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与旋转(精选6篇)
篇1:平移与旋转
旋转与平移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9—70页和议一议,第71页课堂活动1、2、第72页练习十六的1、2、3、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能正确地判断旋转与平移现象。
2通过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感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旋转现象与平移现象。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旋转现象与平移现象。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主题图与情境图 学生准备:一根细线和一颗纽扣。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来做游戏。请大家站起来,跟着我的口令做运动(向左转,向右转,向左走一步,向右走一步)
2.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情境图(大屏)
(1)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想一想行驶中汽车的车轮是怎样运动的?车厢是怎样运动的?
(2)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汽车车轮在转动,车厢是沿直线运动的。
3揭示课题。
通常,我们把行驶中汽车车轮这样的运动叫旋转,车厢这样的运动叫做平移。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和平移现象。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旋转现象。1.教学课本69页例1.(1)教师出示例1主题图。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的大风车,和同学说说它的叶片是怎么运动的?可以边说边模仿它的动作。
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风车的叶片在转动(请同学们用手模仿出叶片转动的过程。)
(3)请同学们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像风车的叶片一样运动?先自己说一说,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桌,要求边说边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汇报,并要求大家一边汇报,一边用手模仿这个物体的运动。
预设学生整理出以下信息:
开水龙头时,水龙头开关在转动;吹风时,大风车的叶片在转动;
小朋友踩滚筒时,滚筒在转动;直升飞机飞行时,它的螺旋桨在转动;开小汽车时,汽车的方向盘在转动;小朋友乘坐转椅时,转椅在不停地转动。
(4)想一想这些物体转动时,分别绕哪里转动?看谁最先发现(抽学生回答)
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发现:
开水龙头时,水龙头开关绕中间的一个点在转动;大风车的叶片也是绕中间的一个点在转动;小朋友踩的滚筒绕着中间的一根轴在转动;直升飞机飞行时,它的螺旋桨也是绕中心的一根轴在转动;汽车的方向盘同样是绕中间的一根轴在转动;小朋友奔跑时,小风车的叶片还是绕中间的一根轴在转动。小朋友们乘坐的转椅也都是绕中间的轴不停地转动。
(5)想一想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运动的方向有没有变化,路线是什么样的?
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运动时,都是绕着一个点或轴转动。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路线是圆形的。
(6)教师小结:滚筒、风车、转椅、水龙头等等在运动时,都是绕着一个点(或轴)转动,这种现象是旋转现象。
2.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1)教师举例介绍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教师出示图片,并介绍:
我们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还有很多:第一幅图中,抽奖的转盘绕中
间的一个点转动,这是旋转现象;第二幅图中,转门绕中间的一根轴转动,这也是旋转现象;第三幅图中,水龙头绕中间的一个点转动,还是旋转现象。
(2)现在请同学们举例来说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我们分成四个组,看哪一个组的同学说得最多,那个组就算获胜。)
组织学生汇报,边说边模仿物体的运动。
(二)认识平移现象。1.教学课本第70页例2。(1)教师出示例2主题图。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找出图中运动的物体。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整理出运动的物体:从滑竿上滑下的小猴、被主人拉动的小鸭、玩滑梯的小朋友、被推动的积木~~~~(3).分别说说这些物体时怎样运动的?
同学们想一想,说给同桌听,可以边说边模仿这个物体的运动。组织学生在班上汇报自己的发现,同样是边说边模仿这个物体的运动,其他的同学一起模仿。
(4)你能说说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方向和路线怎样?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运动的方向不变,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直的运动,也可以说沿直线运动。
(5)教师小结:像玩滑梯,爬杆,推积木时物体移动的路线都是直直的,这种现象叫平移现象。
2.认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1)教师举例介绍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课件出示图片)我们打开和关上电脑主机里放光盘的盒子时,盒子的移动就是平移现象;我们打开和关上教室的窗户时,玻璃的移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抽屉和关闭抽屉时抽屉的移动是平移现象。
(2)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呢?先想一想,再组织全班同学汇报,汇报时边说边模仿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三)课堂活动,加深理解。
1.做几个旋转与平移的动作,并和同桌交流。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一人做动作,另一人观察,比一比谁做的动作多,做得更好。
2.做一做
在教师的指导下,取一根线,一端拴住一颗纽扣,用手拿着另一端甩起来做旋转运动。
请同学们边做边思考:是谁在旋转,它绕哪里旋转? 组织汇报。三.练习应用。
课件出示数学书上的练习,集体订正。
四、反思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欣赏
1、欣赏生活中旋转的美。
2、了解平移创造奇迹。
同学们看到了,平移能为国家创造奇迹,希望你们长大了也能运用今天学的知识为国家创造奇迹。
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
绕点(或轴)
转动
平移
沿直线
移动
篇2:平移与旋转
讷河实验小学
赵铁成
一、“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及日常工作学生生活,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区别这两种现象。
2、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过程与方法:实践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研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感受平移旋转现象。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
学习新知以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
1、要求:仔细、认真观察,想一想鱼儿是怎样运动的?
2、学生回答并板书:平移 旋转
二、教学平移与旋转
1、学生齐读课题。
2、谈话:我们知道小明和小红到凤凰村旅游了,今天他们会带我们去哪儿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
3、仔细观察主题图,你想知道什么?(1)初步感知
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生:电风扇在运动,它是这样动的。(用手势表示)生;传送带是这样运动的。(用手势表示)生:大门也在运动,它是„„ 生:„„(2)加深体会
师:我们发现这么多运动的物体呀!你能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分类吗?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们分的理由。
(小组讨论)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想法?
生:我们认为,排气扇、电风扇、车轮的运动可以分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转的;大门,传送带,汽车是一类,它们都是平着运动的;升降机自己是一类,它是上下运动的。
生:排气扇、电风扇、车轮的运动是一类,可剩下的大门、传送带、汽车、升降机的运动是一类。你们看,把升降机歪倒,它的运动不就和大门一样了吗?
生:我们也把排气扇、电风扇、车轮的运动分一类,它们都是转的。大门、传送带、汽车、升降机的运动是一类,它们都是直直地运动的。
生:„„
师:像大门、汽车、升降机、传送带的运动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像排气扇、车轮、电风扇的运动都是——
生:转的。
师:怎么转的?(播放排气扇旋转的动画)生:是这样转的。(用手势)生:转出来是圆形。生:是围着一个中心转的。
师:像这样围着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就叫做旋转。(板书:旋转)图中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旋转现象吗?
生:汽车里方向盘的运动属于旋转。生:拧灯泡的动作。(3)寻找生活中的例子
师: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这样的现象吗?咱们先来找平移吧!可以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
生:拉窗帘的动作。(动作表示)生:电梯运行时是平移的。(动作表示)生:„„
师:你能用手中的物品做出一个平移动作吗?
(学生用手中的物品分别做出从前向后、从左向右、从上向下等不同方向的平移动作。)
师:生活中哪里存在旋转现象? 生:陀螺转起来的时候。生:旋转门。生:„„(4)小结
三、自主练习
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出了不少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下面的例子是属于哪种现象呢?(课件)
1、课间休息
师:现在我们休息一下,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想吗?
① 自己拿一个东西,听老师口令做动作。
② 学生上台表演平移旋转现象。③ 老师做动作,学生猜现象。
2、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集体订正。
四、欣赏
师:生活中存在大量平移和旋转现象,艺术家们也常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制作美丽的图案和一些有意思的动画,请大家来看一下(课件)。
五、全课总结
篇3:运用旋转与平移延展
原题:(苏科版教材八上第14页例1)
如图1,已知AB=AD,∠BAC=∠DAC.
求证 :△ABC≌△ADC.
证明:在△ABC和△ADC中,
AB=AD(已知),
∠BAC=∠DAC(已知),
AC=AC(公共边),
∴△ABC≌△ADC(SAS).
【延展1】按住△ADC不动,把△ABC反过来,使点C(A)与点A(C)重合,其余条件不变,结论还成立吗?
【变式1】如图2,已知AD = CB ,∠BCA =∠DAC,求证:△CBA≌△ADC.
【说明】仍然利用SAS证明(略).
这题还可以继续对问题延展,问:
(1)还能得到其他结论吗?(AD//BC,AB//DC)
(2)把△ABC进行怎样的变形可以得到△ADC?(先把△ABC绕点C旋转180°,再沿直线CA方向平移线段CA长得到……)
(3)继续对条件延展:如果∠D=90°,此时四边形ABCD是什么特殊四边形?(矩形)
【延展2】在图2基础上,按住△ADC不动,把△ABC向右移一定的长度(小于AC).
【变式2】如图3所示,AD=FB,∠DAC=∠BFE,AE = FC ,求证 :△ADC≌△FBE.
【说明】这里需要把线段AE=FC转化成AC=FE,只要把等式两边都加上EC就可以了. 然后继续用SAS证明即可.
当然还可以继续追问AD与BF,BE与CD的位置关系. (平行)
【延展3】在图3的基础上继续向右移,使点E与点C重合.
【变式3】如图4,△BCF为图3中的△BEF平移所得,已知AD=FB,∠DAC=∠BFC. 求证:△ADC≌△FBC.
【分析】因为是平移所得,所以AC=FC,同理可得△ADC≌△FBC,再利用平角的定义还能证明点D、C、B在同一条直线上.
【延展4】将图4继续向右移到图5的位置,连接DF、BC.
【变式4】如图5所示,AD=EB,∠DAC=∠BEF,AF=EC,
求证:△ADC≌△EBF.
【解析】同样把AF=EC转化为AC=EF,利用SAS证明△ADC≌△EBF.
猜一猜:四边形DCBF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延展5】把△ADC绕点C逆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
【变式5】如图6所示,DC=EC,∠1=∠2,AC=BC.
求证:△ADC≌△BEC.
【解析】∵∠1=∠2,
∴∠1+∠ECA=∠2+∠ECA,即∠ACD=∠BCE,再利用SAS证明.
继续延展,如果是旋转90°,如图7,AD与BE有怎样的大小和位置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篇4:《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在教学《平移与旋转》这一课时,我各角度地考虑了它与计算机网络的联系,主要就以下两方面着力加强教学效果。
一、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在这种模式下,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再把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了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
对于“平移与旋转”的教学,传统教法很难让学生发现其规律,使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可以将教材上静止的“运动轨迹”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运动,而且是由人来掌握的运动。比如,三角形要向右平移六格,用动画的形式,将其三个顶点一格一格移动,然后用线把点连起来的全部过程清楚地展现出来。图形的运动实现了人为的控制,可以运动,可以暂停,顺利地突破了“对应点”这个教学难点。又如,在探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用边的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长”和“宽”的特点,一目了然地“对边相等”的概念渗入学生的大脑,使其探索的过程变得形象生动,很容易接受。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恰当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正确的理解。
二、利用计算机复习巩固
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像,有些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图文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它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在教学完“平移与旋转”后,我从网上找到了与之相配的练习课件,让学生在计算机房进行个体练习。它分为“看一看”、“画一画”和“评一评”,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需要练习的内容,并且计算机即时对其操作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的巩固方式,明显要好于在作业本上画出来。由于三年级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很短,在操作上存在许多困难,受到能力限制;高年级学生用这样方式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教师可以即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篇5:对称、平移与旋转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难 点: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用的示范镜子,学生每人一面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①出示镜子,引导学生照身边的物体,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②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发现
③全班同学汇报
二、探究验证:
①用镜子完成P17“试一试”第(1)题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看和你的发现是不是一样。
②同桌互相合作,完成第(2)题,摆一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③帮助机灵狗:
在观察机灵狗的发现,看看是不是对呢?
三、巩固应用:
1、完成P18“练一练”第1题
先想想,再用镜子验证一下你的选择是否正确
2、把镜子放在图中适当的位置,使你们能看到图的全部
四、实践活动
利用周末的时间,收集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全班交流展览。
五、教学反思:
案例五
《平移和旋转》教学与设计(一)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9~21页的内容及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并能正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正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五、教具准备
“看一看”的图片,方格纸。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去过雪山游玩吗?那里有哪些游乐设施?(滑草、飞龟、遨游太空……)
你知道它们是怎样过运动的?(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
(二)探索新知
1、投影片出示课本“看一看”中的四幅图。
1同桌互相说一说在哪里见过这些画面?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并用手比划一下。
2全班交流。
3小结:缆车、国旗的运动都是平平直直地走而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风车的运动是在固定地转动。
4让生上台演示升旗和缆车的运动。
5让全班学生用手演示升旗和缆车的运动。
小结:我们把像、缆车、升国旗这样的运动成为平移。(板书:平移)
6让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做平移运动。
7让生动手演示飞机的螺旋桨、风车的运动。
小结:我们把像螺旋桨、风车这样绕一个固定点转动的运动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8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做旋转运动?
2、判断平移、旋转运动。
1出示课本第19页的“说一说”。
先独立思考判断,在书上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
雪撬、火车的运动是平移;
转盘、水龙头的运动是旋转。
2做一做:先做一个平移运动,再做一个旋转运动,让同学先在小组内做、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人做给全班看。
3、出示课本20页试一试。
1移一移,说一说。教师演示,学生数格说一说,向下平移了几格。
2填一填,教师演示,学生数格,说一说蜡烛向右平移了 格。小鱼向平移了 格。
3小结: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上的某一点移动了多少格。(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最后师总结。)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20页“试一试”的(3)。先让小组讨论,找学生到黑板演示。
2、让学生做课本21页练一练1。
3、让学生做课本21页练一练2、3题。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像升降电梯、收害机这样的运动就是平移,如果一个物体绕一个固定点转动这样的运动称为旋转。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平时注意观察,把收集到的与同学分享。
案例六
《平移和旋转》教学与设计(二)
教学内容:对称图形(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9―2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校每周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
国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一运动现象叫“平移”。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也是平移。还有另一种运动方式叫“旋转”。如:风车迎风旋转,直升飞机起飞时的螺旋桨运动等。
二、探究新知
(一) 说一说
1、独立思考,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
2、全班交流
师可适时问一问:为什么这一运动是平移(或旋转)?
3、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运动?
a小组交流
b全班交流
(二) 做一做
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1、小组进行 2、选好的全班做一做
三、拓展练习、运用
1、移一移,说一说。
2、填一填。
3、画一画。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教学反思
篇6:《平移与旋转》教案
在教学中姚老师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老师出示汽车、电风扇、风车、时针等。让学生说出哪种是平移现象,哪种是 现象。这样做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姚老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使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了解得更深刻。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姚老师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的困难。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