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缺陷报告制度(通用13篇)
篇1:护理安全缺陷报告制度
主动报告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制度
(一)不良事件定义
指在护理工作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减少差错或事故这种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所以现以护理不良事件来进行表述。
(二)上报范围
1.可疑即报:只要护士不能排除事件的发生和护理行为无关就报。
2.濒临事件上报:有些事件虽然当时并未成伤害,当再次发生同类事件的时候,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也需要上报。
(三)上报流程
1.一般不良事件:当事人应立即口头报告护士长,并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24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护士长签字后3日内上报护理部。
2.严重不良事件:当事人应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或总值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降至最低,必要时组织进行全院多科室的抢救、会诊等工作,同时汇报主管院领导、医务部、护理部,重大事件应立即上报。当事科室应在8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护理部于抢救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
(四)结果分析 不良事件上报后,由护理部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每月对上报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严格实施,消除护理隐患及缺陷。
(五)免罚及奖励
1.对于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科室或责任人,根据给病人造成的后果,经护理部讨论减轻或免于处罚。
2.对不良事件首先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科室或个人给予奖励。对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非责任护士给予奖励。
篇2:护理安全缺陷报告制度
一、在护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护理服务职业道德。
二、各护理单元有防范处理护理缺陷、纠纷的预案,预防缺陷、事故的发生。
三、各护理单元应建立护理缺陷登记本,及时据实登记病区的护理缺陷。
四、发生护理缺陷、事件后,要及时上报,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由于缺陷、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
五、发生缺陷、事故后,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造成缺陷、事故的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六、发生护理缺陷后的报告时间:凡发生缺陷,当事人应立即报告值班医师、科护士长和科主任。由科护士长当日报护理部,并交书面报表。
七、各科室应认真填写护理缺陷报告表,由本人登记发生缺陷的经过、原因、后果,及本人对缺陷的认识。护士长应对缺陷及时调查研究,组织科内讨论,护士长将讨论结果及处理意见1周内连报表报送护理部。发生严重的失误、事故,科护长应立即向科主任、护理部汇报。
八、对发生的护理缺陷,组织护理缺陷鉴定委员会对事件进行讨论,提交处理意见;缺陷造成不良影响时,应做好有关善后工作。
九、发生缺陷后,护士长对缺陷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应做认真的分析,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并且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定期对病区的护理安全情况分析研讨,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
十、发生护理缺陷、事故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按情节轻重给予处理。
十一、护理事故的管理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参照执行。
习水县马临工业经济区卫生院
篇3:护理缺陷分析及护理安全管理
1 临床资料
2008年我院共上报护理缺陷和护理缺点登记表105份, 其中轻度缺陷39份, 中度缺陷46份, 重度缺陷为0, 护理缺点20份。经护理部核实认定后, 与用药有关的护理缺陷是38件, 占总护理缺陷比例44.7%, 其他缺陷依次为:标本采集用错试管或采血量不够、病情观察巡视不到位、操作不规范、告知和健康指导欠缺、未按医嘱执行、处理电子医嘱不熟练、皮肤评估不认真等。护理缺点20件, 均未给患者实施, 未造成后果。
2 护理缺陷结果分析
2.1 护理缺陷的构成
通过以上护理缺陷分析汇总, 我们发现给药缺陷发生最多, 由此可以看出在所发生的缺陷中, 绝大部分与用药有关。
2.2 护理缺陷分布科室及发生时间
结果显示:临床护理缺陷多发生在护理人员比较紧张、工作量比较大的科室, 内外科无差别, 而且发生时间多在夜班、节假日及周末休息日。
2.3 护理缺陷易发生的人群
新护士群体 (年资在1年~3 年) 、老护士群体 (年资在28年~30年) 。
3 护理缺陷的原因分析
3.1 给药错误占比例大的原因:
(1) 管理方面的因素是指由于管理制度建立的不足, 制度实施和监督力度不够, 业务培训不到位, 设备物资管理不善, 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等组织管理因素[1]。在我院给药错误与管理方面的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我院的护理管理者对缺陷的认识及管理均不到位, 由于认识欠缺, 在管理制度和流程上较滞后, 不便于临床护士操作。 (2) 整体护理落实不到位, 仍以功能制的方法配液操作为主, 不注重巡视和告知。 (3) 个别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 仅凭印象办事。 (4) “三查十对”执行不认真。 (5) 交接班制度执行不严格, 口头交接易造成遗忘, 床头交接落实不到位。 (6) 执行医嘱不规范, 不规范的医嘱不及时与医生沟通。 (7) 不能够正确执行用药时间, 如Bid输液。 (8) 不采用两种以上的有效方法确认患者。
3.2 其他类型缺陷原因分析:
(1) 新护士专业知识相对欠缺, 经验少; (2) 老护士自身素质差, 凭印象办事; (3) 重要告知不到位, 健康宣教指导欠缺; (4) 违反操作规程, 例如提前配好液挂在病房等; (5) 对老年患者, 特殊患者、危重患者评估不到位, 无特殊防范措施; (6) 工作流程不合理。
4 针对护理缺陷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4.1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护士自身修养, 采取请专家讲座、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和院内强化培训等方式, 让护士增长知识和技能。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意识: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认真学习《护士条例》, 并以《护士条例》要求作为行为指南, 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 让全院护士知法、懂法、守法, 严格执行诊疗护理常规, 正确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4.2 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将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 取得他们的配合。建立护理安全监督机制, 实行护理部→护士长→科室质控护士的三级护理管理制度, 层层把关。加强护理管理, 采取护士长夜间值班、节假日及双休日轮班制, 加强薄弱环节的质量监控。
4.3 护理管理者应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发挥护士的个人潜能, 关心和爱护护士, 为护士尽可能营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针对管理因素进行流程再造, 我院引进摆药机, 按顿集中摆药, 杜绝了整盒发放药物的错误;成立了配液中心, 集中配液, 减少了护士配液差错。
5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中, 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必须重视护理安全管理, 任何一细小环节的失误均可造成护理缺陷的发生,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害。所以护理工作是一切治疗的终结, 是防范的最后底线, 有着为相关医疗活动最后把关的极为重要的职责。同时护理安全管理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影响到护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加强护理安全的管理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4:护理安全缺陷报告制度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制度缺陷
因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缺陷,导致了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差。信息是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其价值的大小,受时效性影响很大,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很高。然而,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采取的是定期报告制度,即企业要编制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报表,并且,对报送时间要求过于宽限,特别是年报在会计年度终了后的4个月内报出就算是及时,然而4个月的时间经济形势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用这样的会计信息,其后果是无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甚至使决策失误。
二是会计信息的广泛性不足。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财务会计报告对无形资产的反映不够充分。报告对那些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正面效益,但没有取得相应权利和保护的资源,以及人才资源等反映不够充分。其次对风险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披露不足。第三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作的努力和结果没有体现。第四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企业职工的素质等没有反映。
三是会计信息提供方式的局限性。会计信息的提供一直是以会计报表和报表附注的形式进行,无论什么性质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也无论提供给什么单位和部门,都是相同的报表格式和报表项目;报表附注所要求列示的项目也是固定的大类,都是围绕着编制基础、遵循准则的情况、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确定、或有和承诺事项等进行的说明。这种相同的信息提供模式,忽略了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和使用上的差别,使一些信息对部分使用者无用,也会出现部分信息使用者感到信息量不足,会计信息的总体有用性降低,价值下降。
四是会计信息计量单位过于单一。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部分是会计报表,而报表中所有栏目的任何一个项目都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表示的数据。从这些数据中无法看出资产的数量,只能看出资产的价值,这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对资产的管理情况,是否经常有存货积压,是否有大量的固定资产闲置等情况都无法掌握。
五是财务会计报告的计量基础缺乏统一性。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数据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量得到的数据,而现金流量表中的各项数据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计量得到的数据。这样一方面增大了会计报表的编制难度,造成了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另一方面,使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量得到的数据与企业的真实收益情况有差距,甚至是很大的差距,造成企业的会计利润与其真实收益不相符的现象。
二、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建议
一是缩短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时间,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建议一方面将会计报告的报送期缩短。将报送期最长控制在15天之内,因为现在大多数都实行会计电算化,账户数据转化已由计算机来完成,会计人员账务处理一结束,计算机就可以自动生成报表。另一方面是改变报告形式,将原来的纸质载体报告改为通过网络报送,提高报告的时效性。
二是调整报告构成要素,扩大披露范围,减少会计信息的片面性。完整的会计信息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所形成的一切财务性和非财务性信息。应增加对报表有关数据分析和定性分析内容、非财务指标、增加一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正面影响,但没有取得相应权利和保护资源等方面的反映,还应增加更多关于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财务信息,并加强对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等内容的披露。
三是建立财务报告体系,增强报告的针对性,满足会计信息的个体化需求。建议建立由统一报告和简化报组成的报告体系。信息提供者对政府和宏观调控部门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可以使用统一格式、固定项目和确定范围的统一报告模式,为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可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和要求确定提供方式、项目和内容,如选择简化报告形式。
四是财务报告中增加实物计量指标,全面科学地反映会计信息。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数据中只能看出资产的价值,无法看出资产的数量。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掌握报告主体对资产的管理情况,看不出报告主体在管理中存在的隐患,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决策。因此,建议财务报告引入重要资产的实物计量指标,将货币金额和实物数量一并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使决策者的决策更加科学与准确。
五是统一报告各项目数据的计量基础,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权责发生制的运用有利于企业进行纳税计算,避免偷税漏税等情况发生,但不利于报表的编制,使报表编制难度加大,容易使报告编制者不按规程操作,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应该统一财务报告数据的计量基础,且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编制,企业的会计利润与企业的真实收益相一致,使信息使用者更加容易作出科学决策。
篇5: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各科室对发生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I级警告事件、II级不良后果事件应立即(2小时)电话上报相关职能部门;III级未造成后果事件、IV级隐患事件要求在48小时内上报护理部。
2、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减少给患者造成的伤害。
3、护士长及时评估对患者造成的伤害的程度,积极组织治疗护理。
4、护士长应及时组织科室人员对I级警告事件、II级不良后果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整改。
5、建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激励机制,鼓励护士积极上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实行非惩罚性报告。
6、利用多种途径:电话、短信、书面、网络等便于护理人员报告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篇6:护理病案控制制度缺陷管理
体温单常存在的问题:
1、体温单中的病人科别、年龄、床号未按要求书写的;用笔颜色错误,楣兰缺项、漏项
2、体温单40C线上要求的手术、分娩转科、死亡等未标记,即:病人住院期间各项活动描述不正确(病人住院活动记录在42线下红线顶格注明);
3、体温单每项每一日日期栏表述不正确的;
4、未正确记录手术日数等;
5、体温、脉搏连线不正确的、遗漏记录T P R BP 大便次数 药物过敏名称;
6、请假、外出、拒测病人没有记录或记录不正确的(请假记录于35线下,假条存放于病历中);
7、体温、脉搏绘制不标准的;
8、高热病人38.5C以上,未按要求进行三测(每天6次),高热处理降温后体温单未标记或特护单无降温后的体温记录;
9、尿、便一栏书写错误的或与实际不符的;
10、体温单的液体出入量记录与医嘱、护理记录单不符的;
11、入院当日及其后缺血压、体重记录的;
12、药物过敏,体温单底栏及入院评估单无记录;
13、有涂改、刀割、粘贴、涂黑的;
(二)医嘱单常存在的问题:
1、医嘱单有涂改、刀割、粘贴、涂黑的;
2、医嘱单楣栏缺项、错项的;
3、医嘱单未正确签署执行、核对日期、时间和姓名的;
4、医嘱转抄字迹不清晰、护士签名不清晰、不工整的;
5、医嘱单护士未签全名或字迹不清晰、不工整的;
6、医嘱单药物过敏试验无签名,无阴阳性标识、或标识错误的;
7、执行医嘱过程中,执行与核对不及时或签字不及时的;
8、医嘱的执行时间与医生下达时间不符的;
9、试敏阳性(如:破伤风阳性)无脱敏肌注医嘱或执行不签字的;
10、医嘱单的排序混乱的;
11、临时医嘱无执行时间及执行人签名;
12、临时医嘱未按要求执行的;
13、输液卡签名不及时、药名、姓名不签全名。
14、输液执行卡无配药、核对者签名;
(三)护理记录单常存在的问题:
1、无执照护士及实习生书写的各项记录及治疗执行签名后,带教老师未签名或学生代老师签名;
2、电脑打印护理记录单后,护士未能及时手写签字的;
3、抗菌素皮试无结果或无两人签名、初始静点时,护士未按规定看护15—30分钟的;
4、入院首次护理记录未按要求记录(性别、年龄、入院病因、入院时间、护理体查、主要的治疗、饮食要求、护理要点、所实施的护理措施、健康宣教、下班需重点观察的内容);
5、各项护理操作(插胃管、导尿、上呼吸机、灌肠、卧气垫床等无记录);
6、未总“日间小结”或“24小时总结”;
7、新病人特护单未按要求记录(首次24小时连续记录);
8、病危病人、截瘫病人或因病情需绝对卧床病人,每班未记录皮肤及卧位;医嘱开卧床休息或绝对卧床休息的,必须要记录皮肤及卧位;
9、重要的、特殊的治疗、用药,无记录;无执行或用药后效果反馈记录的。(止血、强心、止痛等);
10、院外压疮除详细记录外,处理后无转归记录(每天、每班均记录);
11、病重患者无病情记录的;
12、专科病人无专科情况记录。(泌尿外科的尿液量、性质)记录患者专科疾病特点及阳性体征;
13、在院患者无健康宣教与专科疾病指导及无评估、无记录或有记录无患者签字的;
14、各种引流记录描述缺项的;
15、护理记录单诊断与实际不符的;
16、病人尿、便未有化验单又缺乏特殊记录的;
17、住院病案首页无责任护士签名的;
18、护理记录无连续性、无效果的;
19、护理记录单的排序混乱或不排的;
20、护理记录中生命体征缺项或记录有错别字的;
21、执行护理操作前无沟通告知或有沟通但无沟通告知记录的;
22、患者存在安全隐患,护士未行告知且无记录及告知单的;23、24、护理记录单中缺少日期、时间记录的;
25、有病情变化没有及时的客观记录;
26、护理措施及效果与实际不符的;
27、频次未按要求记录的;
28、护理记录单无排序或排序混乱的;
29、手术病人当日及3日内均无病情观察记录; 30、有护理措施但无效果描述的;
31、有特殊检查、治疗、用药及护理但无患者知情同意书的;或有知情同意书我,但患者不明确的;
32、病人请假、外出、拒绝检查及治疗无护理记录(原因及具体时间)未保
留相应证据的;
33、缺少急症护理记录的(指在院的二、三级病人突然出现病情变化的);
34、手术记录(按手术记录书写要求):填写内容有缺项、错项的 ;清点过程无二人核对的;无签名或未签全名的;有涂改、刀割、粘贴、涂黑的;用笔颜色错误的;手术病人未有沟通记录、34、危重患者记录:未按要求记录生命体征的;出入量记录不准确、或计算有误的,有病情变化没有客观记录的;病情记录、护理措施及效果与实际不符的;未体现专科特点 ;未使用医学术语、用词不当的,特殊检查用药,治疗护理等无患者知情同意书或不规范的;未记录各种引流液的性质、量及管道通畅的;未签全名或字迹潦草的 二|护理病案二级缺陷:
对护理病历中存在以下重大缺陷之一者,一律扣
1、执行医嘱时,非抢救患者,未见书面医嘱,即执行口头医嘱(临时、长期)的;
2、提示医嘱未有或未签字的;
3、当班未完成 首次护理记录;
4、新病人未完成入院宣教及无家属签名;
5、对错误医嘱仍执行或核对签名;
6、在病历中模仿他人或代替他人签名的;
7、护理记录与病情严重不符;
8、急诊记录不及时、缺乏规范、统一性的;
9、门诊护理病案缺乏规范性管理的;
10、输全血或成份输血无两人核对及签名(交叉配血、血型)的;无输血情况记录的;或缺少输血相应条形码等材料按规定粘贴或保存的。
11、手术室无送标本记录;无术前、术中、术后清点记录的;
12、手术室内输血,有关输血材料未能及时返病历储存的;无输血记录及登记的;
13、手术室缺少手术抢救护理记录;
14、手术室与各临床科室行病人交接但未有交接记录及签字的(不得出现代签);
15、院外压疮入院评估单及特护单第一次未详细记录;
16、打印的护理文件不及时、不清晰,及未能及时签字的,属于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意识;
17、病情变化危及生命,未告病危等未及时记录;
18、抢救病人后未在6小时内补记护理记录;
19、病危病人未按要求每班记录病情;时间记录未具体到小时分钟的;或有危重医嘱无记录的; 20、患者死亡前经过抢救但缺死亡前抢救记录;
21、缺死亡记录或出院记录;
22、病历记录原则性错误;
23、缺整页病历记录造成病历不完整;
24、值班期间,不认真管理,缺乏责任心造成病案或病案任何一项丢失的、无故转借的;
篇7:护理缺陷报告
护理缺陷报告、讨论分析和管理制度
1、发生缺陷后,首先要积极采取抢救措施,严重的缺陷、事故要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及院长办公室。
2、发生严重缺陷、事故后,相关的各种记录、检查报告及药品器具均要妥善保管,不得擅自采用涂改、销毁、藏匿、转移等方式来改变其原貌,患者标本保留,以鉴定,有意违反规定者要追究相应的行政、刑事责任。
3、各科室设有缺陷、事故登记本,由当事人登记事实经过、原因及后果,责任性缺陷除及时向护士长汇报外,并于3天内提交书面材料交护理部。
4、根据缺陷、事故的性质与情节,护士长要于事故发生后1—2天内,缺陷发生后7天内,组织全科人员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性质,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及防范措施,并及时汇报护理部。
5、各科室每月组织护士召开护理质量分析讨论会,并向护理部提交缺陷、事故报表。
6、凡实习进修人员发生缺陷、事故或指使陪人、陪护工、卫生员进行其职责范围以外的技术操作而发生的缺陷事故,均由带教人及指使人承担责任。
7、发生缺陷事故的部门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或避重就轻,事后经领导与他人发现并查证,按情节轻重加重处分。
8、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注意倾听当事人的意见,讨论时要求本人参加,允许个人发表意见。
9、护理部应组织护理缺陷、事故鉴定小组,对全院护理缺陷、事故进行鉴定,并定期组织护士长分析讨论,制定出防范措施。
10、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因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或技术水平导致的护理工作缺陷,引起患者或家属不满,以书面或口头汇报方式反映到护理部或有关部门转回护理部的意见,均为护理投诉。
11、护理部设专人接待护理投诉,认真倾听投诉者意见,使患者有机会陈述自己的观点,耐心安抚投诉者,并做好投诉记录。
12、接待投诉人员要做到耐心细致,认真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避免引发新的冲突。
13、护理部设有护理投诉专项记录本,记录投诉事件的发生经过、原因、分析、处理结果及整改措施。
14、护理部每月在全院护士长会上总结,分析并制定相应措施,对全年无投诉的科室给予表扬或奖励。
篇8:护理安全缺陷报告制度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护理安全,护理管理,非处罚
近年来,随着医院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病人自主意识的增强,病人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众多国家医务界的高度关注。为了确保病人安全,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我院自2009年开始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非处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通过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及时对事件进行干预,将事件的损伤降到最低,并对其他护理人员起到警示作用,使其从中吸取教训,有效地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1,2]。通过2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建立非处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3]。在原有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及重大过失行登记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设置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界定,规定凡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压疮以及其他与病人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时,均属于护理不良事件。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 h~48 h内报告,事件重大、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上报相关部门。
2 鼓励上报不良事件
在未实施非处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前,每年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很少,每年不超过5例,且均未造成较大影响,隐瞒不住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报。实施非处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后,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明显增加,2009年—2010年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情况如下。
3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3.1 查对制度执行不到
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所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占总数的40.0%,在这些事件中当事人多为工作1年~2年内的年轻护士,主要与专业知识欠缺,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流程不熟练,科室督导不到位有关。另外,还有个别为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凭借自己的经验工作,查对不严格出现错误。
3.2 违反操作规程,血标本采集错误
占护理不良事件总数的12.5%,主要为年轻护士基础理论知识缺乏所致,如在输液肢体采集血标本;将几例病人配血标本采集同时进行,造成标准号与病人交叉错误。
3.3 分级护理执行不到位
占护理不良事件总数的17.5%,护士值班不能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人或虽巡视但流于形式,不能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输液局部肿胀、烫伤、压疮的先兆,导致出现不良后果。
3.4 意外情况及其他事件
占30.0%,在护患交流沟通方面存在缺陷,不能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相关注意事项,不能掌握病人心理状态等,相关科室配合不力等等,导致意外情况发生。
4 护理不良事件处理
对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及个人采取不公开、非处罚的处理原则。但对不主动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一旦发现按医院相关处罚措施给予科室及个人严肃处理。科室及个人发现不良事件后立即按不良事件上报程序上报到护理部,同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护理部接到上报表立即对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处理措施,力争将事件的损害降到最低。
护理部不记科室、不记姓名将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及防范措施发布到医院内网上,让护理人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防范类似事件在自己身上再次发生。
5 讨论
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很多护理差错都是采取强制性报告,传统的处理原则是以分析个人原因,查找当事人和科室的责任,通过批评、通报和惩罚等手段来解决问题, 这就使得个人和科室发生不良事件后担心受罚、 受责而采取隐瞒或包庇态度, 这不仅无法避免差错的再次发生, 而且还可能会为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埋下隐患[4]。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护理人员在一个非惩罚性的环境中工作, 医院的各级护理人员能公开地对待缺陷和问题[5],同时对待问题的态度也着眼于改进系统改善流程,而不是惩罚个人, 减轻了护士心理压力, 个人主观能动性就更能充分发挥。
6 小结
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能有效地防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对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护理安全十分重要。因此,护理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让护理人员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防范不良事件发生,保障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叶志弘,舒妍,Karen Haller.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医院患者安全管理的策略及其启迪[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1):1-2.
[2]Karen H Timmons.国际病人安全解决方案的前景及WHO患者安全解决方案合作中心的行动[J].中国医院,2007,11(11):6-8.
[3]陈月清,潘继红,李金柳,等.182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6):2028-2031.
[4]章快芳,傅佩芳.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8):596-597.
篇9:护理安全缺陷报告制度
在国家最近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启动后,社会上担心由此引发的腐败现象随即在整个市场蔓延。近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对这一担心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表示,4万亿的投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重大的违法违规或者重大浪费的问题。
国家审计署发言人刘家义说,在20D8年审计署对金融机构的审计中,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线索20余件,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这3家国有商业银行就占一半以上。
严格审计4万亿投资
日前,国家审计署称,从去年11月到现在的审计结果来看,4万亿投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重大的违法违规或者重大损失浪费的问题。
刘家义同时也指出,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或财政收入较差的地区,配套资金还不能及时完全到位;一些农村的基层项目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存在重复建设问题。
刘家义表示,审计监督的重点规定是要严肃监督和查处这4万亿投资中出现的铺张浪费、重大损失浪费以及其他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线索,其中的重点对象是重大、特大投资项目;重大、特大资源环境保护项目;重大、特大民生工程项目;重大、特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和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审计结果将于不久后向社会公告。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透露,未来的贷款增速快、贷款投入建设项目的比例高,银行业为拉动内需、保增长,信贷投放数额将处于高水平,尤其要加强防止不良贷款增加的力度。在保增长的大背景下,银行将会成为企业的座上宾,这就更需要银行业加强内部的管理和风险控制,防止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杜绝人情风。
对于审计署指出的银行业内部存在一些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一事,建行新闻处发言人于保月表示,审计署发现问题是一件好事。
他说,自从上市以后,建行的内部管理越来越严格,上市之前,建行每年大约有十几件案件,但现在每年只有几件,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都在下降。对于审计署审计的结果,建行发言人表示,这说明建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建行改正问题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这期间,工行和中行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不愿意就此表态,只是强调以审计署的公告为准,或者以银行的公告为准。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称。应该把金融机构作为审计署的工作重点,重中之重则是放在中长期贷款。
审计中暴露制度性问题
事实上,工中建这三大金融机构早已卷入了此次的审计风暴。据相关人士透露,2004年6月,审计署通过审计发现,工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支行向姚康达一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7141万元,这些资金被用于购买128套住房,炒作房地产,2005年2月,原建行广东省分行芳村支行行长张森淼等人,违法放贷人民币3793余万元,给国家造成1753余万元损失不能追回;2005年10月,审计署审计公告指出,工行枣庄市分行违规剥离自办实体不良贷款,造成近亿元损失,立案后被公安部挂牌督办;2006年9月,通过审查工行海南省分行违规办理信用证造成的呆账坏账,海南省检察院海南分院挖出该行多起商业贿赂大案,共追缴涉案赃款和非法所得人民币2000余万元。
据刘家义介绍,去年审计署在审计金融机构过程中,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线索20件,涉案金额60亿元左右。并且三大行的案件在前述20件案件中就占到一半以上。
刘家义指出,以往审计工作中出现屡查屡犯现象,说明这个问题不是个案,而是制度性的问题,需要不断推进,改进制度、改进办法、改革体制,直到这类问题得到解决为止。
刘家义表示,从审计结果来看。三大行通过股份制改制,内部机制得到了创新、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赢利能力有了较大增强,资产质量有了大幅提升、不良资产比率也已大大下降,资本充足率也大大超过法定标准和国际公认的标准。
但他同时也指出了三大行存在的问题。三大行的一些分支机构,尤其是基层行,风险控制还比较薄弱,表现在一些分支机构的信贷人员与贷款单位存有一些关系,因此对贷款的审核不严格;此外,三大行还存在一些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表示,三大行的资产总和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一半份额,因此相对出问题的几率会大一些,未来有必要加强对这三家银行的专项审计。同时,上级银行、银监会也应加大监督力度。
同时,该中心发言人还指出,在近几年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对三大行的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更严格了,但也不排除许多原来就长期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来。
审计的成果和影响
刘家义在总结去年审计工作时表示,上述20件重大案件经相关部门立案查处后,绝大部分的涉案资金被收回,相关涉案人员有的已被绳之以法,有的案件正在进一步侦破之中。
同时刘家义还透露,在过去一年中,全国审计机关揭露的3.4万多名领导干部和387名其他人员的问题已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审计署还开展了对4名省、部长和12户中组部直接管理企业原主要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此外还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和事项837件。
据悉,全国审计机关在2008年共审计12多万个项目和单位,直接为国家增收节支860多亿元。今年,审计署还将严查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
近日,就中国股市又一次出现大幅深跌,多数公众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最近金融股表现糟糕所致。因此,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表示,对金融机构进行严格审计不会影响股市。
据刘家义透露,三大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已大大超过法定标准和国际公认的标准。就在不久前,境外金融机构巨额减持这三大银行股份,并不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出了问题,而是机构自身遇到困难,需要现金流。
篇10:新生儿出生缺陷报告制度)
一、建立新生儿出生缺陷登记簿,如实填写围产儿出生缺陷登记表每月定期上报。
二、分娩室发现出生缺陷儿应在24小时内报告本科出生缺陷监测负责人,并做好表、卡、册的原始登记。
三、一旦发现并确诊的出生缺陷儿或残疾儿童,在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注意收集出生缺陷病例或疑似病例照片。
四、无法确诊的报告科负责人,在24小时内组织上级医院妇产医师及新生儿医师会诊.五、已经确诊的出生缺陷儿告知家属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纠正。
篇11:护理安全缺陷报告制度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七日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标志着听证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其中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证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后,全国各地各级行政机关先后作出了一系列有关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规定,对听证制度在行政处罚中的具体适用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行政处罚听证制度毕竟是一项新事物,行政机关在适用听证程序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去完善。
一、处罚听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听证范围的界定不明确
对需要举行听证的项目规定过于单
一、缺乏弹性,不能适应保障公民权益和各市场主体权益的需要。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只有“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证照、较大数额罚款等”适用听证程序,而对公民影响更大的,譬如刑事和行政拘留等,则不在听证之列。
(二)行政听证的主体存在的问题
1、关于机构的独立性的问题。根据职能分离原则,主持听证和做出裁决的不能是同一机构的人,但目前各地实践当中多由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来主持听证,有的案件调查人员所在的科、所对临时制定某人负责主持,这样就不能完全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听证的公正性面临质疑。根据我国的现行法律规定,行政听证的组织者,一般就是行政决定者。行政听证的参加代表,也基本上由同一行政决定人选出和指定,行政听证举行的场所、程序,也单方面由行政决定人决定,这样既不利于行政机关主持听证的公开性,也不利于增强听证会的实际效果。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应建立专门的听证机构,尽快实现从听证组织机关实施内部分离制度到建立职能分离的听证机构的过渡。
2、关于听证参加人的问题。设立听证程序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相对中立的环境让当事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听证主持人在法律地位上应具有独立性,应当保持中立,以公正的形象给当事人和案件调查人员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双方针对案件的事实与证据进行质证与辩论,从而为案件的公正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听证的其他参加人的选择出应确保公平,听证参加人选的合理确定对于保证听证会上各方意见的公平表达来说至关重要,听证参加人不再采取内定的做法也使得它与征求意见会、论证会等其他形式区别开来。“如其不能处于比较超脱的地位,势必难以客观公正的评判是非,整个听证徒有公正的面纱而实为骗人的闹剧”。而我国目前的行政听证参加人的规定比较粗疏,直接利害关系不够明确,听证证件人与案件调查人员共同审问当事人,违背了听证的最终目的。
(三)听证具体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1、履行听证告知义务方式简单。听证告知主要有口头告知、谈话告知、书面告知三种方式。目前行政机关主要是由案件调查人员或其他人员以口头或谈话方式告知当事人有关事项。这两种方式虽然方便、快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都不够正式,无法留下书面材料以证明行政机关什么时候告知了当事人,留下了证据的隐患,一旦发生争议,行政机关根本无法证明自己履行了告知义务,势必会处于被动状态。
篇12: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1、接到输血医嘱后,双人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接到输血科取血通知后,先测量患者体温,体温正常者通知相关人员取血;高热者通知医生。
3、采集血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的管道中采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采血,以防影响血型交叉实验结果。
4、医院由专人将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5、血制品送至病房后,经两名医护人员进行三查八对后签收。
6、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持受血者病历、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共同核对:(1)血型检验报告单上的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2)供血者和受血者的交叉配血结果;(3)血袋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封口是否严密,有无破损;(4)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的受、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及血量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由两人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全名。
7、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带输血申请单和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再次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
8、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不得将血袋长时间放在温室中或置于无温度监控的冰箱中。
9、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10、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重新核对病历、输血记录单、血袋标签;(3)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值班人员。
11、输血的时间限制:全血或红血胞(一袋)要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浓缩血小板每袋应在20分钟内输注完毕;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要求以患者可以耐受的较快速度输入,200ml新鲜冰冻血浆应在20分钟内输完,一个单位的冷沉淀应在10分钟内输完;同一患者输注多种成分血液制品时,应优先输血小板。
12、输血过程中监测:输血开始后15分钟和输血全过程及输血结束
后30分钟应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输血完毕应在护理记录单中认真记录输血过程,输血完毕后将血袋至少保存一天,按
医用垃圾处理并记录。
13、血标本由输血患者所在科室采集,不得有别的科室代为采集。
篇13:手术室护理的安全缺陷及防范
手术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法律意识淡薄, 规章制度不健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手术室管理也应跟随技术的革新而发展, 然而多数医院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管理水平上, 特别是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 手术室的各种标本管理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室护理记录单填写标准等没有进行完善, 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手术室工作, 应该及时进行更新。
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应急能力和新旧知识的更新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手术室护理人员没有去上级医院进修的机会, 医院领导考虑培训的成本, 可以聘请上级医院医师来院做手术, 也支持本院手术医师去外院进修, 但是不注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进修学习[2], 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常规的护理管理足以胜任手术室工作。另外常年的平淡工作, 已经给护理人员定格于术前、术中、术后的机械性的工作, 工作没有创新, 也不知道该手术护理的新进展, 致使手术室护理安全意识差, 新进展、新技术得不到开展。
护士责任心不高:导致护理责任心不高的原因众多, 有来自医院高层的、有来自科室内部的。在医院高层管理方面, 由于管理层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手术室护理工作怠慢, 工作中药物摆放不整齐, 各种标示不规范, 接送患者不认真核对, 护送患者不注意各种管道和引流管脱落等, 导致医疗差错。
手术室护理劳动强度大:由于手术室护理人员少, 手术患者多, 护理工作量大, 护士的劳动强度大, 工作压力大, 往往是一台手术接连一台手术, 有的护士上完夜班紧接着上白班, 这种工作模式, 使护理人员的注意力有不集中的时候, 增加了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加强法律意识, 完善规章制度:医院领导要重视医疗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要借助国家卫计委提出的医疗质量管理要求, 以创建甲级医院为契机, 学习上级医院成功的做法, 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手术室管理方面, 可以派员工学习, 组织讲座, 观看护理职业风险之类的电教片, 使医疗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这样既保护患者也保护医护人员自己。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查对制度方面, 认真核实, 在接送患者、用药前后, 手术名称、部位, 各种器械等均应一一核对, 实行双签字[3], 保证无差错。
医院领导要对手术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重视治疗的基础上, 加大对护理的重视程度, 另外, 积极创造条件, 让手术室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培训等, 并要求参与培训的人员培训后至少工作3年。在晋升、晋级等方面要向一线工作人员倾斜, 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加强护理人员应急能力的培训:术中抢救患者时分秒必争, 护理人员要有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对各项操作及时、到位, 完成各项护理工作要及时做好记录, 确保无遗漏, 降低护理风险。
加强手术病理标本的管理:病理标本需贴上标签, 注意患者姓名、床号、病理标本名称, 连同病理单按指定位置存放, 由专人送检。水中冰冻切片标本取下后立即放入备好的标本袋, 贴上标签、注明患者姓名、床号、标本名称、取标本部位[4], 由专人立即连同病理检查单送病理科检查。如取标本较多时, 应按顺序排列, 做好标记并与医生共同核对。
输血安全:要防止输错血, 输血前应仔细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 一般核对3次, 即:取血人在血库核对1次, 麻醉师与巡回护士核对1次, 输血护士与医生核对1次[5]。
加强继续教育和业务学习:科内通过每天晨会提问, 每周组织业务学习, 每月1次操作、理论考试, 指定1名护士开展业务小讲座, 不定期邀请各专科主任讲解新开展手术配合要领, 邀请各仪器厂家技术指导员介绍仪器、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 每年派2名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及学术交流等, 提高了护士的专业业务技能及应急能力水平, 减少了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护理差错、纠纷。
摘要:手术室是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之一, 具有特殊的要求, 手术室的护士责任心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避免护理缺陷, 是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的关键。为探讨手术室护理的安全缺陷及防范措施, 本文结合2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国内外有关文献, 对手术室存在的护理安全缺陷及隐患进行分析, 着重阐述规章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应急能力和新旧知识的更新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护士责任心不强、手术室护理劳动强度大等方面, 并提出来相应的防范措施, 降低安全缺陷, 以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手术室,安全缺陷,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于小凤, 田雪梅, 邓利利.手术室护士锐器刺伤的危害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1) :167.
[2]Stephens A, Assang A.What do you mean you can't sterilize it?The reusable medical device matrix[J].Canadian Operating Room Nursing Journal, 2010, (4) :6-11.
[3]李冬青.举证责任倒置与手术室护士对相关证据的保存[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2) :69.
[4]曾俊, 岳蕤, 王莉.ISO 9000标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绩效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3, 12 (12) :931.
相关文章:
化工生产类企业班组管理探讨02-05
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1202-05
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初探02-05
化工生产班组管理02-05
采煤工区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02-05
生产常见gmp缺陷02-05
零缺陷管理理论范文02-05
设备缺陷处理管理制度02-05
电气设备设施缺陷管理02-05
零缺陷管理的总结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