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梦作文(共11篇)
篇1:和平梦作文
晚上,我躺在沙发上,正在观看新闻:“今日,xx地区发生 ,警方在维持秩序……”一会儿,我不知不觉[注: 知:知道;觉:觉察,
和平梦作文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感觉进入了另一个地方……
我在泰国,和一个朋友在逛超市,只见一个售货员瞪着我,过了一会儿,她走向电脑旁,打了一串数字,于是,离我们不远处的天花板便爆炸了。我赶紧拉着朋友跑走,到了门口,我往后一转头,只见像一个小擦炮一样的炸弹向我们“走”来,我们俩机敏地往旁边跳了两下,那个炸弹“砰”地炸开了花。这也太可怕了吧!我的心一刻都不能放到肚子里吗?小学生作文大全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看见天是黑的,看不见以前的蓝了;人们在失声痛哭,扯着嗓子喊家人的名字,听不见欢笑声了;房屋很少有完整的,不然被烧了,再不然玻璃被砸了,墙烧黑了,看不见漂亮的高楼了;路边全躺着受伤的人或尸体,再也没看见有玩耍的了。为什么?世界为什么要变成这样?大家可都是地球人啊!都生活在一片蓝天下啊!我无助地蹲了下去,望着那残忍的一切……
“丁零零,快起床啊!丁零零,快起床啊!……”我猛地坐起来,啊!还好是一场梦,不然我就……我摸了摸枕头,湿漉漉的,也不知是泪还是汗。我望望窗外,看着那平静的一切,心中舒坦了许多,我的生活安稳而战争,没有 ,再也不用
[1][2]下一页
篇2:和平梦作文
我的梦就是和平。有人会觉得和平很简单:让世界上的国家停止战争就行了。其实,并不是。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国家不互相攻打了,但你走在公路上,会发现所有人都在互相打骂,还一边打一边拉别人来打;小朋友玩耍时发生了小矛盾,就要打架吵架,然后结下了仇……这样的世界和平吗?和平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做到和平,需要全世界七十亿人共同努力。
有人说了:“这你就不对了,你之前不是说人人都希望和平吗?现在这么又在说和平很难做到了?”是的。按道理说是这样的。可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发动战争。可能是为了财富,可能是为了利益,可能是为了名气。不管这些人为了什么,他们都挑起来战争。是的,为了自己的欲望努力很重要,但是用挑起战争的方式就太不合适了。
篇3:冯国璋:“和平统一”梦
冯国璋就职通电
“国璋由宁北上,曾于艳日通电布闻,一号抵都,亦经电达。目击京畿秩序,渐复旧状,商民乐业, 廛市无惊,感观之余,差堪欣慰。比即恭诣黎大总统寓邸,敦请复任,期卸代理仔肩,黎公谦退为怀,坚不见允,再四陈劝,意竟难回,国璋既摄职权,无可诿让。而本月六日,适为新任驻京比国公使呈递国书之期,各国公使,亦订于是日修觐见之礼,均已查照院部成案代行各仪。自雇藐躬,膺滋大任,虽暂时承乏,而兢惕弥深。所幸者得段总理以总其成,又有凡百职司以为之辅,从此府院一体,内外同心,意见果不涉纷歧,大局可渐臻统一。国璋但求利国,不计其他,耿耿于心,窃愿自誓,邦人君子,幸鉴斯言。”
1919年12月28日,冯国璋因伤寒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冯国璋遗言:“和平统一,身未及见,死有遗憾。”他至死仍不能释怀的依然是国家的和平统一。
入主总统府,冯国璋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但是,他脚下的路却荆棘密布:放眼全国,清王朝土崩瓦解形成的军阀割据局面依然如故;而北洋政府内部,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群龙无首,已经逐步分化,以冯国璋和段祺瑞为中心形成了直系和皖系军阀;而民国初年的政治乱象,尤其是袁世凯、张勋接连复辟帝制,使刚刚发轫的共和政体遭受严重打击,帝制与共和之争仍困扰着时局纷乱的中国。
自1917年8月正式代理总统职务到1918年10月卸任,冯国璋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前后不过一年零两个月。由于是代理总统,冯国璋只是草草发了份就职通电,既没有举行就职仪式,也没有发表就职演说。这固然会影响到世人对其治国方略的全面了解,但只要细心观察冯国璋就任代理总统前后的言行,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他谋求国家“和平统一”的不懈追求与努力。
■ 老问题 新思维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大总统黎元洪避走东交民巷,行前发表通电,请冯国璋以副总统代行大总统职权。在冯国璋和段祺瑞等北洋首脑的武力围剿下,复辟闹剧仅仅十二天就告平息了。完成使命后,冯国璋立即通电,请求黎元洪复职,并将“代理职权奉还黎大总统”。然而,黎元洪自觉引狼入室,做了张勋复辟的帮凶,羞愧难当,又连续通电拒绝复职。此时,北洋各路将领纷纷通电支持冯国璋就任代总统,段祺瑞虽不乐意,却也不便扫众兄弟之兴,于是顺水推舟,发电报“热情邀请”冯国璋尽快北上就职。
1917年8月1日,冯国璋抵达北京,受到首都各界的热烈欢迎。抵京当天,冯国璋就亲赴黎元洪私邸,劝其复职,而黎坚决不允。随后,他接连探访段祺瑞、徐世昌、王士珍,并派人入宫向溥仪问安。在得到北京各派势力的认可后,冯国璋才于8月6日通电全国,宣布就任代理大总统。
在就职通电中,冯国璋对段祺瑞及其僚属盛赞一番后,非常乐观地展望:“从此府院一体,内外同心,意见果不涉分歧,大局可渐臻统一。”意思很明白,他所期望实现的是全国政权的统一。
此时,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但不同的政治家有不同的统一之道。
段祺瑞挟北洋军力以自重,蔑视南方军阀和革命势力,主张“武力统一”,彻底消灭北洋以外的敌对力量。实力不济的孙中山则联络西南军阀,与北洋政府唱对台戏,其内心想的依然是武力统一。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作为北洋实力派、直系军阀首脑,冯国璋却与段祺瑞、孙中山完全不同——坚决主张在法律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
■ 从尚武到修文
事实上,冯国璋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六年前,当辛亥革命爆发时,冯国璋还是一个坚定的保皇派,主张对南方革命党实施武力围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正在准备第四次秋操的冯国璋临危受命,统领清军第二军进攻武汉。正当冯国璋兵临孝感,准备分三路进攻武汉时,他的老上司袁世凯却示意他“慢慢走、等等看”。而清政府答应请袁世凯出山之后,袁才授意冯国璋加紧攻击武汉。开战不到一个月冯部就相继攻克汉口、汉阳,并打算乘胜进军武昌。此时,袁世凯正企图虚张南方革命党的声势逼迫宣统皇帝退位,于是立即打电话阻止了冯国璋的进军计划。
袁世凯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冯国璋的怀疑,他立即赶回北京,托人向隆裕太后启奏,请求拨给饷银400万两,保证独力平定“叛乱”。太后表示,400万两饷银一时难以筹划,但可先拨发3个月饷银,并准备临朝时召见冯国璋。不料袁世凯抢先一步见了太后,冯国璋独自平叛的计划也以流产告终。为确保胜利果实,袁世凯立即安排另一心腹段祺瑞前往汉口,替换了自行其是的冯国璋。
武汉一役,展示了冯国璋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但也让他看到了战争的巨大破坏力。在进攻汉口的时候,革命军退守市区,依托民房进行巷战,交战最终引发了一场大火(革命军宣称是冯国璋下令纵火,而冯国璋反指责是革命军炮击所致),延烧整整三昼夜,昔日繁华的汉口镇化为一片焦土。
适逢辛亥革命时期急剧的社会变革,各种西方政治学说广泛传播,冯国璋的政治思想也由革命初期的君主立宪逐步转向了民主共和。当禁卫军激烈反对清帝退位的时候,冯国璋以禁卫军总统的身份,说服了一万两千多人的禁卫军,成功平息了这场阻碍清帝退位的风波。此后,冯国璋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成为维护共和体制的中坚力量,这是后话。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冯国璋与张勋联合进攻南京。入城后,冯国璋严加约束部队,并规劝张勋停止烧杀。张不听劝告,冯遂逮捕四处为恶的张军数百人,一度引发冲突。同年年底,冯国璋接替政声不佳的张勋,就任江苏都督。
主政江苏期间,冯国璋推行现代军警、民政改革,扶持工商业,推广现代农业,鼓励发展新式学校,支持公共文化事业,一时间颇负声望。
江苏地处南北交通要冲,经济文化发达,社会思想非常活跃。治理江苏的四年时间里,冯国璋与梁启超、张謇等人过从甚密,也深受他们的影响,坚信改良主义,提倡实业救国。
尽管并不赞同国民党提倡的激进改革,但冯国璋对国民党人的评价甚高。1916年,在接受日本朝日新闻记者云山童子采访时,冯国璋曾公开评价国民党人“理想与热忱殊堪钦许”,表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宽阔襟怀。在冯国璋的治下,无论改良主义的进步党还是革命主义的国民党,只要遵纪守法都能自由活动,相安无事。毫无疑问,江苏经验为日后冯国璋的“和平统一”政策提供了政治样本。
■ 府院一体,内外同心
在就职通电中,冯国璋特别强调只有“府院一体,内外同心”才可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在他看来,北洋政府内部的团结无疑是和平统一的先决条件。
为了促进北洋内部的团结,冯国璋可谓煞费苦心。他到北京后的第二件大事便是拜访老同学段祺瑞和王士珍。8月3日,冯国璋登门拜访,北洋三杰齐聚一堂。老同学促膝而坐,相谈甚欢。有记载说,冯国璋紧握着段祺瑞的手,说:“以后咱们再也没有什么府、院之争了。”随即,又对王士珍和段祺瑞说:“咱们三人从此要一条心,通力合作,在咱们三个人中间,无所谓总统、总理、参谋总长。”
正如冯国璋所言,只要北洋三杰(尤其是冯段二人)团结一体,北洋军阀就可以避免分裂,而以北洋军阀的雄厚实力,只要“内外同心”,完成全国政权的统一应该不是问题。
然而,理想毕竟不等同于现实。尽管从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开始,王、段、冯三人就已经有了同窗之谊,此后又都投身袁世凯门下,为北洋集团建功立业,成为声名远播的北洋“龙、虎、豹”,但旗鼓相当的三个人却注定不能粘合到一块儿。
王士珍善操权谋,一度最受袁世凯的器重。但是,一直追随袁世凯的他,没有外放地方的经历,不仅没有稳定的政治见解,也未能培植起自己的政治派系。在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中,王士珍都扮演了复辟帮凶的角色,使自己的政治声誉大受损害。尽管段祺瑞赶走张勋后,依然“不计前嫌”让王士珍继续担任参谋总长,但此时其名望和地位显然已不及段祺瑞和冯国璋。
和王士珍一样,段祺瑞自视甚高,个性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不善与人交际。段祺瑞曾经外放做过江北提督,在独自处理军政事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念,同时也培植起了自己的政治团体(史称皖系军阀)。段祺瑞因“三造共和”而声望日隆,其政治势力集中在华北数省,重掌国务院之后几乎把持了北洋政权。
冯国璋在北洋三杰中年纪最长,又有秀才的功名,为人也相对持重,善于处理复杂的关系。民国建立后,冯国璋长期担任江苏督军,其政治势力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若单论军事实力,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相对段祺瑞的皖系军阀实力更为强大。但是,冯国璋在北京的力量相对薄弱,因而处处受段祺瑞掣肘。
摆在冯国璋面前的有三条道路:其一,和黎元洪一样,委曲求全,做段祺瑞“活动的盖印机器”。其二,挤垮段祺瑞,自己独揽大权。其三,争取府院地位对等,团结段祺瑞,实现北洋内部的精诚团结。
第一条道路,正是段祺瑞所期望的。但冯国璋不是黎元洪,在北上就职的同时,他还带来了两个师的总统卫队。因此,冯国璋是绝对不会甘心做盖章总统的。但第二条道路,同样走不通。冯国璋心里很清楚,北京不是南京,段祺瑞在北京周边的势力要比自己大得多,想挤垮段祺瑞简直是难上加难。于是,冯国璋上任伊始就选择了第三条道路。
一开始,冯段两人互相迁就,表面上看北洋集团确实是一团和气。冯国璋做了总统后,表示尊重责任内阁制,对于段用人行政和决策的决定都不干涉,段对冯在态度上也比对黎好得多,自1917年10 月8 日起,每天派一位官员向总统报告政情。
但事实上,北洋三杰各有矛盾,根本无法团结成“一体”。由于冯国璋和段祺瑞的统一策略背道而驰,随着南北矛盾的激化,冯段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北洋三杰刚刚营造起来的“和谐气象”很快就成了过眼云烟。
■ 和平统一VS武力统一
武力驱张之后,段祺瑞以“三造共和”功臣自居,独揽军政大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于是孙中山以维护《临时约法》为号召,联络海军总长程壁光及西南军阀于1917年 9月在广州建立了与北京政府对峙的护法军政府。
面对孙中山的挑战,段祺瑞决定诉诸武力,对南方发起军事讨伐。10月6日,护法战争爆发。
正当段祺瑞全力对南方用兵之际,冯国璋却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政策,即保持西南各省军阀割据现状,以换取他们对北京中央政权的承认,保持中国名义上的统一。为了实现“和平统一”的目的,冯国璋密遣其婿陈之骥赴湘,运动王汝贤、范国璋联名通电主和。随后,又指使“长江三督”联名要求停止湖南战争。
由于冯国璋的运动,段祺瑞征讨南方的战争彻底失败。11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辞去陆军总长职务,22日辞去国务总理职务。段祺瑞辞职后,冯国璋立即启用赞成“和平统一”政策的老同学王士珍,命其接替段祺瑞担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职务。11月25日,冯国璋发布“弭战布告”,要求南北两军“于军事上先得各方之结束,于政治上乃徐图统一之进行。”冯国璋的“和平统一”政策暂时占了上风。
段祺瑞辞职后,并不甘心“武力统一”的失败。他一面组织督军团天津会议,鼓吹对南方继续用兵,一面又勾结奉系张作霖派兵入关,威胁京畿。此时,冯国璋在北京的总统卫队只有两个师,深感力量单薄,只能寄希望于南北和谈早日成功。然而此时,孙中山坚持护法,反对南北调和,西南军阀又玩弄两面派手法,一面响应停战和谈,一面又讨好孙中山,表示坚决护法,终致和平谈判收效甚微。
12月15日,迫于督军团的压力,冯国璋任命直隶督军曹锟、山东督军张怀芝分别为第一、二路军总司令南下伐湘。12月18日任命段祺瑞为参战督办,皖系干将段芝贵为陆军总长,皖系重掌中央军事指挥大权。1918年1月中旬,护法战争重燃战火。段祺瑞武力统一的主张再度喧嚣尘上,而冯国璋在北京则陷入空前孤立。
1月26日,冯国璋借出京“巡视”为名,率领1000余名卫队,企图赴南京与李纯等人商讨反段大计。段祺瑞察觉以后,立即电告安徽督军倪嗣冲,务必阻止冯前往南京。冯国璋抵达蚌埠后,倪嗣冲毫不隐晦地说:“你若回北京,我可以放行,若去南京,我便扣留你在此。”冯国璋只得折回北京。
回到北京后,冯国璋被迫宣布讨伐令,派曹锟、张怀芝、张敬尧率军进犯湖南,并于2月上旬下“罪己布告”,以此缓和与段祺瑞的紧张关系。
3月23日,冯国璋不得不复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武力统一”的政策又占了上风。
■ 矢志不渝 死有遗憾
然而,冯国璋同样不甘心失败。他利用自己直系首领的地位,暗示曹锟、吴佩孚率兵南下“适可而止”,以“恢复湘省为止”。结果,在攻占湖南以后,任段祺瑞如何笼络,曹吴二人均不上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最终收效甚微。
随后,段祺瑞再以高官厚禄引诱曹锟、吴佩孚。冯国璋担心曹锟再次受骗,派陆建章赴天津说服曹锟,放弃南征。结果陆建章在天津被段祺瑞的亲信徐树铮诱杀。至此,冯段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1918年8月,新国会成立,段祺瑞掌控下的安福系成为第一派系。9月,在段琪瑞的操纵之下,新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新任总统,冯国璋被名正言顺地赶下了台。
冯国璋退职以后,仍然坚持“和平统一”的主张,为弥合直皖矛盾,争取全国和平统一而四处奔走,呼吁各地军阀“化除轸域,和平统一”。
篇4:和平梦作文
Peace and development are two main themes of the world today,but we still have rigional conflicts or even local wars in the middle east or places alike.
Comparing with prosperity and peace, war and death would be last choices for human beings,but why people choose to behave so radical and cruel, I think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count for this:
power politics and hegemony pactising by major countries like the U.S.
religious and belief difference of people.
the ever growing gap betwee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ir counterparts.
maintain peace of the world is by no means an easy task at all, it entails combined effor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narrow the gap between developed nations and the poor ones politically and economically,bring international roles of organizations like the UN and WTO into full play thus stop war at the first sight.
篇5:以和平为话题的作文:和平之花
你们还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吗?那是一次残忍的战争,因为有许多生命惨死在那场战争中。
如今,中国已日渐强大,不会再被别人欺负了。可世界上那么多国家依旧那么弱小,那么可怜,总会被别人欺负。可怎样让世界和平呢?
作为新中国接班人的我们,应该实施大帮小的政策。
像我们中国、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就应该去帮助伊拉克这些还在战争中的人们,让世界和平,大家安好,这多么幸福啊!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封震惊世界的信吗?写信的是一个小男孩,他用天真烂漫的语句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信是这样写的:总统,我愿意接那个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回家。您放心,我的妈妈会待他很好,我的爸爸会做许多小玩意逗他玩,我呢,会把我的零食分享给他。总统您看,这样的环境可以吗?
大家看一看,仅仅一个小朋友就有如此大的良知,可口口声声说“自己已经长大,不是个小孩子,所以考虑的事情比你们多,你们小孩子好不懂”的大人们,连“和平”这两个简简单单的字都不懂,还没有一个小孩子的觉悟高呢!
和平就真的这么难吗?
简简单单的“和平”两字就这么难吗?恐怕不是,只是大人把和平两字看的太深奥了。
在我看来,只要以大帮小,就能够解决问题,把战争驱赶走,让和平到我们中间。让和平之花传到每一个国度,每一个人心中。让和平鸽飞到天空中,眷顾着我们,让我们的世界没有战争,处处都是和平,每一个人心中都是幸福。
再见,战争!
欢迎,和平!
让和平到你我心中!
你们觉得,我的提议怎么样呢?
作者:李雨霏
篇6:和平梦作文
当时上海北站已经成了战争的焦点,只有南站是离开的唯一通道。那天的南站人山人海、川流不息。
这时,火车“轰隆隆”地来了,人们争先恐后地上车,把火车挤满了,下面的人只好等下一辆火车了。突然,天空中出现了几架飞机。人们都惊恐地大喊:“跑,快跑,日本鬼子来了!”然后他们四处逃离。
几颗炸弹从天而降,把天桥炸塌了,从远处传来孩子的哭声,孩子哭着说:“妈妈,你们在哪里呀?”
上海火车南站现在是血流成河、横尸遍野,有个孩子看起来才两三岁左右,他惊恐地坐在铁路旁,很显然,他成为了孤儿。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该怎么生活啊?他还只是个孩子!
可恶的侵略者,你们放下武器吧!战争会让母亲失去了孩子,让妇女失去了丈夫,让孩子成为孤儿。
现在中国富强了,战争离我们也越来越远。让我们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让我们携手走进和平!
四年级学生 汪子睿
篇7:冯国璋 未竟“和平统一”梦
由于是代理总统,冯国璋只是草草发了份就职通电,既没有举行就职仪式,也没有发表就职演说。这固然会影响到世人对其治国方略的全面了解,但只要细心观察冯国璋就任代理总统前后的言行,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他谋求国家“和平统一”的不懈追求与努力。
老问题 新思维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大总统黎元洪避走东交民巷,行前发表通电,请冯国璋以副总统代行大总统职权。在冯国璋和段祺瑞等北洋首脑的武力围剿下,复辟闹剧仅仅12天就告平息了。完成使命后,冯国璋立即通电,请求黎元洪复职,并将“代理职权奉还黎大总统”。然而,黎元洪自觉引狼入室,做了张勋复辟的帮凶,羞愧难当,又连续通电拒绝复职。此时,北洋各路将领纷纷通电支持冯国璋就任代总统,段祺瑞虽不乐意,却也不便扫众兄弟之兴,于是顺水推舟,发电报“热情邀请”冯国璋尽快北上就职。
1917年8月1日,冯国璋抵达北京,受到首都各界的热烈欢迎。抵京当天,冯国璋就亲赴黎元洪私邸,劝其复职,而黎坚决不允。随后,他接连探访段祺瑞、徐世昌、王士珍,并派人入宫向溥仪问安。在得到北京各派势力的认可后,冯国璋才于8月6日通电全国,宣布就任代理大总统。
在就职通电中,冯国璋对段祺瑞及其僚属盛赞一番后,非常乐观地展望:“从此府院一体,内外同心,意见果不涉分歧,大局可渐臻统一。”意思很明白,他所期望实现的是全国政权的统一。
从尚武到修文
事实上,冯国璋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六年前,当辛亥革命爆发时,冯国璋还是一个坚定的保皇派,主张对南方革命党实施武力围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正在准备第四次秋操的冯国璋临危受命,统领清军第二军进攻武汉。正当冯国璋兵临孝感,准备分三路进攻武汉时,他的老上司袁世凯却示意他“慢慢走、等等看”。而清政府答应请袁世凯出山之后,袁才授意冯国璋加紧攻击武汉。开战不到一个月冯部就相继攻克汉口、汉阳,并打算乘胜进军武昌。此时,袁世凯正企图虚张南方革命党的声势逼迫宣统皇帝退位,于是立即打电话阻止了冯国璋的进军计划。
袁世凯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冯国璋的怀疑,他立即赶回北京,托人向隆裕太后启奏,请求拨给饷银400万两,保证独力平定“叛乱”。太后表示,400万两饷银一时难以筹划,但可先拨发3个月饷银,并准备临朝时召见冯国璋。不料袁世凯抢先一步见了太后,冯国璋独自平叛的计划也以流产告终。为确保胜利果实,袁世凯立即安排另一心腹段祺瑞前往汉口,替换了自行其是的冯国璋。
武汉一役,展示了冯国璋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但也让他看到了战争的巨大破坏力。适逢辛亥革命时期急剧的社会变革,各种西方政治学说广泛传播,冯国璋的政治思想也由革命初期的君主立宪逐步转向了民主共和。当禁卫军激烈反对清帝退位的时候,冯国璋以禁卫军总统的身份,说服了一万两千多人的禁卫军,成功平息了这场阻碍清帝退位的风波。此后,冯国璋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成为维护共和体制的中坚力量,这是后话。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冯国璋与张勋联合进攻南京。入城后,冯国璋严加约束部队,并规劝张勋停止烧杀。张不听劝告,冯遂逮捕四处为恶的张军数百人,一度引发冲突。同年年底,冯国璋接替政声不佳的张勋,就任江苏都督。
主政江苏期间,冯国璋推行现代军警、民政改革,扶持工商业,推广现代农业,鼓励发展新式学校,支持公共文化事业,一时间颇负声望。
尽管并不赞同国民党提倡的激进改革,但冯国璋对国民党人的评价甚高。1916年,在接受日本朝日新闻记者云山童子采访时,冯国璋曾公开评价国民党人“理想与热忱殊堪钦许”,表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宽阔襟怀。在冯国璋的治下,无论改良主义的进步党还是革命主义的国民党,只要遵纪守法都能自由活动,相安无事。毫无疑问,江苏经验为日后冯国璋的“和平统一”政策提供了政治样本。
在就职通电中,冯国璋特别强调只有“府院一体,内外同心”才可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在他看来,北洋政府内部的团结无疑是和平统一的先决条件。
为了促进北洋内部的团结,冯国璋可谓煞费苦心。他到北京后的第二件大事便是拜访老同学段祺瑞和王士珍。8月3日,冯国璋登门拜访,北洋三杰齐聚一堂。老同学促膝而坐,相谈甚欢。有记载说,冯国璋紧握着段祺瑞的手,说:“以后咱们再也没有什么府、院之争了。”随即,又对王士珍和段祺瑞说:“咱们三人从此要一条心,通力合作,在咱们三个人中间,无所谓总统、总理、参谋总长。”正如冯国璋所言,只要北洋三杰(尤其是冯段二人)团结一体,北洋军阀就可以避免分裂,而以北洋军阀的雄厚实力,只要“内外同心”,完成全国政权的统一应该不是问题。
然而,理想毕竟不等同于现实。尽管从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开始,王、段、冯三人就已经有了同窗之谊,此后又都投身袁世凯门下,为北洋集团建功立业,成为声名远播的北洋“龙、虎、豹”,但旗鼓相当的三个人却注定不能粘合到一块儿。
王士珍善操权谋,一度最受袁世凯的器重。但是,一直追随袁世凯的他,没有外放地方的经历,不仅没有稳定的政治见解,也未能培植起自己的政治派系。在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中,王士珍都扮演了复辟帮凶的角色,使自己的政治声誉大受损害。尽管段祺瑞赶走张勋后,依然“不计前嫌”让王士珍继续担任参谋总长,但此时其名望和地位显然已不及段祺瑞和冯国璋。
nlc202309021010
和王士珍一样,段祺瑞自视甚高,个性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不善与人交际。段祺瑞曾經外放做过江北提督,在独自处理军政事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念,同时也培植起了自己的政治团体(史称皖系军阀)。段祺瑞因“三造共和”而声望日隆,其政治势力集中在华北数省,重掌国务院之后几乎把持了北洋政权。
冯国璋在北洋三杰中年纪最长,又有秀才的功名,为人也相对持重,善于处理复杂的关系。民国建立后,冯国璋长期担任江苏督军,其政治势力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若单论军事实力,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相对段祺瑞的皖系军阀实力更为强大。但是,冯国璋在北京的力量相对薄弱,因而处处受段祺瑞掣肘。
摆在冯国璋面前的有三条道路:其一,和黎元洪一样,委曲求全,做段祺瑞“活动的盖印机器”。其二,挤垮段祺瑞,自己独揽大权。其三,争取府院地位对等,团结段祺瑞,实现北洋内部的精诚团结。
第一条道路,正是段祺瑞所期望的。但冯国璋不是黎元洪,在北上就职的同时,他还带来了两个师的总统卫队。因此,冯国璋是绝对不会甘心做盖章总统的。但第二条道路,同样走不通。冯国璋心里很清楚,北京不是南京,段祺瑞在北京周边的势力要比自己大得多,想挤垮段祺瑞简直是难上加难。于是,冯国璋上任伊始就选择了第三条道路。
一开始,冯段两人互相迁就,表面上看北洋集团确实是一团和气。冯国璋做了总统后,表示尊重责任内阁制,对于段用人行政和决策的决定都不干涉,段对冯在态度上也比对黎好得多,自1917年10 月8 日起,每天派一位官员向总统报告政情。
但事实上,北洋三杰各有矛盾,根本无法团结成“一体”。由于冯国璋和段祺瑞的统一策略背道而驰,随着南北矛盾的激化,冯段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北洋三杰刚刚营造起来的“和谐气象”很快就成了过眼云烟。
矢志不渝 死有遗憾
武力驱张之后,段祺瑞以“三造共和”功臣自居,独揽军政大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于是孙中山以维护《临时约法》为号召,联络海军总长程壁光及西南军阀于1917年 9月在广州建立了与北京政府对峙的护法军政府。
面对孙中山的挑战,段祺瑞决定诉诸武力,对南方发起军事讨伐。10月6日,护法战争爆发。
正当段祺瑞全力对南方用兵之际,冯国璋却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政策,即保持西南各省军阀割据现状,以换取他们对北京中央政权的承认,保持中国名义上的统一。为了实现“和平统一”的目的,冯国璋密遣其婿陈之骥赴湘,运动王汝贤、范国璋联名通电主和。随后,又指使“长江三督”联名要求停止湖南战争。
由于冯国璋的运动,段祺瑞征讨南方的战争彻底失败。11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辞去陆军总长职务,22日辞去国务总理职务。段祺瑞辞职后,冯国璋立即启用赞成“和平统一”政策的老同学王士珍,命其接替段祺瑞担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职务。11月25日,冯国璋发布“弭战布告”,要求南北两军“于军事上先得各方之结束,于政治上乃徐图统一之进行。”冯国璋的“和平统一”政策暂时占了上风。
段祺瑞辞职后,并不甘心“武力统一”的失败。他一面组织督军团天津会议,鼓吹对南方继续用兵,一面又勾结奉系张作霖派兵入关,威胁京畿。此时,冯国璋在北京的总统卫队只有两个师,深感力量单薄,只能寄希望于南北和谈早日成功。然而此时,孙中山坚持护法,反对南北调和,西南军阀又玩弄两面派手法,一面响应停战和谈,一面又讨好孙中山,表示坚决护法,终致和平谈判收效甚微。
12月15日,迫于督军团的压力,冯国璋任命直隶督军曹锟、山东督军张怀芝分别为第一、二路军总司令南下伐湘。12月18日任命段祺瑞为参战督办,皖系干将段芝贵为陆军总长,皖系重掌中央军事指挥大权。1918年1月中旬,护法战争重燃战火。段祺瑞武力统一的主张再度喧嚣尘上,而冯国璋在北京则陷入空前孤立。
1月26日,冯国璋借出京“巡视”为名,率领1000余名卫队,企图赴南京与李纯等人商讨反段大计。段祺瑞察觉以后,立即电告安徽督军倪嗣冲,务必阻止冯前往南京。冯国璋抵达蚌埠后,倪嗣冲毫不隐晦地说:“你若回北京,我可以放行,若去南京,我便扣留你在此。”冯国璋只得折回北京。
回到北京后,冯国璋被迫宣布讨伐令,派曹锟、张怀芝、张敬尧率军进犯湖南,并于2月上旬下“罪己布告”,以此缓和与段祺瑞的紧张关系。
3月23日,冯国璋不得不复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武力统一”的政策又占了上风。
然而,冯国璋同样不甘心失败。他利用自己直系首领的地位,暗示曹锟、吴佩孚率兵南下“适可而止”,以“恢复湘省为止”。结果,在攻占湖南以后,任段祺瑞如何笼络,曹吴二人均不上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最终收效甚微。
随后,段祺瑞再以高官厚禄引诱曹锟、吴佩孚。冯国璋担心曹锟再次受骗,派陆建章赴天津说服曹锟,放弃南征。结果陆建章在天津被段祺瑞的亲信徐树铮诱杀。至此,冯段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1918年冯国璋退职以后,仍然坚持“和平统一”的主张,为弥合直皖矛盾,争取全国和平统一而四处奔走,呼吁各地军阀“化除轸域,和平统一”。
1919年12月28日,冯国璋因伤寒在北京逝世。人之将死,冯国璋口授遗言给徐世昌总统:“和平统一,身未及见,死有遗憾,希望总统一力主持,早日完成。”他至死仍不能释怀的依然是国家的和平统一。
篇8:以和平为话题的作文:战争与和平
今天我从电视上看见了以前美国攻打伊拉克当时的情景:一颗颗子弹向着伊拉克军队呼啸而来,射向伊拉克军队的火箭弹也不计其数,伊拉克人在枪林弹雨中痛苦地死去。那血肉横飞的情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伊拉克军人不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们的亲人也遭了殃,只要他们一出去,就有可能被美军给击毙。
美国为了抢占伊拉克的石油,成为西方强国,就天天攻击伊拉克,让伊拉克人天天提心吊胆地,生怕被美军抓走。如果让美国选择和平还是战争,我能肯定地说:“是战争!”美军用新式武器攻打着伊拉克。美军不会受伤,受伤的是伊拉克。
为什么现在每一个国家总统都有没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呢?这正是因为他们喜欢战争,不爱好和平,他们没有生命危险,是因为他们的人民用生命保护着他们。而国家总统却不懂人民为他们付出了多少。我希望天下的人都是爱好和平,讨厌战争的人。这样的话,世界的仇人全会变成朋友,不要跟人家吵个到底,我更希望全世界的每一位总统也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这样,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第四次、第五次让我们用行动去唤醒还在沉睡的人们吧!
篇9:初三作文:和平作文素材
斯坦利?威廉斯在美国黑社会中曾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就是他创立了令洛杉矶人谈之色变的黑帮组织“克里斯普”。如今,因犯杀人罪而被判死刑的威廉斯已经蹲了的监狱。也许是良心发现,威廉斯近年来开始现身说法,劝告青少年不要涉足黑社会。瑞士联邦议会议员马里奥?费尔提名他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让威廉斯自己都大感意外。费尔说,他之所以提名威廉斯,是因为他了解到,威廉斯参与创建的一个反黑社会犯罪的网站“街头和平网上计划”在瑞士的索马里年轻移民中有相当大影响。该网站同时向其他5个国家的青少年提供反暴力犯罪的咨询服务。此外,威廉斯还著书劝告青少年不要误入歧途,并将卖书所得捐给了反黑社会犯罪的团体和机构。
威廉斯的简历上血债累累,1979年,在洛杉矶杀害了一名年仅17岁的超市服务员,不久,在一家汽车旅馆行窃时杀害了华裔移民一家3口。1981年,威廉斯被判死刑。由于美国死刑的司法程序烦琐复杂,威廉斯在狱中等待死刑执行已经整整20年。也许是良心发现,他开始在狱中著书,告诫青少年不要步自己的后尘。在最新完成的《铁窗生涯》一书中,也流露出深深的悔意。虽然劣迹斑斑的威廉斯不可能获奖,但有人提名就是无上的荣光,从中可以看到人们痛恨暴力,渴望和平与友爱的真诚之心。
篇10:呼唤和平作文
隐隐约约中我听见,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在我的记忆中,勾勒出悲惨的“南京大屠杀”的画面;浮现出“火烧圆明园”的景象;描画出惨不忍睹的“九八一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驻扎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附近柳条湖的一段铁路,反诬是中国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八一事变”。
不屈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日军进攻黑龙江嫩江桥时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与敌人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在东北军民的打击下,日军一度被迫撤退。嫩江桥抗战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渴望和平的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各国人民和平的象征。但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第二次大战又是为何而起?
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的老子说过: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然谈为上。乐杀人者,则不志于天下。
难道说那一场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也是“不得已”吗?那些丧失心病的日军还在南京集体枪杀中国平民,这就是“乐杀人者,则不志于天下”吧!
我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何为中国人所需?——是和平,不是战争。是安宁,不是战争。是幸福,不是战争。
战争与和平,我们毅然选择和平。和平,是安宁的基础;和平,是幸福的来源。
我们渴望和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渴望和平,全球人的渴望和平。
耸立在联合国中部花园内的是1988年卢森堡赠送给联合国的.一宏伟雕塑——“打结的手枪”。枪管被打上一个结,扭成麻花状,这一雕塑的含义很明白:那就是制止战争,禁止杀戮。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人们渴望和平;在和平安宁的时代,我们享受和平。是的,和平,是千千万万条生命的呼唤;不错,和平,是是一波又一波战争的结束。——我们渴望和平。
当和平鸽飞向天空的时候,是中华人民激动人心的时候,是世界同胞心情奋激的时候是世界每一个灵魂充满希望的时候。
和平,是全球六亿多人的梦想,让我们续写和平的历史吧!
篇11:冯国璋的和平统一梦
入主总统府,冯国璋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但是,他脚下的路却荆棘密布:放眼全国,清王朝土崩瓦解形成的军阀割据局面依然如故;而北洋政府内部,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群龙无首,已经逐步分化,以冯国璋和段祺瑞为中心形成了直系和皖系军阀;而民国初年的政治乱象,尤其是袁世凯、张勋接连复辟帝制,使刚刚发轫的共和政体遭受严重打击,帝制与共和之争仍困扰着时局纷乱的中国。
自1917年8月正式代理总统职务到1918年10月卸任,冯国璋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前后不过一年零两个月。由于是代理总统,冯国璋只是草草发了份就职通电,既没有举行就职仪式,也没有发表就职演说。这固然会影响到世人对其治国方略的全面了解,但只要细心观察冯国璋就任代理总统前后的言行,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他谋求国家“和平统一”的不懈追求与努力。
老问题 新思维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大总统黎元洪避走东交民巷,行前发表通电,请冯国璋以副总统代行大总统职权。在冯国璋和段祺瑞等北洋首脑的武力围剿下,复辟闹剧仅仅十二天就告平息了。完成使命后,冯国璋立即通电,请求黎元洪复职,并将“代理职权奉还黎大总统”。然而,黎元洪自觉引狼入室,做了张勋复辟的帮凶,羞愧难当,又连续通电拒绝复职。此时,北洋各路将领纷纷通电支持冯国璋就任代总统,段祺瑞虽不乐意,却也不便扫众兄弟之兴,于是顺水推舟,发电报“热情邀请”冯国璋尽快北上就职。
1917年8月1日,冯国璋抵达北京,受到首都各界的热烈欢迎。抵京当天,冯国璋就亲赴黎元洪私邸,劝其复职,而黎坚决不允。随后,他接连探访段祺瑞、徐世昌、王士珍,并派人入宫向溥仪问安。在得到北京各派势力的认可后,冯国璋才于8月6日通电全国,宣布就任代理大总统。在就职通电中,冯国璋对段祺瑞及其僚属盛赞一番后,非常乐观地展望:“从此府院一体,内外同心,意见果不涉分歧,大局可渐臻统一。”意思很明白,他所期望实现的是全国政权的统一。
此时,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但不同的政治家有不同的统一之道。段祺瑞挟北洋军力以自重,蔑视南方军阀和革命势力,主张“武力统一”,彻底消灭北洋以外的敌对力量。实力不济的孙中山则联合西南军阀,与北洋政府唱对台戏,其内心想的依然是武力统一。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作为北洋实力派、直系军阀首脑,冯国璋却与段祺瑞、孙中山完全不同——坚决主张在法律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
从尚武到修文
事实上,冯国璋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六年前,当辛亥革命爆发时,冯国璋还是一个坚定的保皇派,主张对南方革命党实施武力围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冯国璋临危受命,统领清军第二军进攻武汉。正当冯国璋兵临孝感,准备分三路进攻武汉时,他的老上司袁世凯却示意他“慢慢走、等等看”。而清政府答应请袁世凯出山之后,袁才授意冯国璋加紧攻击武汉。开战不到一个月,冯部就相继攻克汉口、汉阳,并打算乘胜进军武昌。此时,袁世凯正企图虚张南方革命党的声势,逼迫宣统皇帝退位,于是立即打电话阻止了冯国璋的进军计划。
袁世凯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冯国璋的怀疑,他立即赶回北京,托人向隆裕太后启奏,请求拨给饷银400万两,保证独力平定“叛乱”。不料袁世凯抢先一步见了太后,冯国璋独自平叛的计划也以流产告终。为确保胜利果实,袁世凯立即安排另一心腹段祺瑞前往汉口,替换了自行其是的冯国璋。
武汉一役,展示了冯国璋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但也让他看到了战争的巨大破坏力。在进攻汉口的时候,革命军退守市区,依托民房进行巷战,交战最终引发了一场大火,延烧整整三昼夜,昔日繁华的汉口镇化为一片焦土。
适逢辛亥革命时期急剧的社会变革,各种西方政治学说广泛传播,冯国璋的政治思想也由革命初期的君主立宪逐步转向了民主共和。当禁卫军激烈反对清帝退位的时候,冯国璋以禁卫军总统的身份,说服了一万两千多人的禁卫军,成功平息了这场阻碍清帝退位的风波。此后,冯国璋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成为维护共和体制的中坚力量,这是后话。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冯国璋与张勋联合进攻南京。入城后,冯国璋严加约束部队,并规劝张勋停止烧杀。张不听劝告,冯遂逮捕四处为恶的张军数百人,一度引发冲突。同年年底,冯国璋接替政声不佳的张勋,就任江苏都督。
主政江苏期间,冯国璋推行现代军警、民政改革,扶持工商业,推广现代农业,鼓励发展新式学校,支持公共文化事业,一时间颇负声望。 江苏地处南北交通要冲,经济文化发达,社会思想非常活跃。治理江苏的四年时间里,冯国璋与梁启超、张謇等人过从甚密,也深受他们的影响,坚信改良主义,提倡实业救国。
尽管并不赞同国民党提倡的激进改革,但冯国璋对国民党人的评价甚高。1916年,在接受日本朝日新闻记者云山童子采访时,冯国璋曾公开评价国民党人“理想与热忱殊堪钦许”,表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宽阔襟怀。在冯国璋的治下,无论改良主义的进步党还是革命主义的国民党,只要遵纪守法都能自由活动,相安无事。毫无疑问,江苏经验为日后冯国璋的“和平统一”政策提供了政治样本。
府院一体,内外同心
在就职通电中,冯国璋特别强调只有“府院一体,内外同心”,才可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在他看来,北洋政府内部的团结无疑是和平统一的先决条件。
为了促进北洋内部的团结,冯国璋可谓煞费苦心。他到北京后的第二件大事便是拜访老同学段祺瑞和王士珍。冯国璋紧握着段祺瑞的手,说:“以后咱们再也没有什么府、院之争了。”随即,又对王士珍和段祺瑞说:“咱们三人从此要一条心,通力合作,在咱们三个人中间,无所谓总统、总理、参谋总长。”正如冯国璋所言,只要北洋三杰(尤其是冯段二人)团结一体,北洋军阀就可以避免分裂,而以北洋军阀的雄厚实力,只要“内外同心”,完成全国政权的统一应该不是问题。
然而,理想毕竟不等同于现实。尽管从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开始,王、段、冯三人就已经有了同窗之谊,此后又都投身袁世凯门下,为北洋集团建功立业,成为声名远播的北洋“龙、虎、豹”,但旗鼓相当的三个人却注定不能粘合到一块儿。
摆在冯国璋面前的有三条道路:其一,和黎元洪一样,委曲求全,做段祺瑞“活动的盖印机器”。其二,挤垮段祺瑞,自己独揽大权。其三,争取府院地位对等,团结段祺瑞,实现北洋内部的精诚团结。第一条道路,正是段祺瑞所期望的。但冯国璋不是黎元洪,在北上就职的同时,他还带来了两个师的总统卫队。因此,冯国璋是绝对不会甘心做盖章总统的。但第二条道路,同样走不通。冯国璋心里很清楚,北京不是南京,段祺瑞在北京周边的势力要比自己大得多,想挤垮段祺瑞简直是难上加难。于是,冯国璋上任伊始就选择了第三条道路。
一开始,冯段两人互相迁就,表面上看北洋集团确实是一团和气。冯国璋做了总统后,表示尊重责任内阁制,对于段用人行政和决策的决定都不干涉,段对冯在态度上也比对黎好得多,自1917年10 月8 日起,每天派一位官员向总统报告政情。但事实上,北洋三杰各有矛盾,根本无法团结成“一体”。由于冯国璋和段祺瑞的统一策略背道而驰,随着南北矛盾的激化,冯段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北洋三杰刚刚营造起来的“和谐气象”很快就成了过眼云烟。
和平统一VS武力统一
武力驱张之后,段祺瑞以“三造共和”功臣自居,独揽军政大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于是孙中山联络海军总长程壁光及西南军阀于1917年 9月在广州建立了与北京政府对峙的护法军政府。面对孙中山的挑战,段祺瑞决定诉诸武力,对南方发起军事讨伐。10月6日,护法战争爆发。
正当段祺瑞全力对南方用兵之际,冯国璋却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政策,即保持西南各省军阀割据现状,以换取他们对北京中央政权的承认,保持中国名义上的统一。由于冯国璋的运动,段祺瑞征讨南方的战争彻底失败,被迫辞去陆军总长和国务总理职务。冯国璋启用赞成“和平统一”政策的王士珍,接替段祺瑞担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冯国璋发布“弭战布告”,“和平统一”政策暂时占了上风。
段祺瑞并不甘心“武力统一”的失败,他一面组织督军团天津会议,鼓吹对南方继续用兵,一面又勾结奉系张作霖派兵入关,威胁京畿。此时,冯国璋深感力量单薄,只能寄希望于南北和谈早日成功。然而此时,孙中山坚持护法,反对南北调和,西南军阀又玩弄两面派手法,一面响应停战和谈,一面又讨好孙中山,表示坚决护法,终致和平谈判收效甚微。
迫于督军团的压力,冯国璋任命直隶督军曹锟、山东督军张怀芝分别为第一、二路军总司令南下伐湘。12月18日任命段祺瑞为参战督办,皖系干将段芝贵为陆军总长,皖系重掌中央军事指挥大权。1918年1月中旬,护法战争重燃战火。段祺瑞武力统一的主张再度喧嚣尘上,而冯国璋在北京则陷入空前孤立。
1月26日,冯国璋借出京“巡视”为名,率领1000余名卫队,企图赴南京与李纯等人商讨反段大计。段祺瑞察觉以后,立即电告安徽督军倪嗣冲,务必阻止冯前往南京。冯国璋只得折回北京。回到北京后,冯国璋被迫宣布讨伐令,派曹锟、张怀芝、张敬尧率军进犯湖南,并于2月上旬下“罪己布告”,以此缓和与段祺瑞的紧张关系。
3月23日,冯国璋不得不复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武力统一”的政策又占了上风。然而,冯国璋同样不甘心失败,他暗示曹锟、吴佩孚率兵南下。结果,在攻占湖南以后,任段祺瑞如何笼络,曹吴二人均不上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最终收效甚微。随后,段祺瑞再以高官厚禄引诱曹锟、吴佩孚。冯国璋担心曹锟再次受骗,派陆建章赴天津说服曹锟,放弃南征。结果陆建章在天津被段祺瑞的亲信徐树铮诱杀。至此,冯段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1918年8月,新国会成立,段祺瑞掌控下的安福系成为第一派系。9月,在段琪瑞的操纵之下,新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新任总统,冯国璋被名正言顺地赶下了台。冯国璋退职以后,仍然坚持“和平统一”的主张,为弥合直皖矛盾,争取全国和平统一而四处奔走,呼吁各地军阀“化除轸域,和平统一”。
相关文章:
满分作文:呼唤和平02-11
爱心与和平作文02-11
和平初三作文02-11
初中作文:呼吁和平02-11
生产新员工培训02-11
病案首页信息系统02-11
教师工资待遇逐步提高 两年调整一次02-11
氯碱工业逐步实现了绿色化02-11
分层分类逐步做好新农村规划建设02-11
逐步回归方法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