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发布消费升级指数报告(精选3篇)
篇1:阿里发布消费升级指数报告
4月6日,由阿里研究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消费论坛暨新消费指数发布会”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会上,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贝恩咨询全球合伙人丁杰、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营销学系徐菁教授等专家进行了主题分享,共同剖析了新形势下中国消费升级转型的动力、机制和趋势。
会上,阿里研究院发布了阿里新消费指数系列第一个指数——“品质消费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大数据角度挖掘居民消费升级趋势的报告。
从永久到摩拜,互联网深刻影响中国消费
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203月底,我国共享单车数量已经达到400万辆,成为大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这种高度互联网化的产品,其背后是LBS、共享经济等新技术和新模式,大大颠覆了人们对自行车的认识。
从永久到摩拜,其实是当前中国消费升级的一个缩影,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中国消费。据商务部统计,,我国网上零售额515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2.6%,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
在网络零售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消费升级的趋势也愈加明显。消费品市场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业态快速增长,品质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等亮点频现。利用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大数据,阿里研究院编制了“阿里新消费指数系列”,将陆续推出品质消费、新品类消费、智能消费、绿色消费、文娱消费等指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营销学系徐菁教授从营销角度重新定义了 “需求”的概念。在需求1.0阶段,消费者关注解决方案,需求2.0阶段,关注与个人的关联度,在需求3.0中,消费者更加关注成就感。“中国经济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如何在短时间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层级的同时升级,是理解新消费新需求的关键。”徐菁教授表示,现在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购买中更加希望能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商家经营中,并且希望在购买过程中,做一个对市场有积极影响的个体。而这一需求,也恰恰为商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如何做更加公平、透明、诚信的企业。
1.2万亿元:阿里零售平台中高端消费相当于国人一年境外消费总额
报告指出,中国消费升级正在呈现“X”现象。报告对比了最近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和阿里品质消费指数的增速,发现两者呈现此起彼伏的“X”形交叉曲线,一方面,由于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现趋缓,5年间增速下降了5.3个百分点,而阿里品质消费指数的增速则从5年前的26.8%,增长到去年的34.4%,上升了7.2个百分点。这说明,“降速增质”有望成为未来中国消费的重要特征。
阿里研究院这样定义品质消费的背后含义:中高端及以上的商品消费金额在总消费中的占比,占比上升意味着品质消费上升。报告统计,20全年,阿里零售平台中高端消费总额达1.2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人全年境外消费总额。
报告指出,年,运动户外、家具、手机数码行业的品质升级表现尤为突出,根据网民消费的热点分布,阿里研究院推出了2016年品质消费“十大件”商品,分别为:洗碗机、自平衡电动车、健身衣、出境游、乳胶床垫、唇彩/唇蜜、一体智能坐便器、抽湿器、温灸器和花瓶。
从年龄结构来看,“身心愉悦的60后VS宅又讲究的90后”成为最大看点。滋补营养品、文化娱乐、收藏/字画是60后线上消费者的最爱,90后则更多地花费在外卖/零食、数码游戏、美妆护理产品上。
从区域来看,东北品质消费指数领先全国,颇为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近5年来看,东北品质消费指数始终排名最高,其次是东部和西部,中部则排名最低。阿里研究院分析认为,东北品质指数领先的原因包括更开放的消费观念、网购人群以高购买力人群为主、人口结构等。
未来品质消费呈现六大趋势
报告指出,原创、智能、绿色、精致、全球化、体验是未来品质消费的六大趋势。
“原创设计”、“泛时尚化”成为服装品质提升的重要元素。以淘宝平台的.连衣裙为例,原创设计的店铺成长性是整体行业的5.2倍,且单件裙子的价格比行业均价高18%。根据贝恩咨询的数据,-2016年,线上“品牌化率”提升7个百分点,形成1万亿人民币的新增品牌销售额,大小品牌均有不错的增长,长尾品牌从电商中获益更多。
智能消费正在成为新的热点。从“双十一”销售数据来看,阿里零售平台的智能消费占比,从的1.6%,已经提升到了2016年的7.4%,从饮食、娱乐、穿戴到健康、居住、出行,各类智能设备正在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
绿色消费崛起,是未来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阿里研究院发现,2016年,阿里零售平台上的绿色消费者数量已经达到8000万规模(注:绿色消费者定义为每年在超过5个品类上有购买过带有绿色关键词属性的商品的消费者,详情请见《中国绿色消费者报告》),绿色消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线上人群所接受,例如,2016年环保购物袋购买人次超过300万、有机大豆油2016年销售额是其他大豆油的2.67倍。
代表城市白领精致生活的精致消费,也不容忽视。这一组数据可以证明,2016年,室内健身鞋消费增长76%、电子美容仪增长85%、嵌入式微波炉增长184%,高端口红更是暴增439%,成为“精致消费”的典型代表。
第五个趋势是体验。购物不再是消费者买买买的唯一目的,体验成为新元素进入消费的方方面面,从私人订制女装到全屋定制,从体验课程到自由行,注重体验的消费产品正迎来黄金增长期,例如全屋定制产品2016年在阿里零售平台销售额同比整整翻了一番。
第六大趋势则是全球化。不出国门买全球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家常便饭,保健、母婴、生鲜是消费者尤为偏爱的进口品类。例如在海鲜水产的消费中,进口产品占比不断攀升,从20的2.4%,已经上升到2016年的19.2%。
篇2:阿里发布消费升级指数报告
据介绍, 报告根据创新能力和成果对141个国家/经济体进行了排名。在全球创新整体指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 有7个欧洲国家, 2个亚洲国家和地区, 即新加坡和中国香港, 美国排名第10。报告指出, 加拿大在创新投入和产出领域呈现弱化现象;美国在教育、人力资源和创新产出等方面相对欠缺, 导致排名下降。
作为GII整体排名的补充, 全球创新效率指数显示出哪些国家最擅长把给定的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如果一国尽管创新环境和创新投入较为薄弱, 但在创造创新产出方面势头强劲, 将在这一“效率”指数中排名靠前。在全球创新效率指数中, 中国和印度在前10名中处于领先位置。
篇3:阿里发布消费升级指数报告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8年1月至5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其中,城市上涨7.7%,农村上涨8.8%;食品类价格上涨21.0%,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5%,衣着类价格下降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8%,居住类价格上涨6.7%。
消费物价继续在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影响比较大或很大;大约16%的人认为无影响或影响较小,剩下的人认为影响一般,在可忍受的范围。
饮食支出受物价影响突出
根据调查结果,受物价上涨影响较大的开支主要有日常饮食、住房、服饰、交通和应酬,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饮食,而且其受到的影响远远大于位列其后的住房、服饰、交通。另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人餐饮消费在支出中占据的比例大约在20%~50%之间,餐饮消费在支出中占比例50%以上的人大约在18%左右,餐饮消费在支出中占比例20%以下的人不过30%。
从消费结构看,虽然2006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35.8%,到达小康水平,但是,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徘徊在温饱水平,其消费支出仍以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为主。
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饮食仍然是大多数人每月最大的一笔支出。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表示,受物价上涨影响,饮食质量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餐饮类的应酬也有所减少。
引起关注的是交通支出的增长,其后是油价上涨的推动。受影响较大的是拥有私人小汽车的中等收入家庭,这一年,这部分人的交通支出在总支出中增长较快。部分受访者表示,因为油价上涨压力,已经尽可能避免自行驾车外出,代之以公共交通。与此同时,持续上涨的油价也影响了部分中等收入者的购车计划,30%左右的人觉得汽油价格过高,暂缓买车计划,45%的人不准备买车。
人们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支出仍没有明显增长,而且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您在每月的消费中会为自己安排一定比例的文化类支出或接受再教育的支出吗?”50%左右的人回答会,很少;大约40%的人回答,几乎没有;不到10%的人在这方面每月都有一定比例的支出。
消费能力难说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0%的人认为目前的消费结构并不合理,认为合理的大约占20%,其他的人认为一般。
那些认为消费结构并不合理的受访者同时也努力地想调整消费结构,但仍受制于自身的消费能力水平。超过一半的人对自己目前的消费能力表示不满意,觉得满意的不到10%。
尽管如此,相比去年,仍有40%的人觉得自己的消费能力有提高,同样有40%的人觉得自己的消费能力不升反降,20%的人感觉不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与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之比由上年的0.85:1提高到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与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之比由上年的0.81:1提高到0.97:1。
2008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对全国6.4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6元,同比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4%。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882元,同比增长1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另一项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长1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
消费升级表现明显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迅速增长的中等收入阶层成为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力人群。目前在人均GDP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阶层较为壮大的发达地区,消费升级表现尤为明显。
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迅速进入普通百姓家,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等成为消费热点。以南京为例,据统计,2007年南京销售各类轿车8.6万辆,较2006年增长4.8%;2008年一季度销售2.05万辆,同比增长13.7%;2007年南京城市居民人均用于旅游的花费达746.29元,比2002年增长6.69倍,年平均增长50.4%。
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约有10%的受访者已经购买了小汽车,接近15%的人将购买小汽车纳入了计划;这一年,超过30%的人为自己安排了外出旅游的计划;每月,约有10%的人愿意为购买高档消费品支出;约有25%左右的人表示愿意为奢侈品买单;超过65%的人注重品牌效应;人们更多地选择在大型超市、商场进行购物……
而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收人格局的不合理,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人数量庞大,也在制约着消费的升级。
多半受访者表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带来的不安全感,使他们在消费时顾虑甚多。
更多人的消费观念仍然是理性并且趋于保守的。比如在对待奢侈品以及高档消费品的态度上,大约38%的人认为应该量力而行,30%左右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人们普遍持有的消费观念仍是量力而为,有计划地消费;大约50%左右的人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大概在40%左右,55%以上的人从不透支。
但在25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体中,消费观念不同于其祖父辈。在这部分受访群体中,大约40%左右的人属于“月光”一族或者入不敷出,他们坦言更倾向于透支消费。
“可持续消费”兴起
“可持续消费”的意识正在得到加强。在不计划购车的人中,其中有部分人是出于环保的考虑。当然,绝大部分被访者虽认识到汽车尾气是城市主要的污染源,但如果有足够经济能力,仍会考虑购车。
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政府也在引导人们进行“可持续消费”。明显的例子是2008年6月1日开始推行的“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这一禁令不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不方便,但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对此表示理解和遵守。
当然,人们也希望政府在消费环境的改善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调查显示,人们日常消费中遇到最多的问题仍是产品质量问题、价格不合理问题、商家的诚信问题以及消费的安全问题。
相关文章: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拉链企业为例02-15
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制造业企业为例02-15
以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研究02-15
构建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02-15
卫生流动红旗评选制度02-15
感谢经历让人生更丰富02-15
教育学考试题两份02-15
阿里巴巴的本命年02-15
阿里巴巴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问题02-15