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协调生态农业论文提纲

关键词: 集约 节约 耕地 摘要

论文题目:基于潜力衰减法的鸡西市耕地产能核算及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耕地是当代中国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是粮食安全之本,生态安全之基。1978年来,我国出台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等政策,为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供支撑。由于我国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用地粗放、浪费用地,甚至严重的破坏、损毁耕地的情况,所以需创建以经济健康发展为方向,以生态文明绿色建设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新时代的耕地保护与制度建设。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掌握耕地质量变化分布规律,推行“贮藏粮食的技术和耕地同等重要”已是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由于启动和实施新一轮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的原因,提高耕地质量和对其的保护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鸡西市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区,富有“黑龙江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美名之称,以鸡西市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为基础,利用土壤修正系数和社会经济修正系数核算耕地产能,对其耕地进行利用分区,提出耕地产能提升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该市耕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本文基于生态农业化、土地生产力、地域分异、可持续发展、土地适宜性及土地质量等理论,采用潜力衰减法与加权系统聚类法,结合土壤质地、剖面构型、PH值、有机质含量和障碍层深度等指标,运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土壤修正系数,结合农药投入、灌溉条件、化肥投入、机耕投入、交通便利度、农村用电量和排水条件等指标,运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社会经济修正系数,基于鸡西市的光温生产潜力核算其耕地产能,利用加权系统聚类法对研究区耕地进行利用分区,从生态重建及生态修复的角度提出耕地质量保护及产能提升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为保障鸡西耕地数量与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为划定基本农田、合理规划土地以及东北低山丘陵区耕地保护和产能提升提供依据,为保护区域生态安全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全文研究结果如下:1.耕地产能核算。结合鸡西市实际情况,选取土壤修正指标、社会经济修正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土壤修正系数和社会经济修正系数,基于鸡西市光温生产潜力,利用潜力衰减法核算其耕地产能,核算结果显示,其中密山市的耕地理论产能在991.85~1125.75kg/亩之间,可实现产能在930.35~1055.95kg/亩之间。虎林市的耕地理论产能在839.69~950.68kg/亩之间,可实现产能在787.63~891.73kg/亩之间。鸡东县的耕地理论产能在1080.78~1159.70kg/亩之间,可实现产能在1013.76~1087.80kg/亩之间。市辖区的耕地理论产能在1718.04~1969.36kg/亩之间,可实现产能在1642.45~1886.65kg/亩之间。2.耕地产能潜力。利用耕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计算鸡西市的耕地产能潜力,得出密山市的耕地理论产能潜力在630.63~690.80kg/亩之间,可实现产能潜力在409.35~464.62kg/亩之间。虎林市的耕地理论产能潜力在520.06~580.94kg/亩之间,可实现产能潜力在330.81~374.53kg/亩之间。鸡东县的耕地理论产能潜力在670.01~710.90kg/亩之间,可实现产能潜力在446.06~478.63kg/亩之间。市辖区的耕地理论产能潜力在400.11~820.71kg/亩之间,可实现产能潜力在706.25~811.26kg/亩之间。3.耕地利用分区。从耕地产能潜力、耕地分布格局、农业生产效率三方面选取耕地理论产能潜力、耕地可实现产能潜力、耕地规模优势指数、斑块面积指数、斑块聚集度指数、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总值等指标,利用加权系统聚类法对鸡西市耕地进行利用分区,最终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耕地利用类型区,包括核心保护区、优化提升区、协调发展区。核心利用区;位于研究区中部平坦地带,其近远期产能潜力、耕地集中度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总产值等各项指数都较大,而耕地斑块面积指数仅处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优化提升区;其耕地产能潜力和耕地分布格局中的各项指数处于中等或较高水平,但从其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总产值来看,其耕地利用存在着投入较高但产出水平较低的问题。协调发展区;该区耕地土壤肥力和耕作条件较差,落后的交通和经济条件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因此耕地利用的各项指标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密山市核心利用区耕地面积8.60×10~4hm~2,占全市耕地的38%,优化提升区耕地面积共7.56×10~4hm~2,为全市耕地总量的34%,协调发展区耕地面积共5.36×10~4hm~2,约为全市耕地的28%;虎林市核心利用区耕地面积7.68×10~4hm~2,占全市耕地的59%,优化提升区耕地面积共4.0×10~4hm~2,为全市耕地总量的31%,协调发展区耕地面积共1.42×10~4hm~2,约为全县耕地的10%;鸡东县核心利用区耕地面积5.90×10~4hm~2,占全县耕地的51.0%,优化提升区耕地面积共4.14×10~4hm~2,为耕地总量的36%,协调发展区耕地面积共1.49×10~4hm~2,约为全县耕地的13%。4.分区耕地利用方向。核心保护区,该区可以通过培肥地力提升耕地本底质量,关键时也可以对质量较差的耕地实行退耕,在该区耕地发展生态农业;优化提升区,该区应将工作重点放在优化农业生产效率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上,注重整合农业生产资源和农业技术转化、利用,同时通过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力度等措施来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协调发展区;应该对其重点保护,防止该区耕地进行非农化转用,以后更多的对该区耕地进行集约利用和规模经营,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的现代农业。

关键词:耕地产能核算;潜力衰减法;产能提升对策;耕地保护;鸡西市

学科专业:农业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1.3.2 耕地保护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耕地产能核算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耕地产能

2.1.2 耕地利用强度和利用潜力

2.1.3 潜力衰减法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农业化理论

2.2.2 土地生产力理论

2.2.3 地域分异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土地适宜性理论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

3.1.2 自然环境条件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1 统计年鉴数据

3.2.2 鸡西市2017年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数据

4 基于潜力衰减法的耕地产能核算

4.1 基准作物及光温生产潜力的确定

4.1.1 基准作物的确定

4.1.2 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的确定

4.2 理论产能的计算

4.2.1 土壤修正系数影响因子的选取

4.2.2 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

4.2.3 土壤修正系数理论模型

4.2.4 理论产能核算

4.3 可实现产能核算

4.3.1 社会经济修正系数影响因子的选取

4.3.2 社会经济修正系数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

4.3.3 社会经济修正系数影响因子分级

4.3.4 社会经济修正系数计算公式

4.3.5 可实现产能核算

4.4 实际生产能力

4.5 耕地利用强度和利用潜力核算

4.5.1 区域耕地利用强度评价

4.5.2 区域耕地利用潜力评价

5 耕地利用分区及产能提升的对策建议

5.1 指标体系确定

5.1.1 耕地产能潜力

5.1.2 耕地分布格局

5.1.3 农业生产效率

5.2 耕地利用分区

5.2.1 评价单元选择与指标权重确定

5.2.2 耕地利用分异结果与分析

5.2.3 基于加权系统聚类法的耕地利用分区

5.3 耕地产能提升的对策建议

5.3.1 提升耕地质量

5.3.2 加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5.3.3 强化分区耕地利用方向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开鲁县商务和粮食局2012年食品安全 下一篇:开门红挑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