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例手法复位加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畸形愈合观察研究

关键词: 断端 斜形 腓骨 骨折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骨折, 胫骨斜形、螺旋形、粉碎形、多段和蝶形骨折等皆属不稳定骨折, 移位较大、处理复杂, 存在断端不稳定、骨愈合缓慢、固定时间长、关节僵硬等特征。若早期未能获得满意的治疗, 后期容易形成重叠或成角、转旋畸形愈合。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胫腓骨骨折畸形愈合28例, 现将他们的治疗过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 男18例, 女10例;年龄17~24岁17例, 25~35岁10例, 65岁1例;骨折类型:长斜型6例, 粉碎17例, 短斜形3例, 螺旋形2例。骨折时间:最短28d, 最长72d;治疗前X线照片:成角15°以上或患肢较健侧短缩2cm以上, 患者小腿外观有明显畸形。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复位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 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 常规消毒后, 一位助手用双手握住患肢骨折近端, 另一位助手用双手握住患肢骨折远端, 两助手对抗牵引5min后, 握住骨折远端的助手进行转旋, 左右上下摇摆lmin, 在持续牵引下, 术者应用折骨手法将骨折处重新折断。对于短缩畸形愈合者, 折骨成功后, 使用支架模具并将支架延长器压缩至0.5cm, 用于短缩畸形的延长。以胫骨内侧前后缘为中点, 再以胫骨前缘与内踝尖为中点, 两中点连线为轴线, 骨折处为中心, 在骨折的近端和远端合适位置 (一般距断端4~6cm) 用外固定支架专用工具定位, 用手术刀开0.8cm切口, 在定位套管保护下, 电钻钻孔, 骨折远近端各装上两杖6mm螺钉, 钉以穿透对侧1~2个螺纹为宜。在两助手持续牵引下, 应用支架延长器把短缩长度完全纠正, 若合并成角畸形再用手法纠正, X线下透视骨折对位满意后, 拧紧外固器各制动螺帽。对于单纯成角畸形愈合者, 应用折骨手法折断畸形愈合处后, 按新鲜骨折进行复位, X线透视对位良好, 装上外固定支架, 并拧紧各制动螺帽。复位固定完毕后, 对于长期石膏固定的患肢要使膝、踝关节能被动活动, 活动范围达到正常活动度。

2.2 术后处理

术后小腿后侧垫薄枕, 保持膝关节屈曲20~30°针眼渗血要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3~5d, 并安装镇痛泵, 然后被动活动膝踝关节, 使僵硬的关节彻底松懈, 1周后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膝踝关节, 并扶拐下地活动。针眼有分泌物, 作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并用抗生素。术后定期复查X光片, 根据情况调整外固定支架, 待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 即可拆除外固定支架。

2.3 治疗效果

本组28例中, 经全部随访, 随访时间6个月~1年, 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统计, 治愈28例, 治愈率达到100%。

2.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评估运用SPSS 13.0版软件完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以恢复小腿的长度和负重功能为原则。胫腓骨骨折畸形愈合, 必定造成小腿变短, 也使胫腓骨骨折无法达到位线满意, 影响伤肢的功能。因此在处理此类骨折时 (3个月以内的骨折) , 较好的方法是手法闭合折骨术后手法复位, 然后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 这样能恢复小腿的长度、力线和负重功能;且能节省费用, 让患者早期活动、早期负重。

3.2 胫腓骨骨折畸形愈合采用手法折骨的适应证

伤后3个月以内, 骨折处无合并感染者。

3.3 胫腓骨骨折畸形愈合传统治疗方法

3.3.1 西医疗法

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将硬化的骨折断端切除、修齐、整复、植骨、金属内固定。再加石膏外固定, 这种疗法不但手术复杂, 可能引起感染及骨不连等合并症, 而且增加病人痛苦。

3.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采用手法折骨术后手法复位, 结合骨牵引小夹板治疗。由于没有牢固固定, 往往产生再次移位使治疗失败, 并且由于固定时间长, 易引发使肌肉萎缩, 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3.4 手法复位

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畸形愈合。

3.4.1 多功能外固定支架

具有结构简单, 结实轻巧, 固定可靠等特点。其优点有: (1) 手术安全简便。该外固定支架结构简单, 操作简便, 且螺钉仅穿过两侧骨皮质, 由于进针止于对侧的骨皮质, 故不会损伤对侧神经血管。 (2) 外固定支架固定不剥离骨膜对周围软组织创伤小, 可降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概率。 (3) 患者无需再次住院手术。骨折愈合后, 外固定支架在门诊即可拆除, 能节省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3.4.2 外固定支架的选择

胫骨上段或胫骨下段骨折距关节面6~10cm者, 选用“T”型外固定支架, 余者可选用“一”字型外固定支架。

3.4.3 手法闭合折骨术后手法复位的优点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非常牢固, 不超关节固定, 能使整复后骨折断端不再移位, 并使患肢早期活动、早期负重, 有利于尽早使患肢恢复正常功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原则, 防止了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骨质疏松的发生。

3.4.4 术中利用外固定支架延长器的作用

这是治疗短缩畸形的关键。胫腓骨骨折畸形愈合后, 由于骨折愈合处有纤维骨痂形成, 即使折骨术成功, 单靠两助手牵引是不可能完全纠正已短缩的长度的, 但利用外固定支架的延长器可以把骨折端撑开, 再根据延长器的刻度延长至需要的长度。

3.4.5 术中手法

折骨时应重视转旋摇摆手法, 胫腓骨骨折处已有纤维骨痂, 若应用比较粗暴的手法可能会损伤神经、血管、周围软组织, 而在两助手上下持续牵引下慢慢转旋、摇摆使骨折畸形愈合端松动后, 采用折骨术, 这样能避免各种损伤, 利于骨折愈合。

3.4.6 术后

采用留置硬膜外导管安置镇痛泵是保证膝、踝关节功能恢复至正常活动度的关键。胫腓骨骨折畸形愈合往往由于长期固定致使膝关节、踝关节僵硬, 虽然在术中已进行手法松懈, 但术后由于疼痛, 患者不敢活动, 使已松懈膝关节再次僵硬。只有每天在麻醉镇痛下被动活动膝、踝关节3~5d, 才能使关节活动自如。

3.4.7 定期复查

应避免外固定支架各制动螺帽松动引起骨折处再次发生错位, 还要指导患者进行各种功能锻炼。

摘要:目的 分析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胫腓骨骨折畸形愈合28例, 行手法复位加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经术后随访, 随访时间6个月~1年, 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统计, 治愈28例, 治愈率达到100%。结论 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畸形愈合疗效满意。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畸形愈合,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

参考文献

[1] 王和鸣.中西医结合临床丛书·骨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 霍春华, 吴景华, 吴波, 等.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若干问题探讨[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 (17) :466.

[3]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先天不足 下一篇:后凸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