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大数据应用现状研究

关键词: 教育领域 高校学生 探索 数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应用研究受人关注, 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也不例外, 积极投身其中探索大数据与教育工作相融合的价值和路径, 其中一个重要的探索即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中, 通过对学生各类大数据的采集、整合、分析, 实现对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进行识别和预警, 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此项探索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高职院校运用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技术开展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实践效果差强人意, 如何将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落地生根, 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危机领域的“大数据”理念及趋势

近年来, 因心理问题引起的学生自杀、伤人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给学生、家庭、高校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网络系统, 但从师资情况来看, 心理咨询师的配比严重不足, 远远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 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开展。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教社政[2005]1号) 对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提出了要求, 要求高校:“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 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为高校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 大数据的兴起依赖于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是一个新兴概念。在国内, 将大数据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在教育部办公厅《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强调, 要对动态监测、决策应用、教育预测等相关数据资源进行汇聚整合, 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有效的数据支撑, 并能共享全国的教育基础数据。《物联网发展规划 (2016-2020) 》指出, 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广泛应用, 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国家战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研究将是今后发展的新趋势。

二、大数据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中的应用现状

将大数据技术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相融合, 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应用型研究的重要尝试。有学者提出, 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 动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拓宽信息渠道, 扩大反映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平台, 建立有效互动机制, 使大学生从被动干预的对象变为主动自我干预的主体, 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危机预警及自杀预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真正达到干预心理危机的良好效果。高职院校利用大数据思维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探索和实践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绝大多数高校仍多采用传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模式, 通过新生心理测验、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系列活动等方式“被动的”的接收有心理危机隐患的学生信息反馈, 容易错过问题最佳处理期而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高职院校如何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优势, 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完善, 需要高校勇于尝试和探索。

三、大数据应用于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中面临的困难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发现, 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 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主动性、准确性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但在实践操作中仍面临一些困难, 这些困难的存在影响了高职院校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心理危机与干预的积极性。

(一) 大数据意识缺乏

对于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 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 预防重于干预, 因此积极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学校、院 (系) 、班级、宿舍相互关联的四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网络系统。预防和干预的对象主要来源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测评中发现以及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此网络系统的构建为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部分学校得益于此预防模式带来的价值, 认为通过此系统可以有效的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对大数据技术的优势认识不足, 未建立全面的大数据意识、大数据思维, 影响到大数据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践探索和应用。

(二) 信息整合难度大

大数据价值的发挥依赖于日常积累的海量信息,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研判, 从而发现有价值的数据信号。而在高职院校, 为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均开发了本部门的信息采集系统, 比如新生基本信息采集系统、家庭情况调查系统、心理普查系统、教务系统、一卡通系统、考勤系统、PU学生活动系统、网络系统等等, 但这些采集的信息仅限于本部门、本项目使用, 数据分散, 未实现整合, 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 无法获取到所有信息予以建模分析, 单纯采用哪一个系统或哪几个系统的信息, 无法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也就无法满足心理危机预警指标所需的各类数据信息。信息无法实现全面整合, 影响了大数据的识别和预警功能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领域得到有效发挥。

(三) 预警指标难确立

大数据的真正价值并不是拼凑数据, 而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找出能有效识别与预警的信息, 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也就是预警模型。目前高职院校对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探索相对较少, 有学者对预警条件或指标进行研究, 提出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的心理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 将自评表不及格、心理咨询师打分不及格、人格因素评分不及格、气质评分不及格等作为预警的条件。也有学者将学生学业状态数据、学生在食堂用餐消费水平、学生进入宿舍情况、学生上网痕迹情况、学生欠缴学费信息等设置为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与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相关性分析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正, 不能直接应用到高职院校, 学校需要经过不断的数据分析来确定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危机预警模型。

(四) 专业技术人才缺失

大数据依托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兴起, 不管是信息的采集、挖掘, 还是数据的分析、建模、维护, 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 专业、充足的师资队伍是利用大数据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重要保障。而目前就高职院校的师资情况来看, 远远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专职人员不足, 且大多是心理学专业背景出身, 对大数据的技术操作了解、掌握的少之又少。兼职人员专业水平需要提高, 队伍整体结构单一, 计算机技术、网络维护等专业背景人才缺乏, 这是影响学校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最大阻碍,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实践应用, 所以培养能够掌握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心理学人才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展望

将大数据理念、大数据技术充分融入到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中需要经历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建立大数据思维, 使思想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步伐, 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校学生数据平台, 便于数据挖掘、整合与利用。同时高校要有意识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习掌握大数据技术, 鼓励其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大数据研究。对于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指标的设置, 高职院校可结合学生特点和以往的干预经验, 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指标体系系统化, 建立形成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模型, 提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科学化水平。也可充分借鉴大数据技术应用较好的高校经验, 比如武汉理工大学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发的原型系统地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 根据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将不同的危机警戒状态分别采用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表示, 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之大数据时代为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手段, 高职院校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断克服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将大数据与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充分融合, 实现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不断完善, 提高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最大价值。

摘要:大数据时代, 将大数据应用到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中是时势所趋, 也是提高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价值的有效探索。文章结合大数据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中的应用现状, 重点分析了大数据应用于高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中面临的困难, 并提出大数据与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充分融合可尝试的路径, 希望能对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落地生根有所帮助, 以实现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价值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大数据应用,研究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影响论文 下一篇:探究对未成年性侵害被害人的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