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研究

关键词: 绘画 欣赏 手工 美术

绘画、欣赏和手工是小学美术的主要内容,绘画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欣赏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手工则是将以上两种知识具体化、实践化的关键一步。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对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很多学校为了追求教学成绩,将重点放到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上,对美术课缺乏重视,导致学生的绘画能力较差,不利于综合发展。一些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对课堂教学缺乏合理规划,导致学生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的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教学资源的浪费[1] 。还有,有些学校会在期末阶段“暂停”美术课,将时间贡献给了数学和英语等科目,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

2、培养方法有限

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性较强,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掌握一定的绘画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掌握有效的培养方法,一切教学活动依然严格的按照课本规定进行,灵活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外,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没有自尊心,因此常常使用讽刺、挖苦的手段来教育学生。或者在实践课上,没有充分的尊重学生,只是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学生的绘画和手工作品进行评价,学生缺少了教师的理解,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导致后期学习过程缺少动力。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

1、欣赏作品、树立学生的动手意识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范围的美术作品,设置专门的欣赏课,引导学生主动欣赏美术作品,体会其丰富的寓意和哲理。在选择欣赏作品时,教师应当充分采纳学生的建议,选择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作品,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见解独到的学生给予精神奖励[2] ,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漂亮的瓶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造型独特、色彩丰富的瓶子,改变学生对瓶子的固有认识,了解瓶子形状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喜欢的瓶子的特点,并鼓励他们动手画出来。教师应该明确,作品欣赏课并不单纯的让学生对美丽的景物进行欣赏,还要适当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通过模仿和绘画,提高对优秀作品的理解。

2、设置教学情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生普遍对美术课有着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通过营造良好的动手操作气氛,不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注意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童话城堡》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卡通人物,通过播放一些动漫片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课堂进行精心布置,贴一些动漫海报,或者鼓励学生动手剪出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用直观地画面达到教育的目的。设置教学情境并不仅仅是播放一些影片的片段或者粘贴动漫海报,教师应该将这些内容作为辅助条件,结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多课本的认可,树立学生的而动手意识,将静态课本转化为动态的物体[3]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适当的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在卡通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为其添置背景和道具,使课文更加生动、活泼。

3、合理利用手工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手工课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最直接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和比赛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虽然尚不具备抽象逻辑能力,但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强,教师应该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介绍我喜欢的玩具》一课时,教师可以举行小规模的竞赛,引导学生利用硬纸板。颜料笔、木棒等简易的工具,制作出自己喜欢的玩具模型。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明确玩具的基本框架和结构,然后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动手操作。教师应该放宽要求,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4、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由于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应该放宽标准,鼓励学生挑战自己,不对学生的手工作品进行评分,尊重学生自尊性,允许差异的存在。教师应该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4] ,一切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原则,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应及时交流和沟通,了解问题的原因,及时指导学生,达到教学任务的要求。例如在教授《春天的色彩》时,教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绘制出自己眼中的春天。小学生与大自然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存在于头脑中,是教师看不到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灵活的使用教材,一切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原则。

三、结束语

目前,很多小学课堂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贴近性不足,这时导致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给予学生自由自考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动手能力的提升。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小学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绘画能力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关键。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转变教学思想,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从以上情况出发,探讨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动手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利利.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9):159-160.

[2] 张艳.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6,13(2):67-68.

[3] 朱海燕.试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6,42(31):179-180.

[4] 王颀.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2,03(7):63-6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秋季新学期军训心得20 下一篇:构建“三段六环”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模式的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