的积淀中。效果灯具以什么线条、形状摆放,给电视观众的视觉冲击是不一样的。比如,水平线给人以平静、安宁、静穆、宽广的感觉;垂直线给人以崇高、庄严、正直、向上的力量;斜线产生强烈的动感,使画面显得活跃;金字塔形由于物理上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对人们视觉的影响,我们会感到它异常的稳定;正方型具有很强的力量感;长方形有两种,一种是呈水平状的长方形,它具有正方形和水平线的双重性格,另一种是垂直状的长方形,它具有正方形和垂直线的双重性格;拱形特别适宜表现青春的活力,优美舒展的动势;圆形显得充实、饱满、和谐、动感、青春;椭圆形也有两种,水平状的椭圆具有水平线和圆形的双重性格,垂直状的椭圆具有垂直线和圆形的双重性格。

作为灯光创作人员,要善于根据导演的意图、景片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线条、形状组合,创造出能够突出晚会主题、极富个性特征的灯光造型。例如,第四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其舞美设计舍弃传统的景片,以圆柱形、圆拱形的灯光空间造型作为舞美的主框架,使整个舞台成为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造型富丽堂皇、气势磅礴、饱满和谐、优美舒展、极富青春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择好线条、形状后,要如何组合才能达到一个较好的视觉效果?有

四个方面需要把握好:即有主有次、多样统一、均衡与变化、节奏与韵律。

一幅画面上必须有一个主要的线条或形状占优势,观众才能很快理解画面上的内容,看出其重点所在,其余的线条和形状一般是从属的,起配合和烘托作用。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只用一种线条,一个形状,那样会显得单调乏味。主线条之外,还应有其他富于变化的形式元素与之联系呼应,形成一个多样而又统一的整体。有多样才能生动,有统一才会和谐。例如,灯光造型以横线为主,但适当地加一些垂直线,它们与横线交汇适当,并不妨碍横线的突出,相反,由于它的存在,可能使横线效果更加动人;以三角型为主的灯光造型,同样可以有斜线或圆形的物体存在。

灯光造 型设计时,还要考虑均衡与变化,效果灯具布置如果均衡流畅,就会让人感到稳定,给人以严谨的整体感。如果效果灯具都布在中轴线的一侧,而让另一侧空着,就显得不稳定。当然均衡也不是说在中轴线两边就一定要安排完全一样的灯具造型,对称固然是均衡了,但却少了活泼流畅的生气,画面所需要的均衡是变化的均衡。

节奏和韵律是艺术作品形式美的普遍规律,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创造节奏,比如,中国的旧体诗,用音韵的一定间隔重复出现产生节奏,具有音韵的美感,灯光造型也是一样,以相同线条、形状的重复产生节奏。重复中的变化产生韵律,如果一种线条、形状完全相同的重复,会使人感到单调。比如,一组直线效果灯具造型,如果都是一样的长,一样的间距,画面虽然产生节奏,但却让人感觉呆板了点,如果直线有长有短,间距有大有小,水平线有高有低,有左有右,这样画面就富有韵律感。

我们从电视画面上感知一个视觉形象主要依*形状和色彩,线条、形状的造型力量比色彩有效,但在表情的力量上色彩要有力得多。各种色彩都有其各自的感情特征,例如,红色给人的感觉是活跃,充满生机,是热烈、温暖的象征;黄色能够表现欢乐、明快、轻松的情绪,是高贵和尊严的象征;绿色能产生一种宁静和稳定的感觉,是和平的象征;深蓝色最突出的感情特征是寒冷,使人感到忧郁和压抑;而浅蓝色往往给人以清新、淡雅、明净的感觉。在色彩的选择运用上,要根据节目的内容情节、演员的服装、景片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布局,形成一个既有变化、对比,又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如果没有烟雾,我们从画面看到的灯光造型将只是一个个有色的光斑,其变化十分有限,仅仅只是明暗、亮灭和色彩的变化,用灯光来塑造环境、表现情节、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有了烟雾,我们可以通过烟雾看到光束以及光束的图案、颜色,这些光

束、图案、颜色还能发生变化和运动,组成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效果光束造型,形成一道道绚丽多姿的新景观,创造出一幅幅气势恢弘的壮观场面。它能使现场的气氛更为浓烈,并把歌舞表演扩展到空中,使观众在更大的空间内欣赏歌舞和灯光造型变化的整体表演。

如何施放好烟雾,也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综艺晚会施放的烟雾,形成一团团狼烟,把晚会现场搞得象战场一样。正确的烟雾效果,应该是浓淡适宜,弥漫在舞台的中后区,既不会使画面的清晣度下降,又可以显出效果灯的光束。以笔者的经验,烧烟饼的烟雾效果最好,如果不习惯烟饼的味道,可以用飘烟机,或者在舞台的两侧及后面埋设管道,上面开出一个个小孔,让烟雾机的烟雾从管道的小孔漫出,效果也不错。

一场电视晚会的灯光,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在于效果灯具的使用,而用好效果灯具的第一步,就是其空间造型设计,在这一方面《同一首歌》就做得不错,其灯光造型有时气势磅礡,有时富丽堂皇,有时新颖独特,每次演出都有不同的变化,每场晚会都能给人以崭新的视觉冲击。

电视造型 篇3

舞台美术是一个奇妙的领域, 它几乎象海绵吸水一样接受绘画、雕塑、建筑和实用装饰艺术等各种视觉艺术形式的影响。舞台设计可以具有雕塑和建筑的特征, 舞台的容积是立体地布局的。它可以具有绘画的特性, 所展现的是平面的三维视觉形象, 也正是舞台的这种兼收并蓄的能力导致舞台设计风格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在西方的波普艺术、彩绘艺术、错视艺术、活动艺术、简单抽象艺术、概念艺术、和超级现实主义等等, 这些艺术运动的激烈迅猛的发展几乎渗透到了世界艺术的各个领域。

视觉造型艺术对舞台的冲击是曲折、复杂和多方面的, 它不限于邀请画家、建筑师、雕塑家直接参与电视舞台的设计与制作,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处于某种

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中和大的艺术发展趋向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在表现手段、材料和技术方面, 各种艺术形式的相互交流是必然的。当艺术的画廊展示形形色色的风格范围以及艺术家不断创新时, 舞台美术家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 总会从艺术的长廊中汲取他认为有价值的因素, 把它们移植到舞台的实践中, 运用象它们那样丰富多彩的形式, 创造今日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视舞台语言。多年来形形色色艺术流派对舞台的冲击, 在设计风格上有的赶时髦, 有的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它们对电视舞台设计的发展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不难发现在舞台设计中经常采用的立体道具、景板与光结合在一起, 这就是吸收了光效艺术的处理手法, 另外借助活动艺术的表现风格运用传动轴、电动系统将固定的模式动起来, 以利用光的感觉、光的活动、机械的功能加强画面效果, 对舞台的设计者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在西方18世纪的布景画家早已利用舞台机械创造出活动画面的效果。正因为如此, 活动艺术的发展必然

进一步激发电视舞台美术家在电视舞台上创作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动态展示艺术, 从而大大拓宽了电视舞台美术的创作空间。谈到视觉造型艺术对电视舞台设计的冲击, 就拿建筑设计来说, 现代建筑设计不仅影响舞台设计的空间观念, 而且以反对为装饰而装饰的建筑功能主义同样影响着舞台设计的风格, 舞台美术家从现代建筑中吸取了富有表现力的表现手段。当代建筑显示给我们的几乎是不确定的空间。现代建筑不需用厚重的浮雕墙体去掩盖这个透剔的骨架结构, 而是用大面积透明的玻璃或镜面, 使室内室外达成延续空间的视觉效果, 从而走向灵活、可变、开放的建筑空间。同样道理, 开放的电视舞台空间将使舞台达到不同空间并置的效果, 观众可以发现一个混合点, 既是在近景, 又可以透过近景看到远景, 对于透剔的骨架结构和透明或半透明材质的选配来构筑一个风格别样的空间, 从这种不同空间灵活结合的辩证法中显示和丰富了节目的主题意味, 并提供给编导以新的表现手段。

流行艺术的兴起也刺激了舞台美术设计家运用拼接的手法, 拼接实际上是画面或物体之间非连续性的空间组合, 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多焦点透视, 图示是平面排列、叠压或重组, 然而它不是堆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对新技术的应用, 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也不断出新, 近几年来彩幕和LED的广泛应用, 使电视舞台的场景画面更加生动, 更加丰富多彩, 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 首次把高空、中空、地面、地下由计算机控制的舞台机械系统和数码投影、地面超大规模LED影像系统融为一体, 和演员表演紧密结合, 产生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地面屏幕和画轴LED及机械系统结合, 打破了LED屏幕等单纯影像显示功能, 实现了画轴长卷的精彩创意理念, 是超大规模LED应用的神来之笔。奥运会开幕式中纸、缶、活字模、地球等大型装置和道具的研发都涉及到新材料、光电、机械等新技术。大规模地把灯光数码投影系统和地面LED影像融为一体, 一体设计, 互为补充。跟舞台演员表演、舞台机械、大型道具舞台装置相配合, 创造美轮美奂的灯光艺术意境, 同时又提供了大量的图像信息, 使开幕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表演更多的内容。在奥运会的舞美设计中, 我们不难看出在继承过去造型艺术的基础上又采用了新的技术手段, 用集成的舞台机械设备, 营造如此大规模的舞台美术形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这一特定的场所, 实现震撼的艺术表现, 完成导演的舞美创意和表现要求, 是机械舞台与舞美艺术的完美结合, 这是艺术与科技技术的交融的新尝试, 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也给舞台机械的技术表达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艺术舞台。对于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来说, 他不单是一个气氛热烈的庆典仪式, 还集中体现了中国舞台技术的最高水平。开幕式后, 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开幕式上的“高科技”, 其实这些科技手段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只不过是有些技术来自其它领域, 在过去的舞台表现中没有利用过, 与其说是“高科技”倒不如说是舞美团队的“高设计”, 也就是在视觉造型艺术的基础上运用了更多的新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 给舞台带来了神奇的艺术效果。

电视造型 篇4

(一) 中、美、日动画艺术风格形成的民族文化渊源

1. 中国——伦理文化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 拥有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在这地大物博, 富饶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具有中国元素的民族文化。中国在文化、精神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化语言。而伦理道德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关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孝悌, 强调道德修养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2. 美国——多元文化

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 是50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组成的宪政联邦制共和制国家。美利坚合民族是100多个移民民族的混合体。由于移民、战争、宣言、统一美国的多元文化的形成也很好的养成了美国吸纳全球文化的能力。

3. 日本——大和文化

日本国是东北亚一个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个大岛及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日本有1.2亿多人, 99%以上是大和民族。日本是种族最纯粹、文化同质性最高的国家。日本在整体上既能吸收中华文化, 又能吸收西方文化, 同时还能保持本民族的固有特性。

(二) 中、美、日的色彩在角色造型上的运用

1. 中国

中国动画形象设计与美国、日本不同, 十分注重人物的性格塑造。不但注重人物造型的个性化设计, 而且更注重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心里和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由于中国历史悠久,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因此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 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的经典。

2. 美国

由于美国在角色设计上面力求远离生活、远离现实、给人一种陌生的、新奇的感觉。所以在造型的用色上主要是以单个形象上面做文章。通过改变造型用色的明度、纯度、渐变等的变化来降低视觉疲劳。在通过角色与环境的对比凸显主人翁的个性特征。展现美国的用色特点。

3. 日本

日本动画形象设计与美国恰恰相反, 总是尽量靠近现实生活, 让人感到真实亲切, 仿佛这些人物就在人们身边的生活之中。所以喜欢在整体用色上做文章营造出现实生活一样的效果。通过单个形象上面的颜色对比凸显人物性格特征, 在通过环境与角色造型之间用色的明度、纯度、渐变的调整来凸显整体的用色风格。

二、色彩在角色造型上的特征

(一) 色彩的象征意义

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众说纷纭, 虽然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但色彩所就有的广泛意义是可以是有共识。虽然每种说法对每种色彩都有正反两面的意义, 不方便进行合理的判断, 但是色彩的确对我们很重要, 例如红色代表激情、侵略、扩张, 黄色代表暧昧, 绿色和平等。

(二) 色彩搭配的美感

色彩的搭配将产生不同的美感, 接下来将从中国 (葫芦兄弟) 、美国 (海绵宝宝) 、日本 (蜡笔小新) 来分析色彩搭配是如何体现美感的。

中国——葫芦兄弟

在葫芦兄弟的造型用色当中采用了大量的宗庙艺术和年画艺术。它不采用西方绘画的环境色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固有色, 而多用“红、绿、黄、蓝、紫、黑等几大原色。”多用原色、少用或不用间色是民间美术作品的着色法则, 特点是对比强烈, 主观, 概括, 夸张, 象征。通过具有传统模式配色方法将中国风格通过动画的色彩展现出来。

美国——海绵宝宝

在美国的电视动画用色中, 由于美国对角色设计当中力求远离生活、远离现实, 给人一种陌生的、新奇的感觉。因此在上色方面, 没有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比较合适的参照物, 所以在上色的时候确定好一个主色调的时候在通过明度和纯度上面来完善角色造型的用色。例如《海绵宝宝》中的主角海面宝宝的用黄色作为主色调然后将裤子向深黄色 (棕色) 上面靠, 在将海面的洞和边沿像黄绿色上面靠。通过三种黄色来完善海绵宝宝的色彩。

日本——蜡笔小新

在日本的电视动画用色中, 由于日本在角色设计当中总是尽量靠近现实生活, 让人感到真实亲切, 仿佛这些人物就在人们身边的生活之中。所以在用色上能很好的找到现实的参照物体, 同时也能很好运用色彩与色彩的对比以及色彩与色彩间搭配展现人物性格。例如蜡笔小新中小新上衣是红色用来凸显主人公, 裤子是黄色体现人物的个性。

(三) 色彩的角色造型与环境色之间的美

首先, 上边的一张是中国风格动画的场景与角色, 中国在用色上面主要考虑的是与整体的环境与角色造型之间的个性化。因此在上环境色与角色造型上色上面主要以剧情要求与人物性格表现出来。把中国的风格化通过传统的色彩的搭配和剧情的需要展现出来。将环境色与角色造型的用色之间的个性美感表现的淋漓精致。

其次, 中间的一张是美式风格动画的场景与角色, 由于美国在角色的选定是一般都远离生活, 因此比较难找到参照物以及合适的比较, 因此在选定好主色调后通过每个单独的形象进行纯度、明度等的变化来完善角色以及场景的用色。而美国最具特点的用色方式是将每个角色或是环境通过定位颜色在通过自身的渐变和完善后搭配起来。再将主角与环境色之间做对比色形式的处理凸显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由于已经做了颜色的调整平衡色彩的饱和度, 因此再搭配起来就不会出现晃眼、对比过于强烈等。大大降低了观众对动画片中色彩的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通过这种方式将美式动画的色彩风格表现出来。同时表现出角色造型用色与环境色之间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美感。

最后, 下边的一张是日式风格动画的场景与角色, 由于日本在动画上面发明了LIMIT ANIME (每秒本非标准的24帧而是只有8帧的处理技法) 和BANK SYSTEM (将多次出现的相同画面存档, 反复使用) 。除此之外, 日本所创作出来的动画比较生活化能找到比较多的参照物, 所以在场景设计上相对写实点, 而在角色上面处理的比较简单多以单色平铺的方式来与场景做区别。但日本上色的特点与美国最大的不同在与角色自身与场景做色彩的渐变等处理比较少, 而是在角色与角色、角色与场景、场景与场景之间做色彩的呼应来降低视觉疲劳。由于画面的呼应比较合适, 所以日式风格的角色造型的色彩与环境色之间常常营造出比较温馨的美感。

三、色彩在角色造型上的影响及发展

(一) 色彩对角色造型的影响

在《葫芦兄弟》中, 人物角色有七个葫芦娃、爷爷、蛇精等。由于出生的先后以及本领的不同, 将七个葫芦娃由古代诗词中的红、橙、黄、绿、蓝、靛、紫来依次上色。爷爷的色彩比较朴素, 蛇精的颜色比较深暗。由于主次角的关系, 整部动画片中的除了葫芦娃的颜色比较丰富, 其他角色都比较暗淡, 通过七种颜色的不同分配, 在与其它角色的对比, 体现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比。由于按照古代诗词中的颜色分配人物角色, 很容易让观众意识到红色的葫芦娃是老大紫色葫芦娃是老小。从颜色上就已经很好分清七个葫芦娃。由于剧本的设定给予七个葫芦娃不同的本领。所以七种颜色就给予七种不同的性格。让观众感受到黄色是力量, 蓝色是柔和等。

在《蜡笔小新》中, 以小新为主要角色, 搭配了妮妮、风间、正男和阿呆五个小孩围绕着它们展开一系列故事。由于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是比较接近现实生活, 因此在角色的上色方面比较容易找到参照物比较好的表现人物性格。小新采用红色的上衣体现主角的形象采用暧昧的黄色为短裤表现小新的性格是一个色色的小男生。以粉红色为主色调的妮妮表现和大多数小女生一样温和甜美让人容易联想到女娃娃, 女性的特质。风间则是以蓝色和橙色的搭配, 蓝色的意思代表成功而风间的蓝色是淡蓝色对与成功的寓意就不太浓在加上橙色是平衡其它色彩的寓意的因此很符合像风间这样的小学生。正男的形象在动画片中一直是懦弱的, 不强势的。绿色的寓意正是平衡与和谐而绿色另一面的寓意却是懦弱和病痛十分符合正男的形象。阿呆在片中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他的那条鼻涕, 阿呆的特征比起其他几个相对来说比较没有特点, 因此在用色上面主要用比较淡的黄色和带有平衡寓意的绿色来表现阿呆的个性特点。

(二) 中国色彩的运用及发展

中国所展现出来的色彩十分具有个性化, 这是其它国家的动画所做不到的一点, 由于中国的历史悠久, 古代宗庙色彩、年画色彩、古代绘画色彩层出不穷, 这也给中国动画的色彩提供了充分的借鉴。在一开始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屹立在世界动画之林。但是中国传统的色彩并不是像大家公认的色彩学中的运用方式, 它不考虑环境色的影响, 也不通过明度、纯度、色相之间的变化来调整色彩之间的关系, 而是采用“红、绿、黄、蓝、紫、黑等几大原色。”多用原色、少用或不用中间色是民间美术作品的着色法则。久而久之, 由于颜色过于强烈, 很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只具有浓厚的个性化与民族性的中国动画如何才能从新登上时代的舞台, 也是为中国动画崛起的一代代动画人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我而言, 中国动画色彩的创新既要符合时代特性又需要着眼民族特色着眼世界。在色彩的运用方面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民族风格但又要加入一些色彩理论, 通过将传统色彩的明度、纯度的调整运用在所需要的人物角色上面。通过学习美国动画角色造型色彩的自身渐变丰富角色的方法。在将日本如何营造整体气氛, 如何通过角色与角色、角色与场景、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色彩的联系与对比营造出整体效果的方法运用到中国动画当中来。即有美国和日本的上色方法, 又有中国个性化传统着色法则。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动画必将重新屹立在就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世界动画之林。

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 (综上所述) , 得出的结论是在当今中国电视动画的角色造型的色彩上面十分缺乏时代的特性以及色彩的合理运用, 中国动画人士应取其长、避其短, 要借鉴日本如何通过色彩之间的变化营造整体气氛的方法, 并融合美国如何通过角色造型自身的色彩渐变来丰富角色的方法。实现中国色彩则动画片中的多元化、国际化、民族化, 做出东西皆宜的中国人的好动画, 借由现今迅猛的通讯手段, 使中国动画能够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登上世界一流的动画舞台。

摘要:动画的色彩使用越来越广泛, 出现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个性化、风格化、民族化、时代性等都用影响到一部动画片的成败。本文将从目前的色彩在角色造型中的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造型色彩的特性、造型色彩的影响及发展。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展现出动画角色的造型用色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从多方面展现色彩在角色造型中的美学寓意。

关键词:动漫,造型色彩,美学,影响

参考文献

[1] (美) 贝蒂·艾德华《贝蒂的色彩》.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8.5173~187

[2]佟婷.《动画艺术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7220~240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造型要素02-09

包装造型02-09

造型研究02-09

形象造型02-09

装饰造型02-09

散步同步检测02-09

散步公开课02-09

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02-09

初夏山间散步02-09

《散步》02-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造型要素 下一篇:散步同步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